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大吼I am not fine!是点睛之笔了吧。
自己也跟着放松心情、舒了口气。
小演员演技很自然,举止很真实,很符合纪录片的气质。
即使中间在去纽约之前有点平淡快要睡着,但我喜欢这片子温情的角度,去观察大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Johnny舅舅在便利店因为担心孩子安全而没控制住大吼、斥责别乱跑,与孩子母亲电话里一句“我不太能照顾好Jesse,得把他送回去”,是他们天大的委屈。
想起我还是个小学生时,和大我五岁的表姐关系最好,住得也近,周末有空便要一起玩,去郊外放风筝、踏青,或是在家里玩鬼捉人的游戏…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短发,因为妈妈嫌长发打理麻烦,占用学习时间。
有一次和表姐一起去乡下,我先进房间睡、酝酿睡意还没睡着的时候,听到表姐在客厅跟妈妈聊天拿我打趣:那么点儿头发还一定要别个发夹,好搞笑啊…我躲在被窝里就哭出来了——没想到最亲的表姐这样“嘲笑”我,顿时心里产生裂痕、自卑…其实长大以后回想,一点也不值得难过和生气,甚至自己也觉得小时候那么短发还要臭美有点逗,真的是很小一件事,也没有嘲笑不必自卑!
可是孩子就容易放大,即使孩子不是大人生活的全部,可亲人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作为大人,大概也很多人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感受吧。
孩子也想有拒绝的权利,被采访的时候说,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也不善于表达,想要跟着舅舅继续旅行、不想回家,偏偏不说,居然是去机场路上假装内急结果关自己在厕所让舅舅拿他没办法。
和孩子相处,我绝对比不上Johnny的十分之一,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发脾气以后马上就后悔、意识到自己吓着了Jesse,甚至还肯道歉。
然后就再也没有对孩子大发脾气。
也许是因为他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因为工作内容是采访孩子们的想法,所以更懂得尊重吧!
除了舅舅外甥二人的相处,片中孩子们采访中的真实回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有好多想法,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远比我们想得要丰富。
整个厅除了自己和同伴以外,就剩几对白发长者👩🦳👨🦳,这年头年轻人都不看文艺纪录片了吗…不顾票房也要拍出情怀,多给一个星。
没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对话,对话的内容展示了很多处理情绪的办法,二刷觉得更有趣了。
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当下很有趣,舅舅的反思和跟妈妈“忏悔”更有趣。
- 别再抱怨原生家庭或其他对自己的伤害,意识到了伤害还没去改变,停滞在抱怨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
能让自己改变的只有自己。
- 觉察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情绪,接受它,让它变成你的力量。
一些些想法,但也仅是我的想法,肯定不是事实,可以没有意义。
机缘巧合,2021年8月10日在纽约的AMC (林肯中心) 看了C'mon C'mon试映。
看电影的时候也并没有做笔记,所以情节,细节会有偏差。
但还是想尝试从我自己的角度大概写点文字,以此纪念我的,菊次郎的,Jonny的夏天。
故事极简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孩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叔叔。
孩子是一个独孤的孩子,爸爸因为情绪问题(精神疾病)被强制隔离。
母亲是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思想的孩子。
叔叔是一个复杂的叔叔,未婚,职业是用播客-热爱倾听孩子和世界的声音。
电影讲述了这个叔叔带着这个孩子去纽约玩耍 - 在这过程中 - 解开了这三个人的心结。
电影整体的思想非常像菊次郎的夏天,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电影里,这三人之间充斥着那种成年人之间非常深刻的爱,恨,与矛盾(即使其中一个是孩子)。
