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欢慢节奏,但确实讲的乱呀,想说比 魂归故里 剧情效果上差比较多,所以大众不喜欢吧!
2、这种特别的手法又让人感觉很贴近生活。
女主太懦弱了,太依赖丈夫了,也不敢正面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知道怀疑丈夫死了,也没有勇气去见小三.............吐槽一下,男主为什么不能做车回家呢?
《岸边之旅》讲的是妻子瑞希在死去的丈夫优介的带领下拜访三组丈夫在寻回之旅中遇到的人与事。
是的,你没看错,优介三年前已经自杀溺水身亡了,三年来,瑞希一直在找丈夫,不管是未死还是已死的,而优介死后一直也在找回家的路。
优介找到妻子,带她重走了他所走的路,在这趟回溯之旅中,夫妇二人更加了解彼此。
第一遍看,感觉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慢节奏的电影中最“闷”的一部了,以至于在有些片段我都出戏了,甚至产生弃剧的念头,还好,猎奇心理的驱使,我把它看完了。
第二次看,我边看边记,尝试更为细致的观察演员的每一个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看到了更多。
我用“走向救赎的岸边”来概括主人公瑞希和优介的这趟回溯之旅,主要是瑞希的。
一来因为瑞希是跟随丈夫的脚步去走他三年来走过的路,二是因为丈夫优介在这三年的寻回之途中已经得到救赎(正因此他才回来见瑞希啊,还有他劝说香织的丈夫“我已经放下了。
”),而瑞希心中还有心结。
瑞希的救赎在三段拜访中逐步展开与实现。
夫妇二人第一个拜访对象是送报的老先生岛影,此时他俩的互动还显疏离。
瑞希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对妻子的愧疚以及一位死者再死的过程。
面对着正在“睡去”的岛影床后发着亮光的花墙,瑞希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次日醒来,再面对着凋零的花墙以及落满灰尘、满目苍夷的房间,瑞希呆立在岛影空空如也的床前。
岛影和优介一样是已死之人,那么这次,我想是岛影的灵魂也去了。
其实,这一段,瑞希使用岛影的锅具做寿喜烧,因而与岛影发生冲突,岛影情绪紧张,“家人是什么?
仅仅是肉体的分离就结束了吗”,貌似是对瑞希自作主张的责备,实则也是在自责与忏悔。
岛影在“教导”瑞希家人的含义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救赎,所以,他才能在那晚安然离去吧。
第二个拜访对象是一对在小镇上开着饺子店的夫妇。
瑞希在这里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她对优介说希望两人能留在这里相守到老。
瑞希孩子般的欢畅与轻盈的走路姿态将内心的快乐显露出来。
两人的互动更加亲密自然,似乎两人心中的爱都被唤起了。
这一段,瑞希又以闯入者的身份冒犯了饺子店的女主人,她擅自弹奏女主人的钢琴,却唤起了女主人心底深处的懊悔,女主人逝去的妹妹在女主人深深的自责中出现,终于弹走了完整而流畅的《天使的合唱》,至此,女主人和妹妹也达成了和解。
这段拜访之后的插曲特别重要,在离开小镇的公交车上,夫妇二人因丈夫生前的情人发生口角,瑞希负气下车回家。
回家之后,瑞希拜访了丈夫的情人朋子,她似乎要去炫耀自己先找到了丈夫,但是在与朋子交谈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她以为很重要的男人或者也是在朋子那里占据同样分量的男人,朋子似乎放得更开,而她自己却始终无法放下。
瑞希悻悻然而归。
是的,她放不下,她还未达成救赎。
慌乱中,她再次做起了丈夫出现那晚她做的汤圆,搅拌糯米粉时瑞希的面部都好像在使劲儿。
黯然等待中,丈夫再次出现了。
他们开始第三段拜访之旅。
前两段拜访,包括瑞希对朋子的拜访,他们的拜访对象最后都是释然的状态。
第三个拜访对象也是一对夫妇,且丈夫也已经死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纠葛不清,生者拉着死者,死者拖住生者,两相折磨。
香织丈夫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不肯放下。
优介问香织丈夫“你有什么愿望?
