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密特

About Schmidt,心的方向,薯唛先生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凯西·贝茨,霍普·戴维斯,德蒙特·莫罗尼,朱恩·斯奎布,霍华德·海瑟曼,哈里·格罗内尔,兰·卡琉,菲尔·里夫斯,马特·温斯顿,詹姆斯·M.康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关于施密特》剧照

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2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3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4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5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6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3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4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5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6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7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8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19关于施密特 剧照 NO.20

《关于施密特》剧情介绍

关于施密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66岁的施密特先生(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退休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生活让他颇感无聊。每天依旧7点起床,可是陪伴他的只是无聊的字谜游戏和令人生厌的妻子,施密特需要找点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打算资助一位坦桑尼亚的孤儿恩度古,并提笔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妻子的忽然离世让他的生活显得更加冷清,他曾至开始想念那个乏味的女人,可是就在这时,他在妻子的换衣间里找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的情书。施密特决定独自驾车去旅行,他去了很多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当年感慨良多。在一时冲动亲吻一位有夫之妇之后,他慢慢的原谅了自己的妻子。女儿的婚姻比自己想像的更糟,平庸的丈夫和不可思议的家庭让他对女儿的未来愈加担忧,然而这一切都非他所能改变。旅途中他从未停止给恩度古写信,在信里,施密特详尽的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和困惑。当施密特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到家时意外的收到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上黑天使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一章不说话的爱直立行走无线GOHOME〜警视厅身份不明者咨询室〜迷宫标记者雅加达三只猴子亚历山大大帝:封神之路猎狼人灯泡之战凛冬兄弟闰年小孩不笨2今人不见古时玥伴雨行雷霆纵横穿越时空的爱恋车库拍卖神秘案件2:金玉其外冠军大胃王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热血格斗浴血姐妹渔王争霸工作的她戏里戏外第三季麒麟幻镇老千3:独眼杰克试婚99天

《关于施密特》长篇影评

 1 ) 情绪才是电影的入场券

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看下去,觉得太无聊了,但这一次却陷入其中,几乎是无法自拔得看了下去。

我以前觉得,在创作上,电影分两层,故事和思想,故事就是表层的叙事,思想就是深层次的内涵,然而,故事大同小异,如今批量生产出来的故事几乎都能在神话中找到原型,况且还有一部分几乎没在讲故事的电影,并且思想内涵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也是无法进行解读的,那么电影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

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明白,是情绪,是一部电影的情绪。

这种情绪不是表达出来的,而是一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要理解电影的情绪需要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去理解,理由有两个:第一、它不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表达出来的,不是剧作、不是摄影、也不是声音,而是当这些电影的“部分”进行有机的结合之后,融汇而成的一种情绪。

第二、这种情绪不能被解读,只能被感受,有点类似于柏拉图关于理念形式的学说,这种情绪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

本片的情绪,即是那种深深的失落与旷寂,以及,对逝去的事物的不可追回,又对可期之事的无法把握,正是这种情绪抓住了我,而只有当观者自身处在这种情绪之中的时候,电影的情绪与观众的情绪才能一拍即合,从而达到治愈,宣泄,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

 2 ) 你能活多少岁?——练习生存&练习死亡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

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

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

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

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

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

为什么上大学?

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

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

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

为了逃避这种威胁。

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

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

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

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

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

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

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3 ) The Most Valuable Takeaway : I am weak and I am a failure

I am weak and I am a failure. There is just no getting around it.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很欣赏Schmidt,因为在意识到了最悲剧的自己之后,他接受了这样的深深悲剧,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中。

这种人生,想想,令人尊敬。

 4 )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那人活着tmd意义何在?

