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无聊,上豆瓣,无意中看到了《顺流逆流》,徐克,谢霆锋,伍佰,卢巧音,2000年。
耶稣,白鸽。。
仿佛喋血双雄,张力,节奏,不是英雄,生命的挣扎却是本色,那时候谢霆锋还年轻,好多张狂的歌,电影里却是规规矩矩,神情动作,好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变,这样看来会有点遗憾,不过世界没有必然的事情,有些本色,历久弥新。
伍佰的加入,有点惊讶,原来伍佰的动作也可以这么酷,眉头深锁,严肃中却仍可看见柔情。
有人说片子很烂,剧情很俗套,剪接破碎。。。
可是依旧喜欢,看到小谢、伍佰还有卢巧音三个人在车上唱那首生日歌“掉在空中好多的酒杯,你的脸蛋红得象草莓,今夜大家不醉就不归,明早太阳是我的棉被。
再来一杯”会如此感动,高兴又想哭。
顺流?
逆流?
人生?
安于现状或者想要逃离,重新开始。
一切都似乎未知,顺流逆流,争的不过是一个希望,新生的婴儿也许就是预示着新的道路、希望。
错过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的我,在消沉的当下,仍然支持香港电影,尽管这样的支持显得如此无力与卑微。
我喜欢顾小白描写的杜琪峰、徐克、许鞍华、林岭东、叶伟信。。。
希望能够一直看到那些才情的导演,那些灵气的演员,那些动人的电影
徐老怪拍这种不是那么目标明显要拿奥斯卡的电影还是很有爱的。
尤其下雨天车子里的三人相聚唱歌,真的是那种风云际会的感觉。
谢霆锋工作失误,卢巧音不被父亲认可,伍佰是个卢瑟女婿,哈哈哈哈哈,正巧天还下大雨,一个有车没有人载,两个没车却需要载有身孕的人。
妈的,坐一起笑一场吧,那个歌好沙雕啊好沙雕。。。。
两只老鼠的故事,真有趣,管它外面是活猫还是死猫,总之不能当饿死的老鼠。
你他妈都老鼠了,还管追悼会怎么开,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
想想真可笑啊真可笑。
谢霆锋问,A老鼠怎么死的,是不是被猫咬死了?
同事说:被老鼠夹夹死啦。
啊哈哈哈哈哈。
上两幅图好了
宁愿相信这个衣柜巨人生前是旺旺,熊孩子和他大干一场之后,天国相遇,一句:凡人皆有一死。
泯恩仇。。。。。。。。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68443/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关于编剧和导演的疯言碎语最近美国编剧协会因为待遇不公准备罢工,虽然我喜爱的一些美剧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但还是觉得应该支持这些编剧们。
因为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个我一直很纳闷的问题:对于一部影视剧的成败,到底是编剧重要还是导演重要?
我是一个业余影迷,我甚至不知道电影导演负责哪些工作,所以以下只是我的疯言碎语。
对于一部电影电视作品来说,单纯从艺术价值,最重要的两个幕后角色就是导演和编剧。
不过两者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一部影视剧成功之后,导演名利双收,是被采访、赞誉的主角,是媒体的焦点,甚至比幕前演员更风光无限。
而编剧却往往无人问津,普通观众几乎从来不注意影片的编剧是谁。
这当然有点不公平。
(疯狂钻石@mtime 原创)我觉得世界上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非常少见,绝大多数成功的影视剧首先仰仗的还是一个好剧本。
毕竟,电影是一门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艺术,再前卫先锋的电影,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你敢说王家卫的电影没有“故事”吗?
况且,那些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大多是自编自导的牛人,他们最清楚怎样用特殊的导演技巧来升华自己创作的看似简单的剧本。
我觉得徐克的《顺流逆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剧本如果换成其他导演来演绎很可能变得非常平庸,但它却在徐克的掌控下焕发出独特的光辉——当然,《顺流逆流》的编剧还是徐克自己。
我不知道一本相同的剧本经过不同的导演演绎后会有多大的差异。
我很想看看如果两部电影的剧本、演员、摄影、剪辑乃至所有的幕前幕后工作人员都一样,仅导演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多大的差异。
曾经听说过一则轶闻,我考证不出来真假,可能记忆有偏差,不过大致如下。
据说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现代启示录》等的剧本在拍摄计划敲定以前一直在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人的手里流传。
原计划是科波拉准备拍摄《辛德勒名单》,而斯皮尔伯格准备拍摄《现代启示录》,结果后来不知为何对调了。
如果不对调呢?
