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陪审员

Juror #2

主演:尼古拉斯·霍尔特,佐伊·达奇,梅根·米杜赫,托妮·科莱特,梅兰妮·哈里森,艾德丽安·C·摩尔,德鲁·谢伊德,莱丝莉·比伯,海蒂·纳赛尔,菲尔·比德隆,塞德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二号陪审员》剧照

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2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3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4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5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6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3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4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5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6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7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8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19二号陪审员 剧照 NO.20

《二号陪审员》剧情介绍

《二号陪审员》长篇影评

 1 ) 这片子是想告诉我们“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吗?

故事层面:一个杀人重案啊,检方证据明显不足;辩方发言找出的漏洞还不如退休警察找到的多;退休警察熟知法条但就混进陪审团并且私自调查了;男主刚对法官承诺私下调查不影响陪审团转头就对陪审团大谈调查内容;整个陪审团人物模糊,怪认真地去现场勘察然后就情绪偏见下裁决了;检察官调查车祸地点居然不问一句驾驶员是谁。

电影层面:男主着墨最多但内心的挣扎总是停滞不前,所有行动都随波逐流;控辩双方律师的友谊对主题和叙事都毫无意义;陪审团各人之间基本没有形成有效交锋,或者工具人或者各执偏见;检察官追求正义野心勃勃良心未泯,全都点到了,全都不深刻,结尾的疑似成长毫无触发点;节奏缓慢还故意水时长,宣判有悬念真不是靠把案件编号十几个数字都念出来体现的,这手法比金鸡奖颁奖笑话都拙劣。

是看到生气的差。

 2 ) 这才是大导演该选的题材

要留拷问在人间 这才是大导演该选的题材不好拍才拍 不管票房只管意义 最后一部了岁数差不多了 希望我们都能健康高寿高质量生存 国内何时上映比盗版慢就不行了 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140

 3 ) 就想问问大家,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认罪吗?

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不会承认,而且不会有那么多迷惑行为,躲的越远越好,我相信99%的人都会这么做。

所以我很好奇,有没有人会在审判期间主动认罪呢,这么做会被认为是傻子吗?

如果不是傻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只对流氓有好处的事情,你会做吗?

是因为担心产生心理阴影,良心受到煎熬和谴责吗?

那抛弃自己刚出生的妻儿,替流氓入狱,良心就不会受到谴责吗?

我知道有的人可能会说,自己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2号的处境,如果境遇相同,又有几个人能忍住不喝那杯酒呢?

人的行为看似有很多选择,实则只是境遇不同罢了。

你认为呢?

二号陪审员 (2024)7.12024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尼古拉斯·霍尔特 佐伊·达奇

 4 ) 程序正义与道德正义之辩

在之前的某一次影评当中我提到过非常期待几位依旧奋战在电影一线的高龄导演们的新作品,恰巧这几天相继看完了87岁的雷德利斯科特的《角斗士2》,85岁的科波拉的《大都会》以及94岁的东木的《二号陪审员》。

他们仍然在他们擅长的类型领域深耕,但是成品质量和水准确实出现了差异,至少与他们自己生涯作品相比,是廉颇老矣还是老当益壮,观众都看在眼里。

回顾之前看过东木的作品不在少数,印象最深的还是《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换子疑云》,镜头对准的是一群与常人无异的角色,容易被忘掉名字的普通人,讲述的故事也不仅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就是这种具有普遍性和略带有“无辜遭遇”性质的故事,再用东木一贯带有的冷静,平述,人物特写和足够的留白与开放性的结尾的故事手法,让观众深深为故事中的人物作思考,这不仅仅是展现人物对自身遭遇的主观反应,也在自然地透露出了客观现实的严肃性和社会批判性,甚至带有一丝绝望感和倒吸冷气的后劲。

《二号陪审员》又是导演一次对这类题材的炉火纯青的打造。

故事在一种持续的克制中展开,妻子预产期临近,而自己意外被选为候选陪审员,在席位上听取了一起杀人案件:一名男性涉嫌在争吵后杀害自己的女朋友。

在案件的回顾过程中,男主发现自己竟然在当晚案发的酒吧现场,并在自己的回忆中知道当晚驾车无意撞到的可能不是一只鹿,而是受害者。

一边是自己的家庭,一边是无辜的嫌疑人,他同时站在了两极的立场,究竟是为了家庭而隐瞒,还是坚守自己底线的正义和道德感而自首?

