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倒春寒吧,这几日,特别的清冷。
走在路上,也不禁瑟缩起来。
真是奇怪,明明脑海里知道是《初到东京》这个名字,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说成《迷失东京》,也许是因为《迷失》在记忆里比较深刻吧。
因为是点映,所以豆瓣上还没有评论,不过使馆刚上给予的分值可并不低。
围棋之于日本,一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吧。
所以,他们会在争论一个到底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棋手的争端之时,也先让他把棋下完。
而说到围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及张震演绎的《吴清源》,如今又一部和围棋有关的戏来到面前。
任谁也不会想到吧,那个困苦的卖菜老太太竟然是隐居已久的围棋大师五十岚,一个几乎所有的下棋的人看到她都会起身致意的真正高手。
这才是大隐隐于市吧,一个每天背了自己种的的蔬菜到东京来卖的干瘦的老太太和一个围棋世家的大师居然是同一个人。
其实导演不是没有做铺垫的,从影片甫一开始,五十岚大娘帮吉流君捡拾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对围棋很熟悉和敬爱的人。
片中有不少对棋子的特写,无论是黑子还是白子,都在阳光下闪着幽幽的光,是别样的美丽。
下围棋的吉流和不下围棋的翔一原来才是真正的主角,可叹我一直还以为有如《迷失东京》一般的异乡恋情才是主线,有点离题。
吉流的吻出现的突兀而散乱,田原的这个角色说实话也有点多余。
影片前面关于旅馆和澡堂的镜头也有点生硬,也许导演是想表现初到东京的男孩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东京的市井生活,但恕我直言,那几个镜头的选择太刻意了。
村祭一段是我所喜爱的,异乡的游子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加入到村落的欢乐中去。
孙子终于叫出口“奶奶”这个他可能很久以前就刻意用“老太婆”来代替的词语,祖孙二人虽然还是没有眼神交流,但是共同望向电视上转播的围棋赛事的关注场景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其实是五十岚大娘为吉流争取来的决赛上,吉流不慎失手,而电视机前,同样的日本围棋天才少年翔一走出来一步好棋,但——棋局曳然而止。
直至出现另一个令人悸动的场景,不知道翔一已经离去的吉流,和五十岚大师复盘了决赛中他的棋。
五十岚大娘只是说,为了感谢大家的关照,我们来下一局棋吧。
相信不少观众都有点疑惑,在人死不能复生的这种悲伤地气氛中,居然还要下棋。
直到后面的旁白,我们才真正领悟没有比下一盘棋送翔一走更好的办法了。
五十岚翔一,一个曾经显赫的围棋世家的天才少年,永远地离开了。
值得庆幸的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下出了一步好棋。
一直以来,翔一和五十岚大娘为吉流的奔波和付出,其实是在圆未竟的那个梦吧,特别是最后五十岚来到棋院,一众须眉皆白的围棋高手也纷纷起立,向她致意,那个时候,那个瘦小干枯的乡下卖菜老太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衣袂飘飘的一代宗师。
她对吉流说,加油吧,翔一也会在远方的家中为你祝福的,对于那个不能再下棋的少年,他们彼此明白,却谁也没有说。
世事如棋、人生亦如棋。
很日式,无论从画面(本片的摄影拿过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还是对白还是节奏还是人物关系,就是那种粘粘糊糊又让你觉得如果不粘粘糊糊又能怎样的感觉。
导演的个人体验感远超故事感。
当一部电影的情绪感远超故事感,很难说是好还是坏,就像一个少女皮肤白皙地可以看到每一根毛细血管,吹弹可破到极点的嘴唇或许并不适合激吻。
整个故事还是觉得有点糙,尤其是把一次围棋赛作为线索,觉得不够担当。
尤其是一个中国人棋强的少年,初到东京,用围棋的胜利来抹平死亡这样的话题,似乎有点日本人特有的娇态美学。
这个剧本是导演十几年前的电影作业,带着那个时代强烈的印记和故事本身的局限性,但故事讲的够地道,也是全片最好的部分,够慢够柔够闷但是够舒服,大多日本片都这样吧。