恐怕我们看到的仍是两部经典电影。
有那么扎实的剧本在,一定水准以上的导演会那么容易失手吗?
可如今多少观众记得它们的编剧是谁?
而且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总有点儿编剧洗净脖子任这些名导宰割的意味。
其实即使对于很多名导,电影的成败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
当你痛斥《教父3》是烂片的时候,你觉得是科波拉的水准有多大变化,还是因为剧本有些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对“导演风格”的感受,会不会只是一种错觉?
比如某个导演偏爱某个演员,当这个演员出现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他的相貌、神态、口音归结为导演风格?
我有时觉得,可能一部电影仅换了个录音师,你就会觉得这部电影不是这个导演的作品。
你连续观看《红高粱》《代号美洲豹》《有话好好说》《英雄》《千里走单骑》的时候,你觉得是导演风格在变,还是别的什么变了?
(疯狂钻石@mtime 原创)当然我并非一味贬低导演,不过我的确更欣赏一些能自编自导或者强烈风格化的导演。
说白了,也就是编剧型的导演,例如徐克、王家卫。
他们(至少在巅峰状态时)有化腐朽剧本为神奇影片的能力。
既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如此凤毛麟角,那么大概世界上绝大多数好电影的基础都是一个好剧本。
这样看来,编剧的功劳实在被埋没地太深了。
现实是,一流编剧的知名度比不上三流导演。
我觉得大部分编剧过的日子是: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
拿银河映像的作品举个例子,观众把《暗战1》的精彩归功于杜琪峰,把《暗战2》的失败总结为“剧本太烂”。
杜琪峰拍过的烂片可能比好片还多,你如果有兴趣回顾一下他的电影作品,他后期的导演风格始终没有多大变化,电影的成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剧本的质量。
一流编剧除了被一些较专业的影迷膜拜之外,几乎只在背黑锅时出现。
这的确就是这次罢工的某位编剧所说的,编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编剧的作用在美国电视剧的制作中显得特别明显,美剧就是靠编剧混饭吃的。
美剧每一个episode几乎都换一个导演。
剧集的连贯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剧本的连贯性。
而且剧本决定一部剧集的生死存亡。
电影是一锤子买卖,而电视剧却得想方设法让观众不换频道。
如果观众觉得电影剧情不好,那他也已经付了钱了,而且他下次还是可能被忽悠进影院;但一旦观众觉得电视剧剧情不好,就可以随时抛弃它,这样这个剧集就很可能被停播。
(疯狂钻石@mtime 原创)这也难怪美剧的编剧要绞尽脑汁留住观众。
我觉得这种压力下产生的剧本和以此拍摄的美剧,在平均观感上已经超越电影。
很多时候每周挑选观看四个优秀的美剧episode的平均感受优于观看同期4部新上映的电影的平均感受。
不久前有消息说《LOST》可能因为编剧协会的罢工而烂尾。
《LOST》几乎成了我这几年的精神支柱,如果《LOST》因此而烂尾,那简直比红迷发现 《红楼梦》80回后遗失还令人难受,所以从感情上我不希望看到这次罢工。
不过,我们还是挺一挺这些“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的可怜编剧们吧。
疯狂钻石http://www.mtime.com/my/wzcjojo/http://wzcjojo.spaces.live.com/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68443/
慕名已久。
一部信息量很大的片子。
情感部分拍得相当好,桥段也都精巧温暖,堪为学习榜样,两对恋人的对比或卿卿我我,或视同仇陌却爱意涌动、杀手和保镖的角色冲突,父亲和刀头舔血人生的理念冲突,共同交织成一部拥有庞大的信息量的影片。
几段黑帮打斗场面和情节设计,在当年也应该是深受好评,当然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包括快速凌厉的风格已经成为本片的标识。
在打斗交锋过程中的情节设计,一贯是徐克的特长,他的动作场景有华丽丽的特色,虽然不专业,但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风格,多点镜头切换自如酣畅,有时候要看上两遍以上,才能体会这种镜头语言带来的场面冲击感以及同样丰富的信息量。
