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与玛丽

Malcolm & Marie,马尔科姆和玛丽,电影试爱,首映夜

主演:赞达亚,约翰·大卫·华盛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

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2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3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4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5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6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3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4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5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6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7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8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19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 NO.20

《马尔科姆与玛丽》长篇影评

 1 ) 马尔科姆与玛丽:雨伞下

《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

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

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游得稀湿。

——张爱玲《雨伞下》 她无法抑压积在心头的气恼,一次次地掀开怒气,灼灼迫人。

而后冒起互责。

或许终而获致分手。

可以有更好的倾吐方式的,我想。

 2 ) 一男一女一晚戏——《马尔科姆与玛丽》

今天聊聊电影《马尔科姆与玛丽》。

片名Malcolm & Marie (2021),别名马尔科姆和玛丽 / 电影试爱 / 首映夜。

《马尔科姆与玛丽》创作时正是美国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

拍摄时间是2020年6月17日至2020年7月2日。

影片拍摄得到了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和美国电影演员协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术家联合会的批准,拍摄期间严格遵守疫情安全协议,以确保安全。

就这样本片成了第一批在美国新冠疫情期间编写、导演、拍摄制造完成的电影之一。

导演编剧萨姆·莱文森(Sam Levinson)用极少演员和极简布景,讲述了一对情侣激情碰撞的夜晚。

新锐导演马尔科姆(Malcolm)和他的同居女友玛丽(Marie)在电影首映庆功会后回到居所,电影首映大获成功好评如潮,眼见着金钱和荣誉向着自己招手。

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马尔科姆与玛丽爆发了激烈争执,吵吵停停,和解后继续争吵,两人把藏在心底的话全部说了出来,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面临前所未有地考验。

这是一部讨论两性关系的影片。

尽管马尔科姆与玛丽还没有结婚,但从家居物品来看,两人已经同居了很长时间。

再通过两人对话可知,两人在一起多年,一直不离不弃地相伴走在一起。

但看似牢不可破的感情也有着数不清的细小裂纹,庆功宴上的一点小小火花成了引燃这一切不满的导火索。

马尔科姆与玛丽的关系并不存在孰强孰弱,更多地是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两位吵架高阶玩家真正做到势均力敌、棋逢对手。

马尔科姆是新锐导演,之前拍摄过许多电影,却一直没有发迹的迹象。

这次拍摄了一部有关吸毒黑人女性的影片,立马成了媒体和影评人的宠儿,他似乎看到即将来到的飞黄腾达。

玛丽为这部影片贡献了大量素材,从女性的角度解读了影片中女性的心声,给马尔科姆提供了大量详实细腻的第一手资料。

玛丽觉得自己对影片成功贡献了太多。

两人之间的争吵并不是单方面地碾压,而是有来有回互有攻守。

如果男强女弱或者女强男弱,强势方一顿嘴炮就会让弱势方偃旗息鼓,要么冷暴力要么摔门而走,根本吵不起来。

就要像马尔科姆和玛丽这种,每个人手里都有猛料,两个人的能量都差不多,脾气都很火爆又直率,才能把争吵变得很好看。

《马尔科姆与玛丽》全片就是马尔科姆和玛丽两人无穷无尽地对话,全部场景就是他们的宅子,没想到的是,吵得十分有看头。

这种势均力敌地争吵并不是无意义的争吵,而是双方坦诚布公,把藏在心里的话都说出来,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肉眼可见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小情侣俩经过一番激烈的交心后,感情变得更加坚定。

关于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影片很多,近期的《婚姻故事》《女人的碎片》都在探讨如何处理婚姻感情的关系。

极简风的《马尔科姆与玛丽》另辟蹊径。

《婚姻故事》《女人的碎片》中的争吵往往会变成单方面的倾诉,本该在场的另一方缺位了,越是缺乏沟通,越是于事无补。

倒是《马尔科姆与玛丽》给出了一种值得肯定的解决方式。

关于演员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饰演马尔科姆的是35岁的约翰·大卫·华盛顿(John David Washington)和23岁曾达亚(Zendaya),他们两人年龄差了一轮,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曾达亚驳斥了这一批评,称人们“还没有准备好”将她视为成年人。

“马尔科姆”这个名字在约翰·大卫·华盛顿的生命中有着多重意义。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丹泽尔·华盛顿曾在电影《黑豹》(马尔科姆·X ,1992)中饰演马尔科姆·X。

想要详细了解“黑豹组织”,可以看看近期的另一部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2021)。

约翰还有一个兄弟叫马尔科姆,这也是丹泽尔根据《黑豹》命名的。

在《马尔科姆与玛丽》影片中,导演借着马尔科姆之口提到了有关“上一部电影”的负面评论,这导致马尔科姆对洛杉矶时报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白人女性影评人非常反感。

