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酷哥Ben Kingsley出现场,以为是侦破片;Woody 和Emily 出来救助中国儿童,以为是生活片;大帅哥Eduardo 上场放电,以为是感情片;Emily欲拒还迎,以为是出轨片;没想到,功亏一篑没搞上,帅哥硬上反挂掉,以为是黑色片;老酷哥再次出场,反复盘问,美女心慌慌,以为是心理恐惧片;酷哥翻脸抓人,以为是逃亡片;神兵天降,原来还是侦破片;最后坏人都翘掉,好人有好报,其实是本教育片:我妈说了,出去别搭理陌生人!
两组情侣,亦真亦假,对白还是很精彩的,,,,,,,,,,,,,,谎言可以让你走的足够远,但是却永远不能让你回头;与其在阳光下等死,还不如在黑暗中生活;赶走我身上的魔鬼,我的天使也会一并离去.......
#微影评#《穿越西伯利亚》以老刑警办案为开端,我以为是侦探片。
接着男女主角救助儿童和火车旅游,变成了励志片。
随后男女配角出场调情,我以为是情感片。
然后男主离奇失踪、男配怪异行为,再变成了悬疑片。
后来女主了结男配,老刑警对二人盘问,变成了心理片。
刑警变节,男女主逃亡,变成了逃亡片。
最后天降神兵,二人和女配均完美结局,变成了教育片。
最后结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除非你是美国人。
1, 这片子的英语真清楚。
估计很多俄罗斯人,所以故意英语很慢,而且文化这个因子掺乎的不多,100%听得超级明白清楚2,even so,还是有几点不明白。
开头那个人,死了就死了,没交代么?
我后面一边看一边等着讲第一个死人的故事,以为是倒叙。
看了一半,忘记第一个死人的长相了,还回头又看了一眼。
3,看到一半,感觉那个老警察是假扮的,因为他们做事情太没程序了。
没想到真的是警察,呵呵,不过是黑白通吃的警察。
4,一个疑问:毒贩一伙是怎么把roy and jessie弄上那辆没人的火车的?
这点没看明白。
5, 导演还是展现了很强烈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
特别是最后roy逃出来去开火车那段。
6,从北京坐火车去莫斯科,动心思了,啥时候也走一趟。
不过,这真的需要有个伴,免得路上别人给你包里塞东西。
overall,情节挺紧凑的,还不错。
看到在火车上的时候两夫妻能那么快结识新朋友,觉得外国人就是开朗热情啊,看完了总的一句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田纳西的原句,If I got rid of my demons, I'd lose my angels 见于《Conversations with Tennessee Williams》一书在本片中被改成了Kill off my demons and my angels might die, too。
在影院看的,太棒了!
完全陌生的环境,来来往往甚至是说着异国语言的陌生人。
这是多么经典的惊悚片设定啊!
让我想起希区柯克的"The Lady Vanishes"(我看的是70年代的翻拍版)。
影片以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为创作背景。
这条铁路不仅为案件的发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场所,而且充分展现了西伯利亚独特的寒带风光和人文特色。
摄影出色,演员表演更出色。
本来是冲着Emily Mortimer去的,很高兴见到她塑造了不同以往(尽管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
还有Woody Harrelson 和 Ben Kingsley,表演一如既往的富有张力。
评分:9 out of 10
剧情片的言之有物是《横越西伯利亚》这样的电影作品成功之必须。
因为,这样的电影所承载的诉求极多,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每一样特征都是引人注目的。
按照欧洲电影的传统,抹去好莱坞式的形式主义,摒弃黑白分明的唯美爱恨,以原欲与现实的冲突作为叙事首要是相当聪明的选择。
