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这片子的简介时没认为这片子有这么伟大。
觉得主角们也都长得怎么亮丽。
只是觉得符合德国人一贯的小中取大,平凡中见真实的作风。
没有好莱坞电影的大制作大场面,没有中国大片的华丽空洞,没有所谓的人生哲理警世恒言……只是慢慢流淌着的平淡生活。
还有那些琐碎丰富的小细节,微妙复杂的感情变化,每个人所特有的内心世界。
那些悲伤中孕育的诙谐,无奈中得到的果断。
我们总是在平凡的人身上更容易找到自我。
这部片子看得时候只有德语字幕。
可能是因为比较口语的缘故。
第一次看懂了十之八九。
片子语言的平实性可见一斑。
夏天,是容易躁动的季节,女性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并且学校放假,炎热导致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
影片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两位女主角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就是她们分别接触的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很多普通人的情感困境与社会问题,大背景中也含了政治与历史,总之剧本比较写实。
诙谐与讽刺的对白,较丰富的细节设计(比如nike带的项链,小酒吧洗手间的玻璃镜),加上跳跃的配乐给电影一些积极幽默的因素,结局虽然是从悲喜的交错中恢复到了开始的平静,但还是有些许伤感。
夏天在继续,我们改变不了夏天。
认识一些德国的同事,虽然数面之缘却在这部《阳台前的夏天》找到同样的影子。
描写的是平凡德国人的生活,他们夜晚酒吧消夜,清晨自行车穿街,下午少不了的酒吧调情,甚至深夜喜欢游泳,就像我见到的德国人一样。
谈不了多少电影技巧的事,能清楚感受的就是生活在哪里都是平凡的。
无需过多地惊奇和赞叹,无需太多的悲伤和忧愁,认识真实的生活也许比认识自己的影子还容易些,因为看见的钥匙是爱。
《阳台前的夏天》是一部德国电影。
德国有媒体宣称,它是继《再见,列宁》(Goodbye, Lenin!),《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之后又一部优秀的德国电影。
在德国的票房高居首位。
原因是由于它一改德国电影固有的风格,以清新、温情打动人心。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12岁男孩的单身母亲凯琳,找工作屡屡受挫,生活陷入困境。
和她住同一幢公寓的的女孩妮可以照顾痴呆症的老人为生,她的无微不至让那些孤苦绝望的老人见到了一丝阳光。
两位孤独受伤的女人午夜之后时常在美丽的阳台畅饮,聊着生活,聊着男人。
妮可爱上了卡车司机罗纳,渐渐疏远了凯琳。
凯琳虽然失望,但不得不坚强的面对着生活。
罗纳风流倜傥,水性杨花,有了妻儿和妮可,却还是有一天闯进了凯琳的生活。
妮可终于发现自己爱错了男人,同时,又不忍心失去凯琳这个好朋友。
经历了这一段感情波折,生活又恢复了原貌。
她们在经历着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也在思考着生活的道理。
爱情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男人又是什么?
相对别的民族和国度的电影,德国电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理性、哲思。
政治和哲理往往是重心。
然而,这部电影却与众不同。
描写女性生活和心理的电影,这还是我所看过的第一部。
不仅如此,纯粹描写生活,没有形而上的升华的电影也为数不多。
但不得不承认,德国电影的清新和温情永远不会是法国、美国的风格。
在这份生活和阳光之中总是带有与众不同的冷峻和阴沉。
凯琳儿子青春恋情的失败和那些痴呆症老人的生活虽然只是影片的陪衬。
但也为电影的阐释和对生活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虽然不敌德国其他电影的深邃和哲理,也许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特征所在。
而这部电影去没有激起我的兴趣,也完全没有众多影评那样美不胜收。
更多的是,失去了德国电影固守的风格。
有一点却不得不承认,影片中演员们纯正的德语也许是我再次观赏这部影片的原因。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不知道该片的导演是谁,应该是一部欧洲电影(而非美国或加拿大),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景物,比较生活化并且很有夏天的生机。
导演似乎抓住了这样一个特点。
因此片中的人物的性情也偏夏季,热情如火有时候近乎歇斯底里,疯狂地活着。
在一开始,还以为仅仅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因为一个男子的意外出现,她们的关系开始逐渐明朗化。
一个是离婚并且独自抚养一个男孩的单身无业女性,一个是未婚独自过活,工作则是照顾孤寡残疾老人的年轻女子。
她们都年轻美好,有丰满但并不显胖的身体。
并且两人经常相约在那个种满盆栽的阳台上一起喝酒还有可乐。
可是,那天出现的那个男子,把她们的生活从起初很和谐的状态彻底搞乱了。
她们开始出现分歧,开始不快乐,开始相互动怒到歇斯底里。
