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是极容易带入主人公的处境,并与之共情,从而义愤填膺,从而悲从心生。
但,也不得不说,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理性与感性,冲突且对立着,无限胶着中。
时而,感性战胜理性,愤怒当道,执拗地认为必须抗争到底。
时而,理性又战胜感性,利害权衡,冷静地觉知适时止损的必要。
置身于主人公的遭遇,我怕是没办法像他那么平静去面对,与处理。
可,这是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人啊!
他身上已然具备一切生存必须的隐忍,与克制。
也许,这样一个人物被艺术化塑造后,变得不那么真实,成了一种身份符号。
毕竟,处于底层,如此艰困的他,身上有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无法想象在现实中有着类似境遇的人身上会存在的。
比如他对待流浪狗的态度与方式,他自己都缺吃少喝的,他还能想着关照流浪狗。
对于流浪狗的意外,会给予他的怜悯与尊重。
比如他面对陌生人送来的盒饭,虽饥不择食地吃着,却也失声痛哭,倍感凄楚。
他是贫穷,可也有自尊心啊!
一个失业打零工的父亲,一个家徒四壁,贫穷且无助的父亲,一个连家庭都养不起,却爱家爱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为他讨薪而自焚,两个孩子被福利院送去给寄养家庭,他却连见孩子一面都难。
贫穷是罪吗?
不是。
但它是枷锁,困人于其中,形同牢舍。
失去孩子抚养权的父亲不是不愿意去赚钱,是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工厂倒闭,他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生活艰困,而无人扶助。
在电影中,让人气愤的是政府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腐败懒政。
从而,也让人心中对一个政治清明,且执政为民,又一心着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消除贫困,打击腐败的政府,产生强烈的期盼。
通过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也让人意识到政治与经济对民生的重要性。
电影看完后,我觉得[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拍得很好,克制冷峻,其开放式结尾,更具现实意义,我也喜欢。
另外,演员是演得真好,尤其是主演,自然且真实,话虽不多,但那些微表情,神色,肢体动态,都非常到位,准确,对一个底层穷苦人的刻画如此之精准形象,让人叹服。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多些,再多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能忽视,漠视,无视他们的存在。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载!!!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是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上映的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很真实、很动人,能在国内院线上映是一个意外,很难得的。
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准确,原名《父亲》反而贴切。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影片就是讲述这个塞尔维亚一个父亲为了讨回儿女的抚养权上访维权的故事,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去上访,也暴露了后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的贫穷与落后,也揭露了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和腐败的社会弊病和社会不公,让观众看到弱势群体成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
当然那里有与鲁镇上访不同的地方,比如没有截访、媒体可以公开报道、最终能见到国家部门层面的领导等等,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如以权谋私、层层推诿、官僚主义作风、底层百姓在体制的强权下孤独无力的弱势等等。
男主把父亲那种坚韧与无助演得太好了。
作者:王霞 来源: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塞尔维亚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的第四部电影《父亲》(中文名《漫漫寻子路》)去年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获得了观众奖和陪审团奖,被认为是戈卢博维奇目前为止最好的、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极简的电影。
年底露面海南电影节时,此片更是备受内地学者和影迷关注。
值得庆幸的,这部胶片电影已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登上中国大银幕。
