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阵阵》虽说是大有来头,但是怎么看也觉得剧情不够。
大概是说早在宗教之前,上帝之前,黑暗、眼泪、叹息之母三个神。
这三个神一定时间就需要“借身还魂”。
而且有个寻觅借体对象的大本营:马斯科舞团。
因为舞蹈是还魂仪式,而且能够通过舞蹈发现“借体”对象内在的禀赋和灵性。
至于片中的舞蹈,大概是现代舞,怎么看都怎么不好看。
而其中的“舞蹈理论”,诸如如何发现身体语言之类的,大都是废话一团。
19.2.27 A
这部影片的风格比较阴郁,以舞蹈和古典的结合的相当的巧妙,配乐不算华丽而是恰到好处,形体语言的运用是本部影片的精髓,恐怖的氛围是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营造,延伸出自然之美的惊悚恐怖片。
影片中可以看到女主角对舞蹈的力度的掌握和技巧已经相当娴熟,但是仍缺乏一种舞者的灵性之美,这也是院长唯一不满意的一点,其实这都是在为剧情做铺垫,女主角后来才知道是三位创世之母之一叹息之母,比上帝和恶魔的诞生还要早,甚至是所有人类的最原始的三个创始母亲,女主角有句台词说道,跳舞高潮的感觉就像和动物做爱,因为创世之初只有三个母亲,所以只有通过和动物做爱来达到繁衍人类后代的目的,这是一个伏笔,可见叹息之母已经在人类的历史存活已有几万年不止,因为经历的情感太多太复杂,所以难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也就自然而然,所以舞蹈也就无法展现出灵性。
还有一幕是女主撒尿的方式没有脱内裤,而是直接坐在马桶拉开内裤来撒尿,我也是疑惑这应该不仅仅是展现个性而是为影片埋下伏笔而且非常的巧妙一个点,还有一些裸体的镜头的运用,极简风格不会有色情的成分而是恰到好处,增加神秘感和美感。
舞团存活的目的就是为眼泪之母提供祭品,就是需要一个最好的心灵纯净的舞者在献祭仪式中自愿献祭,来为眼泪之母恢复青春,最后眼泪之母在献祭仪式的过程中被反杀,可见眼泪之母是属于比较自私的,只想索取,和恶魔基本没两样,叹息之母则属于比较中性的,有一定的邪恶,对自己的好友也没有网开一面最后也是被赐死了,院长虽然最后想悬崖勒马也是没有获得女主角的惋惜,就像做了错事一定要有惩罚悔改也没有用,这和上帝的观念完全相反,当然也有一定的善良和人性,因为和老者曾经失散的妻子一起在集中营经历过苦难,能猜到应该是为女主角而死了,所以才有的后来为老者治愈疾病。
所以整部影片延伸自然,风格浓郁,耐人寻味,韵味深长,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功力深厚的惊悚恐怖片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好像都没写到一点,简单总结就是:伪神给信徒权力,信徒暴力讥笑地看轻男性(影片中的两个警察),并且渊源不断地欺压年轻女性成为伪神的祭品。
真神众生平等,将女性从伪神的统治中解救出来,并为痛苦的男性消解痛苦。
这个故事映照在当下我们国内的女性现状何等相似,某wa的消退让我以为女性以后可以不再那么痛苦了,谁知道还是有人利用群体痛苦收割利益。
仅做补充。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导演借着老版本的一次疯狂自嗨,插入那么多时代隐喻有什么用?
红色连的新闻播了一段又一段,跟这个故事的联系在哪?
那个老头医生为什么而存在?
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说是让那个老头成为事件的“见证者”,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需要一个“见证者”?
没有这个老头,那个仪式就不能完成?
这些电影里都没有交代,这电影的剪辑也有问题,女主角蹦迪把另一位舞者蹦死,我看不出两者动作之间的关联性,稍微剪辑一下能变的精彩的部分,导演粗糙的处理让这部分看起来毫无逻辑。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谓的“恐怖元素”:骨骼扭曲、小便失禁、肉体穿刺、女性生殖器官血浆化;这些东西除了让我恶心,再无其他,单纯的用视觉冲击引起观众生理不适,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高超的手段。
总的来说我很反感这个导演这么处理这部影片,你真想针砭时弊,就去拍个《再见列宁》,在一部恐怖片里强加一些时代纪录片似的东西,又不和主要剧情建立任何联系,蛋很疼。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对故事的影响为零,把这个故事剥离出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成立,我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这类十分晦涩的隐喻类电影,我一直有个迷思,好比:你自创了一道菜,营养价值极高,但是是大便味儿的,这道菜该怎么评价?