但是,她们的小举动显示出她们还是彼此十分在乎,感情依然深厚。
虽然曾经大吵貌似闹翻了。
两个女子的夏天,无关其他。
就是两个女子一起相亲相爱的一个夏天,故事的发生地就是那个美丽的阳台。
Summer in Berlin"(Sommer vorm Balkon)是今年MAX! 2006(第九屆德語電影節)其中一齣來自德國的電影, 導演是Andreas Dresen, 是2004-5年的作品.電影獲多個獎項:- Bavarian Film Award 2005: Best Direction; San Sebastian 2005, Silver Shell: Best Screenplay; Chicago 2005, Silver Hugo: Best Actress; Ernst Lubitsch Prize 2006, Box office Germany Award (Boge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APRICOT in Armenia 2006: FIPRESCI Prize.Nike(Nicola)及Katrin是鄰居又是好友. Nike年輕貌美, 每天都到不同的獨居老人的家為他們梳洗清潔及照顧其起居飲食. Katrin是個失婚兼失業的單親母親, 兒子十來歲正值青春期. 一個夏天, Katrin都愛在晚上到Nike家中的陽台前談天, 把酒言歡, 說說男人, 又打電話給陽台下藥房的藥劑師戲弄他.以為是Mr. Right的, 到最後可能又是Mr. Wrong, 貌美的女人都不敵命運的安排. 一天Nike與Katrin在街上, Katrin差點給貨車撞倒, 機緣巧合下, Nike搭上了這個貨車司機Ronald, 而他更搬進她的家. Ronald第一次到訪Nike家那天, 二人做完愛後在沙發上談天, Nike見Ronald坐在長沙發那邊, 笑說選擇這張椅的都是好男人, 選擇單坐椅那邊都是壞男人. 原來Ronald是有妻有兒的, 數個孩子, 不同母親, 其實也不是個好男人.Nike的工作在外人看來都是苦差, 但她卻沒有怨言. Katrin見工也見得發悶, 連教人應徵的班也上了; 好友有新歡, 自己連買一對新球鞋給兒子的錢也要省下. Katrin兒子愛上喜歡跑步的女孩, 以為女孩也喜歡自己, 原來她喜歡的卻是個愛吸煙的男孩, 明明是個反吸煙的她也愛上了吸煙. 電影圍繞她們的故事, 也關於人生.兩個女主角都演得很好, 令人投入. 電影中不少幽默的地方, 包括對白及故事, 令人在苦惱中也可一笑. 值得一看的電影.
中人之姿、早已過了青春期的兩個女子,她們之間仍像巖井俊二故事裏的花与愛麗絲,彼此依賴又不時閙擰,喜歡與對方分享故事經歷,又會爲同一個男人賭氣——然而她們仍然像一個整體,不可分離。
我也曾與一個好友喜歡上同一個男生,當時心裏都不肯讓步,最後却一致放棄。
她後來在給我的信中説,原來爲了那樣一個人失去一個好朋友,是多么的不值。
愛情有時候,可能只緣于想像力的欺騙,而那一個朋友,却是獨一無二,具體而微。
影片的畫面比較粗糙,不及海報上明艶馥鬱。
夏季熱、牛仔布式的粗糙,摩擦人的感官。
看電影過程中,幾次好像回到前幾天讀黃碧雲《沉默。
暗啞。
微小》的狀態:窗外春光駘蕩,我在屋內捧著這本黑色封面的小書。
由明及暗,情緒呈緩和的梯度下降。
絕望的人往往有溫柔的姿勢。
這麽低,還可以跌……跌下去的時候,只有我自己在迎接。
受傷的時候想一個人躲起來,以爲誰都不是不可取代。
一個人努力看淡、極力擺脫的,總是你的要害。
心裏其實是渴望被需要,渴望別人告訴自己你很重要。
如果有人張開一個宽容的懷抱、投來一個理解的眼神,便會覺得好過一點。
記得一個細節,是酗酒消愁的Katrina被送進醫院後,歇斯底里地向醫生哭訴: “即使不這樣,我也會自殺……就算我自殺也沒人在乎……我不屬于這裏。
”醫生對她説:“沒有人這樣說,是你自己這樣想。
” 假如我是那位醫生,我願給她一個擁抱,讓她知道仍有人願意親近她、包容她,而不是指出她的想法都是孤立、偏執的。
影片的題材不算新鮮,從悲傷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勇氣,在種種細節中反映社會現狀,比如老人的生存狀况、德國社會的變遷等——我對德國缺少瞭解,此不羅列。
此類瑣細、平淡,以小見大關懷人心的電影不少,比如講一個心理醫生如何面對喪子之痛的《兒子的房間》。
每個人面對悲傷,都有自己的態度角度,時間是筆也是橡皮,不管怎樣,生活都在繼續。
黃碧雲寫: “怎樣才是真實的生活呢。
微小的、嘮叨而稍稍吵鬧的、自惜的、總相信會有更好我不會是最壞的、饞嘴的愛玩樂的、願意相信的、也就是説不苦苦思索的,就是最樸實的呢。
” 事情常常在一瞬間變得如此之糟,再慢慢好轉過來。
“人在悲哀之中才像個人。
”(孟德斯鳩)這句話未完,悲哀的人要在悲哀冷却之後,才能明白這一部分對自己而言的價值。
有評論説這部電影是繼《羅拉快跑》、《再見列寧》後最好的德國電影。
論技巧與娛樂性,羅拉與列寧到底是勝過本片的,觀衆只需看戲不必入戲。
相同的則是,鼓勵人們在失意混亂的生活裏,尋找一些小愉悅,擅用幽默,去觸摸俗世的溫暖。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51.html
最近看的最棒的片子,在欧洲得了一大堆奖。
描写两个中年女人的生活故事。
没有凶杀、没有盗宝、没有大爆炸、没有醒世恒言、没有人生宝鉴,它只描写平淡生活。
看完后非常佩服编剧的功力,讲生活中的小细节小片段描写的生动有趣,自然而然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一个年迈的太太抚摸着自己的脸说,如果我的脸永远像我的屁股一样光滑该多好。
这不比一个半老美人,厚脂重粉、假模假式的揽镜自悲更加有表现力?
