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三部曲是一部不如一部。
从剧本角度看兄弟当之无愧地是第一,人物刻画最突出,主题最明确,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和场景最多。
太平洋主要凸显一个惨烈,至于空战群英嘛。。。
就只剩寡淡了。
空战场面还不错,其他的文戏部分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没有一句记得住的原创台词,能触动人心的戏基本集中在最后一集。
而最后一集的黑人和犹太人戏份在当下的时代又显得过于刻意和样板戏,尤其是在2024年巴以战争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讽刺,空战群英的集中营部分太突兀了,为了拍而拍,兄弟连里那个犹太裔士兵在集中营看着同胞受苦受难而痛哭的戏份至今记忆犹新,哪怕历史上那个士兵不是犹太裔也不妨碍剧本的优秀。
而空战群英的集中营戏份就显得很赶场应付。
本来空军飞行员就是宝贝高价值人员,即使被俘虏也是相对被优待和安全的,所以那么多俘虏营的戏份就很没意思,毫无危机感,甚至觉得谈跑时死掉的那个军官很没意义,感觉不逃的话生还概率反而更大。
从节奏上看空战群英也不如前两部,陆战更好刻画人物,战斗是相对连续的,而空军的战斗间隔太多,情绪上容易松懈,主角换得太快,留不下什么印象就退场,而且戴着呼吸口罩更难以辨认谁是谁,代入感很差。
印象中飞行员的抱怨和悲观厌战戏份太多了,削弱了战争正义性讨论的那部分,整体看来为何而战的意义不明显。
至于说苹果的质感太干净缺乏真实感,这其实是现在流媒体的通病,亚马逊和这几年的网飞也一样,实拍少而特效多,自然就缺乏质感。
还可以,不上不下的水平,老一套美国爱国电影了,画面还是很精美,群像每个人人物塑造还是看的过去,不过我感觉到的不足就是太仓促?
或者说是没铺垫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推动剧情而推动剧情,后期战队出任务三天出三天任务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有就是整个轰炸队没了伤亡惨重但是刻画很少,除了正面描写漫天的飞机残骸,以及塔台的翘首以盼,最后只是迎来了一架飞机,然后就无了,不知道是导演想要给我们呈现的是来不及悲伤还是想要呈现什么,不过如果是想要呈现来不及悲伤的话那他成功了,因为故事情节太快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整个轰炸队没了的重大后果是什么,只是跟着情节走。
其他的不足也就是男主两人的情感刻画感觉很仓促,仿佛就是开头我就让你知道这俩人关系有多好,然后后期所有的事情都是以他俩感情好而展开的。
就感觉?
为了刻画而刻画,你得告诉我他俩为啥感情好,以及一起经历了什么,或者彼此知根知底是因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还是什么……剧中只通过口述说了俩人外号的由来,感觉没铺垫好,后期也是在这种先入为主让你感觉感情好的基础上描绘俩人一起战斗,一方失联另一方担忧不已,最后相见。
总是感觉有点太流程了。
我只记得小的时候看士兵突击,许三多为啥跟周围成才,史今,袁朗,高城他们这么好,这都是能一点一点抠出细节的,层层事件一点点垒起来的兄弟情,但是这部剧感觉有点赶进度,感情流程一顺到底,总是差点意思。
其他的都还好吧,属于一个不上不下中规中矩的水平,关于演员,卡子哥有些过于演技表露,有些许……油腻 ?
