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警察朋友说,警察办案应该怎样怎样?
我看过的电视剧电影上面说,法医鉴定应该怎样怎样?
但是,诸位,这只是你开了上帝视角后大智慧的觉悟!
电影的合理性不在于你怎么样看,而是在于整个背景和人物设计上的一致性,能做到逻辑稳定就行!
电影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这是一个警察又懒又馋,既不专业也不负责的社会,长官只想破案,没人在乎真相!
这样的背景才能够让巧合成为主角脱罪的基础!
如果按你们的标准,所有人都是CSI,那一开始就结束了,直接案件水落石出,但是,那不就是用了前朝的剑斩了本朝的官!
况且,这样的社会真的不存在吗?
神探李昌钰说过他在台湾工作时,破案率150%,为什么抓的人比实际犯人还多?
因为没人在乎真相,大家只想破案而已!
谢卡尔的老婆玛雅说谢卡尔7点半回来过,几分钟就出去了,十二点才回来,这是实情。
8点换班的保安说是7点半见到谢卡尔回来,直到8点换班都没看见出去过(这个保安也是估计上厕所什么的吧),而另一个保安因为经常去厕所也没看见谢卡尔离开(这个养了一条狗的保安肯定没看见离开啦,他是8点换的班,谢卡尔7点半回去几分钟就走了他都应该还没换班所以没看见离开,这里是不是口误啊,应该说没看见谢卡尔12点回来才对啊)。
玛雅的版本是真的,作家的版本是假的,还以为像警察说的有第三个版本。
这也太巧了吧,一个没看见谢卡尔7点半回来后离开,一个也没看见7点半回来后又离开的谢卡尔在12点回来。
作家的版本是玛雅在7点半杀了谢卡尔,所以谢卡尔从未离开。
最后警察就是靠谢卡尔有没出门判定谁是凶手的,而那天是11点开始下雨,如果12点回来鞋会有泥巴,而鞋没有泥巴,所以没出门。
警察以为玛雅和情人是凶手,其实泥巴早就被作家换了鞋。
万一有其中一个保安证明谢卡尔7点半后出门或在12点回来,那就说明作家撒谎,他就是凶手,这也太离谱了吧,根本就没有把握就敢撒这个谎?
这个电影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真的办案,态度不好等一系列对印度警察的刻板印象的存在。
主角警察是真的办案的,也没有那个坦什么的警察那样“贱”,他的行为举止看起来是更像“君子”。
而且看到中途我有怀疑过他是凶手,借助“破案”来升职,但事实不是,也会让我和有这种想法的人反思。
再说电影,一些调查确实略显粗糙,并没有FBI什么的办事缜密,可能是条件因素,可能印度人民觉得正常。
结尾却令我不满意,看到一个说法是多年后再看到那本书去搜查验尸报告和药瓶的时候再发现真相,这个结局是更好的。
我刚看完的想法是男主买了机票但是并没有登机,警察追到了他的座位上,再给一个男主逃脱的画面也会比电影里面更“周到”吧。
但是结尾有几句话,记不太清了意思是男主把罪犯嫁祸给别人靠的是巧合,电影的名字也是《天作谜案》,最后安排的没有追上飞机,晚飞的原因是一名旅客迟到,导演可能想让巧合一管到底吧。
反转片这个电影非常让人联想到调音师看不见的客人这三个片子调音师在反转片里已经被我封神了因为好笑节奏快全程无尿点看不见的客人应该是三个电影里最早的非常不错细节做的非常好不过我看的时候就知道是反转剧差不多就知道是谁了观看体验感不是很好天作确实开始不知道是反转但是只要看到正题就也知道了和看不见的客人有点像(当然我不会说太像了🤨)好在剧情非常不错后面鞋子的地方真的是高光时刻估计很多人都能分析出来当然我已经跟着剧情走了上飞机拖鞋的时候才意识到前面做了铺垫结局也特别好因为我感觉我和警察一样发现的都太晚了确确实实跟着导演走了哈哈哈哈感觉这个电影好像没有那两个电影成本高啊哈哈哈哈对还想起一个也类似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一个导演没人吐槽吗?
