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长途卡车司机、黑帮、绑架……在这些元素的掩映下,《未择之路》讲述了一个似乎陌生的故事:二勇在人迹罕至处养鸵鸟,因欠了高利贷,为宽限日期,只好替黑帮头目五哥看护尕娃(尕音嘎,西北方言中称小孩为尕娃)。
恰在此时,二勇得知已离婚的妻子有了其他男人,他带上尕娃匆匆踏上追妻之旅。
让二勇意外的是,一路上尕娃极不配合,几番争斗后,他们的车毁于黑店,二人只好搭长途卡车继续前行。
于是,性格怪异的女司机小眉,孤僻的尕娃,为生活而焦虑的二勇,被命运捆在了一起。
相遇温暖着彼此,但路途太短,什么也没改变。
最终,二勇没能追回自己的妻子,还意外地成了逃犯;被五哥绑架的尕娃回到父亲身边,“我想跟着你去浪”的梦想彻底落空;小眉依然没有找到失踪的老公,依然开着长途卡车……他们挣扎过,但谁也没得到想要的生活。
刚进入这个故事,会有些好奇:它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可越往下看,便越能体会到其中的象征意味——不论在大漠,还是在格子间,面对命运,人人都是孤独者,我们永难超越它的限制与安排。
在《未择之路》中,真正驱动情节的力量是可怕的“必须如此”。
不论是二勇,还是小眉,乃至五哥,他们都沿着一条坚硬无比的生活逻辑在行动,命运给了他们不同的角色,但每个角色都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因为“必须如此”,所以二勇必须去追回妻子,尕娃必须和二勇作对,小眉必须保持暴躁,黑社会老大必须打伤办错事的五哥,五哥也必须痛殴怀疑他的兄弟……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次人生过于脆弱,一旦背离“必须如此”,就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哥“出门”作案前,再一次把自己的傻儿子托付给好友。
车轮缓缓启动,傻儿子在车后紧紧追逐,一边喊叫着爸爸,五哥泪流满面,却不能喊一声“停车”——甚至狠毒、善谋如五哥,也无法逃脱“必须如此”。
其实,谁不在“必须如此”的掌控中呢?
作为现代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生之路便基本被确定: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后是找工作、结婚、生子,看着自己的孩子复制一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苦难,然后便是退休、生病,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这个刻板的流程中,我真的存在过吗?
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从自我的视角往外看,我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可在各种登记表中,我只是一个干瘪的数字,和别的数字并无不同,而我的苦痛、孤独与迷茫,也因此变得一文不值。
其实,就算坐在格子间里,没有了戈壁滩、长途卡车,我们每天不也一样在经历着《未择之路》吗?
毕竟生活只是在重复,就算有了偶遇,也因缺乏新剧情,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
为避免被伤害,我们一次次错过感动,甚至已忘了如何感动,只留下了对于感动的憧憬。
生命本有无数种可能,可我们偏偏被一种可能套牢。
是人创造了“必须如此”,却因“必须如此”,我们难以成人。
事实上,我们都是迷路者,我们只是假装目标清晰。
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建立意义的可能,所以在《未择之路》中,人们只能依靠一条依稀的底线生存——“我不是坏怂”。
其实,“坏怂”只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并无清晰的定义,生而为人,我们很难证明自己不是“坏怂”,毕竟有太多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理解之难。
然而,即使是如此卑微的坚持,当它与“必须如此”对撞时,也会变成粉碎。
二勇用生命证明了“我不是坏怂”,可结果无非是能让他人在“必须如此”的轨道上继续运行,在“必须如此”中继续吞噬着生命。
在《未择之路》中,有两个桥段动人心魄:一是二勇带着尕娃来到荒凉的黄河边,浩瀚的水面犹如无垠的自由。
二勇告诉尕娃,自己小时候经常跑到这里来玩,这是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式的解决方案,可在电影中,这只是情节剧变前的一个短暂的间歇。
另一是小眉面对镜子,终于拿起尕娃留给她的口红,开始妆扮自己。
口红本是尕娃早逝的母亲的,每次闻着它,尕娃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
妆扮自己是自我觉醒的开端,但在茫茫戈壁上,觉醒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是一片巨大的绝望,看不到路,也看不到方向,而《未择之路》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逼迫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
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
它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该如何重建它?
