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就是为于佩尔阿姨而看的。
单亲女主大学毕业当餐厅服务员,在地铁上找了一个无人认领的包,通过里面的驾驶证找到了失主于佩尔阿姨。
于阿姨是个寡妇,宠物狗也噶了,女儿去法国留学。
二人闲聊时听见一个很闷的敲击声音,实际上这个声音就是被于阿姨拐来的人发出的。
于阿姨打哈哈说这是隔壁在装修,弹一首钢琴曲来掩盖它。
女主回家后于阿姨立即打电话,于阿姨要领养一只宠物,二人领着小狗闲溜达。
之后经常约会,开启了一段忘年交,这让女主的富家闺蜜吐槽说“我是个superficial”。
女主到达阿姨家中无意发现柜子里有很多同样的包包,这明显是广撒网好捕鱼的做法。
这让女主大呼上当,赶忙逃了出去。
第二天女主在上班于阿姨居然找上去了,被拒后于阿姨仍不死心,居然化成了痴汉模式,快递送花到家,送的还是象征爱情的白百合、又站在餐厅外盯着女主、又尾随女主进入地铁,又跟踪女主到家被拒后气急败坏的朝头发吐口香糖;于是女主展开对于阿姨的反调查,跑到她家中的垃圾桶翻到了信件,又跟踪女主的金发闺蜜,不断的发偷拍视角的图片给女主;通过信件的联系电话找到了于阿姨女儿妮可拉的前女友,通过她了解到于阿姨在女儿妮可拉小的时候逼她学钢琴,弹得不好就打,因此一直有精神问题,在治疗无效后选择了自噶,就是被于阿姨逼疯得。
于阿姨继续在餐厅纠缠女主,女主的闺蜜伊瑞卡支招说可以出国为借口让于阿姨死心。
二人约在教堂见面,以为万事大吉的女主回到了家,喝了牛奶,但于阿姨早已埋伏在女主公寓,用迷药迷晕了女主并把她带回家中。
女主在那架钢琴的后面看见于阿姨的密室,就是曾经拘禁女儿的密室,把女主放在一个木箱子里。
就这样女主被雨阿姨当成释放母爱的玩偶,白天练钢琴,晚上一起搂着睡觉。
通过发短信的方式迷惑了闺蜜伊瑞卡和女主老爸,因此女主老爸找到私家侦探出价250每天。
原来于阿姨是个护士,因为滥用麻醉药被医院开除。
这天二人在厨房做菜,女主偷袭剁下了于阿姨的手指并击晕了她,女主在地下室发现一具尸体,迟疑了片刻就被于阿姨反噶了并付费般的把她泡在浴缸里。
这边的私家侦探找到了于阿姨,于阿姨自然强力否认,可侦探听到墙边的震动声音,前去仔细听时被于阿姨注射了强力麻醉剂,当场夺枪反噶。
于阿姨的钓鱼行动仍在继续,这天上钩了一个模特。
可于阿姨没说几句就被迷晕了,原来这个model正是女主的闺蜜伊瑞卡假扮的,救出了密室里的女主。
二人合伙把于阿姨封印在木箱子里了。
吐槽:都已经喝迷药了还有闲心放唱片的屑阿姨。
周末的晚上,一个人在家安静的看完了整部片子,然后又认真翻了评论区的诸多评论,只想说,那些站上上帝视角觉得小女孩该太笨了人才是真的脑子不好使吧,但是我是来写影评的,不是来怼人的,所以还是言归正传。
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其实蛮有带入感的,一瞬间我也在想,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在地铁捡到一个包,我会怎么做?
是的,我的确是会和女主一样,送回去,这个事情就复杂了,你单纯的去还包,但是别人已经布好了陷阱让你跳,你还能怎么防?
写评论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在路上捡到一个诺基亚的手机,然后接到机主打来的电话,一副是我从她包里偷走的感觉一直在电话里质问我怎么会捡到她的手机,让我给她送过去,然后我就顺手把手机扔进了学校的湖里……我接电话的时候对方是怒气冲冲,像是怀疑我从她包里偷的一样,所以在当下,我会做出扔掉的反应。
可是这个故事和小女孩经历的不一样,她去还包的时候,大女主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充满了感恩的老太太,谁在这个时候会产生戒备心理呢?
