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抗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无法抗拒俊男美女的笑容,无法抗拒那一份深深的理解和宽容。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与幸福的权利,每个人也有如何追求的权利。
我们所能信奉的是坚持、宽容和顺其自然。
流浪与安顿,走与留。
无论怎样只要有爱,一切都好。
除去我看的时候那片子的翻译,让我打心底的雷了一下。
总的来说不错的一部片子。
讲述每个人心中都有被隐藏起来的欲望。
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欺瞒过去了。
巧克力使得我们勇敢的面对我们的欲望。
在电影中的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这种魔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很喜欢巧克力也很温馨,女主角赋予巧克力更深刻的内涵 甜蜜,勇敢,热情,宽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种东西可以让我们勇敢的去实现我们对生活的欲望。
这个东西叫做勇气。
人的生活不应被世俗、教条、舆论导向等偏见的外因束缚,不管生活带给自己的是风雨、困境、疾病还是彩虹,心中保留一份巧克力般的情感,去享受生活,不要让生活暗淡失去光泽。
Flowers In SpringCharacter: Josephine Muscat角色: 约瑟芬•玛丝格特Film: Chocolate电影: 《浓情巧克力》Actor: Lena Olin演员: 莉娜•欧琳有些人把经验称为所受伤害次数的总计。
所以说伤害,是一种疼痛的经验。
但有的时候伤害并不是像经验那样承受过了就坚强了不疼了,相反,它们让人变得脆弱,越是经历,就越脆弱。
最残酷的伤害往往是多重的,一开始是像烙印一样活生生地烫在皮肤上,心灵上。
慢慢的,它就会像发酵了一样不停地膨胀起来,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漆黑的牢笼,紧紧地锁住了人的思想和灵魂。
或许,大人同孩子一样是脆弱得需要安慰的吧。
又或者大人比孩子更要脆弱得多,更难逃出禁锢着他们的冰冷的铁窗投下的影子。
所以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夜晚的时候在他床前轻轻地唱歌,需要有人在他哭泣时递上一包纸巾,需要有人在每天早上与他相遇时微笑着点点头。
仅仅很小的安慰就可以让人平静下来。
人是最脆弱的,也最容易驯服。
《浓情巧克力》里Josephine的第一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
涂满虔诚的教堂,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听着神甫的祷词。
只有一个人例外,卷曲着胡乱绑起来的长发,旧得好象布满尘土的衣服,Josephine,她用惊恐的双眼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望望,然后悄无声息地,把手伸向前面男孩的书包,轻轻掏出一个小盒子,快速地塞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时候偷窃会是一种习惯,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偷窃。
这会是一点点的麻醉,人们能在偷窃时的紧张和这之后的窃喜中暂时忘却周遭的压力、烦恼和伤害。
在这个时候,偷窃,是缘于无法逃避的伤害,并不是贪婪的欲望。
Josephine看起来并不像是个喜欢偷窃的人。
她的动作和打扮让人想起饱经风霜的家庭妇女,操持家务,像磨盘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地运转。
让Josephine逃避不了的确实是伤害,丈夫“给予”她的伤害。
我不知道她的丈夫是怎样在她精致的额头上留下那样一块不堪入目的疤痕的,也许是同许多“暴力家庭”的男主任一样,在许许多多个醉酒的夜晚,提着个空酒瓶,一脚踹开家门,大叫大嚷,当妻子穿着睡袍冲出卧室想要把他抬进家门时,他用强有里的双手一下子把她推开,然后把墨绿色的酒瓶敲到她的额头上。