西伯利亚的名号和实实在在的西伯利亚之旅,为影片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魅力。
驴友和爱好者们仅仅依靠片中货真价实的旅行风貌就被吸引。
而以标准的欧美人视角呈现的新俄罗斯风貌又沾着世界政治的神秘性和国家政治间的历史成见。
关于前苏联大地的壮美和新俄罗斯缺乏安全性的隔阂理解更成就了本片先入为主的吸引力。
在搭建悬疑惊悚的俗套上,《横穿西伯利亚》所承载的内里功底绝不是一般娱乐电影所执行的感官刺激之水准。
在最初的框架上,陌生人话题是首要抛出的绣球,直面现代人之间的沟通危机。
所有观众都会了解,男女主人公他乡异地遇见的可亲有趣的人是肯定有问题的,这不是编剧能力不好,而是贯穿时代的社会问题,那种熟悉却充满危机的陌生人情结。
影片展开叙事的间隙总在若有若离的诉说人文,乘客身上的刀疤和窗外茫茫雪原搭配的就是西伯利亚所诉说的文化。
这些细节相当讨巧,不仅呈现的人文世界和自然景观真实可靠,而且高度渲染了欧美旅客在昔日苏联境内必然的身心忧虑忐忑不安,无形中营造心理恐慌的基础,一步一步推动情节走向抖落包袱的环节。
《横穿西伯利亚》一直不是那种打打杀杀感官刺激的电影。
随着情节的推进,主角内心的复杂原欲呼之欲出,这算是推动影片成功的重要保障。
这种源自深心的自我欲望随着压力和刺激的出现为影片带入了足够的深度。
艾米莉莫迪莫的演出相当出色,将妻子若即若离的自我矛盾,以及遭遇突发事件前后的身心变化演绎得相当出众。
茫茫雪原配上弱不禁风却智商超高、意志坚定的女性,实为本片的大亮点。
这个有血有肉,独立自主却同样充满七情六欲的成熟女性极为现实。
在导演的烘托下,人性的弱点也打造得分外分明。
几乎所有的角色行为都不曾修饰,天然的展现在人物行为中。
有时候,观众甚至可能探寻到角色的深处,感受同样的惊恐和紧张。
密闭空间中发生谋杀,这样的电影必须关键处的情节反转。
其实,影片又名《新东方快车谋杀案》,过于牵强。
本片是如假包换的剧情片,当情节张力发展到一定地步,高潮部分的逆转是影片是否成功的巨大关键。
雪地中的冲突,女人疯狂的自卫举动将之前营造的危机感、悬疑感有效终止。
可以说,角色死于非命的安排还是具备冲击力的。
在女人失魂落魄的回到车上找到老公之前,电影一直堪称精彩。
这是个关乎此类电影是否功成的转折点,关键在于对之后的剧情如何编撰和处理。
多数电影都在这里栽了跟头,美其名曰是不能自圆其说,实际上的确是乏力于故事性的提升,智慧枯竭了。
也许,之前的叙事已经投入过大的精力和想象力,难免最终演变成强说愁。
《横穿西伯利亚》几乎延续了此类电影的重要弊端。
导演在高潮段落后直线杀入了好莱坞式的惊险俗套中。
如波洛侦探一样的人物伴随着职业杀们出现,与小鸡一般虚弱的主角上演追杀大戏。
况且,各种段落中都充斥了政治偏见影射的强大黑暗内幕,一如既往的丑化了心目中曾经的假想敌。
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因为电影势必要充满足够的娱乐性,没了枪火和撞车也许会没了大部分观众。
然而,随着好莱坞动作戏的开打,前番积累的良好人文印象和心理临摹都付之东去。
影片的体征突然变成了在混乱无序的野蛮异地“文明人”的合理脱身,从而借机提出了一种合家欢后自恋一样的地缘成就感。
一个即动了私念又以超常手段控制的女性,一路陌生且被定性为野蛮的旅途,貌似侦探出没在东方快车上,从北京到西伯利亚的地域范畴,导演曾经用心了N多分钟,却无法掩饰最终强说愁的窘迫。
《横穿西伯利亚》实质上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不同者的人文气息中,难以掩饰的存在着凌驾于对方的心理诉求,从而将一部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的电影蜕变成为心理上猎奇心态。
摄影爱好者杰西使用的是佳能400D单反(老美和俺用的一个型号哈哈),在片中反复出现,杰西平时使用18-55套头,还带着个爱死小小白牛头,偷拍老警察交货就是用它,只是有个疑问400D是九点对焦模式,片子中是老胶片机出现的两个半圆对焦,还有拍老鹰套头的焦段似乎达不到片子的效果啊。
豆瓣可以贴图吗还有杰西拍死卡时有只狼在伺机饱餐,结尾卡的尸体还是完整的。
号称《新东方列车谋杀案》却和推理剧沾不上边。