很早就知道男主一定在说谎,第一他进门卫处狗有呜咽声却没叫,第二在他的故事中他把情夫砸他的凶器滚到椅子底下,如果这样地面必然有滚动的血迹。
以及这里有个巨大的bug,验证一下台座上的血迹是谁的就可以知道真伪。
男主杀妻子的理由和手法都比较牵强。
以及结局我也觉得最后一个是自杀女孩的父亲我认为更加完美。
但是这样让他逃脱也有一个好处,影片并没有交代被诬陷的律师老婆最后结局如何,但是按照前半部分的官僚作风,极有可能直接顶罪
看完闲着,整理了下观影心路给自己看。
一、关于真相看到一半以为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的套路,但在作家故事里说到眼镜男回来时便出现了逻辑漏洞:如果眼镜男和玛雅杀了夫,一般在出命案后不会留她一人在家,且他根本没有离开房间的必要,在作家讲述里缺失了男情人离开房间并且折返的合理动机。
而在男情人的描述中,因被发现偷情而尴尬离开、因手机打不通担心玛雅安危而折返的理由会更合理一点。
且因个人观影预期剧情走向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发现男情人离开又折返的理由缺失时,就觉得我的预设是不合理的。
如果作家都能主动杀妻,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描述基本就很存疑,反而是玛雅的叙述可信度更高。
而且就像开头警探说的那样,一个杀妻的人,这么刚好跑到一个杀夫的人家里,未免太巧。
作家连犯两案的可能性更大,不,是三案,包括自杀女孩,作家也难辞其咎。
二、关于剧本编排1、妻子死因的编排:先给出法医关于凶手是高个子、站着敲的实验推理,让观众跟着侦探信任了法医的判断,再给出妻子死因的法医判断,就可以降低观众对妻子死因的怀疑,设计蛮合理。
2、审讯顺序安排:先审问作家,有先入为主感,大部分人会相信最开始的感觉,加上后面给了很多作家流泪伤心的镜头,误导观众跟着同情并信任作家。
之后的顺序都是按着作家叙述、玛雅叙述、作家推反转或求同情的顺序编排,很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设计挺好。
三、最后作家死没死最后镜头给了男主的茶特写,喝下去喉结也给了特写,是否为暗示作家会被毒杀?
应该不是。
第一、该特写穿插在警探紧张的奔跑镜头中,一个在急躁狂奔,一个在悠哉喝茶,一紧一慢对比可以调动观众紧张感。
第二、递茶的是空姐,玛雅已被关押,再说她没有职业,混进空姐不太可能,刚好混进作家的航班可能性就更低了。
不过我倒是希望有反转,比如用上自杀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
以为他会在最后复仇作家,我还专门在飞机画面暂停放慢找那个父亲可惜没有,但如果父亲出现也会存在他怎么知道作家在这个航班的漏洞。
四、遗憾除了父亲角色未被充分利用上的遗憾,还有好多闲笔没用上,白白标记了。
鞋子线索暗示蛮明显,其他细节却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欠处理,比如作家妻子和律师手机聊天记录,虽然手机被作家扔进了下水道,但手机丢失的线索未去跟踪;比如眼镜男说到给玛雅打电话,通话记录也未跟进;比如提供情报的夫妇,住所附近到底在装修什么,夫妇两人有没有什么潜在故事之类。
或许是因为案件时间安排比较紧迫,只有三天,而且基层警察猪队友蛮拖的。
基本线索都得靠警探想着推动,想靠证据逻辑链和他人助力比较困难。
胖警察真的很嘴碎,总感觉说的都是伏笔,又大部分没用上,毕竟是悬疑片,太期待能把伏笔在最后都用上、串联起来的爽感了。
不过也讽刺了基层警察的庸碌怠惰、性犯罪受害者保护不足、媒介伦理缺失之类的社会现象。
英国压力那块还有一点点点点霸权殖民与司法公正较量的色彩,不过也只是浅浅地涉及。
总体来说,剧情还行,就是有些遗憾和套路。
首先要肯定导演即使上帝视角也在暗示我们男主说的不是事实,比如自杀女学生父亲对男主的描述;比如男主自己回忆与妻子吵架的那一段里两人的穿着和真实视频里的不一样。
然后我们要说服自己接受三个设定:一是男主在宾馆接到短信想杀第二个人,经历翻车去受害人家里挟持唠嗑最后杀人成功这件事虽然很扯淡但是是可行的(毕竟自己也说是靠巧合);二是这个公寓和轮到你了公寓是一种type,不光里面没有摄像头连外面也没有摄像头,所以判断男受害者回家时间不能看附近摄像头只能看鞋底有没有泥;三是警方假定这是一个人杀的两个人,但是不会去查两个受害者之间以及与加害者的关系,直接认为第二起案件是临时起意的凶杀案。
即使是这样,也很难相信警方会断错案:如果男主说的是对的,两人合力杀的死者。
那那个男的事后是怎么逃离已经有警察进入的公寓的?