无奈音效太差,实在影响观看效果。
部分情节,例如音乐盒,例如阿杰雇佣兵身份及经历的交代,都有点突兀,让人一时半会不能明白,人物的行踪和思路也是天马行空,例如阿政到南美的海滩度假,怎么就在一个中国小店邂逅了莫名其妙买音乐盒的阿杰,然后又在阿杰岳父的生日宴上再次遇见,又如最后,慧慧都快生了还莫名其妙迫不及待地往红磡火车站跑以致有车站产子的所谓险情出现,而阿政本来明明在阿杰家的现场,怎么就心有灵犀地劫车往红磡火车站跑,这才完成了救护慧慧并帮助生产的惊险过程。
让人不得其解。
以上算是瑕不掩瑜,可是为什么只给三分,原因是电影的理念通过了错误的人物来表达。
这绝不是说演员的表演不好,相反,本片三个男生伍佰、谢霆锋、恭硕良的角色都非常适合演员本色,两个准妈妈也秀色可餐。
黄秋生这样的老戏骨更是锦上添花的点缀,有了他,片子的厚重和属于港片的生活味直接提升了n个档次。
问题在于,电影似乎想表达一种因为爱和生命的到来,生活变得明确而有意义,跟过去告别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过程,虽然惨烈但只要身怀绝艺就绝不会没有希望。
相比之下,阿政这个人物差强能够解释这种理念,令人惊奇的是年仅二十一岁一直在酒吧混的他怎么就突然成为一个相当合格的保镖,而阿杰这个人物,正如伍佰的感受一样,演到最后发现这个人物除了对老婆好,对阿政网开一面显得江湖义气还在之外,基本是个负面人物。
而电影让他一个人去解决捣乱演唱会的黑帮,也是硬生生地要帮他洗白,相当地牵强。
人生的扭转,绝不会这么戏剧性,这么简单的套路和电影整体营造的复杂人物关系、庞大的情感信息完全不匹配。
只能解释为徐克的确是有无法遏制的浪漫情怀。
阿杰和阿政两个人物性格的塑造,阿政相对立体丰富也真实一点,阿杰的性格就非常空洞,但按理说,阿杰才应该是反应电影思想最重头的人物,可惜除了动作抢眼帅气之外,整个人很空洞乏味,因此更加无法深刻地阐述主题。
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力作,但所有的用力点,没有集中起来,因而显得散乱,前半部尤甚。
有衔接问题当然也是必然了。
以上评论出于今天的眼光,有点苛刻了。
徐克是我喜欢的导演。
他们说,这个世界开始什么都没有黑乎乎,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最有办法的那个就说不行所以他创造了光光很好,可以看见东西,做很多事情第二天,他还创造了天有时天上还有彩虹有时发起脾气打几道闪电下来挺有趣的第三天,他创造了水有水就有植物飞禽走兽,什么都有接着大家就开始玩一个叫做适者生存的游戏......第六日,他根据自己的样子造了一个男人很不完美接着,就做多了一样东西,叫做女人以为这个世界这么大,一定容得下谁知道就连容纳多一个都不行这算是世界末日以外最失控的东西所以第七天他本来打算休息但是最后还是要从头来不单只他是要从头来过全世界都要从头来过......他们说,这个世界开始什么都没有最有办法的那个就创造出很多东西其实是做出很多问题很多矛盾他却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最后他就做多了一种东西叫“希望”就是这种东西使所有事情都可以从头再来
王家卫风格影响遍布整个宇宙啊,徐克这部《顺流逆流》明显也是有浓浓的王家卫情调,还有吴宇森的白鸽子,在《喋血双雄》中吴宇森把白鸽子这货玩得淋漓尽致,徐克借用了,整部电影剪辑干净利落,畅快淋漓,会获奖是理所当然的。
谢霆锋年轻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本色演出,酷,拼命三郎。
伍佰演一个雇佣兵也是酷。
最后到达红馆,我有种猜到结局的预感,那就是,谢霆锋伍佰卢巧音恭硕良一起在红馆开心的开了一个演唱会,散场,片尾曲《不是定律》响起!
[鼓掌]鼓掌,观众离席。
话说回来,都是因为有了孩子他们才拼了命的弄钱,若可以选择,先不要孩子,那女主会不会一直弯下去呢,而伍佰还是做他的雇佣兵老大,那这部电影怎么演下去!?孩子是新生希望,但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把希望都寄托于孩子是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看到电影结束20分钟前,都一直在想,这样的电影,打三星差不多了吧?
实在是陈词滥调。
好吧,怪我看得太晚。
彼时可能引领潮流的故事桥段。
拍摄手法,到了差不多10年后的今天,自然更是经不起推敲了。
哎,讲故事的人,最怕的不就是擅长挑剔的人么?