也不是,就是太想演了反而痕迹特别明显。
不自然。
表舅的演技很好,感情戏还不错,此外里面的光影把他的美貌展现的很好,不错不错。
如果看过太多不正常的战争,或者看太多只反战败不反战的电影。
看这种片子,当然只能说说,导演手艺回潮了,男主一个二逼和一个鬼迷日眼的版德普,剧情特效一片瓦塌。
看不出来在讲什么就要骂对面,观点不同就要埋对方的人,听劝,去充点卡,打游戏,这对你和世界都是最优选。
这片子这种,沉重繁缛的电影哲学式史诗,不适合那些个出厂设计本来就只该用于吃饭的脑袋。
有没一种可能 ,正常的战争题材电影,是反对战争的。
有没一种可能:正常的战争,是人性部分在反抗非人性的部分。
被轰炸过的柏林街头和伦敦街头,失去亲人哭泣的声音是一样的。
飞在天上美军的残肢断臂,和倒在雪里的德军尸体,死亡是一样的。
好莱坞拍电影像是写诗一样,到大决战三部曲最后一部,号称美利坚版淮海渡江,用的是流水的美男和大面积的阳光和草地做背景。
美军打仗像是拍电影一样,不停地要求攻击力太大的飞行员们休息,让他们有时间划船、滚床单、在草丛中哭泣。
战胜国的士兵,最精锐的核心,花了一辈子写了一本书,好莱坞最牛皮的团队,花了一辈子,讲的最后一个故事。
屠龙少年除了肉眼可见伤痕,其实最痛苦最大的、最消耗勇气、毅力、智慧、生命值的终极BOSS大难关是:清醒地保持跟恶龙的区别。
知道自己是谁,世界那么大我tm跑这来,是为了干啥。
那些一看到军事题材就是为了体验大规模烧MP&HP就可以打怪的特效和小学鸡多巴胺快乐的战争场面的人:The things those people capable of, they got come.
据统计,在整个空战期间,第八航空军阵亡人数超过26000人,在B-17“空中堡垒”上执行轰炸任务的人员有接近25%的牺牲比例。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本剧集中表现的第100轰炸机大队尤甚,共有 785 名飞行人员阵亡或失踪。
因此,被送绰号“血腥100”(The bloody 100th)。
我们看到,每次执行轰炸任务,第100轰炸机大队一个编队十几架飞出去,只有几架能飞回来,甚至,有时只飞回来了一架。
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明知有去无回,空中战士们依然悲壮地慷慨赴死。
我们记住了剧中一个个英雄的名字:罗西(罗伯特·罗森塔尔),巴克(盖尔·克莱文),巴基(约翰·伊根),哈里·克罗斯比 …原著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当年夏季,伤亡数字以惊人的速度直线上升。
一名补充来的机组人员在晚饭时到达基地,吃完饭便躺在床铺上入睡,第二天早上,他牺牲在德国上空。
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后来他便被称作“过来吃晚饭的那个人”。
所以,真正应该被铭记和怀念的是那些牺牲的空中战士,尤其,是那些只过来吃了一顿饭就牺牲了的空中战士们。
可惜,剧中提起这些牺牲战士的地方不多,只记得第六集里,哈里·克罗斯比在伦敦与英国女军官喝酒聊天时,他提起了牺牲的战友“泡泡”,伤心不已,泪流满面。
随着二战的最终胜利,约翰·伊根和盖尔·克莱文驾机率领大队准备回国,在驾驶舱里,约翰·伊根终于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Leaving a lot of good man behind. A lot of brave men. I was going home. I just wished more of us were。
牺牲了很多优秀的人。
很多勇敢的人。
我要回家了。
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回家。
痛惜,第100轰炸机大队阵亡或失踪的785名空中战士们永远消失在了蓝天里。
空降师,太平洋,空军,全部看完,很好看,很人性,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活法我很赞同,人生有很多遗憾,有很多不舍,但是到了最后还要不断前行,活下来的也必定会更珍惜每一天。
很中肯的一部电视剧,没有偏差,各个阵营,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这首伦敦歌谣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提到了中国,看来导演真的很会了,在这个zzzq的时候居然也拍出来了,加个大鸡腿。
