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到了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下绵延不绝的民族血脉的时候,我们常会说,在一个极权制度延续了数千年的国家里,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方政治形式实在是空洞而不切实际。
于是贾樟柯说,“在我过去看到的电影里,没有一个镜头与我的生活经验有关。
”而导演李扬先生这次展现的,就是这一个极权制度下的“生活经验”。
导演在拍摄时采用了恐怖片普遍的情节架构——封闭空间的形式,这个逃不出去的牢笼,让每一个人感到毛骨悚然,对白雪梅心理崩溃的量变过程更是采用了记录片的写实手法更是进一步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在盲山这个被概念化的陕北山村中,极权制度一方面是这里生存发展的保证,比如出现了整个村里的媳妇都是被拐来的洋洋大观,刻骨的现实,却又让人感觉荒谬,另一方面,村委会作为诸侯一方的“父母官”默认并保护这一野蛮行径的同时,村民也显示出集体的愚昧与癫狂,这是谁之错?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这样的极权政治伦理构想:智慧者劳智,强壮者劳力,智慧者无须劳力,强壮者无须用脑,两个阶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分工协作,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乃是一个奴隶制的时代,而在几千年后的现在,在一个全世界制度最为先进的国家里,至少说在这个国家的部分土地上,居然能够看到野蛮愚昧的劳力者群体这样真实的影子,要不是影片中的汽车,我们完全可以把背景理解为一个西南边陲的原始部落。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极权制度理解成为一个严父(中国的传统道德似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么盲山人无疑是这个严父下愚昧萌动的孩子,他不需要也不想去知道太多的人类共有的良知,而严父与这个孩子群体契约的“奴隶道德”(尼采先生原谅我盗用你的定义)完全是建立在“服从主人”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上。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保皇党曾公开声称中国人民智不开,不能抛弃极权的帝制而施行共和制度,而无论是当时的资产阶级理论还是后来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一点,正是这样一个极权制度导致了所谓的“民智不开。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授我以鱼,还需授我以渔。
”在一个丝毫看不见理性的反叛与怀疑的国度有这么两句谚语是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
看《盲山》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这本书,茅于轼先生在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据《光明日报》1988年9月3日第一版所载武勤英《沉重的思考》):“1988年初,上海一位聪明美貌的女研究生、研究生班的班长竟被人口贩子(贩银元赚“容易钱”)以2480元的价格卖到河南黄河边上的一个偏僻农村里。
买主是一个30岁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早年丧父,母亲30岁守寡,拉扯着6个孩子,全靠讨饭活了下来。
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
这个媳妇使他犯了强奸罪,判刑5年。
有人感叹:为什么她不依靠法律来解救自己呢? 这个女研究生被人以赚钱为诱饵,骗到当地农村;下得车来发现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方知上了当。
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
一般人会感到奇怪,何以这样有知识的人竟然会被困二个月之久,难道没有人能搭救她吗?我们来看看她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吧。
”“她的"婆婆"打心眼儿里喜欢她,鸡下的蛋不舍得卖都给她吃了,事发以后,她还一口一个"俺那媳妇"。
她认为花钱买的媳妇,就是私有财产,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好生爱护。
左邻右舍如何看呢?现在青年人结一个婚要花四五千元钱,买一个媳妇才2000多块。
这样的好事求都求不来,只要有机会他们也会这样做的,村里这一类的事还多着哩。
再听听团支部书记怎样说吧,他干脆地表示:"人家花钱买的还有啥好说?"(从一则寓言挑战高斯定律:忽略了传统道德的约束。
任何经济学定律有个固有的顽疾,忽视了传统力量的束缚。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水到渠成的经济学成功定律在传统文化目前表现的无能为力)可见这件事没有违背"常理",人可以拿钱买,女人尤其如此,她们只不过是延续香火的工具而已。
在山东郓城县,买媳妇的人有成百上千,他们认为买媳妇原是正常事,买媳妇被判刑才是反常的。
在这样一个非颠倒的环境里,要把是非再颠倒回来,当然难如登天。
”“女研究生之所以能被搭救,原因在于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代表人物研究生。
搭救她立了功的党支部书记说:"她如果早告诉我她的身世,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说啥也不能让她在这儿受这么大的委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呀!"这里道出了她之所以能被搭救,只是因为"她的身世"、"共产党员"、"国家培养"。
其余那些一般身世的非党员,又不是国家培养的,就只好继续当人家买来的媳妇了。
这个例子只是水面上浮现的冰山顶端,亏得人口贩子贩卖了一名研究生,这才揭露了我国农村人权问题的一个小角。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们反过来看一看《盲山》的情节:《盲山》中的白雪梅学历要比上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学历要低,但是她们被骗的原因有类似之处——都是为了钱,但是白雪梅是为了替家里还债,而女研究生是为了发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工作应该不算难找,但是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女研生迷失了;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很成问题,白雪梅被骗是个人的原因,还是体制的原因呢?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我感觉现在最有必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和今天两个同样被拐卖的女孩都不能逃出?