更何况还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小女孩,这个年纪、这样的环境下,大女主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任啊。
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就像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一样,没有防备,最初认识给人信任之后,就想要去了解对方,然而发现对方在套路我之后可能想要快速的抽身,但是谁架得住一天80通电话的解释呢?
只是在生活中我从没想过会发生如此可怕的后果。
小女孩从箱子里醒来,应该是麻醉剂刚过不久,带着对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的未知的恐惧,我觉得求饶是本能,没有100%把握逃脱的机会,挣扎了只会换来更可怕的结果。
小女孩切掉大女主手指后,没有将她先困住,而选择了慌乱的逃跑,被抓回去之后,换来了大女主的幡然醒悟?
不是,换来的是锁死的禁锢!!
所以在最后一次,世纪闺蜜将她解救出来以后,她想到了能消除她恐惧的办法。
无论如何,小女孩的恻隐之心不会让她选择直接暴力解决,她把这个人关进箱子,不如说她想把这一段经历永远关进箱子。
终究,小女孩还是善良之人。
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像小女孩一样,在恐惧、绝望、害怕的当下,只能任凭自己的本能反应发挥作用,我反而觉得导演很能洞悉当下人物的情感和本能,没有给出所谓很精彩的“反抗”。
谁能想到这样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暗藏杀机?
下了班好好的在酒吧喝个酒,就被人在暗处偷拍了; 正常上个班,就有人对面街盯着你; 在家喝个咖啡,就有人潜进来给你下药了; 还在听着萧邦,就被旋转跳跃的人给了一针麻醉剂; ……你是第一次遇到,但是对方可是已经有过无数次练手了,上一个练手的都还没断气呢,怎么玩的过?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另一部哥伦比亚电影《黑暗面》。
伊莎贝尔·于佩尔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从影50年的她,如今才为大众熟知。
来自法国的她早年就作品无数,各大电影节奖项没少拿,但累累成就早已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熟悉是因为60多岁的她步履不停,每年都会有新作问世,尤其是2016年和导演保罗·范霍文合作…一部[她]让于佩尔拿下金球影后,又打入奥斯卡!
她饰演了“单挑”强奸犯的大龄单身女性,离奇人生和复杂现实塑造出的另类女性,让人印象深刻。
高产的她今年又有新作 —— 遗孀秘闻 Greta
遗孀,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
于佩尔这次饰演的Greta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丈夫离世,女儿远行,空留她一个人独居纽约…
没有年迈多病的老年残喘…她的生活井井有条,来自法国的她把房子装成古典风格,弹弹钢琴、听听唱片、烹煮咖啡、享受美食…生活,简单而精致。
在穿衣打扮上Greta也毫不流俗,典雅而内敛…但论时尚程度,她却堪比教科书,出门买个菜、遛个狗都可以拍出比肩模特的时尚大片!
Greta的生活简直就是理想中的晚年啊…但别急着羡慕,片名后半部分“秘闻”二字瞬间转变气氛 ,精致的人设之下似乎有着 ——不可见光的秘密!
华丽的皮囊,裹着的却是病态的灵魂…
名为Frances的女孩揭露Greta的真面目 ——由“超杀女”科洛·莫瑞兹饰演的Frances刚经历丧母之痛,在纽约生活的她就像“破产姐妹”的现实版!
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枯燥着生活…
某天Frances在地铁上捡到一个精致的皮包。
顺着身份证,她很快就找到了皮包的主人 ——Greta
一个是独居的空巢老妪。
一个是缺爱的年少灵魂。
忘年交Frances 和Greta互相敞开心扉…年轻的Frances帮Greta领养宠物、教她使用手机,而年长的Greta则带给Frances久违的母亲般的疼爱。
一来二去的交流,两人羁绊渐深!
然而“半路母女情”还没出蜜月期就被打碎 ——Frances在Greta家中惊讶的发现,她遗失的皮包不止一个,而且每个都标注了送还者的姓名与电话…Greta似乎在靠这种方式骗取他人的感情!
这诡异的行径吓得Frances赶紧逃离。
经过了解后她发现Greta的丈夫早就去世,所谓留学的女儿其实已经自杀,而这个看似慈祥的女人…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 —— 控制狂!
