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那么多废话干毛。
列一段经典对白吧:So,u r in a club or a bar,and there's a kind of cute or kind of sexy or kind of hot or better be fucking hysterical funny,but not-funny-looking guy who u could fuck.Jungle Julia说这段的时候简直性感到冒烟儿!!!
该妞儿在伊斯特伍德的《迫切的任务》中也有露脸。
不过戏份不多。
然后我发现,像昆汀,东木头之类的硬汉,他们所钟爱的角色也都是有共同点的!
特别喜欢他们保持这种审美观从出生到死亡!
作为昆汀的超级粉丝,我对这部片子早就充满了一种小心翼翼的期待。
在看正片之前,我甚至不愿意去看任何有关的资料,我要保持一无所知,把一切留给看片子的过程。
由于碟版出的太慢,之前我还是忍不住下载了枪版的《刑房》,喵了几眼,迅速删掉了。
然后静静的等待碟版。
今天,也就是刚刚,我终于看了《刑房》之《死亡证据》的独立版。
影片的结尾令我狂笑不已,爽的冒汗。
昆汀,我爱死你啦!!!
我该怎么来讲这个片子呢?
我现在还完全沉浸在激动中。
我可以说这完全是一部撞车片,注意:不是公路片也不是赛车片和追车片,而是撞车片。
其实在喵了几眼枪版后,我对这个片子并没有任何感觉。
当然,我大致也知道了昆汀这次要玩什么花样,在画质上,《杀死比尔》的炫酷之后,这次他要搞黄暗色调的老旧风格,而内容,自然还是离不开“血腥”“B级”“黑色幽默”“酷”等CLUT元素。
从《杀死比尔》开始,昆汀已经根本不在乎情节了,他要的就是“刺激”和“不一样”。
《刑房》由昆汀的《死亡证据》和罗德里格斯的《恐怖星球》的两个片子组成,而昆汀的这个《死亡证据》独立版,长度也近两小时,也完全可以分成两个独立部分。
每个部分我用一句话就可以讲完。
第一部分:一个变态汽车杀手用撞车的方式杀了三个(或四个也可能是五个)妞。
第二部分:三个妞用撞车和暴打的方式杀了一个变态汽车杀手。
哈哈哈,故事就是这样。
就是这么简单和变态。
第一部分的近一个小时,其实就是为了最后血腥撞车的几秒钟。
之前全是啰哩叭嗦叽叽歪歪无关紧要的铺垫。
这招昆汀当年在《四个房间》中最后那个短片里已经搞过,所以第一部分我并没有惊喜的感觉。
但是到了第二部分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新的四个汽车妞出现后,我们很容易会想还是跟上一部分一样,这个变态汽车杀手杀了她们,并且杀的更为血腥(其实这样也不错)。
或者,第一部分铺垫的警察线索会掺入(其实没警察一点P事儿)。
果然影片是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且搞得相当紧张和痛苦,三个妞差点被撞死。
但是突然,整个片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三个汽车妞一下子来劲了,比变态汽车杀手更变态,穷追不舍不依不饶,生生的撞死了这家伙,其实还没撞死,而是撞的半死后再被轮番暴打至死(三个性感妞把一个一脸横肉的变态杀手暴打而死,这场面啊,哈哈哈,我能不笑嘛我,不过也可以理解,昆汀向来有点女权情结,片子里总有女的狠角色)。
就完了。
靠!
