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标记。
电影本身的摄制烂得想打负分,如此深刻沉重的主题怎么能拍的这么恶俗、消遣,博眼球的成名逆袭,脸谱化的时尚、政务人士,甚至连英国和索马里的女性生存境况的两相对冲,和一切男权传统的重压,都轻飘飘地以两抛泪和站立式的“未打开”、“假袒露”,就完成了跨世纪、跨民族、跨文化的相互体认,怎么敢的...女性观众们真的能在生理、心理层面认下这幕场景吗?
我震惊...两个医生的并置也同样劣质地流于浅表,泛着烂俗的电影油光。
这么多旁斜横溢的枝枝节节,爱情插一脚,兼职插一脚,友情来一份,最后还放华莉丝迪里自己接受采访时说的,“我只想讲一件事”,导演你没有反思的能力吗?
你也知道华莉丝迪里在意的和最后抉择的事业到底是什么啊?
在索马里的男权焚尸炉里一路突围,直到成为某一行业的顶流才有资格和勇气向世界袒露成为女人还意味着什么,和整个旧国、旧礼教、旧我达成对抗——看看我早已被切割了的阴唇与阴蒂,经血与主动欲望是肮脏的天性,生产和被进入是纯洁的义务,我,被,使用——这又怎么样,被拍成电影还不是拉拉杂杂拍你风情拍你逆天改命拍你恋爱适时地催观众两滴泪。
我是哭,一边恶心一边哭,太讨厌了,怎么能拍的这么烂!
不再吐槽。
记录最有感触的一点。
“but for the sake of all of us, let’ s try and change what that means to be a woman”,网上看的电影把a woman翻译成了女性,我很喜欢,也很感动。
将a woman的个体命运和all of us的女性整体命运相联结,不可避免地让我想到“他者”和“女性命运共同体”。
看似在非洲割礼的事件之外的我们,在欧洲、美洲、中国的我们,也同样是割礼所影响着的all of us的集体中的受事个体。
拒绝以种族的、地域的、民族的猎奇视角和置身事外的冷漠态度来看待类似于割礼的事件,阿拉伯的罩袍、非洲的割礼、中国的裹脚、欧洲的束腰,全世界的女性在男权所建构的历史、政治、文化中从不是“例外”,从不是“他者”,是事件本身的受害者与现今的暂时性单事件幸存者。
我,我,我的阴道里,同样听到千万个“你”“我”“她”的相同的、相似的哭声。
在女性解放运动中,政治不再以地域、主权划分,不再有种族、民族、宗教,只有千万个我,我,我,我,你之于我,我之于你,a woman。
命运共同体。
有什么好庆幸的,看完别人流血流泪然后示意性地掉两滴泪自我感动自我升华,“庆幸自己生在中国”,How about me i i us us us us she she her us us us?
shame...中国关于华莉丝迪里的信息实在太少了,在哪里都搜不到,什么也搜不到,连联合国演说都很难找得到..靠这种电影才能达成猎奇式的“割礼”知识普及和女性思想解放,太可怜。
一天之内看了两遍,自己看完推荐给友人又一起看,最初的好感又被加强,有必要做些笔记。
从电影的角度讲,喜欢插叙的手法。
传记题材平铺直叙必会无聊,人生本来也是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回顾往事才能发现哪些意义非凡。
还比较欣赏的是用擦镜子的镜头完成时空转换的设计。
主题曲也非常棒!
从一开场就表明了这将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吸引人看下去,中间某些蜕变的关键时刻再度响起,意在加强故事的持续性,结尾总结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有故事仍在继续的意味。
弱起而渐强,舒缓不失节奏,召示着她的人生轨迹:一个人的力量纵然渺小,只要坚持不放弃也能向前,缓慢的改变最终也会是划时代的革新。
再就故事本身来说,折设了现实的许多层面,触发人性以及对社会的深层思考,即使仍不知道如何是好,也是很好的开端了。
作为挑战传统伸张人权的斗士,她是勇敢的。
很多很多人在惊骇中得知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存在这种残暴且不合理的陈规陋习,并开始致力于修正以保护一部分人不再承受这种不必要的痛苦。
从她的说辞中,人们也很清楚地看到,这并非出于信仰的神圣目的,而只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一例。
究竟还有多少习以为常却不公平的枷锁存在,也许不得而知,但已经正视了这种忽略的可能性,提醒人们去检视。
她发迹的过程,正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阶级间的歧视从她到外婆家开始,到在亲戚家帮佣,因为出身被疑为小偷,被嫌穷嫌脏嫌笨。
直到身边的人真正开始了解她的好,出于同情或是其它目的伸出援手,生活才开始明亮起来。
只是没有人是圣人,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烦恼,帮助只能量力而行,知恩图报也须适可而止。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坚持努力和贵人相助,这世上每天都有许多人因为不够努力而错过贵人,但必须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终会得到上天眷顾,只是往往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
而梦想是可以随着小目标的实现也膨胀的,过更好的生活,可以是吃饱穿暖,可以是吃好穿好,然后也可以是自由,可以是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是更高尚的追求和更伟大的贡献。
另一个小小的侧面同时也为时尚圈正名,这里有真的艺术家,无论摄影师还是经济人,真的艺术家双眼为迷人的事物发光,褪去所有世俗的杂念。
他们为热爱的事业痴迷疯狂,才会特立独行,甚至令同事不舒服,这一切看起来再合理不过。
一部电影能教人知识,给人启发,催人奋进,又赏心悦目,还有什么不力荐的理由呢?