后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电影经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去巴尔干化”,也即试图摆脱库斯图里卡和德拉戈耶维奇等大导演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立的一套享誉世界的电影语法——将政治动荡与种族冲突置于日常生活的野性与暴力中,以夸张、怪诞的形式自我异域化,以传达一种没有出口的历史宿命感。
2000年后涌现的如戈卢博维奇等一批巴尔干半岛上的年轻导演们则致力于进入战后现实,并且有意引入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和戏剧性情节,以置疑遗留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
《涟漪效应》剧照例如戈卢博维奇最初的两部长片《绝对一百》(2001)和《完美设陷》(2007)都是将故事装在了惊悚犯罪片的叙事架构中。
进入第二个十年,戈卢博维奇开始转向,不管是三线时空交叉的《涟漪效应》(2014),还是第一人称叙事的“零度”故事《漫漫寻子路》,创作源起都是发生在塞尔维亚的真实事件。
特别是《漫漫寻子路》,以突出的纪实性与社会性,展现了一个塞尔维亚的肯·洛奇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的贫穷和坚持。
英国《每日银幕》评论此片是将底层男人卡普拉式的声势置于了达内兄弟的心碎故事中。
以达内兄弟为代表的社会电影,往往提出这样一个叙事核心:如何在社会关系暴力中生存?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Đorđu Joksimoviću)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ca)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为此导演戈卢博维奇约见了乔克西莫维奇,并花好几天时间与他在一起,对事件和人物加深理解。
于是,继《完美设陷》之后,《漫漫寻子路》再次讲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父亲如何付出所能地奋力赎回自己的孩子。
戈卢博维奇说,这部分呈现也是他献给他的父亲普雷德拉格·戈卢博维奇(Predragu Golubovicu)的。
《完美设陷》剧照父亲的沉默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是世界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叙事内容。
影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个人与体制在对峙与冲突中呈现的黑色与荒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十来年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漫漫寻子路》的引发事件非常爆裂——影片第一个场景用了3分钟时间逼视着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她的家庭已饥困难继,为讨回工厂拖欠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她携子当众自焚。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实际上此后父亲尼古拉所面临的局面,才更加令人绝望。
尼古拉的家庭没有因妻子的极端自戕得到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的关注与救助,相反,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被质询,被进一步置于更加无望的深渊里。
当尼古拉从做临时工的林场奋力跑步赶到事发工厂后,却先后迎来了警察、医生与社会福利中心对他进行的卡夫卡式的查问与判定,而尼古拉的原罪就是贫穷。
在这几场室内戏中,父亲与他者的关系,通过镜头俯仰、门框构图、景别大小以及非传统剪辑,清晰地描摹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与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关系。
片中助理部长坐在贝尔格莱德的政府高楼里轻描淡写地说:贫困是对儿童暴力的一种形式。
这种逻辑实际上是将贫困的责任全部抛给个人,它成为体制进一步剥削弱者的借口。
应该说,贫困是对贫困者暴力的一种形式。
而父亲的悲剧,还不仅仅是贫困本身,更在于无法掌握语言来为自己的贫穷辩护。
大多数情况下,尼古拉对别人的问话或者评论,都难以做出反应,看上去木讷沉默。
除了来自体制的虚伪冷漠和麻木不仁,还包括试图同情他、帮助他的旧同事、乡亲,甚至陌生人为他的处境开出的各种处方。
言语滔滔的人们前前后后出现在尼古拉的旅程里,但是他们似乎都置于尼古拉的世界之外。
饰演尼古拉的戈兰·波格丹(Goran Bogdan)将人物不必要的细微动作降到最低。
与他人共处的时候,尼古拉总是一张绝望、僵硬而又顺从的表情,往往在麻木中间或一轮的眼神,似乎永远丧失了愤怒的能力,罕见的情感闯入,也是为了突然死去的流浪狗以及突然被人像对待流浪狗一样施舍食物而哭泣。
这让他大大不同于肯·洛奇的人物。
然而,在尼古拉疲惫的身体语言中却蕴藏着周围那些首鼠两端的灰色人物身上所没有的力量,那就是他朴素地坚信:作为父亲,他有权利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意识形态并不在于揭露官僚主义明目张胆的腐败,并将父亲看成腐败国家的受害者;而是要讲述一个在经济衰退、工业化转型失败、农村破产、失业率常年高居不下的现实社会里,还可以有一个奥德赛式的人物,在极端困境中,仍然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付出与牺牲能得到回应。