”香织丈夫说“我不想死。
”可是他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看到这一对的纠缠,瑞希劝丈夫不要再管,她说“有时候没有了断才是最好的结果。
”她的心结在打开,她已经明白与其痛苦的纠缠,不如放下。
晚上,之前对瑞希身体的欲求表示拒绝的优介主动抱起了瑞希,两人在这岸边之旅的最后一站灵肉合一。
第二天,两人离开村庄,在海岸边,优介最终说出了道歉的话,优介的愿望得以实现,瑞希也得到了救赎。
瑞希说“再见吧,终有一天”。
瑞希烧掉了为寻找丈夫写的祈愿书。
在此岸边,瑞希与优介作别;在彼岸边,他们或许还会再见。
在压抑中,寻找回忆。
片中无论灵魂还是活人都残存着对过往生活的遗憾、悔恨、纠结、留恋等种种不甘!
主角通过追溯亡夫消失的时光,走过一段心灵之旅化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残念,但最后冒出个父亲来化解女主心结实在是太生硬!
故事板块状明显,好在人物功能和前世设计能交织穿插、紧实结构;导演营造奇幻的视听效果也颇为用心,很好地利用光影、剪辑和声音制造出灵异、奇幻的质感,声音做得尤其出色!
但是剧情的性质,本片缺乏必要的爆发力。
在《岸边之旅》中,导演黑泽清使用极强的光暗对比,光与影的渐变感,以及镜头的失焦感,来呈现这种模糊、暧昧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因而带给观众极强视觉冲击感。
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让人感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明明寂静无声,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首先说一下看《岸边之旅》的直观感受。
我是在大半夜看的,一个人,看之前关了灯。
看着看着,忍不住重新开了灯——早知如此,就不会选这样一个时间段看了。
简单介绍下《岸边之旅》的剧情。
钢琴教师瑞希的丈夫优介三年前神秘失踪,尽管如此,瑞希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一天晚上,优介忽然出现在家中,他告诉瑞希,他已经死了,是从那边回来的。
于是,瑞希和优介开启了一趟漫长的旅行。
这是一趟关于寻找与失落、执着与放下、爱与虚无的旅行。
在旅行中,他们重返优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终于坦诚以对,直面过往婚姻里的种种问题。
影片改编自汤本香树实的同名小说,由日本导演黑泽清执导,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日本物语电影。
《岸边之旅》记得村上春树曾这样说(也可能是其他什么人说的,读的东西太多,实在找不到具体出处了,如果有人知道出处,还请告知),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物语(民间传说)中,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并不存在一条明确的界线,而是相当模糊的、暧昧的,人们相信,此端和彼端是可以自由往来的。
这就是物语,这就是日本人的生死观。
当然,所谓「彼岸世界」,世界上许多地区和民族都有类似的文化。
以我国来说,有阴曹地府、蒲松龄的志怪小说等等,总的来说,阴阳两个世界的界限是很明确的。
像奈何桥,还有皮克斯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万寿菊构成的桥。
所有这些,似乎都想告诉你,那是一个决然不同的世界,中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日本物语并非如此。
这种模糊性、暧昧性似乎是日本文化里面特有的。
电影《寻梦环游记》很多人喜欢《挪威的森林》里面那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尽管并非十分理解,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虽然不明所以,但其中大有深意的态度而记住。
所以,理解日本的物语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人就是这样看待生死的嘛。
在《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里面,两位日本研究村上春树的资深学者汤川丰和小山铁郎指出(顺带说一句,两位学者对村上的解读极富见地),「我」在东京电车上遇见的「直子」,已经是一个身在彼岸的「灵魂」了。
这倒是过度解读了,毕竟村上阐明《挪威的森林》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
与《岸边之旅》气质上非常相近的,倒非《挪威的森林》,而是村上另一部被视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其实这部小说是地道的现代物语。
仔细想想看,岛本身上那种神秘、郁郁寡欢的气质,是不是像极了来自彼端的人?
她时而现身,时而消失,最后与初君渡过漫长一夜之后,终而销声匿迹。
村上在其后记里写道:「岛本是实际存在的吗?