空战群英 (2024)8.42024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战争 / 凯瑞·福永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迪·里斯 蒂莫西·范·帕腾 / 奥斯汀·巴特勒 卡勒姆·特纳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如您对军史及军事题材影片感兴趣,请关注本人今日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或可搜索“WarArtStudy”)或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
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11月9日,Apple TV+终于公布期待已久的汤姆-汉克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打造的二战题材迷你剧[前两部为大名鼎鼎的《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和《血战太平洋》(The Pacific)]的最后一部--《空战群英》(Master of the Air)最新预告片,上映时间正式定档为2024年1月26日,总共9集,将于2024年3月全部播完。
空战群英 预告片
该剧最初版的预告片早在2012年即以由HBO放出,但后来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直到2019 年 10 月,苹果公司与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各自的制片公司达成协议,将在 Apple TV+ 上独家播放,总制作成本 2.5 亿美元。
后又历经新冠等劫难,终于定档实属幸事
该剧这一次的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get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国人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此战役美国陆军航空队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英国皇家空军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 轰炸大队。
历史上的第100轰炸机大队于1943 年 6 月 25 日执行首次作战任务,轰炸了不来梅的 U 艇船坞--拉开了 其传奇的开端,其出击区域涵盖了法国、德国、波兰、荷兰、挪威、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机场、工业和海军设施,也因为从 1943 年夏季到秋季损失惨重,该大队从友军大队那里得到了 "血腥一百 "(Bloody Hundredth)的绰号。
如最初分配到该大队的 38 名副驾驶员中,只有 4 人完成了规定的25 次出击任务,1943 年 10 月 10 日在对明斯特进行了一次空袭中,全大队出击的飞机中仅一架幸存。
1945 年 4 月 20 日该执行了二战中的最后一次战斗任务,同年12 月全体返回美国, 12 月 21 日在新泽西州解散。
在战争期间共执行了 300 多次战斗任务,获得了两次杰出单位奖,同时也付出惨重代价,共计损失177 架B-17。
欧战期间的第100大队B-17机群,垂尾识别字母D后又经历重组及改编,今日为第 100 空中加油联队(100th ARW),依旧继承了 "血腥一百"昵称,隶属于美国驻欧洲空军第三航空队。
驻扎在英国萨福克郡的米尔登霍尔皇家空军基地,也是美国在欧洲战区唯一的常设空中加油联队,使用波音 KC-135R/T “同温层油车”加油机(Stratotanker)。
第100空中加油联队而且为了纪念其第100轰炸机大队的前辈们在欧战期间的战绩及彰显空军的历史传承,今日的第100联队也是美国空军现今唯一被允许在飞机上显示其二战前身的尾翼代码的联队(super-D)。
在预告片01:14闪现出一架机身呼号XR-M,序列号48824的B-17
此机历史原型为B-17G-85-VE,由洛克希德公司生产,1945年1月7日出厂,3月29日交付给驻英国的第100大队,配属给第349轰炸机中队担任导航机(Pathfinder )一职,昵称“迈克”(Mike),战争结束后于12月除役
01:25出现了红尾涂装的P-51,历史中属于由全黑人空勤人员组成的第332战斗机大队