如果电影的意义在于造梦而不是描摹现实的话,亚历山大佩恩真的不是一个很讨巧的导演,因为无论你看着他的电影哭或者看着他的电影笑,你都不可能因为他的电影而被愉悦。

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2004年的《杯酒人生》,因为2012年奥斯卡奖的缘故,很多朋友也因为《后裔》认识了他。

而导演这种风格的成熟则是在2002年的《关于施密特》。

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杰克尼克尔森(他在《飞跃疯人院》的表演更优秀),也不是最好的亚历山大佩恩《杯酒人生》其实更好),但导演这部电影的野心却显然不在于此。

片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施密特先生先是经历了自己的退休而新来的年轻主管又似乎毫不买他这个老人的账;然后突然之间妻子去世,他在整理遗物中又发现了妻子30年前对自己不忠的证据,而那个男人又是自己的挚友;接着自己疏离已久的女儿又订婚了,而施密特先生对未婚夫和他的家庭又非常不满;老人决定上路开车去女儿家里阻止这桩婚事,路上偶遇一个愿意听自己倾诉的已婚女士无比尴尬;到达丹佛的女儿家里之后,施密特先生非但未能阻止女儿婚礼,反而造成了女儿不小的混乱。

一些列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之后,在施密特先生看来:一切原本即使不能尽在掌握但至少缝缝补补努力支撑的生活的似乎就这么一点儿又一点儿直到底朝天地翻了过来。

既便是愤怒,凌乱,不堪和碎片的生活,施密特先生还是要一点儿一点儿地跟自己谈谈。

一个人的夜里,老人坐在草坪上,对着黑黢黢的夜,想到30年前背叛自己但也已经去世的妻子:“Helen, what did you really think of me, deep in your heart? Was I really the man you wanted to be with? Was I? Or were you disappointed and too nice to show it? I forgive you for Ray. I forgive you.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and I know I wasn't always the king of kings. I let you down. I'm sorry, Helen. Can you forgive me? Can you forgive me?”很抱歉:很抱歉我不是那个《福布斯》杂志封面上的那个人;很抱歉,我不是那个迪斯尼动画里拯救世界的英雄;很抱歉,我以为我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意义而事实上却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能做到许多事情实际上却并没有;很抱歉,我以为我是你心中的那个英雄而我真的也只是万千众生中的普通一个。

在女儿的婚礼仪式上,倔强而惹祸的老人施密特面对着满堂宾客终于还是无奈地说:“Thank you,to you Randall,for taking such good care of my daughter......”他终于还是放弃了无谓的挣扎。

回到家里,老人借着写信的机会给了自己这样的独白:“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did I mak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I'm weak and I'm a failure.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一位远在地球那边的陌生人的一封感谢的信和一副笔触稚嫩的图画,施密特先生的生活就以意义何在?

悲观地看,每个人都是如此:没有意义,父母给予你生命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

所有人就是被这么抛了进来被给予了生命,然后一路狂奔直至终点。

我真的,还是一无是处了。

很多直面衰老和失败的尝试都不可能带来讨巧的电影。

最后能够让人欣慰的也只有地球另一边的孩子寄来的笨拙的图画。

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但岂独盛宴而已。

在纯真和希望面前,生活何其无奈,也只有在此两者面前,才能给生活者以希望,给生活在这tmd生活之中的人以希望。

 5 ) 《关于施密特》无力的荒废

冰冷的温德姆大楼,像他冰冷的人生,刚尝了一个超多配料的香草冰激凌,妻子就被关进了冰冷的箱子里,冰冷的色调,寂静的冷漠,簇拥的朋友,不过逢场作戏,但比起他一路而来的经历,。

这部电影比《寂静人生》早将近11年,相比那部摄影完美,楚楚动人的悲剧,《关于施密特》显得无话可讲,冰冷才是真实。

年轻的小伙在葬礼后谈商机,对于施密特来说,无疑是狠狠打来的一巴掌,半夜被命运的羞辱驱逐下床,在黑暗的客厅坐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他恳求女儿能陪伴他,女儿却说即将举行婚礼,这该死的婚礼,就好像安然建立在父亲粪土般的苦难之上,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关系,所有人的关系。

人的绝望就是索性将最后的尊严拱手相让,你笑着送走子女,然后继续自己惨白的晚年。

可悲的人类,居然只能靠吃着三明治来结束一切。

孤独的影子,向远方的影子发电,真空的内心,在更加真空后着地。

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对一切感到陌生,打开衣柜,是扑面而来的心酸,一生的味道都在这里。

激越的音乐,突然得知真相,和妻子的情夫干架,生活就像身在地下十八层还要继续向下。

一个人的公路片比双人成行要更加充满回忆,当你参观完自己渐渐远去的故事,还能默默观摩他人的幸福,果然老人是喜欢大家庭的,缺失的爱需要替代物,否则就会73%的可能在未来九年内死去。