这应该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在村上众多作品中,神秘出现、神秘失踪的角色,数量相当之多,他们似乎不讲道理地闯入主角的世界,继而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消失在台前,只留下台上孤零零的主角。
比如羊男、喜喜、双胞胎女郎等等。
更不用说,小说中,岛本与初君携带骨灰离开东京,找到一条河流抛洒骨灰时,那不无溢出的浓郁的死亡气息。
村上这种「死亡情节」早在《1973年的弹子球》已现端倪。
为了寻找弹子球游戏机,主角毅然踏进了彼端——被废弃的养鸡场仓库。
那静谧无人、厚重黑暗的场景,那种阴森森、压抑的氛围,使人时刻准备拔脚就跑。
此外还有《舞!
舞!
舞!
》中那有六具白骨、令人毛骨悚然的房间,《刺杀骑士团长》里头发出不明声音的井,无不带有彼端的特征。
汤川丰和小山铁郎认为,村上小说中这些彼端情节,灵感源泉显然是日本传统的物语。
村上本人也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说:「我想把那种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界线或者觉醒与非觉醒之间的界线不分明的作品世界以现代物语这一形式表现出来。
」写了这么多,骤然觉得,以后晚上尤其是半夜里读村上可得当心了。
《岸边之旅》是一部极具象征意味的物语电影,影片名《岸边之旅》便是一种象征。
「岸」的一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另一端是变幻莫测、吞纳万物的海洋,一端是此岸世界,另一端是彼岸世界。
这之间不仅没有鸿沟之类的事物,而且正如前文所说的,「岸」就是日本物语模糊性、暧昧性的象征,海浪无休止地冲击着陆地,有时候会冲入陆地深处,有时又退得很远,两者交织纠缠在一起,无法确切地将之区分开来。
影片也出现了连接此端和彼端的象征——瀑布、黑黝黝的水潭、以及据说隐藏于水潭之下的洞穴——似乎也跟水有关。
瑞希便是在瀑布边遇见了自己已过世的父亲,这也表明瑞希越来越接近彼端了,甚至近在咫尺。
父亲的出现将徘徊在两段的瑞希往此端推了一把。
《岸边之旅》其实这一象征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现过两处。
第一处是主角跟胖女郎前去见博士,路上一团漆黑,连声音被消除了,需要穿过隐藏在瀑布后面的洞穴。
进去之后,虽然好像还在东京的地下,但一切的一切,都像另外一个世界,夜鬼神出鬼没,连绵不断的洞穴,曲曲折折的路,仿佛迷宫一般。
第二处则在世界尽头。
主角经过仔细分析,认定逃离世界尽头的出口是一个水潭,那里位置偏僻,人迹罕至,村上这样描写道——(水潭的声响)与我过往听过的任何声响都有所不同。
既不同于瀑布的轰鸣,又有异于风的怒号,亦非地动之声,而类似巨大喉咙突出的粗重喘声。
其声时而低回,时而高扬,时而断断续续,甚至杂乱无章,如咽如泣……如蒸汽一般从水潭中涌出的巨大喘息统治着周围,仿佛是地底回响的无数死者的痛苦呻吟。
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近乎一模一样的象征,这当然不是什么巧合。
应该说,两者都继承了日本民间传说、物语的遗产,又以各自的形式表现出来。
村上以文学的方式呈现,黑泽清则以电影的方式呈现。
在《岸边之旅》中,导演黑泽清使用的方法相当巧妙,当然也可以说是寻常的技巧。
他利用极强的光暗对比,光与影的渐变感,以及镜头的失焦感,来呈现这种模糊、暧昧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因而带给观众极强视觉冲击感。
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让人感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明明寂静无声,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岸边之旅》例如在邮递员老人家中,当瑞希和优介扶着老人睡下时,强光打在纸花布满的墙上,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黯淡。
再比如瑞希弹钢琴那一场景,原本是亮晃晃的大白天,随着剧情的推进,女主人请求早逝的妹妹原谅,妹妹自黑暗中现身,整个场景逐渐过度到漆黑的状态,而当妹妹再度离去时,场景再次回到光亮状态。
此外,影片还使用了雾气来营造此端和彼端的区别,但似乎有点出戏,效果远不如光影变化那般出色。
在影片步入尾声时,优介给当地村民讲最后一堂宇宙课。
一开始,室内昏暗不堪,所有人的脸似乎都隐没在黑暗之中,之后,村民从左至右,将灯依次点亮,室内一片亮堂,人们的脸清晰地映照出来。
似乎也寓意着瑞希和优介的岸边之旅行将结束,而瑞希将放下对优介的念想,重返此岸的世界。
《岸边之旅》最后,请允许我再阐述一遍,《岸边之旅》是一部以电影的方式集中呈现日本传统文化的地地道道的物语电影。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岸边之旅》,下面请看前线躯壳已死灵魂尚在的人与世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评价了!