我们还有突围的可能吗……对于每个现代人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追问,只是有人会沉迷在现代性光鲜的外表中,成为媚俗者,但也总有人会长夜难眠、追问不止,宁可忍受其中的孤独、动荡与漫长。
对于突围者,《未择之路》至少是一种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过剩”的时代中,互联网、电视、报纸上天天在讲故事,甚至新闻也在讲故事,这使虚构变成一件难事。
好故事就那么多,离奇的东西已被反复讲过,今天的观众与读者正在渐渐丧失好奇心与耐心,人们宁可追捧一个段子,也不愿去看一个缓慢而深刻的故事。
在此背景下,《未择之路》的努力尤其令人尊重。
一方面,它的叙事节奏轻快而优雅,既契合当下读者的趣味,又保持了足够的风度。
另一方面,在故事之上,它执着地保留了追问与反省。
事实证明,写实主义依然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有与尘世艰难相匹配的勇气与真诚。
所有人生都曾迷失在路上,而《未择之路》所讲述的,其实就是你的故事。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剧透分割线前可放心食用,综合评分7分。
王八拳,实乃人生一大实用技能,虽然耍起来并不美观,更谈不上武林高手般一招一式的优雅,可就这么一顿胡扪乱锤,保不齐就能救你于危难之中,解你胸中郁结之气,不过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教给我们更为实用的一招,名曰“鸵鸟拳”。
中国能有大批鸵鸟的地方,不外乎戈壁沙漠,这部《未择之路》,正是中国的“西部公路片”。
王学兵饰演的二勇,欠了五哥一屁股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养鸵鸟,鸵鸟场刚刚办起来,五哥却催着他还钱,他还不上,五哥就让他帮忙照看一个尕娃几天(西北方言,小娃娃,小孩子)。
另一边,他和前妻已经离婚两年,但他却一直纠缠不休,听到前妻电话中有男人的声音,就怒不可遏,启程赶往前妻家中,走到半路才发现尕娃也躲在了车上,途中他们又遇到了马伊琍饰演的独自跑车的货车司机小眉,三个人在短暂的两天内恍若一家,而路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又令三人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几位主角组成的临时家庭度过一段旅途时光,这是公路片里一个非常常见的套路,但本片的反套路则有两点:一是路上的时光非常短暂,只有短短的三天两夜,而三个人都在一起的时光更是只有两天一夜;二是将几位主角的关系处理的非常疏离,相比于一般公路片几位同伴通过一段旅途往往会发展出更加深入的友情、爱情、亲情的传统套路,本片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加的贴近现实情况,也许心中莫名悸动,却有一句话噎在喉头,可能心中已有千般幻想,却连一个联系方式都没有留下,所以分别时,一丝犹豫,一丝欲说还休,终究是开不了口。
虽然是三个陌生人组成了三口之家,但看起来没什么违和感的原因就在于三个人都来自于破碎的家庭。
二勇和妻子离了婚,却对前妻念念不忘;尕娃母亲早早离世,而父亲忙于工作,对他不管不问;小眉的丈夫失踪多年,至今下落不明,留她一人苦苦支撑着家庭。
他们都缺乏他人的关爱与认同,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哪怕三人的衣着和背景的海滩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三人露出的笑容却溢满温馨与幸福。
全片最美好的时刻就在那个篝火之夜,二勇救下了被欺负的尕娃和小眉,一扫之前软怂窝囊又颓废的形象,找回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他开心无比,并教了尕娃那套独门绝学——鸵鸟拳。
鸵鸟拳分两步:第一步躬下身子,双手抱头,做好防御姿态,并在心里默念“不疼”,第二步,做好防御后,冷不丁一个叫驴飞踢,给予围攻自己的人一记重击,看完技术总结我觉得这不是“鸵鸟拳”,而是“鸵鸟腿”,这一招蕴含着一个朴素的自带西北普通话口音的哲理:做人首先要能忍则忍,但是碰到欺人太甚忍不了的,鸵鸟急了也会踢死你呢。
————————剧透分割线————————二勇在影片中的一系列转变,也正是对这种处世哲学的一种贯彻实施,从开始的时候面对五哥唯唯诺诺,第二次见面被五哥暴打一顿他在一开始也没有选择还击,但面对不依不饶的五哥,他忍不了了,暴起反抗,本想用枪吓唬对方,却被五哥一帮人逼至绝路,不得已开了枪,而得知自己“误杀”人后,最终恶向胆边生,选择去勒索尕娃的爸爸,但并不是要真的伤害尕娃,要钱也是为了不让已经怀孕的妻子流落街头,他的一系列不理智行为不正像一只惊慌失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吗?