卢卡导演真的是太厉害,每次都能大胆突破,没有被限制在特定的艺术区间内。
创新的恐怖叙事手法让人不禁捏一把汗暗自叫爽。
除了大多关于两德、革命、女权的解读,该片在舞蹈方面也非常有深度。
舞蹈的风格、寓意、美学等已不容多说,而Blanc对于Susie舞蹈精神方面的教导(归我、自由、反抗),以及其惜才的表现仍能对当今行业给予反思。
影片中仍旧有一些细节我尚未看懂,但也不失为观众猎奇幻想的元素。
Susie的梦魇、最后的屠杀等等,一切最恐怖的画面却有着吸引人的独特美感,少一星源自主题的模糊和剧情的零散,但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影片。
因为是瓜导翻拍,所以先后刷了新版和老版,关系大概就是两个同学写的命题作文,除了人名设定和主线之外,完全不同的两个片子。
从这个角度,还是可以看出瓜瓜对原著的忌惮,在铅黄电影的方向超越原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原作在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方面上的高度,铅黄电影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瓜导没办法在18年拍一部铅黄电影,这也没有意义。
所以瓜导的路线是社会恐怖,加入关于女权主义的思考,和二战的时代背景,在电影中为主线的舞蹈学院里的邪教故事,实际上是真正的主要内容“社会之恐怖”的象征形象。
然而这意味着电影中的意象不能单单作为单纯的刺激感官之用,你得思考每一个意向的象征意义,瓜导显然没有考虑这个,片子里很多处没有意义的意象,爬动的虫,扭曲的影(给特写的那种)在这一方面,实际上会给观影造成不良体验,观众没有办法确定你的镜头里有没有你的表达。
然后说电影的颜色,原作的红可以说相当成功,迷幻而耸动,带着躁动和恐怖,在红色的底色之中,我发现镜头中多出现黄蓝两色,包括三朵鸢尾花,这显然是精心选择过的色彩。
至于瓜导的新作,除了结尾有和原作相似的大面积的红,算是致敬原作,其他时候多用灰黑。
摒弃了颜色的表达,瓜导是怎么营造恐怖的呢?
终于要夸一夸瓜瓜了[em]e400824[/em]首先是肢体语言,舞蹈的扭曲很有力,被动跳舞跳到浑身错位真的太惊悚。
在舞蹈和舞姿的选择设计上,新片显然要比原作的普通芭蕾高级多了。
然后是镜头,这个好想讲!
其实原作和新片的镜头都很成功,先说原作,是慢镜头,常是走廊的空镜头,新片是碎片化的节奏很快的镜头,前十分钟辨别人物关系的同时看这种镜头很累,但习惯了就比较带感。
配乐不是很懂,就不讲了,但我要实名批评原作,一直在用一只曲子,我都要幻听了。
《阴风阵阵》炫酷的形式,凌乱的内核。
一位身世不明的舞者,一群阴气森森的老师,一个怪事接连的舞蹈团,一段关于宗教、女权和复仇的故事。
原本对这片不抱什么预期,但还是被电影营造出的惊悚氛围和最开始就设下的悬疑点所吸引。
作品在视听和风格化呈现上做的很有特点,所以观感并不差。
看得出来导演想在这个恐怖片的基础上表达出更多层级的内容,可能也是因为想表达的太多,让除去表现形式之外的故事本身,显得杂乱无序,比如纳粹、恐怖袭击虽然被混剪在主线之中,但完全没有展开,更因为没有与主线故事产生很好的连接,而显得很多余。
只能说导演确实有着很大的野心,但无奈能力有限,不过这种类型片的风格化改造值得称赞。
5.5分。
Ps:没看过原作,也没法进行对比。
c
看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来形容新版[阴风阵阵],有人叫它“感官恐怖片”。
淡绿色的俄亥俄乡村、冷清的1977年的柏林,新版[阴风阵阵]并没有重复原版中对色彩的泼墨式描画。
1977年的原版,达里奥·阿基多用他一贯的“铅黄美学”,让那部充斥着斑斓色彩和神秘阴谋的恐怖片长留在影史中。
©原版[阴风阵阵]色调拍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翻拍之下,有他自己的美学,以一种既温和又激烈的方式。
色彩变温和了,但更浓烈的是身体和舞蹈部分。
电影里,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舞蹈老师有一句话说:舞蹈既不是美丽的,也不是宜人的。
这里的舞蹈学校是隐藏着神秘与噩梦的女巫们的巢穴,而无辜的舞者女孩们,在无意识中用舞蹈构建起了一种巫术仪式。
©新版[阴风阵阵]里的舞蹈一边是狂舞的舞者,另一边的镜后是随着舞蹈动作被一下下打碎骨头的想要逃出去的女孩。
抵抗和背叛受到的惩戒是借由舞蹈来实现的。
电影结束前最后的献祭之舞就更是一场群魔乱舞的视觉奇遇,舞者们赤身裸体、在血红色中如酒神般尽情狂舞,惨厉、硬核,用身体为这场女巫安息日增添了一些令人晕眩的惊世骇俗。