曲有误:情感的回响,放下执念的告别。
迷幻松饼:比《电子云层下》还要科幻的爱情惊悚片。
Xavier-耐观影:我拼命的想认为这是一部佳作,毕竟是黑泽清的作品呀!
结果却事与愿违。
赵小毯:场景调度和环境氛围可见功力,黑泽清鬼片似的调度、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情绪往心里狂钻。
果树:温情的鬼片,最后的告别之爱欲很加分。
很难不想起来《下一站天国》,整体看下来的触动不如《天国》,但讲究的镜头与音效,很不错。
Her Majesty:生活里无法解释但一定存在的神秘性。
对逝去爱人的贪恋和思念会把他换回,可以一起共度生者与逝者的岸边之旅,当然也要忍受他曾经犯下过的错误,以及再次离去时的伤感。
布谷卟咕:寻找灵界和自我,羁绊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变化着。
节奏很棒,有一个时刻担心着失去的设定,而这种不安每次又会带来新的惊喜,让人向往并期待灵魂的存在。
温暖的是知道爱的人很好,也在远处爱我们。
Spy Liu:又一部讲述执念的日式治愈系(or致郁系)模板作品。
日本最盛产这种用几个关于执念的故事按固定模板填进一部作品中,之后再搭配优美景色进行缓慢叙述。
剧本本身和叙述方式创新性为0,表演略浮夸。
非有想非无想:一个关于放下执念的故事,走过你来时的路,去你去过的地方,看你看过的风景,认识你认识过的人,吃你喜欢吃的食物。
就能放下你的离去吗?
鬼片调度,光线景别表情配乐总有诡异相伴。
觉得关于生死的探讨还是略显浅薄。
欧.尹:温情且细腻的作品,不觉得有什么缺点,也不觉得有多么了不起。
最高明的是篇幅过半时让女主返程,既丰富了情感层次,也避免影片沦为某种特殊形态的短篇集。
最离谱的是男主在农村讲授波粒二象性,而村民们竟然还能听得津津有味。
热可可加盐:眷恋与记忆的回溯,带来真实与想象的不可知。
可黑泽清镜头下的人物似乎都成为了氛围的从属,除了推动剧情进展(及/或)烘托气氛外缺少了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除了女主以外的角色都换一遍,似乎这个故事也依然能说通,不是吗?
psychopath.MN:一场与过往和解的旅程,一场放下执念的旅程。
构建了一个人鬼与生死边界模糊的世界,在真实与虚幻混淆的界限徘徊,死亡不再是结束,末日也只是开始。
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倒也十分美好。
情爱似窗花,绚烂美丽,却早晚凋零。
拥有过足矣,刹那即永恒,美好不过是爱你的人依然记得你。
她曾说有时候没有了断才是最好的结果,可是最后她也亲手烧掉了她曾不愿销毁的祷告书。
子夜无人:黑泽清电影里的人物永远像是困在某种咒语之下,那面五彩斑斓的纸花墙壁,一觉醒来就被打回破败的原形,多像是镜花水月般的夫妻关系。
拿掉了男女主角步入婚姻的前史,让同床共枕的伴侣乍看之下素昧平生,多处运用到鬼片调度,人物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室内戏的光源可以从天光大亮倏忽间变成漆黑一片,但并不是揭示亲密关系真相的老调重弹,反而是一路放手、一夜欢好之后,情感仍然战胜了现实的生与死。
鲍勃粥:时间与地点两者间具有高度灵性的纠缠态,玩弄着观众的观测。
生死之间呈现一种基准线,影片反复在其上下两侧进行波状的震荡。
不仅是闪现的小把戏,更是光,雾气,变动景深等技巧的加持,对于影像能力的自信可见一斑。
不故作姿态而是触及到婚外恋情等似乎不够纯粹的领域,这样的处理反而更有实感,并未陷入一种梦幻的甜美。
