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释一个嫁祸于自己的“坏人”之后劝说他去英国学习三年——结果引起一大群原黑社会老大的手下投靠自己:不论他们是出于利益关系(也许这是主要的,投靠能带来现实利益)还是别的关系(或是向善:佩服他的为人,知道或深切认同他的原则)——或者本来就一致的(许多方面是:适者生存,即使黑社会当中的佼佼者虽然一直做坏事,但也必然是一些个精于思考、熟谙价值选择、灵活的人,远远超过常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另外还有利益关系和人格的默契——没有人格作保证的利益不会长久;没有利益作保证的人格是空虚的),又是一篇人性的美好的描写。
(用自己的经历去实践的一个人,主角,这就是成功者。。
高尚的人格也绝不虚假,在许多地方都见到:并不只是在影片中才见到)1,为什么手下解决了问题,只用支付1800万;而后来主角知道情况以后,又会严格的给2500万呢?
即使明知道对方不是一个好人,趁火打劫地要2500万。
(君子或者说成功者的原则性,“一诺千金”也可以说,但最重要的是原因——“为什么一诺千金?
”:或者说是事实的必然要求,做事要求原则性——要不然任何事情没法有效进行,继续下去,不会持久。
)2,为什么一个陷害自己并嫁祸于自己的坏人会得到宽恕,而且得到保释,还得到规劝去英国学习三年?
为什么劝他去英国学习三年呢?
(我的想法:第一点,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第二点,“学习是最高的善”(塔木德语录),学习本就具有激发人向善的作用——劣质的学习没有用,用心的学习才有效果;第三点,作者的亲身经历:要不他也不会这么去写,去演绎;自己不认同的,即使写出来也不会精彩。
)3,为什么原来的一群黑社会老大的手下,在看到这些事情之后,马上“见风使舵”,投靠到他的公司,也不计较他是不是会为他们考虑,他现在做的事和他们原来的是不是大不一样。
(现在社会普遍缺少的就是信任,对国家,对人,对任何东西——人人希望国家要&会照顾自己,就是最大的不信任了——“连自己也不信”,而且不可能的事要求再多也没用。
(两年前,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直言:“不会保证每个人都有肉吃,只能保证温饱”——说的是实话,但下一次肯定没有他说话的机会了——这是现实!
以后也没见过他了);普通人,即使信,也是盲目地,该信的不会信,拒绝改变,几乎从不会像前面的这群黑社会老大的手下那么办事,而且认为这么做不靠谱,把自己的身家都交给那个人,很不靠谱!
(但实际上,对他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这群黑社会人士的办事效率可以说是一流的!!
远远超过普通人——普通人绝不会做的,他们做得很好!
)在电影中就看似匪夷所思的东西了,在现实中还有人信吗?
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会相信。
人格的魅力真会强到这种程度吗?
谁能看到?
有经历过?
(话说第一步是最难的,是说树立信誉和人格是最难的吧。。
成功者最重要也是最难养成的就是品质——也就是人格,即使不是面面俱到,有一两方面的优点发挥到恰到好处也会成功。
)影片并没有丑化黑社会,也没有美化他们;当然也没有丑化警察(比如那个警察局长出现的场景:始终都是高尔夫球场,而且高尔夫球杆始终拿在手里,还有高尔夫球背包在座位上——不是闲得没事做,从不在单位呆着,天天消遣?
但的确没有哪一位警察能做到像他那样气定神闲,大局在握的了!!