至于男一,赞。
秦昊完全用一张文艺脸把全片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片。
至于倍赏千惠子,不愧为老戏骨,用表情和仪态就可以推进故事前进。
她在戏里演的角色,个人角度很不喜欢。
我不喜欢太强硬的女人,我实在搞不清她究竟爱孙子还是爱围棋。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有着温情的外表,内在却是日本社会根深蒂固最娇态的一面。
推荐一看。
这部电影难看到了让人骂街都无从下口的地步,全片从头到尾都毫无逻辑……毫无逻辑……无逻辑……逻辑…像《饭局》糟蹋了范伟黄渤刘桦一样,《初到东京》也无情的践踏了千惠子秦昊和张钧甯。
如果要用小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的分析课文方法来分析这部影片的话,那这电影最起码有8条线索,而且每条线索之间都毫无关系,只能说导演构思了8部与秦昊有关的微电影,然后抱着实验的态度将其组合成了一部充满小资产阶级自以为是情怀的影片。
假如你刚好是个朋克爱好者,那么你在看片的时候脑海中很可能会浮现出地下婴儿的歌声:现在的社会比较乱,到处都是混子!
王八蛋!
现在的导演不要脸,拍了烂片还好意思收钱!
OMG! 我得先去平复一下心情……
都什么年代了,还拍屌丝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寻找梦想这种老题材,能不能有点新意?
别的不说、老婆婆背着自家种的菜坐公交车到东京售卖这一情节就是硬伤,日本农民都是把菜卖给农协,由农协负责销售,在日本街上你看不到卖菜的农民。
坐公交车运菜在日本也是不可能的,首先公交公司不会同意,其次日本农民都有自己的小货车。
导演是把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不加考察就生搬硬套到日本来了,严重脱离实际。
男主角像面瘫一样,我知道导演是想塑造出一个话不多却招女人爱,有身怀绝技的中国青年形象,但这一塑造明显是失败的。
不好意思看到一半我睡着了。
《初到东京》没有商业电影那种紧张激烈的情绪,只有镜头中日本城乡各具特色的面貌和文化的描绘,唯美动人又极具民族色彩的音乐淡淡的穿插在画面中,配合电影略带忧伤的成长故事,却比任何宏大的商业片都有感官神经冲击力。
那是一种淡淡的,却能触及观众心灵的冲击力,在不经意间使人泪如雨下。
《初到东京》讲述的是秦昊扮演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吉流初到日本与倍赏千惠子扮演的五十岚婆婆以及她家人发生的种种事情,在与五十岚婆婆以及孙子翔一和翔一女友以及澡堂前台小姐接触中,秦昊完成了自己在一个陌生国家自我寻找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在用一种冷静而自然的方式描述了日本文化中爱与恨,固执与坚强,残忍与亲切,美丽与寒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正如五十岚婆婆说的,剧中的吉流、五十岚婆婆以及孙子翔一和翔一女友以及澡堂前台小姐都在找寻自己的价值。
吉流、翔一女友以及澡堂前台小姐不管是在留学,还是在谋生活,都是很苦的,不仅有肉体、外在的孤独以及困惑,而且有内心的恐惧和内心的不理解。
张钧甯扮演奈菜子,田原扮演的澡堂前台也都在极力融入日本社会,但并没有成功。
吉流之所以能获得了日本人的肯定,或许是因为有了围棋,人生的围棋不用你开局,残局已经在前方等你,在人生的棋盘上有失望、有危险,同样也存在着希望和生机。
影片中的棋局和人生的棋局一样,并不是非赢不可的棋局,或许在这个舞台输了,但在另外一个舞台却是生机盎然。
吉流因为流鼻血失去了冠军,但却在五十岚婆婆和翔一身上找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不管是在与五十岚婆婆这个隐身乡村的围棋绝世高手共度最卑微和质朴的生活,乡间锄地的简单劳作,火炉前的清茶滋味,还是背菜旅途中浪漫的日语练习,围棋高手的人生境界和日本劳动人们最简单实在的苦与乐都在一丝一缕地渗入吉流的身体。
在秦昊和倍赏千惠子演绎下,不仅从温婉流畅地在叙事过程中循序渐进缓缓营造出浓浓情感,也从一个初到东京的中国人视角解读了超越语言和民族隔阂触摸某种人性。