在东方文化,这些感情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会通过行为解决(妈妈喊你吃饭了)。
但在西方文化中(特指电影中),他们会十分直接,露骨得对话(妈妈会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袒露心扉得与孩子道歉,沟通)。
电影从矛盾开始,以和解结尾。
电影目前是黑白的。
在试映后的问卷中,他们还问了黑白是否合适等问题。
不排除之后会改。
城市背景是纽约。
三个主角的演技都爆裂,情绪处理都是恰到好处。
机缘如何巧合一个同事偶然提到自己有4张C'mon C'mon试映的票,然后热情满满的4个人就在放映前一周决定一起去看。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试映,外加地点在林肯中心,所以额外期待。
然而在电影放映前两小时,鸽子们渐渐表明身份。
最后在电影开始前一小时,经过一番犹豫,单我一人从城市的最东边,穿过中央公园,在一个31度的夏天傍晚,走去了西边的电影院。
我本以为此试映想必逼格很高。
然而坐下后,就被前排400斤重的黑人大哥那无法名状的廉价香水劝退。
当时晚上7点,我还没吃晚饭,心中有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但电影还是够硬核,硬是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90分钟。
核心情节简介孩子和叔叔的矛盾一. 在孩子家,一个周六的早晨,妈妈出门了。
叔叔被巨大的声音吵醒,成年人那暴躁又隐忍的味道,在他身上淋漓尽致。
他下楼看到是孩子在那放着音乐。
孩子总喜欢吵闹,大人渴望安静。
他暴躁,但又小心得与孩子交涉。
那脆弱的平衡,仿佛他的自尊随时都会被打破,释放他心中的怒火。
孩子显然不想照顾他的情绪,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的交流,更是让人屏住呼吸。
但最终孩子调低了音量,一场矛盾,露出尖尖角,又下去了。
二. 在纽约的一家生活用品店铺里。
孩子想要买一个会唱歌的牙刷,欢欢乐乐,吵吵闹闹。
但叔叔明显讨厌这种发出毫无意义噪音的东西,拒绝了他。
随后叔叔就在店铺里随便走了走,就找不到孩子了。
他从淡定到慌张,步伐加快各处寻找,那种成年人的淡定转而变成‘坏事了’的心态表演的很赞。
就在他焦急到顶点时,孩子从角落跳了出来吓他。
他那一瞬间的惊吓后,有那么半瞬间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愤怒。
他愤怒作为成年人被玩弄,愤怒自己差点丢了这个孩子,愤怒孩子给自己带来那种焦虑感。
随后,他想要送孩子回家,不想再相处。
三. 叔叔决定提前把孩子送回家,他收拾了孩子的行李,打的去了机场的路。
路上孩子说肚子疼,叔叔实在没办法,于是他们在四. 纽约繁忙的大街上,叔叔在通话工作上的事,孩子在一边走,边上是形形色色,匆匆忙忙的纽约人。
叔叔的脚步随着工作的电话慢慢停了下来,孩子被人流带走了。
叔叔突然发现(演帝开始表演了)孩子不见了,慌张得,顺着人流跑,逆着人流跑(非常真实),大声呼叫,无济于事。
他就这么焦急的找着,这时候孩子逆着人流跑回来了,哭了,内心十分委屈。
他以为,叔叔不要他了,抛弃他了。
他跑进了一个公交车,生着闷气。
叔叔跟着进去,摸摸安慰。
孩子和妈妈的矛盾妈妈被生活琐事所困,还要照顾一个小孩,一个问东问西,非常有想法的小孩。
时不时,也就不耐烦,偶尔也就独裁一下。
孩子不满妈妈时不时的独裁,认为自己没有被尊重和理解。
妈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
妈妈和叔叔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与他们去世的妈妈有关,具体的情节没看明白。
电影一直回放他们妈妈在病床的片段,叔叔在妈妈身边,孩子的妈妈躲在另一个房间。
他们的和解孩子以为叔叔在路上抛弃他了,十分难过和生气。
回家后,叔叔给孩子妈妈打电话,询问如何让孩子原谅他。
这时候妈妈给出了一套十分成熟,标着1,2,3的攻略。
很明显,妈妈曾经无数次用着同样的办法与孩子沟通。
就这样,三个人各自都曾经存在的矛盾,在一个晚上,大家一起沟通,和解。
关于孩子的思考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小孩的画面,总是需要父母,或者老人追着喂饭。
有事无事就大哭。
即使18岁成年人,也被大人当作小孩。
大人们从小用 “哄”,“骗”,“吓” 来控制/保护小孩。
但也不全是这样。
我有见过在伦敦郊区研究所EBI带着2,3岁小孩上班的研究人员,小孩非常安静。
我也在LA的一个超市遇到过一个大概初中的孩子,非常自信得体的问我这个陌生人借一下滑板遛一遛,然后1分钟后还给了我。
小孩大抵出生时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大人与他们的互动。
我们是继续把孩子当成一辈子的巨婴,还是从小平等,互相理解?