©[阴风阵阵]里最后的献祭之舞 影评人Zeba Blay写道:我有点被最后一幕吓到了,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卡若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的《Meat Joy》,这是一场欣喜若狂的狂欢,人们在生肉、鱼和肉的海洋中翻滚嬉戏。
史尼曼是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就像《Meat Joy》的身体狂欢,她喜欢用女性的身体来表达性别权力。
©《Meat Joy》1964瓜达尼诺在整部电影中对女性主义艺术的借鉴和致敬,同样建立在对身体和感官的高度探索利用上。
电影中的现代舞灵感来自德国女舞蹈家玛丽·威格曼(Mary Wigman),再借由现代舞指达米恩·贾莱精心编排实现。
©舞指达米恩·贾莱2013年的作品《Les Meduses》和[阴风阵阵]瓜达尼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他挖掘了1977年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让女巫们在女权主义艺术意象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世界的电影,我想我们真的很想沉浸在这部电影的女性气质中。
我希望这部由男性导演的电影,能够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展示女性艺术经验。
采访中,导演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更直接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人体艺术对他的启发和对这部电影的影响。
而女性艺术家安娜·门迭塔(Ana Mendieta)、吉娜·潘恩(Gina Pane)等人的名字必然是启发名单上的一员。
甚至在去年7月份,安娜·门迭塔的遗产组织还因此将影片的出品方亚马逊一纸诉状诉至法庭。
因为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过度借鉴”,比如电影里对安娜这两张名为《轮廓》(Siluetas)和《无题:强奸场景》(Untitled:Rape Scene)的重塑。
©《轮廓》和[阴风阵阵]
©《无题:强奸场景》和[阴风阵阵]最终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和解,电影的最终版剪辑中包括这两张共删除了8张相关照片。
它们本来应当出现在女主角的梦境中,当在舞蹈学院被女巫们掌控着梦境时,这些从70年代女性艺术家那里收集来的图像以快速连续的方式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虽然仍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瓜达尼诺从这些女性身体的艺术作品里“偷”来的灵感已经是电影女性气质的重要一部分。
安娜·门迭塔,提起她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她的一张带胡子的自拍照却广为流传,甚至被很多名人争相模仿。
©安娜·门迭塔这是一位在70年代颇有影响力的古巴裔美籍行为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她的作品常常从女性身体出发,甚至是自己的身体。
比如,她最早也最著名的《无题:强奸场景》行为艺术。
1973年,25岁的安娜还在爱荷华大学读硕士,这年3月份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恶劣的女学生被奸杀案件。
这件事让她一直难以释然,于是,她做了一场重大也是职业生涯开始的行为表演。
她邀请了同班的学生一起来她的公寓,在那个约定好的时间,大家来之后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画面:安娜身影背对着门口,俯下身子半趴在桌前,头和手臂被绳子绑着,她赤裸的下身涂满了血液(实际是鸡血)。
©安娜的《无题:强奸场景》这样的动作让她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是她对女同学被残忍奸杀的画面重写。
教授兼艺术史学家KairaCabanas写道:她的身体是这项工作的主题和对象,她的肉体存在要求承认女性主题。
这也是电影中那张《无题:强奸场景》的来源,而另一张《轮廓》,来自于安娜最具代表性的“地球躯体”系列。
1973年到1980年的7年时间里,安娜重回古巴、墨西哥等地,到处探索不同的地形,来进行创作。
她把自己的身体轮廓印刻在雪地里、草地上、河水里、坟墓中,泥土、岩石、花草、枝叶甚至火把、雪花被置于身体轮廓四周。