片名《未择之路》出自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那首叫做《未选择的路》的诗歌: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的那条足迹稀少,而一切的差别由此而起。
这首诗看似在说人做出了选择,并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实则是表达了在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一种彷徨,同样多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二勇,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可最终,二勇的命运确实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吗?
在戈壁这个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里,二勇是食肉者还是羊呢,二勇在影片开端费了好大的劲降服了一只鸵鸟,可他也随之同那只鸵鸟一样瘫在地上,以及二勇最后的死状和他撞死的那只羊何其相像,说到底,作为一只羊,宿命是早已确定的。
尕娃偷车撞倒了路边一个假警察,其实就暗示着这是一片监管者失位,秩序混乱的大地,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同时也告诉观众,混乱即将开始,果然没多久,二勇的车就被大耳朵打爆了胎,而这都是黑心车铺的伎俩;工地上一番醉酒后就有工人意图对小眉不轨,而劝架者轻描淡写的态度实则暗示了这种事情在这片土地上并不鲜见;上一秒还谈“商业道德”的李总下一秒就用烟灰缸敲破了五哥的头,看着受伤的李总,五哥却不紧不慢的拿起李总的雪茄抽了起来。
这种弱肉强食更体现在小眉这个人物身上,丈夫跑了,被其他女人羞辱,被其他男人惦记,这不就是那个可可西里的美丽女人吗?
更深层的绝望是,即便凌厉果决如男人的小眉,也终究敌不过对她不怀好意的矮胖男人,被对方钳住双手狠狠的摁在板房上,这种屈辱的绝望几乎在她面对大耳朵时喷涌而出,她宽衣解带,冷冷的说出“你们男人不就是想要这个吗?
”,可一直暗恋她的大耳朵却面红耳赤,惊慌失措的阻止她,一个有着情感洁癖的男人,瞪大了双眼,愤怒的对她大喊“婊子!
”,还有比这种荡妇羞辱更深的绝望吗?
、不仅小眉的遭遇令人压抑,故事中的男人们的故事也十分压抑,这些男人,有的自私,有的懦弱,有的暴力,有的贪婪,还都有着极为纯粹的直男癌,他们疯狂的撕咬,贪婪地抢夺,直到所有人都遍体鳞伤。
而二勇和尕娃,就是大多数人的中年和少年时代,从年少的莽撞无知又天真无邪,到成年的功利自私却内心良善,所以二人的相处,其实更像是成年的自我和少年的自我达成和解,走向最终的成熟,只不过成长的代价,总是太大。
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似乎在这个社会只有两种活法,要么学五哥,将那些“未能远谋”的肉食者脑袋坐在腚沟子底下,无底线的上位,要么就练上一套王八拳,学会一套“鸵鸟腿”,忍不了的时候,就踢他丫的一脚。
二勇被老婆离婚两年,没错,是被老婆离婚,他仍深爱前妻,不愿离婚,还在纠缠。
电话中发现前妻与别人在一起,决定去前妻的房子寻找真相。
二勇由王学兵出演,说下个人感受,演的非常好,实力派。
同样是个人观点,因为剧情、以貌取人以及先入为主的缘故,我觉得徐峥出演会更惹喜欢,特别是幽默的部分。
二勇借下高利贷用于养殖鸵鸟,将妻子的房子抵押,老板的手下五哥前来逼债,二勇没钱偿还。
尕娃是某高官的儿子,被五哥带人绑架,五哥将尕娃交给二勇带两天。
五哥:“知道为啥把娃娃放到你这?