原先知道非洲是个落后的国家,却没有了解过割礼的糟粕习俗,在孩童三岁之时切除阴蒂,切除小阴唇,刮净肉层,然后在伤口上将大阴唇缝合在一起。
伤口愈合后,阴唇融合在一起,只留下一个小开口,按当地习俗,如果这个小口比火柴杆的直径还细,那就会得到极高的赞誉。
伴随割礼所带来的伤害是出血、长期疼痛引起的休克、感染、破伤风以及由于堵塞引起的尿潴留。
阴道扣锁术造成的长期并发症包括排尿困难和疼痛、月经血潴留、包含物囊肿、瘘管和术后由于尿液和月经沉淀物的堆积而导致的肾和生殖系统的感染。
但更多的女性是活不到长大的,割礼后伤口感染以及大量出血,落后的医疗技术甚至不允许她们治疗,经过割礼的女性才是上天的礼物。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女性的贞洁。
当地人们坚信,只有割除女孩的生殖器官,才能证明她是干净的。
于是会在女孩3至8岁的时候,将她们的生殖器缝合起来,等到新婚之夜再撕开。
这种怪诞而封建的习俗实际上是源自于公元前16世纪,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地区,人们为了保证女奴隶的忠诚,就在她们还未成年的时候对其进行割礼。
后来由于早期社会的男性需要外出打猎,为了确保妻子对自己忠贞,他们会在打猎期间把妻子的下体进行缝合,等到回来的时候再打开。
这种近乎病态似的封建习俗,全球几乎有1.4亿的女性遭受过,尽管越来越多的旗帜人发出废除割礼的嘶吼,却还是每年仍然有二百万人左右在接受割礼的仪式,躲在角落里的割礼仪式早已成为根深蒂固般的存在。
而这一切的意义只在于男性对于女性的贞洁信任,割礼的本质上就是一场奴役女性的游戏,在迎合男性的视角下,她们被迫沦为牺牲品,在身心游走间不断地挣扎,就像狡猾的饿狼只会撕咬丧失行动能力的猎物,懦弱的男性也只会糟蹋饱受封建摧残的女性。
实际上类似这类习俗的还有很多,例如我们最常想象的缠足,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
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使得女性的骨骼逆向生长,成为一生的烙印。
欧洲的束腰,为了追求细腰而过分束腰,严重者身体畸形,更有甚者因此丧命。
女性依然受苦于木板条、鲸骨和皮革束腰的压迫,如果胆敢脱掉束腰,姿态松散,就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
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更是一种女性的悲哀。
我们被教导要作乖,本质上是学会驯服,作为家庭的附属品,于是我们崛起而成为独立女性,独立被叫做坚强,不许依赖和服软,却依旧是贴上了时代的标签。
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和柔软,这都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品质。
就像影片里的华莉丝可以选择摒弃糟粕和热爱家庭,尽管是封建礼教所裹挟的产物,但我们也活出自己的人生,因为自己曾经在暴雨中挣扎过,所以遇到在雨中的人也会尽量做那个撑伞的人。
掐指一算,我在听闻“女性割礼”这个词的时间不会比2009年早,所以还是要感谢华莉丝的宣传,她的努力并不会白费。
然而说剧情的话,似乎就缺少身为电影应该有的亮点了。
在“女性割礼”方面,电影的阐述还是带着点到为止的矜持;在个人经历方面,电影中的描绘则很容易让人以为她是纯靠天赋取胜;在人际交流方面,虽然主角与许多个性迥异的人产生了碰撞,然而最终似乎都有些隔靴搔痒。
似乎什么都想要关注,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关注,就造成了这部电影主次不分明,高潮很难找,更像一部流水账。
你们说,要微微笑,要听轻音乐,要睁大无知的眼睛,目光要羞涩而崇拜。
要有洋娃娃一样的头发,要穿到膝盖的裙子,要精致妆容,要会发出惊叹和娇呼。
然后你们发现,得到的,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躯壳,里面装着擅长表演的灵魂。
你们说,一个躯壳就够了,灵魂这种东西,雌性生物有没有都无所谓。
但是当沙漠之花向你走来,她的光芒将会刺瞎你的狗眼。
那是你所不曾拥有的生命力。
你将会哭泣,因为你发现,因为你自己的软弱,你只配得到那些虚伪的女人,而真正的美丽,你将心生畏惧,遥不可及。
这是一部典型的西方电影,宣传着人权保护,以一种正义的身份对于非洲的习俗进行着批判。
割礼相当摧残女性,这个毋庸置疑。
而这种习俗更需要被制止,这个更不用说。