优秀的庭审类电影很多,东木另辟蹊径的借着庭审类型的外壳,将两个最主要的故事核心放入其中,一个是两类代表性人物的内心挣扎与身份矛盾,另一个是关于程序正义的正伪讨论。

故事并没有将主角描绘成隐瞒真相并意图调动陪审团情绪和决断的反面人物,开头通过一段与妻子相处的篇幅告诉观众主角背后所拥有的家庭身份和责任,在陪审员挑选环节中还有意以妻子临产为理由试图申请放弃陪审,在庭审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肇事者时立即寻求法律朋友帮助,举证结束后开始陪审团评议定罪,当所有人没有片刻疑虑均投有罪时,主角迟疑了,在这一过程主角内心依旧处于道德正义的上风。

但很快,陪审团一位曾做了22年探员的人自报身份,事情走向开始动摇了主角的内心度尺,随着肇事逃逸的理论被逐渐认可以及老探员自告奋勇搜寻资料,让主角开始意识到最糟糕的情况会蔓延自身时,主角出现逃避,迟钝,恐惧和闪烁其辞的神态和行为反应,对即将拥有新生的家庭和未来人生的忧虑使得个人利益与私人情感占据了上风。

这种心理变化并没有过分的戏剧化,而是突出了作为普通人的正常思想反应和行为动机,以致于观众非但没有对主角产生负面感受还略带同情和为故事的发展多了几分揪心。

作为公职人员的女检察官助理,从与辩护律师的关系和正常庭审的表现都能清晰地看出,对于这次案件检察官助理是以同类共性案件的审理方式而非特殊个例来应对,同时开头对检察官助理的身份描述,正值她竞选地区检察官之际,她急需这样一场案件来获得更多的选民投票来实现个人的事业上升。

于是在毫无意外和完成庭审流程结束后,原本预料两小时足够陪审团达成一致的定罪却未如所料。

直到被取消了陪审员资格的老探员的一番话,检察官助理开始认真思考职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和衡量正义的方式,究竟应该借着权责之便行仕途之道还是肩负尊重和保护个体自由与正义的使命?

陪审团制度作为当今司法审判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一方面符合了民主和公正的优势,但同时又有可能因陪审员个人的教育素养,价值判断甚至情感因素出现判定的失误的难题。

于是导演多次在故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做了自我论证,比如一开始挑选陪审员环节中有一个女性候选人申请退出只因她说嫌疑人坐过她的巴士;在老探员私自到案发现场收集证据被发现而取消陪审员资格,按照陪审团制度规定,陪审员判决的依据只能是基于庭审中所提供的证据,但作为一位老探员,恰恰与其办案的方式相左;在法官决定是否将案件判为无效时,女检察官助理以资源有限为由说服了法官;倒回到评议室里老探员的一番话,他直接点名了庭审的过程只不过是正方双方按照既有的流程完成了一套程序性的辩护,而没有提出新的疑点和犯罪可能,甚至有意地忽略其他关键因素而对陪审团产生认知偏差的结果。

于是我们回到检察官助理坚信的一句至理:justice is truth in action,我认为最贴切的译法应该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而所有人:法官,辩护律师,检察官助理,陪审员都无意或有意的遵循了程序正义的原则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结尾有了宝宝的主角与新任检察官坐在长椅上的暧昧对话发人深思,按照程序正义所给予的正义使得双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即便这并不是正义,抑或是追求内心渴望的道德和良心的正义而毁掉双方既得的利益与生活,是否又称得上是正义?

导演依旧没有给出答案,依旧以开放性的结局结束,留下诸多的思考与议题给观众,给整个现实的社会。

 5 ) 看不惯虚伪

坎普作为二号陪审员但巧合的也是这个案件的最大嫌疑人,第一次投票时只有坎普投被告无罪,整个案发过程他最清楚,他如果投有罪,这件事就结束了。

也许良心和正义无法让他释怀,他不希望被告蒙冤。

但是当其他陪审员被他点拨的各种细节启发后,他作为嫌疑人的真相越来越快地浮出水面,特别是退休警察将那天所有嫌疑车辆的名单交给他时,他故意将资料掉落地上好让法警发现他们私下调查之事,因为他撞人后被卖掉的车就在这个名单里,如他所愿,法庭开除了退休警察,也是调查坎普最大的威胁人。