通过多点对于报社,餐馆和农村的扶持,表达了定量的社会关怀,似乎呈现一种新形态的后311逻辑,生死的交错向下塌陷成一种景观,是可交互,可共存的,且可复苏的构建。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4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对其中三段式的回溯之旅特别有感触——其一,是一个已然离世的老人对爱妻的忏悔之心,因为他,他的妻子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
他说他不知道要去哪里,但他必须要离开了。
(应该是让优介反省自身离开妻子瑞希的举动是否正确,真实代入老人时下的情感,让他换位体验到自己的另一半不声不响离开自己时的那种无言的苦楚)——其二,是一位姐姐,当年做了跟小时候鲁迅折断弟弟蝴蝶风筝差不多性质的事情,不准早年病逝之前的妹妹弹奏唯一会弹的钢琴曲「天使的和声」,因为作为姐姐的她,讨厌这首重复弹,听得有点腻了的曲子。
(让瑞希知道,自己多年习得的钢琴技巧「尽管她自己不喜欢」能够帮助别人实现未了的遗憾的可能,正是瑞希不经意的弹琴触发了现世姐姐想要弥补她“阻呵妹妹弹钢琴”这种遗憾的契机。
)——其三,是一对夫妻,与优介、瑞希两夫妻的情况相类似,男人因为重感冒加重而孤独死去,心里毫无准备,还有很多未了的事情;相较于优介、瑞希来说,这对夫妻对另一半“生”的执念更加的强烈,以至于即将“魂离现世”的男人失去理智,处于失控的状态,但他是自私的,他想得更多的是他自己,最后仍然想对他的妻子说出“他并不想死”的愿望。
优介则不同,他做的更多是想让妻子瑞希释怀,让她知道在他离家的三年时间里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且尽可能满足她对他的“好奇”。
这三段回溯之旅让她更了解他自己,他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死亡)虚无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让她坦然面对他已然离世的现实,不枉他陪她走的这一趟“岸边之旅”。
可以说,没有这三段回溯之旅,就没有“岸边之旅”。
一直很想看,但是实在太忙,分三天看完的,看了一下大家的影评,多半讨论的是生死,我个人觉得看的有一些表层化了,故事讲得是生死,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死无关。
而是在完全抛弃执念,抛弃社会属性,普世价值,之后的爱。
生死,忠诚,尊严,价值全都不重要的时候,爱应该是什么样子?
爱,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剧情表面的陈述的死人复活说声道歉那样简单。
他们真的很相信死去的人的灵魂一直在这件事情,好多这种灵魂回来的事情,这种观点和中国不谋而合,也是认为有回魂这种事情啊……我随随便便看日本电影,虽然看的不多,但已经有三部都是这样类似的作品了……去日本旅游过三次,感觉还想再去,喜欢花艺庭院书法美食,还有人与人的边界感和礼仪,很想去走熊野古道,虽然膝盖不太好,但是我的梦想,老了身体更不好吧,好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去体验啊
我有过梦见自己拼命的想跑又跑不动,就改变梦境让自己飞了起来。
有过梦里被追杀,即将被追上时,就让梦境出现了字幕让这集连续剧先结束。
还梦见过遇到强盗,我居然狠狠的用拳头打走了对方。
这是人在潜意识里,也要保护自己的本能,哪怕是在梦里,也可以控制梦境。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瑞希的幻想,梦境,或者甚至是幻觉。
丈夫三年前莫名其妙的离开了,瑞希因为无法忘怀。
又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为了走出阴影,所以幻想了这么一出。
不是吗?