),也没有美化他们(那位局长慵懒的样子也实在——不过他的意思、观念和主导权一直都在那摆着呢)
看了这个片子不下5遍,每次心情不怎么好的时候就想看,还有部分原因是里面很多演员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
郑伊健,一直很喜欢他的演技,也可是是他选的角色很适合他吧,觉得他能够很好演绎一个古惑仔,也能有这个魄力演好大哥级的人物,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九龙冰室》里的龙哥,也是一个从前天不怕地不怕的古惑仔似的人物,经过一些变故之后,就沉淀下来人变的稳重了许多。
方中信,一直都很喜欢他演的片子,不过总是很不喜欢他演的角色,就如《争分夺秒》中的沙展那个角色,个人对他的演技还是很赞同的。
张智霖,长着个童颜版的脸,演什么角色都还蛮好的,演得活《鱼跃在花间》里的鱼至赢,也撑得起这里面有点奸诈一本正经的马学仁律师。
冯德伦,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是叶秋当年的那部分戏的缩影,一直到他最后入狱,也是大概也会成为另一个叶秋吧其实这也属于很典型的港式影片,个人觉得也是一部相当好的影片。
100多分钟里面充满了铺垫,呼应,人物一个个的出场,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故事从叶秋在泰国出狱开始,当年只身到泰国找军火商博士却遭人埋伏,帮博士跑掉了,自己却在泰国做了整整八年牢。
这八年,两个好兄弟每年都来看他给他带了很多书,这也真正充实了他,让他明白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天亦有道。
于是回到HK来证明一些事情,黑的也可以变白的,只是看你想不想给机会。
可是,宋国明一行一直都不相信他,他的主观其实间接害死了两条人命。
影片的最后,叶秋给了大家结局。
叶秋已死。
这个秋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就想博士说的,“叶秋已经走了一条死路,你应该放他一条生路吧……叶秋以后永远不会出现,他会,永远消失”。
看着尸体箱里滴着的血,宋国明终于说了句“叶秋,走好”……一直记得电影里“还人心愿如还己心愿”,简简单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如果能做到,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说的都是废话,和电影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方中信没有大红大紫。
你知道的,虽然各种港片中他都肩挑男二,或者次男一。
可是你知道,大红大紫,不能像《枪王》里合作的张国荣那么红的传奇,起码也像郑伊健红过一时,你知道,多少小痞子总是想叫个浩南啊。
又或者他红过?
而我错过了?
可是方中信总是这么半红着,说起欣赏的港片男星,数来数去可能都忘了他,然后别人一提醒,啊,他啊,方中信啊,我也挺喜欢的。
琼瑶男主角的名字也没能救了他容易被人忽略的特性。
我总觉得他演了很多电影,但是此时此刻能想起的也只有《枪王》。
我总觉得他演过很多角色,但是除了模糊的一星记忆也就剩下了无数的警察。
但是我记着他总在跑。
那种着了急拼了命的跑。
哗啦啦的,他总跑在最前头。
我觉得他跑得挺好看的。
我不知道我看过的他大部分都是演好人,其实我着实地稀罕他在《枪王》里模仿赌徒的内段儿。
多神经质的一个人啊。
可是他又演警察。
但是这也不妨碍他跑得那么好看。
真好看。
小平头小眼睛,挺好的身板儿。
他怎么就不大红呢?
最近连续看过数部关于黑社会题材的影片,《放逐》《黑白道》《天行者》。
《天行者》极其不错。
导演一直在探讨有关黑社会的本质话题,一日为黑是否终日为黑,曾是黑社会是否终究不能摆脱。
演员由当初拍摄此类影片《古惑仔》郑伊健主演,让人隐约的感到影片更像是古的续集。
那个锋芒毕露,热血奋战的郑伊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已年过四十的走上正轨,极其沉稳的他。
他努力的刻画着这个曾经黑道叱咤风云,八年牢狱生活后洗心革面进行企业鸿图。
影片细微的透露着一种含蓄的美感,没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细微描写。
从黑道走入正道,从嚣张走入沉稳。
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黑社会人物的命运变化。
他凭借这个角色重新塑造了当年“古惑仔”的辉煌形象。
我想我们这群八十后的年轻人曾经都为古惑仔痴迷过,每一部影片都会热血沸腾,那些所谓的江湖意气,所谓的兄弟朋友在那时已经在脑海里有了启蒙。
随着时间,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看透这个世界,那些所谓的酒肉朋友,那些所谓的哥们意气。
