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尸杀片场(港),一尸到底(台),One Cut of the Dead,Kamera o tomeru na!

主演:滨津隆之,真鱼,主浜晴美,秋山柚稀,长屋和彰,细井学,市原洋,山崎俊太郎,大泽真一郎,竹原芳子,吉田美纪,合田纯奈,浅森咲希奈,山口友和,藤村拓矢,岩合智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摄影机不要停!》剧照

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7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8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9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0

《摄影机不要停!》剧情介绍

摄影机不要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郊外一座废弃的工厂内,一支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粗糙简陋的僵尸片。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 饰)不满女主角松本逢花(秋山ゆずき 饰)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在工作人员晴美(しゅはまはるみ 饰)的建议下,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晴美向松本以及饰演僵尸的男演员神谷和明(长屋和彰 饰)讲述了这座工厂在二战期间的恐怖旧事。就在此时,不祥的巨响突然传来,未过多久,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演职员们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 30多分钟的血腥屠杀,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还并不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全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律师本色第六季穷妈妈富妈妈叶问外传:张天志盛势女巫前线:塞勒姆要塞第一季达奇与莉莉暮色渐浓赌神来了双腿生风直男正传探长薇拉第十一季永恒之路抒情男高音我在中国做电影尤德拉逆戟鲸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新编集版人生洗牌人体奥秘漫画少年的遐想世界Voice3幕后大老爷夏日么么茶基督降生记我的存在突然有一天之2月29日双面妖姬恐怖绘本第六季转生成自动贩卖机的我今天也在迷宫徘徊第二季

《摄影机不要停!》长篇影评

 1 ) 不会受到剧透影响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我是在2020年春节前一周观看的(爱奇艺独播)。

在看电影的前30分钟时,我就想到如果提前告诉观众耐心等待,这样的剧透反而不会影响观影体验。

确实有些观众对于前三十分钟一镜到底的直播毫无耐心,不知道电影后面藏着怎样的惊喜。

反正我是看出导演埋下了伏笔,肯定会交代幕后的故事。

这样我就自然对影片后面有了一个悬念期待,虽然导演并没有故意制造出悬念。

影片叙事的铺陈在戏中戏《One Cut of the Dead》开拍之前。

正式开始一镜到底的拍摄直播之前,我们的想象都无法达到“这部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 。

感觉的形成自然而然受到屏蔽,好像有一道“无知之幕”天然地将观看者与幕后拍摄者隔开。

因此本片在30分钟过后就一层一层拨开了幕后制作的各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其实都超出了观众原来的想象。

这时才形成感觉,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里有突发的事件发生,也是由于突发事件推动了整个《One Cut of the Dead》的拍摄过程变得惊险刺激。

这也是无法剧透得知的。

一定是观众对电影有了代入感,感同身受后理解了开头的三十分钟才会觉得后面三十分钟特别刺激。

是刺激点把前面的铺垫给串了起来。

一部好电影是不怕剧透的,所以我在这里简单的分析一下《One Cut of the Dead》这部伪丧尸片:首先这是一部电视秀,受众是很有限的。

其次这部电视秀表达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在废弃的工厂建筑里遇到生化危机,然后逃离丧尸的攻击。

至于为什么会有丧尸这种问题,则不予回答。

电视秀这种节目形式不会浪费时间把相关的世界秩序向观众娓娓道来。

观众通过特别的一镜到底的直播体验成为戏剧的经历者,观众的视角化身成为第一人称,与女主角经历一波同样的生化危机。

这时的女主角就是这个有丧尸世界的对痛苦的反应者,观众是对痛苦者的反应的观察者。

又由于观众是对着电视机屏幕进行观察,是安全的,并不会在视觉效果以外体验到血腥,观众其自身也不会指导女主角的行动。

直播《One Cut of the Dead》这场电视秀本身是把滑稽提高到了荒诞的高度。

十万倍地放大普通的害怕到恐怖的程度:尖叫,尖叫,失控般的大声尖叫,砍头,断臂,血浆飞溅。

急剧刺激人的视觉感官。

而与之对应的又是嘲弄了在看观众的机智;突如其来的结局把怪异的追杀变为无法自圆其说的神秘。

在《One Cut of the Dead》的幕后制作剧情中,又进一步揭示了灵感,自发与个人情感都不是拍摄直播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而是导演的技巧与剧本在发挥作用。

导演与剧组所有人都排练过多次,就算临时出了意外,导演亲自上阵,按照剧本的编排也可以完成直播的拍摄。

而导演在幕后所做的一切幸苦努力也只是保证了直播拍摄顺利,给看到了直播的观众提供了乐子。

 2 ) 「摄影机不要停!」的盗作疑云

前几天看到影院推特转推了一则导演的澄清文,大意是“影片受剧团PEACE的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的启发,但个人还是认为影片是自己的纯原创作品,希望和剧团的冲突能得到完美解决”。

于是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剧团PEACE的主理人上杂志指控影片并非原创。

经过查看多方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博客,整理时间线:2011年,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首次上演。

2013年,舞台剧二次上演。

其中一场,「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剧。

2014年,剧团PEACE解散。

2015年,「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和之前早已熟络的剧团成员B开始了舞台剧电影化的企划。

后邀请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撰写电影版剧本。

然而之后企划不幸夭折。

2016年,在新制作人的加持下,企划由导演一人为主导再开。

导演只向和舞台剧版本实际并无所有权关联的B表达了“想继续做电影版「GHOST」”的意向。

(B大概是“同意”了)2017年,电影制作完成。

完成后,导演才向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表达了“加上署名了”。

然而A表示,在剧本被重写到实际拍成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为获取许可的联络。

实际电影上映,A和B署名的位置在“企划开发协助”一栏中。

2018年7月下旬,剧团主理人观看完电影后,联系电影方想要得到署名,得到的回复是“虽然一开始和A、B一起创作,但企划夭折后,最终做出来的是完全‘另一个东西’,所以没办法列入「原作」。

假如作为参考的作品都要署名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有必要加入「原作」的行列”。

后来,主理人又和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电影方进行了面对面对话。

适逢电影宣布扩大上映,电影方以当日不得不说定署名问题为由,最终提议以「原案」而非「原作」署名作为第一步,后期再判断是否为「原作」。

结果是,扩大上映版时的片尾,加上了“原案:剧团PEACE「GHOST IN THE BOX!

