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史丹福监狱实验(港)

主演: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7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8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9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0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情介绍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狱女子大侦探波洛第十季乱世丽人行神偷次世代我立于百万生命之上三十极夜出包王女DarknessOAD如果我们唱起歌上错花轿嫁对郎我爱喵星人享受世界的方法莱斯博丹的《科西嘉岛的恩奎特》鬼悚历险3D民俗怪闻录之诡戏班阿什丽·加西亚的扩阔宇宙守望相助香蕉船死期将至魔术师传奇特别使命晴天灰姑娘把婚纱带到日本!一位女性的挑战千金归来爱的秘密练手3之乱世巨星错情记路上人生平安之盾没用的两个人夜蝶暖暖内含光

《斯坦福监狱实验》长篇影评

 1 ) 人性本恶?

一部让人看得毛骨悚然的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从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挑选出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参与。

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模拟监狱里面生活。

原先的计划是观察“囚犯和看守”这两组人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但是没想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原本定为两周的实验在第六天就被终止了。

电影就是取材于这个真实事件,即“斯坦福监狱实验”。

最开始的时候,参与者其实并没有特别当真,这时教授说了一句让我细思极恐的话。

心理暗示细思极恐我不明白做这个实验的教授的初衷是什么,心理学研究?

为了证明人性本恶?

意义何在?

目的达到了吗?

结论就是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把人当成小白鼠一样的实验在我看来就是丧心病狂。

主人公77号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他不服从,会去反抗与挑战权威,但是得到的回应一次比一次恶劣。

尤其是关在黑箱子里面的那一段,看电影的时候我都能感觉自己的手在发抖。

虽然我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我真的是特别怕黑的人,在那个幽闭的空间里面,人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吧。

莫名地联想起小时候看鬼片的经历。

尽管是大白天,哥哥也就在旁边,但是自己还是被吓得不轻。

可能是因为我的代入感太强,每次看电影总是设想自己置身其中,演员就在我旁边对话。

代入感越强,越容易迷失。

就像里面的角色一样,两天而已,短短的48小时事情的走向已经不可控制。

最后那个女教授被羞辱的那一段格外讽刺,本身是实验的操控者,最后却被实验对象玩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环境?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由意志的剥夺和个人身份的缺失造成的。

很多时候,77号的反抗就是因为他准确的知道这是一场游戏,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是大部分人都忘掉了这个事实,反而被屈服于权利之下,已经丧失掉了自己的人格,把衣服上的那个数字深以为真。

从头到尾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实验对象入戏这么深,直到我翻墙上youtube看到了对实验对象的采访。

警卫扮演者囚犯扮演者再来看看津巴多本人是怎么说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否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有棱有角慢慢地被环境同化得面目全非。

所以我们才会佩服喜欢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吧。

社会研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不伤害被试。

我很好奇的一个点是,当年那些实验的对象后来怎么样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然后查到了关于部分人的信息。

个人觉得略假,更多人应该是suffer的吧。

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人们的身份认知是如何在指导行为?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more questions.跳出电影回归现实,如何去处理环境和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身份,更好的处理好身份设定的问题,才是对我而言具有指导意义的事情吧。

结尾,引用Tbag在越狱里面讲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not as it seems.We are captives of our own identity living in the prison of our own creation.PS:电影有三个版本:《死亡实验》2001年德国版,2009年美国版(布洛迪),2015年《斯坦福监狱实验》,15年的版本更加接近事实,津巴多本人参与指导拍摄。

 2 ) 犯罪心理学作业

这些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开始前,都进行了严格的心理测验,确保他们是心理正常的健康的人,然后被随机分为了两组,但是那个教授却对被选为狱警的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在面试时的出色表现被选为的,这里其实为他们后面的暴力行为以及一种权力在心中产生地位埋下了伏笔,所以慢慢地,这些教授实则也是参与了这场实验的。