亦出现了第332大队第99战斗机中队庆祝完成500次作战任务的画面
真实历史中的第99中队的飞行员们在已公布的演职人员名单中还看到有多位真实存在的第100大队空勤人员
如由大卫·谢尔德饰演的第100大队第418轰炸机中队艾弗雷特·恩斯特·布莱克利少校(Everett Ernest Blakely)就是第8航空队的功勋飞行员,在战争期间共获勋11枚。
其最知名事迹为1943 年 10 月 8 日第8航空队的第111次任务-轰炸不来梅之战中,他驾驶的机身呼号“”,序列号为42-3393 ,昵称“仅需轻拍”("Just A Snappin")的B-17F-50-DL机组宣称击落9架敌机,为美军史上轰炸机执行单次任务的最高击落纪录。
布莱克利(1919-2004)
10月8日的出击机组成员
“仅需轻拍”号其座机也被德军高射炮、机枪子弹和 20 毫米机炮弹打了800 多个弹孔,两个引擎被击毁,相信剧集中的轰炸机与战斗机交火场面即为此事件的重演
片中也出现了美军轰炸机箱式编队(Box Formation)及被德军战斗机攻击的场景
历史中美军执行密集轰炸大编队的症结,就在于.50机枪的射程,整个编队的逻辑,也是以.50的射程为基础。
维持密集编队的所有努力目的在于,无论德国拦截机从哪个角度对编队发动攻击,编队各单位,尽可能多的调动应对该方向的.50火力倾泻子弹,来降低德国拦截的成功率。
越密集的编队,火力的密集度就越高。
说白了美国人就是把地面堑壕战搬到天上。
用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机枪手,熬死那些需要长期培训才能上天作战的精英德国战斗机飞行员。
为了实现这个战术,美军专门改进出加强高空稳定性的B-17E,把垂尾加大加高。
之后再不断升级火力,直到真正的空中堑壕战专用改造型登场,也就是B-17G
B-17G而德国空军对付美军密集箱式阵型的惯用战术之一-即第300战斗机联队首创的“野猪战术”,以8架或者更多战斗机攻击美军队形中的中1架,这个目标最好是编队边缘的,这样美军机枪手就不能集中瞄准1架了,而且总有1架没有被瞄准,甚至几架没有被瞄准,没有被瞄准压制的战斗机就可以冷静的瞄准B-17开火将其击落
其他的战斗机也应该开火用曳光弹攻击轰炸机,8架战斗机意味着24门机关炮,或者24条曳光弹弹道,会给机美机枪手造成严重恐慌,甚至无法冷静下瞄准反之战斗机被十几条曳光弹弹道攻击,战斗机飞行员同样也会害怕不能冷静瞄准,很远就会想脱离逃跑另外还有驱散箱形编队,相对来说,冲编队比精确射击盒子编队要安全一点,不需要降低速度精确瞄准射击,只要开足马力冲进编队赌一把就可以了。
能把堡垒编队冲散,基本就等于作战成功,因为离群的堡垒很容易对付,火力密集度下降了,德国战斗机们上去撕咬堡垒单机也就相对简单。
德军特写出现在预告片中并不多,仅高炮阵地时长最长
在真实历史中,1940 年德国本土用于防卫体系的有 791 个重型高炮连和 686个轻型高炮连,而到了1944年中期,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2655个重型高炮连(10930门88 mm Flak 18/36和Flak 37,4157门105 mm Flak 38/39和128 mm Flak 40)和1612个轻型高炮连(30463门20 mm Flak 30/38和37 mm Flak 43),参战兵员1110900人。
据德国空军军需总长汉斯-格奥尔格-冯-塞德尔统计:在在战争的前 20 个月中,每击落一架飞机平均仅消耗 2805 发重型防空炮弹和 5354 发轻型防空炮弹。
1943 年 11 月和 12 月期间,击落每架飞机平均消耗 4000 发重型弹药和 6500 发轻型弹药。
而到了1944 年击落一架美国轰炸机平均需要 88 毫米 FlaK 36 高射炮发射 16000 发炮弹、88 毫米 FlaK 41 高射炮发射 8000 发炮弹、105 毫米 FlaK 39 高射炮发射 6000 发炮弹和 128 毫米 FlaK 40 高射炮发射 3000 发炮弹。
从 1939 年到 1945 年,击落一架盟军轰炸机平均需要 3343 发重型高射炮弹和 4940 发轻型高射炮弹。
美军的战后研究表明,如果德国人能为防空炮弹安装了近炸引信,那么在平均飞行高度为7600 米、时速为400 公里的情况下,美国轰炸机的损失将是德国人的 3.4 倍。
每千架轰炸机的损失将从 11 架增加到 37 架。
但美国人称即使使用近炸引信,也无法改变国土防空的结果,因为到44年中美军的空优已经可以彻底压制德国防空体系,尽管如此轰炸机进入轰炸航路后,为了防止飞行员胆怯,都会改成自动驾驶仪驾驶,或者让诺顿系统接管了自动驾驶仪。