」(编剧:A 导演:和田亮一)”的署名,并在特别感谢一栏,加入了剧团主理人和田亮一的名字。

电影方之后联络说,最终整理判断的结果只能是「原案」,并发来一份“原案利用契约书”,其中规定剧团主理人将不再拥有对自己创作的原版舞台剧进行电影化、再舞台化等再制作的权利。

2018年8月21日,剧团主理人实名接受周刊杂志「FLASH」采访的报道公开,关于「摄影机不要停!

」非原创的指控正式浮于公众面前。

问题的关键也明确到,究竟是“原作”还是“原案”的选择中。

(从这儿开始到最后均为深度剧透,后果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已经是不太可能看到原始舞台剧了,但原舞台剧的大致情节设定、形式构成等等都能通过舞台剧评分网站的评价窥见一二:在一幢废弃建筑的2层,突然一名年轻女性被杀害。

然而马上揭晓,其实这是某大学的电影兴趣小组在进行电影的拍摄。

此时,加入了生物学研究员、废弃建筑摄影爱好者、小说家。

生物学研究员说起了,这儿曾经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场所。

紧接着,就发生了各种诡异的杀人事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直到杀到最后揭晓了元凶。

前半的恐怖推理剧结束。

舞台重新布置,场所改成了这幢废弃建筑的3层,各种刚才出现过的人物、没出现的人物进进出出,原来刚刚的带着恐怖色彩推理剧是真正的电影摄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不同的场景下,把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从头再现了一遍。

然后就解释了恐怖的怪声是怎么来的,又发生了哪些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工作人员、演员的即兴发挥,还有那些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的揭晓。

后半喜剧风格,全剧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墟,传言曾进行过人体实验,剧中剧,前半成品后半解密,前半恐怖后半喜剧。

据剧团主理人所言,还有一些台词,标题的这句“摄影机不要停”也是舞台剧的台词中有的。

最开头女演员大喊“求求你,不要不要”导演喊“cut”,来说明背景是电影拍摄的桥段,也是重合的。

如果若干设定上的相似还可以勉强忽略不计,那构造上的相似度之高,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其实如果只是剧中剧,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但连剧中剧的呈现形式、内容也都是电影拍摄中发生事件,这剧中剧的重合度也未免太高。

不同的是,把推理剧改成僵尸剧,成品的电影改成直播节目,多添加了家庭成员的励志背景。

改成直播的形式,倒是可以说借鉴了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当然广播是不够冲击性,于是就有了电视直播节目。

电影最有趣的,莫过于影片构造,相信也不太会有人最喜欢的是僵尸、励志元素。

影片中非常多的“状况”,应该也都是原创居多,但这些原创的部分并不能印证作品整体的原创性。

还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呈现出了影像的魅力,但可能正因为是电影而非舞台剧,所以才带来了舞台剧无法很好呈现的更多重的影像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事件曝光,当天导演和制作方就发文否认。

从开始交涉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张无非是,“只是受启发,并非照搬”“最后的电影和原舞台剧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原作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要算(潜台词大概是三谷都没找我,你也够资格来找我?

)”“我导演、编剧、剪辑,是我纯原创作品”。

电影粉丝也纷纷指责剧团主理人碰瓷、眼红、想钱,并翻出他的黑历史来洗白电影方的盗作疑云。

说到底,是不是算、能不能算「原作」,和电影作品好不好没关系,和是不是你导演、编剧、剪辑没关系,和维权方的初衷和过去更没关系,还是要各维度比较两者的相似度。

是不是算,可能只有导演自己心里清楚。

能不能算,还要看接下来可能进入进一步协商,甚至诉讼的结果。

(媒体的主流倾向还是比较难界定,不看好维权成功)作为观众,我想在初步地比较两者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答案。

但不得不说,导演自始至终“纯原创”的说辞显然已经不太能站得住脚了。

对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通过这次事件也只能下降好几个档次了。

 3 ) 《摄影机不要停!》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1.第一部分为什么镜头在草地上,没有转换2.为什么在天台上只拍女主尖叫的镜头那么长3.为什么女主面对丧尸的男主好几次说不要,男主停止动作后又重新开始4.女主躲进小仓库,突然的出现吓人的腿,女主吓得掩住的嘴5.女儿骑在导演头上的照片和最后一个镜头摇臂的“成功使用”6.妈妈入戏太深的原因7.妈妈学习防身术的兴趣8.女主用滴眼液才能哭出来

 4 ) 喊着“摄影机不要停”的人是不会停下摄影机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标榜“快速、便宜、草草了事”,日常靠拍综艺再现VTR生活的导演,接下了僵尸频道开局的特别电视剧任务后的故事。

电视剧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三十分钟直播;二是只用一台摄像机一镜到底。

从试读会开始,导演便不断地让步:不想被呕吐的女主,对剧本钻牛角尖、指手画脚的男主,要用眼药水的哭戏,调情的男女演员...正式拍摄的时候状况百出,甚至在最后被要求放弃结尾的重要镜头时,他也仅是被反问一句“谁在看?