还没轮到Frances反映过来。
疯狂的Greta就开始了“口香糖”般粘人的跟踪…
电话短信骚扰,送花送信示好,跟踪Frances工作生活,甚至当Frances拒绝后还破罐破摔的大闹一场!
笑眯眯的“慈母”瞬间成了变态的“怪阿姨”
而当跟踪已成为家常便饭…怪阿姨Greta使出了更阴险的方式 —— 密室囚禁!
眼看于阿姨在[遗孀秘闻]里再次演绎“另类而变态”的角色,不得不承认,花甲之年的她爆发力依旧强悍…无论撕逼,还是肉搏都行云流水!
即便是超杀女科洛·莫瑞兹这样壮硕,都无力对抗。
影片中的于佩尔几乎展示了所有“华丽”的侧面…来自法国的她没有过分逆龄的容颜,但却丝毫掩饰不住她的漂亮和优雅,那种态度令人侧目和艳羡。
同时她也完成了“疯魔”的表演 ——Greta把Frances囚禁后露出了“疯狂的母亲”真实面目,她强迫Frances学习钢琴和法语,做不好就惩罚…此外她还继续引诱其他少女上钩!
(防狼还不够,还得防阿姨)
控制欲到高潮时,她甚至随着肖邦的曲子偏偏起舞…这变态劲儿,几乎冲出屏幕、打我一脸!
于佩尔的表演没有因为年龄而逊色…但这部[遗孀秘闻],却远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好口碑。
影片在豆瓣和IMdb双双以6.1分擦线及格,而顶着跟踪、囚禁、姬情的噱头,却没能拍的精彩!
剧情平铺直叙的方式,几次将悬念破解…这样的叙事上让观众防备感降低,当观众都能猜到故事将会如何发展时,就少了意料之外的细思极恐。
而于佩尔和超杀女的合作也毫无火花!
虽然可以说是“双女主”设定,但显然于阿姨骨子里的欧洲艺术片技法和好莱坞的小妞电影鸿沟难平。
表演风格的差距,让对手戏莫名尴尬…
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能拍成艺术惊悚片,最后还是沦为了B级片!
为了保住恐怖片“R级”的标签…甚至还硬为于阿姨安排了一场“断指流血”的镜头!
尽管影片最后的呈现多少差强人意…但依旧值得一吹的是 ——无论影片最终成绩如何,于佩尔出演的这些另类角色毫无疑问的是为“美人暮年”打开了一扇窗…谁说年龄大了只能演夕阳红呢?
只要心态依旧昂扬,大把的角色还等着去塑造呢!
一部侮辱观众智商的电影,两星给了演员。
故事情节极其不合理,强行弱智除反派以外的所有人。
如果说前半部还勉强合乎常理的话,从大妈掳走女主开始,后面的人物行为已经完全没有逻辑可言了。
一、大妈会开锁?
怎么潜入女主公寓埋伏的?
纽约这么大的都市没有监控么?
明目张胆的把人带走?
二、大妈打开箱子,女主不反抗?
你膀大腰圆一青年女性打不过一瘦猴一样的大妈?
如果说这里被吓怕了没反应过来,那之后那么长时间里为什么都不反抗?
学钢琴时不反抗?
三、好吧,做点心时反抗了,可你把坏人打到了不能绑起来再找出路么?
不控制住坏人就跑?
没绳子?
不能拖到小黑屋里关起来么?
打不开门不能打破窗户么?
最脑残的是最后居然往地下室跑?
我堵我自己?
四、女主朋友和女主爸爸得知女主失踪了第一时间不报警?
不查公寓附近监控?
女主朋友天天蹲地铁,女主爸爸找私家侦探。
这脑回路。
五、这私家侦探的业务水平怎么支撑他活到现在的?
真能破案?
在看过嫌犯照片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跟着嫌犯进去了直接把来的目的全抖搂出来了,发展异样了一点防备都没有,这水平的侦探能活这么大岁数也不容易。
六、女主朋友最后时刻智商爆发,反杀大反派,可你是不是和女主朋友做久了,怎么俩人都一毛病?
就是不能控制住坏人再干别的?