对比一下击落一架飞机的成本与飞机的制造生产成本对比:1942年德军使用重型防空弹药击落一架飞机的成本为267440帝国马币(106976美元),使用轻型防空弹药击落每架飞机的成本为37050帝国马币(14820美元)。
1942年北美B-25 "米切尔 "和马丁B-26 "掠夺者 "中型轰炸机的单价分别为153396美元和239655美元。
这个成本不包括维护、军械和燃料支出,也不包括与轰炸机机组人员培训相关的费用。
所在战争中期之前对比来看德国人击落付出的成本并不算高。
以上内容是本号结合短短2分钟时长预告片及历史原型的解读,真正的谜底将在明年1月26日的首播时全部解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就是约瑟夫·海勒《二十二条军规》背景中的那段历史,海勒驻扎在意大利,电视剧中的驻英部队情况要更糟,1942年参战的飞行员已损失了73%,其中57%阵亡或失踪,16%因事故死亡或重伤停飞。
到1943年秋,第八航空军处于崩溃边缘,很多人精神失常,剩下的也都是行尸走肉,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
最终还是靠着科技进步改变这一切,安装了默林的P51野马战斗机带领美国航空兵实现绝地反击。
电视剧就是关于这段历史的全景式纪录,一时间成为空战迷们的春药。
确实恢宏,史诗叙事,文武双全,在9小时的篇幅内,既主战场有空中棺材的铁雨腥风,也有炸弹屠城后的人间炼狱,有跳伞落入敌后的接力营救,也有被打入集中营中的绝境求生,有敌国暴民的私刑杀戳,也有友军阵前的给力救援,有悼亡家书,也有声色犬马,有为驻地小童种下的善根,也有被党卫军娃娃兵刺死的恶果……战争的残忍和刚烈丝丝入扣,绝不虚晃一枪。
总之三部曲终曲不辱使命,终于没有烂尾。
看完后更衰了,我们的主旋律叙事,远比不了美帝,近比不了阿三(178)。
二战三部曲是一部不如一部。
从剧本角度看兄弟当之无愧地是第一,人物刻画最突出,主题最明确,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和场景最多。
太平洋主要凸显一个惨烈,至于空战群英嘛。。。
就只剩寡淡了。
空战场面还不错,其他的文戏部分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没有一句记得住的原创台词,能触动人心的戏基本集中在最后一集。
而最后一集的黑人和犹太人戏份在当下的时代又显得过于刻意和样板戏,尤其是在2024年巴以战争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讽刺,空战群英的集中营部分太突兀了,为了拍而拍,兄弟连里那个犹太裔士兵在集中营看着同胞受苦受难而痛哭的戏份至今记忆犹新,哪怕历史上那个士兵不是犹太裔也不妨碍剧本的优秀。
而空战群英的集中营戏份就显得很赶场应付。
本来空军飞行员就是宝贝高价值人员,即使被俘虏也是相对被优待和安全的,所以那么多俘虏营的戏份就很没意思,毫无危机感,甚至觉得谈跑时死掉的那个军官很没意义,感觉不逃的话生还概率反而更大。
从节奏上看空战群英也不如前两部,陆战更好刻画人物,战斗是相对连续的,而空军的战斗间隔太多,情绪上容易松懈,主角换得太快,留不下什么印象就退场,而且戴着呼吸口罩更难以辨认谁是谁,代入感很差。
印象中飞行员的抱怨和悲观厌战戏份太多了,削弱了战争正义性讨论的那部分,整体看来为何而战的意义不明显。
至于说苹果的质感太干净缺乏真实感,这其实是现在流媒体的通病,亚马逊和这几年的网飞也一样,实拍少而特效多,自然就缺乏质感。
在这个忘却成为主流的年代,战争年代的记录值得得到人们的鼓励与赞赏。
我们应该去观看并思考。
先说positive的,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可以感受到身处战争中的恐惧与每个个体伟大的勇敢,所有参与、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都是英雄。
之前的观影中垂垂老矣的老兵们会炫耀或者执念一般的怀念过去,对参战的经历不厌其烦的循环讲述,当看过这个片子之后,我忽然发现他们也曾是生活尚未展开的年轻人,在生命中经历过那样的一段时光,必然是永生难忘的,他们手抚B17的那种感情是出于一种共同经历生死的刻骨铭心的爱。
我们不该再给人类创造这样的机会去与年代或事物建立此种关系,反对战争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根本人性。
再说passive的,人物刻画有点生硬且浪漫主义,思想变化不那么突出,当然了,人物略扁平原因一是篇幅短,二来也可能此剧关注的并不全是人物,而是事件,或者历史。
浪漫主义的评价来自于人物都是那么义无反顾的登上只靠运气才能返航的座机,真的有不需要心理干预就能如此强大的内心吗?