为什么村民集体帮助犯罪份子看管被拐卖女孩?
或者更深一步问出生于农村的自己:如果自己在农村,遇到同样的事情会不会报案?
问了无数遍后,自己也不敢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
在农村是不是存在某种潜规则,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敢违反?
潜规则之一:农村中的人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而是你是不是对他有用?
记得摩罗在《因幸福而哭泣》中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中国人、韩国人是怎么开始不遗弃老人的。
韩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遗弃老人时,父亲要扔掉筐子,儿子捡回,父亲问为什么,儿子说将来用这筐子抬你。
父亲推已及人,良心发现,将老人抬回家赡养。
中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次外国进贡了一只老鼠,说如果有动物可以斗败它,两国和好,否则就要打仗,在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情况下,有一家人比较孝顺老人,没有把老人遗弃,这个老人告诉猫可以,人们发现老人的智慧对自己还有用,所以就放弃了遗弃制度。
遗弃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了;观念和风俗转变依据是不同的,韩国是内心良心的发现,从善意和孝心出发,是真心实意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
中国人是认识到老人有智慧和经验,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所用,这是功利主义观念的驱动。
这种观念依据与遗弃老人的观念依据一模一样,毫无变化或进步。
如果一朝发现老人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智慧和我们所期待的经验,我们依然可以遗弃他们。
《盲山》中白雪梅刚一开始进入这家时,他们说只要她留下来就会对她好,可是随着她几次逃跑,态度一次和一次不同,并且说她是个“赔钱货”,正说明了:农民对家里人好,都是因为你有用才对你好,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母爱:片尾被拐卖的两个妇女由于舍不得孩子留下来。
并且农民也非常知道应用这一原则,很多人给黄德贵出主意:让白雪梅怀上娃,她就会留下来。
另外这一潜规则非常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农民非但不报案,还要帮助不让白雪梅逃跑?
因为在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村民在不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帮助维护其他村民的利益,因为将来自己有事,其他村民也会帮助自己来维护利益。
换句话说,因为其他村民对自己有用,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而身为外来人的白雪梅对自己没有用,就可以牺牲她的利益。
邮递员帮助黄德贵骗白雪梅,在黄给其东西时说的那句话:“你也不容易呀!
”收养猪费的人不但不救白雪梅,还帮助出主意,说:“对付这种女人,就要象收费一样来硬得才行”。
村主任的漠然、通风报信,当地公安机关、医院的漠然无不是这一潜规则的表现。
柏杨说过:中国人,你的名字是苦难!
孙大午说过:农民,你的名字是苦难!
这种苦难是谁造成的呢?
难道为了生存,就一定要造出这种苦难吗?
潜规则之二:“无后为大”使村民不择手段娶妻生子。
男人黄德贵在婚宴上跟同村男人所赌的咒,表现了他们对打光棍的痛恨和恐惧。
“谁不喝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儿子也打光棍!”真够恶毒的诅咒!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会考虑媳妇是不是合法的吗?
看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也不是听说过,有的人在本地找不到老婆,就花钱到外地找吗?
还有有的家生不了男孩,就花钱在外地买男孩。
可见有没有后代,代表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如果没有后代,在村中是很难生存的。
潜规则之三:更多的时候是用耍赖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威胁。
法律在农民心中是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的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盲山》只是反映了这一潜规则的一个层面,其实有很多遵守法律本份的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采用同样的手段。
在某农村,某一家做农药化肥生意的老板被村民欠了很多账,结果有一天老板得了绝症,需要把钱要回来,有一些村民想赖账,这时候老板的家属应该怎么做?
是求助于法律,等法律要解决的时候,恐怕什么都要不回来了。
所以唯的一个方式,就是耍赖,如果不给钱,就把病人往欠债的人家里拉。
当然有懂法的村民会说:“你这样是违法的?