打架斗殴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理智运用智慧取而代之。
影片的结尾显得唯美,导演用短短几秒的片段再一此描写故事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他和心爱的女人最终眷属,那些曾经的风风雨雨终究会相忘于江湖。
曾经叱咤风云的古惑仔叶秋,在八年狱中读了无数本书,出来后决定弃恶从善,从事正当生意,从而帮助别人。
可是他却受到别人的质疑,其中包括宋国明在内的警方,还有以前大哥的手下鬼仔,甚至好友马学仁也很不理解。
宋国明那句“你一日是给,终身是黑”,说明他对叶秋不会有一丝相信。
片中多处描写他吸烟而遭到同僚抱怨,是呀,他连戒烟这样的事都办不到,又怎么会相信一个叱咤风云古惑仔会回头是岸呢。
而鬼仔为了金钱地位,不顾叶秋劝阻,一意孤行,要与博士合作,有了最后一出戏。
叶秋早已设计好一切。
叶秋看出鬼仔不会回头,于是按照计划,拨打电话,让人用枪射自己,让警察抓到鬼仔,而自己已诈死消失在大众的目光中,从此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最后也用叶秋独一无二“秋”字最后一笔写法,告诉大家叶秋没有死,只是不再出现了。
让郑伊健主演这部电影,显然有一定意义,郑伊健也演出了叶秋的从容和最后的无奈。
这部电影虽然票房不佳,但剧情连贯,最后一场戏的设计也很不错,表达出导演想要讲的东西,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这部港味十足的警匪片,似乎标明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记忆中,郑依健总是那个古惑仔的打扮,都是那个冷峻的“浩南”。
多年过去,当额头眼角已经多了几许皱纹的郑依健,出现在屏幕上,他似乎想向那个过去的古惑仔形象彻底告别,向那个时代告别——别了,古惑的年代。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曾经的古惑仔,在渡过几年牢狱后重回社会,并期望成为新人的故事。
虽然他有金钱的支持,有昔日兄弟的帮助,但他也不得不面对既往黑社会给他的烙印,需要在警察与新生代黑社会势力的压力中周旋。
类似的影片香港也有过许多,郑依健也曾演过,但这部不同。
不同在于这个古惑仔不仅仅是从内心中厌恶“江湖”,期望平静的生活;而且具有现代社会意识与技能,已经由街头只知道争凶斗狠的低知识者转变得像受过多年教育成熟干练的社会精英。
影片中反复地体现着这样一个观念——即人在经过生活的磨练与自我学习后是会变好的,会改掉不良的习惯(如抽烟的习惯)、会帮助别人(如乐于助人,将陌生人的遗物交换给亲人)、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如开办公司,建立慈善基金)。
从某种方面说,本片主人公在八年的监狱时光中自我反省与教育,学习了现代社会成功的规则,并努力在困难面前遵循这些规则获取成功。
就像片中他所说的那样“人的路不是仅有一条”。
现代社会环境,即便出身贫寒的人也可通过自身奋斗来获取成功,而不是进入黑社会。
虽然本片的教育意味浓厚,但由于情节精彩、剪辑紧凑,保留了港式警匪电影的视觉冲击力,所以仍具娱乐性,值得一看。
07年这两天在电影院看了两部国语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香港的《天行者》。
基本感觉就如标题所言。
我看黄金甲两个原因,一是冲肉去的,男人嘛,都是肉食动物,不承认的不是肾虚就是断背;二是冲着某些平时还说点真话的所谓影评人的吹捧文章,比如有个叫魏君子的家伙。
出了影院和朋友交流,难得我们心有灵犀,异口同声认为,这就是老谋子08年奥运会的预演或者彩排,两大特点都是老谋子看家套路: 一个色多,基本上就是一颜料铺子;二是人多,楞把人铺成草坪栽满广场,走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大型团体操的路子。
然后我突然想起来,老谋子这个骗子,接受采访时还说,他拍黄金甲知道了作减法,如果做了减法都这样……然后我们一起憧憬明年奥运,老谋子该怎样尽情发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呢,要是鸟巢按100万人设计就好了,100万人齐跳操,啧啧……《天行者》是阮世生拍的,足可以作为教育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经典教材,列入五个一工程。
伊面演个蛊惑仔,在泰国入狱五年,苦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恍然大悟。
出来后浩浩荡荡回到香港做善事,给小朋友过节,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什么的,我一直都以为他是以此伪装,有啥大行动呢,结果到最后原来人家就是学好了,弄了好几千万美金,又找什么财经高手上市,不过就是为了开开养老院什么的。
