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上初一的时候看的,在中央CCTV6 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我还没有看完 就被妈妈赶去睡觉,电影的一开头我就知道它是我喜欢的类型的电影,不 曾经我没看过这样格调的电影,有人说它幼稚 有人说它狗血,但在我看来它太好看了,这是我对青春最早最早的记忆,现实中的我和半夏恰好相反,半夏发育晚 但我发育很早 相同的是我们的内心都自卑 孤独,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和半夏一样数学不好 看电影的时候羡慕天晴数学那么好 希望自己也成为天晴 但不能如愿,这是初一时候看的电影,但在故事的开头半夏和天晴都已经初三了,比我大几岁,但是一直到初三我数学成绩好的时候也不多,只有偶尔的几次考的好而已,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没有和学长之类的谈恋爱,但我也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我珍视年轻的爱情,它不成熟 经常有不可理喻的情绪爆发,但 那是真真实实的 发自内心的爱恋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十岁 觉得很开心 觉得生命又可以重新的打开 觉得我离那片向日葵盛开的园地不会太远了 珍视这份爱 还有最纯真的情
青春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忧伤隐秘而茂盛的生长躲在自己的小小一隅天空面对父母和同学们的不理解 只是沉默 更多的是无声泪流有时候忧伤是好事情 她阻止人类变坏 伤害初青春里 对美的觉醒 穿起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 涂起唇来 也许 并不合身对成绩的焦虑不想理会的世界就戴起耳机其实那是很俗气的手饰却是青春期里迷茫的自己 一点信念走在葵花丛读诗的你很美哭的时候倔强的扬起头 很美 笑容比花儿灿烂也很美 夏风拂过 半夏成长了 略带自闭的叛逆酷女孩 半夏聪明开朗的被过度保护的女孩 天晴2比1好看 是两个女孩站在一起住在有一条铁轨路过 可靠近的城市 心里就能感受到远方和希望眼睛安静而充满哀伤越接近大地的生命越沉重 地上的生物从不歌唱
“每班上交电影观后感征文2篇,截止日期4月5日,交XX老师。
”这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夏天,有风吹过》通知里的一句。
每每这样的通知下发后,我都会收到许多“未来文艺青年”的各式习作,有用心的有不用心的,有主流的有非主流的。
总而言之用心的多不用心的少,主流的多非主流的少。
刚毕业那阵儿,凡事图个新鲜,看电影看戏春秋游,我一准儿扎在学生堆里凑热闹,一不留神就有学生盯着我来一句:“老师你哭了?
”我:“……”后来才慢慢有了带队的感觉,才意识到组织者和观众游客的差别。
当然,当我坐在嗡嗡作响的放映机后面看放映人员卖力地绞片子时,更能感受到人家不是来享受的,这让我想起某部片子里主人公踩着脚踏车似的设备放电影的经历。
我备了副眼镜,听说学校多功能厅里放电影效果不太好。
曾有学生向年级组长诉苦:“老师,这地方看电影太不合适了,里面的人干什么都黑灯瞎火的。
”年级组长严肃地说:“黑灯瞎火就对了,这部片子本来就叫《夜袭》。
”我戴着我的小眼镜在大厅里四下张望,感觉这副眼镜成为引人注目的第二焦点。
第一焦点当然是两部放映机。
相比之下,大厅正前方皱皱巴巴的幕布映出了前排小朋友们的苦瓜脸。
我坐在最后一排。
观影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电影讲的啥”;另两个学生以严重怀疑的语气询问“老师你哭了?
”我当然没有,能哭至少是看懂了;再有个学生问了我四次“老师这电影叫啥名字”;最后有个老师问我“你觉得这电影讲了啥”。
我想说,讲青春期。
但我说,像散文。
演员都过了青春期了。
这电影类似文艺片,六年级的小孩子看不明白,九年级的或许懂些。
还必须是像女主那样及其敏感型的。
片头和片中穿插的音乐听着妖冶,于是影片有了不真实感和梦的感觉。
这效果很像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DV短片获奖作品那类风格。
当看到导演为传媒学院在读学生时我明白了原因。
教育局让孩子看这部片,就是让小孩子看大孩子拍的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品。
我记得里面一句孩子气很重又很震慑我的话:“早知道长大会承受痛苦我不愿长大,早知道遇见也要分离我情愿没遇见。
”(大意如此。
)我的天,这句话否定了前面大半部片子呢!