©安娜的“地球躯体”系列用这种方式,她和整个世界、和宇宙,也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
她说:我一直在进行景观和女性身体之间的对话,我的艺术是重建与宇宙连接的纽带的方式。
这是对大地母亲的回归。
有意思的是,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里一直强调的概念也是“母亲”,片中最终出现的叹息女神(Mater Suspiriorum)是女巫神话的三位神母之一。
而电影里有一个房间的墙上挂着的文字写着“母亲可以替代任何人,但却无人可替代”。
©[阴风阵阵]安娜的大地艺术,是她一直在追寻自己血脉中拉美的根,是她将拉美宗教中的母亲元素融于自己的行为艺术。
同时,她又是70年代众多女性艺术家中的一员,70年代,正是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她们尝试新兴的大地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在身体艺术里探索女性、身份、暴力、死亡与生命的主题。
[阴风阵阵]里的舞蹈和身体同样也是,她们用身体引导暴力和力量、巫术和恐怖。
而除了安娜·门迭塔,我们还能在电影里看到吉娜·潘恩(Gina Pane)、克劳德·康恩(Claude Cahun)。
©吉娜·潘恩的《死亡控制》和[阴风阵阵]
©克劳德·康恩的《自画像》和[阴风阵阵]两人同样都是法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吉娜更是70年代人体艺术运动的成员之一。
她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伤口理论》用剃刀片在手臂和脸上划切出均衡的伤口,以自虐来完成身体仪式。
而《死亡控制》(Death Control)的行为艺术则是她躺在地板上,让蛆虫爬满了她的脸颊,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接近死亡的每一步。
先不论争议,不论瓜达尼诺都借用了哪些作品,电影从女性身体出发来探索世界,本身便充满着感官的冲击。
能看到这样一部混合着女性艺术意象的极佳恐怖片,作为观众来说就是足够幸运的。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实在是太好看了,女主的演技可真不是盖的,配角也挺卖力,校长的演技更是不用提,里面的内容很多很多,也很好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尤其是最后的高潮,真真儿是太棒了!
最后的反转是谁都料想不到的!
真是一部内心极度阴暗的片子!
真的是阴风阵阵啊!
看完后我的身旁也阴风阵阵:不止恐怖还惊悚,不止历史还宗教!
光头儿!
原来是你呀,老女人还是很有大家风范的,演女巫不错。
想喝诱人的妹汁吗,管够哈哈哈。
我擦这个扭曲的女演员柔韧性真滴好....都扭成那样了....疼.....所以说女巫恶毒嘛,该千刀万剐也是对的。
这部电影充斥着非常多的穿插式镜头与暗示,充斥着很多突兀的关联,这很吻合女巫主题,随处可见的反主流,挣脱束缚,反抗,而女巫大概也在映射女权。
还有很多性暗示,着实多...还有粉的也是醉了...蛊惑这个词的根源应该就是暗示与潜意识,这很女巫,晦涩,痛苦,施虐,各种象征符号,这就是黑魔法吧,我猜导演是想极大限度的想把女巫的内核完整诠释。
卧槽这个舞蹈服太特么骚气了,完全就是女巫的装束...居然还能见到人棍...这个舞蹈,应该就是女巫之舞吧,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加上舞蹈的配乐,在传递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影响力。
是的女巫就是这样,一堆白花花的肉体疯狂摇摆,群魔乱舞,最后的反转太牛逼了,原来你就是叹息之母,最后的一系列场景,低帧慢镜头满屏红色背景加爆头,有一种迷之黑暗美感,母亲让你死,你就得死,真女神转生啊,这气质的转变,安静平和与包容,在晚餐时便已显现。
这部电影可谓颠覆传统,从以往的遮遮掩掩到现在的淋漓尽致,所有女巫元素的展现都很出色,如果提前先去做一下女巫相关的了解,会有助于观影。
很深刻的女巫电影,非常有深度,很另类,很成功,很好看,看完后也有点着了魔的状态,这种深度的挖掘与揣摩总是让人兴奋的,精神抖擞的
莫名其妙,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美感,你弄一群人嗬哧嗬哧,像猪吃食一样,跳的舞也怪模怪样,哪里来的美感。我不知道导演是女权黑还是田园女权还是纯粹能力不够,整成这个样,女人获得力量靠巫术?天天意淫有意思?为什么古代女性地位低没数?难道不是社会需求决定的?需要男人干活和打仗?作为恐怖片一点都不恐怖就是一大败笔,女巫们天天吃饭睡觉,就靠莫名其妙吓人?