”二勇:“知道呢嘛!
”五哥:“你不知道。
因为我信任你,你值得我信任…”二勇:“值得,这个我知道的。
”五哥:“娃娃要是不听话…”二勇:“打!
”五哥:“要有耐心。
”一个打手的反差,笑死人。
《一个勺子》之后,大银幕终于又见王学兵。
其实王学兵称得上浓眉大眼五官帅气,但他与生俱来的气质似乎总是与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浑然天成。
这或许是因为他出生于新疆,又总是把“爱新疆的一切”挂在嘴边。
所以《一个勺子》在甘肃拍摄,又是讲农民的故事,对他而言再合适不过。
当年,他演偷奸耍滑的西北汉子李大头,骗了主角拉条子(陈建斌 饰)五万块钱。
而他无可指摘的演技,也让他凭借这个角色顺利提名金马奖最佳男配。
时隔三年,他又回到甘肃,操起一口地道的西北方言,与新人导演合作了公路片《未择之路》。
不得不说,导演唐高鹏虽为新人,但眼光实在老辣。
电影《未择之路》取景甘肃,大西北的苍茫景色实在是最适合拍“中国式公路片”的地方。
戈壁滩上的风沙,风沙里奔跑的鸵鸟,还有绵延空旷的公路。
这些西北地域独有的迷人风景,是野蛮人性的最好映衬,也给电影画上了无可辩驳的悲情底色。
编剧岳小军甚至透露,当初为了坚持在甘肃拍摄,团队拍到中途还换了投资方。
看过影片,我们就明白,这种坚持意义重大。
作为导演处女作,《未择之路》在今年的上影节首映,就抱走了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导演唐高鹏还提名最佳导演。
而在月初的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未择之路》也拿到了“超越边界奖”最佳影片。
罗列奖项显得肤浅,但这也是对这部导演七年心血制作最好的反馈和褒奖。
这部公路片有着公路片最常见的情节:粗粝浩瀚的戈壁滩上,离了婚又欠高利贷的二勇(王学兵 饰)想挽回妻子的心,于是带着债主“寄存”的尕娃乐乐(朱耕佑 饰)踏上了追妻之旅。
途中因为车辆抛锚,他们求助路过的女货车司机小眉(马伊琍 饰),三人像家人般度过了三天两夜。
在这趟旅途中,债主、修车工等各色配角陆续登场,而主角们的命运也因为这一场场相遇和分别渐渐偏离了轨道。
导演唐高鹏在接受小万专访的时候表示,《未择之路》的名字来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广为人知的诗: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
与流传最广的那两句诗所表达的内核一样:“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未择之路》讲的,也是一个关于寻找和选择的故事,但这里的寻找是起点,而选择是过程。
主人公二勇一心想找到前妻,试图挽回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
为此他在戈壁深处养鸵鸟,想赚钱赎回前妻住的房子;他知道前妻有了新家庭,仍然纠缠不休,希望她能回来;
他即使对小眉有了“像家人一样的情感”,仍然无视内心,坚持要去找回前妻……但已经有了新生活的妻子显然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回应。
这就注定了二勇的旅途得不到他想要的结局,无论他一路上如何抉择。
货车司机小眉,带着不告而别的男友留下的衣服、口琴,开着他留下的大货车,做着他曾经的职业。
她奔波在戈壁滩荒凉的公路上,既是跑货运糊口,也是在寻找那个早已不见踪影的故人。
她拒绝别人的示好,拒绝修整自己,拒绝任何新生活的迹象。
而那个早已离开的人,注定不会回头,小眉的寻找,也注定无果。
他们的寻找,都带着对过去的缅怀,和不愿面对未来的执拗。
在这样的动机下,两人每每遇到十字路口,做出的选择似乎都有迹可循,也有情可原。
但遗憾的是,寻找过去这件事,本身就是徒劳。
就像唐导说的,“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荒诞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
作为联结片中人物的关键,“尕娃”乐乐其实也深陷各种选择。
从乐乐被债主扔到二勇的鸵鸟场开始,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孩就在心里默认二勇“是个坏怂”。
所以他时刻想着逃跑,处处带着抵触,害怕自己“也变成坏怂”。
但小孩子又是单纯的、易变的。
经过一路辗转,他开始觉得二勇善良又豪迈,似乎是他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大人模样。
于是他说:叔,我不想回家,我想跟你浪去。
但小孩子的信任又能改变什么呢?