趁乱走那么容易吗?
他们拖行了死者死者背部有皮肤擦伤吗?
在可能已经开始出现尸僵的尸体上用力(搬)不会留下痕迹吗?
另一方面,如果女方在爱人被杀的这件事情上说的是真的,那么就意味着,男受害者是在女主跑去叫救兵又跑来的过程中被杀的。
那么,这个时候死者是不是还没凉透?!
是不是还能再抢救下?!!!
这种即时死亡法医都要说是8-12点死的?!!!
这是不是辣鸡??!!!
所以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对于悬疑向犯罪而言,尽量不要写耗时长互动多的犯罪过程,要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你能离开他身边去厨房只拿手电筒而不找刀;为什么在卫生间脱离他视线控制不拿个剃须器等利器只拿个手电筒照啊照;为什么情人到门口了不想办法传递自己身处危险的信息而真是想打发他走;为什么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逃出房门都不知道喊救命,扁桃体炎吗?!
还有,经典的灵感一现都是从不相干的事情联想到犯罪情况(看看死神小学生),这种最后硬来一个“我不会告诉你他死于药物过量”的提示是个什么骚操作,观众不会觉得你牛逼,只会觉得“我擦我以为你排除了这个原因才放他走的啊,你连药物浓度都没测是闹哪样”。
所以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以为罗生门的故事用烂了就好用。
最后再次感谢导演一直在强调印度办案人员多么不靠谱,每次我质疑案件逻辑的时候想到这个就能接受了,很贴心。
PS:如果导演能力不够的话,不要加太多多余的镜头,这不是伏笔,是故弄玄虚。
本来当做悬疑推理片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悬疑根本就不是主旋律,也不够出彩,基本就是罗生门的形式、非常嫌疑犯和一级恐惧的套路,bug百出不说,最后也没什么惊艳的反转,不到7分说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结束后再回头看一遍,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在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低能和敷衍,几乎贯穿了全片,我想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吧。
首先说说悬疑中的bug,最大的漏洞就是想把作家往高智商犯罪上引导,结果发现作家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赌运气上。
首先用自己写在书里的手法来杀妻本身就是个憨憨,书都畅销了大哥,你敢赌办案人员没读过你的作品、关联不起来案情,此为牛逼一;现场换鞋,赌玛雅不会发现老公鞋掉包了,此为牛逼二;赌玛雅为了掩盖偷情不说实话,将主动权交出去,此为牛逼三;赌警察不会排查律师社会关系、不会地毯式搜寻到妻子的手机,此为牛逼四;整部剧都在为作家逃脱制裁创造巧合,甚至连一开始翻车,作家可以不死不伤,也是巧合。
一个高智商罪犯会用翻车这一招来把命交给命运吗?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作家非常熟悉印度警方的办案效率,那么有几处就有了基石,同时也变现的在反映影片的主题:执法人员的散漫、不专业和低能。
我们从案发顺序来看,一开始小警察坦贝就在很不专业的当着嫌犯面说不专业的话(妻子遇害95%凶手都是丈夫),然后在一堆警察的眼皮底下,作家凭着一个无厘头的尿遁就能逃脱,影片开头警察在追嫌犯时,各种拙劣表现,最后居然被车门干趴下。
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一个杀人嫌疑犯跑进闹市区,对市民构成极大威胁),警察居然能在车里睡着,下着瓢泼大雨而不知,犯案现场直接用被害者家的东西泡茶(还吐槽没有小豆蔻),无论何时何地办案永远都在吃着各种零食,现场搜寻连凶器、附近的垃圾桶这些基本操作都做不到。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那个督察(应该类似警长)说,真不如去银行当个文员,周末还能休息,其实已经在点题了。
片中的男主角看似缜密、聪明,且比其他警察有责任心,但实则不过是数落两句,最后也会跟着喝茶,也会跟着吃点心,整个推理也都想当然之,最后并不像被高智商耍了,完全是自己智商下线。
其实这件案子放在中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罪犯百分之一千不会逃脱。
第一很多痕迹学就能推翻他的证词,但这方面感觉印度警方的水平真的不咋地;其次排查关系这一块,律师和作家妻子的联系根本不可能查不到,三天时间足够了,很简单,手机找不到不要紧,拉一遍妻子的最近通讯清单甚至短信还原,都是分分钟的事儿,而且手机不可能找不到,2017年了,都有定位的;最后就是法医了,有没有过量服药他的回答是不可能,理由居然是他数过了药丸没有少!