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平淡无聊的两周,毕竟他们不是真正的罪犯,也没有真正的暴力行为,但是,当一边穿上囚服,戴上脚铐,名字被剥夺,取而代之是编号,另一边戴上墨镜,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形成了真实的阶级观念,矛盾就无可避免的产生,他们心中的犯罪倾向也随之被激发,囚犯开始想着怎么越狱,狱警开始用暴力手段制裁,并且慢慢地,不止于肉体,更是从心理上侮辱这些“囚犯”,于是有一些囚犯不可避免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变成了囚犯,出现了心理的问题,并且像那个教授求救也只是走个形式。

最后,扮演“囚犯”的同学变得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出现了心理上的应激障碍,这是由异常环境和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而扮演“看守”的同学挥舞警棍,肆意侮辱一周前还是自己同学的“囚犯”,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狱警”出现了虐待狂的倾向。

综上,可以得出,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由天生因素所支配,后天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对于社会的看法也起着很大的影响,每个人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会极大地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亦是,而在这场实验中,狱警与囚犯的身份观念不断在扮演者心中深入,其心理暗示逐步加深,并且再加上外界的影响,以至于导致了后面不得不终止实验的发生。

 3 ) 三部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影片大致对比

一、简述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的剧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年份        2001         2010          2015剧本改编自  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小说   Philip Zimbardo著作还原事实度     中           中           高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编自Mario Giordano小说)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

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

2010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

而2001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

(另:2015美国版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地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美国版是漫画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自Philip Zimbardo著作)2015美国版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说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

这一点尤其重要。

根据相关资料(如维基百科等),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历史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

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

(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

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

2015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地对准「看守」。

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

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

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体来说,2015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

另外,2010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德国版其次,2015美国版洗得最白)。

从影片角度来说,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连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

在剧情上,2010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

不过,个人认为,2010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德国版评价更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美国版口碑更好,至于2010美国版似乎无人问津。

Das Experiment (2001)IMDB: 7.8Metacritic: 60 (影评人) / 7.5 (用户)Rotten Tomatoes: 72% (影评人) / 88% (用户)The Experiment (2010)IMDB: 6.4Metacritic: NA (影评人) / NA (用户)Rotten Tomatoes: NA (影评人) / 49% (用户)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IMDB: 6.9Metacritic: 67 (影评人) / 8.1 (用户)Rotten Tomatoes: 83% (影评人) / 77% (用户)

 4 ) 这是一次极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这是一次极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却又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思想冲击。

很早前就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路西法效应以及权威心理学,但是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完这部影片才开始真正有所理解。

影片让人惊讶于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精确的把握,实验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让你感同身受地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逐步走向不舒服甚至于抓狂濒临崩溃,影片到后半段我甚至难受得全身颤抖手抓头发。

从平等—掌握权力—确立权威—滥用权力—走向疯狂,一个十八人的模拟监狱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走向了不可控的可怕未知。

这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环境何其的相似。

当权力在笼子之外的时候,人们统统都摄服于权威,导致不断地迷失自我,更甚者可能还会以为生来如此,生来就该臣服于权威、服务于权威,这在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中则更可能发生。

如果我们还没觉醒,还没意识到自身该有的权利,还没尝试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就像影片里神父讲的,你们想过怎么让自己出去吗?

你们想过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吗?

你们想过请律师吗?

),如果从来没想过或者从来没尝试去改变,那么我们或者我们的下一代,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所处的畸形社会是合理的,那么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就会如实验的结尾一样越来越糟——走向疯狂。

就像津巴多说的:“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

所以永远别指望指望上层的改变来给我们创造福祉,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突然想到一句最近比较火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的一句台词,虽然是部校园青春片,但同样是学生反对教育权威的一句话,放在最后讲也挺应景:只有我们才可以决定自己的样子。