二勇仍然沿着他自己选择的命运,向着无法回头的终点一路狂奔。
不得不说,《未择之路》里充斥着对命运和选择的无力感。
无论是勇敢又执拗的二勇小眉,还是偏执成痴的大耳朵,抑或狠厉的五哥,甚至拥有最高地位的李总。
他们都以为自己能够选择道路,进而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其实他们早已被命运控制,早已被道路所选择。
能够翻手云覆手雨的,从来都只有强大的命运,而不是蝼蚁般的人。
导演唐高鹏说,《未择之路》这个故事的起点是他自己,和编剧岳小军,以及身边很多朋友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如果说它(《未择之路》)有某种功利性的目的,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厘清自己人生中的一些困惑”。
在小万的专访中,唐导将自己定义为“天真的失败者”,说自己和周围的朋友是“一群挺迷惘、挺天真的彼得潘”。
这大概是我听到过对中年不如意者最好的诠释。
这不如意不是事业失意,不是情感不顺,也不是穷困潦倒。
它更多是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和由之而来的深深无力感。
这些不得志,这些不如意,在电影中二勇这个“中年loser”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那又如何?
二勇窝囊,没出息,脾气还坏。
但他仍然勇敢,仍然善良,仍然拼尽全力为尊严而战,仍然奋起反击试图给命运一记重拳。
即使我们知道,最终他的生活还是乱作一团,结局还是落寞如雪。
但至少,他有了一张跟小眉和尕娃站在“海边”的全家福。
至少,尕娃曾笑得开心,说“叔,我想跟你去浪”。
《未择之路》的结局里隐隐透着一种“天注定”的认命感。
似乎站在岔路口的我们无论如何选择,最终的结局都已经在踏上征途的那一刻注定。
既然选择毫无意义,那不如就放手一搏。
做个“天真的失败者”又如何?
反正殊途同归,不如随心所欲,和喜欢人浪去吧。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 未择之路,还是太客气了。
看似有路,留给角色的就这么一两条岔道,要如何抉择,最终的结局已经提前在性格模型和环境制约里写好了。
除非强烈的觉醒,倔强的修炼,强大的外力,否则始终只能看得见自身限度里的那点方寸。
一路都在嘻嘻哈哈地给你点希望,总觉得这么个二兮兮吊儿郎当本性善良的“坏”怂会有个好结局。
走着走着,愈发逼仄了,却又一直给你点胡萝卜在眼前吊着。
医院那慕,无望到顶了,诺大个戈壁,哪里还有让你走下去的路?
突然又有了转圜,要好起来了,越来越好了,快啊,美好的结局就要到了,嘭!
突然又一下子,全没了。
导演真是个坏怂呵。
一路的绝望戈壁里守护出一只口红大小的希望,知道代价得要多大吗?