又打着惊悚悬疑片的旗号,看完后也没有太多这感觉。
说不清这片子到底属于哪种类型。
很多种类型都有涉及,又没有最突出的。
一开始比较平静,甚至是沉闷。
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荒无人烟的环境,再加上天寒地冻的,而且整部片子色调偏暗偏冷的原因。
上火车了,以为紧张精彩的情节就要展开了,可还是很平缓的进行着。
主人公同陌生人结识,吃饭、聊天。
后来女主角的丈夫失踪了。
我还以为他死了,推理侦破的剧情要展开了。
谁知他只是错过上火车。
于是下车,等人,汇合,又回到火车上。
也真相信Ben Kingsley演的是个好人。
总认为还会有故事发生,认为那西班牙人没死,会回来找女主报仇,引出片子的高潮部分。
因为一直猜想西斑牙毒贩是引起悬念的重要角色。
直到Ben Kingsley露出坏人本色,才断定他的确是个小角色,没出现多久就被女主角打死就是他的结局。
其实后面可以说算得上精彩,女主角几次试图扔掉毒品,又都没成功;她和丈夫被坏人代到陌生地方,逼她说出西班牙人到底在哪,命悬一线时;以为他们可以开火车逃掉;后来被军队救了一命。
后半段明显气氛紧张,节奏加快,悬念增多,心也总算有被提着的时候。
虽然那悬念铺设的还不够还不深,最终似乎也只是提醒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但也算吸引住了我。
虽然不知到底怎样将它归类,甚至还觉得里面有些喜剧戏谑的效果和成分。
不过还是推荐它,应该值得一看吧。
P.S:片中出现了一些中国的场景,不过很不符合现在中国的实际。
把中国表现的落后,贫穷,仿佛还是前苏联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
不知是导演编剧不了解现代的中国,还是只是作为片中的一个插曲,制造喜剧效果?
靠剧本写得太烂了,根本说不上什么悬念,也没有高潮,女主角不好看,完全没有看点
其中一颗星是给那个国际列车的,一定要去坐一次,某个秋天。
妈妈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呵呵,无奈啊。
挺好看的呀,即将去西伯利亚前留念
不是正统美国血统的08片,男主角傻逼到不行,女主角丑到不行,男配角悲催到不行,女配角酱油到不行,整个片子慢到不行
“美国夫妇罗伊(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和杰西(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坐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度假。”唉上周末打电话去北京订票,票卖光了...只能借电影望梅止渴了
看景色好了
比希区柯克三十年代拍的贵妇失踪记差太远了。。
Kate Mara的造型好看,可就是不像女主角口中所说的"good girl"
大杂烩,不喜欢。
两个美国基督徒的俄罗斯冒险史,俄罗斯被黑得够戗,外加一个倒霉透顶的西班牙色鬼,美国人全都得了好报,继续散播鸡汤。
这么冷的天 这么好的电影
一部描写女性心理的片子,喜欢上她的佳能相机,当然那个镜头是无法隐藏住她自己内心的秘密的。少了她以前背景的描述,(吸毒,坐牢都一带而过),比较佩服结尾警察的能力,居然查单一清二楚。还好那张相片删除了,要不然就说不清楚了。既然是横穿西伯利亚,至少几个站点要特写一下,都分不清那个站点是那个站点。
7.5,亮点是全片绝望+惊悚的氛围营造,败笔是美国式自大狂内核以及主角性格人设很不招人爱
景色特好
很好看啊 为什么评分才六点多。居然有爱德华诺列加啊 惊喜
我觉得片名应该叫liar and cheater
结局太美满,我觉得这女的该得到点教训才是
first part is preally good. For this one I don't like the "Deus ex machina" climax. and I hope more of a twist in the end.
kill all my demons, and my angles might di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