”而差点答应。

苦笑

无奈在故事的最后女儿帮助了导演父亲一起完成了坚持着的结尾的镜头。

片中女儿会为了追求真实感,希望演员不要用眼药水。

哪怕是连导演都不在乎的情况下,她也会为此不惜和演员争吵。

她会在父亲劝她为了生活要学会让步的时候,狠狠地把眼药水砸向父亲。

争吵与女儿表现的不同,导演父亲在片中更多的时候是一再的退让、不断地妥协。

机械般地拍摄VTR,演员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哭泣(用的眼药水),导演连画面也不看就OK了。

可能从标榜“快速、便宜、草草了事”的时候开始,他就放弃了挣扎。

他的热情与追求,虽然看似早已被生活与现实消磨殆尽,但其实他只是把这些东西压在了心底。

于此同时还为他们上了无数把锁,一是为初心留一片净土,二是怕这些躁动着的情愫浮上心头。

既然做不到,那就不要想。

彩排但在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中,他却对着镜头喊着“摄影继续!

摄像机不要停!

”。

他锁着的野兽被放了出来。

所以哪怕是演员缺席、喝酒醉倒、拉肚子、暴走;还是脚架损坏,道具不够,他都不肯停下摄影机。

在摄影机面前,他骂女主角的人生充满了谎言,他凶男主角说不要对自己的剧本指手画脚,他跑上跑下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像儿时一般托起女儿完成了拍摄。

电影的结尾他笑了,这个笑容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却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好像看到了在十几二十年前,他第一次完成拍摄时的样子。

笑电影里除了这对父女,还有许多工作人员也在奔跑着。

是摔倒了也立马爬起来追上去的摄影助理,是在演员拉肚子的时候给他上妆的化妆师...他们哪怕沾满了血浆,浑身是土,也在不停地奔跑着。

跑他们对电影的热爱不是举着大旗,喊着口号“我爱电影”,而是真真切切地付诸于行动。

正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对电影负责,所以哪怕是意外状况一个接着一个,自己的那一环也决不能不能落下。

如果不是这份热爱与责任感,在第一个意外出现之时大家就可以说着无可奈何草草结束。

正是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在电影完成之时才能笑得如此安心。

笑“摄影机不要停”是片中导演的决心,是导演对自己的喊话,所以他充满了力量,勇往直前。

即使这样,当负责人、当现实问他“誰が?

”,问他谁在看的时候,他竟无言以对。

这句“誰が?

”也让我想反驳却无话可说。

作为观众,我们真的把这些人的努力看在眼里吗...当越来越多的人只看流量,那些默默坚持着的人的努力又被我们放在了哪里呢...在抱怨越来越多“快速、便宜、草草了事”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是谁熄灭了他们的热情...愿喊着“摄影机不要停”的人都能一直拍下去。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5 ) 一些粗记录

这是一部风格非常日式的电影,拍摄风格和表演风格。

在即兴演出的状态下能保持这样的水准就非常厉害了。

而且由于这样的即兴演出,反而让第一幕剧情真实感更强。

而8分10秒前后一段看似尴尬的表演其实是,演员在即兴演出下能有的非常不错的发挥。

能从表演中看出非常扎实的舞台表演基本功。

而且层次非常好,在每层镜头面前的表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主要演员们的演技没有一个是不好的。

18分钟,摄像机的镜头功力非常专业。

27分钟,秋山柚稀长达一分钟的尖叫,非常好的精神崩溃边缘状态。

这个专业能力真的好到让人感动。

我觉得称赞一个演员是专业的,那是一种最高认可。

这个女演员就是专业的。

30。

20,秋山柚稀这个表情非常好。

31分三十秒,这个摄像机的镜头非常好。

有些看似在第三幕中出现的“失误”有可能是故意的。

36。

20,这个长达一分钟的状态保持是非常累的,秋山柚稀表现依然很专业。

37。

10,这个转场非常好,日式的转场都很细腻。

一个良性的电影制作流程就是应该这样,制片方先决定好提案,然后决定导演。

导演决定拍摄风格,商议剧本。

根据剧本选演员,排练,最后拍摄。

38到40。

是第一幕的causa。

40。

30,给了大量线索,也解释了第一幕是什么。

心比天高的人往往郁郁不得志。

46。

00,演员出场。

记住,这些演员本身也是这部电影的演员。

在不同的镜头层数间,表演的层次感非常分明。

都是非常好的演员。

制造麻烦的人要勇于替换掉,但前提是能找到更好的。

49。

30,长屋和彰性格塑造十分成功。

演员的层次感很强。

演员确实需要,也有权要求剧本的调整以符合人物逻辑。

50。

07,这名演员的整个醉酒状态和僵尸状态也都是表演,非常到位。

这种剧中剧的剧本非常狡猾,它在第二幕中塑造一种真实感,和第一幕形成反差,由此会对第二幕深信不疑。

其实第二幕仍是戏剧的一部分。

第三幕开始前,第二幕尾声把剧情推向高潮的方式非常日式。

第三幕其实是由两组拍摄剪辑的,其实也是表演和影片的一部分。

由于加入了即兴表演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使第一幕的效果更好了。

即兴应该是真的,但是为即兴的部分给出了理由。

末尾又有一段廉价电视纪录片风格的结尾,让人仍然怀疑哪些部分是真,哪些地方是演。

 6 ) TMD什么叫TMD惊喜!这部电影来告诉你!笑出猪叫!

早就被别人安利好几个月了,这部电影在日本简直了,可以作为日本影史最受欢迎十大电影之一,甚至能载入日本电影史册。

目前内容在网上已经有了,此片必火,虽不能说逆袭我的三观,但看的时候依然能让我惊喜连连,给了我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半夜让我笑出猪叫。

它就是——《摄影机不要停》!

《摄影机不要停》成本说出来吓死人,只有300万日元,差不多就18万人民币,估计有些人樱花季去一趟日本血拼,差不多就这个价格吧。

但就是这样极极极小成本的电影,光在日本本土,就逆袭了将近2亿人民币票房,在日本如此小的国土,这么小的成本,这样的票房回报率,足以看出影片的黑马效应。

到目前为止,各国发行商力求引进,在各种电影节上《摄影机不要停》提名拿奖到手软,各种小规模放映点映也都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光在北京的日本新片展里,《摄影机不要停》秒光,重现前段时间《小偷家族》点映抢票盛况。

那么这部仅18万的丧尸片,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答案是不断给你制造惊喜!