导演说,这一精神画像得益于沃纳·赫尔措格在《冰雪行》中一段自述的启发。
赫尔措格坚信徒步从慕尼黑到巴黎看望朋友,能让朋友的病好起来。
导演认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一定有他自己不可动摇的动机。
父亲的三百公里 如西西弗斯一样,尼古拉这个人物的行动力似乎就在于作为父亲的绝望与决心的相互作用中。
这支撑着他三百公里徒步穿越这个国家,从荒野乡村,到后工业废墟,直到玻璃幕房式耀眼的首都,成就了影片主体的第二幕。
五天五夜的穿行与两天两夜的政府楼前的苦等,尼古拉经历了身体上的筋疲力尽和饥饿的极限,这无疑让他的“父亲之旅”带有几分宗教色彩,尽管他的孩子们无须知道他在为他们而战。
在这个文德斯式的穿越废墟的“公路片”段落中,父亲与空间的关系呈现出与第一个段落全然不同的方式。
尼古拉大多时候被置于近景的景深镜头中,或者位于大全景的纵向或横向的三分画面的正中。
以表现人物接受这个被历史与现实不断抛弃的空间里的全部内容,因为他可以专注于痛苦,耐心向前,绝不放弃。
戈卢博维奇说,他想展现在苦难和逆境之后靠自己站起来的尼古拉的样子。
导演的摄影搭档亚历山大·伊利奇(Aleksandra Ilića)在超16毫米胶片上拍摄了此片。
视觉上追求数字革命前的电影所具有的结构、对比度和深度,以保持一种无可辩驳地扎根于当下时刻的现实感。
影片在普里博伊、扎耶卡尔、克尼亚泽瓦茨周围等几个地方拍摄,将塞尔维亚境内全然不同质感的空间连接在一起:贫困的乡村社区、废弃而丑陋的后工业巨型建筑、危机四伏的首都郊区、明媚动人的秋日荒原、历史遗存的乡镇集市等。
导演借助于尼古拉对塞尔维亚从南部乡村到首都的一步步丈量,重拾现实主义,并抛弃所有戏剧性方向或者寓言式发展。
尽管一路上,尼古拉的身边出现过几种动物:亲近人的流浪狗、擦身而过的兔子、让路而行的狼群,但它们并没有形成如影片《被涂污的鸟》里那样极端的意识形态隐喻。
它们只是作为尼古拉与人的关系的对比。
相比那些剥夺者与围观者,这几只在尼古拉的行程中淡然闪过的动物,更能跟他的内心情感建立关系:共情的、好奇的甚或试探敌意的。
影片结尾突然转向,尼古拉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却发现乡村社区的邻居们搬空了他房子里的所有东西。
这种巴尔干战争期间就经常发生的极端现实,天然夹带着无可奈何的荒诞感,导演却继续以克制的方式,避开它的喜剧色彩。
在最后十几分钟内影片中的人物全然沉默,父亲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捡回桌子,椅子,盘子,没有表情,也没遇到反抗。
最后他坐在空荡荡的餐桌前,看着凑齐了的四把椅子,开始吃饭。
日常的延续,才能保证一个家的信念,父亲尼古拉虽然失去了一切,但仍然坚信寻回一切的可能。
这是戈卢博维奇式的社会电影,不回避现实的绝境,但保留向好的决心。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
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
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
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不怕县官,就怕现管。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
”打着官腔,要求你按着(对他有利的)规章制度,顺从听话。
一旦你想抗,抵抗,反抗,诉说(对自己有利,本应如此的)规章制度,他就翻脸,说着“本来我想帮你解决的,但是你这样子,什么后果都是你咎由自取。
”——————最后的底层互相剥削,其他人并不在意你在干嘛,你要干嘛,你去干嘛了。
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拿走的东西就拿走了。
最后找回餐桌,找回一家四口的凳子,象征着生活可以慢慢回归美好吧。。。
——————最后的希望,仅仅只有社会福利中心的女职员的周一承诺。
(现实中又过了六年才争取回儿女的抚养权)难道父母的爱也能用粉刷墙,水电,电脑,金钱衡量的(虽说一定的物质保证是有必要的)父母的意愿,儿女的意愿,加起来都敌不过政客的利益。
本该保障家庭的法律,成了政客阻拦的借口。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带走了你的孩子,说要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你太穷了,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因为排片太少了,原本跟朋友决定不看了,毕竟这个十一月大家的日子都挺灰暗的,这么丧的电影还是不看了吧。
但是,影响我改变决定的是看了一篇影评,说原型人物最终是成功地把孩子争取回来了的。
我于是跟朋友讲,虽然这票钱无法贡献给原型人物,但去看他的故事,就算是云支持了吧。
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Nikola的老婆带着孩子去讨薪,欠他们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一直不给,而他和她,以及他们的孩子已经饿到不行,无米下锅了。
是的,你没看错,外国的农民工也需要讨薪求活。
但,哪怕自F,也讨不回明明是他们的那部分钱。
妈妈明明喊着的是,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一起自F,如果经理不给钱的话。
但关键的泼气油的时刻,妈妈还是退却了,汽油都泼在了自己身上。
有什么用呢?