可惜,坐在厅里看电影的孩子不知能否听进这话,或者还是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南辕北辙,飞蛾扑火。
而我想评这部片,也是因为这群大孩子的心撼动了我的。
除了那些回忆般的色彩,梦幻般的画面,还有放学后背着书包就能踏上去的铁轨,长在熙来攘往马路边上成排的参天大树,以及你让我让一让,我却以为你发现我悲伤的错觉,还有那包画着几米漫画的心相印纸手帕。
一切的一切,是成长的代价,是成熟的代价,是千百个城市走向发达这条不归路的代价,是亿万个社会人将梦想与生存相挣扎的代价。
影毕,看最后一名学生出门。
我也跟了出来,而阳光刺眼。
眼前是金色的校园,鲜艳的花朵,一派祥瑞之气。
与充斥整个影片的阴郁有了很好的中和。
可是想一想手头许多令人头大的事情,我真的很想钻回那片漆黑,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穿着傻傻的校服张着嘴憨憨地笑,爬上教室的楼顶抬头仰望无尽的蓝天。
偶然看到的电影,以为是快要结束的影片.被它吸引,是因为看着同样疼痛的青春期,我却没有如半夏那样灰暗地度过.没有迟来的月经,没有小屋,没有她那如此多思的青春思绪,抑或说青春伤痕.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天晴的出现.她的眼睛是如此清澈,笑容是如此的无邪,心思是如此单纯.她和半夏的纯纯友谊,是我一直拥有,一直向往的友情.无私的帮助,不着痕迹的帮助,借口的帮助,一切都是我经历 熟悉而又想念的情节,在这部片都重现了.情节有点出乎我意料,那个优美的舞蹈老师,是天晴的妈妈,同样有着优美舞姿的天晴,也是舞者.她妈妈对舞蹈的追求最终由天晴来继承.没有很延续的忧伤,但却是窒息的伤痛弥散在天晴的心头.妈妈的离去让天晴终于懂得跳舞的真谛,但代价却是如此沉重!镜头转向了他们!!他们,他们一起进了北京传媒大学,成为传媒大学的大一新生.新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展开.如此的唯美,如此的新鲜,一切都有可能.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积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高歌 白菊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他们他们一直寻找的人,一直梦想的人.快乐和希望溢满他们的生活,短片的拍摄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梦的机会,更多的交流.半夏和高歌的搭配终于有了碰撞.半夏细腻的心思为着高歌在跳动,很轻,小心翼翼.她都是在她那绿色的世界里面,要不就是在暗房,想着她的一切.天晴则积极活跃于属于她的舞台."争先"是她的追求!快乐依旧持续,镜头依旧唯美,一切缓缓流淌着,让人羡慕!但平凡无奇的日子开始慢慢改变,仿佛是往平静的湖水投入一颗小石头,激起一阵阵涟漪.涟漪慢慢扩大,扩散成无尽的悲伤.高歌在实习时的牺牲,天晴的心脏病发等等,掀翻了一切看似平静的表面.悲伤溢满开来,半夏看似平静的心湖,在回归那片山野的时候,终于爆发!一句"高歌,你好吗?"透露了心底沉重的悲伤.之后的对话"高歌,那个七色花戒指的故事是真的,我就是铁轨上的那个女孩.我是为了你才考到这里来的."一切的谜底解开,但压在我们心底的更多是沉重的遗憾和悲伤.半夏最后喊出的话让我们伤痛,但很多东西都不能挽回,剩下的只是伤痛,无休止的伤痛.一切却又慢慢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天晴康复出院了,好像一切都正常了.半夏作出了到宁夏支教的决定,为了高歌的心愿,为了她自己.白菊在她临走前告诉半夏真相,高歌的心脏正在天晴的身体上跳动.半夏大受打击,最终的和解却是到了宁夏才解决."爱心传递 生命轮回",我们的追求!影片自始至终的那首插曲,忧伤 快乐 回忆的旋律,将青春的伤痛 快乐衬托得淋漓尽致.青春,虽然疼痛,但依旧快乐,依旧过去了,但他们却成长许多.这个夏天,风吹动心的夏天!
这部电影很让人难受,几乎就是把岩井俊二电影的大杂烩,各个地方都能看见岩井俊二电影里的影子,有甚者把情书的台词华丽丽的喊了出来,让我感受无比的雷人,一丁点也没觉得感动。
讨厌复制的画面和情节,没有一点新意。
不过值得说的是,摄影还是相当有美感的,值得鼓励的,而且里面的音乐,那首New summer我下载下来,一直在听,这首歌我还是很喜欢的。
听过《new summer》,才知道这部电影《夏天,有风吹过》无限延伸的远方,两个女孩迎着落日的余辉,在荒草杂生的铁轨之上,做一次光阴的旅行。
半夏,一半夏天的绚烂,一半秋天的静美。
天晴,晴朗的天空,乌云也只是一闪而过。
无论是否喜欢舞蹈,舞蹈都已成为天晴生命的姿态。
用镜头捕捉的画面一经定格便是永远。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就是它的唯美的画面与空灵的音乐,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它的画面。
想,今后当个摄影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光与影的交织背后,有技巧,有灵感,也有对它的热爱。
“它们的眼睛安静,但是充满悲伤。
是不是越贴近大地的声音越沉重,所以,地上的动物从不会歌唱。
”但,总有歌声。
只是,那些歌声,是留在心底,唱给自己听的。
太过感情充盈就是滥情就是娇柔造作就是无病呻吟我们的大学真的很令人失望。
这不仅仅是片子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门的思想观念是多么的浅薄不堪。
过去还怀着几分吃不到葡萄,去过几次传媒大学看学生演出。
真的很轻浮,现在看来和这片子很搭。
片子一直在嘲讽那个唱十个女人的人,电台却响起了被风吹过的夏天,跳得是街舞,浅薄!