导致女主差点GG。
总结:片子结构尚可,剧情一般,人物血崩,大妈演技在线。
高血压患者不建议观看,不是因为太惊悚吓出事,怕你们被傻逼人物气犯病。
发布于昨天 15: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就是WTH。
导演你可以拍出这一部,六年前的《拜占庭》是怎么回事情?
提前40分钟到达剧院,ticket holder的队就已经围绕block一周,好在一起等待的观众们颜值颇高,倒是赏心悦目。
抓拍到红毯上的于老师,绿色印花西服套装显得人更加修长。
看前从唯有的三张剧照和自己多年的观影经验其实能大概想象出剧情的走向,所以相比抱着看一部好电影的期待,我更倾向于简单欣赏演员们的演技与美貌。
但事实证明我真是错得离谱,即使大概推算出主线,电影的进展逻辑和拍摄上的情节处理居然使影片反转不停出新意,超乎我的预期。
正如导演映后问答的解说,Greta的确是一部心理恐怖片,自知胆小的我一边吓得抓着扶手松不开,一边又和整个影厅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多么神奇。
作为一部小格局电影,选角的准确将最后呈现的效果拉到了80分。
于佩尔把自己与生具来的淡定发挥到极致,更放大了神经质的一面,把一个可怕的人物诠释得极度自然,让人害怕的同时又想亲近,厌恶的同时又有点心疼。
而对戏的科洛,就真实出演了一个天真的20岁初女生,在两人初遇的一场戏里,眼神里都是人人都有过的对年长优雅女性的迷恋。
只是最后这段纠葛不是爱情,不是友情,不是亲情,而是扭曲而变态的。
作为于老师真实意义上的第一部恐怖片,她着实hold住全场。
那种所有的情节都可能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现实感是最恐怖的。
所有的演员表演足够真实,但发挥都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影片节奏中途也稍显缓慢。
不过电影的配乐着实出彩,配合于佩尔钢琴家身份的古典音乐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对比剧情的残忍,凸显了情节的感染力。
最后影片告诫年轻的女孩子们:地铁上遇到再好看的失物,不管多么奢华,都不要捡;实在捡了起来,不管失主的证件照多么漂亮有气质,都不要亲自去还;实在亲自去还,不管失主的眼睛多会放电,都不要说出真名留下电话;实在着迷入了魔,不管失主的魅力多么大,都不要忽视身边陪伴的好闺蜜。
PS. 于老师真的好淡定,采访后期开始无聊的玩手,而科洛就小角度的看着她玩。
以及穿着厚西服的于老师仍然只有科洛体积的0.8。
下一次请演一部甜甜蜜蜜的电影吧。
个人影评公众号 一葱二白
我不认为失踪好几个人没有警察开始调查,我一直觉得老美警力挺OK的啊,不比我朝强一万倍,这么个老太婆,不会武功,没有特异功能,没有缜密的思维,就靠着无赖搞事情?
PS高手!
全片唯一出现个警察就是告诉女主,老太婆在街边看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他没有任何建议,也没有告诉女主如何保护自身,如何取证。
警察也没有对潜在危险人物进行背景调查之类的。
没有监控,老太婆搞了那么多女的,也没监控查到人去哪了,我是不信的,就在天朝你也不可能做到啊!
最后有个男的,是女主他爹的朋友,去老太婆家里想找看看女主在不在,就那掉以轻心的样子,就不像是个去戒备犯罪分子的,就这素养还去救人,去送经验的吧!
硬伤太多,全片快进,我觉得对这种电影,快进才是对导演的尊敬。
《遗孀秘闻》是一部看着很过瘾的电影,它的娱乐性已经超越了艺术性,看于阿姨演变态真是一种享受,她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让超杀女(科洛·莫瑞兹)沦为傀儡、生不如死。
于佩尔的变态戏路其实已经走的相当久了,从《冷酷祭典》初露峥嵘,在《钢琴教师》中登峰造极,据说当时戛纳的观众看到她捡起特殊录像厅垃圾桶里的卫生纸凑到鼻子上嗅的时候忍不住当场呕吐、逃离影院!