昆汀你丫太牛了。
http://wuqing.org/
打了四星。
对于昆汀的电影,我第一次这么干,因为我基本上没爽。
从KB时就开始觉得,昆汀的主角还得是男人才对头。
毕竟这世上能把粗口讲出味道的美女太少。
比起《落水狗》和《低俗小说》中爷们的表演,现在的昆汀导戏让人觉得越发卡通化,以及低龄化。
似乎昆汀铁了心要怀旧,继续向几十年前的B级电影致敬。
可到最后弄得真让人觉得好像在看几十年前的电影,——一瞬间,我想到了刀郎。
玩复古,对昆大爷来说,太没挑战性了。
这种轻轻松松完成的东西,我怎么看都High不起来啊。
看在那次撞车的份上,给个四星。
《金刚不坏》是昆汀·塔伦蒂诺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暴力的荒诞性,并试图为这种荒诞性寻找道德理由。
这部电影的主角迈克(库尔特·拉塞尔饰)是一个经常与死神打交道的特技演员,久经刺激之后,他俨然成为一个变态杀人狂。
在这部电影中,昆汀·塔伦蒂诺再次展现了他对暴力的独特理解。
他不仅描绘了主角的残忍和疯狂,同时也揭示了他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这种对暴力的深入剖析,使得电影在展现血腥和疯狂的同时,也具有了深度和内涵。
此外,电影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
无论是汽车追逐的场景,还是血腥的打斗场面,都展现了高超的电影制作技巧。
而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都为电影的氛围营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金刚不坏》是一部充满张力和深度的电影。
它既有昆汀·塔伦蒂诺标志性的暴力美学,又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虽然电影的主题较为沉重,但它的表现形式却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故事就很简单,两个平行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前半段很慢很枯燥,琐碎得太人觉得很无聊,然后后半段突然加速,用极其夸张的不平常来结束,唯一不同的就是两个故事后半段情节中的主次颠倒——前面是男人追杀女人,后面是女人追杀男人。
此外,还有个细节就是导演故意在剪接镜头时,把很多镜头的过渡处剪短,尤其是在前半段的慢节奏阶段,这样会给人一种在电影看被阉割过的生活片的感觉,慢慢,突然跃进,少了半秒,然后再慢慢,再突然跃进,再少半秒。
这种电影,也只是成名后的大导演才可以尝试下,其他新人就算拍了,也公映不得,公映了也没人看。
大导演才有资格玩游戏,享受突破传统模式约束的快感。
本片对于那些习惯了正统好莱坞模式的观众来说,是噩梦。
说实话,很多人喜欢《KILL BILL》,我却不那么感冒,可能是因为里面致敬的对象我过于熟悉的缘故。
但这部电影《DEATH PROOF》,实在太让我喜欢了。
因为,它实在太昆廷了。
没有什么,比原汁原味更让人觉得过瘾。
首先,要说《死亡证据》是一个极端恶劣的翻译,不仅误导,而且风马牛不相及。
真要硬译,也应该是《防死》才对。
这个名字应该来源于特技员麦克(就是老不咔嚓的柯特 拉塞尔演的)的那部特技车,但我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和《PLANET TERROR》一样,是特意为七八十年代的磨坊电影致敬,它们合起来的《GRINDHOUSE》就是明证。
我想昆廷和罗伯特特想回到那个时代,和当时的B级片导演海玩一票吧?
不过那时候拍这些耸人听闻制作粗糙的电影是为了钱,而这二位爷,则是纯粹的兴趣,所以才能把这种风格玩得如此地道,不过,这也得说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饥不择食已经被洗刷成一种时尚了——与此类似的,还有LOMO相机的流行,以及,地瓜叶成了山珍上了餐桌。
电影本身是非常让人称道的——尤其是几段长镜头,可以做为摄像师的教材了,画面的转切和重心人物的变化严丝合缝。
至于那几个血腥暴力的瞬间,更让我无限怀念起中学时代站录像厅的时光来——前半场那几个不停地踩油门重复,后半场那漂亮的一劈腿,让我想起一部港产武打片里击中某个练金钟罩坏蛋的罩门的镜头——一只手捏爆了俩鸡蛋……算了,这个有些扯远了。
至于JUNGLE JULIA那只飞腿,BUTTERFLY脸上碾过的车轮,在我看来,远不如那些古老技法的焕发青春来得过瘾,尤其是那些粗糙的画面剪辑,还有背景音乐,神似当年的老片子。
电影的情节也原汁原味,简单彪悍,干脆利落,却又出人意料。
这里要赞一下老梆子柯特,把个恶棍给演活了,尤其是在下半场。
不过这里面有一半是导演的功劳,Y把这个角色给设计得真好。
其实这个电影也不是完全的紧凑,很多大段的对白和长镜头,这些地方,看似松垮,却绝对不是敷衍——要知道当年的电影里,这样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低成本的精髓。
当年那些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的导演,可不能像龌龊司机那样来一长串的疯狂汽车追逐,我靠,那得耗掉多少钱啊,几场血腥刺激的戏是用来提气的,短而精悍,剩下的就要靠那种室内戏来弥补了。
鬼才昆廷没有忘记这个,所以这90分钟统统是精华,所以如此过瘾。
Y还在《DEATH PROOF》里露了一小脸,那个酒保WARREN就是,一瞧那贼眉鼠眼的样子我就认出来了。
对,我不爽这部片子。
虽说俺看电影不是尽为了看啥内涵找啥感觉,可花了我一个下午没去上体育课,在家呆着尽看一个性变态用车到处撞人,最后还被几个娘们打挂了.完全就被这导演给忽悠了啊!