《未择之路》西部公路片,6分。
王学兵欠了黑社会老大的钱,替老大看管被绑架的小孩。
他带着小孩去找自己的前妻,路上遇到了大货车司机马伊琍。
和马伊琍分手以后,王学兵误伤了黑老大的Boss,“李老板”,他向小孩的父亲敲诈了一笔钱给了前妻,在去自首的路上被撞死了。
故事缺乏戏剧冲突,节奏感很差,几乎没有高潮段落,马伊琍的戏份存在感很弱,完全删掉都没关系。
属于强干弱枝的电影,王学兵演技很好,马伊琍太柔弱了,不符合电影里一个强悍女司机的设定。
类似的角色,余男在《无人区》里扮演的妓女就非常符合人物设定。
小朋友演技还过得去,可是也没有许多评论吹嘘得那么好,过于冷漠,有点智障的感觉了。
大体感觉是甘肃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可是没拍好。
远不如《无人区》,甚至不如轻松愉快地《后会无期》,有点让人昏昏欲睡,勉强及格。
在看《未择之路》,看了好几天才看完这部电影,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时间,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看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公路片,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像是《完美的世界》,最后也是男主死了,小孩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同样地失去了生命,同样的丢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生命之中有很多未选择的道路,坏怂带着尕娃就敢征服太白;换张背景就想逃出戈壁滩;寡妇命守了一个不归人;坏怂脸绑了一份不甘心。
生命之中有这么多的未择之路,而我们都是这些道路上的行路人。
Part 01.生活就是在戈壁滩上不断地奔跑;生活就是拿着裤衩子在大风里随风奔跑.小男孩尿了裤子,拿着自己的裤衩子在风中随风奔跑着;小男孩尿了裤子,站在戈壁滩里面迎风奔跑;小男孩尿了裤子,坐在小小的破旧的车子里面看着前方的道路;那些小时候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记忆,那些消散不掉的回忆,那些留在脑海深处的小小故事情节,都在小男孩午夜梦回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脑海深处。
生活就是小男孩不断地在戈壁滩上奔跑着,生活就是小男孩在土块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Part 02.那些拆不掉的房子,那些拆不掉的人心.电影里面有一户拆迁的人家,这户人家是钉子户,这个钉子户里面住着的老人紧赶慢赶地出去买菜,买完菜之后腾腾腾地跑回家里面去;结果自己的家就没有了,结果自己家里面的家具就全放在了楼下,锅碗瓢盆冰箱什么的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楼下,自成一个小小的家庭,就是这样快,就是这样迅猛。
非常喜欢二勇伤心难过的时候呆着的那条船,二勇说:“我自己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我就来这里。
”而且二勇还在这里藏了一桶弹珠,等到带着尕娃过来的时候,尕娃快乐地玩着弹珠,二勇快乐地躺在船上发愁,我想---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个自己能够呆着的地方吧,总要有一个自己无聊的时候可以置放自己的藏身之所吧。
Part 03.男人、女人和尕娃---等不到的人、等到的人、等来的人.男人带着尕娃想要去跟自己的媳妇见面,只是两年过去了,自己的媳妇已经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了,两个离婚的人,各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女人一个人行走在荒漠之中,开着大车,路上捎带着小男孩尕娃和男人;小朋友尕娃被一群坏怂绑到了戈壁滩,然后遇到了二勇,从一开始的不对付,到后来的友好相处。
尕娃失去了母亲,父亲常年不在家;生命之中有了太多太多可怜的人,尕娃没有母亲的爱;二勇失去了媳妇的爱,人生啊,就是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得到,不断地相处在一起,这就是人生。
非常惊喜。
王学兵对人物性格的多面呈现,小男孩愣愣式的机灵,马伊琍西北风格的美;一环扣一环的矛盾,中间细微的人性善恶,带着许多绝望的那些希望。
“X年X月日,今天我自己在家,没有啥事。
”“X年X月X日,今天我自己在家,没有啥事”“评语:好好观察生活,总能发现有意义的事”“狗屎!
没事就是没事,还能观察出来啥事!
