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Red Turn
导演:李歇浦,梁山
主演:古月,郭法曾,孔祥玉,王伍福,王健,谢钢,陈大伟,孙海英,孙清,刘文治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简介: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前驻扎的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四位领导人和各级作战参谋,围在地图旁研究战事,等待着东北战场上的消息。我军攻克锦州的捷报传来,满屋的人一片欢腾。 天津解放了,跟随毛主席多年的警卫排长耿涛,被派去接管天津。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毛主席,去迎接新的挑..详细 >
为了那一个建设的主题多给一颗星
跟毛相关的内容很少,主要拍天津解放与恢复生产,剧情烂的不得了,都怀疑是上影厂外包给香港人写的剧本。尤其是码头抢快艇,拍得什么玩意。
那个姨太太风情万种,简直不能忍。
其实还好 就是剧名和故事之间的联系牵强 还有就是我觉得主角有罪,但罪不至死
2011.5.7@厦大建南大礼堂。1,百废待兴。2,糖衣炮弹。3,狗急了也会跳墙。天津资本化改造。富人家的家庭关系。再提一点:老式的保龄球哦,鲜见^_^
傻狗狗 你也该回到穷人队伍里了 10.15
看片名《走出西柏坡》,还以为是以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为主要场景,以毛泽东及其中央领导集体为主要角色,以七届二中全会以及“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为主要内容了,实际上这些只是作为本片的一个大背景了。毛泽东身边警卫员、解放后天津军管会主任耿涛和他的老战友、战斗英雄、民生煤矿军代表马宝山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发生地主要在天津和民生煤矿。实际上,发生在西柏坡和民生煤矿的事件有呼应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题之一研究建国方针与处理好新政府与资本家民营经济关系相呼应,主题之二“两个务必”与军代表受糖衣炮弹影响铸成大错相呼应,编剧和导演用心了,但一般人一上来还真不一定理解得了。2001年了,技术手段还是偏弱。领袖人物有些脸谱化,说普通话不太适应。5.5分。
补记 学生时代看过
还挺客观,一点也不含蓄。
文不对题,确切的说应该是题不对文,感觉像是拍好了后改的名字。主旋律喜欢突出佚事,所以特别容易结构松散而无层次,这部做的就好一些,孙海英用主角戏份演了配角,聚焦在民族工商业保护和对抗这一个小问题上,电影落尾在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上,合理猜测大概孙海英最后是要被枪毙了。
呵呵…
2025-015
基本就是把《开国大典》里“进城”的段落放大了,但是跟资本家斗争的情节简单生硬,没什么意思。水准比《开国大典》低不少。
劇情很狗血。孫海英是有演技的。剪輯也比較懂節奏。
剧情立意深远,节奏安排得当,人物塑造出彩。虽然带有很浓重的时代色彩,但是仍然不失为一部客观反映两个时代现实的佳作。
以小见大,寓意深刻的电影。历史上,走出西柏坡,就是进京赶考了。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不多久就败退,身败名裂。共产党会不会是第二?所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有远见地提出了“糖衣炮弹”,并且预言,许多铁骨铮铮的英雄,会倒在糖衣炮弹下,要全党警惕。电影就是通过一个干部接收天津的故事,讲城市工作,讲另外一个战场和资本家战斗。有人守住了,有人被诱惑了,后悔莫及。片尾寓意深刻:毛泽东把孩子们抱上象征先进力量的大卡车,让卫士载着他们去兜风,驶向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希望在于明天,在于未来呀。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许多人看来是脸谱化,可是传递的思想却是深刻的。
耿涛wg肯定也是死
军训回忆啊!
影片中教员的普通话配音令人不习惯,观影预期是领略伟人风采,没想到剧情却只是以走出西柏坡作为背景,讲的是天津解放、接管的故事。陈云的出现我想起八十年代他的经济观点。片中毛与刘讨论如何对待资本家的对话,可与后期分歧对照。蛇蝎美人、糖衣炮弹确实是资本家的利器。人工保龄球今日看起来新鲜。还有男主那句这不是土改!倒让人联想,那么土改就可以这么简粗?
一开始想看古月饰演的毛主席,后面发现主要从警卫员故事切入,最后首尾呼应,引出西柏坡会议所传达的精神。戒骄戒躁,谦虚低调。不能被糖衣炮弹所诱惑最终断送前期辛苦打下来的基础。还是喜欢湘口音的毛主席,普通话少了味道。里面两位女演员都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