在此之后,坎普的心事重重被其他陪审员察觉,陪审员医学生对死者是被殴打还是被车撞提出专业质疑,黑人陪审员在案发现场看到坎普说出了他对坎普行为诡异的怀疑,而真正警醒的女法官,开始逐步排查退休警察提供的名单,查到了坎普的妻子,检察官心理已经非常清楚坎普是本案最大的嫌疑人,但案件的真相还是败给了个人利益,因为本案重审或失败,检察官的个人升迁特别是专有车位都会泡汤,维持原判是利益最大化。

最终12票陪审员一致判罚被告有罪,如何达成的一致,影片没有展现,坎普不再坚持被告无罪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再继续查下去,对坎普非常不利。

良心的谴责和事实的煎熬让坎普生活在惶恐和内疚之中,最终检察官站在了坎普家门口,开放式的结尾估计不会是继续隐瞒真相,而是对坎普提出诉讼,还被告以清白。

坎普的内心挣扎换做每个人都可能发生,是隐瞒真相苟活,还是勇敢的承担法律责任,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正义在口头上每个人都很容易地说出,但涉及到自身利益之时,往往高大上就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趋利避害。

做真实的自己,要么隐瞒真相把老底坐穿就别立牌坊啦,要么勇敢的自首承担责任,去掉心中的枷锁,也许事实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但可以安稳的度过余生。

务实保守的右派导演伊斯特伍德就是看不惯左派的虚伪。

 6 ) 惟一愤怒的不是陪审员,而是东木

老东木94岁时作为导演的第40部作品,如果它真是首天鹅之歌,它很合适:一部从政治本质上讲反政治法律惊悚片,有关于真相正义和美国方式,由一位美国偶像讲述。

东木的电影向以塑造忧郁、粗犷或超男性化见长,但这一部却不那么老登,它要柔和得多,没有黑白分明的人间正道,而是将主人公与命运掌握在他手中的人进行比较。

从叙事上讲,东木从一开始就火力全开,放弃了悬念的小把戏,直接把眯眼看去疑似阿汤哥的小尼推上道德与良心的审判席,他因自己的错误而评判他人。

就在观众已经习惯于胶着在小尼的内疚之中时,东木却在片尾耍了个小把戏,跳过陪审团的投票环节,直接用宣判把观众轰得外焦里酥。

在留下诸多东西供人咀嚼的同时,也逼迫观众成为评判者。

这是东木最反常的电影,没有奇观,很安静,转向内省。

也可以当成《12怒汉》的反书,整个系统都该接受审判,而其中惟一愤怒的人不是陪审员,而是东木。

 7 ) 二号陪审员|东木老爷子还没退休谁也别想退休

据说,这是东木老爷子的最后一部导演电影,但是谁知道呢,这老爷创造奇迹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再借个500年,也不会让人意外。

有意思的是,像东木这样的老爷子,咱恨不得老爷子一直干下去。

但有些人,死乞白赖的想着延毕,但恨不得赶紧早点回家该干嘛去干嘛。

这次,老爷子再次探讨了“庭审”这个话题,绝对是把“庭审”有拉高了一个档次,这种隐忍而决绝,罗大头再怎么表演义愤填膺也拍马追不上的感觉。

故事开始,只不过是一对小夫妻,眼看着就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节奏,偏偏此时男主接到了“陪审员”的差事,男主是一万个不想去,妻子也是一万个不想老公去。

这事儿,在咱这里有的是办法,在“资格审查”时,表现稍微差点,基本就被刷了,这世上,像削尖脑袋往里挤,除非有高育良书记的内部指标那绝对得“考”(哪怕是台面上的过场),但如果你想出去,那简单得多了

老外的案子,基本都有一个“协商解决”的过程。

此时,控方和辩方已经见了个面,大家都是老同学,谁还不知道谁啊,控方此时正忙着竞选,一旦胜出,直接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车位立马解决停车焦虑,只想着尽快解决这个案子。

而且,这个案子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基本就是走个过场的事情。

但是,辩方不这么认为,这个案子还有太多的疑点,按照疑点归于被告的原则,这事儿不能轻易认罪。

此时,控方一脸的不解,你特么一个公辩,就拿个苦劳的钱,你卖什么命啊。

看在老同学的面儿上,给你再让点。

但是,辩方律师是个轴货,决定死磕到底。

案子,说起来也简单。

就是俩小情侣在酒吧吵架了,男的曾经混过江湖,性子比较暴躁,在酒吧就动了粗,但只是摔了个酒瓶子而已。

然后俩人吵吵到酒吧外,此时,大雨倾盆,月黑风高。

女的就是要走,男的就是要拉,结果,撕扯得更加严重。

最后,还是男的放弃了,你要走就走吧。

事后,男的也开车走了。

结果,第二天,女的被发现躺在山谷,死得透透的。

遇事不决问监控。

但好死不死,此时的监控,也恰如其分的坏掉了。

就这么个事儿,现场法医和叔叔们都经过妥善调查,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目标锁定江湖男,已经是铁案一桩。

