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晚上和女朋友一起看了这部老电影。
因为“猴皮筋”这一片段,一开始我们以为这该是一部轻松的国产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才发现在喜剧的内核中居然是一个反映深度现实的小品,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感伤,也有一种庆幸。
此处,我不想谈论那个天真的想要父母的熊孩子的各种骚操作,我只想说说我对其中呈现出的两个爱情特征的解析。
首先,爱情必须要仪式感吗?
没有结婚证,就没有法律保护,内心就无法安定下来,一念之差,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这种逻辑很奇怪,因为人类的情感要比法律早得多,伏羲发明的婚配习俗,也远比一张结婚证要久远。
2个人相爱了,那就是相爱了,不需要任何他物的认可,不管这个他物是某种制度(法律),某种证明(结婚证),某个人(包括双方单位的领导、居委会、街坊四邻、同事和子女)。
其次,爱情是灵魂层面的志同道合。
本片其实有一条非常隐晦的线索,即这对夫妻真的是相爱的吗?
他们真的合适吗?
冯巩和吕丽萍是下乡时认识的,属于双方都是青春年少,并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一个是精神病专家,妥妥的理科生。
一个是家庭主妇,喜爱文艺,典型的文科生思维。
冯巩总是保持一颗童心,而吕丽萍则显得意外成熟。
两个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妻子也并不能理解丈夫的事业。
可以看出,电影中并无吕丽萍对其作为一个造福社会的最好的精神科医生的丈夫的任何赞扬。
他们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就是灵魂不契合的,之所以能在一起,完全是因为下乡的时候,强行把青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狭隘的生活掩盖了双方的不同,让他们误以为彼此是同类人。
其实冯巩和那个医生才是合适的,彼此同样的专业,女生理解并崇拜男生,同时也欣赏男生的童心和幽默。
人类史从来就不是一部美好的历史,我们父辈的爱情其实是被时代裹挟的产物,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找到自己契合的真爱,而是找了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我觉得,这种时代局限性,才是这部电影最深层的主题。
所幸,这样的悲剧现在不会有了,我们都解放了个性,都将彼此性格、秉性、志向的同一作为追求爱情的第一要素,我们永远只会等不到,追不上,不会再将就了。
以前的结婚率高,但是真爱少,现在的结婚率低,但能长时间在一起的,都是真爱。
看着非常轻松的一部电影,基本上来说都能听懂,就那几句广东话,让人云里雾里去了。
对于男女主角来说,搞笑、轻松是他们的特长,那个扮演女儿的也不错,很有一些生活气势。
情节以一纸结婚证书展开,能引出以后一连串的事出来,确也亏编剧能想得出来。
总的来说,该片确实是居家休闲的良片啊。
呵呵,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写些东西啊,心里暖暖的,好像很熟悉的感觉!
昂,不说了,言归正传吧!
《谁说我不在乎》这是一部很久(旧)的片子了,然而好多人看了都说好(当然包括我),我想其愿意就在于它的那种影响,那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生活,人都是由感情堆砌的坯子,当生活的真情实意真切流露时,谁又能不心酸,不惊触,谁又能不在乎呢!
生活由点点滴滴组成,这句话在这部片子中反映的淋漓尽致:就因为一句话妈妈旧胡思乱想,就因为这一刹那的胡思乱想,雨婷就慢慢的想到了离婚,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但又看似环环相扣的思想涟漪将事情推向了“结婚证事件”,好了,到这里你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应经到了影片的高潮了,是不是显得不可思议,这就是生活化的方法,完全是故事自己在发展,而导演的干预早已变得无影无踪了,这恰巧就是导演的妙处,当然也是观众的真实感觉,因为我们确实已经真切的融入了生活中去了,就像雨婷被同事及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一样,我们也渐渐的被雨婷影响着,这就是生活的魅力,让我们将笔锋转换一下,片子演绎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那生活的真谛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是小文!