这个影片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想要对于割礼这个习俗进行批判。
女孩子在不懂事的情况下就会被割掉阴蒂,阴唇,并缝合起来只剩下一个火柴棍一般粗的小洞,影片中的血、鹰、以及那些认为这种疼痛是理所当然的女性们、男性们,即使是她的家人,也会看着她经受这些痛苦。
看着她走出了这个极端男权、摧残女性的社会,我的心情有变得好一些,到她成为名模的一步一步。
可是当她试着穿上高跟鞋时,我的心顿时又凉了半截。
看到她第一次穿上高跟鞋,弓着腰,走路摇摇颤颤的样子,当她穿上那高跟鞋走路时异性投来的目光,我突然意识到了,她只不过去选择了另一个自由得多的男权主义社会罢了。
女性穿着高跟鞋,在我看来,是和我国古代裹小脚的另一个较轻微的做法。
相信穿过高跟鞋的女生都有过像女主一样第一次穿着高跟鞋那种痛苦的经历。
也许你可以说,这个社会并没有要求女性穿着高跟鞋。
可是遇到正式场合,女性是需要穿着高跟鞋的。
包括,高跟鞋还是一个吸引男性的性感的工具,以脚的健康为代价的工具。
当她穿着者高跟鞋-一种男权社会的产物,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控诉着非洲男权社会的一种产物时,我的心情相当复杂。
我们可能不能理解非洲女人给小孩子割礼时的心情,但我们应该体会到过第一次穿上高跟鞋时那种既疼痛又兴奋的感受,并自以为是个成熟的女性了。
性解放并不代表着女性解放。
真正的解放是在当女性不用承受着任何身体上的思想上的压抑和痛苦时,还能够和异性相互真正欣赏,在社会中拥有平等的机会,拥有开放的选择的权利之时。
I love my mother. I love my family. And I love Africa.For over 3000 years, the family truly believes that the daughter, who is not circumcised, is not clean. Because what exists between our legs is unclean, so it must be removed and sealed up, as proof of virginity and virtue. On the wedding night, the husband takes a blade, or a knife, and cuts it open, before he forces himself into his bride.An uncircumcised girl cannot marry. Consequently, she’s expelled from her village, and put on the same level as a whore. This practice continues, even though it is not written in the Koran. It is accepted that, as a result of this mutilation, women are sick,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 same women who are the backbone of Africa. I survived, but my two sisters didn’t. Sofia bled to death after being mutilated. And Amina died in childbirth with the baby in her belly. How much stronger would our continent be if this senseless ritual were abolished? There is a proverb in my country: “the last camel in line walks as quickly as the first”. Whatever happens to the least of us has an effect on all of us. When I was a child, I said, I do not want to be a woman. Why? When it is so painful and so unhappy? But now that I am grown, I am proud to be who I am. But for the sake of all of us, let us all try and change what that means to be a woman.