然而,巧合的是,男主忽然发现,案发当晚,自己也在现场。

其实,按照陪审员原则,男主应该提出异议,正好回家陪老婆生孩子。

但是,此时男主选择了不说,甚至还“混进了”陪审团。

这个……动机有点不纯啊。

剧情交代,当晚男主开车,确实撞到了东西,但男主下车看了半天,没发现什么,于是开车离开。

是的,那个受害者究竟是不是被男主撞下山的,这个谜团,老爷子不到最后,不会告诉你。

但,男主此时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戒酒会的律师,详细说明了一下当时的情况。

律师告诉他,你有酗酒的历史,出现在酒吧,然后肇事逃逸,你说什么都不会有人信的,如果坦白,绝对牢底坐穿。

男主,想着家里头的老婆孩子,犹豫了。

所以啊,这做人不能既想着要良心,又想着做坏事儿,既然做了婊子,就彻底放开。

你这边又想要快乐,又放不开,这到底是要搞哪样呢?

此时的陪审团其实已经有了结论,12个人里头,10个人选择了支持检方,一个犹豫,一个觉得不对劲。

这个觉得不对劲的,就特么是男主。

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心路历程,被老爷子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而犹豫的那个,是JK。

本来他无可无不可,既然有人提出疑议,他也正好就说一说。

这一说,原来JK曾经是退休叔叔,这办案过程,过来人看得清清楚楚。

哎,这糟糕的陪审员制度,一下漏了俩“害虫”。

其实,打官司这种事儿,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检方占据绝对的优势,不仅是财力方面(反正是花的纳税人的钱),而且在“潜规则”方面,也享有巨大优势。

而作为辩方,除非被告是个有钱人,能在财力和势力方面游刃有余,一般人就律师费这块,就得当掉底裤。

如果没钱,那只有请法援了。

故事里头,老外的法援绝对有职业道德,而……不说了,咱这边基本都是大老爷早就定好了调子,陪审员还能在庭上说半个字,那岂不是反了天了。

其实,这个案子,一开始控方并没有在意。

但是,经不住老同学三番五次的说道,再加上自己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控方其实也很快发现了这案子的蹊跷。

但是,这个当口,可是竞选的关键时刻,如果,因为案子影响了竞选,这个……所以,必要的时候,选择“划清界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既然法医和叔叔都依靠不上,那检方自能自己出手,谈不上为案子什么,主要就是对得起自己,检方是可以容忍自己犯错,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被欺骗的。

案子的关键,是有一位目击证人。

当检方找到目击证人,详细问了一下经过后,检方知道,这案子,完了。

所以,现在都强调物证的重要性,而人证,只能作为参考。

人,很多时候都是“自以为是”的。

故事里头的目击证人,只是个孤独的老人,因为目击,找到了丢失依旧的“被需要”,所以,在叔叔有意无意的诱导之下,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已经完全不清楚。

故事其实每每在“翻案”和“盖棺”之间徘徊,老爷子“玩弄人心”的技巧几乎已经出神入化。

陪审团为此争论不休,想要替江湖男脱罪的,男主是妥妥的主力队员,一度曾把2:12的比分拉到6:6,不过,在JK身份暴露被踢出局之后,男主已然有了自己的决定,甚至,在踢JK出局这事儿上,男主也起到了“若有若无”的作用。

好吧,终于“盖棺”了,江湖男判了个终身。

男主此时竟然还“良心发现”的跑到了宣判现场,看到江湖男牢底要坐穿,男主此时内心备受煎熬。

这一切,都被检方开在了眼里。

这个“还是很负责”的检方,曾经调查过男主的妻子,当时的妻子脱口而出做了伪证,回来后还成功“诱导”了男主串供。

不过,事已至此,男主已然没那么害怕了。

毕竟,检方现在想翻案,可得掂量掂量自己刚刚到手的“专属车位”。

是的,老外拼死拼活,也就能挣个专属车位罢了。

咱这边,早就配了专属司机了,停车的事儿,压根不用理会,你即便是停在红绿灯路口,也没哪个不长眼的小交警赶上来说半个不字。

这狗屁的专属车位……,不要也罢。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确实存在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让一帮不懂的外行,来左右案子的性质,这完全是瞎胡闹,这样玩下去,法官哪里还有什么权威呢,他们躲在三步一岗的办公大楼里头,不就是想要这种权威体现么?