不断给你制造意想不到的笑果!

到最后还能被他们的毅力感动!

这让我想起来看电影的一个标准,就是好的电影,能把你的某一种情绪掏空,比如好的文艺片会掏空你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好的动作片会掏空你的肾上腺素,好的惊悚恐怖片会把你吓到不能自已,好的喜剧片那必须让你笑到知足。

虽然这是比较大众式对电影的评判,但也足以证明每种类型电影的功能性。

《摄影机不要停》就有掏空你惊喜感,刺激感,欢乐感的功能。

丧尸片类型在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大热美剧有《行尸走肉》,经典但是最后拍得烂尾的有《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大制作有《活死人黎明》,《僵尸世界大战》,《釜山行》等等。

现在的丧尸片如果要做到观众感兴趣,必须要十分有创意。

《摄影机不要停》变成爆款,影片的创意就在于有种指鹿为马的感觉。

先说下开头,不会影响观影效果。

影片前面基本是一个传统丧尸片,讲述一群小成本电影制作团队,来到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废弃工厂,要拍一个极低成本只有男女主角的丧尸片。

片中导演因为女主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恐惧,于是在天台画出血咒,找来了真正的丧尸,导致整个剧组的人接连变成丧尸。

最后整个“影片”只剩下女主一人。

整个戏中戏的丧尸片一镜到底,当时我在看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难道这片子成为爆款就是因为一镜到底?!

现在一镜到底对于电影技术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呀,哪有什么难度。

看到这里的我,就想给这部片子一个中庸的标签,结果...真香!

当片子放到三十七分钟时,这部戏中戏的丧尸短片出字幕了!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还来个戏中戏中戏?!

——深度剧透——果然,一镜到底的镜头没有了,回归了传统电影语言视角,讲述了一个月以前导演为了筹拍这部丧尸片的前后。

也就是说,整部《摄影机不要停》后面的三分之二,还原的是前面丧尸短片的幕后,但是这个幕后可要把人笑出腹肌了。

在看前面丧尸短片的时候,我就纳闷有一些桥段为何如此奇怪,但又在脑子里琢磨,这可能是这部影片的特色之处吧。

比如,男女主角和化妆师坐在那聊防身术,这一段尬聊似乎在消磨时间,但防身术在后面的戏份中,我们只要从画外音听到“碰”!

就知道是化妆师出大招。

这时候装逼的我就觉得,嗯,这段尬戏的功能就是解释后面防身术的画外音。

此外防身术貌似对后面被丧尸抓到,也有一技防身之术,这一段尬戏安插其实还很有用的说。

正好,他们说到这地方被诅咒时,门外有一声巨响(影片幕后片段有解释),这也太应景了!

谁知道,幕后另有玄机...又比如,配音师逃跑的桥段,看短片的时候总以为是害怕而出逃,谁知道...知道真相的我笑喷了。

还有导演对着摄像机大喊:“摄影机不要停!

看短片时,装逼的我还在脑子里想,这不就是戏剧语言中的:“打破第四面墙”吗,也没太大惊喜呀,《纸牌屋》系列都用烂了好么,而且这也是几千年前莎士比亚开创的。

谁知道...我被深深讽刺了一把。

在“短片”中还出现了,当时逃跑时女主撞了摄像机,镜头倒在草地上,一直静止不动,画面内只有不到一半的有效取景。

这个时候装逼的我又在想,这是伪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故意要让镜头掉在地上,不经意间拍到重要信息,以增加真实感。

这样的拍法在《科洛弗档案》中已经用过了,最后摄像机掉在草地上,拍到的就是怪兽的特写。

谁知道...是我想太多...再来就是女主角天台长时间呐喊,装逼的我又在想,这不就是致敬《惊魂记》中女主在浴室的恐惧特写吗,希区柯克曾经提到过,未知的才是最恐惧的,当观众看不到凶手真面目时,脑子里就会胡思乱想镜头外的事情,从而产生未知的恐惧。

而且女主恐惧的特写,对比了一开始假装演恐惧的脸,让人觉得好恐怖。

谁知道...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丰富。

其实《摄影机不要停》中短片镜头的构思,确实是运用到了这些镜头语言,只是说,导演把这些经典的镜头语言,变成了后面所有包袱的巧思,从而造出十分惊喜的笑点。

特别是化妆师的越来越无厘头的演技,虽然后面有解释,但是如果只看那部短片,其实也不违和,cult片不就是这样的夸张表演方式吗,而且日本演员有时候漫画式的夸张演技,也是一种特色。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些惊喜之中,还包裹着一层暖暖的父女情。

导演原本是不接这部一镜到底的丧尸片的,但因为片中男主是女儿爱豆,才决定接下。

而且导演为了女儿的不妥协,在拍摄这部短片中,也渐渐变得不妥协,即使这部短片是二半夜的深夜电视节目,导演也选择尽心尽力做到完美。

这样的匠心精神,由女儿感染了父亲,父亲又回馈到女儿,父女从开始的互相误会到后来的和解,让人不禁鼻子一酸。

此外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心路历程,每一个角色彼此的作用相互绑定,彼此依存和成长,看似各种轻松偶然的拍摄的创意,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剧情和动作。

当然,如果你要从这部类型框架很强的电影中,去感知一些深度和意义,那肯定是不存在的,就如导演自己在访谈说的,他只是想创作有意思的东西,电影只是一种娱乐,观众体验非常重要。

导演照着自己内心的独白,果然拍出了一部十分有意思的《摄影机不要停》。

我想不到什么理由不推荐这部作品,因为影片的体验,真的太赞了!!

