死期将至

Pora umierać,Time to Die

主演:达努塔·沙弗拉尔斯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帕特雷齐娅·谢夫奇克,卡米尔·比陶,罗伯特·托马谢夫斯基,阿格涅什卡·波德夏德利克,彼得·亚尔凯维奇,玛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07

《死期将至》剧照

死期将至 剧照 NO.1死期将至 剧照 NO.2死期将至 剧照 NO.3死期将至 剧照 NO.4死期将至 剧照 NO.5死期将至 剧照 NO.6死期将至 剧照 NO.13死期将至 剧照 NO.14死期将至 剧照 NO.15死期将至 剧照 NO.16死期将至 剧照 NO.17死期将至 剧照 NO.18死期将至 剧照 NO.19死期将至 剧照 NO.20

《死期将至》剧情介绍

死期将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影片讲述老妇人安吉拉(黛纽塔·辛波斯卡 Danuta Szaflarska饰)在临去世前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常生活。这冷清孤单的世界里,既有她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她记忆中曾经的幸福与梦想。与老人相伴的只有她唤作“Phlia”的小狗,安吉拉喃喃自语,自问自答。她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可最终也没能相见。在死亡悄然逼近的时候,安吉拉总是望向窗外的秋千,好像回到了从前的快乐日子。在宁静的摇曳着怀旧情怀的黑白光影里,影片默默地记录着老人最后的弥留时光。 影片荣获2007年波兰电影节观众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音响、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影之面少年犯之七人拉字至上:Q世代第三季美丽长情暴走狂花之正义校花迷失第四季仲夏夜魔法驱车向前红辣椒猎海日志设得兰谜案第三季金斯敦市长第一季三次元女友第二季烽火线杨光的夏天不是闹着玩的Byplayers:如果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话今天吃什么高个夜魔少年有点酷政坛旋风新尸骨无存动画锻炼XX:同一屋檐下想死趁现在两次欢迎来到地狱断网巴比伦东京伤情故事冒牌八仙之封妖镇

《死期将至》长篇影评

 1 ) 时间纵横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

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

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

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

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

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

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

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

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

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

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

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

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

”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

”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

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

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

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

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

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

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

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

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2 ) 老人与回忆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

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

”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

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

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

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

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

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

”“不。

我想要奶奶的戒指。

”“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

”“那到底还要多久啊?

”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

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

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

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

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

”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

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

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

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

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

”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

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3 ) 唐顿庄园之mary老去

有三种人会无条件激起我的感情,老人,孩子和农村务工。

当我们老去,失去的不仅仅是肌体和记忆,还有一生所捍卫之时代,而当时代风卷残云,我们无法被大多数人甚至于自己的儿女所理解,只能与一只狗交流,该是何等场景。

女主人认为这是上帝的考验,并用自己的意志去继续捍卫。

与其说是开放性结局,我更认为老人重新回到了天堂。

 4 ) 毫无疑问的经典

虽然是拍摄于2007年的新片,我在此断言,《死期将至》一定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大师级纯黑白摄影,取景、构图、用光堪称教科书般精湛。

剪辑则如丝般柔滑如水般流畅,辅之以隽永、沉静的配乐和细腻自然的表演,诠释出生命的孤寂、优雅和尊严。

这样的作品,我给予★★★★★“力荐”的评级推荐。

 5 ) 生命总有一天会褪去

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是寂静的,缓慢的。

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观感。

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6 ) -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人出生后就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人临死前就如一瓶消耗殆尽的黑墨。

一位孤寡老人深知自己《死期将至》,有儿孙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只能对一只狗敞开心扉。

窥视邻居的日常生活,回忆往昔的美好瞬间,成为她的人生乐趣。

老人坐上秋千荡漾在黑白光影中,领略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7 ) 那么美的光影,配的上这个夜晚。

穿越了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固执地坐在了所有人群的最前面一排,这是被谁传染的坏毛病呢?