哪怕你把自己烧成一堆灰,钱仍然在别人的腰包,哪怕那里面有一部分是属于你们的。
这时候电影出现了我的第一个哭点,Nikola两眼无神的坐着,你能听到话外音,是警察在审问他,有没有发现老婆最近的情绪不对,为什么放任老婆不对的情绪不管,与之相配合的是,警察在边问话边冲咖啡的水声,以及用汤匙在搅动咖啡的碰杯声。
人类悲喜果然并不相通啊,路都堵死了的层级不同,怎么会通呢?
然后Nikola发现,祸不单行,老婆还在医院,孩子却被社会福利局带走了,理由是,他太穷了,家里没有粉刷,没有固定工作就代表没有固定收入,而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在有钱有权阶级眼里,是养不好孩子也不配养孩子的。
Nikola需要把家里通上电,通上水,需要粉刷墙壁,然后接受福利局评定,合格才会把孩子还给他。
你看,不是只有年轻才容易轻信,穷人也容易轻信于人。
Nikola也信了,回家一番操作,家里看起来不同了,那又怎么样呢?
评定二人组说,他还需要卫生间装锅炉,保证有充足热水洗澡,他还需要有电脑,毕竟已经是21世纪了,孩子们需要电脑了解世界。
原来有钱有权阶级也知道时间已经进行到21世纪了啊,21世纪了,国民依然穷成这个脱离了时代的样子,人均失业的时代,却怪穷人不努力找不到正职,讨薪失败却不问讨薪原因,只怪那个去讨薪的可怜女人精神上有病。
不解决问题却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一套玩儿的倒是很溜溜的。
于是,那个沉默寡言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一切指责一切批评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所有生活重压从不嚎叫反抗的Nikola,决定不忍了,他要上诉,要步行三百多公里,去首都上诉,要要回他的孩子们,这是他的权利,他这么认为。
谁在乎他的权利呢?