你一定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觉,这样一个小大人有着和大人们同样丰富而真切的感情,那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愿望:不让爸妈离婚。
这是生活最初的貌样,而小文也成功的扮演了维持生活原貌的角色,我们为之震撼了,因为这同样也是我们观众最初的梦想,维持并保护生活的美好,这是一场重大的战役,我们为之感动了也说明我们真的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谁说我不在乎,因为你的生活同样也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生活始终都应该美好着,因为我们要快乐着!
(题外话:呵呵,好长时间没写东西了,也完全是在凭印象写了,大家看到就多多关照吧,谢谢了)
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这个荤段子是整部影片里最大的亮点了。
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精神病病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冯巩所饰演的精神病专家医生试图用美色来医好他的病情,结果层层深入,病人意淫着脱光美女的衣服,再最后一层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要做个弹弓打玻璃的执念上,治疗前功尽弃,却是让人俯首称笑。
关于导演:黄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之一。
导演、编剧与监制的影片无数,他的很多出名作品都是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较有名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站直啰别趴下》和《背靠背脸对脸》,被称为“都市百态三部曲”。
关于影片:影片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集《山鬼木客》中的《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以结婚证的遗失为源头,展现了婚姻与家庭的复杂关系。
一张结婚证,真的那么重要非得搞得鸡犬不宁、妻离子散?
其实结婚证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当女人对丈夫和家庭产生不安与怀疑的时候,哪怕是一根头发也能掀起如此的轩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是甜蜜,而婚姻却是酸甜苦辣咸加柴米油盐,问题太多而常常容易引起震荡,关键是女人开始缺乏安全感,寻找存在感的一个过程。
想起了今天看《熟悉的味道》里冯小刚夫妇的那一集,冯小刚是这么评价徐帆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徐帆做妻子,她通情达理、宠辱不惊。
然后看到他们两个的相处模式,彼此都是自信且平等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不知道作为真人秀的表演成分有多少,但是他们的这种夫妻关系应该会有感动到很多人吧,相互理解、齐头并进的伴侣关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网上有太多人抨击冯小刚抛弃发妻,徐帆小三上位,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关系很是令人称羡。
再回顾影片中的婚姻关系,有太多的不平等,妻子下岗全职贤妻良母,没有生活圈子只有家庭和子女。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势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时,收到的反作用力也会增大。
夫妻相处之道是否就在此呢,复杂而难言的,就像影片结尾中说的那样,好像回到了曾经的样子。
可是所有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要给别人看的,至于事实怎样,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毕竟男人只喜欢年轻漂亮,通情达理并宠辱不惊的女子,而女人想要的,仅仅只是理解和关心。
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同步,那么分分合合,就是常态。
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一段我爱我家的朴素故事,以找结婚证作为大篇幅的主线任务,描述婚姻与孩子之间关系,谁说我不在乎,但孩子的在乎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生活中,家庭与亲情之间有着最深的羁绊,也可能有着最深的矛盾,爱,沟通,理解,都是相互的,伤害也是。
随着主线还有一堆支线和迷你线,复杂才是生活的常态。
家庭不独立于社会存在,随着办事的政府体制,单位,街道办等等社会体制和社会意识的存在,一种在特定社会时期的背景与孩子现代化的思想之间,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用弹弓打你家玻璃的执念,治好病人再次复发的对比,还有那段红色舞蹈与迪厅的舞蹈对比,以及孩子拯救家庭的种种做法,那些可爱的陪伴着她的同学们……一个家庭的事岂是真的由一个家庭内几个成员就能真的说了算。
为了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她勇敢;为了解决妈妈的焦虑和执念,她作假证;为了挽救这个家,她去广播上讲述自己的感受,她难过。
这关于孩子的视角,讲述简单的信念,同学可爱的友谊,都很美好。
谁说她不在乎,她的行为全是在乎,哪怕她是个孩子。
“知识分子脸皮薄”真的是吗?
面子与里子,亲情与个人欲望,无所谓真假,无所谓对错。
结尾那张最终找到的结婚证挂在墙上,他们真的回得去吗?
可不回去又能怎么样呢,这才是生活吧,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如果只说一件,便是这个家只要还是家,不管变了什么,生活总能继续,也只能继续,只是谁该在乎呢?