这之间的度,具体的操作,是需要每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或是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思考的。
菊次郎的夏天,孩子和大人都得到了和解,但他们并没有沟通,只是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但在这部美式的作品,孩子和大人平等对话,宣泄,最后和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也非常的明显。
写在最后电影结束后,明亮又闷热的城市已然天黑,并泼着雨点。
一场电影,恍如隔世。
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难的。
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总能让人想起一些人,而那个人,有时候隔着半个地球,也会发来关心。
人与人之间,偶尔的关心,理解,大概是可以得到的。
但更难的是,在我们无意识的做事,按部就班生活的时候,也能理所当然的去理解身边的朋友,家人。
在我们走在起起伏伏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一直被人理解和善待。
一个夏天的雨夜纽约,大抵该是如此。
原发表于《陀螺电影》迈克·米尔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有关于自己的家庭。
《初学者》讲的是他晚年出柜的老爸,《二十世纪女人》讲的是他单身独立抚养自己的老妈。
今年的新作《呼朋引伴》(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翻译并不准确,C’ mon, C’ mon应该直译《来吧,来吧》)则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讲儿子。
在《呼朋引伴》里,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录音师强尼因为其妹妹的家庭原因,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小侄子杰西。
尽管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自米尔斯给儿子讲故事的一次经历,但他很聪明地并没有直接塑造一个父子情的故事,而是虚构了一个和孩子并不熟但又因为机缘巧合不得不照顾自己侄子但舅舅形象。
通过这样的处理,在这两个”熟悉的陌生“角色相互了解,相互熟识的过程中,观众也得以跟着了解角色,精巧而自然。
作为一个编导一体的创作者,迈克·米尔斯最大的才能是他能把极度私人的记忆和体验转化成非常学术性的论文电影(essay film),但与此同时不丧失其真挚的情感内核。
在《二十世纪女人》里,小男主试图通过阅读女性主义论文来了解母亲,在这部电影里,米尔斯也没有固步自封在私人的家庭生活上,而是安排了强尼去采访美国各个城市的小朋友的桥段。
因此,一时之间,这个电影突然变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记录着真实的平凡小朋友们认真而天马行空地谈论各种话题,从环保到未来,从家庭到社会,从种族歧视到城市兴衰...这些情节虽然和主线剧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给这部极度私人化的电影更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社会性以及学术性的探讨,米尔斯才没有想其他人私人化的作者导演一样,落入被诟病“自我重复”的窠臼。
除此之外,黑白摄影让《呼朋引伴》在视觉上也多了一份新意。
尽管这是一部很多台词但没有什么情节的论文电影,但是由于强尼的职业,观众会跟着主角一起游走于美国东西两岸,南北之间。
迈尔斯的镜头很精确地捕捉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让城市们也成了影片中的额角色。
毕竟,看着华金·菲尼克斯带着小孩穿梭在曼哈顿中国城,聊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整个电影都保持着这般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节奏。
只有到了结尾,两人注定要分开,孩子注定要回到父母身边时,观众才会猛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如此深陷在两人的亲情和友谊之中了。
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這部電影好慢好慢,可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又意猶未盡。
想要Jesse再和大叔再有一些未來,不甘就這樣結束。
影片以採訪為線,但是也聚焦於教育。
在Jesse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實小朋友什麼都懂,甚至他們看的東西比我們更清晰。
抑制情緒。
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是採訪其中一個小男孩時候,他說媽媽不讓他哭,要堅強。
可是他認為我們有權利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周圍的人笑,不笑的話,就會被問為什麼。
如果難過的話,我們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哭,因為我們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嗎?
因為別人會看不起嗎?
以及在要分別的時候,Jesse說i am fine,i am fine。
但是他一點都不好,直到最後兩人一起怒吼。
未來會怎樣,現在又怎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你对未来有信心吗?