 5 ) 本人亲身经历过电影里的大多数场景

现实其实是这样的。

本人坐牢7年。

14岁坐牢。

那时候关在少管所。

那时候呢,监狱也是缺乏管理的,有钱有关系自然就舒服,比外面都舒服。

刚进去的时候,要到入监队训练1到3个月的规矩,包括条例队列什么什么的。

生活有点艰苦,吃不饱(这个是没办法的,饭就那么多。

大家都吃不饱),体罚,和训练都很蛋疼。

体罚嘛。

当然比电影那样以体罚为乐的要厉害多了,因为都是小鬼,不成熟才会出现那种情况。

他们不懂,保护不了弱者的规矩同样也保护不了强者。

那时候基本上天天打架,就因为各种各样的体罚和侮辱,有的小鬼打不赢,就咬着不松口。

腿上的肉都咬下来了,牙也打掉了。

打群架也很正常。

很多体罚都带有侮辱性,还有无差别的体罚。

比如那时候天气很热,40度左右的样子,晚上睡觉给你盖被子。

第二天早上全身痱子,人脱水,一个不好小命都没了。

还有30个人一桶水根本不够喝。

组长整人把那桶水倒了,熬2天就嘴唇干裂,人打飘,晕乎乎的。

晚上的时候那些性格软弱的就去喝痰盂里面的水。

把痰盂上面的痰去掉在喝。

性子硬的人,就开打。

拿着板凳就开干,打的头破血流加骨折。

我在里面三年 一路看着少管所的管理从混乱到规范。

在我走的时候就基本很少有那种体罚的情况了。

当然一些比如罚站(除了睡觉天天站,基本都是3天起步不封顶)罚晒,罚劳动的情况还是有的,管教打人的权利也一样有的。

成人监狱就不存在那种状况(那会打死人的)。

那几年,看着混乱的管理,天天打架,天天有人哭嚎,有人自杀,有人绝食,有人精神崩溃。

但是没有人放弃过反抗,可以说,哪里的规范管理都是无数人打出来的。

因为哪怕是罪犯,他们的内心潜意识都认为自己是有尊严的人。

也不曾放弃过尊严。

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

当然,大多数人打几次被教训了之后就不敢在打了,但是也有不少死硬派的。

打不死的小强,我看到过最硬的一个,只要放开就打,后来被吊起来6个月,每天只有一碗饭一杯水把命吊着。

6个月后瘦骨如柴,放开了之后又干,最后管教都没办法。

我想不出是什么信念和愤怒在支撑他。

一个冬天,一套衣服,一碗饭一杯水,吊了6个月、我被那种不屈给打动了 (希望大神幸福)。

电影里的人嘛。

他们本质上是自由人,当他们参加了哪个实验之后,他们就放弃或是被放弃自由的身份。

在之后哪怕他们受辱受虐待也想不起自己自由的身份或是被否定自由身份。

当他们被剥夺自由身份的时候,他们因为懦弱因为金钱因为团体因为环境选择忍受,他们因为单纯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知道暴力也是权利的来源之一,暴力也是维护权利的手段之一,在那种环境下,只有暴力才能保障他们身为人的一切,暴力才可以证明他们是人。

电影里选择的都是社会经验单纯,没有阅历,没有生活经验的小鬼。

然后那一切的各种反人性的体罚就发生了。

有人会觉得电影里扮演狱警的人本性很坏或是觉得他们可恶。

其实呢,不是他们坏,而是环境使然。

环境赋予了他们没有制约和限制的权利。

使得他们滥用权利,他们体罚犯人侮辱犯人,这样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权利带来的权威和快感。

换成任何人处在哪个位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是本性比较善良的人做的少而已。

这三部电影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没有限制的权利就是一种灾难。

他会把所有人变成奴隶、包括掌权者在内。

电影里,他们为了钱都忘了或是被强迫忘记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

被剥夺一切身为自由人的权利。

然后慢慢的在狱警无限制的权利下,他们慢慢的被剥夺身为人的权利。

变成罪犯(这里可以当成奴隶来看)。

德版 美版的都是以暴力收场。

斯坦福实验是以教授说结束来收场。

前面两个,符合民主特质(从下往上的变革)。

后面一个符合色会主义特质(领导说了算)。

三部电影选人的时候都不选犯过罪和思想激进或是不为钱的人。

因为无所求或是有信仰的人都是很难征服的。

三部电影里的教授团队。

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研究或是其他的目的,本身也成了试验品。

也成为了权利的奴隶有人说这个实验是证明什么心理学人的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证明个几把毛。