而银幕上的于阿姨却淡定自若、乐在其中。
于阿姨惊世骇俗的表演不但拿下了戛纳影后,也奠定了她的法式首席抓马Queen地位。
和钢琴教师比起来,本片算是“逗你玩”级别的小伎俩了,甚至有些小清新。
影片开场,随着怀旧歌曲BGM翩翩摇曳的于阿姨正从容投下鱼饵等着愿者上钩,而业已成熟发福、貌似劳动妇女的“超杀女”就乖乖傻傻地拎包上门来了。
于阿姨已经从受虐狂成长为虐待狂,她早前竟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了找替代品,她才想出了“地铁丢包”这个妙招。
娇小的于阿姨不嫌超杀女太大只,反而非常满意、孜孜不倦地要将她培育成自己的奴隶。
这个过程有些荒谬,也有些可笑,尤其是于阿姨跟踪、偷拍、疯狂打电话发短信的戏码,其精神堪比痴汉,不逼疯超杀女不罢休。
她后来更上演了一幕饭店掀桌的神经病戏码,真是歇斯底里到了极点。
可惜我没有一点害怕,反而被逗得哈哈大笑。
只可惜本片除了于阿姨外就乏善可陈了,没有势均力敌的演员和她演技交锋,让人遗憾。
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倒霉蛋专业户、尼尔·乔丹的御用演员--斯蒂芬·瑞,在剧中依然演倒霉蛋,这个类似于《惊魂记》中的私家侦探Abigail的角色,刚出场不久就被于阿姨跳着芭蕾舞给弄死了。
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是不是当成喜剧拍的。
可能因为惊吓点太少、有些跑偏,所以剧中还弄了一回布莱恩·徳·帕马似的反转,还用了一些超现实场面(电梯一幕)来凑戏,但显得不伦不类,反而影响了电影的整体氛围。
尼尔乔丹导演的惊悚、恐怖类电影其实很厉害,他的第二部电影《狼之一族》现在看也非常精彩 ,更不用提后来的《夜访吸血鬼》了。
年近七旬的他还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
耐心等待吧。
于阿姨单枪匹马玩残超傻女
这是一个没有男主的影片,细节经不起推敲,侦探和老爸下线很不理解,不过对于不经常看恐怖片的我来说看的一激灵一激灵的,现在回想起来一点都不吓人……其实影片寓意还是比较深的:孤独和朋友,只是拍出来的逻辑效果一般。
佩姨演技上线,最孤独的和最渴望的……年轻女主演的也挺努力的,就是应该再聪明点儿。
大体上还行吧 但如果你用正常人思考逻辑想想 就会发现剧情漏洞挺多的
第一 我觉得 在现实生活里 特别是曼哈顿 这种人口复杂的大城市 谁捡了东西都会私吞吧 好吧 女主是活雷锋转世 发现失物招领处没人第二天坐地铁 还顶着大雨 亲自给人送东西 她就不能第二天去再去失物招领处吗 上班途中顺手的事 非得你亲自送过去 我服了 你可真闲啊 你不用上班吗
第二 还了就还了 女主从小到大就没看过恐怖片吗 被陌生人用迷药弄倒 然后拘禁 再把你卖上暗网 非法拘禁 拐卖人口 美国这种事情还少吗 连我一个男的都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 女主的设定真的太白痴了 然后还跟她一起去看狗 你把领养的地址告诉她 让她自己去 不行吗最后还拒绝了要好的闺蜜 跑去跟一个刚认识几天 完全不了解的陌生老妇一起做饭吃饭 这合乎情理吗 女主真的是缺乏母爱到极点了吧 街上看到个老女人就想认妈?
就这么想被爱?
那你找个男人啊
第三 好闺蜜告诉你软处理的方式了 跟她握手言和 假装从新开始 然后直接走人 你却直接告诉她 我要跑路啦 你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正常生活里 你发现你刚认识的朋友 她四处撒网 等人上钩 后面还跟踪你 监视你 骚扰你 你不是赶紧跑路 还告诉她 我要离开一段时间 等我们回来了再见 这话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听懂 这会直接把变态逼急了 马上动手
第四 你被人绑架了 大姐你在干嘛?
那么多机会让你跑 那么多机会可以动手杀了她 你在干嘛?
自愿喝迷药?
被她抱着睡觉?
跟她一起做饭?
跟她一起弹钢琴?
我看你过得挺开心啊
在?