最后用影片刚火起来时,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做结尾吧:总之快去看吧!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7 ) 电影还能这么拍!

前段时间逛豆瓣刷微博,被安利次数最多的就是这部《摄影机不要停!

》了。

第一眼看封面,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封面上拿摄影机的人不是姜文么!

但是放大一看,比姜老师还是少了几分作为导演的霸气的。

这部电影可谓是2018年日本的票房黑马了,据说官方投资总共才300万日元,结合成人民币的话,也就是区区18万左右。

当时豆瓣刚建立条目的时候,评分一度达到了9.0以上。

后来网上有资源后,评分稍有下滑。

但是没有关系,评分并不能代表一切。

光从口碑和票房效果上看,《摄影机不要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我想约合1000万人民币的票房足以让导演赚的盆满钵满了。

摄影机不要停 海报影片前35分钟,二话不说给你放了一段“劣质”的B级丧尸电影。

最有勇气的是,导演用的拍摄方式是“一镜到底”。

也就是全程“No cut”。

一镜到底本来是纪录片的拍摄形式,国际通用的手法大部分都是稳定摄像机,但是到了这儿却变成了手持;粗糙的画面晃得你眼花缭乱,不仅如此,在低质量的画质里你还能看见演员疯癫式的演技,前三十五分钟,你会看的云里雾里,很难想象,这部片子是如何获得如潮的好评的。

前边的大致剧情就是一伙人进入一间废弃的工厂拍丧尸电影。

光看剧组的配置和工作人员就知道,这个小破剧组low到爆。

女演员很不出戏,导演“日本姜文”不停的骂骂咧咧。

后来“真”的丧尸袭击了这里,整个剧组就在日本姜文的一镜到底下一个接一个的变成了丧尸。

最后以女主独自站在镜头前,浑身血淋淋的画面告终。

one cut of the dead虽然只有35分钟,但这个丧尸小短片里却破绽百出。

比如化妆师与男女主的强行尬聊,灯光师遇见丧尸后吃瓜群众般的反映,已经死于斧头下莫名其妙“复活”的化妆师,和莫名其妙的结尾。

当观众在这团迷雾中摸不到头脑的时候,ok,正片开始,导演抖出了包袱。

让前半段达到“间离效果”的影片变得富有代入感。

原来这一切都是“戏中戏”,电影市场里,常把花絮作为宣发的噱头,就是为了把紧张刺激的电影轻松愉悦化。

而在这部电影里,花絮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没有花絮,便不成方圆。

电影结束后,又将视线拉到了现实生活,观众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落入了导演设立的圈套。

花絮部分,基本是在讲述剧组是如何组成,并且怎么进行拍摄的。

剧组人员的群像设立的非常有意思,比如妄自菲薄的男主,演技不够道具来凑的花瓶女主,喝水拉肚子的秃头灯光,嗜酒如命的酒鬼和腰病缠身的摄像。

这帮猪队友托承担了整部了剧的喜剧元素,让本来就“垃圾”的影片更加“垃圾”。

最荒诞的是,本来饰演导演和化妆师的剧组人员出了车祸,日本姜文和他的老婆只好受命于危难之间。

在花絮里,我真的笑到停不下来,先前的破绽在这里导演全给你展示清楚。

原来化妆师和男女主之间的尬聊,是为了给醉酒的大叔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争取时间。

日本姜文在这里托起手脚已经失去知觉的醉酒大叔,强行入镜。

还有在丛林中的追逐戏,手持摄像突然倒在了地上。

然后经历了几十秒的长镜头后又重新被拾起,这时画风突变,画面瞬间抖动的天旋地转,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段镜头挺酷的,有一种穿越生死线的感觉。

原来是先前腰病缠身的摄像大哥倒地不起,摄影助理只好接下了拍摄的火炬。

这段戏我真是笑疯了。

倒下的摄像机

倒地不起的摄像大哥还有由“日本姜文”老婆扮演的化妆师,如果杀红了眼,连自己老公都踢。

已经彻底到达了“忘我”的状态。

最后在天台让她强行冷静下来的时候,整个剧组都乱成了一锅粥。

头上中斧最值得一提的是,“叠罗汉”搭起的摇臂简直让人笑中带泪。

一个剧组真正团结起来的时候便是在这一幕。

刻薄的制片人放下了架子,自大的流量男主与导演冰释前嫌。

最终在叠罗汉“摇臂”的摄影机中,字幕升起,也真正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叠罗汉一部电影看下来,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说这部电影荒诞无经,可现实生活不也正是这样嘛,生活便是虚无且荒诞的。

搞笑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而真正的搞笑则是像《摄影机不能停!

》一般,笑中带泪;结尾的照片和父亲的会心一笑,充满了对这世界的释然。

女儿的梦想成真,也在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有了梦想就去做,万一成功了呢?

摄像机里是一个次元,外边也是一个次元。

摄像机是开启次元门的钥匙。

虽然这部电影充满了小瑕疵,但nobody cares,摄影机不能停才是真理,追逐梦想的脚步也从未停息。

电影其实是个复杂的结构,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有妥协性的,《摄影机不要停》便是导演一份盛大的自嗨表演,也是对制片人中心制的冷嘲热讽。

能拍出《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为什么选择了自杀,背后的真相耐人寻味。

鬼才宁浩的《无人区》如果没有删减,按时上映,是不是会更加精彩,令人拍案。

整个电影界的背后似乎永远有一个消抹不掉的阴谋论,我并不是在否定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或者为这部其他人看来烂片的片子洗白,我只想说,导演的初心有的时候并不能全盘表达,现实面前,永远只能低头。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还挺不错的,新颖的讲述过程和一镜到底的勇气,加上幽默喜剧元素,我应该可以给到8.2分。