因为看到汤圆,就买了汤圆,然后丈夫就出现了。
在梦里本来和丈夫的灵魂很平静,突然因为明信片而唤起了丈夫曾经出轨的愤怒和恨意,所以跑着离开了丈夫,然后就惊醒了。
后来因为和情敌见面,言辞上斗败了,回家后情绪激动,又幻想用汤圆召回了 梦境中的丈夫。
最后在瀑布旁边,意识到自己不能被梦境诱惑得差点走进瀑布(也就是自杀),所以下意识用父亲的出现来挽救自己,并用差不多的故事(薰和她丈夫)来暗示自己,丈夫该离开自己的生活了。
最后,为了让自己不遗憾,幻想了一出床戏。
在此之前,瑞希也回忆起了大学的男友,表示她的生活中可以存在别的男人。
最后,她烧掉了现实中自己写的祈愿书,拿起自己的行李,走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松隆子的连续剧四重奏。
同样是被老公突然离开的女人,小松也选择让家里保持原样。
一开始剧里也营造丈夫可能自杀或者被杀的气氛,不愿意相信一个男人会突然悄悄离开妻子。
然而最终结局告诉大家,就是不爱了,就是想离开了。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幻想他死了,算是一种报复。
然后又幻想他还是很爱自己,所以回来找自己,算是对自己的安慰。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自我挽救的心理过程。
瑞希可能曾经软弱,但她最后用本能,坚强的走出来了。
半夜三更胡言乱语,还请大家看过就忘。
世人总是将日本导演黑泽清同泰国导演阿比查邦拿来比较,后者曾凭借《召唤前世的布米叔叔》荣登戛纳金棕榈宝座,影片深涉泰国人的心灵密码。
前者亦曾以《东京奏鸣曲》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此次新作《岸边之旅》,同样获封“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呈示出西方视野中的日本艺术电影之一种面相。
说回作品本身,《岸边之旅》的格局同黑泽清前作一样,不大,节奏缓慢,故事是一条简单的线路:失踪三年的丈夫突然回到妻子瑞希身边,随后妻子随他一同回溯三年来走过的地方,追寻一条记忆的线索,同时也要唤回两人失去的激情。
在这场旅程中他们遇见了各色人等,有些照顾过丈夫俞介,有些是俞介曾经执教过的乡村百姓,甚至有些是介于游魂与真实之间的“人物”,在不断的邂逅与分离之间,上演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如梦戏码。
在形式上,《岸边之旅》将每一回追索的场景都同一成波澜不惊的影像组合,丈夫出现的场景,固定镜头与暗淡布光,在在令人想到同样充满多重读解可能的《召唤前世的布米叔叔》;年少时与妹妹因为钢琴而反目的女子,在向瑞希倾诉及之后的弹琴场景中,通过窗户透入房间的阳光迅速变暗,直到最后房间几乎陷入一片暮色里,这是极其克制的表达,同时也是情绪蔓延流动的依凭,在夫妇两人一次一次与周边人的相遇与间离(瑞希呼唤正要开摩托车的老发行员未果,其后却又若无其事一起吃饭,仿佛证实了虚与实的某种关系)中,并没有确切答案指向丈夫的失踪之谜与妻子的生活,反而是将原本错综的事件更进一步植入到意识流动的长河之中去。
黑泽清的镜头剪接所在多见的是前一个镜头还在画中的人,在下一个反打内就消失了,他们究竟是曾经真实存在,抑或只存在于夫妇二人或只是妻子的想象之中?
并没有答案,需要观者自行思索。
因了这样一种基调,影片的两位颇具魅力的主演深津绘里和浅野忠信,在本片中亦将表演的幅度克制到几乎最低,很多时候,场景中的音乐响起,仅仅是压抑的表演节奏的点缀,在状似足以煽动情感的音乐中,瑞希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同样是影片“分隔阴阳界”风格的侧影,两人饰演的夫妇两人,一进一退,分寸毕现。
浅野忠信是相当懂得以分寸带动观众入戏的演员,哪怕是参与多国合作的《蒙古王》,饰演铁木真,都驾轻就熟,拿捏精准,今次《岸边之旅》里的丈夫俞介,全程表现内敛缓和,呈现一个略不真实的人物,亦因此表达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味:也许这个丈夫,已经不在人世。
单从表演角度来镜照影片当然不够,《岸边之旅》同样也存在多重读解的各种可能性,对于评论者来说,无疑有许多理解的法门,但对一般观众来说,这样的节奏与影像基调(需要声明的是,笔者观看此片的场所在上海影城二厅,亮度似乎有问题,也许会导致观影体验与实际拍摄效果有差异),实在很难进入,影片多处出现的超现实场景,规模上十分简陋,且黑泽清似乎并无意就出场人物的身份与状态进行特意说明,看到后来,观众几乎分不清楚谁是真人,谁是灵魂,抑或其实大家都只是妻子瑞希的想象产物,正如送报老人家铺满花瓣的壁纸一夜之间成了颓垣断壁,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梦呢?