为了表明自己彻底学好了,还由着奸商敲诈500万,一同搭伙的不乐意,他就阴着脸,闹着分道扬镳。
敢情做好人就是变成弱智呆瓜。
最搞笑的是片尾,他又给下一代坐牢的蛊惑仔寄去本《人性的弱点》。
看来阮世生是老卡的粉丝呀,不过听说卡耐基早死了,倘若泉下有知,保不准能从棺材里跳出来,知音难觅嘛。
再想起上个月被吹到天上去的老杜的《放逐》,还有刘围墙的《伤城》——香港电影仍然处于集体肾虚中。
放再多烟花也没用。
呵呵,我又情绪化了。
少了叶秋在泰国监狱中思想转变的详细刻画从一开头就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多亏了郑这样一个天生正面的形象要不绝对不会让人感觉真实编剧的立意不错蛊惑仔变成了慈善家黑道走向了白道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走向歧途可是内容有些空描述的也粗糙不细腻象囫囵吞枣般的看这部电影结局也仿佛是草草收尾有些哄小孩
坦白说,开始看这个片子完全是冲着导演和那些个去的。
无他,如今港产片偏爱黑帮题材,这部片子公式化的市场包装,熟脸的明星阵容,与大陆合拍,种种迹象给人的初步观感就是要把它打入冷宫。
不过还好《天行者》导演一栏上赫然写着阮世生,去年的他就用一部充满励志情怀的《神经侠侣》,在如今香港电影业低迷的大环境下予人信心。
再追溯到八年前,一部《每天爱你八小时》带给我的惊喜至今没有同类型轻喜剧能超越。
加上片中主演有我向来喜爱的郑伊健(此人跟我同姓...),向来喜爱的冯德伦(据说我长得有些像此人...),于是决定开看。
电影剧本纵观全片尚算扎实,讲述一个曾经的古惑仔,在渡过几年牢狱后重回社会,并期望成为社会新人。
故事主线显得好有教育意义-,-...当然也谈不上新鲜,同类型的片子有《九龙冰室》,也是由郑帅哥主演。
只是这次的浪子回头古惑仔已经从只知道争凶斗狠每每挥拳相向的低知识分子,变成了貌似受过多年精英教育(在监狱看了八年书)成熟有为的社会高层,甚至一副雄心壮志希望能通过高端得很之手段回馈社会以达赎罪之愿(开公司,上市,搞慈善基金)。
说起来倒很有一些轮回之感,郑伊健从1994年开始接拍刘伟强轰动华语地区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一拍就是年6部,加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跟风之作,直接形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港产片的古惑之风,可以说,郑帅哥如今的江湖地位影坛知名度,莫不拜古惑仔系列之"威名"所赐。
你可以不知道他叫郑伊健,说不定只能喊出陈浩南来。
然而,那个年代那个江湖还是随时间远去(现在流行从小混进警校或者被踢出警校当卧底不是?)《九龙冰室》里面,郑伊健饰演的龙哥,试图脱离这个江湖,最后只能用生命来证明一句大俗话的正确性: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就如同《天行者》中方中信警官对着郑伊健怒吼的那句:你一天是黑的,一辈子都是黑的。
龙哥所企盼的另一种生活也终究敌不过过去。
《九龙冰室》以死来完成龙哥企盼的脱离,到了《天行者》,导演显然想说的更多。
阮世生向来爱在电影中讲道理,之前看过有评论说,这次导演的主旨应是:“自我对命运的正确选择”。
坐了八年牢,在牢中看了八年书的前度黑社会老大叶秋,对人生有了透彻的领悟,相信顺天而行善有善报,决定重新作个好人(说这个是教育片不无道理,全片贯彻始终的忙着要告诉大家,多读书,才有前途啊)。
他得到金钱的支持,昔日兄弟的帮助,然而身上过往黑社会的烙印,令他不得不在警察与新生代黑社会势力的压力中周旋。
导演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关于命运选择与救赎的命题,你甚至可以臆测这是阮世生对香港电影的一次自我救赎。
虽然全片从头到尾略都有勉强说教的感觉,如反复强调人在经过生活的磨练与自我学习后是会变好的,会改掉不良的习惯(方中信的烟瘾),会帮助别人,会成为社会精英云云。
加上最后改邪归正的大佬郑伊健一本正经的对着如同当年自己一般的冯德伦说出那句:“人的路不是仅有一条”god,让我觉得自己在看什么主旋律电影一般。
但是,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看,明快的节奏,快速递进的情节,贯穿始终的矛盾争斗,夹杂鼓点的配乐,流畅的摄影,这些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都做到了,加上阮世生向来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与细节描写的把握,本片应算是今年港产片的一部“惊喜”之作。
想想看里面跟着老大叶秋的兄弟都是何许人也?
一个两个看似平淡而庸常的中年人,还有那个老脸上皱纹纵横的大哥狄龙,你会怀念二十年前他的豪气干云么?
又或是十年前古惑仔们的青春激扬,热血涌动?