一全片就是围绕那一纸证书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虽然那纸证书代表了婚姻,然而婚姻真是因为在乎那张纸吗?
更多的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二这个月,倪周的矛盾终于以对外宣布结婚而结束,二十年爱情长跑的结局就是那代表圆满的一张纸。
不过就我看来,有没有纸对他们两的生活无多大影响,在乎这张纸的更多的是他们之外的人。
事情到此并没完,只要他们还在这江湖,不管他们有没有纸,故事都会发生。
江湖并不是娱乐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三同事甲,电话中:X姐,离了就离了呗,离了后自由多了。
你看你,累了叫秘书按摩按摩,挺舒服的。
我啊,和我老婆离婚协议都签了,就差去办手续了。
是啊是啊,就是对小孩影响太大了,要不我早离了。
同事乙,工作闲聊中:吵架很正常啊,夫妻两总会磕磕碰碰的,不闹点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和我老公不也经常闹闹吗。
甲啊,就是那脾气,有时候就为了那口气。
其实过一阵子就好了。
啊,闹到要离婚?
那不好,对小孩不好。
同事丙,喝酒发牢骚中:唉,不容易啊。
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共同语言啊。
你看,给她买了新手机也不要。
要她去挑?
她都不肯跟我一起去逛街。
昨天回去晚了点又做了厅长。
不说了不说了,喝酒喝酒。
同学丁,与甲丙等喝酒吹牛牢骚打趣后:XX啊,凡事不要太认真了,讲原则是好事,但不要老讲原则。
日子不会一直顺利,这就是生活。
四生活中很多东西说穿了就是一张纸,大家在乎的就是那张纸的象征意义。
究其原因却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片中李小萌说:拜托了,大家都不容易,给个面子行不行。
这,就是生活。
喜欢黄建新导演已久矣。
早期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90年代末的《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啰,别趴下》等,周三的夜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重温这部2000年世纪之交的国产剧情片,影厅来的人不多,却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更欣赏黄导了,你们说,这么好的导演,就是什么都能拍!
电影《谁说我不在乎》讲述了一个两口子为一张结婚证走到离婚的地步的故事。
顾小文的爸爸顾明是一名精神医学的专家,每天上班面对病人有耐心也有压力,妈妈谢雨婷更年期提前来到,听外人说没有结婚证证明不了是婚姻关系就是非法同居,加之丈夫身边围绕的女学生小安来家中做客更激起了疑虑,小文妈拖家带口找结婚证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影片的结尾,妈妈告诉小文和她爸离婚的事,小文大哭“谁说我不在乎”并跑到电台哭诉,为了“惩治”不听话的父母,小文离开家去打工,爸妈焦急找到她,三人也再不提分开的事情。
走出电影院复盘,不由感到导演真的很擅长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人物,每个人都包容到了,堪称一人主述、双重环境、三维视角,多种寓意。
下面就开始一点点夸: 先说形式。
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看到黄导的片中插入漫画的形式,“他在谈及这部影片的时候更是提到了“文化电影”和“观众效应”这两个概念,当年这部作品上映时以着暑期强档娱乐片的身份'一票难求'”(引自幕味儿),多在回忆中插入漫画,如需要闪回当时确实发生的和想象的场景时,用漫画好在增添趣味吸引了观众并制造一种若即若离的效应,毕竟是在闪回中的进行,若要说我不适的地方,我看黄导的影片多半是正经严肃的思索(以他的一贯表达来说),这样的漫画让我有些跳戏,哈哈。
开场六分钟后才到,错过了片头,但让小文做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一点没都感到违和,后来回看片头才知道这是小文写到日记本里的故事,“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
xx曾说过,作家就要写你身边熟悉的人你熟悉的生活...”然而导演并没有只頋让她自说自话,整个事件中三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及性格侧面都照顾到了。
比如精神病专家的顾明在医院面对病人的烦扰,在工作时他平静处理好这些,在下班后他也想去游戏厅自己待着发泄一些心中的压迫和喘不上气。