《岸边之旅》,事实上想要表达一种临界状态,是妻子与丈夫最后的告别?
抑或是表层叙事上一再强调的“夫妇二人向追索到的过往的致敬”?
显然在这部片子里,这些“神秘主义”色彩的意味,本身亦指向多元,有待不断被读解。
有时候看到了表象,看到了内里,这“看”的过程,就已经深陷迷雾之中。
收声很是粗砾,配乐喧宾夺主。静动结合得就像片中阴阳生死一样突兀。故事是深的,立意是远的,可节奏让观影并不轻松,时而像吃了一碗加了芥末的面,时而又像是喝下一碗没配小菜的白粥,呈现的味道单调而冗长。深津绘里还是挺好看的。
节奏慢,情节莫名其妙怪怪的。优的关系多给一星
+ 12/01/2025重看
黑泽清的片子有温情的“鬼”。气质和阿彼察邦略像。西方角度看,便是东方视角的神秘了吧。
依旧是光线明暗的细微变化、强劲的空间压缩、典型的深度凝视,塑造执念到凡尘的链接点。眼前的恐惧成了枷锁,幽灵与人构建绵延起伏的爱,承载着温柔体贴通往另一世界。
好似个日本版的les revenants. 自然写实基调抵充神鬼题材的俗套。大好。有些人找着找着累了,于是停下来,就忘了,就腐坏了,而他却没停,他回来了,找到了,然后又走了。真好。“once more from the start. don't rush it. nice and slow.”
J501
生与死、阴与阳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光将这两者模糊后融合在同一个世界中。而这个世界既真实也虚幻,就如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就如零不一定是零,无也并非没有意义,世界或许没有真相,万事万物皆成世界。超级喜欢村子里男女老少都跑去听浅野忠信讲课,从光讲到爱因斯坦讲到宇宙,实在是太浪漫太感动了。
这部黑泽清带到戛纳电影节参展作品比他之前的《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更苦涩难懂,除了看深津绘里和浅野忠信狂刷演技外,镜头各种意义不明,或许需要再刷几次才能揣摩大师用意,但我未必有耐心再挑战第二遍了。
对于这个世界的执念,让这个世界混沌不堪。有生者死了,有死者生着。片子想要介绍的是这种感觉么?就是比较沉闷。
有点如坐针毡的观影体验…
DVD重看。精彩的不仅仅在于通过日常的光影风等自然事物营造的模糊阴阳两界的视觉空间,这部戏里的女主实在是太可爱。她已经是一个经历了几年丧夫之痛的角色,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里细腻如丝,在小三面前逞强得像个孩子。片中三个故事里活人遇见亡灵都是怀着忏悔和内疚,而她只是在做一个告别之旅。
最高明的一点在于,黑泽清始终没有试图去阐明,这种不(能)定义的行为描述也让影片处于高度悬浮态,涵盖着人与人之间扭曲又灿烂的关系,也涵盖了难言消极的生活现状;唯一确定的是「它」超越了社会属性又从属其中,就像话语,就像虚无,就像互相牵连互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在尝试交流时所发出的一种声音。
拍的是爱情片的调调,却拍成了恐怖片,应该说黑泽清拍啥都是恐怖片
一直在想死的到底是谁结果发现还是多想了 蛇颈龙的后遗症 期待得太多吧 大导演们好像个个都温柔了一把 黑泽清的美学还是很耐看的 故事无感
这个女主长的和江一燕怎么这么象呢?类似人鬼情未了,还可以吧!没老美拍的好!
很美的片子為什麼分那麼低?這本身不是一部要死扣劇情設定的片子啊,捨不得老婆的暖萌長腿吃貨鬼大叔這個設定有問題嗎?個人比較喜歡「做鬼也要陪著你」的故事,想到當年看《我左眼見到鬼》哭得稀里嘩啦,這部片也是眼睛從頭濕到尾。那麼暖的淺野忠信確實容易叫人各種捨不得……
原来黑泽清是这种风格啊,完全没想到
寄生兽售后阴间cp服务,角色和演员本人特质不太匹配,苍井优好抢戏。
看了半年?太难看了。剧本导演镜头演员都做作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