没有《请叫我英雄》这样的日式屌丝蜕变论,没有励志电影的腐朽之气,没有喜剧电影的低俗,简简单单,悲喜交加的展现了一部电影拍摄过程的难度之大。

电影是生活的电影,我相信看过电影的同学和影视工作人员会乐在其中。

 8 ) 映画の力をなめるな

制作成本不到300万日元(约18万人民币)培训机构出品的众筹作品,《摄影机》6月份在都内2馆限定公开,一个多月后全国150馆上映打进周票房Top10。

不管最终能不能达到媒体吹的10亿日元票房,这部破收益率纪录的独立邦画已经注定被载入日影史册。

丧尸元素和废柴男主的元素难免让人想拿吉田大八的《桐岛》来作比较,但看完后我更多联想到的是同样属于B级以下小制作的内田英治《下众之爱》。

高中毕业开始自学编导,写过搞笑剧本子的上田导演显然交出了一个可爱讨喜得多的作品。

相较于《下众之爱》里内田不留余力地展现底层电影工作者夹缝中生存的阴郁以及专属于cult片的各种fetish元素相比,《摄影机》是从接地气的学校workshop项目开始,一心作个好懂好玩好拍好演的作品。

上田导演在剧本设计初期就融入了舞台喜剧的经验,把故事分成层层叠加的三等分,每一部分都赋予明确的定位。

第一部分的铺梗,第二部分的背景说明和第三部分的升华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硬件条件的依赖,而用心打磨了剧本内容。

最受恶评的第一部分虽然确实会因为粗糙的镜头和表演吓退部分观众,我倒觉得小制作和话剧风的特点反而让长达37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噱头十足却没有炫技感,这部分的尬演也有种“破次元壁”的真实和诙谐。

相反更可以展现导演叙事能力的第二部分背景说明全程功能性的白描,当然也有受限于片长的因素,但粗糙的节奏还是让人会有点担心导演实际的剧情片叙事功底如何。

第三部分的升华则是高潮迭起,丢搞笑包袱的节奏驾轻就熟,结尾的升华也是非常聪明,密度极大笑中带泪的观影体验就个人而言算是在日本最酣畅淋漓的几次之一。

日本人永远爱热血励志的理想主义,上田导演没有像大多数独立电影人避开这种迎合大众趣味的类型,而是相反用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把这种理想主义刻画得更加壮烈。

电影最后几幕对“映画爱”和“不忘初心”的呐喊把电影里的虚构与现实中拍摄条件同样艰苦的《摄影机》剧组联系在一起,让全片最后爆发的情感力度暴增几个量级。

就像上田导演在TOHO日比谷的感谢登坛说的“映画の力を信じて本当良かった”,《摄影机》让观众久违地感受到拍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梦想和快乐是可以多简单纯粹。

如果《摄影机》能让被委员会和垃圾漫改拖得死气沉沉的日本影像行业重新反思“映画の力”那真的是功德无限了。

(最大的遗憾是上田导演本人不会演戏,要是会演自己直接上男主角那情怀加成肯定再多1个亿票房吧!!

 9 ) 停不了的是热爱和梦想吧?

摄影机不要停:停不了的是热爱和梦想吧?

文 | 执麦者2018年12月15日18万人民币能做什么?《摄影机不要停》就是这样一部拍摄花费了18万,极小成本的电影,然后在日本斩获1.8亿人民币的票房。

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更不谈烂番茄接近满分的好评,豆瓣也破8的高分。

这部看似是写“丧尸”题材的剧中剧中剧,用开场37分钟略显浮夸和尴尬的长镜头,一镜到底。

当你以为电影结束的时候,你才发现,电影刚刚开始。

所有的剧情,回到一个月前。

你甚至发现,这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不是丧尸题材,而充满了诙谐,好笑,温情,甚至是感动和励志。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当你以为所有的套路都被电影人设想过,拍摄过。

他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反套路的再给你狠狠的一针感动。

电影结尾那个人叠人拍摄最终镜头的镜头,可以载入电影史册,它不仅仅是献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一封用血浆,古怪写的情书,也是献给梦想的一张便签。

我突然想起《白日梦想家》结尾那一个催泪的暴击,是的。

当我们以为电影想表达的,是男女主角的人生,殊不知,他们拍摄的,就是我们作为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或许,一样的平庸,或许一样的唯唯诺诺,但是当你心中的热爱和梦想,真正被叫醒的时候,谁又能否定,我们不能成为另外一个,充满斗志,魅力,和前赴后继的英雄呢?

那个偶像包袱的女主角,那个有些耍大牌的男主角,那些各有怪癖的配角,他们何尝不是生活里的你我他。

在一幕需要配合的戏剧里,都成为无所不能的角色。

如果电影是一个作品,生活中那些所有需要共同去完成的事情,何尝又不是一部作品。

为了完成它,制片人不也可以成为人肉垫子么?

这些年,很少会主动看励志的电影,拳击什么的,打来打去,无非就是弱者最后变成了胜者。

在成功里膨胀,在失意时又找到了信心和动力。

看看超英电影,感受一下纯幻想的超能力,也不过是在极其乏味的生活里,意淫一下自己可以想象的飞翔,杀敌。

生活不同于电影,对待生活里,琳琅满目的冷漠和打结,我们如何梳理,如何不断的是维持热情?

这是很多在努力过,成功过,甚至攀爬上鼎峰过的人,在下山后的困扰。

看完电影,我发了一条微信给余杰,这个有电影导演梦的人,已经就此坚持了很多年。

拍了很多小片子,也为了讨生活,拍过广告片。

而萦绕在心里,可以上映的电影,始终是他的梦。

我说,丹麦的《罪人》,几乎一个男主角的戏份,这部《摄影机不要停》成本低廉。

电影梦,需要的,或许不是偌大的宫殿,只需要一个荒废的厂房,或许需要的不是高能的特技,而只是调度有加,通力合作的走位。

当然,还有一个设计巧妙,跳跃思维的剧本。

当在生活里开始习惯主妇的妈妈仍然入戏痴迷,当父亲在戏剧的投入了不复生活里的温和,谦卑,当女儿较真于眼药水不能衍生真正的电影情绪。

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对于我们热爱的事业,一份真正的投入和真诚,敬畏而已。

在嬉闹好笑里,所谓的摄影机不要停,大概说的,还是你的热爱,和梦想,不要停吧。

 10 ) 摄影机,永远不要停!