我无法揣测导演的真实意图,只是像我一般追随港产片20年来足迹的门徒,看罢此等如同时代的教育片一般的电影,心底难免有些唏嘘了。
叶秋才是真正着了魔的人。
他的兄弟都被他害死。
律师放弃了所有,主编转到地下,阿痴白白瘫痪,大灰熊也一样什么都没得到。
他辜负了雄哥,死有余辜;为了个按摩女一意孤行,正像他说的,找博士干掉鬼仔不就可以了?
那他为什么要回去泰国。
答案是:他想跟博士合作。
那他回香港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证明给博士看他的能力。
其实律师到最后也没变,明哲保身离开了公司,因为公司最终一定会被拿叶秋拿回去,那个财经界的女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一切都是叶秋策划的一场演习。
最后的镜头,是叶秋到海边找按摩女,还扔掉了那串佛珠。
最符合逻辑的推测是:他干掉了博士姐弟。
因为片子开头提过,没有人知道博士是谁,他只需要代替博士的弟弟做生意,然后给所谓的博士找个替身。
有什么会比一个瞎子更适合当替身吗?
他在电梯里就已经想到这一步了,鬼仔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机会。
他可以因为所谓的善良,多给贪婪者七百万;但是却不惜到澳门从事赌博。
这两个细节似乎矛盾。
其实情况是这样的:几个兄弟里,只有律师最精明,所以叶秋要警告律师。
他多付出七百万,是想告诉律师:“你做的事情我都知道。
”而律师在说出“加多少糖也还是咖啡之后”,突然明白了,自己和叶秋,差距真的“不止七百万”。
而从事赌博,他原本是毫不在乎,因为只要公司能上市,他的表演就算完了。
对雄哥,他没有感恩,只是憎恨。
觉不觉得他问熊哥“你为什么不来看我”时——有些失常?
这是他的真实感情,雄哥就是从那时起,洞察了他的内心世界,对他起了杀心。
其实顺藤摸瓜,几乎能断定,鬼仔的行为都是叶秋一手策划的。
在游艇会面时,故意刺激鬼仔,如果按照他说的,他想拯救鬼仔的话,那时就该见他。
但是没有,因为他知道鬼仔肯定会出位,到时候再抓他一抓(一千万悬赏)放他一放(叫律师救他),并且吩咐律师把录象带的事情貌似无意地透露给鬼仔,让鬼仔豁出去,心思彻底紊乱。
然后在这个时刻利用坤叔等长辈给雄哥压力,而雄哥把压力转给鬼仔。
叶秋神通广大,当然知道自己的船上有鬼仔的人,于是他突然掉头去澳门,特意让鬼仔知道自己和盲女有不寻常的关系。
而头脑发热的鬼仔,完全就着那个圈套跳了下去。
球场那段自白,怎么看也是在做戏。
警局里那段对峙,是对方中信的试验,看他到底信自己多少。
因为最后解决鬼仔,他想借助警察的手,而不是博士的。
白痴警察频繁上当,他说什么都信,还自以为成了叶秋的知己。
这就是造势的好处,让每个人都觉得能和自己说上话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警察显然是虚荣的。
最后发现叶秋目的的,是报纸主编。
他在收到叶秋已死时的表情,不是朋友已死、但事业继续的那种悲壮,而是因为被玩弄,但是还要心甘情愿玩到底的悲愤。
其实当雄哥最后被逼得撕支票时,导演就已经在暗示真实的故事因果了。
这是叶秋走之前就已经预留好的“报复”。
有没有发觉,最后坤叔给雄哥支票时是这么说的:“现在叶秋走了,鬼仔也死了……”他说“叶秋走了”,而不是说“叶秋死了”,这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暗示。
什么意思?
意思是,坤叔他知道叶秋没有死!
而他知道事情真相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接替鬼仔,成为中间人,在跟叶秋做军火生意。
戏里警察是最白痴的,而最白痴的两个警察,都是中秋没家回的假洋鬼子。
进一步推测,连江警司派遣方中信成立专案小组,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我们可以发现,江警司在成立专案组时极其随意。
然后在捉拿鬼仔时又异常不近人情。
最后又反常地准许方中信去泰国。
看样子,利用这个爱打高尔夫的江警司,叶秋为自己选了一帮没经验的废物警察当对手——实际上是保镖。
哼哼,方中信一开始说:“叶秋不犯事,专案小组就得解散,你们就得穿回制服,回去巡逻、站门……”我靠,一群制服警察,怎么跟大狐狸斗?