漂在海上的浮木,需要一点风浪,没有希望的人生是一场大病,会拖垮你的五脏六腑。

“I think you are a sad man”人生的三大和弦,愤怒、恐惧、孤独。

深寒的钢琴曲,空荡荡的房车,令人愤恨的电话亭。

你是落寞到了什么程度,会给背叛你的兄弟打电话,你是多么绝望,录入的语音误被删除。

这是最打动我的细节,就是你无法对自己抓狂,这只会让你显得愚蠢,自哀自怜。

生活就是一间电话亭,密闭,窒息。

还记得晴空下的约定吗?

晴朗的夜晚最适合原谅,原谅我们的懦弱,原谅我们的无知,原谅我们的伤害。

往日你会从自己的罪过联想到他人的罪过,唯有浩瀚的生命和银河,能洗清这一愤怒,你会看到我们的共同归途。

和婆婆聊天:请不要相信那些对你好,却让你插不上话的朋友,你不是没有得到尊重,你只是被屎壳郎推着的生活样式粪便,你没有发言权。

人们不会让给你发言权,人们念得你狗血淋头,让你在庸俗的粪便里怀疑自己的真情实感。

婆婆的话语权是不是都要大于岳父?

希望这不是什么性别问题(虽然这就是),持家女人的控制欲哈哈哈……心疼施密特一秒。

请不要在自己儿女的家里体验生活,不然你会被那种窒息的尴尬给杀死。

被婆婆喂饭,还听了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性启蒙故事,你看着自己的女儿插入牛粪,而对方只想着怎么赶紧一锤定音,像促销的牛奶,无关痛痒的黑色讽刺。

喜剧开局的悲剧收场,这我能理解,但是悲剧开头的喜剧收场的,嗯,葬礼开端婚礼结尾,只能说非常合理,毕竟痛过之后就是继续生活嘛……开篇拥有美好生活听演讲,结局被不幸萦绕发表演讲,婚礼就需要这样的发言,我爱这样生命交替,命运轮转的题材,你不能因为担心结局而避免了开始。

人生的就是悲歌是什么,就是当你如鲠在喉,欲言又止,决定向命运投向时,为新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给你不曾享有希望,给你无法比拟的爱情,给你错付的锦瑟华年。

最后打开的那幅画,也让潸然泪下,在这里我们不需要曲折的故事,电影可以表达有趣的人生,但也可以记录平凡的人们,这不是老男人的故事,这是关于施密特的历程。

P.S.(喜剧点):水床到底是几百年前的梗,当初看《情圣》我还笑的不轻。

落枕了吃子宫切除的药?

前夫演讲时和已逝的母亲对话?

还有那生来懵逼的杰克·尼科尔森。

 6 ) say out

影片将退休老人生活中的孤独无助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退休后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施密特很不适应 就如那位女士所说 虽然表面上待人和蔼面带微笑 实质上施密特内心深处是孤独愤怒甚至恐惧的 现在的一切表象其实是工作所致的职业病 影片中施密特处处碰壁 却依然强颜微笑的那种过分淡然让我深感凄凉 关于这一点 影片在细节地方把握的也很好 其中施密特在机场送走女儿时是很不情愿的 当他从机场出来半天不能发动汽车的时候 此时换做任何一个中年或者青年相比都会在车内好好的爆发一次 但是施密特却没有 相反却很淡定 他的淡然更加凸显出凄凉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无不突显出这一点 说白了 此时的施密特是没有存在感的 对周遭的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 他一直在努力去改变努力去寻找存在感 去曾经走过的地方 去干涉女儿的婚礼等等 但都失败了 没有地方发泄释放 一次又一次 一层又一层 就这样叠加叠加再叠加 从我个人的角度感觉 施密特在最后婚宴上的讲话 完全可以真心的释放一次 但是他犹豫再三还是说了唯心的假话 这就是生活 这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是施密特不想说不想释放么 当然不是 但是他却说不出口 因为这就是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 更何况一个已经活了66岁的老人 他被彻彻底底的环境化了 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是清晰的 不被左右的 向往释放的向往表现真我的 这个年龄的他也完全有这个资本去释放的 但是因为几十年来的习惯却让他释放不出来了 我想这样?