”但是我要说,老板家人如果不违法,欠债的人会不会还钱?
所以,即使对善良的农民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以违法对违法。
农村生存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如何摆脱这一千年来的束缚?
我感觉《盲山》有所暗示:那就是教育,白雪梅因为教育失学儿童,而得救?
农村能不能以教育来摆脱所有的潜规则呢?
迫于审查当局的压力,电影改成了一个和谐的结局,但这不影响我读懂了盲山。
这是李杨的厉害,他不喊口号,他不装摸做样,他只是呈现真实,他的表达足够地充分,而不会因为删节了某一处变得含混。
像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不急于给答案。
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太多答案了,盲山和谐版的结尾是一个拙劣的答案,但正是够突兀和拙劣,才让我们思考我们身处的环境。
盲山和盲井都是中国的隐喻,蒙昧而残酷。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村子里的村民,我们既是强权的受害者,又是强权的支持者和帮凶,我们不知不觉和这个我们痛恨的体制连成了一体。
当我看到不少人打着官腔,指责李杨是向洋人叛卖中国阴暗面的时候,我不惊讶。
这是我们组织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他们让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学会了在叫嚣着消灭一切异己的时候,戴上一副副正义凛然的面孔——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质朴的中国人民。
《盲山》不是能用以一句“跟前作《盲井》一樣震撼”就能形容我對此片觀后的喜愛。
從女主角大學生白雪梅被送上山的開始,我就知道又會是一部與《盲井》類似的描寫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故事“應該”如何開始,經過如何,甚至再猜想著結局如何地發人深省。
《盲山》就是講一部中國八十年代初販賣人口的社會問題。
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年代,女大學生畢業后急於四處找工作幫補窮困的家庭。
不料卻成爲人口販子的目標,謊稱招入中藥公司,佯裝上山與農民商談中藥生意時,7000元人民幣留下女大學生白雪梅。
接著電影進一步生動地展現了白雪梅與農民們一次又一次地逃脫與阻撓的過程。
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都這樣認爲:農民都是施暴者,應該受法制制裁;被販賣到農村的白雪梅應該是受害者。
後來聼李楊導演的一說,才發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我們如果從農民的角度去看的話,他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一輩子賺的錢買一個老婆,卻被人看成拐帶。
或者說,由於當時的社會信息不對稱,如此偏遠的農村裏要招一個老婆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用錢買老婆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
爲什麽白雪梅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農民們去一次又一次拼了老命地把她找回來,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錢。
7000元人民幣,就是他們一輩子十幾二十年賺回來的錢一下子跑掉,他們能不拼老命嗎?
從一開始白雪梅被販賣到村裏的時候,農民們其實是想和她好好過日子的。
找個老婆,生個孩子,過過小農的生活,延續下去,就是他們最基本的願望。
最後還是不得不強迫白雪梅還是出於她的堅決抵抗不得已而做出的野蠻行爲。
當然從農民們的教育程度來看事情,7000元人民幣買回來的東西,爲什麽不能佔有。
村裏就是這樣的氛圍,買老婆是一種大家一直以來後代延續的作爲,無可口誹的事情。
所以老婆逃跑或者說丟失了,農民們當然團結地去找。
即使是村委的幹部,也不會去管這些他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而村上已經被販賣許久的婦女也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好好地過日子,因爲她們知道即使自己能逃出去,生活也不一定好過,改嫁的機會也等於零。
村上唯一有文化的農民德貴表弟也只讀過高中,白雪梅與他發生的戀愛也只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白雪梅通過他爲了逃離農村,而德貴表弟通過她,得到自己所要的性需求。