迷药好喝不?
第五 行吧 你脑子不蠢 终于找到机会下手了 你把她打晕了 然后呢 你不先动手给她脖子上来一刀 先把死变态弄死 后面再慢慢找钥匙啊 你这不是就等她醒过来吗 大姐 老变态都把你非法拘禁了 你这是正当防卫 被变态终生拘禁 和 后半生活在杀人阴影中 你选了前者 我服了PS 变态老妇的女儿在地下室那么多天 不喝水不吃东西 还能活到现在?
“他们陪伴你,又匆匆离去,那些我们深爱的人。
”
当影片《遗孀秘闻》中弗兰西丝听到格雷塔说出这番话,在李斯特钢琴曲的优美旋律里,她年轻的心突然间被触动了。
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挚爱的人,对弗兰西丝来说,那是她去世不久的母亲。
弗兰西丝的饰演者科洛·莫瑞兹,展示着与她在《海扁王》中超杀女角色截然不同的一面。
她很好地演绎了一个脆弱女孩的状态,安坐不动时,眼神仍然可以透出动人的忧伤。
格雷塔(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演)弹奏的乐曲名字叫《爱的梦乡》。
“那是留给我们全部的爱,一场梦,一场回忆。
”她克制着伤感的细语,直击弗兰西丝难解的心结。
那难以承受的亲人永不再见的哀痛,无法化解的失去依靠的孤寂凄苦。
这时,谁能不会与眼前的这个人心意相通?
然而这个看上去的互相取暖的温馨场面,在其背后只有阴谋。
表面上是女主捡到手提包归还失主,但实际却是傻白甜(弗兰西丝)被老戏精(格雷塔)诱入了陷阱。
上了年纪,风韵犹存,格雷塔像所有优雅的女性一样,散发着知性亲和的魅力,或者说是欺骗性。
法国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形象,非常适合这种有气质的女性人物。
进一步展现格雷塔的精神病态,对于在表演上获奖多次(包括威尼斯、戛纳电影节)的她来说,绝对可以做到驾轻就熟。
面对这样有魅力的年长者,跟所有被骗女孩一样,弗兰西丝轻易就被素昧平生的格雷塔折服,愿意陪伴这个结识不久的忘年交排解孤独。
然而不是所有的女主,都能遇到卡罗尔。
直到被格雷塔完全捏在手心里,弗兰西丝才明白那端庄外表掩盖的可怕真面目。
格蕾丝迷惑别人的假面,是她用来构建自己梦想世界的工具。
弹奏着《爱的梦乡》的同时,她一次次试图搭建自己的梦乡。
在那个她想象的国度,她是主宰一切的王者。
不管是萍水相逢的弗兰西丝,还是亲生女儿妮可拉,以及所有曾被她控制过的那些女孩,一言一行,都要服从她的旨意。
她们应该百分百顺从,不需要有任何质疑抗拒,因为那是她给她们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她认为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她爱她们。
格雷塔无比相信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就像她在厨房轻声的喂弗兰西丝喝汤,如同这个姑娘就是她的女儿。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她的女儿妮可拉,因受虐待,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拯救。
单看外表,格雷塔无疑是那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持家有方,处事得体的中产女性。
她努力将生活过得尽可能精致。
尽管只能栖身在破败的房子里,美食、咖啡、钢琴和音乐仍旧一样不能少。
可惜这只是表象,用来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和窘困。
越是出身弱势,她越渴望成为受欢迎的,有格调有品味的人。
然而她挣扎半生,也未能如愿跻身主流社会。
所以女儿妮可拉成了她唯一的指望,想要孩子延续自己的努力。
她认定这是最好的出路,也是身为母亲能够给予的最大限度的爱。
这种左右别人的爱,必然强势不容拒绝,不管妮可拉愿不愿意接受。
哪怕这个女孩,会因此练钢琴练到双手流血。
妮可拉最终恐惧成疾,心理治疗也无能为力,直到死亡方才让她解脱。
而弗兰西丝,不过是妮可拉的替代品。
自以为是的爱着别人,也会自以为是的去索取别人的爱,格雷塔一直都在这样做。
冷硬的格雷塔,同样也需要被爱的暖意,不想失去别人的关怀。
当弗兰西丝看破这场欺骗游戏时,格雷塔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百般恳求这个女孩回心转意。
可是一旦弗兰西丝去意已决,格雷塔就会在失落的愤怒中走向极端。
她的爱其实不过是极度自私的心理情结,根本不在乎他人包括家人的感受。
即便伤害所爱的对方,也会在所不惜。
骚扰跟踪,私闯民宅,在公开场合歇斯底里大发作,直到绑架弗兰西丝,格雷塔无所不用其极。
她执着地认为,这个女孩属于自己,自己才是最合适的“母亲”......