还有最重要的,在postwar年代过去这么久之后,历史经过三代人的过滤已经成了我们被告知的样子了,实际上至少在五十年代,对二战的受害者描述都只是区分国籍,而无视种族,像最后一集那样由西方立即发现并揭露而形成世界共识的犹太最终方案之邪恶,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不光彩的视而不见的年代而作出的明目张胆的篡改罢了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Masters Of the Air Main Theme (Sped-Up Version),Speed Geek继2001年《兄弟连》和2010年《太平洋战争》之后,万众瞩目的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联袂打造的二战三部曲最终章《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1月26日上映,至今已播出4集,相信不少读者已经一睹为快。
在二战时代,轰炸机是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是人类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集合,是举国国力角逐的体现(单发的战斗机之间的狗斗,固然精彩,但真正的展示整体工业军事实力和释放破坏力量的,还得是大型机)。
所以本剧集的英文名字《Masters of Air》恰到好处,四发重型轰炸机才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
然后仅靠一部9集剧集,来全面展示空中力量的技术,战术各个层面的细节,确实太勉强了。
而目前播出这两集就有这个问题,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就有很多普通观众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的内容。
所以本文依照之前的惯例,以剧集呈现的细节作为基础材料,对真实历史中进行解读。
故事背景此剧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方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1940-1945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美国4发轰炸机被击落后死亡率略低于50%,皇家空军兰开斯特死亡率在85%,哈利法克斯是75%)。
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战役规模空前惨烈(对比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轰炸总出动架次是33401架次,作战损失485架,损失率是1.45%,死亡空勤是3044人)
西线盟军空中力量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轰炸大队。
而该剧目前播出的前4集主角均在此大队服役
在真实历史中该大队成军于1942 年 6 月 1 日,成立伊始并无一兵一将。
直到 10月 27 日第 29 轰炸大队抽调一批骨干被调往爱达荷州的高文机场(Gowen Field)。
四天后又转移到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陆军航空兵基地,接收首批四架西雅图波音工厂的运抵的B-17F 飞机。
11 月 30日迁至犹他州的温多弗机场( Wendover Field),开始大量吸收人员和飞机,开始进行轰炸、射击和导航训练。
第350中队所属机1943 年元旦,新成立大队的成员们再次分来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基地:飞机和机组人员转移到了爱荷华州的苏城陆军航空兵基地( Sioux City Army Air Base),地勤人员则转移至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陆军机场(Kearney Army Airfield),与其他一道准备派赴欧洲战区作战的大队协同展开空中及地面训练。
真实历史中第100轰炸机大队队徽到4 月中旬,所有机组人员与在卡尼的地勤梯队汇合,接收全新的 B-17 。
于5 月 25 日离开卡尼,飞越北大西洋航线前往英国投入欧战,在其后的战争期间一直驻扎在诺福克郡的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Royal Air Force Thorpe Abbotts ),成为盟军战略轰炸行动的中坚力量。
第1集的前半段剧情即为此段时间轴
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位于位于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迪斯以东6.4 公里处,建于 1942 年, 1943 年初为英国皇家空军霍勒姆基地(RAF Horham)的卫星机场,之后两个机场都被移交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索普阿博茨机场的美军代号为第139基地(Station 139),战时主要部署部署第100轰炸机大队(霍勒姆机场部署了第95轰炸机大队)。
剧中呈现的索普阿博茨基地门牌
历史上真实的索普阿博茨基地航拍图战后,机场于 1946 年 6 月 27 日移交给英国皇家空军。
其后机场拆除了大部分围栏、跑道和硬地,大部分恢复为农地。
1977 年当地政府对原控制塔进行了修复,改建为第 100轰炸大队纪念博物馆。