福处局大领导只在乎,每一个送出去寄养的孩子会得到政府多少补助金,而他可以从这些补助金当中得到多少好处,重点是,领导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小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
没人信Nikola可以成功。
这时候电影里出现的第二个哭点,Nikola在行走的路上,避雨的时候遇到一只被淋湿了的流浪狗,当狗狗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向你渴求一口吃的时候,善良的人怎么能扛得住那眼神呢。
所以哪怕自己也没有多少干粮,Nikola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狗狗吃,并且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将走近他躺在他身边的狗狗揽在怀里,这时候我哭成了一条悄悄流泪的狗。
等第二天早上,Nikola吹着口哨眼含期盼的寻找那条狗狗身影却怎么都找不到的时候,我就知道,完了,完了,该准备好纸巾了。
果然,那个老婆烧伤入院,孩子被人抢走都没有哭的男人,看到那条被车碾压过血流一地的狗狗的时候,哭了,还真是让人心疼啊,物伤其类,老实说,那一刻,他跟那条可以被随意碾压而过的狗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哪怕没有称手的工具挖个坑掩埋这个狗朋友,他也细心地找来塑料布遮住了它,给它保留了最后的体面,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我好像要快点说,因为只讲到电影的1/3已经浪费了这么多笔墨。
Nikola花了五天五夜时间走到首都,首都的现代化让我惊觉,原来不是那个国家所有地方都一样穷,而极有可能只是首都之外的地方才那么穷,穷到跟我们的某些村庄并无不同。
意料之中的,他根本见不到部长,也根本不配把上诉书直接递到部长手里,于是他住在那幢大楼之外,接受了记者采访,每个记者都把他当成稀罕物一样来猎奇,却没有人关注他的事情究竟怎么解决才好。
没有人上来关心他,吃得怎么样,睡在大楼外好不好冷不冷,只是负责指点他要在镜头前如何站位,待会儿会问到他什么问题。
对于他之外的人来说,都只是把他当作一场只靠双脚行走三百公里的真人秀而已,却忘了行走三百公里不是他的目的和最终诉求。
那几个记者带给他的温暖,还远不如冷雨夜里,来给他送好吃的食物的夫妻二人,透过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言的支持。
我们的确无法为你的事情做些什么,力所能及就是送点吃的,让你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那个之前只为了流浪狗哭过的男人,边吃边哭出来了,也许是为了毫无尊严像个流浪汉一样的睡在大楼之外而哭。
也许是为了大楼保安听从上面安排不许他进楼借个厕所而哭。
也许是为了自己走了三百公里,磨的不断出血的脚趾而哭。
也许是为了路上遇过狼遇过兔子,发过烧,晕厥过,被人抢过包而哭。
也许是担心还在医院的妻子而哭。
也许是为了已经两个礼拜没见到的,无故被抢走的孩子而哭。
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而哭。
反正他哭了,一个近2米的男人,在冷雨夜里,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食物,哭得像个孩子。
谁说人生是必须公平的呢,如果必须公平,那没做过坏事又善良对人对狗的他,凭什么要遭遇这么些狗屁倒遭的烂事呢?!
故事到最后,哪怕他带着部长的建议信回来,仍然不配带他的孩子回家,却要面对回到家之后,家里被洗劫一空的局面。
哪怕他一路上遇到很多人夸他很棒,走路去首都上诉,但他的邻居们只以为他不会再回来了的理由,就轻易将他家洗劫一空,拿走了他所有的东西,除了两家人没有出手之外,没有一片看起来普通且善良的脸的雪花是无辜的。
他没有发火,没有抱怨,没有吵闹,甚至算是平静的,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拿回属于自己家的每一样物品,椅子,桌子,挂钟,存水的大塑料瓶,甚至餐具。
没错,那群混蛋连餐具都没放过,但那群餐具都是看起来平凡如你我每天都会见过的普通人,有老人,有女人,还有别人家的孩子抱着他的孩子的玩具。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话,没有发声,像一个失语的人,只是默默走家串巷拿回他的东西,而那些拿走他东西的人,甚至连个对不起都没有说。
荒诞到让我以为回到了丛林社会,荒诞到让我十分庆幸生在这里,至少,我离家几年,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在,不会有任何人因为我不回家就砸开我的门锁拿走所有我暂时用不到的东西。
所以问题回到最初,警察审讯他的画面,是讨薪的妻子做错了吗?
还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
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才出现那么多心安理得拿走他所有家当的邻居?
所以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有篇影评,一个姑娘写的叫“贫穷是对孩子的暴政”,她用自己的例子阐述了,她小时候家里多穷,她多希望当年父母能把她送给别人抱养,让她有个幸福童年。
努力论证了,贫穷生活对孩子的伤害。
最后她的结论是,穷是万恶之源,Nikola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他的爱而是钱。
比看到电影里,他一件件从邻居家拿回自己的旧物的场景还让我毛骨悚然,悚然到我以为我跟这姑娘看的不是同一部影片。
电影里那一段,他和孩子们有福利局有一次短暂的会面,他为了这会面,特意去买了孩子们爱吃的巧克力,而那玩意儿挺贵。
女儿一见面,十分开心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去。
而那个青春期的儿子,看起来讨厌他,跟他闹别扭,但说到底是以为他要抛弃他们两个,最后又坚持不想跟养父母走,扑到Nikola怀里说着想要回家去。
我十分想知道的是,姑娘看的那场电影是漏放了这一段让她没有看到是不是?!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那如何解释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都是个个活得开心顺意。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就能为所欲为,那才tm是对穷人最大的暴政吧!?