小文身边也有个陪她去造假证,给她们全家做了一桌美味的古灵精怪的同学(名字我忘了,在夸张展示这小孩好厨艺时,我对旁边的甜妞儿说,找到了这样会做饭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么说来,可不就剩下年刚40,知识分子又心里窝火的谢雨婷没出处了嘛。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顾明从同事(王志文饰演)那得到两片“神药”琢磨让老婆晚上开心一下,谢雨婷疑神疑鬼地洗完澡从厨房垃圾桶翻出了药片包装,非但不领顾明的情还叫嚣着不要假装的被骗了,别说当事人了,我当时都头一蒙这女的真傻啊不是自个儿把身边的人往外推嘛.....包括开头顾明上交工资数钱的细节(少了五十),都能想到谈恋爱的时候是多么羞答答绝口不提一个字的钱,婚姻存续了这么多年孩子都不止打酱油了琐碎的日常就是这样,多么真实的生活。
在对待同事兼学生小安上顾明的举止也是正常这个年纪男人的表现,有对她工作和才华和分析人事的欣赏(以俯看的怜爱和跨年龄性别的吸引)以及“想来点刺激又本能惧内”和一种“原状人性的家庭自我矫正平衡系统”(《一声叹息》: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儿,年纪大了贼心贼胆儿都有了,贼没了)影片表现顾明和小安的关系比较隐晦,到最后也没说明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不过小文去找小安“谈判”,站在医院走廊单手扶墙的挑衅姿势两个小时没说一句话也令人忍俊不禁,想到谢雨婷问小文,我要是和你爸离婚你愿意吗,小文说那有什么的,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就得有新时代的做派你们这很正常(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瞬我也被小文的新时代晃神了,直到小文为父母和好做了许多努力还没成痛哭流涕时,我也才后知后觉她的脆弱。
但是,我们也总是闭口不谈,却轻易在瞬间打开心扉。
与甜。
从内容来说,我也就知道黄导处处流露的zz隐喻,我觉得没有对错吧也可能过度解读,但是通看他的片子这种一以贯之的打上导演个人烙印的基调怎是能撤就撤的。
黄导高就高在,按现在的来说,就是玩故事才是高级的,什么故事都写不好在那翻来覆去的少来这套。
,而放到二十年前那个讲好故事都是基本操作的年代,黄导做到的是比讲故事更高级的“玩味”。
为什么设定顾明的工作环境是精神病院啊,还有“拿弹弓砸你们家玻璃的”,多次给镜头的发疯的一身白衣翩跹起舞的女孩究竟是受过什么刺激?
这些都给了我们提示却没有完全掀开,包裹了生态炉火纯青。
小文给做造假证的二百块钱,造假者(冯小刚饰演)说不做,小文不屑?
地将钱甩到他面前“不就是钱嘛”,当时我想到诶这小孩都是从哪里将这一套“大人的东西”学得头头是道的?
真是吊诡得很呐,时代。
最后,小文跑到西安打工,我特喜欢在城墙上,谢雨婷和顾明跑来站在小文面前,镜头从平移过来一晃,又对着小文反方向移过来一晃,我形容不好反正挺梦幻。
小文要合上日记本了,在末尾一句:“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一切真的和原来一样吗?
”看来,生活的日记还长的很,乱得很,累得很哪 出来影院,我和甜在去吃饭的路上,在车里听到路边一男持着略重的方言叮咛:回去好好创作哦 声音都随风飘到车里,我们都噗嗤笑了感慨对呀。
(本来要发送了看到我的题目忍不住补充两句,片子讲的是婚姻中的夫妻因为一件两人看法分歧的事,片子主核在这儿啊我怎么给忽视了,其实就是女人在爱中别太作,男人也要心怀大度两人都互相尊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包括后来谢雨婷因为一句话没说顺导致顾明的病人又犯病,顾明气不过让她滚,咳,早知.....多大点儿事啊)
三星半。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同时也是一个跨界多产的演员。
这是他众多喜剧电影里评价较高的一部,描绘了中年男人的家庭生活和面临的婚姻窘境,颇有一点内地版的《男人四十》的味道。
拍这部电影时,冯巩44岁,吕丽萍41岁,恰好是中年夫妻百无聊赖又略显尴尬的年龄。
人们常把婚姻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一年的“纸婚”和“七年之痒”上,纸婚分手大多迅速果断,七年之痒还属年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中年夫妇的分道扬镳,十几年的共同生活,夹杂了多方面的因素和复杂的情感纠结,子女的羁绊还会让大人们左右为难。
离婚的过程往往来得漫长,反复,和痛苦。
说是一张纸的事,道的又不是一张纸的理。
故事的缘由来得非常简单,单位发免费的毛毯,每对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可以凭结婚证领一张。
一时半时找不到结婚证,毛毯自然到不了手,反而被同事揶揄成“非法同居”。
这句玩笑话,却让女主人感到莫名的郁闷焦躁,结婚十八年,女儿都十三岁了,怎么的就成非法同居了?