美到极致的光影,在黑白胶片上比放大的每个细节,特写和中景更多,生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人和狗,配合的天衣无缝。

黑白的影像中,看不到演员老去的痕迹。

一样优雅和高贵。

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导演也不落俗套。

比如死去的那一刻,比如在秋千上看到的世界。

转场方式自然,在梦境和现实中游移,每一帧,都是一副出色的黑白摄影。

节奏很慢,舒缓平静,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很温和。

现实中,其实并不会那么激烈。

一个有脾气的老太太,我想,希望自己老去之后,也一样优雅美丽而刚柔并济。

也有好玩的细节,都细致而真实,导演是真正会观察生活的人。

这里更像学校的小剧场,周围都是学生。

散场之后会有掌声。

似乎,我开始又开始在北京上学了?

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暂时已经远离,偶尔的回顾,会让人倍加珍惜。

总有一些感动想和人分享。

是文。

 8 ) 死亡夺走一切,留下所有

一位老人,一头银发,守着一座空空的大宅,和一条叫做费城的狗,把时间凝固在进入落地窗的阳光里。

老人总是喜欢推开窗用望远镜看窗外的人和事,而每到这样的时候Phila会趴在窗上和她一起看,老人被过去的记忆缠绕着,现实往往能够唤起那些美好如初的画面,儿子向她挥手告别(老人的笑容像晴日里的果园,能闻到满浆的芬芳转而却又是无奈),自己和情人跳舞(可以看到整部电影里并没再提到这个男人,是不愿不想还是不忍,我只看到老人被Phila惊回现实时的震颤),黑夜里看到自己穿着婚纱在镜子前兴奋地旋转,儿子甜甜地叫她妈妈……这些画面犹如被蜜茶泡过却又仿佛永远隔着一层玻璃,像滚烫的冰,在穿过林子的阳光下蒸腾出深色的雾。

电影开始时老人到医院去检查,在医生第二遍冰冷地说出脱衣服,躺下后,收起了笑脸,转而对她说,你给我去死吧!

我们这一辈子仿佛总是在讨好别人,强迫自己显得温文尔雅地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这就是世俗,它们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老人在等车过马路想起了自己死去的母亲,显得那样的不经心,她说我还是有点喜欢她的,我觉得她的死就是在向我发泄,她忽然死去,她死时比我年轻,或许年轻不了多少……这是电影里老人第一次谈到死,从这个小片段里我看到了老人的不羁坚强性格的来源。

而死只是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对生者的影响直到生者再次变成死者才结束,而新一轮的影响却恰恰在结束时又开始了。

可以看到死亡就像一个瑰丽的巫术,不尽相同,却全然相同,看开了其实就可以安然的服从这一场自然的安排。

老人一直不肯卖掉自己的房子,并叫自己的儿子在她死后搬过来住,但是他的儿子一直以女儿不愿意为由推诿。

母子间也早已没有了过去那样的亲昵,一次次拜访只是例行公事,我能看到老人的泪水,像云翳一样,她真的很孤单,她会责怪Phila,骂它上辈子一定是下层的舞者,像个婊子一样乱跳,小傻瓜,但是要知道老人早就没有人关心她了,是被老人沉浸于回忆中不可自拔时也只有Phila的叫声才能把她拉回现实中来,它或许只是不想让老人过于伤心吧。

老人希望通过让自己的孙女喜欢上这栋房子来留住这栋房子,但是孙女却说这栋房子应该被烧掉,她根本就不喜欢老人,说老人是巫婆,她只想得到老人手上的金戒指,她叫她阿奶,却从不尊敬地叫奶奶。