请问您是法医吗?
是医生吗?
不会是事业编以外雇请过来的临时工吧?
也许印度警察,就是这样。
回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在光哥家配黏糊版火鸡面看的《天作谜案》。
我可能是因为有时差,实在是很难看进去。
而且加上前半段做饭,根本进入不了状态。
后来我看了一点,知道是一部情节多种反转的电影。
光嫂在一边也有解说,结局正如她所料,作家是骗子凶手。
评价还不错的电影,但是因为我身体状况,没好好看。
结果后来看了看不见的客人,才发现。
这部电影和看不见的客人也太像了。
但是剧情相对单调。
而且人物也没有那么饱满。
后来看解析,说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一样。
这部是为了说明印度的治安和警力系统问题。
《客人》是单纯的悬疑电影,没有太多深层暗讽。
推荐大家去看看《看不见的客人》
对案件本身的一些分析和自己的见解,欢迎指正。
(纯个人观点) 故事梗概就不在此赘述了,直接进入分析。
完全剧透,慎入。
故事以警察追捕一个逃跑的灰衣男子作为开场白,并以发现一具尸体拉开序幕。
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点晕头转向,一会儿是男主(名字太长,后文直接简称为男主)的回忆,一会儿又是女主玛雅(后文简称玛雅)的回忆,其中还穿插着各种旁人的证词以及零散的线索,初看感觉就是一锅放了太多佐料的鲜汤,浑浊不堪。
不过我们现在把每段证词都拆分开,再按照人重新组合,就能暂时得到以下清晰脉络: 首先是男主的陈词: 男主是一名英国籍的印度作家,为了让身为出版社总裁妻子好好休息,没有让她参加自己七点半的新书发布会。
之后回家,他发现妻子倒地身亡,于是报了警。
在警察准备带他回警局问话时,他因害怕而逃跑。
逃跑途中撞车受伤,不得已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求救,而正巧就是玛雅家。
在此期间玛雅得知了他是在逃嫌犯,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赶走了上门服务的保洁,还主动给他包扎伤口,甚至暗送秋波,并且还和半路上门的情夫上演了一出好戏,冒充她丈夫来把杀害其丈夫(后文简称律师)的罪名嫁祸给他。
等他被砸晕后醒来,警察已经团团包围。
再者是玛雅的证词: 玛雅独自在家时男主突然闯入,并且劫持了她赶走上门来的保洁和情夫;在她家里翻找东西,还一直询问她有没有上锁的柜子;玛雅在电视里知晓他是在逃嫌犯后,趁给男主倒酒的时候偷拿了手电筒并假借上厕所的名义向街上路人求救;无果只能趁机逃跑,结果跑得太慢又被男主拽回去;扭打中遇到回家的律师,并且趁着律师与男主对峙时跑出去求救,等警察到现场时,男主一脸懵逼站在一旁,而律师已经凉凉。
双方各执一词,结论矛盾,那么判断至少有一人说了谎。
现在来整理下穿插其中的一些间接证据。
1、男主新出版的书中原型父亲的证词。
老父亲告诉警长男主为了让书大卖而将自己女儿的名字曝光,使得所有人都知道了女儿被强奸的事,舆论逼得女儿自杀的事。