那简直就是废话嘛。

特么的唯物主义早就说明了一切了,人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本不需要用这来证明。

好比我往别人脑袋上开一枪,来证明手枪可以打死人这样的愚蠢证明。

这电影说白了,其实就是人处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权利必须受到制约。

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不用扯了,扯多了就是扯淡。

当然,那个什么原创的教授,他应该为那些实验者受到的伤害负责。

打着研究的旗号侵犯人权。

 6 ) 狱警囚徒身份互换 我相信过程,结局依然一样。

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心都被提起来。

异常压抑。

基本上就在几间屋子里拍摄的影片却能这么深刻,这么吸引人,难得。

人性在这个电影里被无限方大。

本来都是平等身份的学生,被按上狱警被按上犯人的身份之后,立马就会召唤内心。

当了狱警,代表获得权利!

其中许多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无法适应狱警的工作。

一旦发现自己有了某种程度上操控别人的权利,内心对权利的欲求就会无限膨胀。

就像那个哥们说的一样,我开始骂脏话发现没有人反对我,我就越来越狠地骂脏话,直到探到底线为止。

权利利用不好,就会让人迷失,就会让人陷进去。

当了囚徒,代表剥夺了几乎所有的生存之外的权利!

一些人不甘,内心就是狂暴之人,在遭受某种程度的压迫之后就会奋起反抗。

在剧中自然还是会放他走掉。

但是可怕的是一些人一旦被剥夺了某种权利之后,内心深处的奴性就会无线方大。

甚至在模拟的角色中都会完全陷入进入,默默去承受突如其来的变化却甘于接受。

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不同的层级位置,不同的身份处境,内心深处的本性才会开始极度方大。

试想如果狱警和囚徒身份互换,一定会是同样的处境,同样的结果。

因为判断他们身份标签的仅仅是一枚硬币…人性 内心 本性

 7 ) 本片根本不算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

但过程是怎样的?

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

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

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

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

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

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

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

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

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

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

可事实是“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

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

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

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

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

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

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

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

“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

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

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

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

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

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

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

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

“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

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

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

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

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

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8 )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

类似的电影还看过《浪潮》,最深的感触是【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①我想我看本片的初衷是对心理学的兴趣,进而是对【斯坦福监狱实验】主题本身的兴趣,我想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应该是审慎的: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者和大众来说都很有吸引力,都很重要,但是实验过程需要被很好地设计和设置,如果无法保证实验设置,那实验结果再有影响力,也终将被后人诟病。

②看实验内容,我觉得从犯人角度来说:赤身裸体只有一件囚服、隐去姓名只有数字代码——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的个性。

使得个体原本较为平衡的个性倾向与群性倾向失衡。

他们忍受着环境极大的束缚、狱卒极具侮辱性的言语甚至身体暴力,以及内心的强烈不适应——这是在我认知范围内对【个性】的极大挑战。

受到挑战的个性显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些实验人员根本无法承受住如此大的焦虑,中途退出实验。。

从狱卒角度来说,他们的个性似乎未遭到破坏,但是他们的群性倾向急剧上升。

统一配发的制服、墨镜、警棍,无一不在显示:他们就是这里的唯一权威,哪怕实验人员心里明确知道这仅是一次实验。

从整个实验来看,我觉得狱卒的表现是令人震惊的:只需创造出合适的【环境】,扮演狱卒的实验人员就能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

不禁反思,如果我是狱卒,该表现如何呢——这可能就是薛定谔的猫,只要我没有参加实验,这一部分就永远不得而知。

③跳出实验本身,我觉得人类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

当我们理解了人性中的各个切面在多大程度上会被人所处的环境激发出来,或许就能对过去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现在的生活有更多的指导,对以后的生活有更多的警示🚦

 9 )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

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没有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我想找一部电影打发时间时,偶然翻到了这部电影,粗略看了一下剧情简介,便下载后观看了这部电影。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压抑,某种程度上又觉得感同身受,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经历,不是在监狱,而是在军训。