当然,影片还着重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的浓浓亲情和日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固执”,也可以说是“不要放弃太早”。
“正是因为翔一固执我们才成为好朋友”翔一死后,吉流仍对二人之间的友谊久久不能忘怀。
一盘并非非赢不可的围棋决赛,却让翔一失去了生命,但用他的生命解读了朋友吉流败北的症结:放弃得太早。
翔一的悲情在于死于他的固执,而五十岚和奈菜子的悲情在于尊重了翔一的固执。
当然,我们也从中读出了日本人的文化性格和国民属性,也看到了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的骨子里延续,看到了现代和古典相冲突又交融的“围棋”般的日本。
昨天刚刚看完Tokyo Newcomer初到东京。
很感动!
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是前不久才去了一趟东京,也喜欢上千叶县这个小村。
整部电影都在日本取景,画面好有熟悉感。
电影里五十岚婆婆洗澡是哼唱的曲子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
中岛美嘉的朦胧月夜の祈祷,哼着哼着就让我想起疯狂迷中岛美嘉的那段时光。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围棋对弈,也让我想到小学最爱看的日本动漫《棋魂》,特别还念!
说实在的,在观看《初到东京》之前,我对有关中国导演拍摄日本相关的电影多少有些遗憾,这遗憾更多是因为创作者的偏见的缘故,他们早在潜移默化间都情不自禁地带上了有色眼镜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愿意理智客观地去研究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以及这个民族的性格。
因为缺乏更多的了解,加之两国政府及民众彼此间复杂的难以完整去描述的微妙关系,导致中国导演创作的影视作品一旦故事或题材与日本有关,大多数作品都会有一个很明显和共同的标签:偏见、误会。
历史的原因相信国人大多不陌生,而现实的日本民众的生活种种,我们了解的更多都只是局部,或被有意无意放大缩小的局部。
但,我认为,激烈的对抗或仇恨只是戏剧冲突最低级的表达方式,而高明的影视作品往往不屑如此。
只知道表达仇恨于对抗的创作者,其实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积累的缺失以及狭隘导致,这样的人其实是完全不懂得什么的爱的,强调和沉湎于仇恨表达的同时,其实是在曝晒内心的自卑。
一个只记得仇恨的民族,也是不可救药的民族。
从这一角度而言,旅日多年的蒋钦民导演对于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了解更加完整和客观得多。
《初到东京》所表达和呈现的故事本身,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用平等、平和的视觉,讲述了中日两个国家民众交往的生活场景。
尽管电影中没有直接的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或冲突,但却是通过分属两国的主角的生活细节将这种文化差异巧妙地呈现出来。
我相信,影片创作动机来自导演自身的体验,否则他也不会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完成这部电影。
《初到东京》的一干主演中,我最推崇的倍赏千恵子,她在本片里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倔强坚定的老太太,我只能表演完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日本殿堂级的表演艺术家,她主演的《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车站》等经典影视作品,不但影响了中国几代观众,至今仍为不少影迷所津津乐道。
看影片时,我想起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对照着电影《初到东京》,其实能给人不少启示和思考,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何时能让普通民众间能像你来我往如相互串门呢?