这部电影我要给它十分,五颗星,本年度值得深思最多次的电影。
电影里,福利局领导信誓旦旦,他知道怎样对孩子们是最好的,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毫不过问孩子们自己的意见强行把他们扔到寄养家庭,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判定贫穷的Nikola无权做父母。
于我来说,这姑娘的影评跟福利局的领导一样都是可以轻易震碎我三观的存在,如果可以看到我说话,我真心想话给你听,钱是好东西,但不是一切全部,哪怕我仍是个穷鬼我依然要这么讲。
《漫漫寻子路》,很多海报上打着一行字“一个都不能少”,而我更希望把它定义为,穷人也有权利爱和被爱,没人配夺走他们的权利。
Nikola的妻子:我注意到她一开始把汽油朝孩子撒了一点,后面实在不忍,剩下汽油从头到脚都给了自己——是啊,哪里舍得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受苦呢,来讨薪不就是为了他们吗?
Nikola临行前去看望妻子,伸手去触碰妻子的时候被躲开了。
“你退后半步的样子认真的吗”,可贫贱夫妻百事哀,温情脉脉也换不来面包啊……地方审查委员会头头:在Nikola出发之前的很长一段剧情里,我一直担心他会对头头动手,我一直觉得头头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直到……4万第纳尔大约是2500人民币,30个孩子,30%的抽成;对比之下塞尔维亚近年来人均年收入约18000人民币。
他在拆这铜墙铁壁的墙角。
他在Nikola回来之后的言语,让中国观众很难不产生一丝丝熟悉的感觉吧?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男性:贡献了全剧最为荒诞的部分。
一位工人的遣散费和工钱被拖欠2年没有人管——即便他的妻子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但用心装饰房子、接通水电、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却要因为卫生间没有暖气、自己没有全职工作而被迫和孩子分开。
是的,跟头头相比他确实是个螺丝钉,但人不是钢铁,人可以选择自己投身刀刃还是螺丝钉。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女性:从开始就对她有所期待,委员会三人组中只有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明确表达出了对Nikola一家的同情。
很可惜但可以理解,她能做的有限。
至于下周一她能怎么帮助这一家人,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她是铜墙铁壁上一丝小小的锈迹,但就是这丝锈让人还不至于太过绝望。
地方审查委员会保安:他知道,他没有办法,但他尽力保留了自己的善良。
邻居大叔:一开始很奇怪为什么Nikola不叫他的名字,但想想大家都差不多的穷,Nikola又长期外出伐木,疏于邻里关系也正常吧。
他提供了水电,没有加入另外那群邻居,已经是最大的善良了。
高速警察:谢谢他没有因为五千第纳尔的罚金把Nikola扣下。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罚款指标吧。
开卡车的Nikola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厢式卡车上面印着”GORAN“,主角Goran Bogdan的名字。
陪伴Nikola一晚的狗:整部电影第一处泪点。
偶遇的温暖、信任,但转瞬即逝命如草芥,说的又何止狗呢。
山上4头狼:听说狼喜欢成群结队攻击落单的动物,在这里,虚弱生病的Nikola不是心中充满坚定信念,有可能已经葬身狼腹了吧。
医院邻床大叔:好家伙我很久没见过拖着氧气瓶抽烟的勇士了。
有四个子女但孤独地住在医院里忍受疼痛,偶尔抽支烟看看下面年轻人欢快的婚礼,回首往事觉得人间不值得,也罢。
试图偷包的流浪汉:就像流浪狗,不,流浪鸡鸭兔子——本身就那么虚弱,没有什么攻击性也没什么恶意,生存本能而已。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只是肉。
加油站小哥:你看,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
他有工作有地方住心地善良,但仍没办法拥有尊严。
社会保障部窗口大姐:意外地有些许人情味,本以为Nikola不肯在窗口交出上诉信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呢。
雨夜开车来看Nikola的路人:本片第二个泪点。