你不可以这样!

那我想那样?

你也不可以那样!

等等等等... 现在你可以这样了!

哦,我知道了。

但是他妈的我却不想了或者是我却没有那个能力了!

生活社会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又夺走了我们什么?

 7 ) 关于《关于施密特》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8 ) 关于施密特

呆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内,等着时针迈过五点。

66岁。

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侵占了事业,老婆子死掉后发现她偷过汉,女儿嫁了个窝囊废,胸部下垂的大妈在按摩浴池里把手伸向我裤裆;我一个人吃着快过期的面包,写信给远在千里的养女骂身边的一切;我出走,世界还是一团糟。

向来以阴森霸气著称的积尼高逊,举手投足都是老人的味,颤巍、可爱、不知所措,满身的孤独,去迎接退休后充满尴尬的世界。

用“过日子”做主题的电影,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说沉闷,《关于施密特》一片,把岁月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

并且还是戏谑的方式。

这样一来,少了点沉重,但人物的孤独感就显得更大、更深。

电影前40分钟是积尼高逊的独角戏,各种细节把握得极其精准:都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华伦老先生向女儿唠叨要吃什么样的面包,把女儿惹不高兴了,又小心翼翼装着无辜的样子赔罪;机场里,步伐蹒跚的他跟在女儿身后欲言又止;镜子前,他把妻子的面霜涂满皱褶的脸;一转身,又像个闹脾气的孩子,把老伴的遗物通通扫掉;一件长风衣邋遢地披在身上,风衣带松垮地围起睡衣里的大肚子;跟踪奸夫,花白的头躲在车里紧张地望,那眼神,没有任何积尼高逊典型的诡异阴险,只属于一个老人:愤怒、悲凉、无奈。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提名学院十二次。

这样的老人,生活中屡见不鲜。

年轻时有过江山,岁月不待人了,心里充满对年轻一辈的不屑;无法脱离工作,但脸上依旧保持大方得体的微笑。

夫妻之情名不副实,子女长硬了翅膀急急飞走。

然后呢,就是无法静止的孤独和空虚,还有一间空荡荡的大房子。

Roberta的出现是冬日里过酸的一碗甜汤。

风骚的大屁股里是满满的自信,松弛的肌肉上是善意的关怀,即使尴尬,但她仍然是华伦先生心里温暖的一笔。

最可怕的是,有了一颗投入生活的心,但生命已所剩无几。

谁知道呢,或者到我们都66岁了,才发现这不是可怕,恰恰是希望的开始。

岁月并不完全静好。

 9 ) 从《SmartPeople》到《AboutSchmidt》、《Sideway》的漫谈

最近看了《SmartPeople》,它的海报使我误会了该片的导演和《AboutSchmidt》、《Sideway》是同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Producer才是同一人,导演却是NoamMurro。

《SmartPeople》算是不错的电影,讲述人的转变,拥有高IQ的人有时却只有低的EQ, 究竟何谓 “Smart”呢?

相信很难准确定义,在生活上那就要看角度与立场和你所选择信念的需要了,但该片也告诉了我们,有时穷则变啦!

但《SmartPeople》比不上Alexander Payne作导演的《About Schmidt》、《Sideway》,我更喜欢《AboutSchmidt》,讲述一个退休老人的故事,我无法理解那种莫名的代入感,也许我心态太老了(哈哈,还是多看《功夫熊猫》、《长江七号》等开心的电影好了!

)!

看《AboutSchmidt》的时候我还在英国读书,记忆中我看了两次,还保留着旧戏票,记得那时通常一个人看电影,该片使我相当感慨,也许是因为寂寞的骚扰吧?!

电影的第一场戏我已经很深刻,一个老人提着公事包等着时钟的秒针指向下班的时间,原因那一次是他最后的一次下班了。

退休宴里面,他好像显的格格不入,那感觉我也经常有,另外到今天我也清楚记得片中接二连三的小情节:老人太太的突然离去;领养非洲儿童;驾车一个人旅游;为死去的太太买小人等等。

沙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像存在主义者提倡的尝试摆脱有约束而且完成自我是相当困难的,特别在具有种种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国社会,虽然别人是为你着想,偏偏有时真的他人就是地狱,可是社会教我们必须要面对!