75分。至于科洛莫瑞兹为什么只演了个一上来就疯了的角色,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她有点小丰满,看着不像跳舞的。
我高估了自己,看本片引发生理不适。
看这个片跟受刑一样。阿金图和祖拉斯基的脚趾头都摸不到。
伴奏很独特
过于高级的视听语言,在恐怖片里实在是数一数二,但是有点太长了,结尾不是很有必要
导演没有把勾子扎进我的皮肉,但是扎进了我的大脑,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勾住看完了,懂了又好像没懂,震撼之余电影已经结束了。
确实也只能是3星,我对这个导演从来没有特别喜爱,感觉他的作品固然非常精致,但总有点不接地气,浮于表面的感觉。这部也是。
拆分六幕感覺沒什麼必要? 前半敘事和最後cult爽實在是有點脫節,浪費了前半營造的整體氣氛。一直覺得心理醫生化妝怪怪的聲音像女人,最後床上終於看出來是Tilda⋯(。
除去剧情,其他方面真的很完美。阴暗的色调和压抑的政治环境让全片都处于黑暗之中。但神秘学为核心的结尾加上反转却不知所言。没看过原作不好做评价,但本作的剧情却实在是一头雾水,而且Tilda一人分饰两角的必要性更是完全看不出来,是逻辑上严重误导。18年的恐怖片总体上都偏向于心理,但这部片子在这方面却完全不如遗传厄运,结尾却也有相似之处,一种扭曲的,超现实的无意识献祭,第一人称视角的“我”在这种环境下成了最奇怪的人物。平行蒙太奇大赞,印象深刻,色调很赞,配乐也不错。
当年好像对瓜导改编阿基多各种不信任导致错过?看来是我错了。瓜导这种改编方式像是把原版的骨头砸碎了重新装成了另一个怪物。去铅黄高饱和色彩,去建筑空间奇观,置入1977冷战两德政局。舞力隔空绞杀,午夜的极光灵体,师徒即母女心灵呓语,幻灯片梦境诱发神格觉醒,空壳躯体构筑的圣殿,最后的夺权仪式瞠目结舌。蒂尔达斯文顿演的医生我还可以震惊十年。最后落脚点在爱情令人不知所措。瓜导继续搞搞翻拍吧,这种有文化的有审美的阴邪我太吃了(但多吃会害了我)
一种可怕的审美正在诞生。
冗长、混乱,反正我是看的云里雾里。。。
瓜导想要借这一部电影表达太多观点,与老版阴风阵阵正好形成了形式上的两极。满意的是气氛的营造和令人惊奇的场景设计,不过更多的是creep而不是horror.【8.2】
最后一幕的设置,内讧和反杀,不就是那老三板斧,在试图无限丰富这个文本后又暴露了这真的只是个挣不开窠臼的俗套戏码而已……
冷峻的天和地板把人压进舞蹈学校,沉重的叹息和凌厉的缠绕把人在清醒和罪恶之间来回推撞。从旁观者的视点到和梦魇所见合二为一,瓜导才能的确值得肯定。剧情确实太散而且太掉书袋(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很多地方确实高深只不过没说太多,这一点也像是在处理什么该避而不谈的邪教)不过于我而言展露的已经足够。
……我还是喜欢老版给我的感觉,中间差点睡过去了
导演的上一部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看得也太累人了
屋外雨雪不绝,外面的世界在爆炸与分裂;屋内阴风不断,里面的体系在狂热与瓦解。将幻觉告诉别人便成了宗教,把军衔授予给将士就有了信仰。数万名囚徒在寒风中冻死,十几名舞者在祭坛上求死。下一场集权的转世会披着轮回红绳,穿过叹息车站,在众人面前舞蹈。有人被催眠,被洗脑,被抹去记忆忘掉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