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要先入为主地谈什么反战,对于已经牺牲的人来说,战争的继续与结束对他们已毫无意义。
对这些已经承受了哀痛的人而言,更没有意义。
悲剧发生之后,家庭的突然破碎,人物心理上承受的重压和痛苦,都被刻画得十分到位。
尤其与军嫂家庭不同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男性。
出于更大的责任感和男性的某些性格特征,加之他面对的是两个女儿,为剧情营造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特征。
我们的国家也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有很多罹难者逝去,很多家庭蒙受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为夫为父为妻为母者遭遇到深重的悲痛。
希望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假如这个称呼还不太矫情的话),也能拍出这样的感人作品。
对逝者是尊重和缅怀,对生者是体谅和抚慰,对观者和后人是纪念和感动。
爸爸因为妻子的死去领着两个小女儿做了很多疯狂的事。
1:带着女儿逃学,逃离女儿要交的报告,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兴的去魔法公园做一个短途的旅行。
我像没有哪个家长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2:和女儿一起抽烟,尽管两个人兜不会。
3:在旅行的途中,不在高速上开车,开到田地里转圈画面包圈。
4:同意两个都不到十三周岁的女儿穿耳洞。
总之,虽然只有85min的电影,看完就很温馨。
当他们终于开到amusement park 时,我突然想到高二那年暑假在北京公园玩时,虽然是和很多人出来,但是总是自己单独行动,看到什么就直奔过去,那种好奇心强过一般的人。
后来弟弟总是埋怨我,怎么不和大家一起走。
大二在武汉和杨发骏在东湖玩,走走就把她给甩掉了,她边追我边提醒我,“这可不是你一个人在走啊,还有我呢”其实我真的忘了。。。
可能天生我就喜欢一个人旅行,向往自由是射手座的特性吧。
PS:最近比较迷家庭题材的电影,刚看的《克莱默夫妇》,超感人的还有就像《大河恋》,《金色池塘》,《燃情岁月》都是描写家庭父爱方面的。
这种类型的比较容易深入人心。
英文的片名取的很好,似乎对于片面,我总有些强迫症。
“Grace”一语双关,既是“幸福”,又是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名字——因为战争而死亡。
有时我总是在向往某种还未到来的生活状态,就比如电影当中John Gusack扮演的那个中年父亲,事业算不上特别成功,妻子又战死,然后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
如果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中年的我的身上,我会怎么办?
整日酗酒抽烟,抑或是打骂两个年幼的孩子?
或者是我发愤图强中年发力,成为一个另人羡慕的富豪,在其他女人身上寻找丧妻的安慰?
说实话,是我多思多虑了。
失望与绝望从来不会只以一种形式出现,同时伴随的层层痛苦和失落,我们很难跳出“因为失去而难过”的圈套,我们一直想得到,无论是需要与否,我们很少思考得到的意义,只是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不停地用得到来填塞犹如空中阁楼般的满足感。
倏然,想起【身后事】(After Life)里那个遗体美容师所说的一句话:“比起死亡,其实我们更害怕活着。
”的确,活着也即意味着面对,甚至有时会生不如死。
这部基调悲情的电影并非仅仅停留在“悲情”上,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们来了一次公路旅行,目的地是某个游乐场,似乎他仍然在努力重拾生活的力量,“失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改变的无能为力,依旧可以在伤痛的土壤里种上一株向日葵。
对于这样一个男人来说 知道自己妻子牺牲于战场后最痛苦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将这个噩耗告诉自己的孩子 所以他强忍着心中巨大的悲痛带着两个女儿开始了一场旅行 途中他满足了两个女儿所有想要做的事情 他悄悄的打电话回家回忆自己妻子的声音告诉她他和孩子们都很好 其实这部电影拍得很简单 我甚至不想去提里面的反战情绪 像是一部DV跟踪拍摄的家庭生活剧 对话人物干净的混杂在悲痛的幸福的情感里 John cusack演绎了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继而成为一位伟大的父亲 他的悲痛 慌张 无助流露在脆弱的眼神中 流露在略带滑稽的步子里 无论他是一个担心自己爱的女人不会接受他的求婚的男人还是一个因为作弊而被赶出军队的男人或是羞耻于让妻子去上战场而不是自己的男人 他让两个女儿知道了自己和妻子是多么多么多么的爱她们 这样就足够了 一个男人的一生说起来潇洒恢宏 但最幸福的也莫过于自己的孩子对你说一声:thanks dad