最後,白雪梅通過小孩的通風報信,公安來了抓人的時候,農民也跟公安講理 - 人帶走了,誰賠他們的7000元人民幣。
公安被農民包圍,也不得不讓步回去想辦法。
電影結尾白雪梅向“丈夫”砍去那一刀,其實在“丈夫”洗頭的時候就有埋伏,當時白雪梅在切菜,“丈夫”命令她拿毛巾時,白雪梅就已經緊緊地握著菜刀,似乎正要給“丈夫”一刀。
結尾這一刀,我覺得是因爲“丈夫”在毒打著白雪梅的爸爸,所以比起之前要來得怨恨要多。
如李楊導演所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觀衆想象留有空間。
李導演也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這一刀給了白雪梅自由,同時又給她限制了自由。
我非常認同的。
因爲故事由始至終都圍繞著白雪梅不斷地失去自由和爭取自由來開展的。
爲了拍好這部片子,李楊是經過兩年多時間去到當地對被販賣的婦女一一進行採訪的,並且還成功地接觸到出獄后的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而電影中的演員們除了演白雪梅的是來自北影的大三女學生和演表弟的男演員外,其他都是第一次觸電,都是來自于當地的農民家庭。
他們的演出非常地到位和出色。
觀影后,李楊來到現場,一一解答了觀衆的問題與自己拍攝《盲山》的初衷。
“盲”字並不是特意接著上部電影《盲井》而來的,只是突發奇想,盲字在反映這部電影主題上非常的到位。
“亡”字加“目”字,死亡的眼睛,不是人死了,是因爲人有眼睛卻視而不見。
《盲山》電影名的由來,或許是電影裏白雪梅要逃出生天惟一的路就是越過一座山去到鎮上。
李導演還透露電影中那位通風報信的小孩的名字也是有意識地取的,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材燒。
謝謝李楊導演,期待你的下一部《盲x》系列。
盲山,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天真的女大学生,初次踏上社会,就被人贩子盯上,以卖草药赚大钱为诱饵,她轻易地和人贩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再愚昧不过的贫困山村。
她喝了一杯人贩子的水,顿时不省人事。
等她醒来,她已经被卖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她以七千快的价格成为这个农民的老婆。
她很勇敢地抗争,在所谓的新婚之夜,那家人的父亲母亲齐齐上阵,和那个年过四十的儿子,一起剥夺了她的贞洁。
那一刹那,真是让人有沁入骨髓的冰凉。
淳朴和善良的存在也是相对的,愚昧和野蛮总是那么彪悍的存在,我不能说那家农民丧尽天良,法律意识的长期缺失,传宗接代的意愿的根深蒂固,贫困带来的娶妻如此艰难,贫困带来的与外界文明的隔绝,绝对的夫权,妇女地位的极度被忽略,只能作为丈夫的附属品而存在,一切的一切都酿成了这场悲剧。
看到白雪梅这样一个青春俏丽的女大学生,剪了自己的长发,换上了土气的寻常农妇穿着,白皙的脸上渐渐有了农妇常见因为劳作带来的红透着黑的红晕,蓬乱的头发,原先青灵的眼神变得呆滞,真是让我一阵阵的难过。
她一次次逃跑,换来的是一次次的毒打,和一次次的羞辱,在她所谓的丈夫眼里,她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女大学生的头衔并没有让她和其他被拐妇女有任何不同,他们一家人都鄙视她的爱看书。
谁也不会明白,对一个内心如此苦闷的人来说,几本书将意味着什么。
一个懦弱的山村男教师,野蛮的所谓丈夫的表弟,借着对知识的仰慕走近她,却并未带给她任何幸福,我尤其痛恨那种明明知道自己无法做到,却又要许下承诺的人。
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就不该随便乱画大饼。
他们的那次偷情,甚至让我对他很有几分厌恶。
呵呵,就当我势利好了。
对于任何不能带给女主人公实质性帮助的人,我一律报以深度的鄙视。
白雪梅每一次执着地跑向邮递员的情景,电影一再重复,其实我一早猜到了邮递员并未真正寄出她的信,因为这个邮递员和所有的村民一样,有着互助心理,只觉得必须帮助乡亲,不让这个俊俏的大学生媳妇成立逃走。
看到白雪梅通过一个中学生,明白真相那一瞬间的惊愕和绝望,实在痛恨死了这样的绝望的悲凉。
片中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镜头。
白雪梅给村里那些辍学的孩子们上课,批改他们的作业,孩子们叫她白老师,她在那一刻神色宁和,没有怨恨,我竟然很感动,几乎要哭。
这个可怜的女孩,因为过于轻信,就这样毁灭了自己原本灿烂的前途,沦为一个野蛮农民的妻子,却在这里传道授业起来,不是想说她伟大,只能说人性真的很复杂,很多时候,最黑暗的交流。
伟大的人性闪耀出最炫目的光彩。
白雪梅知道自己怀孕后,愤恨地跳动,拍打自己的肚子,歇斯底里地希望自己流产,那个所谓的婆婆最后向她下跪,她居然就此呆滞,停止动作。
我想她一定恨这个老太婆吧?