《AboutSchmidt》吐露人生除了要面对他人,而且要面对种种无奈:死亡、衰老、时间、过去和未来等等,如果我们消极地逃避也许只能像片中太太死去、女儿出嫁的中老人一样生活一片混乱,连家也乱七八糟,不如跳上车去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电影中的非洲儿童告诉无病呻吟的城市人其实身在福中不知福,世界上多少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当然这样不完全怪城市人因为他出生的环境是无法挑选,我们只能作对比,我们还可以与其他人作对比,老人女儿下嫁的家庭仿佛很懂得享受当下就是很好的对比。

这两个对比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有时要知道拥有非洲儿童渴望拥有的基本生存和简单快乐是一种幸福,有时要学习那家人一样及时行乐,因为人生的无奈告诉,你越执着越无奈,就像片尾老人读完那个非洲儿童寄给他的感谢信而且不知所措地低吟一样无奈……也许由于个人的理由我比较喜欢《AboutSchmidt》,但《Sideway》的故事结构、流畅度却比《AboutSchmidt》好,该片更以红酒作为符号,通过一个执着的老师和一个放荡的演员对信念、爱情、性等等的不同表现作对比,来说明人生,该片我也看了两次,对白深刻,情节活泼,我最难忘的是主角知道自己老婆重婚后打开一瓶红冲向葡萄园,一边跑一边狂喝的情节!

我想可怜的家伙,原来酒是给可怜的家伙的!

哎!

这三部电影能够在当时特效片泛滥的时候出现,已经是很难得了,《AboutSchmidt》的深刻程度和《Sideway》在谈人生时不忘幽默幽默一下观众,更是难得!

 10 ) 生命的最终意义

应该说,华伦·施密特先生是个没有多少内涵的人。

他缺乏精神上的追求,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读完过一本仅供消遣的书。

当他退休的一天终于到来,他才发现,除了未来大把的时间之外,他什么都没有真正拥有过。

施密特是木头人保险公司的职员,兢兢业业,辛苦一生,但当他来到办公室想看看后生之辈有没有什么向他请教时,却突然发觉:自己的工作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他被无声无息地取代,与以前并无丝毫差别。

梭罗说过:“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施密特正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而施密特的扮演者杰克·尼科尔森恰恰不是这样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出了名的。

现在,他要将自己的棱角和技巧统统掩藏起来,他不是要给角色增加什么,而是要试着减去什么。

他把丰沛的热情转化为广漠的悲哀,演活了这个乏善可陈的施密特。

影片开始的一幕表现施密特参加完毫无意义的退休告别晚宴,回到家里,却发现跟自己共同生活了42年的老妻似乎是个陌生人。

“在我家里的这个太太是什么人?

”也许,他太太也会这样发问。

他们一直过着恪尽职守、循规蹈矩的生活,突然之间,他们都不晓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该扮演什么角色了。

《关于施密特》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如果观众只将目光局限在施密特一人身上,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恐怕会把人闷死。

好在施密特开上了车,前往女儿家里,他要为女儿跟自己看不上的女婿主持婚礼。

这部被视为喜剧的影片,所有的笑料都来自女儿和她的婆婆。

施密特的女婿是个水床推销员,施密特来到这里,不得不开始跟水床搏斗,在洗热水澡的时候又赫然发现自己的亲家母一丝不挂地站在跟前。

跟凯茜·贝茨主演的这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婆婆比起来,施密特显得灰暗多了。

对方的自私反过来衬托出施密特的宽宏大量,但这是怎样一种宽宏呢?

是否因为他无欲无求、没有什么真正在乎的东西呢?

女儿,施密特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没有给他带来慰藉和亲情,相反,却令他畏惧和不满。

偶然的机缘下,他通过世界慈善组织资助了一个6岁的坦桑尼亚儿童。

他把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统统倾注到给这个孩子的信里,虽然对方未必读得懂他写下的所有东西,然而施密特只剩下这一个心灵的窗口了。

这部影片很多人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看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也许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

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关于施密特》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平凡人的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生命的最终意义都是悲剧。

《关于施密特》短评

还可以,很稳 @2024-06-03 17:37:04

7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退休寡居老人生活是无聊而空虚的,经过42年的婚姻,去适应一个人的生活是艰难的;发现妻子的不忠,却自己情不自禁下亲吻陌生女人,豁然发现妻子实在应该被原谅;力劝女儿不要嫁给无能的传销混混,女儿却一意孤行,在婚礼上还是违心地发表了一番演讲;资助穷苦孩子。winnebago的Adventurer房车好爽啊!