没有姓名,没有正脸,仅仅是看了电视报道,就雨夜驱车来到社会保障部门口,留下食物和祝福转身离开——这是大多数人想做而且能做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去做。
社会保障部部长助理:也许他有类似的经历,不然也不会问Nikola是否经过某个城镇;他确实客客气气接待了Nikola,写了建议信,给了他力所能及的钱,他说贫穷不是罪恶,穷人也有权利生养孩子;他也没有多做什么,而且拍照发了twitter。
铜墙铁壁上坚实的一块。
Nikola周围的一群邻居:说他们像一群秃鹫吧,他们穷困虚弱、没有什么强大的力量,面对走进自己家的Nikola甚至不敢说话;说他们是一群兔子吧,他们作为Nikola的邻居,在他家庭出事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几乎搬空了家具,甚至没有放过刀叉碗碟。
他们究竟是什么呢?
片尾Nikola从两个小女孩身边拿走属于自己孩子的玩偶时竟有点像是在抢,坐在自己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搬回的家具中间,吃着要费很大力气撕下来的面包,tomorrow is another day。
as a art worker,I really do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love to art.well,it is true that it isn't a good choice to live in a middle-size city for a art worker,but Urumqi already gave me a lot of things.yes,I do not live in a art cycle,but I believe a lot of writers do not live in a art cycle,too.yes,there still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me and my old friends,that is good art production,like this.
几千年发展,近代文明社会逐渐形成两种模式。
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太好管理,靠法制维持社会次序。
一种大政府小社会,公开场合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声音被允许,各种内外部力量的较力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们生活的难易程度……隐去国别语言肤色,这样的故事放在很多国家,也一样成立……只是,这里的父亲更执着,对家庭更有责任和担当。
从上访路上翻高山硬着头皮闯过挡路的几匹狼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与勇气……进入2020年,很多认识被颠覆,大政府强权社会,对突入其来的瘟疫,更有社会抵抗力……人类历史长河,瘟疫期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是时不时就会来一次的一粟。
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远没找到最优社会模式……正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知发展的方向……除了这个宏大课题,影片还反思了贫穷与育儿,养老等家庭伦理,虽然浅尝辄止,但毕竟影片容量有限。
演员表演很到位,细节把控很好。
这个电影是我闲来无事找的一篇电影,但真的越看越气,这个电影真的太真实了,全剧没有音乐完完全全就仅靠男主的眼神、表情和演技。
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被恶霸村官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夺回子女,他毅然决定徒步300多公里,走到贝尔格莱德进京告状。
一路艰辛苦不堪言,倒也换来了看似温暖的关爱,然而回到现实之后,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
真实事件改编,感觉真实环境其实没这么糟糕?https://rs.n1info.com/vesti/covek-po-kom-je-snimljen-otac-podneo-sam-130-zahteva-ispunio-sve-sto-traze/