yo,这是女权主义的电影?
对不起,俺没那感觉.这片子就适合那些有暴力倾向或者长期被变态男人欺负压抑久的人看.况且,它的情节有许多漏洞:1.向第一队遇害人中,那个黑人骚娘们不停的发短信给别人;一会i miss you,一会i want to xoxo your jj;还特地给了她一个很思念那个短信人的长镜头.可最后,就没交代了?
是想说明那个黑人女是一个多么外表多么邪恶内心多么纯洁的妞吗?本来好好的低俗场景突然插一个这样的画面进来,想搞笑啊?
2.第二队糟害的四个女孩中有一个金发头发的,长的水灵灵的杂志模特,叫李的.完全就是顶级花瓶啊,先是花了20多分钟描写她和另外3个人的聊天,从中可以看出她多么的羞涩.然后,就把她压在那个买车主那;另外3个疯女人就去揍人了,到片尾打完人就指节byebye?
喂,那金发美女还在车主那呆着呢,把人家车给撞成那个样,车主还不把那金发美女给吃了.3.在第一次杀人成功后,有个老警察认定是故意杀人,然后声称要追踪下去,而后来KURT第二次行动,把黑女人惊醒后,驱车弄了很多烟尘逃离。
过一会儿又一辆车也尾随而去。
黑女人很诧异,还问同伴看到了没?
结果再无后话。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俺心烦不想说.唯一觉得过瘾一点的就是听那些女人念念叨叨的美国式聊天,从头到尾都是Fxxx,听那些美国式家骂挺带劲的.好吧,我看到这的评论都是如何赞美此片的有意见的就来吧,我装看不见..
原文:http://www.bimuyu.com/blog/archives/22815476.shtml国内把昆汀•塔伦蒂诺的的电影《Death Proof》的片名翻译成《死亡证据》或者《死亡证明》是弱智的错译。
英文里proof这个单词除了有证据、证明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防...的、耐...的,water proof是“防水”的意思,bullet proof是“防弹”的意思,所以death proof的意思是“可以避免死亡”,在剧中用来形容那个替身演员的改装过的汽车。
《Death Proof》这个片名要想直译也并不容易,在网上看到一篇博客中把它翻译成《金刚不坏》,感觉更靠谱一些,起码不会让人觉得翻译是个白痴。
我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的粉丝,早就等着看这部片子,直到最近才发现清晰版、单独发行的DVD。
看完以后的感觉是:依然能够感觉到昆汀电影的魅力,但没有太多惊喜。
昆汀的这部片子是向邪典电影致敬的作品,他故意通过把影像效果“做旧”来让观众找回当年在小破电影院里观看荒诞夸张的Cult Movie时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不妨回忆一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你在马路边的录像厅里观看“港台电影连映”的时的情景:你走进一个空气不太流通的黑乎乎的小房间,和几个脏兮兮的人坐在一起看一部侠客满天飞、遍地都是死尸的香港武打片。
虽然现在回忆起来那些片子大部分都是胡编乱造的烂片,但是不能否认,当年的录像厅给我们带来过奇特的美好时光。
昆汀就是要在《Death Proof》里让观众找回这种感觉(上一部《杀死比尔》也包含同样的追求)。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风格上的价值胜过它内容上的价值。