家庭暴力对每个妻子的伤害应该是致命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每个女人都认为丈夫是自己的天下,认为结婚了就必须一辈子在一起,认为做妻子就只能在家干活饲候丈夫和孩子。
而丈夫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打她,真的就是意味着整个天都塌了下来。
所以会变得孤僻,变得小心,自卑,和,苍老。
在许多人都去过薇安充满浓香的巧克力店后,Josephine只是在那一小扇玻璃门前静静地朝里面望了望,当别人注意到她时,又赶忙转身逃走了。
那一瞬间她散乱的头发飞舞在风中,发灰的旧长袍,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苍老了许多的脸,还有从她茫然的眼睛里透出的想要进店去尝一尝巧克力的小小的渴望,给人一种可怜的感觉,让人想要在冷风的凛冽中轻轻地像拥抱一个孩子那样地拥抱她,给她哪怕一丁点的支持。
是同情么。
我想不是的。
同情是一种骄傲,因为“同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生活在上面一层的人对下面一层的人所表示的一种怜悯,是自认为优越的情感。
但在Josephine面前,我觉得我们并不比她更高级,而她也并不需要也不会接受丝毫的怜悯。
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支撑她的温情的怀抱,一种安慰,来溶解她小小但又固执的恐惧,还有禁锢心灵的铜锁。
恐惧。
恐惧也许是畏惧伤害的自我保护。
因为恐惧,人才变得小心翼翼,变得习惯于提防他人。
薇安来送巧克力作为见面礼时,Josephine一连问了许多遍她到底想要干什么,她不相信薇安,不相信有人会给像自己这样“臭名昭著”的人礼物。
而在丈夫歇斯底里地叫她的名字的时候,她慌乱得把吃下的美味的巧克力全都吐了出来,还不停地用围裙擦手以免吃巧克力的事被丈夫发现。
像个做了错事怕被发现的孩子。
孩子,觉得这个称呼对Josephine来说再合适不过,虽然受尽了伤害耗尽了年华,她却依旧像孩子一样的心地善良,容易感动,和相信。
再一次来到巧克力店的时候薇安不在。
依旧是灰色的长袍和散乱的头发,Josephine一个人站在清晨的冷风里固执地等,不管多冷多累也不愿离开,孩子一样的倔强。
薇安走到面前的时候她笑了,不到一秒钟的微笑,带着一点小小的但却根深蒂固的恐惧——她还不习惯于对人微笑,一如她还不习惯与别人对她的好。
与薇安聊天时她总是说,“people talk”,没有主见、害怕别人说三道四的样子。
主见在她生活着的小镇里是极少有的,大部分的人都缺少主见,她就更不能有。
她只能学着他人的做法办事,因为她手无寸铁无力抵抗他人的风言风语。
她生活的环境像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旋涡,表面上安静祥和,可一但有人做出了一丁点违背“传统”的事,就会马上被排斥,被丑化和藐视,甚至被驱逐。
现实不让她有主见。
并不是她的错误。
所以她对薇安说,“我听说你不去教堂?
呵,那你不会在这里呆上多久的。
”她深知居民们会反对薇安,她用轻松的语气说出这么一个句子,却让人感觉到一点淡淡的哀伤。
人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按照“传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必须成天担心“people talk”,否则就会被这个旋涡所扼杀。
他们没有抗争的办法,而Josephine,现实伤害得她连一点抗争的念头都不敢有。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Josephine为什么会与薇安那么真心地谈这些事情呢。
也许是因为,薇安是唯一一个送她礼物并且说想与她做朋友的人吧。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丈夫与她结婚是因为娶她不用花礼金,并不爱她。
小镇上的人早上同她打招呼只是为了用她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并不是尊重她。
薇安是唯一一个让她能感受到一点点温情的人,所以她相信她,来到她的巧克力店里,同她聊天,对她说自己并不爱丈夫,对她说自己是个喜欢说谎的女人。
她在谈到自己的嗣后语句断断续续的好象一个自卑、羞愧的孩子,低着头,自嘲地笑,但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