11分钟前
  • ycho
  • 推荐

当施密特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到家时意外的收到恩度古的回信,看着那些简单的文字和恩度古充满童真的图画,施密特忽然泪如泉涌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6.5。点子不错,执行差意思,包裹的剧作细节不太行。

19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还行

6.5/10 依然有佩恩最戳我的那一套东西:在平淡中起波澜的“隐性”冲突、复杂的情感波动、令人五味杂陈的结尾...能一眼看出此片是出自于他之手。但这一部早期作品可以很明显看出他的青涩,节奏把控、导演的存在感比较弱,剧本比较散,尤其是公路片的部分我觉得完全可以再长些,再深入些。杰克尼科尔森的表演很棒。整体来说感觉是《后裔》的低配版,因为对佩恩作品的高预期,略有失望。

24分钟前
  • 梦幻之都
  • 还行

美国中产阶级的自我感动。做父亲和丈夫很失败,于是给个远在天边的小孩捐点钱,相当傲慢地说一句“我是你爸爸”。找找存在感,然后骗自己觉得人生还是有价值。

25分钟前
  • 火柴头15275
  • 还行

片子不错,很有特点,不像是一般好莱坞的套路。属于那种极其高级的喜剧。

30分钟前
  • 泡芙味的草莓
  • 还行

杰克啊,连着两晚上看你脸上的褶子啊....

33分钟前
  • 暴走粽子
  • 较差

男主在信里抱怨老婆,下个镜头,出门问老婆话,老婆说别磨蹭。回来之后,老婆已经死了。房车朋友邀请男主吃饭,女人做好饭之后,说饭做好了。直接切空脏碗特写。女婿家水床的勾连。

35分钟前
  • 天空之舞
  • 较差

非常不着痕迹的叙事,没有刻意的抓马,本以为婚礼一part老父亲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他还是选择了善意的谎言来维持和平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佩恩拍摄的人生哲学总是能打动人心,因为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施密特的呆滞与落寞是无数个中老年人的孤单缩影,尼科尔森也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个人物诠释地十分到位。

3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该片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39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还行

跟玛丽玛克思比起来差太远了。

40分钟前
  • .
  • 较差

虽然一直也就是大爷的独角戏,但大爷真是有戏啊~~~看惯了他那些张牙舞爪的演出,平淡起来也能很出彩。剧本节奏慢慢的,但不拖沓,并且囧点设计的也还挺囧的,嘿

41分钟前
  • 斑点骨
  • 推荐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不断想到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追问人生的意义,这部电影在妻子死后一段剧情我看到强烈的虚无主义,但是结局施密特看着画流下的热泪是电影给出的某种答案

43分钟前
  • 阅后即焚
  • 还行

I guess movies back then were all this transparent

48分钟前
  • LAVIE
  • 还行

在公路电影的合集中找到这部不算公路电影的电影,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我看的时候几乎是从头压抑到尾。但凡生活中发生任何一点改变,人都会无所适从。电影拍的其实是很真实的生活,失去事业、失去爱人、无力改变生活,烦闷、寂寞、抑郁,这样的可怜人都会显出一些神经质来。看到最后,老头子终于在养子的一幅画里掉下了眼泪。其实有时候我们都所求不多,真的。

52分钟前
  • 好吃看得见
  • 还行

杰克尼克尔森实在演的太好,我跟随着的丹佛之旅,体会到他的沮丧、孤独和悲伤,在最后一场戏的时候,也跟着他一样湿了眼眶。内心的郁闷、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在那一刻得到了短暂的释怀。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我应该去检查泪腺了= = 女婿居然是我男神之一居然都没认出来脑残粉真是当的太不专业

58分钟前
  • 邦妮
  • 推荐

片尾那段违心又精彩的婚礼致辞,证明了男主果然不愧为曾经的保险销售公司副总。

1小时前
  • 巨侠
  • 还行

old,single,man

1小时前
  • skylin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