病急乱投医,一起扭秧歌的街道办大妈一席话更加是让她火上加油。
没有那张纸,婚姻就不受法律保护,你这个婚呀,就当没结。
于是女主人饭也不做了,假期也不休息,发动全家人开始找那张纸。
所有柜子打开,所有箱子翻起来,床底床上翻几遍,衣服裤子的全掏空,甚至连椅子的腿也给掰开来看看里面是不是隐藏了乾坤。
从疑惑变成焦虑,从焦虑变到狂躁,这张结婚证,让女主人烙下了心病。
翻天覆地的抄家式搜索,不仅让女儿颇有微词,丈夫也深感不满,咋的了这是,不就一张毛毯吗,家里又不缺。
只是一张毛毯,一张结婚证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电影由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妈妈到了更年期》改编。
结婚证的遍寻不着只是表面的矛盾,深层的是“女人四十”的中年危机。
随着青春不在芳华渐逝,女主人的个人魅力开始下滑。
事业上已经呈疲软状态,锅碗瓢盆操持家事的烟尘,让曾经精致的女人渐渐失去了优雅。
丈夫的早出晚归,与女同事之间的暧昧亲昵,对夫妻之间的琐碎繁褥不闻不问的态度,更加磨平了她的好脾气。
她找寻的是一张薄薄的纸,实际上找寻的是对她的重视,潜移默化中失去的在乎。
找纸只是形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原本就敏感的她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女儿开口闭口说不怕你们离婚的大大咧咧,不但没得到期待的尊重,反而让自己觉得更加多余。
情绪积累到临界点,那些看似难蛮横不讲理的刁蛮,女人内心又是被揉碎成什么模样。
电影里出现了“小三”的角色,演员是罗湘晋,影片中甚是抢眼。
时年21岁,面若桃花高挑清秀,可谓青春可人。
笑时灿烂如林熙蕾,不笑时又有知性的徐静蕾或杜鹃的影子。
一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就像当年的舒淇说粤语,有调皮可爱的反效果。
几声嗔嗲,几分柔情,让我们的老冯心猿意马,坐立不安。
估计每天上班,都想发自内心的喊一句,“我想死你了”。
每天和如此佳人共事,年逾不惑的老冯童心复起,下班后还玩起了电动游戏,跳起了舞。
欲望是最好的春药啊,与蓬头垢面的女主人相比,老冯真是容光焕发,几乎要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当然,导演不会让故事一发不可收拾,在出轨的悬崖面前生生的将他拉下了马。
酒后苏醒,望着身边如猫一般乖巧的女子甜甜的笑容,老冯迷糊犹豫了半天,问了一句,就没发生点什么?