也许是在遇见薇安的瞬间她开始觉得应该改变自己吧。
又或者是那一点点的温情给了她改变的勇气。
在一个众人熟睡的夜晚她拼命地敲开薇安家的门,告诉她自己从丈夫那里逃了出来。
她大声地,近乎于放肆地笑。
并不是开心,而是一种掩饰,掩饰自己的悲伤和彷徨。
薇安拥抱她,看到隐藏在她乱发背后的额头上可怕的疤痕,轻轻地对她说一切都过去了。
然后Josephine谈到在薇安身上号啕大哭。
有的时候一句温存的话是最容易让人落泪的,因为它能够一下子击中人最柔软的地方。
比利箭精准得多。
看到Josephine的伤疤时我的心猛得悸动了一下。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在残酷的折磨中她再也忍受不了,终于逃离了。
镜头没有告诉我她穿着破旧的灰色长袍,提着塞满衣物的行李箱,散乱的头发在风中飞扬和奔跑的单薄得摇摇欲坠的身影是什么样子的。
我甚至不敢闭上眼睛去想象,因为那让我忍不住要哭泣。
原来看到她在冷风中流泪和茫然的那一课,我所有的痛和心碎,真的都无法用文字一点一点地铺展开来,一点一点地描绘。
运用米兰•昆德拉的比喻,她像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河水冰凉而且汹涌,让人忍不住要把她抱起来,收留在自己全部的温暖里。
Josephine,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疼的时候我想,她在寂静得似乎空无一人的夜里会觉得怕么,会因为失眠辗转反侧么,想着梦到从前的不堪入目后她会不会痛苦并且尖叫挣扎着醒来。
我想着她睡着时的样子,想着她在熟睡的时候会不会蜷缩成一只虾的姿态,会不会已经在多年的伤痛之后学会了抱紧自己。
想着清亮的月光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会不会在梦中惊恐却稚气地笑。
幸好,幸好有那么那么一丝的温情。
温情似乎是一席被阳光晒过的棉被,让人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去拥抱,想要去触及它的温暖。
温情是柔软的,如同人的内心。
内心的柔软使它更容易受到伤害,坚硬的药物和手术刀只会让它更加疼痛,只有温情,只有温情这种细腻柔软的东西,像巧克力一样散发着浓香的东西,才能够救赎苍老的,绝望的心灵。
救赎是一种微笑,一种看得见的温度。
在此后无数个清晨,Josephine开始笑着学做巧克力,开始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开始与众人一起进餐,开始为星期日的宴会梳妆打扮。
然后发现她在一点一点地变得年轻,变得更阳光得像个孩子。
柔软的孩子。
当丈夫手捧一束鲜花请求她的原谅时,她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竟然就这样原谅了他。
心地像孩子一样善良,不会记恨什么人,很容易地就可以原谅和接纳伤害过她的人。
但是,当他请求她回家时她停顿了。
越是血腥、苦痛和残酷的过去,就越不容易被遗忘。
尽管人们善于忘记一些令他们伤痛的往事,但是那些记录在皮肤和心灵上的裂口、鲜血和伤痛的愈合是刻骨铭心的。
那些伤害早已烙在心里,永远会留下一个或深或浅的阴影,无法抹去。
而家,家本来是最浓情的让人安心的地方。
但对于Josephine来说它就是受难所,家给了她疤痕、侮辱和禁锢心灵的铜锁。
那些成天担惊受怕的日子,额头上的带血的伤痛,称她为“愚蠢的母牛”的男人。
她无法容忍他再将她拖回家,拖回她的地狱。
所以她拒绝了,气愤了,在丈夫要求她回家的时候。
“可是Josephine,在上帝眼中我们还是夫妻。
”“那他一定瞎了眼。
”“那他一定瞎了眼。
”如此地决绝,而且,掺着一种意想不到的勇气。
原来她早已学会了勇敢、坚强和抗争,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们没有意识到。
甚至不知道变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当我们突然觉察到时她已经悄悄地走了很远。
又一个深夜,醉醺醺的丈夫闯入巧克力店大闹一场,他用粗犷的嗓门咒骂他可怜的妻子,说她是“愚蠢的母牛”,说她连长柄锅都不会使用。
丈夫挥舞着手臂,张狂地狞笑和抱怨,他知道Josephine无力反抗的,他知道她在他面前不敢做任何事。
但在丈夫要掐死薇安的紧急时刻,Josephine迟疑了,半分钟之后,她用一把长柄锅,砸昏了她的丈夫。
丈夫倒地后,她独自立在屋子的中央,抬起头,满脸的骄傲:“谁说我不会用长柄锅?!