可是,当看到小谢童鞋扮演了接生婆的角色,我觉得这样的镜头还是应该让广大淫民群众都欣赏一下,当年刚满20岁的青涩少年,是如何演绎这么复杂的心路历程的,嘿嘿。
本片最大的亮点便是主角多是音乐人吧?
黄老邪老师不过一神叨叨的文艺中年配角而已。
伍佰很酷,枪法很赞,卢巧音也还凑合,即使不是亮点也不足以成为败笔。
倒是千亿媳妇徐子淇真是非一般的清纯啊。
那美丽的笑容真是让人着迷。
想到她现在三年两抱,少妇风韵十足,真是感慨万千。
貌似还要在为生儿子而努力。
哎,做人难,造人更难啊,为富豪造接班人难上加难啊。
另那一坨用放大镜杀死蟑螂的恭硕良同学实在太有型了。
我建议色女们都看看这部电影。
他把人比成蟑螂的论调倒是让我想起王家卫老师一向喜欢的文艺腔。
事实上,人怎么可能比蟑螂剽悍呢?
水演不死,又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有食物的地方,打不着也踩不死,繁殖能力比谁都强,多么厉害啊。
哎呀,我真是离题千万里。
就为了小谢接生、千亿媳妇的美丽、伍佰的枪法、恭硕良的装酷,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看看呢,怎么说也比灵灵狗、非常完美、十全九美之类综合素质高上几百倍。
影片最后的镜头,小谢脏兮兮的鞋子和徐子淇的大头鞋排排站,格外温馨。
这也算是分外有创意了吧?
广告片里表现爱情就可以借鉴一下吗,嘿嘿。
碎片化剪接,手提摄影,第三阶段搏击,想看(2016.9.2)看完了,挺好的,进步发奋的片子,不过看得出来,摄影机我们还是比较差,这个演员,动作演员,我们没有以前多了,人才不够,谢霆锋压不住戏。
伍佰挑战自己,到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动作还是比较差。
香港这样社会,穷也是一种罪。
这个说得很现实。
这样的社会里头,本来就不真实的爱情,真真假假的桥段。
这样就出来了这样的,人格分裂三角恋。
不像金岳霖他们,而是,精神到肉体上的。
后来的蜀山传如果延续这个路子,会很叫好的很多。
可是没有。
思路变了。
他们就这样,意思是“这个我也会玩”
这个片子最优的部分就是枪战场面,不夸张领先世界二十年,极其反九十年代港片套路(徐克分镜的神!
前不久的九龙城寨算是近期比较好的动作片了,相比本片也就没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
哦!
九龙城寨的武指谷垣健治在本片饰演一个杀手,本片的武指是鬼脚七熊欣欣。
伍佰演回归家庭退出江湖的冷面杀手真的够绝,他就自带一种“哥不在江湖仍有传说”“天大地大老婆最大”的窝囊高手感。
两千年小谢的颜值秒杀现在一切顶流,他演这种有点聪明但不多的后生仔也是手拿把掐。
比较惊奇的是,伍佰所在的前组织里戏份最多的杀手,竟然是鼓王恭硕良,帅得跟现在判若两人。
有些台词也蛮有意思,“对低等动物比较宽容”“是不是每个孕妇都很难笑”“世界给他们定了没钱的罪”。
ost都是伍佰和霆锋的歌,很好听。
本片又提到了南美沙滩,南美真的!