当然,昆汀•塔伦蒂诺不会去拍一部彻头彻尾、模式化的邪典片,所以他尽可能地往电影里加入了他自己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昆汀式的对话,一部商业化的邪典片是不会在电影开头和中间安排那么多喋喋不休的对话的,更不会自讨苦吃地把几个姐们的长长的闲聊用一个长长的长镜头不停机地一口气拍下来。
这部片子的缺点就是对话缺乏亮点,找不到《低俗小说》里面那种经典台词,对话内容也比较单调,时间持续过长。
不过如果你能坚持这听完那些絮絮叨叨的对话(如果你能欣赏这些对话更好),你就会看到那些一贯比较来劲的场面,当然还有一贯好听的音乐,一贯风格化的剪辑效果,你会觉得这还是一贯的昆汀•塔伦蒂诺。
作者博客:http://www.bimuyu.com/blog/
“别再乱搞女人了,爸爸,不然就打你屁屁啦”从片头看到昆汀一如既往的恋足,将自己的名字打在涂上血红指甲油的女人脚上时,我就知道这还是他,没有变的昆汀。
上半场快要结束,他喜欢的脚竟然被撞飞了。
划出抛物线脱离身体,硬邦邦的甩到马路中央,都没抽动一下。
其实好戏才开始,餐前开胃酒,cheers !
下半场角色互换,追逐的变成被追逐,听惯乞求的开始乞求,杀人的被人杀,是不是应了中国一个词,现世报。
最后,那不够准的一枪再次证实了我得出的结论,作为女人至少要带一支枪傍身,冷的,或者暖的,whatever.
我本来想给四星的,结果我发现我给许多烂片也打了四星可恶的豆瓣也没有4.5星,只好力挺昆汀以后恐怕大部分片子都是5星了,所以我只好说我打的星星数可以忽略,如果哪天豆瓣改成百星制,我会力挺豆瓣的···100分的话,我给这个片子79分因为听说此片画面一般,所以我没有去买蓝光,买2送1,买了个Planet Terror,这个片子,以及一个Dark City,三张DVD···所以有空了最近会评剩下两部话说本片虽然也是打了深刻昆汀烙印的片子但是总体来讲,片子拍的很一般如果忽略上映时间,我怀疑这片子是昆汀学童时的习作首先开场是非常顺畅的,变态杀人,杀了第一批人,没有动机···没有动机的犯罪可以被归为变态,但是真的在片子中喊一句“you maniac”就来归纳男主角的不正常,恐怕有些不合理。
本片最后讲的就是复仇,复仇的快感往往来自于对男主角的仇恨。
事实上请问看过的诸位,当你看到特技人麦克杀了头几个妞以后,你真的恨他吗?
我觉得他挺酷的,尤其是他的1972年的福特野马·····(我做梦也想买辆福特野马啊······广告插入:福特野马1024*768桌布:http://www.automobilesreview.com/gallery/ford-mustang-shelby-gt500kr/ford-mustang-shelby-gt500-kr-01.jpg)于是到了第二批女人的时候,这个片子还是有机会让男主角变的很让人痛恨的····可是首先,第二批这三个女人就很让人无语,找个男人玩玩不够刺激,非要在车前面玩危险(也违法)动作才刺激,从经典黄色的1968的福特野马上下来,换上Challenger,我觉得昆汀给我们带来的信号就是,开老式福特野马的人都是变态,但是为了区分两个变态间的区别,女人们换上了Dodge Challenger,也就是说,开美国肌肉车的人都是变态···于是从这里开始我先跳个tone碟子里有昆汀的专访,他说他拍电影,希望把一些过去所有电影里的元素,精华,都结合起来,然后自己放入自己的风格,然后去超越其它人,成为这种内容里最好的,他尝试了日本武士电影,中国功夫电影,西部牛仔电影,现在就要尝试下追车了,这部片子依然是女性复仇,很像杀死比尔,他说,在以前的追车电影里,20%的追车是好人追坏人,80%的情况是坏人追好人。