”让人哭笑不得。
那一刻,她的丈夫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她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
所以她笑了,第一次,她的笑里没有掺杂着半点的恐惧。
原来她早已不是那个在冷风中茫然无措的孩子。
也许伤害和温情,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吧。
就像斯嘉丽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爱的是瑞德,狐狸在小王子要走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
人也许真的总是后知后觉,到了觉悟的此时彼刻,幸福其实早就擦肩而过了。
薇安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Josephine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她扑上前去抱住薇安的旅行巷想要阻止她。
她的声音很轻很轻地说:“Did you believe anything you told me? Did you believe I could be better?”像是在问薇安,更像是问自己。
可怜的,可怜的孩子。
在她好不好不容易开始相信温情和美好的时候,它们却要离她远去了,在她好不好不容易开始憧憬的时候生活又要回到原来的悲惨境地。
她真的是比谁都在乎与薇安的友情,因为她是她最艰难的时候唯一的一个朋友,因为她让她拥有了新的生命。
可能薇安不知道也并不是特别在乎与Josephine的情感,但Josephine不一样,她几乎把这情感看成她的全部,几乎愿意用下半辈子来报答这份感情。
Josephine她真的像是个孩子,在薇安要走时,她问她,“你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么。
”她以为那是她的错,她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薇安才会离开的,所以她自责,而且难过。
可怜的,心地善良的孩子。
“ If your leave, everything will go back to the way it always was.”她对薇安说。
“ It is the way always was.”薇安漫不经心地回答。
“ Not for me.”第二次听到她决绝的语句。
决绝地,像个固执的孩子。
接下来的一天,当薇安带着女儿准备离开时,拉开厨房的门,惊讶地发现Josephine同那么那么多小镇上的人一起做巧克力,大家看到薇安,然后,善意地,微笑。
那一刻,推开房门,温情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人想流泪。
Josephine走到薇安面前,对她说:“来,尝尝杏仁的味道怎么样。
”一如她们初次见面的夜晚。
薇安笑了,点点头。
Josephine聪明地用这样一种方法打动了薇安,保留住了自己的最珍贵的情感,和,充满欢乐的新生活。
那是一种抗争,对生活的抗争。
在那么那么多的曲折之后,Josephine,终于拥有了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记忆深刻的是Josephine在周末宴会上跳的舞蹈。
她穿着印有粉色花朵的裙子,夸张地迈着步子挥舞着手臂。
极有趣的现代舞。
在发现丈夫远远地轻蔑地望着她时,她愣了一下,随后像是故意要惹他生气地,跳得更加欢快了。
像个可爱的任性的孩子。
电影的最后,Josephine接管了一家咖啡屋。
暖暖的粉红色的咖啡屋。
路过镜子的时候,她冲着里面的自己微笑,安静地,在喧闹的小店突兀出一片淡定的祥和。
伤害过后,幸福终于定居。
《浓情巧克力》里Josephine并不是女主角,但我却无法抑制地被她感动了,是在什么时候呢。
也许是她小心翼翼地左右张望之后偷走小男孩金色的盒子的时候。
也许是冷风里她呆呆地望像巧克力店的时候。
也许是她半夜里拼命地敲响房门的时候。
也许是她朝镜中的自己微笑的时候。
也许是她拒绝丈夫的时候。
也许是她跳舞的时候。
给人一种想要拥抱一个孩子那样拥抱她的感觉。
看完电影之后不停地想起她的样子,散乱的卷发,茫然的眼睛,还有小小的惊恐。
真的像个孩子。
Josephine,可怜的孩子,虚弱的孩子,孤独的孩子,柔软的孩子,决绝的孩子,安静的孩子,可爱的任性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孩子。
原谅我,竟然如此地把一个年龄与我母亲相当的人称作“孩子”,但是,真的抑制不住,想要这样子称呼她,想要这样子给她一个冷风中淡淡的支持。
也许孩子,并不在于年龄,在于心灵。
心灵纯真善良,便是真正的孩子。
让人想要安慰,想要轻轻地告诉她,“没关系,一切都过去了。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而柔软的,圣洁,不容亵渎。
突然觉得Josephine就像是花朵。
孩子一样的花朵,或者是花朵一样的孩子。
北风凛冽的冬天不是她的花期,所以在温情的春天,她才回光鲜亮丽地爱放了。
春天总是美好的季节。
春天是温情的花期,Josephine淡淡芬芳的花季。
春天来了。
幸福定居了。
1959年,神秘的异乡薇安与她的女儿阿努克,带着一股充满热情享乐气息的风潮,伴随着嘉年华的脚步,来到了冰雪纷飞的兰斯克内,一个景色优美、民风保守的法国乡间小镇。
薇安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可爱的巧克力店,而她所制作的巧克力正和她自由热切的个性一样,教人难以抗拒。
她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洞悉小镇里每个顾客的心意,做出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巧克力甜食,让他们内心隐秘的渴望得到满足,甚至让他们原本淡而无味的生活起了变化。
看电影的海报,以为这是一本爱情片,其实爱情倒在其次,《浓情巧克力》有点象《天使爱美丽》,法国味十足。
这是一本关于变化的电影,重在塑造群像。
五十年代末的法国乡间小镇景色优美,民风保守,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宗教力量笼罩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人们必须上教堂,必须在花园种花,女人必须虔诚,究竟是遵照习俗生活,还是听从内心?