最害怕的就是看到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看完了是真的很心疼女性,在三岁,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却有着一辈子的痛苦,看着三岁孩子哭着我也哭,看一次哭一次,看着好压抑,越是落后的国家越是不尊重女性,她在沙漠里走的很久很久,因为没有穿鞋子,脚都被磨破了还有继续走,饿到吃树叶,到英国,到伦敦,到世界,索性就一直走下去她的妈妈很爱她,不然不会知道她要逃走却无动于衷,让她走了,当初看了这个故事去看了这个电影,拍的很虐心,为什么世界对女性非要那么残忍,因为古老封建的思想狠狠的印在了他们的脑子里,几千年来都忘不了,从骨子都没法去掉的思想,对身边的女性好一点。
她这一路太辛苦了,庆幸她活了下来,告诉了全世界,她拯救了很多人,她会拯救更多的人,沙漠里开出的花朵,永远更会亮眼
提到索马里,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海盗。
并不像加勒比海盗里演的那么酷,海盗是个超高风险的行业。
为什么索马里那么多海盗?
因为穷。
穷和愚昧,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我是在将近十年前看《沙漠之花》这部电影时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残忍的陋习,叫做割礼,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在不做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对女性生殖器的阉割,盛行于索马里等非洲国家,亚洲某些国家也有。
全球共有1.3亿女性受此影响,无数女性死于这种陋习。
但是在那些落后的地方,大家早就习以为常。
至今每天仍有六千余名少女在被执行割礼。
如果按照全球60亿人、女性占一半计算,那么全球有4.3%的女性遭受过割礼。
4.3%不是个小数目。
忍不住会想,假如我不幸降生在那片土地,成为那4.3%呢?
顿时觉得现在的天空都蓝了很多,全世界都无比美丽。
《沙漠之花》改编自名模沃莉丝·迪里(Waris Dirie)的自传体小说。
她生于索马里,偶然间被摄影师特伦斯多诺万发掘,从此成为模特。
1996年,她发起了抵制女性生殖器切割的活动,被誉为“非洲女权斗士”。
电影是由女导演雪瑞·霍尔曼拍摄的,采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沃莉丝走出非洲、成为世界名模并号召废除割礼的故事。
演绎沃莉丝的也是世界名模: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莉亚·科贝德。
沃莉丝生于索马里的沙漠,是牧羊人的女儿,三岁那年遭受割礼。
还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前一天被分得比平时多的米饭,后一天却被打下地狱。
她哭着尖叫挣扎却挣不开母亲的按压。
遭受割礼后的她一个人躺在茫茫无际的荒漠里流血,生病高烧,差点死去——她的母亲回去照顾她的兄弟姐妹了。
十二三岁的时候,一个老头子给她家下了几头骆驼作为聘礼,她将要被嫁给他作为他的第四个老婆。
说不清是哪里来的勇气,她在夜色中出逃,一个人赤脚在荒漠里走了几天几夜,再一次差点死去。
这一段的镜头非常美丽,浩瀚的沙漠,渺小的女孩,无助却坚定的奔逃,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会觉得如此之美,可是如果窥探到镜头背后的故事,只会觉得同情而惶恐。
记得那时在宁夏中卫的沙漠中走过,中午时候的沙子像火一样能把脚烫伤。
看电影中的画面,索马里的沙漠还不是那种柔软的细沙,而是粗糙干硬的地面,不但烫,还硌脚。
她就这样在沙漠中奔逃,饿了的时候吃树叶。
庆幸她活了下来。
脚上留下的伤痕,在成为模特后依然十分可怕。
庆幸她作为索马里驻伦敦大使的女佣来到英国,并坚持留在了英国,从此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从此改变了命运。
而这份幸运,来自于她本人的努力争取。
在她的故乡非洲,更多人蒙昧无知地承受着陋习的荼毒,像她的母亲一样,自己遭受着残忍的酷刑,还要加之于女儿身上,因为她坚信这是为了女儿好。
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缠足,但是比缠足还要可怕。
缠足可能是幼年一时的痛苦,双脚成形后便不再感受到痛苦,可是割礼,却会让女性终其一生都痛苦无比,尤其是性行为和生育的时候。
长久以来的压迫与约束,使沃莉丝羞于表达、甚至羞于接受对异性的好感,最终错过了那个或许打动过她的男人。
她本人也曾无知地认为,性是可耻的,所有的女人都要接受割礼。
直到她遇到善良的英国女孩玛丽莲。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无法想象仍然生活在“旧社会”有多么悲惨,就像那些生活在“旧社会”的女人们无法想象生活在现代社会有多么幸福一样。
见到了新世界的美好,沃莉丝更加惧怕被遣回到非洲。
庆幸她有着最原始的资本——美丽,美丽到被著名摄影师挖掘,从此走上模特之路。
镜头下的她光彩照人,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曾经生长于何等恶劣的地方。
这个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女性本来就由于自身体质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要承受更多,而在某些更加落后的地方,她们面临的处境更加可怕。
可是,生为女人是不能选择的。
沃莉丝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苦痛与挣扎,最终都获得了幸运女神的回馈,但,相信在被陋习笼罩的那些国家,还有更多的女性,也苦痛过、挣扎过,最终依旧只能不幸地度过默默无闻的此生。
余华说过一句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
而究竟,苦难,到底对我们意义如何?