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要不是百度一下,也不知道福利中心主任是在收黑钱(整部电影并没有介绍),然后最后那女的说要帮他,也只剩臆想,是否能拿得回来孩子,也只剩臆想,山高皇帝远,中央是否有重视这件事情并且去真正处理,还是只是给个文件敷衍了事,只剩臆想,这结局我确实是不太喜欢的。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多手持 较多长镜头 依赖演员表演的中近景 自然光 几乎无配乐 现实主义题材 着手在情感上,可能是小成本电影以小博大的最佳选择。对权力结构和制度的批判。但……如果没有医院的救助、如果没有好友和货车司机让他搭车、如果没有记者报道,又会怎么样呢?狗的设置略显刻意了。况且到最后也无力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1108@深影国际影城
看完以后懂得了中文片名的意思,寻子路还很漫长。
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头的农民工讨薪很现实也很残酷,要到以死相逼的程度,契约关系的履行需要政府的保障,另一个则是来自于福利中心强行剥夺抚养权,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是在执行之中出现了体制性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选择权让给孩子,让孩子选择是更好的生活保障还是跟父母一起承担,同时还有一项探视的人性化,应该让寄养家庭与原来的家庭有更加紧密的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两个家庭之间的平衡才是最为重要的。电影中的视角比较单一,很难说绝对的错与对,至少片中的父亲努力争取过,证明过,这就可以了。
woc 我刚开始没看,看图片我以为是汤姆哈迪
只喜欢最后搬东西那段。前半部分是童话。
海南的片单挺扎实。塞黑的男秋菊打官司,回村前的情节扎实有余,灵气欠缺,但最后结尾找回四把餐椅的设定,让表达翻了个番儿,权力之恶根植在庸众之恶。
其实故事倒是比较老套 属于奇遇模式的公路片 这部片子的背景搬到国内也完全不违和 正好结合现在国内的情形 从中央到地方 防疫政策层层加码 上面说了管用么 实际落实的还是在底下那群图图姆拉奇手里 而南斯拉夫就是被像福利中心的一把手那样的图图姆拉奇腐朽的 另外导演可能也喜欢库斯图里卡吧 用到了各种小动物 还有医院外的一场婚礼
非常扎实的影片。如果放在30年前可以归入真实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官僚体制的荒诞,可惜,这不仅来自前社会主义兄弟,主题词我们甚至连提都不能提。整个故事最喜欢最后一段,路程结束以后,前路仍然暗淡未定,男人回到被搬空了的家里,默默地从同样贫穷、沉默的邻居家一一搬回自己的家具用品,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用力地、用力地咀嚼着面包(那一个镜头很像阿城的某篇小说)。幕落。片尾曲一级棒。
父亲的愤懑最多也就只是稍稍用力摔了自己的东西 平静得和生活一样 于是只有自己郁结着走出影厅 最后邻居把家搬空仿佛看到了鲁镇的人
虽然是电影中的故事,但却依然真实得可怕。将贫困和不负责混为一谈实在可耻,贫穷不应是人的属性,而是社会不公平发展下的一种表现,何罪之有?权力差异的社会中被欺负的永远都是老实人和底层民众。本是一起自身权益受损的事,却祸不单行从中再次发生侵犯自身权益的事,一步步将底层民众逼得无路可走,再冠以“为他人好”的由头,这样的社会又怎么能良性发展呢?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在这样的国家,孩子就是狗X官府和狗X官员拿捏你的把柄。千万别生孩子。
底层人对同类的抢掠那幕过于真实
65/100 #JerusalamFF2020online# 传统的既定模式,精心计算的悲惨故事,表演还行,也相对克制,不过就那样了,这类电影已经太多了。
#3thHIIFF#纪实性底层人民之苦,腐败的基层权力只会让让失业的第三世界公民更加苦难,而上访永远都不会带来好处,底层之苦控诉无门。整体纪实但略平,也较好地讽刺完了第三世界的权力机构以及同是底层的邻里,但这些有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呢
所谓“寻子”指的是男主徒步300公里去申诉追回儿女抚养权,台词不多孤独与无助却贯穿始终。片头妻子带着儿女因男主抚恤金被拖欠去纵火受伤入院,当地福利院认定男主目前情况无法抚养子女,于是他出发去上级政府申诉。一路遇见过流浪狗、狼群、好心的加油站小伙,抵达后不受待见,之前报纸报道后媒体也接踵而来,迫于压力部长助理接见并写了建议书。可是回当地后官员根本不予理会,回家后家具也被邻居们瓜分,一件件搬回后男主陷入茫然。。。
唉…(但没在第一道就被限制出行已经很好了……而且他们媒体都可以及时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