美国刮来的享乐主义已经登陆诺曼第了。
就连长得颇似《指环王》弗雷多老爷的教堂神父——他们都有一双纯蓝的眼睛——也一边扫地一边哼着美国摇滚乐。
伊安母女带着魅力难挡的巧克力流浪到镇上。
伊安象爱美丽一样,善意地改变着人们的轨迹。
她总是站在店门口,用巧克力诱惑着镇上禁欲的市民,让他们恢复一些生命的活力。
看到这里,或许要问:巧克力的功效是否被夸大了?
真有如此神奇吗?
我相信当然这只是一个浪漫的道具,不论味道是否如此化骨催眠,光这个色泽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连一贯清心寡欲,不近美食的市长先生最后也熬不牢,半夜爬进伊安的店里。
不过他是来砸巧克力的,没想到因为一点星末溅到嘴唇上,便从此开了窍,如痴如狂地爱上巧克力。
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在理:食色人之性也。
很可惜,朱丽叶比诺什老了,演技已经不复《烈火情人》、《新桥恋人》、《蓝》中的出挑、张扬,她的眼睛无可奈何地已经老去,不过她还是那样可爱,她的可爱是粉红色的,相信只有法国才出产这样的女人。
导演叙事手段不是太高明,没有奇斯洛夫斯基或者库不里克切换镜头的那种惊喜。
电影的想象力不够,商业片痕迹太重。
但演员演技都还不错,包括伊安的女儿,小男孩卢克等几个配角。
追求自由的老太太演得挺好,好像就是《泰坦尼克》演老年露丝的那位,但终究有种做作的味道,这得怪导演,我觉得。
《浓情巧克力》不及《天使爱美丽》浑然天成,主题有些拼盘的意思。
花了相当笔墨讲女性,送孙子诗集的老太太,被丈夫虐待、有偷窃癖好的约瑟芬,带女儿到处流浪,被北风召唤的伊安。
全片最光彩的恐怕就是这些角色了,她们让人过目难忘是因为灵魂的独特性。
可惜《巧克力》终究只是消闲果,故事是法国味的,骨子里(包括封套)却是好莱坞式的流俗。
幸好影片风景如画,色调美而和谐,可谓赏心悦目,浓纤得很,配乐也让人心旌荡漾,五官十分受用。
注意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超爱吃巧克力。
爱上这部片子,是因为里面女主人公带着女儿漂泊流浪的感觉。
虽然最终的结局她们终于用巧克力的温情打动了冷漠的小镇并安定于此,但她在大雪分飞里穿着那火红的大衣的情景,让我自私的希望她们能就此漂泊下去。
影片里我还超爱一个镜头,就是小镇的老头想接近一个老妇的情节,那三个老妇人并排一起走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我们高中时的三剑客。
这部电影很温情,适合下雨的天气,一个人缩在沙发里抱着咖啡杯慢慢欣赏。
北风吹来的瑟瑟寒夜,如果身旁有巧克力,一切禁止的理由都可以抛弃。
难以抑制的冲动,还有犯罪的甜蜜感--那种简直能制人于死地的甜蜜任由感官上的欲望诱惑自己。
当架子上有《浓情巧克力》,有朱丽娅比诺什还有Johnny Depp和热可可,我想,至少我还是心甘情愿再把它放在dvd机里转一转,温暖我的心。
于是,北风吹过,又带来了Vivien和她的女儿,流浪的女人。
这样女人的到来,不知是福音,抑或是灾难。
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女人:她们只穿红色的高跟鞋,她们无拘无束,她们扰乱小镇原本平静的生活,甚至冒犯神力。
这样的女人是一团谜--也许时间会说明一些事,然而当那个真相大白的时课,她又会先一步选择离去--除非有某种东西,能让她停留。
Vivien给一切都已习惯为自然的小镇掀起波澜。