纵观这部影片,我觉得军训与斯坦福监狱实验不无相似。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参与者们(非主办者)是为了高薪报酬而主动报名的。

军训的学生是为了完成教育体制的规定、为了顺利毕业而不得不参加的。

二、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一方的居住环境十分简陋,伙食粗淡,穿着统一的脏兮兮的衣服。

军训的学生的居住环境也十分简陋,伙食粗淡,穿着统一的脏兮兮的衣服。

三、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狱警的一方严厉苛刻,滥用职权,以捉弄扮演囚犯的一方取乐。

军训的教官们也严厉苛刻,滥用职权,以捉弄参加的军训的学生取乐。

四、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一方觉得度日如年。

军训的学生也觉得度日如年。

五、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一方中有逆来顺受的,有敢怒不敢言的,也有顽强反抗的。

军训的学生也有逆来顺受的,有敢怒不敢言的,也有顽强反抗的。

这样一一列出斯坦福监狱实验和军训的相似之处,我不由得感叹,斯坦福监狱实验和军训真是太像了!

而我们的每一届的高一新生和大一新生们都要经历一次斯坦福监狱实验!

可能是美国的学生太娇气,斯坦福实验进行了六天就不得不中断,而参加军训的学生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一两个星期乃至一个月。

我一直都很是质疑军训的作用,有关部门大言不惭地说军训可以磨砺学生们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我们这些参加过军训的人们都知道,我们除了会在军训中叫苦不迭、度日如年以外,真的不会对我们平日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一旦我们离开了军训基地,我们就觉得解脱了、释放了,我们会回归往常的生活作风。

至于监狱,我承认监狱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份保障,一些危险分子被拘押于其中,使得社会相对来说太平一些,但是监狱是否能够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让犯人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呢?

我相信这种力量是十分微弱的,诚然,的确有服刑后洗心革面的人,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犯人在出狱后重蹈覆辙,以至于再次被捕入狱。

据说,美国监狱的犯人们出狱后再次犯罪的概率是60%,也就是一半以上的犯人会反复犯罪,可见监狱的改造性之弱。

言归正传,再来讨论一下斯坦福实验本身,那些扮演囚犯角色的参与者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隐忍、懦弱、自私、盲从、反抗精神。

而那些扮演囚犯角色的参与者们和主办方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邪恶、固执、专横、纠结。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因素有两大方面: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因素(环境)。

参加斯坦福实验的青年们都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且这个实验一共也不过持续了6天,显然这么短的时间应该还不至于对于参与者们的性格产生质的改变,但是可以激发出参与者们本身就有的、被隐藏了的潜在特质,例如潜在的奴性、潜在的反抗精神,又或者潜在的恶意。

当然,如果长期身处某种体制之中,就极有可能使得一个人的性格发生质的改变:变得麻木,亦或是变得歹毒。

人的本性本来就具有善与恶的两面性。

而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就好比是一束强光,光照在了善的一面,恶就成了影子;光照在了恶的一面,善就成了影子。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

 10 ) 军训

统一服装(所谓的strip them of thier identity)变相体罚(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跳起)

人格侮辱(come on ladies有没有像拉歌时候的“扭扭捏捏像姑娘”?

)<图片4>训练对权威的服从(不喊报告不能说话)连坐式惩罚(因为这位同学乱动,你们再多站10分钟)凌晨拉人集合(那刺耳的口号声)教人叠方块被(叠不好重新叠)学会“感恩”(称赞施虐者真是帮我纠正很多错误)<图片3>我真真实实想到了军训。

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军队式训练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是jianyu式训练。

还记得那届我们一个女生几次要求出列,没有得到允许,最后直接抽搐把120惊动来了(像8612几次要求出狱一样)找中国学生当实验者肯定都是楷模,绝对没闹事的(夸张手法)还有练车,更委屈。

直接打,连no attack这项都略了,verbal abuse和violence简直轮番上阵。

you are what you wear是真的。

他们穿制服穿囚服就真的成了那个人,穿自己的衣服后好像马上活过来,变成了人。

想想军训前后也一样,换上衣服大家都“一样”都“团结”,不过是病态的,在极度受限时把人的个体感剥离了。

实验被迫停止,失败了吗?