今日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的文件、照片、制服和各种设备,还有一个按照战时陈设复原的电传打字室。
屋顶被称为 "玻璃房",从这里可以看到剩余的飞机跑道,室内也保持着机场运营时的原貌。
在介绍第100大队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剧中登场单位的从属关系,插播简介一下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构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16支编号为第一至第十五和第二十的航空队(Air Force)执行作战任务。
在航空队内部又设立作战司令部(perational command),按职能(如战斗机和轰炸机)对部队进行行政管理。
作战司令部的编号与上级航空队的数字相同,以罗马数字表示。
如本剧集主角所服役的上级单位第八航空队( Eighth Air Force)就下设第八轰炸机司令部( VIII Bomber Command)和第八战斗机司令部(VIII Fighter Command)。
出于在必要时能够独立行动的目的,又另设了八个航空师(Division),作为陆军航空兵庞大组织的另一层指挥和控制机构,。
在航空队和航空师内部还包括称为联队(Wing)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飞行大队(作战单位,见下文)。
联队理论上为复合型组织,由执行不同类型任务的作战大队组成。
然而,二战中的大多数联队都是由功能相似的大队组成的(如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训练机、反潜机、运输机或混成大队)。
随着战时大队数量的增加,作为管理机构的联队数量也成倍增加,最终成立了 91 个联队,其中 69 个联队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运作。
接下来是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单位-航空大队(Group),由3-4个飞行中队(squadron)和附属地面支援保障梯队构成,规模相当于陆军地面部队的团。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陆军航空队的航空大队为 67 个,其中 49 个部署在美国本土。
其中 13 个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飞行堡垒"和 B-24 "解放者"),13个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大队(B-25 "米切尔"、B-26 "掠夺者"和 A-20"浩劫"),26个驱逐机大队(Pursuit group)-1942年5月改名为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9个观察大队(Observation Group,后改名为侦察大队/Reconnaissance group)和6个运输大队(后改名部队运载或战斗输送大队)。
在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投入服役后,又增设超重型轰炸机大队(Very Heavy Bombardment Group)。
随着战事升级,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陆军航空兵迅速扩张,到2月航空大队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个。
7月,这一数字跃升至224,一个月后又升至273。
第100大队即是在此时间段内成军
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如何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当时美军实行“自我培训”机制(self-training),在机具、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培训。
新飞行员的单独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不利于部队的磨合。
为了解决问题,美国人借鉴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训练单位(Operational Trainning Unit,即OTU)体系。
根据此概念,部分经验较丰富的大队超编为母体大队(parentgroup),由其向新成立的或"卫星"大队输出大约 20%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骨干成员。
分派到新成军的卫星大队的骨干首先要接受有关其训练职责的特别教程,此教程最初由分管的航空队负责,1942 年 10月 9 日之后则由陆军航空兵应用战术学校(AAFSAT)负责,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全面标准化。
学校的毕业新生即充实了卫星大队,同时还恢复了母体大队的超编规模。
AAFSAT胸章母体大队负责其卫星大队的组织和训练,从骨干分遣队出发之日开始算起,训练过程通常长达六个月,前半段目的是让新部队达到兵员要求,后半段时间进行飞行训练,包括最后六周集中进行整体作战演练。
1942年2月,第二和第三航空队首次采用了该体系(这两支航空队在二战期间只负责训练), 5 月扩展到部署在美国大陆的所有四支航空队。