”叔和小孩,阿姨,阿姨的相好,叔的债主,债主老板,这一大圈人都是可怜人,像戈壁滩一样干枯焦躁没有生机,他们的生活是灰头土脸的。
能不能多讲讲这些人的故事,而且不加修饰,不是“好好观察总能发现生活惊喜”的鸡汤式的,而是像这样,让主角死在观众面前。
我很爱最后那个场景,小孩在爸爸怀中指了指那个真正的坏叔叔,他站在人群中看着死者,带着惭愧、悲哀;而死者深爱的前妻,被丈夫扶着从外围走过,仅仅是张望了几眼。
我很喜欢主角的车,让我想起来我三叔的车。
啊,我多么爱这种灰头土脸的现实主义啊。
当港台腔的大哥在找到尕娃和二勇的时候说,是漫不经心把我们逼上了死路。
可能具体的话并没有一字不差,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说这句话,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斟酌思考。
是二勇漫不经心地经营着婚姻所以老婆才会胜诉脱离了他;是二勇漫不经心地打着一通又一通电话,才会两年时间里前妻怀孕而不知。
二勇一直痴痴地幻想着和前妻能再续前缘,直到看到她的肚子才会死心吧。
择的路就是漫不经心的,而未择之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可能是飞黄腾达人生赢家,有的可能比现在的境遇还不如。
沉默寡言的尕娃,是在二勇漫不经心地递水给食、教授鸵鸟拳,一次次解救自己中变成了一个能说出“放心吧,我会等你拿来钱”的男子汉。
鸵鸟拳真的非常有意思,典型的因材施教,尕娃瘦小的身板只能先麻痹自己感受神经,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不疼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
尕娃的日记更是有趣,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没sha shi”,究竟怎样漫不经心地观察才能一点生活的美都无法发现呢。
#电光幻影# 《未择之路》,有些打动,是沉闷之下的无可奈何,越是痛苦,越是清醒,而最终,只留下最残忍的痕迹,将躯体,消散于风里。
无论网络评分是否优异,这部电影在我心里都是欢喜的。
虽然,这并不是一部让人愉悦的电影,甚至于过于沉重,太是伤痛,可是就是因为那一刀又一刀的干脆,反而让我觉得感动。
已经有太多的故事,总是选取了最温暖的地方,却忘记了,有很多温暖的背后,终究要回归残忍的。
本来只是一条因缘际会莫名同行的道路,三个各自有故事的人,一条要走下去的路。
说是彼此扶持,到了最后终究要各奔东西,那一路上给予过的承诺,有一天也会飘散在风里。
辛苦建立的信任想背负一生的期许,可是转身而去的现实中再不会有机会去期许。
这就是生活,没有教育意义,只是一条又一条眼泪的痕迹,哭泣着写下了生命的悲歌。
我其实看的特别难受,尤其是结尾处。
孩子给予的全部期许,最终被一次性的夺走。
人生的很多梦想和美好的追求就是这样在幼年的现实道路里被夺走的。
虽然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长大,可是越是被过早剥离了爱的孩子,就会越早的做成一个失落的人。
人生要有多残忍,才会让我们在最初的日子,就一把将他们打落谷底呢。
但事实是,我们都会这么做的。
王学兵的角色的伤感,几乎在片尾赚足了我的眼泪。
人哦,一开始揣了点杂念,能怎么着,谁还没有点自己的小心思呢。
可是这个世界不会给你公平的。
你以为吃尽了苦头就会苦尽甘来嘛,不会的,苦难会用压倒性的胜利干掉你,这就是春风吹都吹不生的结局,一个悲伤而又无奈的结局。
除了需要应付审题导致的一些剧情设置需要,我个人觉得其实蛮真实的,这就是现实世界,真的就是。
苦难对有些人特别多青睐,誓死相随,终成眷属。
这句不是调侃,而是深入骨髓的痛,却是无药可治的结局。
这部影片比许多我们熟知的电影,比如《烈日灼心》、《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其实更丝丝拉拉的撕裂痛,可惜,本片的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几部影片,感觉上还是有些遗憾的,有点打抱不平的心情。
不过因为太过慢节奏撕扯的难受感,所以大概也确实不适合多数人吧。
人呐,活一辈子,有时候就是从伤痛里抬抬头,然后换到另一种伤痛的坑里去。