而这种制度的缺点,简直肉眼可见,背调都没做好,竟然敢这么浪费纳税人的钱。

是的,这个制度确实不完美,甚至有很大的漏洞。

但,人家愿意承认。

而且,人家认定,这个不完美的制度,已经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咦,这帮家伙没到咱这里来进修进修么,最好的制度摆在这里,你们不学习,还在那里阴阳怪气,这就是你们的不对了。

 8 ) 觉得老爷子的用意是这样的

怎么理解男主向身为律师的教会神父透露实情,神父劝他放弃自首的想法,男主照做了, 但最后结局男主还是没能逃脱法律制裁?

我认为,老爷子安排了这个桥段放进去,那意思是说:亲爱的基督徒们,原本你们的上帝打算显一次灵,以因果报应的形式来惩罚一次坏人,却被你们群体中那些看上去比较高尚尊贵的人用公正和正义给搅黄了,碳基智慧怎么能理解上天智慧呢,可怜的基民们啊,以后当你们再苦苦祈求上帝显灵来惩罚坏人的时候,你们就别指望了 。

 9 ) Juror 2

Basically 12 angry men. The film has a strong start, good writing, acting is ok. If I compare this with 12 angry men I think 12 angry men is better. Cinematography is mid, shots are too old fashioned uncreative, probably because Eastwood. I feel like I am watching a movie from 1980 but shot on digital. And some of the shots are indeed ugly, look like a student film. Not sure about their lens choice.The dialogue standard, not too bad.

 10 ) 最后检察官去敲门不是良心发现

警方查案过程有问题,她没有仔细审查并退回。

物证全都没有,她也没努力求证。

她着急干什么呢,就是依靠这个在当地广泛关注的案件升任地区检察官,从此广泛参与政治。

那么她接过退休侦探的车主列表挨个拜访,跟事发桥边居住的老头了解情况,真的是发觉自己可能错怪了一个好人了吗?

不是,她只是想将别人提出的可能性都证伪,只不过在桥边老头那,她感受到了一个程序漏洞。

于是她去拘留所跟嫌疑人对质,找不到破绽,但嫌疑人也提不出其他证据。

所以到此为止没有物证能证明嫌疑人犯罪了,也没有物证能证明嫌疑人清白。

一切如陪审团关门讨论之前,退休侦探的车主列表完全被排除,没有漏洞。

直到她在法庭宣判的时候查询到了2号陪审员是车主列表其中一人的丈夫,她到法庭外跟2号相互含沙射影,她听明白了2号在威胁她真相带来的后果,对她的后果,她意识到对方是案件利害关系人的嫌疑非常大。

对检察官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她作为检察官没有“检查”警方的搜证工作,而是忙着升官。

如果翻案,不仅有指定停车位的地区检察官帽子没了,她这辈子也可以开始新的事业了,前功尽弃。

但是,这个巨大的漏洞不会因为这个嫌疑人终身监禁判决完成了,就结束了。

她有把柄攥在了2号手上,这个可是会跟随检察官一生的把柄,即便2号自称普通人好人,她都不相信嫌疑人已经退出帮派改邪归正了,她能相信一个曾经的酒鬼不会再次喝大了四处乱说吗?

一个有官瘾的人,判了一个有帮派背景的嫌疑人,不会相信一个有酒瘾的人。

《二号陪审员》短评

东木爷爷还是厉害的,行云流水的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别有洞天,不管是处理群戏还是对几个主人公的刻画都很在线,颇有当代版的《十二怒汉》的意思?小尼子这个角色作为整部电影所有矛盾点的集中,表现的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真的是不如几个配角。

9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法官说:陪审团制度,尽管存在缺陷,仍然是我们追求正义的最佳机会。检察官说:正义是付诸行动的真理。真凶说:真相不是正义。于是正义变成相对的正义,别人的正义,尤其是威胁到自身利益,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正义/真相还是正义吗?还要追求吗?还要付诸行动吗?这似乎是火车困境老问题的一个变形,不过老伍德这个火车困境,不仅是牺牲小我伸张正义与真相,和我才是值得更好生活的好人所以牺牲无辜之间的选择,面临的选择更是,暂时的小家庭幸福美满,和多数人依赖信任的这个不完美然而已经是最佳的体制和制度,能不能给你的未来和下一代保护?你要留下一个被你亲手破坏,钻了漏洞的不可预见的复杂未来,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制度带来的安全感?to be or not to be,这才是老伍德想说的火车困境问题吧。。。