一个隽永而让人回味的电影永远来源于生活。
再强烈的爆炸会被更大的爆炸取代,再曲折的剧情会被更曲折的剧情代替,头脑的游戏到底有没有尽头,当我们厌倦了电影的光影魔术,下一步我们该从哪里寻找刺激?
一位摄影师说:你不用登上世界最高的山峰,你不用看到最壮美的风景,最美的故事永远在离你10公里之内的地方。
我想我们是不是该更用心的在四周看看?
最近准备大量看德国电影,让耳朵习惯德语的发音开头那个姑娘在大街上骑车飞奔的时候,我就一直很担心:要是突然冲出一辆急速行驶的车把她撞了怎么办?
作为一个中国人,好好活着真不容易,在街上的时候千万要倍加小心亲吻美女照片的老头好可爱他时不时就要吼一声“咖啡找不到了!
”还有,独自在家时如果有人敲门,一定不要直接就打开药店的男人,我一眼就注意到了他惨淡的头发,这果然是德国男人无法逃避的厄运再说那个瘦高个男人,我猜他一定是金牛座,不信你们自己去看,从始至终的表现太TM金牛了太TM金牛了!!!
(另,他的头发也很惨淡。。。
看到没可怜的发际线)我听懂了Danke、Kaffee、Fußball等简单的小词看到了各种带奔驰标志的大卡车!
德国人对时间果然很在意!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单身女性千万不要独自酗酒!
最后她们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安静而美好一个半小时,说真的直到看完我都有点晕乎,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紧不慢,平滑中略带波澜,不引导你去预想事情的发展走向,也没有想紧紧抓住你眼球的意思。
它没有很明确地揭示或阐述什么,却留下一点儿思索,至于思索什么,我想应该与观影人的心情有关吧
一部我一开始觉得应该叫做女性电影的电影。
那年的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在极夜还没结束的时候我们看着德国的夏日阳光和几个女人在阳光里的日子。
突然我有一种很想去柏林的感觉,就在那个夏天,我去了柏林,拜访了一个同样做理疗师的女性,同样住在一个有阳台的房间。
同样的柏林阳光下,我才懂了这部电影。
其实这并不是女性电影。
是一个民族的电影,一个历史的电影,一个背负了太多太多的城市,柏林的电影。
看着影片最后那个孩子的失恋,我心里起伏一片,悲的是成长中间的心酸,喜的是他开始长大了。
至于药剂师会不会爱上她,卡车司机又能长久多少天,酒吧的生意好还是不好,一切就这样在柏林的阳台下生活着。
小事情,其实也可以带来大震撼的。
这个影片,是一个小小小小的小感动,但是它很真实因此它很强大,不需要枪林弹雨和豪言壮语。
对得起自己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Sweet old people.
不是特别科学。
德国剧情片总是让我看的很难受
其实这篇有点浪费时间···
und so weiter...
生活继续,这就是生活的真理。
柏林的一面,我以前不曾看到。很好的电影啊~
看着主角四十岁的生活,我已经想到了我的未来。
生活最美..生活却辛苦,但,生活在继续...是这样的
一个货车司机?搞不懂他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这就是生活,生活在继续。。。突然发现我已经放弃德语很久了
生活在继续...
8年前看过。。。当时据说是德国当年的票房冠军?
柏林的夏天阿
25/10/2006 9:00pm Science Museum
女人啊。。。。。。
平平淡淡
两个女人的友谊 两个女人的生活 两个女人 就是一台戏
配乐和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Life continus...
没啥好说的。。。呃。。倒是一直抓着我看完了。没走神。女人间的友谊,真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