她在一个晚上听到自己的儿子对他妻子说,我会让他把一切留给我的,她不会知道的,她总是支使我,我已经受够了。

老人真的不敢相信她一直那么信任的儿子竟会这样对待自己,他再也不是那个会在朝阳里对自己甜甜地喊妈妈的人的,她看着儿子儿时的照片,我相信那一刻,她的心该是碎了。

我想起一句话,越是年纪大了就越看不得老人哭,尽管在这部电影里老人很少哭,更多时候是在笑,但是当那些美好的影像逝去时,老人的笑却是那样的让人心痛。

我不想说那个儿子怎么样,但是他真的不如一条狗,Phila至少能给老人可以依靠的温暖,而他只让老人感到万分的痛苦和绝望。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最柔和的镜头莫过于老人像那些音乐团的孩子一样地荡千秋,电影中重复出现的那首钢琴曲又响了起来,像晨风一样的颜色,婴孩一样的呼吸,老人笑着说,生活真是美好。

是啊,生活真是美好,我们这一生总是忙碌而庸碌,总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总是为自己没有得到的后悔自责,但是这一切真的重要吗?

生活本来就不需要定义,更不需要去寻找意义,我们可以像疯子一样冲进暴风雨中,我们可以在拥挤的街上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像个没有教养的野人指着定律说bullshit,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而死亡让这一切显得更真实。

老人最后把房子留给了儿童音乐团,她记住了那个下午闯入她生活的称自己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男孩,她把自己的戒指留给了笨蛋儿媳妇,在一个有阳光的下午,老人听到了长久以来消失在房子里的人声,那是儿童音乐团搬进来了,男孩狂乱地弹着钢琴,人影像多棱镜那样显得不真实。

于是她相信这所房子能够保留下来了,房子里所有的鬼魂也有了永远的居所,Phila蹲在自己两膝间,窗子打开着,微风吹着,橘色的阳光像一床浅色的被子盖在老人身上,老人睡着了。

她说Philadelphia,我最对不起你,其实是我最舍不得你。

天堂其实一直很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只是看你想不想再睁开。

不知道最后她有没有再想到自己的母亲。

他们说,人死时,会看到自己脱离子宫时的情境,这只有等我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去验证了。

生活是一颗不断被抛光的火山石,渐渐圆滑而冰冷,我们触摸它只是想寻找那些逝去的感觉,死亡则把这枚石头融进血液,最后归还给永生的土地。

 9 ) FIFF13丨DAY6《死期将至》:人生的尽头,可能就不过如此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死期将至》,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残年老人们烛火即熄的评价了!

墨夜轩:我们终将离去。

Sparrow:时间在光影绰绰间留下美的痕迹,平静而优雅地。

果树:有一些闪光点,全片不喜,原因是各式过客来了走的结构过于僵硬。

蝠蝠:一种“看见了”的形态以无限温柔的方式映照在岁月雕琢过的脸庞上,宁静致远,生命缓长。

西北化为乌有:拍法是迷人的,以老妇扭曲变形的主观镜头代替回忆场景,黑白影像热烈又动人。

只是这样题材和故事,还是稍显单调和讨巧。

Polaris.J: 个人觉得有些过誉,只是孤独和死亡为主题还有黑白摄影比较讨喜,表现的角度也不是我喜欢的。

当然配乐和摄影无疑是优秀的。

也是引人思考的,只是老人片和黑白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范围。

zzy花岗岩:不经意的举动,让人回想起往昔的美好。

那些跳舞的日子,那件美丽的婚纱,那段荡着秋千的快乐时光。

影片给人一种平实的感动,配乐动人,演员表演细腻,那只“Phlia”的小狗真讨人喜欢。

Pincent:这种比一些黑白电影更加灰暗的黑白摄影与影像的内容比较贴合,叠影、倒影、虚化、变形,层层叠叠的质感,因为心理世界才是重点,凝视老人面部的沟壑,连动物的面部都开始带有时间的痕迹。

最后镜头终于退离了作为全片主角的宅院,随着老人的灵魂一同升天。

野凡:黑白影相描摹一位言辞锋利的垂暮老人的平常生活。

腹有诗书,谙熟文艺,心向浪漫。

在荒凉的世界起舞,在昏沉的夜晚起舞,在骤降的雨中起舞。

与世界息息相关,却也与世界毫无关联。

心内满是暮年的温情,却没有宣泄的出口,在言语空对狗的岁月中逐渐走向尽头。

深刻描绘何为老无所依。

Supremacyacron:与诸多描写老年人生活的电影不同的是,本片并没有把主人公老太太塑造成一个怪咖,而是用精细的影像,去雕琢她生命中最后的那段时光。

在这段时光里,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自己亲人的思念;无聊时窥探邻居们的生活,有时逗逗狗亦或是喃喃自语。