假如《遗孀秘闻》有一个黑暗的结局:弗兰西丝和之前的女孩一样,无望的挣扎后仍难逃厄运,在这个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
格雷塔继续游走在都市,寻找下一个猎物。
这样,明显对观众更有冲击力。
但是大家最终看到的还是一片光明,尽管编排得有漏洞,收尾牵强。
这部电影的立意很好,主体情节起伏转折演绎得不错,演员演技也基本到位,可惜剧情设置仍少了一些力度,不够撼动人心。
不过结尾处的处理,还是给人留有一些余味。
被控制住的格雷塔,依然欲奋力挣脱。
在她深不可测的破坏力面前,正常人的防御其实脆弱不堪。
或许很快,潘多拉的魔盒会又一次打开,格雷塔式的阴魂,将继续以爱的名义,伤害我们的生活。
爱意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但一旦畸变,它也是最残酷的心魔。
挺无聊的
也太莫名其妙了,只有结果却不知道为什么?弱鸡到结局非常可笑,旧这么容易吗?于婆好好接戏啊,这挑剧本的功力可是不如地球另一端的红姐。
除了虎头蛇尾我想不出比这更贴切的形容这部电影的词了
一个很大的bug是,阿姨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包包啊。
是我捡了包包马上就挂闲鱼卖了
剧情相当一般,毫无惊喜可言,结尾这种低级反转竟然还有观众鼓掌,真是没见过世面;于佩尔阿姨的表演是没的说,但是超杀女这么壮还能打不过她?还有给断指打针那镜头我是这辈子忘不了了。
50/100 设定有趣味,可惜执行的马虎,剧作写得相当懒散,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设置模糊。可能因为找来于佩尔不容易,所以戏全在压反派的线上,主要人物的亲情线完全是废掉的,到最后也不能使得观众发生有效的共情。
谷阿莫打卡 多一星给超杀女
于阿姨演啥我都不吃惊,一边害怕地看一边还有点想笑……法国人的气质都这么神经兮兮么
像于佩尔这样的演技航母,这么弱鸡的反派好不适合她,史蒂芬金式的惊悚题材,可惜虎头蛇尾,不够刺激。
除了表演...
即使有于佩尔我也只能给一星,剧本太烂。
捡到东西要交给JC蜀黍啊!
如果psychopath換成Cate Blanchett 那麼估計超殺女不想逃離 劇情應該是禁室培慾 and then kill me softly 哈哈哈哈哈
于阿姨太适合演变态了,还是这种生命力顽强的变态,阿姨踱着小碎步过来打麻醉针的时候真的有被吓到。
于阿姨真是吓人,而且可恨,恨的想拿个凳子把她拍倒那种,为了这演技,加一星。
看了b站解说
有点恐怖,那个毒妇太毒了,尤其是会医学的坏人。。。。
很久沒有看Neil Jordan的片子了。看他出新又有Huppert特意買票去看。真是很詭異的觀感啊。為了維持一個接連不斷的驚恐,標準商業片劇作課似的製造高潮與抖包袱。Huppert仍以極為單薄的身軀營造出一種巨大的恐慌。某場戲中當她綁架Moretz,極為困難的拖著她走--幾乎不可信。Jordan拍攝的紐約也不像紐約。僅作為一個「大都市」的普遍圖景襯托女友那句「the city will eat you alive」。Again,在刻意與不可信之間。但,詭異的是,即便如此,驚悚感仍然從熒幕上溢出來。看到Stephen Rea的熟悉面孔會心一笑。
2.0/5.0 两星全给演技……这电影真的是……另外就因为电影标签里有惊悚不代表观众就能承受你预告片温子仁的恐怖片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