她的助纣为虐,让她更加步履维艰,可是她又维持自己的使命,她是她儿子的母亲,她势必要扮演这有几分丑恶的角色。
可是她下跪那瞬间,哭泣得却很动人,就是一个愚昧的让人恨也不能彻底的农妇。
而一个母亲的天性又让白雪梅停止了自己的动作。
我很喜欢这样的细节。
短短的急促的镜头,看到人性的纠结。
白雪梅和同是被拐的女子谈论自己的胎儿的性别,很显然,她希望生个男孩,也许男孩更加天生地可以避免她的悲惨遭遇吧?
那一刻我真的真的真的很难过。
最后的最后,中学生寄出了她的信,白雪梅的爸爸和警察出现了,在要把她带走时,却遇到了麻烦,愚昧而团结的村民,阻挠了警车的前进,最后警察们居然只有通过夜间“绑架”的形式救走了被拐妇女们。
最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幕出现了,一位被拐妇女居然走下了警车,她舍不得自己在这里生的两个孩子。
母亲的天性战胜了她获得新生的渴望,是母性伟大还是太过卑微?
呵呵,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多爱自己的妈妈一点。
也许妈妈的同义词就是牺牲。
牺牲青春,美貌,牺牲理想,自己的生活,直到生命的全部......片尾迎合和谐社会的是黑幕上的说明,说无数被拐妇女获得成功解救。
让我鄙视一下无数这个成语,难道应该成为歌功颂德的功勋而刻上标榜吗?
真是无耻近乎勇,为什么会发生无数起拐骗妇女案?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适龄男子必须通过这么不人道的方式为自己娶得一个妻子?
为什么还有法律根本无法到达的区域?
那么多的为什么,那个看似得意洋洋的无数是不是要暂且停止得瑟一下?
呵呵,感谢那些善良的人,让那些身处最悲惨境遇的人也不至于放弃希望。
我尊重这样的小制作却引发许多思考的国产片。
比起重金打造的国产大片,它们其实要好上太多。
思想的光芒是不是比黄金的光芒还要耀眼一些?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讨论《盲山》哪个结局更真实些,这实在很无谓,首先民敬公安确实很努力地去救人了(他们毕竟还想社会和谐吧),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救人成功(他们也不是神仙),而像本片的原版女主角这样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而且影片中只有她这么做了),可悲的是,这个残忍的结局不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
这两个结局不存在谁更真实些,因为都发生过,只看观众们更愿意去选择哪个结局了,前者代表了“一线希望”,后者引人反思。
影片中有个演员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影片中有个角色叫郑小兰的,扮演她的演员真的就是几年前给骗嫁到山村里的,影片开拍时她还没有获得解救。
(“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
”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
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
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
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故事中的小男孩李青山可以说是全片中形象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了,但其实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很朴素,也很单纯,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那些荒唐的行为,与行为者是不是村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给予一点正面的教育,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谁是最可恶的人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说导演的用意是为了表现“村民的愚昧”,可导演真的是这样狭隘的吗?
敢问,是哪个“穿着西装”的人把女主角卖到山上的?
是哪个“有知识”的人和女主角私通被发现后就“私了”的?
是哪个“文明”的司机见人有难还讨价还价的?
是哪些“有文化”的人面对着女主角的求救却视而无见、还心安理得的?
比起“愚昧”的“农村人”,我觉得这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高修养”的“城市人”简直更可恶!
李杨来报社放新片【盲山】,尽管放的是已经通过电影局审查的版本,还是看得很难受,电影题材本身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让我更难受的是这个: 一个电影剧组来到一个小山村,拍摄一部关于拐卖妇女的电影,恰好这个村里就有一个(也许更多)被拐卖来的妇女,剧组甚至请她及她的“丈夫”充当群众演员,而这个电影的主题是探讨“为什么一个妇女活生生卖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家都知道,但她就是逃不出来。
我们人的眼睛都干什么了?
就是逃不出来。
”然后电影拍完,剧组离开,山村还是山村,拍电影的还拍电影。
她们为什么逃不出来?
“我们”是否也有责任?