一切都是叶秋的安排。
回想叶秋刚出狱时,与博士的那段对话。
博士问他:“香港还有什么值得你回去的?
”他回答:“我要证明自己。
”然后博士弟弟对他表示不信任,博士说:“喜欢需要时间。
”这段没头没脑的话,正是整个阴谋的最好写照。
一切都是为了换取博士和她弟弟的信任——进一步取代他们。
他八年前被抓进去那晚,一见到女博士,就毫不怀疑地跟她交易。
要知道,女人说她是博士,难道真的就是?
除非黑社会是白痴,否则交易换人还能继续?
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只有一种可能,是他——叶秋,联合了女博士,杀死了她的丈夫,也就是上任博士,夺得了主导权。
这就又能进一步解释:到底那群要砍他们的人的是谁?
这群人,就是前任博士的手下,他们在为被贱人所害的主子报仇。
说到这里,叶秋回香港表现自己的企图已经展露无疑,他利用博士,甚至准备铲除她的计划,也浮出了水面。
有一幕,可曾让你感动?
当鬼仔将女友的护照丢进海里,绑住她说:“别等我,找个好男人”时,各位热血同胞是不是觉得很帅呢?
我承认,我当时相当欣赏这一幕。
这里确实表现鬼仔的壮士气节。
但是很可惜,壮士都是愚蠢的。
他的愚蠢不仅仅表现他被叶秋骗去泰国,更表现在:那个他深爱着的女人,其实也是叶秋的安排——至少也是被叶秋买通了的。
鬼仔一出场,就差点在自己的场子里闹出事情,是这个女人去圆的场;鬼仔在喷头盔时,那个女人跑去酒店装醉,把他制作炸弹的细节透露给了卧底小弟。
当然咯,这都是叶秋为了让鬼仔泥足深陷而设的局。
可怜的博士和那个鬼仔的女人,可怜的叶秋的兄弟和大哥,可怜的鬼仔。
他们都被一个叫做叶秋的魔鬼算计了!
我们最后再来谈谈律师保险箱里的东西吧。
律师既然知道警察开过他的保险箱,为什么雄哥去找他们的时候,律师的电话还会被***?
答案是:叶秋将计就计,让警察将视线转移到鬼仔身上去,这是正个阴谋的转折。
对了,律师抽屉了还有另一样东西,就是一张写着“我们选择的路……”云云的字条,愚蠢的警察竟然逢为经典,还裱了起来。
这死东西放字那里也太做作了吧,这并不是什么机密的东西,之所以放在那里,只是等着被警察发现。
这也为什么叶秋会留下律师这个破绽,让警察去搜查——也是为什么NEC的保险箱密码竟然只设了四位数。
叶秋希望让警察捕捉的信息,就通过这个保险箱里的电话号码来泄露;其余的,当然另有办法。
回过头来说那张叶秋手写的便条。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便条的内容,而是“叶秋”的签名。
表面的上的作用,是让警察熟悉自己的签名,在以后有人冒充自己时可以将损失减到最小;稍微进一步,叶秋的签名那最后一提,说的是自己要重新开始,转折自己的命运——真虚伪;而实际上真正的所指却是:即使到最后一笔收尾的时候,你们也不会知道我真正要走的方向!
《天行者》,这个标题其实就预示着叶秋的邪恶本性。
电影界最著名的天行者是谁?
是最终彻底黑暗的阿纳金,也就是黑武士。
而这,就是叶秋的真正面目——一个真正可怕的恶魔!
夸张了点
看的老弟的牒还不错 ~~~
对错都在一念之间
郑伊健还是那么拽!
结局不够好
记得还不错
浩南哥的退场戏,港版古惑仔也随之风光不在。原因可能是要政审通过都需要是正面题材吧~做人不是永远只有一条路,问题是你可不可以放下,从头再来?“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己心愿。”
美好的園景,可惜,故事邏輯斷斷續續,經不起推敲,狗尾續貂一般的劇情
枝蔓太多,不好看。
男人总要讲点情怀,比如救那个盲女,鬼仔就是下一个叶秋。
这是个枯燥的故事
明星真是蛮多,可惜剧情没什么新意
1.截图霍思燕?惊艳!2.jc好傻。
和《九龙冰室》混起来了。
不好也不坏,口味有点淡
烂。
这文艺的
把经典毁了
被闪中,也真不容易,这个要黑桃2-黑桃9的。。。。。。
以为有也搞,其实冇料倒。但出发点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