即便是自己的记忆大不如前,但是她在大是大非面前依旧显得豁达通透,即便是最后一个人离开,也没有走的不明不白。

孤独,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吧。

子夜无人:一个老太太行将尽头的人生也可以是吉光片羽,不见临终关怀式电影的滥情,也没有那种俗套的对于青春的艳羡,但就是偶尔一束徘徊在午后阳光下荡起来的秋千影、一场午夜湿透了睡衣也不用再怕淋到生病的丰盛雨水,那些闪现的细节就让人留心、动心也刺心。

女主角形象与演出俱佳,人老去之后,有的是放任自流生满铜锈的搪瓷缸,有的是空空如也还要镀金刷漆的花瓶,而她出现在任何一处场景里,都是装满了故事的八音盒,一切的年轮也都是旋律本身。

斯诺-纳什维尔:Time To Die是一个讽刺性的标题,它暗示了一种与主角——这位活泼迷人的老太太完全不同的沮丧情绪。

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不仅表现在它非凡的演员 (顺便一提,就连狗狗也有着出色的演技)、华丽的黑白图像、丰富的位置感,而且表现在它能够传达一种一分钟一分钟品味的时间感。

电影的视觉效果从头到尾都很吸引着人:精心选择的构图和角度,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种纹理和灯光的使用,以及一些摄影技巧 (比如透过玻璃拍摄),让观众觉得自己在看一组非常美丽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而照片上面的人物像纸雕像一样移动。

#FIFF13#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0 ) 玻璃、光影,回忆与梦境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能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了。

如果是概括评论电影的话,我会先说:1. 狗很可爱。

2. 老太太演技很好。

3. 光影很好看。

然后会评论一句,故事很感人。

说实在的,以死亡为题材的故事如果让我拿脑子来看的话,我大概会嫌它矫情。

但电影不是拿脑子看的。

我会哭,我会感动,即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因为我有父母,我经历过成长,我感受过孤独,我终将老去。

而且我也很矫情。

她和世界隔着一层玻璃Aniela 是个老人,这个世界上可能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不能理解没有礼貌的医生、永不停息的车流、每次都要问“Honey, is that you?”的女子——那不然还能是谁呢?

但她活着,守着她的老房子、她的回忆,期待着她儿子的来电。

即便她咒骂着这个世界的无聊,她还是在这个世界里面的。

她透过玻璃看着窗外的一切,甚至有时用上了望远镜。

她隔着玻璃,看着翩翩起舞的小孩子们,看着她儿子远去的背影,反光让这一切有些模糊,玻璃折射让她看见了重影。

有那么一些时候,她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见了过去。

过去是什么样的呢?

像一场梦,和现实是那么的相似:同样的庭院,同样的秋千,同样的老房子。

可如果把那层玻璃移走,却又那么的不同。

现实里,她骂着儿子烟味大,我不需要你,你这个怪物,却看着儿子的背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来几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离开家门前和自己挥手告别,那么快乐,一步三回头。

只是现在头也不回走出铁门的也是那个人:在她还没死,就开始算计她房子,她的亲儿子。

可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的世界才更好吧。

小孩子们在伴着圆舞曲跳舞,在阳光下,在欢笑打闹。

她想起了爱情。

想起了青春、少女时代,好看的裙子、精致的妆容。

她拿出来那条和恋人跳舞的裙子,在镜前,看到的一定是美丽。

玻璃里也有她自己。

在深夜无法入睡而又无人作伴的时候,在黑暗里,在烛光下,她在玻璃门前起舞。

她仿佛听见了旧时的欢笑,无忧无虑,她在镜中看见了自己,年轻又快乐,舞姿轻盈动人。

这个梦是多么的美妙啊。

把快乐延续下去光影斑驳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有些人看得到却不屑于体会,有些人热爱却已经记不得了。

我伤感于 Aniela 打开钢琴后的自言自语“我忘记了一切”,而在她坐在秋千上,像个小女孩一样荡起来的时候,我看着摄像机里的天旋地转,我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

这是什么感觉呢?