在该系统成熟之前,每个航空队都以一种类型的OTU训练为主,如第二航空队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第三航空队以中型和轻型轰炸机,第一和第四航空队为战斗机,但最终所有四个航空队都同时开展了战斗机和轰炸机OTU训练,到1943年初部队扩展的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至第四航空队队徽
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大队及数个母体大队派赴海外部署之后,补充训练单位(ReplacementTrainingUint,即RTU)取代了OTU体系(在1943年12月时,共有56个航空大队为作为战略预备力量的OTU母体单位或RTU),所以自1943年10月之后,除3支B-29超重型轰炸机大队之外,美军再未成立过新的卫星大队。
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最高峰时共有318个航空大队(1944年3月),总计2411294人(军官306889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06335人(军官104864人)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有243个,总计2253182人(军官368344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99609人(军官122833人)从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到 1945 年 5月纳粹投降,美军共投入 149 个航空大队对德作战,而到 8 月日本投降时,有 86 个大队部署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随着驻欧洲航空兵部队的部分复员,现役航空大队总数减少到 213 个。
几乎所有解编的部队都是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和 B-24),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35个,其余的均被解散或重新改编为超重型轰炸机大队(B-29)最后航空兵作战部队的最小常设单位-中队。
从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期间,美军共成立1226 个战斗中队。
战争结束还有 933 个中队在服役中,其中 868 个被分配到各个大队。
65 个未编入大队,作为单独的部队隶属于上级指挥机构,大部分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
由于篇幅关系,第一集下半部分的剧情及人物介绍将放在本文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
每条故事线都稍微有些单薄,但整体还可以,片头绝了。
制作考究但叙事空洞,称自己是“三部曲”之一显然是自不量力……main title theme还不错。虽然边看边吐槽,但确实好久没有每周追着看一部剧了……
兄弟连开启的一种关于战争跟生命的视野,值得以二十年的时间来等待二战三部曲的完整。
战争的残酷,和平之不易
那个年代的美利坚真有点灯塔的样子。最后一集夹带犹太人的私货,看多了有点疲惫。勉强4星吧。
第六集 竟然伦敦民歌在感谢中国老兵 😭
斯皮尔伯格“二战三部曲”收官之作,导演、编剧、演员阵容都非常强大,特效逼真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前作《太平洋战争》的高质量也让观众绝对可以信任这部剧的品质!等了那么久,它终于来了,并且不负期待!
剧版壮志凌云
极其平庸
把里面的油腻男去掉我能再加一颗星。
典型美国主旋律剧,比起之前的《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逊色太多。也许不是斯皮尔伯格亲自执导,也许是如今时代不需要这样美化的二战功绩。全程看下来剧情和各位表演都很飘着一点也没感情投入。前五集更是觉得像美空军展演二战版《壮志凌云》好在后面各位主角被俘等事件让剧情没那么无聊。总体来说没有传承老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的质感
制作精良,剧情节奏把控的很好,场面设定宏大。值得一看的二战题材剧集。
前几集空战场面震撼,剧情人物乏善可陈。后几集大场面也没有了。三部曲最差。
因为剧情太无聊,演员太装逼,在第四集弃了
真的看不下去, 为了评分1.5x拖了6集,突然意识到原因,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都没有,这是2024年啊,服了
中规中矩
主角们都很帅,如果本剧在十年之前,我一定非常乐意给好评,但现在美丽国的势力逐渐崩坏瓦解,谎言逐渐被识破,而且主角之后还参加了韩战,可以说我是带着一份尴尬去看本剧的
期待了这么多年,还是失望的,整体的下滑是非常严重,演员很做作,代入感太差了。情节也是有些散乱,抓不到主线。
空战动作戏、战机道具、后期CGI等硬件7.5分,剧本故事、爱情戏、人物塑造等软件6分,首集整体6.5-7分水准,男主奥斯汀表演有点油,卡司大多无表演机会,更没涉及到反战、敌我界限模糊等人性化思考,适合继续观望。
看了一分钟我就关掉了,果然Austin Bulter是拍完Elvis立刻就进组的,他断然是扔不掉那个声音和形态的,好可怕的体验派表演,从来没见过。本来老期待这个剧了,为什么要选他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