当时读朱红军的黑砖窑报道,有一段读得有些心酸: "几年来,王兵兵一直在设法谋求发家致富。
他曾一度以运输为业,但所获寥寥;还承包过两年全村的农田灌溉业务,却屡因收缴资费,与人发生龃龉。
2002年,他还曾开办石灰窑,但适逢临近的广胜寺风景区搞建设,石灰窑因被本地电视台记者三度曝光,只好关停。
" 我在想,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其实像王兵兵一般背景的人,在这个国家应该遍地都是吧?
),难道他就活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就该一辈子按“城里人” 的逻辑去办事,守着几亩薄田,养点鱼,种点果,然后运到县城卖还要被城管驱赶?
为什么他想实现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的卑微愿望如此难实现?
这个社会向所有人,包括农民,展示了拥有财富的可能性,但真的有向他们提供获得财富的途径吗?
在当地,除了开办各种小工厂,小手艺,农民有其他致富的途径吗?
有的话,有人教过他们吗?
没有的话,我们可以用“正义”“人性”"愚昧"这样的道德高度去“批判”他们吗?
也许我们可以说,王兵兵的行为都是“非法”的,那哪些是合法的呢?
存在么?
我宁愿相信,一个人并不是有意去漠视另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而是,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和尊严轻如鸿毛的时代,如果一个农民活在世上,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者社会对他的尊敬,那他又怎么会去尊重另一个人的生命?
还没思考出答案,也许永远没有,所以我没有当面向李杨导演提出这个疑问,只是难受...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由黄璐等主演,盲山是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讲述出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看完电影心情真的很沉重,女生被拐卖的新闻一直存在,但是大家好像真的很无能为力。
尽管知道这是犯法的,尽管现在打击的很严格,却依旧避免不了。
被拐走的女生,有可能一辈子就毁在了山区,就算被救出来,很多也不大正常了。
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从小宠着,本该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却因为人贩子人性的丧失以及山区那些人的无知,毁掉了一切。
电影女主曾多次想要逃跑,却被同村人几次合力逮回来,也没什么人愿意帮助她。
第一个被强奸的夜晚,那面如死灰的表情,看到真的觉得痛心。
最后,是一个小孩子帮她把信寄了出去,父亲带警察来将女主救了出去。
这个社会,真的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从《盲井》到《盲山》,李扬把我们听到的拍给我们看。
如果说《盲井》中还有最后那一点未泯灭的人性,那到这里看到的就全部是麻木。
偏远山区公路上的破旧中巴里,李扬以人贩子的姿态,“友善”出镜。
我还没来得及从四川话的亲切中反应过来,白春梅就被卖了。
7000元。
大概合人民币70元一斤。
或许还不及大城市白领的月薪。
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就被推到孤立无援之地。
这里充满愚昧和暴力。
气氛压抑。
那个暴丑的男人在父母按手扳脚的协助下强奸了这个女孩儿。
在同是被拐卖过来的老乡先活下来的劝说下,开始进食。
老乡们临走时,她那句:有空来看我嘛,眼神那样的惶恐无助。
她把头发剪了,刀锋划过发丝的声音在空气中静默的爆裂。
穿上那个男人买的衣服,红色的。
很鲜艳的红。
砍猪草。
喂猪食。
动辙招至的暴打。
割脉自杀。
那个表弟在暴雨中突显。
每天拿本文学杂志来给表嫂读。
一度我甚至以为他会给她希望,或者说给我一点希望。
但是在那柴火堆旁的刹那。
我看见升腾的欲望。
他也就是要骗她上床而已。
那种类似知识分子的伪善。
更让人彻头彻尾的绝望。
比那些野蛮更让人愤怒。
邮差。
不断重复的镜头。
一句话:有信没得?
一个动作:把信塞到邮包里。
一封一封。
一次一次。
杳无音信。
总归有个交代吧。
其实从那模糊的背影里已经看到答案。
那个男人的几袋东西换回了这个女孩所有的希望。
一次。
两次。
不断的逃跑。
因为拿不出三块钱坐车。
小客车弃她而去,在河边就被赶来的拖拉机抓住了。
她用身体在杂货店老板那换来的40块钱。
终于帮她逃到镇上,上了客车。
那一刻心都抓紧了。
真想她能逃出生天,可知道这不可能。
司机。
乘客。
售票员。
无一例外的妥协。
就像身边的你。
我。
还有他。
惊声尖叫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他不知道妈妈的苦难。
或许还不知道真正的爸爸是谁。
时光不会为谁而停留。
生活继续。
向李青山小同学致敬。
是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帮了她。
公安和她爸爸的到来。
她一脸茫然的问:你咋才来哟。
强悍的村民暴动。
无动于衷的官僚。
虽然为了“河蟹”,剧终时的那段字幕显得十分刺眼。
但是大陆放映版里的公安们还是把她们抢了出来。。。
我没有从技术层面去分析、探讨电影有没有深刻挖掘恶当中人性的善的能力..也不想去研究演员的表演如何。。
细节有没有问题。
.只是对那些野蛮..无知..屈辱..特别是个表弟老师的虚伪而愤怒..并且在反观自照中看到自己无能为力的绝望...