是喃喃自语,也是广大心怀不轨男观众的不甘心声。
“你就像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孩”,对方不置可否。
小孩会做什么呢…嗯,遐想留白。
翻了一下罗湘晋的履历,后期并无多少作品问世,秀丽的外形似乎没有带来好的星运亨通,现在她最为人知的身份,大概就是“陈楚生的妻子”了。
电影拍于2001年,背景更像是1998年,拍摄地是古城西安。
古老的钟楼与时尚的人群相映成趣,各种潮流已经遍地开花。
里面不乏时代的痕迹:孩子们玩耍的的直排滑轮,当年流行的变速自行车,收音机里的性知识电台,数次可乐的硬广插入,花哨又不知所云的比萨菜名,刚刚开始兴起的大妈广场舞。
还有自嘲“长得像导演冯小刚”的本人,客串一个专门做假证的地下贩子。
市场需要什么,就有相关产业的兴起。
早熟的女儿不断自以为是的旁白与行为,似乎有点聒噪。
但十三四岁的孩子,渴望长大,渴望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希望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种情绪来得直白强烈。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对于大人们婚姻的认识理解,恐怕又更上了一个层次了吧。
与《男人四十》那通篇忧郁粘稠到化不来的沉闷寡欢相比,《谁说我不在乎》是一部都市喜剧。
它诙谐地气,趣味横生,例如那个“找个猴皮筋做弹弓砸你家玻璃”的精神病的段子,被广为人知。
它用各种笑料的糖衣,紧紧包住了内含的丝丝苦涩。
当你囫囵吞枣时,会被里面的荒诞刺激,发出哄堂大笑。
只有年过中年,夜深人静来细细品味这部旧作,才有冯巩在剧中兴冲冲的吞下伟哥,又无处发泄的焦灼感。
里边那疯了的芭蕾舞女演员拿着菜刀跳舞大家狂追得那场戏,着实乐疯了我了。
还有王志文演得非常出色,很喜欢王志文。
那个说粤语的姑娘,粤语真的很好听哦。
结局也比较有深意。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
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
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
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
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
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
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
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
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
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何必那
我特喜欢里面那精神病
孩子视角。结合动画。多大点事……女儿小男友挺好看的。王志文老师发福。精神病院片段成唯一理想支柱。
锐气尽失,幽默不在。家长里短,无趣难欢。《论结婚证的重要性》《论办事机构的呆板与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
就只有橡皮筋打你家玻璃一段精彩。
这是中学全校组织去看的电影,当初真不识货啊。又看了一遍,感觉这真的是部相当有内容的好电影,现在看也很IN,细节很给力,结局又文艺又大气。再看杜拉拉和我知女人心这类货色,只能说中国电影进步到哪去了?
真是让人心情复杂,一般出轨的都是男性,这个男主还是个知识分子,结果也只是证明了大家都一样,现代青年看完大概要恐婚恐育了吧,图什么?
挺不错的国产小喜剧,温馨
短视频中流传的脱掉裤衩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出自此片,甚至演职员表里就叫做弹弓手。
新颖,结尾乏力。
剧情特没劲 李小萌一点都不可爱
《李小萌天真烂漫抢救父母婚姻十万火急恩仇记》
抽出她裤衩儿里猴皮筋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
东西就是这么个东西,确实也没啥可看的。但确实也是挺让人感叹的,感叹这里面有一些点啊,今天的电影反倒不敢这么玩了。谁也不敢让精神病人穿红军衣服,或者脱口一句“您是一位党员”了。唉......
一地鸡毛的中产七年之痒,或许已经痒痒的没感觉了,只能找点事儿激活一下,一切都是点到为止,女学生亦或是蓝色小药丸,电影在大连取景,多次出现中山广场
比较典型的postsocialism syndrome,被不断撕扯的时代交界口和身处浪潮中的普通人。
1.黄建新第11部。无聊的家庭闹剧。
这部电影应该拍的长一点,拍这个仔子长大以后的婚后生活,真希望生命有轮回,然后让她男人出轨她女儿帮衬,最后再以死相逼父母妥协,让她能切身体会到当她妈被爷俩背刺的感受,让她切身体会到她母亲在婚姻里的委曲求全,体会到她父亲在外面逍遥快活时她母亲的孤独寂寞
不是一般的烂。7分的一半还差不多。
精神病院的设置有意思,日本的创伤应激,WG红的创伤应激,国际形势的创伤应激,性的压抑应激,即使是专家大夫,遇到社会变迁后的现代家庭婚姻,也有创伤应激。社会在快步发展,时间一过,大道变迁,以为已不在乎,但其实都还挺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