”“我唯一拥有的就是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叫你的人关心我,我的朋友也关心我。
”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将自身的冲突以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类的意义寄托给,甚至理所当然的归责给母亲对我们的培育。
母亲的培育成了我们个人和政治失败的替罪羊,成了为世界上一切错误负责的替罪羊,于是这些问题就成了要由母亲来修复的任务,但显然不切实际。
我们这样对待母亲,本质上就是期待,在我们想不到社会和自身出现的难题时,让母亲来承担解决一切的责任,母亲没有退路,只能被迫面对人性中最难相处的一面。
到底为什么要由她们来承担一切?
独自当起粉刷世界,消灭邪恶和危险的责任?
”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责任,有时候麻烦就这样找了上门你也无能为力,麻烦总会出现的。
”
“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她说即使我们彼此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
人生就是这样。
”
“要想参观地球首先你得投胎到地球首先你要学会使用你人类的身体动动手动动脚让你自己垂直站立 你要学会走和跑学会使用你的双手 " You will learn to walk and run , to use your hands来发出声音组成语言慢慢的你还要学会照顾自己这些改变是安宁的平静的而那些颜色感官声音会不断地洗涤你你会看到更多栩栩如生的生命 " You will see so many living things ,植物动物还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 " plants and animals , beyond imagining .外界总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你内心却时刻波涛汹涌一切都是会变的你可能很难潇洒告别因为你生活过的地方如此美妙。
”
“……在你的混乱和欢乐中,你会忘记你从哪里来你会成长,旅行工作,也许你会有孩子,甚至你自己的孙辈。
多年来,你会努力去理解你所处的快乐,悲伤,空虚,充实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等你回到你的星球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和那个奇异美丽的世界说再见。
”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
当然了,无论你的计划是什么都赶不上变化。
总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接踵而来,所以你只能……你必须努力,努力,努力,努力!
继续努力!
不断努力!
不停努力!
”在生活中慢慢改变的我们,又在年老之后慢慢的找回自我,这真是奇妙的人生。
往往就是像华金.菲尼克斯这样公认的的大演员,不惧和古灵精怪天生抢镜的小朋友飙戏。
豆瓣7点多分的电影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平庸的、套路得不够成功的套路片;一种就是如本片这样,不够完美但有自己特点、充满诚意的。
仅凭着解构和重估了纪录片,以黑白影像消除时间性这两方面,就令人眼前一亮(好吧近年来黑白风格确实用得有点多)。
何况: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假如你要和另一个国家的同龄人进行交流。
嗯。
你会怎么和他们描述我们的国家呢?
你会在这里看到很多罪恶的事情,但是这里也很美。
虽然你可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善良的人,有金子般的心。
(我们的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够好,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我相信它会变得更好的,因为我们在改变在进步在完善,我爱我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主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它变得更好一些,就像一颗颗星星汇聚就会成为美丽的星河。
)我和我爸之间有很多问题,他现在在监狱里,一切都很困难,你懂吧。
我的妹妹,其实她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不明白我的处境,我也不想让她明白,我希望她永远不需要面对这些。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责任,有时麻烦就这样找上了门,你也无能为力,麻烦总会出现的。
我很骄傲,我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因为我很爱她,我也不介意,扮演一个亦父亦兄的角色。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疼但又为他感到骄傲,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我不好。
这就对了。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对,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这么糟糕的事怎么会没问题,因为糟糕透了。
你在笑还是在哭,我看不出。
我想要有正当的反应。
嘿,孩子,过来。
让我……让我看看你,你脸上是微笑吗?
是你的傻笑吗?