《盲山》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啊?
现在是2020年,看电影里的这些台词都觉得很魔幻吧?
可现实一样魔幻,15年过去了,说明我们没有进步,我们都病了,在中国发生这样的惨剧(真实事件改编),荒诞至极,更讽刺的是,那个时候还能有这样的电影出来,如今只能看到一样东西,这个时代的悲哀,令人心痛,令人绝望.有人喜欢《囧妈》,有人要娱乐至死,有人不知道需要什么,集体无意识,作为个人,无权干涉别人的喜好,只能叹息,看似忧国忧民,其实我也是个羞愧者而已,愤怒是短暂的,还会被人嘲笑!
真真假假,早已无力争辩!
《盲山》里的"知识分子"坏起来让人感到恶心,如果野蛮人的恶是始于无知,那知识分子才是骨子里透出的野蛮,原始的龌龊,压抑的环境让人性失去希望,我们要反省自己,因为我不是婴儿,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这种电影才是民族的良心,这样的导演拍不了这样的题材是人民的损失,有良知的人都得了失语症,除了惋惜,无话可说,发不出声音的世界比电影更黑暗.盲山里的农村跟我小时候的农村很像,除了没有山,几乎一模一样,每一个冷漠的村民,每一个悲惨家庭,都是小时候的见过或是听过的,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同命运,共呼吸吧.我87年生的,跟电影里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大,看到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童年的物质匮乏和快乐没多大关系,只要能读书,只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切都有希望,孩子没有罪,大人们的"适者生存"应该在历史里腐烂,野蛮跟文明也不该对立,是一个过程才对,引导他们,如果面对野蛮,只会使用野蛮的人,野蛮的制度,那才是令人绝望的世界,所以悲剧发生了!
这是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要反思的!
人应该多读书,如果没有心读,那就看电影,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独立的人格,需要他们的帮助!
只要少打几局游戏,少刷一点抖音,每个人都能走出盲山!
满满整银幕的硬伤
某个文艺理论课老师逃课后给我们放的,还是一大早看的(不给活路的老师)…结果因为好多人一起看片子就成了半喜剧片,现实主义片子拍的稍有不合理就一定会被吐槽了……(都是些啥记忆呢)
就算是真实的 又怎样 这不是电影应该表达的东西
中国丑恶的一面,拍出来都不错
电影不等于报纸,这么个拍法看似真实实际苍白
看的时候我觉得在自虐 不看也罢
是不是中国所谓的现实主义的题材都是这样的
看到的是殺人了的那個版本。驚。
没有希望的地方
我想看用刀砍死那个男人的版本。
比盲井差一点,很压抑,反应农村现实问题
电影想说什么啊???弟弟是个混蛋,她爹也特么是个怂蛋。电影不是新闻稿,如果你只想告诉我中国有这么个事儿,拍个jb毛电影啊?没有智慧悲悯和救赎,没有关乎人性的任何解释。20131204时隔5年,重新评价,讲苦难本身没任何问题,但导演的视角让人不适,他非常居高临下的审判别人的愚昧。
heresy
他不是只有在大山,还可能发生在上海,发生在江苏。
奔着前一部盲井来的,结果让我失望
气死人,不管拍多好,零分
买卖人口他妈还有理了~!!! 没文化真可怕!可易地而处,都是贫穷和人性搅和出的卑劣,而死真的是个很好的结局了
她跑不出去跟她那一又八分之二的智商和情商是有关系的。确实残酷 但影片人设令人无力吐槽……
大团圆版本
一部关于倒卖妇女的影片 没文化偏远山区 现在依然如此 缺德带冒烟儿的 这部电影还有一部姐妹篇 盲井 是王宝强主演的 也是描述穷山沟里拿人命骗钱的 导演让我们知道 还是城市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