一切正常的事变得不那么正常--她带着私生女、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在斋戒的日子支起甜蜜的巧克力店,一镇之长是不允许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的女人扰乱自己原本继承且恪守至今的规则的,在这里,即使是神父,也不得不听从他的权威。
这个女人,夜晚的时候把母亲的骨灰放在床头,给孩子讲祖父祖母发现热可可并且寻求自由的故事;白天浇制各种各样的巧克力。
她似乎能读懂人的心,每来一个客人,她用转盘就能猜测出最适合的巧克力,给不合的夫妻,给孤独的老人和寂寞的孩子。
她总是那么准确地把握your favorate taste,直到那一天,一直不受欢迎的流浪者的到来,让她有点捉摸不透。
继续的情节里,美丽的女人美丽了小镇的生活,美味的巧克力感化了一直抑郁着自己和别人的镇长。
当然,当Jonny Depp说,“你终于猜对了,我最喜欢的就是一杯热可可”而她莞尔笑起来“I knew it”的时候,也成为她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并且甘愿为此停留。
是否,当自由的人儿终于停下来的时候,也许也不一定像那只无脚的鸟注定死亡--像我从前相信的那样。
寒冷的冬天 需要的也许只是一杯加了辣椒粉的热巧克力脆弱的心灵 需要的也许只是那个女子倔强的勇气
最近想到流浪,漂泊,忽然想到最近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叫《浓情巧克力》。
那时的Johnny Depp还很清涩,但他身上仿佛固有的海盗气质,还是很独特很明显。
在这部片子里,海盗混得有点过街老鼠人人声打的样子。
Juliette Binoche 开的巧克力店是镇子里唯一招待他的,两人有点腥腥相吸的味道。
都是在镇子上受人排斥的人,都有着不会被外界同化的脾气,我觉得大概这就是促成他二人走到一起的导火索。
另外关键是他们身体里都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流浪。
他们都是没有根,并且是不想有根的人。
中国人讲故土难移,但这在这两人身上这些好像有点可笑。
世上的约定俗成,都在他们眼里成了愚腐可笑的玩意。
循规蹈矩就会走向毁灭,只有打破陈规陋习才能得以自救。
Juliette Binoche 好像就是一个上帝派下的天使,来解救众多被教条训服的村民。
她用那个神秘的罗盘,判断人的口味,好像有点解放人性的意思,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表现:人的喜好应该由自己决定,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在我看来Juliette Binoche 整个销售巧克力的手段,倒是很有创意,是一个比较有噱头的卖点。
比起《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里同样是推销巧克力的Keanu Reeves来说,手段可谓是多样化,另外一点,Keanu Reeves巧克力没卖出去,自已倒整个倒插门,又装孩子他爹又救火的,忙的不亦乐乎,正经事倒没干成,最终也是抱得美人归,不过总觉得他太忧郁了,没有Juliette Binoche 身上的精力实足乐观向上,实足太阳花,总是向着阳光最灿烂的一面。
在这部片子里,巧克力被演绎成解读人类性格的密码,其实最终走进人内心的却不是巧克力,它只是一个手段,走进人心的是:Juliette Binoche 真诚的心,并以此去观察,去体会,去关怀,她用心化解了那些久被冷冻的心,不管那些人表面看来有多强硬,也是有被一触即化的柔软神经。