11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尼子看起来有两米高。又被美到了。

15分钟前
  • Clément
  • 较差

四平八稳

2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漏洞百出的案子, 白开水一样的剧情

21分钟前
  • cloud9
  • 很差

完全看不进去

25分钟前
  • Danny boy
  • 较差

三星半。后半段收尾太长了,丧失了一定张力,可能也是为了给老头一些感情分吧,不过还是挺喜欢这种司法反思类型的片子。

2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炒冷饭...《十二怒汉》几个普通的陪审员,各个戏精上身。片尾加了点新鲜的料,男主和女公诉人,忧郁的神情,刻画得不错。3.5星

33分钟前
  • bugz
  • 还行

老牛仔语重心长的,还是不放心啊

38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完全是一场对二号陪审员人性的审判,设定很有戏剧性,步步紧逼的过程也很抓人,东木94岁了,据说是他最后一部电影,继续拍呀!

42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还行

把一个有些过于倚赖巧合的故事讲得简洁有力不狗血,这就已经能够体现老爷子宝刀未老的功力了,但是整体看起来确实又有些过于平铺直叙,不管是庭审戏还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深挖都稍微少了些张力,结尾也有些戛然而止了。整体当然还是好看的,只是如果以这部作为封山之作的话作为观众多少还是有点不太满足。

4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试图弄出个《12怒汉》式剧情,但前提过于中二,男主就感觉是没事找事磨磨叽叽的矫情怂男,一直在自保和自首之间摇摆不定,每当众人一致判定有罪他就在危险边缘试探,最可笑的是最后还去跟DA坦白当谜语人,台词还挺得意,什么“真相就是不公平”≈“你来抓我呀”。纯纯抖M

48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我们尼是真的很适合中产窝囊废夹心白男(?)struggle就对了,但东木一如既往的右在2025大统领二度当选的时间看就格外annoying了【as if们美莉卡的justice system还能被trust?like依靠有良知的系统内个体来uphold的system就不是有效的体系了好吗?why would we even put this to film and discuss it like?顺直白男help顺直白男是吧,n the rest pocs都是token来衬托们superior whiteness?hell why da fuck is a Megyn Kelly type be the juror foreperson?dude真的受够们右白男了

52分钟前
  • 放飞自我
  • 还行

一本正经但陈词滥调的右翼电影

55分钟前
  • EnWaffle
  • 还行

东木老爷子确实可以退休了,短短几行剧情简介远比正片有趣多了。本以为会有精彩的室内戏,结果全是无聊的嘴炮,看不出一点挣扎。本以为会反思司法体系和现实,结果陪审团成员是各种族裔刻板印象大集合。开放结局更是在最后也没让这杯微温的水沸腾一秒钟

59分钟前
  • 新月相
  • 较差

3.5

1小时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陪审团里都是什么牛鬼蛇神啊…不敢想咱们国家实行陪审团制度得有多少冤假错案还是一星吧…太一般了

1小时前
  • 厌火城主
  • 很差

老爷子这几年越发爱拍浪子回头,jury的讨论环节不是在吵架就是每个男的都在情感输出,庭审的举证会不会过于草率,这个案件证据链逻辑都不通,这么大的雨目击者的证词辩方律师居然不质疑准确性,连jury都想到了肇事逃逸辩方律师却没有怀疑,检方也没提此前的暴力史甚至都没警察做供,最主要的一点是法医只提及受害者因钝器所伤导致死亡,身体其他伤的造成原因却没说,摔伤和撞伤是不是应该不同?Justin所谓的道德困境全用在怎么说服其他陪审改变他们的投票,还全程顾影自怜“我是个好人”,他不是在道德谴责自己而是一直都在原谅自己,女性角色不是不讲道理就是被质疑,即使是柯莱特这样的强势女性也要被男的说你错了😅除了柯莱特的演技找不到其他能夸的点

1小时前
  • Sarah
  • 较差

要装行车记录仪啊,喂!

1小时前
  • pavel
  • 力荐

十二怒汉开枝散叶后长坏的一个不起眼分叉

1小时前
  • 氢气有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