1999年,盛夏。

一部不起眼的低成本恐怖片在美国的27家影院上映,由于反响十分激烈,影院数在第二周直接上涨到1100家,这让制作方与拷贝冲印公司忙到焦头烂额。

该片成本仅6万美元,却在全球创造了2亿5000万的票房。

将近4000倍的投资收入打破了所有的影史记录,那些传统的电影工作和好莱坞制片人为此大跌眼镜。

它就是震惊影坛,撼动好莱坞传统理念的《女巫布莱尔》。

同年8月,该片的两位导演双双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在19年后的日本,一位叫上田慎一郎的年轻人带着一群人,同样复制了他们的神话。

1正片VS花絮2018年,初夏。

日本东京的两家艺术影院放映着一部关于丧尸的恐怖片,不料上映几周,口碑迅速发酵,放映规模扩大到全国的150家商业影院,堪称年度现象级爆款。

要知道,它的成本仅是18万人民币,比《路边野餐》还少了2万元,却有着惊人的1:1000的收益回报率。

它就是《摄影机不要停》 。

电影开场就是一镜到底的丧尸片,甚至最后还像模像样的出现了片尾字幕。

不明真相的观众定会以为电影放完了,可让我们看下手表才发现只是过了37分钟而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该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丧尸正片”,后半部分是“幕后拍摄过程”。

而幕后花絮则是不断的在解构正片,为我们揭晓前面正片出现的拍摄事故和拍摄技巧。

看到后面你会发现,前戏根本没有按着剧本走,完全是脱节的状态,原本是一出无比正常简单的丧尸剧,却在后面的直播过程中状况迭出,彻底失控。

比如“导演”突然愤怒的咒骂男演员,“导演”老婆莫名其妙地做出带有“彭”声的防身术动作,光头小哥一再地想出去却不说原因。

这种捧腹大笑的幽默感,不仅得益于创作者超强的逻辑思维和编排能力,更来源于本片无视传统常规的拍摄手法。

2摄影机VS观众它完全采用头悬目眩式的手持摄影和急推急拉的复古拍摄手法来表现丧尸的紧迫感,再配上演员浮夸到极致的表演,简直就是对好莱坞B级恐怖片的完美戏谑。

电影还出现演员冲着镜头说话的场景。

甚至上演抹布擦镜头的好戏,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电影从1895年诞生至今,就是在不停地弱化摄影机的存在,以便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摄影机不要停》却反其道而行之,无时无刻不向观众灌输“摄影机始终存在”的理念,这种“间离”的手法在法国新浪潮时期用的最为纯熟。

新浪潮运动的领头羊——戈达尔在《筋疲力尽》、《法外之徒》、《女人就是女人》等作品中,一再疏离观众和电影的关系,他认为观众应有自己的选择,这一理念同样也在《摄影机不要停》中体现。

它有别于其他传统叙事片一贯牵着观众鼻子走的习惯,而是将主动权完全交于观众手中,让观众去回味电影里的每一个“点”,就像是探宝游戏一样,不停地发掘正片和花絮之间的连接点。

这种不断发掘的过程,也是趣味性不断积累的过程。

比起特效堆砌,容易引起审美疲劳的超级大片,《摄影机不要停》显得更为生动富有灵气,正是因为它在剧本结构上的无限探讨,从而产生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3齐心协力vs状况迭出不难猜出,该片灵感来源很有可能是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和博格丹诺维奇的《大人别出声》,两者讲述的都是原本好端端的节目,因为现场状况不断,而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故事。

《摄影机不要停》正是借鉴了前者的剧作形式,用戏中戏的外壳来包裹电影故事的内核:电影制作者的艰辛路程。

在《摄影机不要停》的后半部分,我们会看到剧中“导演”不断的在妥协,男演员一直在摆臭脸质疑导演。

女演员则为了自己的偶像包袱拒绝拍摄恶心戏份,拍摄哭戏也只想用眼药水。

这也侧面揭示了演艺圈的怪相,一些演员只是混混日子,毫无职业操守,甚至还在片场频频耍大牌。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前段日子,老艺术家们纷纷斥责小鲜肉不敬业的事件。

但在最终的拍摄过程中,为了保证节目直播的顺畅,这一群凑来的剧组成员开始齐心协力,一起达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现场状况百出:比如在现场烂醉如泥的大叔吐了别人一脸,入戏太深的家庭主妇拿着斧头追杀女演员,摄影师受伤只能由一个毫无经验的实习生顶上。

直到最后在摇臂被摔坏的情况下,众人搭起一个“人肉摇臂”,从而达到了电影的高潮。

这不仅是一次向电影的热血致敬,也让影迷重新找回那份爱上电影的激情和感动。

它有的只是随手皆拾的迷影精神,洋溢着对电影的热爱之情。

就像剧中“导演女儿”所穿的T恤,从《疤面煞星》到《出租车司机》再到《闪灵》,无一都是在表达对电影的由衷敬意。

导演上田慎一郎在采访中也说到:20多岁的时候要去经历失败,30岁的时候这些失败会成为你的武器。

他曾经背负百万债务,拍摄此片时也请不起大牌明星,成本能省则省,服装是大家用剪子剪一剪弄脏做出来的,剧中“导演”一角的住所也是上田慎一郎自己的房子,而那个哇哇大哭的婴儿正是导演自己的儿子。

所以,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不是刻意取悦观众的戏剧性,而是一种弥漫其中的迷影情结。

而《摄影机不要停》也旨在说明一件事:如果你想拍电影,只要足够喜欢,大胆地拍就好了!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如果迷影死了,那么电影也就死了。

是的,迷影万岁!