后来想想也挺正常,考进去的,都是揣着浅薄明星梦,怀着无比虚荣心的富二代们。
再想想每年报考时候的那些小丑们,就更不奇怪了!
真正的传媒精神在哪?
是现实主义,尊重现实,一丝不苟。
就连“哄台”这一光荣传统,都被教条化,虚荣化了。
你不哄人说你out !
还有很多人总喜欢用“土”“土鳖”这类形容词,浅薄!
浅薄!
可以想象,这些靠老师教出来的“才子”们,将来踏入社会会诞生多少伪艺术家,那些自我感觉良好带着个破帽子的伪艺术家!
还有这绝称不上“学院派”,不要亵渎!
现实、厚重,他们学校门口天桥上那个拉二胡的都比他们强!
唯一顺眼点的是女猪脚的 绿色控、条纹控、格子控,我也是这类患者。
对于还整天听着陈绮贞、陶醉于小清新感觉的年轻人,《夏天,有风吹过》又送来一阵清风,从内到外地完成了一次对“装嫩成年人”的偶像岩井俊二及其《四月物语》的致敬;对于挣扎于考大学、考研的莘莘学子们,《夏天,有风吹过》又递来一纸志愿申报表,从头到尾打造出一部精美温馨的“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宣传片”。
在中国电影经历了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成长转型道路后,在电影从业者问着我们究竟有没有像日韩那般“纯爱意义上的青春片”时,这部影片恰逢其时地出现了,带出了真正的青春类型片。
它并没有太吸引人的聪明故事,岩井俊二镜头里的“花与爱丽丝”成为了北京的半夏和天晴,一个阴郁一个开朗,凑到一块,连带上那些七色花般绚烂的美梦,热烈地燃点起青春的火花——当然为保证“纯爱”,荷尔蒙因素是不予考虑的——然后,像台剧般出现帅哥、像韩剧般出现绝症,接着就有了牺牲和奉献,有了让八九点钟的太阳更加炙热的大道理。
所幸,正如青春是一场不问结果的狂欢节,青春纯爱片历来想表现的情绪和状态也就重要于故事。
首先,在决定青春片气质的角色选择上,本片给出了有说服力的演员(也是广院学生),她们没必要太漂亮,但得把青涩写在脸上,并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让观众无法接受角色的离开(毕竟不是残酷青春题材);其次,在雕琢出青春光泽的画面上,本片导演梁明作为该校摄影系主任,把其多年对色彩和光影的热爱倾倒在这个93分钟的大调色板上,把推演故事的矛盾冲突凝聚到壁橱、教室、操场、舞台等一幅幅容纳角色人生的浓重画框上;再次,在飘洒出小清新味道的声音上,影像中的世界被净化得十分干净,即便立交桥上都没了嘈杂的北京交响,而只有一句神叨叨的“有希望吗?
”(镜头拉开后,此问句藏有笑料,这里不便公开),而空灵的配乐也尾随着时间前行的滴答声,沿铁轨开去。
只是,不知是表演空间还是节奏的原因,精美的角色、画面和声音还不足以让此片像《四月物语》那般去自由生长,并蔓延出让年轻心灵憧憬的温馨情绪。
于是,它还是得裹搅上这么一个情节密集的通俗故事;跟着,我们庆幸这个夏天,终于有青春片吹来,却也遗憾这阵微风还没将翅膀漂亮地舞起来。
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有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式的壳没有刻画好题材本身的核,看上去就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情书》与《花与爱丽丝》的中国山寨版,完全是把上述电影的精彩桥断得拼凑,影片中的人物任务、场景选择都是在炫耀学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娴熟摄影技术,作为第五代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简直就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如此的青春。
如此的动人。
有新的希望吗?
小时候我也喜欢烧东西。
曾经差点把家里的大衣柜点着。
小时候也喜欢跳舞。
可是因为太胖总是只能自我感觉良好。
以后万事都有你自己作主。
因为我要走了。
大声喊叫的时候心里也会飞翔。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38351319.html
风格不错,内容无语
夏天,惊雷劈过
支持下大学生电影...
对那首插曲summer印象很深被大雨冲刷的落地窗,女生在窗台上走躲进衣柜里,七色花戒指
看完之後才哭。
虽然不少画面都很美,但是的确称不上是部好电影。
摄影不错,前面高中的表现力不错,后面就有点儿俗气和混乱了。
靠,比这伪岩井俊二、滥用摇臂和诗歌的广院电影更恶心的,是我居然在一个小时内写出的评论。但更更恶心的是差点让我吐出来的张老师。
因为我也学影视,所以就看看了,还行,不过没有那么好!
唯美。
一星给广院 一星给画面 一星给不讲课给我们放这片的大公无私的英语老师- -b
春天,大风刮过
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山寨版,形式大于内容
很矫情, 但是很多镜头取得真的很美, 很舒服.
剧情是电影的灵魂
音乐我喜欢
看片时16岁,真的很有感觉。
no
很多人评此片为烂片,说模仿岩井俊二的痕迹过于明显,其实背景音乐和画面挺美的,只是剧情老套了些。。。
挺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