这是我看完影片后脑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割损礼的伤害,包办式的婚姻,以及逃离沙漠所受的饥寒交迫,这是女主苦难的开始。
在丧失性命边缘停留过的人才懂得感恩与回馈,才更能珍惜周围的善意与来之不易的机会。
她很幸运,她遇上了收留她的朋友,遇上了赏识她的摄影师,遇上了虽仅一面之缘却给她无限温存的“爱人”,遇上了很多紧急关头愿意帮助她的恩人......这于苦难而言,就如同荒漠里的甘泉,夜晚中的灯光。
上初中时我最好的朋友的日记本的第一页写了一句话”幸运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这句话给了我之后人生很大的触动。
以至于我在和后来身边所遇朋友谈及到自己往事时,他们不相信,这些曾发生在我的身上。
因为我一步一步,像金蝉脱壳般,不断脱离了最先的自己,而这其中的动力,就是苦难。
有时候不敢回过头来看从前的日子,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小学时经历过校园暴力,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初中终于转到新的学校,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却要克服恶劣的环境;到了高中,却要面对很多因为性格内向与孤独所带来的烦恼以及学医梦想破灭高考失利只能上二本院校。
脱离的第一步,在大学,走上演讲台,当上主持人,克服了性格的弱点;脱离的第二步,是大学毕业,凭己之力考上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后面,考上研究生,考取资格证,越来越顺,越来越有信心。
这部影片有一个细节之处,女主从沙漠出来后再未返乡。
即使到后面,她说很想念母亲和弟弟,想回到非洲,但镜头再未给到她与家人重逢的情景。
没有一个历经千万苦难终于过上自己可以支配的人生的人会返回去。
我们会怀念,但永远都不会回去。
回去太苦了,充斥着压抑,痛苦与不公。
但不能否认苦难带给我们的动力,就是不断的逃离与重生,还有给了我们强大的韧劲与信念。
让我深刻的是影片的最后,是女主行走于干涸的沙漠中。
是她逃离沙漠的情景重现。
浩大的沙漠,浩大的苦难,但终有走出的那一天。
老狼在《青春无悔》中有唱:开始的开始,是我们歌唱;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想说:开始的开始,是我一个人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一个人在走。
很久没给五星了
故事是好故事,演员是好演员,但电影稀烂。故事整体剃去了主角自身的主动性,而是让她不停的遇贵人,然后贵人帮她脱离苦海,而且不知为何这些贵人全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再加上剪辑十分混乱,没有多少故事性转折和铺垫,而是大量的长镜头来强化情绪。她遭遇的磨难千千万,教育、宗教、文化隔阂,但导演硬是把这些都一笔带过,花了近一半的时间去讲“割离”,而且还都是在一个极为肤浅的层面。只是讲其肉体上的伤害,却忽视了其精神的伤害。看这片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得去看原著。
画面和音乐很美,人物刻画还可以更饱满
故事不错,电影给三星。
感动和震撼!
虽然内容很感人,但剧情经常神展开,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感觉
好看!
那么震撼的人生和故事拍出三星的成片,不更应该倒扣一星么?
太恐怖了 不敢去想的疼痛
人权片。Waris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她觉得不合理不公平但是她依然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并且力所能及的把它变好,这跟觉得国家药丸然后马上移民的那群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素材非常棒可惜导演并没有把故事讲好,煽情过度了。
T台上的她是最美的!当画面放到对小女孩进行割礼时、那些惨叫、那我实在无法直视屏幕。。。><
妮鸽真是恶心😅
拍得真烂
对没有才华还要改编五星题材的电影要额外扣一星。非常平庸。
女主角很惊艳
女主和华莉斯看起来太像了,每一个女性都应绽放自己的魅力
好生涩的电影。题材很有意义但拍得隐约有种猎奇感是怎么回事……
少许地方很惊艳,少许地方很仓促,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前段苦逼难民人生,中段亮丽蜕变成真,穿插不堪回首童年,都是铺垫话题烟幕,亮点压阵就为最后一幕:那一刻改变了我。
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