儿子在算计自己的房子,孙女在算计自己的戒指,而邻居的小朋友们觊觎的是她家的秋千。

她的儿子,那个曾经的小可爱,曾经也在这个秋千上,他很快乐。

她曾经应该也很快乐吧。

她终于记起来了。

她曾是那么的孤独。

她说着“我有陪伴”,确实如此,Phila 是热爱黄油面包的好狗子。

可她一边这么说,一边却还在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冲了过去——“儿子?

”,只可惜每次都是失望。

她说大暴雨让自己感觉“我还活着”,然后跑进庭院里让雨落在自己身上,享受这难得的不平常、可贵的生机。

最孤独的一夜应该是她知道儿子在和邻居做交易,要卖掉自己房子的时候。

儿子说她又瞎又聋,说这就该是他的房子,够了就是够了,反倒是儿媳为自己辩护。

这一晚,她连记忆都不再拥有了,上帝也不在她身边——为什么要这样考验我?

儿子小时候小可爱的照片从手里滑落,在她回屋时被踩在脚下。

是该告别了。

所以她把房子捐给了儿童音乐俱乐部,至少这些人还知道怎么快乐。

至于那杯喝不到的茶,别这么矫情,天堂里什么没有呢?

《死期将至》短评

开篇的上下移动镜头和不停驶过的车辆暗示着老人晚年的孤单焦虑。老楼是她的回忆城堡,院门和栅栏代表着城堡的边界,同时铁丝网和窗框也暗示着这时一所监狱,将她困在其中。玻璃是她和其他人之间的隔阂,她只能远望着别人的生活追忆过往。黑白两色暗示老年生活失去了颜色,而黑夜更是直接吞噬了象征着希望的光,外化了老人的内心的压抑绝望。当她拉上窗帘,即是对生活彻底绝望,慢慢熄灭又重新燃起的烛火是生的欲望。影片和《我是》一样都以孤独为主题,但却是对称结构。一个幼无所养,一个老无所依,一个逃离,一个坚守,一个充满希望,一个只剩绝望。最后老人走出铁丝网,代表了她终于走出了回忆的城堡,开始寻求生活的改变,但人生也在此刻走到了尽头。慢慢升起的是航拍镜头是老人的灵魂,她俯瞰着这片她生前的圣地,然后缓缓的升入天堂。

3分钟前
  • 萌萌
  • 力荐

花了三天才断断续续把电影看完,网上资源太少,黑白片,和听不懂的波兰语都拖慢了观看进度。电影拍得很写实,又很浪漫,时日无多的老太太的形象被刻画得异常鲜明:她拒绝被粗鲁的医生看诊;弱小却又强硬地保护自己的住处;和心爱的狗狗事无巨细地交谈、相依为命;看着音乐团的孩子回忆过去跳芭蕾舞的时光;会边说着自己疯了边荡起秋千和在雨中肆意旋转;也疑惑儿子和孙女为何变成自己不认识的样子,又重新刷新对儿媳的看法。人到了这个年纪好像又可以拥有异常大尺度的自由,世界似乎把你遗忘,留你在无人之境回味自己的一生,重新拿决定怎么继续过生活又或是放弃生活。我希望我到了老太太这般年纪,身边能有爱人,心中能收藏有很多值得回顾和留恋的记忆。

6分钟前
  • v3ro.
  • 力荐

如果可以打半星就好了,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是跟你奶奶唠嗑了一上午,最后你爷爷来了