看起来治愈了,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疼去了。
你听完难过不。
其实你看完了会更难过。
没有路,其实,真的没有路了。
你就留在这里吧。
作者:小佛搞特
全程尴尬
一大一小俩主角还算讨喜,其余都不好看,所谓彩蛋牵强附会得有点恶心,减一星
无人区在前,节奏不行
7.5/10,意外的好看。属于靠演员撑起来的公路电影,王学兵回到西部,操着新疆口音贡献了自己非常出色的表演。三星半。
颇有些黑色电影意味,二勇和尕娃两人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好,所谓「未择之路」其实是无路可走。二勇总以为自己有路可走的盲目乐观,结局上无路可走的悲剧,与沙漠中那种看似开阔实际上是一个无垠的囚牢的状态,形成三重关于「有路或无路」的对照。公路在这里变成了困境,是底层人士的温饱和谋生之道。
情节略松散,尕娃塑造得不像真正的小孩子,“李总” 的感觉也不对。有股留白虽多但每个角色身上都背着一箩筐故事的古龙感,看导演访谈原来是人物前史撰写丰富,然后在后期剪辑时又删掉了很多辅助性的配角戏份——但又没剪干净,比如五哥儿子那段在最终呈现的版本下就是废戏。把公路片元素置于隐隐约约的官商争斗背景下很有中国特色,以及男主和李总都爱不合时宜地翻脸可以说是剧情需要强行装逼了。
“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部电影就跟这首诗一样,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任性的、丰富的作品。
科恩兄弟+宁浩的公路片,完成度前三分之二都很不错,戈壁滩上一老一少诡异的互动冷幽默,女司机的出现也很有人格魅力。只是那条绑架勒索支线张力太弱,反派人物形象没立起来,后面转暴力黑暗线后模仿和巧合的痕迹太重。女司机这么有感染力的角色一下子断了线,实在遗憾
【2.5】
一团糟,所有编剧需要编的地方都用巧合糊弄过去,差得离谱。
公路片类型和茫茫西北戈壁的地域环境结合得挺好,颇有点Perfect World调调,但更现实更冷酷。那种寸草不生的粗粝荒凉,那种无所遁形又无处可逃的单调燥热,烧灼着天底下每一块极力遮掩的伤疤,把路上的每个人都逼得烦闷焦躁。王学兵的表演给了冗长的故事些许幽默色彩,又保住了人物性格中寡淡木讷的部分。最后导演专场贡献的一段被割爱的马伊琍独角戏还是很精彩的。但不得不说,剪掉了马伊琍那条线的大部分故事是明智的,留白的副线更具张力,甚至还能更精简些许。三星半,配上Robert Frost的原诗更好下饭。第一次参加豆瓣电影场mark一记,跪谢抽中。--2018.09.02 @国大纷腾
时而轻松时而压抑的公路片,时而套路时而不走寻常路的黑色喜剧,完全没有猜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难能可贵的是我看到了一点点科恩或者盖奇的影子 这样的电影不算成熟 但是可以多拍一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蛮荒之地,人性与生计,感觉很难维持一个平衡。马伊琍的戏份偏少,小孩子的演技很棒,整片看下来还不错
3.5星,把马伊琍那条线删删可以+0.5……(庆幸没看到彩蛋,不然估计会败好感……
笑点设置过于「轻松」了,黑的时候黑不下来,副线几乎全部在莫名其妙的时候彻底失踪,贴合环境「粗粝感」也做的非常差……………彩蛋可真是过分,不过这个照应戏内外的 Trick 可能是鸡贼导演唯一玩好了的一个了……
本子和表演都上乘,整体太压着了,如果有一点小插曲,再有适合的BGM烘托,应该可以更上一个档次。最喜欢的一幕是三人在海滩画前的合影,在灰头土脸的基调中,有一丝温暖出现,会显得特别光明,好比《杀死比尔》中比尔在篝火边给新娘讲故事,伴以一两响笛声,比你侬我侬更缱绻。朱耕佑小朋友憋笑的表情太灵了,影坛的00后们快上位吧,挽救被85流量们糟蹋的我国电影业。
那你现在醒了吗?醒了。跟《暴裂无声》一样,看到了属于卢瑟的善意。和对这善意并不和善的世界。//0905导演专访后补:加一星,电影上映后观众的解读自然随心所欲千奇百怪,但跟导演的交流还是能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和惊喜的初衷。做一个天真的失败者,似乎也挺好。
其实挺好的一个故事,就是演员有点太单薄,撑不起故事,还不如编剧小军呢,小尕娃不错。
都没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