当坏人追好人的时候,导演希望的是让观众紧张于是我不仅有车追车,还在好人的车前面加一个人,变成了车追车&人当后来女人们奋起反击的时候,如同其它追车电影里那20%我希望看到的是坏人被剿灭的快感····跳回我刚才的评论当麦克第二次去开车撞那群疯女人的时候,我期待的反而是两批特技人之间的对撞可事实上片子里营造的紧张被我免疫了,我认为这里没有逻辑,一个车子里2个女人,一个有枪,而另外一个在车子外面,被后面的车追,你猛然换道,刹车,掏枪射击就完了,何必在那里叫来叫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的。
另一方面,既然两边都是变态,也就没有什么好人坏人之分了····女人们追麦克,我对受伤的麦克反而有一丝同情,我知道昆汀的片子都是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女人们最后因该是追上麦克了,用铁棍打成肉饼···然后片子结束果然,又是追车,然后车子越撞越烂,中间无数无辜的路人车被日飞,最后麦克被从车里揪出来,每人一拳最后被打死(三个女人依然防御过大,法律上她们完蛋了,而且那车子也废了····钱啊)无数的遐思在麦克的脸被高跟靴子一踩中结束,我并不认为女人会对这种片子产生什么兴趣,会有什么快感,男人们也没过瘾,亚洲女人看复仇片看的有快感的往往是什么一个纯洁善良的女人被始乱终弃了,而且还被毁容被弄的家破人亡,最后历经艰难把那个男人杀了,这样才行,女人喜欢portrait自己为那种善良美丽纯洁的,呃不能这么说,因该说女人比较容易体会到那种纯洁善良美丽的女人被蹂躏,被玩弄的惨痛。
当她们看到一个那样悲情的女人获得了可以摧城拔寨的力量,最后复仇,仿佛是fulfill了自己内心的某种黑暗欲望。
相反,老美的那种嗑药,跳Lap Dance,乱性发狂开肌肉车如同疯子一般发狂的女人,因该不太容易博得同情····另一方面,男人看到那些见到美女不强奸反而是去虐杀的男人,也不会有什么好感,但是看到男人被女人乱拳打死,也不舒服,总之夹杂在暴力没暴力到G点上的那种夹缝中,这片子男人看了也估计很难大呼过瘾···所以呢···其实这片子蛮失败的我认为不能因为是昆汀的片子就无理由力挺,碟子卖不出去,买2送1,电影卖不出票,这些都可以做论据这片子不好
昆汀的B级就烂了 无聊的对话堆砌起来的电影是无法让人继续观看下去的
我还以为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拍的这部呢,现在想来昆汀是深入骨髓的贱逼,拍的电影从里到外透着贱气,不需要太多的道具和特效辅助,这部电影开头扯淡,后面就耍贱到片尾,话说那个留守少女肿么样啦。
不如《恐怖星球》。2013.11.5
后面终于爽了
昆汀的作品就是这样。。当你满怀激情想要找出他杀人的理由时。。发现。。木有理由。。
BBBBBitch
太解恨了这片!!
与《欲望号街车》(加拿大)有相似之处,金属与性
《死亡证明》之于昆汀相当于《三枪拍案传奇》之于张艺谋。正好一部入围戛纳一部入围柏林,完美!
还好我没生在美国这个变态横行的地方已至于自己成为变态
昆大叔你能不能不要叫我这么汗的。。。里面好多场景都是像自己的前作致敬的==
审美不符
我操
各种大脚丫子摆明了告诉你这是昆汀的片,但除此之外这其实是他献给替身演员们的赞歌:科特·拉塞尔出演替身演员杀人狂,御用替身佐伊·贝尔本色出镜,各种有趣的梗信手拈来,各种风格的混搭显现出巨大的割裂感却并不生硬,最后的The End真是太邵氏了。
暴力啊
爽。
我要是某个当年的戛纳记者在主竞赛看到这部,一定觉得昆汀彻底玩完了。不过放到现在就特容易洗白,比如说这其实是部MCU电影,又名《银河护卫队外传之星爵他爸在地球》。
比起《Planet Terror》这部就无聊多了
除了两场crash这片儿简直就一bla bla bla talk night!
玩票之作 要么极爱 要么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