我欣赏《初到东京》的地方,也正是基于创作者开放的创作立场。
如此周折最终成片,实属不易,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导演过多出于商业的考量而在剧情上增加的枝节,这样的调整增加了不少利于售卖的噱头,却也让叙事结构变得有些凌乱。
其实,真的可以更纯粹些的。
(文:郎启波)
秦昊演的吉流围棋下的不错,人在异乡,语言是硬伤,遇到善良的人,是幸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是大幸。
确实对得起文艺片的称号,平静而又蕴含力量。
鼓励人坚持自己所爱,勇敢生活为所爱创造条件,追梦路上会有惊喜:意想不到的获胜(或失败),与某人的邂逅……很可能改变了人生接下来的轨迹(也很可能并没什么影响),先甭管好坏,真实的生活确实需要这么点色彩,这么点味道;是在吃火锅时的蘸料,烧烤时加的孜然,淋完雨后看见的彩虹……让人觉得活着还是蛮不错的。
景色很美,倍赏千惠子演技出彩,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
导演见面会连自己的主角剖析都说不明白——一男问:导演,为什么男猪脚不愿意去医院治疗,最后死了?
导演:他很固执。
我靠,人家就是问你他为啥那么固执……真是,感觉回到了小学,听到迷瞪的男同学回答语文题目——问:请总结本段主要内容。
生答:该段的主要讲述的是鱼是怎样死的。
我每次都在心里呐喊:大哥!!
你倒是说说鱼是怎么死的!!!
淹死的么!?
日本电影总像日本菜一样,色调柔和、青翠、动人,令人赏心悦目之余,有一种心里被挠得发痒的感觉。
吉君初到东京,遇到好心的五十岚老太太,生活渐渐地安定下来。
虽然清苦,却也依旧在报平安的电话里说出了每个游子必说的,一切都好。
不知道为何,总觉得穿着和服,举着红伞的五十岚老奶奶,很美,岁月根本没有在上面留下痕迹。
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看破。
以至于她在听到奈菜子说起孙子翔一的病情时,她说了一段很淡然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这不是一个中国式老太太能说出的话,我无意于区分两种情感的好坏。
毕竟对于这个民族,喜欢和痛恨,一直是并存的。
他们待人的谦卑,以及说起历史时的健忘,总让人爱恨交加。
幸好,日本电影总归有一个好处。
那么,就是清新的配乐,和着品茶谈天的时光。
被青翠的画面带起,一切都美得极致。
特别是奈菜子收到五十岚奶奶留给她的一部分翔一的骨灰时,五十岚奶奶一直感谢所有乡下亲朋时,那一刻,奈菜子的眼泪,和五十岚奶奶的隐忍,都令人深深动容。
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等待结束。
只是这个过程里,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彼此。
不够3分
奶奶感動了我
培养亲人成才是责任上的功德;培养别国人成才才是大爱的功德。8
很简单,很清新的一部作品。景美,人美,棋也美。
什么都想说一点,什么都没说好。
其实算是励志篇吧~ 看到五十岚婆感觉很厉害 一个人好不容易 死了丈夫儿子 最后唯一的孙子也死了 好在看到吉流和五十岚婆最后再见面的时候 突然好感动~ 这就是缘分啊!在异国他乡的一种亲情感
有些不知所云。
包装精美的垃圾。浪费了一帮好演员。当观光片看可以~
导演是猪吧。。
喜欢这个阵容
弄得这么清新却又讲不清故事真是让人叹息,真是糟蹋了秦昊的底子,至于田园,倒真是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
太刻意,太跳跃,结尾太拖沓太土太俗,删掉最后半小时会好很多
好好讲故事其实就够了
于白城
一句广告语即可剧透:中国人,棋强。
装逼啊
坚持和固执的转化吧 男主角说过 要是翔一不那么固执 也许不会成为朋友 很喜欢中泉英雄和张钧甯之间的爱情 感情上的那种固执其实也是一种奉献
对秦昊有点小失望啊。
能不能叫《围棋的故事》啊?根本就跟海外游子的故事没关。男主角根本就是张信哲和张智霖的合体。
套路太老套,没啥深刻的新意。不过日本城市和郊区的风光值得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