这部电影刚出时就看了,很喜欢这部影片的电影原声,在儿童乐园的笑声配上淡淡的电影音乐让人不禁落泪,看这部影片时正好一个朋友去世了,看的时候常常思考生命,记得有句话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现在想想,依旧伤感。
这是一个隐忍男人的故事,一面背负妻子离去的悲伤,一面还要微笑乐观的面对孩子们,约翰库萨克诠释了这个男人内心的无助与挣扎。
我不喜欢失控,因而对非常可能会陷入的东西保持距离。
比如,公路电影。
通常是小制作,平淡的讲述一个故事,背景音乐都仿佛叙事诗。
透过车玻璃,看路过的风景,一帧桢闪过,似乎没有尽头的旅行,似乎人生就这样缓慢过去。
那些细微的感情因而得到无限放大,一点一点浸润你的心。
开头,一直到快结束,都没有让人太激烈起伏的情绪但是,一直在铺垫铺垫,让人觉得有些不忍,有些暗涌到结尾的时候,终于碰触到心中最柔软的点,开始流泪甚至都停不住地流泪了旁边一起看的老大,和我,都没出声,盯着大屏幕上不断上升的字幕各自流泪……这个,是能煽动灵魂的片子。
有一点要对男人说的,想学习怎么做父亲,一定要看这个片子。
能看得懂的男人,你会是个好父亲。
压抑而伤感,让人难受的那股劲就像吃芥末,欲罢不能。
断断续续,停下来,继续看,但始终勾引你看完。
那片中的音乐,还有结尾的歌声,动人而感伤,萦绕心间,就像电影结尾孩子们说的会始终想着GRACE。
因为爱是绿色的,生生不息。
真想一睹格雷丝的样貌。
男人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动物,一旦表达出来,那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
来吧,来自男人心底的呐喊,无声却震聋发聩。
一部宣扬家庭亲情的影片。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情感,父亲安排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带着孩子们去实现她们的愿望。
在旅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所以当旅行结束之时父亲告知孩子们母亲已逝的消息时,孩子们受到的情感的冲击没有那么强烈。
美剧擅长的题材,平凡人的生活,于点滴间打动人心。
从知道妻子已逝的那一刻,男主只有很短暂的一次较为激烈的情感暴发。
为了减小失去母亲对两个女儿的情感伤害,他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带着孩子们开始去旅行。
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父亲的悲伤、不安以及对妻子的思念通过家中答录机的一条条留言表达的淋漓尽致。
虽然煽情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但显然歇斯底里的咆哮撕吼远不如淡定从容中不经意闪现的一抹忧伤更能打动人心。
但为嘛国内的很多编剧、导演不懂呢!!!
也许压根就不算反战电影,没有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激烈的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但是沉默与暗藏汹涌的“平静”或许更有力量。
對最後擁抱的海景特別有感覺
冗长乏味。
3.5 私心加零点五分,唉。
淡而无味
一个哀伤的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关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及人们如何坚强走出的故事。
治愈系小品电影。一如美式独立文艺片的含蓄舒缓悲伤慢节奏。没有硝烟战争的反战片,更加悲伤的难以自制
级市场工作,带着两名女儿海蒂与朵儿一起生活,妻子格雷斯是名士兵,此刻正征战沙场。 斯坦尼的生活平淡,对女儿们十分关怀却要求严格。妻子不幸
让人落泪的片子
这片名翻译得太错了
温情
好闷啊………………%%……奴家现在的浮躁心境能看完这部家庭片尊素奇迹了梭~~
看
痛苦来临时,可以选择不哭
美式人生观。
觉得算是的他演的最好的角色之一了~
细腻感人 不过硬伤明显
影片的主题曲相当好听,我已经听了快一个星期了,“01.Grace Is Gone (Jamie Cullum).mp3”,音乐舒展,忧伤……
对伊战的另一层面的展现,像是以拉谷的姐妹篇。Cusack的表现可圈可点,剧本确实十分重要。一部有关回忆、疗伤、亲子的故事。
只不过想找个应景的看...这种悲情片儿我是看不下去 抵制无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