港片疗愈圣地。
集中的枪战场面有三场,可能喜欢楼战的人比较多,那边特效啊人员点位啊都更复杂还有墙面追逐爆破之类的。
不过我最喜欢停车场追车的部分,伍佰巧用弯道迷惑对手,导致对面内斗,一个人胜过法拉利整个策略组。
《顺流逆流》的伍佰,我吾再觉得距丑样。
智谋坚定的并体 沉着冷静的混合 到达尖峰后的冷漠同归隐 外表依然普通平凡却深藏无穷的爆发力同速动力 国语、cantoness、西班牙语、英文、闽南歌,多种语言的兼容 就如同人物角色的复杂性(徐子淇 = Les + 卧底女警 + 怀了霆锋的孩子) 极具生命力同伸张力 镜头切换紧凑 再加上某个爆炸现场利用《TheMatrix》一样的子弹时间环围人物旋转180度特技 又令整部戏散发着无穷的战斗原动力 有一股气势直冲眼球 震动着你的大脑神经
接受不了这种打戏超过1个小时的电影
破碎的剧情。 伍佰有时是酷酷杀手,有时像八两金
徐克从好莱坞回归华语片之后的风格之作,一部相当纯粹的动作片,而且动作戏不再是所谓的中国功夫,而是借用强大的剪辑功能从整体渗透到局部,再从局部渗透到微观。电影的情绪和气质是从动作和剪辑中发酵出来,完全不依赖于剧情。
小时候应该是看过这个电影,但是没什么印象,现在重新再看,依然是留不下什么记忆。伍佰出演的电影,这个应该是巅峰了吧,但是表现依然不在线,跟谢霆锋一样都是面瘫,但年轻时的谢霆锋是真的帅。所以伍佰后来也就老老实实开演唱会了
90年代徐克的创造力无穷 也是“徐老怪”的根基所在 比起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笑傲江湖》、《黄飞鸿》 本片也许更有那个香港新浪潮电影旗手之一徐克的影子: 动作场面设计想象力极其丰富 比起吴宇森在90年代初期的设计更上一层 突出一个“酷” 利落的剪辑、大胆的分镜设计、紧张节奏中的变化 以及将整个赛格朋克香港作为背景的豪情都令人神往 由于对人物情节的弱化 经常也会令观众陷入不知道“谁在跟谁打”的困境 但这却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每场大动作场景至少有三方势力互相角逐 不断在沉默中突转的动作节奏与直接带来的剧情反转都隐含其中 令本片其实更像一部“文艺类型片” 实验色彩浓厚且效果极佳 2000年完成的《顺流逆流》明显受到了王家卫的影响 特效使用也相对节制 比起现在与过去的徐克电影 这部“过度作品”与《青蛇》是个人的徐克电影最佳
枪战片有其自己的套路,而徐克得风格既不适合这个套路,又逃不出这个套路。无惊无喜甚至显得有点无聊。
武戏太多文戏太少,作为男性行为动机而设置的女性角色完全是工具人,空而无味。
徐式枪味
真好看!干净利落爽快漂亮,武指很棒,普通的演员也被调教得出色有味,我几乎要喜欢上谢霆锋了。
伍佰原来也有这么帅的时候。节奏有点奇怪啊,没看出来想表达啥,感觉像漫改电影,总有种有设定庞大的原著支撑,角色众多,但哪个也没说清楚的感觉。又有点看武侠片的感觉,镜头切换就如伍佰的动作一样凌厉,不知道是不是知道导演是徐克产生的代入感。台词嘛,又有点王家卫的感觉,总之是风格大于故事的一个作品。
前三分之一是王家卫风格,如果整部电影延续此风格或许不错。但是后面就跳跃到传统动作片了,故事重点完全在动作上,没有再将情感放在两位主角上,两个主角似乎也不用表现太多的演技,一些快速模糊的动作镜头闪来闪去,就可以把后半段的戏交代完。
以前还挺喜欢谢霆锋的,现在特后悔以前的年少无知,人还是要有人品才行
不喜歡鏡頭,不喜歡剪輯,不喜歡音樂,不喜歡假假的爆破鏡頭,不喜歡劇情,不喜歡無處不在的鴿子,不喜歡伍佰老師的對白。只有謝霆鋒掰直女同志的顏值真的值得稱道。
徐克有想法是有想法,但是拍得还是烂,莫名其妙的烂。
好像看不下去。
2000年,新世纪/界的神态,深圳与香港街头路人张望的脸。匆忙混乱无由,仍然有条不紊地组织成影像,摄像是邱礼涛,将本片简化拆分可以得到许多邱的电影。
我真搞不懂徐克,有的徐克我特别喜欢,有的又摸不着头脑,前半部分都好像《大三元》和《金玉满堂》不知道弄啥咧,后半段又连我这种不爱看枪战动作戏的都觉得精彩绝伦,为啥讲故事就不能简单点?(排了好久终于把这部看了
這部片子很莫名~
剪辑零乱,风格杂烩,进不了情境
挺超前啊,现在很潮的拍法。空间的利用实在好,凌厉的剪辑,制造速度感,节奏感;电影化程度高:环境的层次,机位多,变焦,跟拍;不同色光的情景化使用,高光;闪前闪回等等等等;叙事上,线索稍多,被埋在纷繁的动作场面之中,夹杂着王家卫式的呓语独白,初看是有点晕,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