其实这部片子看过有日子了,只是突然觉得,有英国人的矫情与幽默、以及英国人贯常的自我嘲讽,再加上Juliette Binoche 风骨灵动的气质;虽然Johnny Depp没了在Tim Burton片子里哥德式夸张的人物性格,但却让我感到他本色的一面,清新,不逊,故我,未经勾画,自由散漫,虽然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还是在一处落角,放弃了漂泊的生活,但我却开始有点期待:未来……不负责任……远游,他乡,想住哪住哪,不定性的……漂泊。
平静宁和的小镇在电影中往往激流暗涌,《狗镇》居民无底线的自私残忍,《用心棒》里肆意横行的无知恶霸,《迷雾》来临后溃散绝望的人们。
《浓情巧克力》里黄屋顶,白房子,看起来很美的未名小镇也不例外。
导演从航拍小镇全景,切到教堂小镇居民心理形态的全景,短短几分钟已完成了故事背景地交代:小镇居民每天都要严格遵循镇长规定的各种清规戒律,他们尊重这个强势独裁的镇长,但和谐安逸的表象下,有人彼此倾心却慑于传言不敢妄动、被严苛要求的男孩只能在绝望扭曲的绘画中发泄情绪、家暴压抑下的妇人以偷窃为情绪宣泄。
一阵传说中的北风带来了那对穿红斗篷的母女,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红色象征激情、力量、生命力,有时候也代表愤怒、斗志、毅力甚至革命。
《浓情巧克力》的故事内核就包裹在这层红色外衣之下。
比诺什的巧克力店点燃了小镇居民内心红色的部分: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暴力的坚决拒绝、对强权的果断反抗、对自在生活的肆意追求。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励志奋斗片,因为它不告诉你幸福的标准,这里亦没有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即使如比诺什也偶尔是个沮丧失态的母亲,骨灰盒哐当落地的破碎声让她意识到,流浪并非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打破的还有束缚在她身上的旧习。
《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这次改头换面成了外表独裁内心虚弱的镇长。
永远一袭黑西装的他,刻板、教条、守旧,以禁欲的方式向自己的传统示忠。
宗教从来都是政客们玩弄政权的工具,镇长更是将布道词当成独裁利器。
不去教堂礼拜的比诺什母女自然地成为了他眼里的enemy。
这样的人物设置虽然过于脸谱化,配合上影片整体的调性却并不生硬,略微夸张地表演风格反而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童话色彩。
红与黑的正面交锋,来自于暗暗涌动着的一股股漩涡,这就是小镇最让人胆寒的people talk。
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镇长利用自己的权威将比诺什卷入people talk的漩涡中。
愤怒的比诺什拍案迎战,传统与维新,阵痛的开始。
受惠于比诺什红色维新的第一人是一直生活在疼痛中的Josephine。
由曾与比诺什在《布拉格之恋》里飙过戏的Lena Olin饰演。
她完美诠释了长期承受家暴、非议后导致极度压抑、恐惧、脆弱又无力的Josephine形象。
她第一次光顾地偷窃,第二次光顾地付款,第三次大包小包地投奔,尤其是她用平底锅把丈夫敲晕后的那句“谁说我不会用平底锅?