(“最后杰西要回家了,约翰尼和杰西在树林里发泄的那一场非常令人感动。
约翰尼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舅舅,他能够给予杰西足够的尊重,引导他要去感受和尊重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表达情绪。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关系。
”——引用于百度人生能代写吗 这段给我看哭了,特别动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可以心情低落可以丧可以emo,突然想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
出处是Star Child by Claire A. NivolaTo visit planet Earth, you will have to be born as a human child. At first, you'll have to learn to use your new body, to move your arms and legs, to pull yourself upright. You will learn to walk and run, to use your hands to make sounds and form words. Slowly, you will learn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Here, it is still and peaceful, but there, the colors, sensations, and sounds will wash over you constantly. You will see so many living things, plants and animals, beyond imagining. Here, it is always the same, but there, everything is in motion, everything is always changing. You will be plunged into Earth's river of time. There will be so much for you to learn and so much for you to feel, pleasure and fear, joy and disappointment, sadness and wonder. In your confusion and delight, you will forget where you came from. You will grow up, travel, and work. Perhaps, you'll have children, even grandchildren of your own. Over the years, you will try to make sense of that happy, sad, full, empty, always-shifting life you're in. And when the time comes to return to your star, it may be hard to say "goodbye" to that strangely beautiful world.
很长,还是黑白的,看舅舅带外甥,舅舅很闲有钱,外甥有个病怏怏哭兮兮的老爹,外甥就一个小屁孩,还各种作妖,无聊!看到睡着几次。台词太多了,就是各种巴拉巴拉巴拉,他们也自嘲了,不然零分。
比较失望,非常平庸的片子。将近两个小时下来,角色发展和塑造没有达到预期,台词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刻意。华金演谁都像小丑。这可以说是一部方方面面都十分平庸的电影,找不出来过多的毛病,但也没什么亮点。
大概是迈克米尔斯剧情最弱的一部,虽然依旧是一曲温暖的散文诗,但台词过于密集了,又没有中心,看着有些疲倦。
22/1/7:黑白是多余
作……
3.7分。这部片子算是回到了麦克·米尔斯的那部《初学者》的水平,大量的闪回画面,看似无意义实则扎着绵密注脚的读书文字,都让我们感受到朦胧和多义的味道。一个舅舅在缺爱多年后,临时照顾外甥,由此展开了一段有欢喜有烦恼的人生小插曲,在此之中,三个人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成长。舅舅不再遮盖伤痕,妈妈重新认识了儿子,小男孩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从底色上依然是美式积极价值观的重拾,但叙述的方式和影像的魅力却不同寻常。成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孩子如何发掘长大的勇气,这个话题可能是贯穿米尔斯电影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
感觉可以演几天几夜永远不会结束…
一部适合“打卡”的影片。
黑白片的必要性在哪里?
啊 我能理解的感觉
可爱但是a24能不能换个路线
我不会记得我看过这部电影的
【2023上影节】3.5星,沉浸式华金带娃
没想到主角竟然是小朋友,最动人的也是他最表演,以及和大人的互动部分,导演对小朋友的心理拿捏还是很准确的。
华金的表演真赞
通过琐碎细节建立诗意并非不可行,但这要求编、导、剪有着稳固的审美同步率与整合能力,然而米尔斯没能解决的问题是,抽离冷静的影像风格与人物直接且滥用的煽情对白在节奏和调性是背道而驰的,在此基础上追求小而精切的情绪弧光,远不如踏实的走好莱坞风格拍一个朴实的治愈故事。
一部虽然有非常多的对话采访,但是真正的信息通过画面就能理解的作品。虽然是双线,感觉似乎两者并没有特别的联系。特别是采访部分,在前面,更像是想要体现一下纪实性,真正的录音在字幕部分才放出来。这二种没有太多加工的录音,让人听得很迷糊,不知道想要讲什么,这也许是纪录片的手法。但是并不适合另一条线索,因为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很清晰的,有目的的讲述。在这条线索里,我感受更多的是,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相互磨合中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在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才慢慢发酵成为两人的不可割舍的思念。这样刻骨铭心的体验也许有一个人,有一次,就够了。太心累了。
挺有代入感的,想到了我和外甥女的相处已经和我姐姐的关系,但抛开这点来讲还是不太行
学会释放情绪和正常的情感表达
片子的优缺点分明,但缺点更突出,占据整个片长三分之一的访谈看似是主线,但却展现了隐隐的乏味感,非常影响观感,这点比较失败。男主的阴沉心情和照顾小孩从有趣到劳顿无力感,女主的通话抱怨以及熊小孩的任性胡为,都造成了整部黑白片子呱噪的底蕴,单这些就能掩盖片子所有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