电影万岁!

《摄影机不要停!》短评

哈哈哈哈哈!挺好玩的片子,原来特效喷血是这么搞的哈哈哈哈

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眼镜小哥尖叫那里还蛮好笑的。吹的还是太过,以为形式和细节有多神,借拍丧尸片致敬这种“啄木鸟和雨”早就搞过了啊,而且这部明显更鸡汤。以及米娜桑没看过“开麦拉狂想曲”和“大人别出声”吗?

6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90分钟电影..前面30分钟弱智脑残的所谓'长镜头'(新人菜鸟都以为只要长镜头都很diao..), 就算不管前30分钟用意何在或只是为了铺垫后面60分钟, 但那是真真实实的30分钟观众们的时间和生命!!!! 啃狗屎个30分钟然后看啥不好看????这电影完全满足我很讨厌的什么"5分钟看电影"的视频, 因为这真的不值得你花超过5分钟...,<人类之子>到<鸟人>什么的长镜头都好冷饭了....用个前面30分钟来铺垫后面不新意的剧情(镜头外的镜头这种喜剧喜闻乐见的拍摄手法...)还能有8分以上你说你不是纯哈日多给两星那来解释看看??

8分钟前
  • 小羽是电影狂
  • 很差

这也算是神作?就是一个剧本设计精巧的小成本电影,怎么能被捧上近年日本最强映画的?能扯上解构主义更是没边的无稽之谈,这是在辱没《纽约提喻法》这样的佳作。很有日影一贯的特色,不管什么题材都能看出来励志的味道,摄像机不要停!想拍电影的心也不要停!加油啊!

9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怎么?这就是你拍烂片的理由???

13分钟前
  • RED8341
  • 很差

看前半小时真怀疑如此好的口碑究竟怎么得来的,原来“正片”之后的“花絮”才是重点,视点不同的互文揭示低成本电影是如何拍成的——一个状况百出的团队,艺术要求不高的资方,在捉襟见肘的人手调动下,发挥种种即兴表演和临场应对的能力,大家通力合作完成拍摄。“揭秘”过程令人爆笑,又不无艰辛,之前对“正片”中出现的第三方摄影机机位存疑,此刻才恍然。形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以及充分利用电视台媒介的功能,都让人耳目一新。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漫长的1小时前情提要,让我在1星和4星里纠结。

21分钟前
  • 炒粉
  • 还行

挺有意思的,但也没那么好。

22分钟前
  • 魏小河
  • 还行

家里人和圈外的朋友只知道我们有机会见大明星经常会熬夜还老不着家到处跑。从没见过我们真正工作的样子。只想对他们说。没错拍(想拍的)电影差不多就是这样子。

26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就这电影有恐怖标签我能够理解,可为什么他能够被收录在高分灾难电影榜单里面?而且前三十分钟其实挺有趣的,而后面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的作用就是补充了前面三十分钟几个尴尬的地方,比如学习逃脱术的时候,比如最后男女主砍人的时候多次卡顿的时候,在看的时候比较尴尬,后面解释了一下也算知道了缘由。 只有后面对于剧情的解释,那真的是,前面三十分钟的剧情,就已经看的很明白了好不?所以后面一个小时对我来说很无聊,至于喜剧搞笑,这种恶搞的没啥意思,也就几个跑得快摔倒了挺有意思的,乐呵一下。 本来就可以给前面三十分钟扩展一下,然后剧情演技抓住,他就是一个很棒的恐怖片了,结果看完你和我说这部电影的重点不是恐怖片,而是恐怖片的拍摄过程?不好意思,不对味……

29分钟前
  • 叶子川
  • 还行

最后两个笑很好看!

33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对于恐怖电影爱好者强烈不推荐,会觉得既不恐怖也不喜剧,对于不怎么看恐怖片的可以看看

38分钟前
  • 玄天邪帝
  • 很差

好吧

43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故事相当三谷幸喜,但在结构上下了一步很险的棋,后半段完全乐到哮喘,感觉就是更年轻鲁莽又更电影化的《广播时间》。

48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后半段挺欢乐

51分钟前
  • Apollo
  • 还行

一镜到底、闹剧般的前段似乎不过如此,倒叙的中段好像渐入佳境,而回溯重现、自我解构、事故频出的后段则让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笑中带泪。“戏中戏中戏”的套层手法使得“制作花絮”成为超越戏中戏本身的亮点,光芒四射。片尾“真·制作特辑”的出现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为影片再套一层,并画下完美句点。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如同僵尸版《灾难艺术家》。HIGH爆了!必须二刷!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碰"! 絕對是今年日影數一數二的作品。成本甚低(300萬日幣),但輾壓一票真人邦畫。多重後設,形式設計的非常精妙。同時有情懷有溫馨,而且娛樂效果極佳。觀影時全場爆笑不止。話說影視從業人員會更有感觸的吧。這是身兼編導的上田慎一郎第二部長片,猶如平地一聲雷的傑出新秀。& 大家事前不要看太多資料,看就對了!

1小时前
  • 裘笛
  • 力荐

「これ、映画だ!」という最高の純粋さと快楽を満喫。丧尸的“丧”也是职人的“丧”,即被“热爱”这种病毒感染时身心陷入的一种癫狂状态。

1小时前
  • 力荐

坏品味到一定程度都变成了好。败絮其中,败絮是主角。这又爆笑,又感动的神经病状态,只有日本人能拍出来啊。

1小时前
  • blueshadow
  • 推荐

毕志飞按照这个套路拍《逐梦演艺圈》我觉得OK

1小时前
  • 沈持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