(在此可窥见男主人品) 2、值班的保安的证词。
第一个保安称自己在七点半看到玛雅丈夫回家,之后他八点换班交接给下一个保安,下一个保安(带着狗的人)在开头出现时已经交代了自己因吃坏肚子一直在厕所,虽然说之后律师没有再出门,但是显然他的证词存疑——他甚至都没看到男主跑上楼。
(丈夫初次现身时间确认) 3、目击者的证词。
一对夫妻正巧在男主下榻的酒店对面拍到了男主与妻子发生口角的场景,之后妻子就遇害了,之前的陈述中男主也没有坦白事发当日与妻子争吵的事,男主由此嫌疑大大增加。
4、情夫的证词。
情夫交代自己七点多在玛雅家长与其丈夫发生口角,并被丈夫推倒撞坏玻璃茶几。
丈夫离开后他也离开了,但放心不下,在电话联系不上玛雅后回到玛雅家却被拒之门外,无奈只能离开。
但因为最初谎称了自己未到过事发现场以及和玛雅的真实关系,因此嫌疑无法洗清。
同时,也增加了玛雅的嫌疑。
5、特殊事件,也是关键定论证据。
案发当日晚上11点开始下雨。
根据保安的证词,律师七点半回家,警长由此推断:如果如玛雅所言,那么丈夫最后在12点回家,那时必定已经下雨,所以鞋子上不可能没有泥巴;反之,丈夫如果7点半回来后再没有出去过,那么杀害律师的人就是玛雅和情夫。
(吐槽一下:首先不说丈夫有没有进屋先擦鞋的习惯,怎么看这个公寓也算比较高级,难道门口没有铺路,到处都是烂泥地?
难道警长下车踩到了烂泥地,玛雅丈夫就一定是跟他踩在同一块地上么?
这片区域没有一块干净的地吗?!
) 你要说这个案件用确凿的证据来定罪,确实没有。
警长最后的证据也经不起推敲,但就目前警方掌握的证据来看,这是个合乎情理的最佳定论。
首先就作案动机来看,男主在警方面前目前没有作案动机,而玛雅因为偷情被律师发现,因此动机明显,嫌疑最大。
另外根据现场证物,坐实情夫与律师发生肢体冲突(现场留有情夫的血迹),所以在最后男主没有坦白前,警方的定论合情合理。
如果硬要用证据来进行硬核分析的话: 首先,男主和情夫都出现在现场,而且都与死者或者彼此之间发生过肢体冲突,指纹和血迹都留在现场;再者,通过伤口推断出打死律师的凶手跟律师差不多高,最多只能排除玛雅没直接动手,而男主和情夫都有可能(对,就是这么巧合,被害人和嫌犯的身高都差不多);即使警方发现了律师与男主的利害关系,也只是证明了他有充足的犯罪动机;最后,我看很多人说男主谎称自己被设计砸晕,检测下现场那个沾有血迹的凶器上有没有他的血迹不就行了么?
且不说男主本身车祸带伤,在现场留有血迹属于正常;砸他的凶器和杀害律师的凶器未必就是同一物体,而且男主是那种考虑到天气因素造成的重要证物销毁的人,这种细节说不定他早已考虑到并且伪造好了。
不过警方的调查确实比较粗糙,比如男主的行为存在着比较大的疑点,首先他在逃跑后,按照他的说法求助于玛雅是凑巧,那么问题来了:他当时翻车受伤,对于一个受伤的人在陌生地方求助,率先向底楼住户求助是首选,何况从现场看一层住户不止一家。
而玛雅家显然起码在二楼以上(而且是走楼梯的那种),正常情况下为了及早获救都会选择就近,而男主却偏偏跑到楼上去求助,显然有违常理。
另外根据男主自己所言,是看到妻子手机上与律师的短信才发现两人联合要告发他,但男主之后非常顺畅地找到了律师家,他是怎么知道律师住处的?