”的台词,让人真切感受到即使压抑懦弱如她,只要充分地给予信任和支持,也能有全新的面目,全新的未来。
由Judi Dench 饰演的老祖母精彩抢戏,表演让人过目难忘。
她肆意无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她晚年疾病缠身的困境,也由此导致了母女之间的疏离。
但她也是小镇里唯一勇于追求自在生活的人。
她追求简单、物质的快乐、喜欢重口味的低俗小说、亦是一个需要子女关爱的普通老人。
完美度过七十岁的生日后,她如愿地长睡不醒。
我想她的遗言大概是:“让养老院见鬼去吧。
”Carrie-Anne Moss(忘了电影里的名字)是唯一不靠巧克力完成转变的人。
身为失去丈夫的女人,面对唯一的儿子极为紧张。
作为镇长助理,耳闻目染了很多镇长的处世风格:对儿子独裁严苛,对外人不苟言笑,将自己层层包裹。
但自然伟大的母爱在看到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后被唤醒了,她狂奔回家修好了儿子的脚踏车,努力学习做儿子最爱吃的巧克力,甚至斗胆跟镇长说:“虽然你的妇人离开了你,但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情不重视你。
”儿子的笑脸就是改变母亲心态的巧克力。
当德普还没有被Gore Verbinski 掳去加勒比海当船长之前,也曾是眷恋过尘世情爱的正常船长。
这个会弹吉他的帅气船长和比诺什在船头热舞时,近景的火焰分明是他们之间熊熊燃烧的爱火,这里的镜头语言虽然不够巧妙,却也浪漫直白。
影片最后镇长因为打砸商店时被蹦到嘴里的一小块巧克力而失控,了解巧克力魔力的童鞋们都知道,故事至此走向了圆满的大结局。
你也许觉得故事四不像。
它不是童话、没有子弹、也不主打爱情,甚至没有明确的道德审判:教唆人纵火的镇长被轻易地原谅了,幡然醒悟的家暴男却被勒令云游四方去了。
如果你想在这里看到异域风情,对不起,除了一个小河湾,几乎全是内景,因为这就是一部讲内心的电影。
吃巧克力的人们并没有成为超人,不吃的人同样完成了漂亮地转身。
改变和决定命运的,都是源自你的内心。
高荷尔蒙甜食~同志们哪,请注意了,片中那个张着大嘴让人喂的哥们儿,在6年后为了这甜蜜的一口居然开了个巧克力工厂!~人家Depp咋这么有出息呢?~
对于这部人工雕凿痕迹这么重的电影来讲,起承转合做的还是不够好
非常古老的主题 包容和改变哪有这么容易 完全是被美化的童话 其实对巧克力的描写可以再多一些 因为看完真的好想喝热巧克力啊!
女主真的是温柔美丽知性大气,新时代女性的典范。食色性也,欲望与教条的冲击,自由与随性的向往。 拉斯·霍尔斯道姆所导的《不一样的天空》与这部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即如何在纷茫的尘世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德普所饰演的流浪歌手甚是迷人,真想和他一起去浪迹天涯~
拉斯·霍尔斯道姆式「人间真情」与人性解放故事,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性之美被物化与侮辱不同(两片同时入围51届金熊奖),薇薇安作为外来者与小镇的冲突点(人性/情欲)很大程度通过「饮食」这个行为达成妥协,而其自身的情感渠道——爱情与亲情则通过另外一种「外来介入」所影响,最后两者与两重关系都得到温情化的理解与融合,终究未能免俗。
不是电影不好,是不适合我,节奏太慢太慢了。
你真的可以闻到巧克力的香味~
we must taste chocolate。it's wonderful,it's love。
一颗巧克力人与人才刚刚开始你我的爱情悄然而至
大一的时候,拎着一兜子吃的,跟同学在电教楼的教室看的,太无聊太难看了。Joh**yDe**p的电影都好JB难看。
周六一个人无聊看的......完全花痴为了Johnny Depp ...... 这部电影里帅绝了......口水直流三千尺......
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强尼戴普出来,还没几个镜头。。我的天哪,朱丽叶比诺什是挺优雅,可是这片子一点都不好看啊-_-
好纠结的两个人呀~~话说,老奶奶很给力!
deep那个漂泊范绝了 打酱油里最帅的
纯粹为了看约翰尼德普
2007.11.24
德普好帅,剧情高甜,互动很有趣,不错的一部电影。
shameless,crazy.引入歧途,自我放纵.全面抵制不道德,抵制世俗肤浅诱惑.快乐不是一种罪过,有时撒旦是甜食制造者,给所有人以温暖的女人,外国人来到了改开前的中国.市长,神父.1.丈夫对家暴妻子说对不起呵本性难移2.素描男孩养老院老太婆黑客帝国的女主角
治愈人心,挺温暖的一部电影
好莱坞小品式电影的样板戏,一对颇具情调的男女,优美的景色,促成两人爱情的浪漫元素,几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如果导演对于这种类型片还比较得心应手,那么这部电影基本不会有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