<图片5><图片6>答案不言而喻,就连没有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教授们都成了“实验品”,人有了绝对的right后想象不到可以干出什么事。

<图片7>

《斯坦福监狱实验》短评

片子拍得很平,对狱警与囚犯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刻画力度不够,倒是对于实验观察者涉入实验逐渐偏移客观立场也成为实验一部分的展示很到位,足以证明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挖掘是如何出人意料地轻易,令人背脊发凉

6分钟前
  • Ashram
  • 还行

为这么有名的实验多加一颗星。作为一个只是门外汉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这项实验虽然最后因为场面无法控制而被迫叫停,貌似给人巨大争议认为此实验不科学,变量太多。但窃以为,有一个所得便是心理学之后的角色扮演疗法,让人转换角色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思考从而达成理解宽容释怀的治疗效果。

10分钟前
  • 推荐

又是一部根据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画面粗砺得象一部老片,很符合时代背景。电影节奏推进得“缓慢”而煎熬,会让人愈来愈恐惧。这应该是几部同题材改编电影中最还原真实的一部了。

15分钟前
  • 陈赖汉
  • 推荐

看了几个斯坦福监狱几个版本的,这个版本最差了。。

18分钟前
  • Keith Lee
  • 较差

kind of remind me of the military trainning at school. it should be a good material,but it turned out to be a bad movie 跟浪潮比差了好多

23分钟前
  • McCutcheon
  • 较差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津巴多的实验让世界更多的人知道,认识到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极端表现。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会代入囚犯的身份,恐惧,愤怒,无能为力,更惊悚的是,我能感同身受。这只是一个实验,但却是个对人性恶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现实”。

26分钟前
  • 养一只肥肥的鹅
  • 推荐

把本来没犯罪的人抓进来,一开始说不会使用暴力但是第一天就纵容暴力,不会反抗才怪嘞。。根本无法呈现菲尔一开始想模拟的“被监狱削去个性后的人会怎样”,好像还是真事改编,幸好中国没人这么无聊。。

30分钟前
  • EEEEasily
  • 较差

做行為藝術不錯

31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可能过于还原真实事件,导致剧情极其沉闷。对实验者心理的影响表现并不充分。也许有学术价值,但作为电影的观赏效果一般。另外,心理学教授怎么那么像梁家辉呢?

33分钟前
  • 无事春秋
  • 较差

叛狱风云同题材

36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看过书,只想看看改的怎么样

39分钟前
  • 乌鸫
  • 较差

典型的在虚构和现实之间不断拉扯的片子。说的没错,这不是实验,只是模拟,且意义还不如一季幸存者。什么时候拍部纪录片揭露一下国内的传销组织,估计比这要惊心动魄多了。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当phill说this experiment is over 的时候,犯人们为什么不冲上去群殴狱警?

42分钟前
  • 杳圻
  • 推荐

垃圾

43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纪录片更合适一些。

46分钟前
  • geua
  • 还行

还可以

47分钟前
  • jfflnzw
  • 还行

人很容易被标签化,给一个角色,任何人都能成为演员!所以经常受到鼓励的要强于经常受到谩骂的

48分钟前
  • 黑翼群狼
  • 还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50分钟前
  • dac
  • 还行

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根据真实实验改编的电影 看得我非常气愤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变恶 人的忍耐极限是什么 为什么要得到这个结果呢 又有什么意义? 看到狱卒得权后的咄咄逼人 真令人唾弃 这种人不少吧 又何必通过实验 而无同情心地看一群人被霸凌而完全无动于衷 这位教授 也是醉了

54分钟前
  • 无理之人
  • 较差

另一个版本的死亡实验。伪纪录片的形式更让人感觉不寒而栗。观看的过程全程在心里骂粗口,恨得我咬牙切齿……

57分钟前
  • 東東弗斯神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