如果按照他的熟悉程度,双方必定之前常有来往,然而作为律师妻子的玛雅并不认识他,这一点很难自圆其说。
有人可能觉得最后男主解释自己和律师互换鞋子这个有点强行,这个点我觉得没问题,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埋了伏笔——男主在讯问室里脱鞋揉脚,显然是穿的鞋磨脚,要么鞋是新买的要么就穿的根本不是自己的鞋,与最后他与律师换鞋构成呼应。
我倒觉得最后警长被妻子的话点醒去二次查证也是过渡比较牵强,有强行反转之嫌。
还有很多评论觉得警方在查案过程中操作缺乏专业性,我们看的又不是CSI,连警长都自嘲说印度警察在案件发生后一周才会启动调查,在这点上无须较真;而且在没有决定性证据,谁都嫌疑的情况下,就看谁的故事讲得圆满。
警长说,每个人都说得一口好故事,显然男主的故事讲得最出色,所以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另外,其中一些细节什么装灯管,扔卷筒纸,或者是警长与妻子的对话,还有警长和男主说自己弟弟的故事等等,我觉得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深意,可能只是为了丰富故事剧情,或者只是带有误导向的叙事诡计而已。
在此我也不想做过度解读了。
这桩案件本身,就是一个谜。
only god knows what happened。
从推理片来说实在幼齿了点,警察断案跟作家犯案都全靠臆断脑补情绪渲染,不需要物证。结尾也很牵强(警察要阻止飞机起飞全靠双腿跑?!)。不过从吐槽印度社会来说倒是一点不手软。每个人只关心自己,没有人关心真相。
反转是拼效果,不是拼谁转得多
“意外”建立在证据不足的基础上(尸检没有药物检验以及比较准确的死亡时间、警察也没有调查人物之间的关系),过程各说各话,没风格没对峙,很无聊。
走神了
这节奏是拍给文盲看的吗?远远落在观众的预期之后。离破案只有两天了连一个嫌疑人的口供都没听完,靠警察视角不断听供来制造转折,放着杀人犯跑进杀人犯家里这最大的一个疑点不管。这“悬疑”是真“悬疑”,水也是真水,毫无智力含量。把印度片的拖沓冗长发挥到了极致,还真不如放两段歌舞进去呢。
一口气看完,没能停下来。非常棒的悬疑侦破片,扣人心弦,结尾果然一定要来个反转才够劲。
非常精彩!
难得看到一个没有歌舞的印度片。虽然主打的悬疑反转,不过作品其实是想diss印度警察不靠谱吧hhhhh
为了巧合而巧合?印度电影果然低于两小时时长且没有载歌载舞的不好看。
双层套娃电影。既然维克拉姆是始作俑者,那他在监狱里吃手抓饭的时候哭个屁,纯粹博观众同情?另外,印度的飞机不晚点的吗?还没起飞就疯狂装逼。
全凭嘴说破案,立意不错,逻辑不通,硬靠悬疑,没有一处提到监控,包括酒店,两星给里面男演员敬业的身材和摄影
对于印度这种套路的反转又反转的悬疑片,没看几部却已经产生抗体了。反转不是错,但反转的一点惊喜都没有,拍摄手法十分老套陈旧,视听语言跟不上(这点差现在的港片都好大一截),逻辑漏洞和叙事节奏也是一塌糊涂,最主要的人物动机和行为(为什么就偏偏跑到女主家里了)是个警察应该都能看出来吧,还扯了那么一大堆,不要以为是个作家就可以靠编故事模糊了行为逻辑。
形式很值得借鉴,印度推理片了不起again
确实是小成本的悬疑推理烧脑片,但是后半程明显发力不足了,总有新的证据出来,刷新警察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但结尾还是有bug。罪犯杀人的时候,死者的老婆特么在哪呢……但印度能拍成这样我已经满足了,至少没有歌舞,我很感激。
“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利用巧合” 罗生门格局,每个人讲述的都不一样,真相交给观众去猜。演员请就位、坏人逍遥法外系列。
不如《误杀瞒天计》,但也不错了
自从看了调音师,对与印度阿三的推理反转电影还是很期待的,结果看了太失望了,很多漏洞,完全是叙述,脑回路也比较短,不过比较真实的是最后罪犯逃了
2017.12.24
不停的闪回,不光让看的人感到不适,而且让本来就混乱的剧情更加混乱,故作神秘那叫装逼,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凶杀案,既没有高智商犯罪又没有惊人反转,还被称之成为完美犯罪,破案难度怕是国内村镇犯案级别,简单明了得让人发指。阿三果然奇葩!
故事节奏叙述还行,不过悬疑弱了一点,反转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