9分钟前
  • 尸肥
  • 很差

隔着老房子玻璃窗模糊扭曲地窥视邻居和回忆。

14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拍的真好。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让人不舍。 老奶奶真棒。

15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温开水。黑白的光线处理得不舒服。狗狗表情好。

20分钟前
  • Juneau
  • 还行

那个小女孩演得真好!!哈哈……

22分钟前
  • Estricina
  • 推荐

她生命的最后一段协奏着韵律、阳光和芳香。以“孤独”起兴,却用生命的点滴美好消解嘲弄孤独。黑白色调、大量人物特写和小光圈,对比强烈,放大人物的表情细节,尤其是安吉拉的眼神,闪烁着凝练的生命力。玻璃窗/门的视角切割画面,陆离的窥视视角,体现安吉拉的边缘处境和对生活并未磨灭的渴望。加之丰富的人物内心独白、失真处理的音乐音响、利落的镜头调度和剪辑,一部展现年老独居死期将至的黑白影片,折射交织着绚丽的节奏光线和色彩。找到了人生当中和《永恒和一日》照应的一部电影。生命就算是个错误,也是美丽的。

26分钟前
  • 3Jane
  • 力荐

大师级纯黑白摄影,取景、构图、用光堪称教科书般精湛。剪辑则如丝般柔滑如水般流畅,辅之以隽永、沉静的配乐和细腻自然的表演,诠释出生命的孤寂、优雅和尊严。

27分钟前
  • 栀Z
  • 还行

就冲那点点滴滴的回忆瞬间。。

28分钟前
  • 佳月夜
  • 力荐

尽管死期将至这电影很闷,很文艺,沉浸在一股骗取娘们眼泪的气氛里。摄影真是美的一逼,全片黑白,最后镜头从墓地直升云霄,看得我一下胸腔都宽广了好多。

33分钟前
  • 某人
  • 推荐

7.8/10

34分钟前
  • shierly
  • 还行

如何精准控制死亡,是我后几十年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37分钟前
  • 跑东跑西的狼
  • 还行

看过多少烂片才能捞出这些好片 推引 2023-12-25 人生而孤独,与其苟延残喘,不如选择高尚的绽放。宁可美艳地腐烂也不悄然枯萎。

42分钟前
  • 愚无尽
  • 推荐

她终于找到了她的孩子们。

43分钟前
  • 四平
  • 推荐

老太太一个人搬钢琴,一个人和商人周旋,一个人修保险丝,一个人颤颤巍巍的弄食物,泡杯茶,然后上楼,她努力挽回亲情,最后和她度过今生的只有那只Phia。

48分钟前
  • Onesue
  • 力荐

镜子中年轻时候跳芭蕾的自己,死亡后留在寂静老房子中喧嚣的儿童合唱团。

50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本部影片讲述老妇人安吉拉(黛纽塔·辛波斯卡 Danuta Szaflarska饰)在临去世前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常生活。这冷清孤单的世界里,既有她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她记忆中曾经的幸福与梦想。与老人相伴的只有她唤作“Phlia”的小狗,安吉拉喃喃自语,自问自答。她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可最终也没能相见。在死亡悄然逼近的时候,安吉拉总是望向窗外的秋千,好像回到了从前的快乐日子。在宁静的摇曳着怀旧情怀的黑白光影里,影片默默地记录着老人最后的弥留时光。 影片荣获2007年波兰电影节观众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音响、影评人奖。

55分钟前
  • 🎓风止渝长安街
  • 还行

最后二十分钟将前一个半小时营造的麻木僵硬迎刃而解,还是以死亡的方式,又一次证明死亡是解决方法的老人电影,又一次大部分时间将老人困在空旷的房间,一只小狗与粗鲁漠不关心的小辈的经典配置,还有只有回忆浮现时才会和颜悦色,只有年轻才代表着让人艳羡的美丽,这一切都是理应推翻的创作符号。

56分钟前
  • 错荡失路
  • 较差

变形模糊的主观镜头超好,题材略讨巧。

59分钟前
  • EnnnWaff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