可以大胆猜测一下,这就是暗指编剧导演萨姆·莱文森上一部电影《暗杀国度》(Assassination Nation ,2018)被《洛杉矶时报》评论家凯蒂·沃尔什(Katie Walsh)写了一篇负面评论。

导演的想法也可以猜到:让你批评我,我再用一部电影骂回去。

约翰·大卫·华盛顿和曾达亚在影片中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两人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表现可圈可点。

他们有大段大段的对白,还要配上饱满的情绪,时时刻刻要面对直接怼脸的镜头,容不得一丝闪失。

伴随着大量强烈情绪的起伏,这两人和《婚姻故事》《女人的碎片》中主角们的表现可以一拼。

他们用扎实的功力推动影片发展,的确很惊艳。

感情上争一个对错完全没有必要,谁对谁错又能怎样,感情需要的是经营,而不是胜负。

只要把话说开了,两人继续朝着同一目标前进,那目的就达到了。

吵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沟通手段。

能达到统一思想这个目的,就是卓有成效的吵架。

这种吵架是一种有效沟通,如果遇到冷暴力无沟通或者家庭暴力,那还是早点分开为好。

一男一女一晚戏,台上台下太爱你。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 ) 大道理的影评都是垃圾,那我来讲讲真话

《马尔科姆和玛丽》这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蛮多专业影评人可能都能感觉受到了一些冒犯,虽然本片的主干还是夫妻俩人的斗嘴,但是俩人对于带着刻板印象媒体的嘲讽倒是同仇敌忾,没有分歧。

情感部分的争吵看得我还是挺尽兴的,因为我就是个粗人,不会吵架,看他们吵架时妙语连珠也是一件新鲜事。

但是提到影评人这一块,自己就忍不住往上面凑,电影里面讲了蛮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就记得几个:用公式化的方式去评判电影而没有真正理解电影,对电影一知半解以至于在评论电影时只能高谈阔论,对于电影的出格评论只是为了博取点击率,因为没有什么比让人作呕更有吸引力。

好家伙,我感觉自己被看了个通透,影评写得越多,某种模板就会慢慢生成,根据起承转合的模板去写影评,规规矩矩不会出错,但是往往电影中想要真实表达的情感,我没有领悟到,也无法通过影评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种困境。

然而你会知道,电影看得越多,对于那种相对平庸的电影就越生不起感觉,所以其实绝大部分的电影,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影评总还是要写,于是就规规矩矩去写,莫得感情。

我自己归根到底,是因为这电影不够优秀,但是总会有读者留言夸赞说这电影太棒了太棒了,感动到落泪这个样子,让我每每都会疑惑,他们究竟是因为拿了钱所以说出违心的话,还是因为欣赏水平确实不行,亦或我太冷漠?

这,俺也不知道啊。

另一方面,高谈阔论这毛病其实谁都有,尤其是当你自认为对这个领域有那么一点了解时,掉书袋基本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漫威DC电影电视剧总是不能离开漫画原型,改编自原著,改编自某故事自然也要追根溯源一下,这东西,倒是没错,但搞多了就喧宾夺主,反倒会误了电影本身的意味。

最后,那不就是标题党和用黑点制造话题吗,标题党我平时搞得不多,至少没有那种很恶心的标题,但是今天我一瞧,我这标题不就是有点出格,大家点进来都想看看我讲的“真话”是啥,没想到说了那么多废话。

那么真话,其实就那么几句,看的时候的随想,一点儿也不加修饰,没有高谈阔论的那种:赞达亚激凸了。

赞达亚激凸得好厉害。

你们倒是干啊,非要破坏气氛是吧?

你们亲亲搂搂抱抱半天不脱衣服?!

赞达亚真烦人啊,每次关键时候就掉链子。

上面就是我的真心话,绝无半句虚言。

 4 ) 想到了rupi kaur的诗

「even after the hurt the loss the pain the breaking your body is still the only one i want to be undressed under」

 5 ) tirades, rants, diatribes

I like it. From a movie's standpoint, it reminds me a lot of Marriage Story. I love the overall delivery, despite the unrealness of some taxing tirades (they don't seem like the way a real couple would argue - no one would do such a long monologue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but again, what do I know lol). I also think despite Zendaya's top-notch performance on the white fur carpet, when a drop of tear fell from her eye, that part was quite unnecessary - she would have let out that difficult question way earlier in the argument because it stood SO CENTRAL in the whole thing. Her performance is so natural and *authentic* throughout the whole movie, we all felt heart-broken and unstable just as she did. I especially like the part when she wanted to express her twisted feelings by playing Dionne Warwick's "Get Rid of Him" to Malcolm. That was so awkward and cute and makes my tummy warm.I blame my dislike of the 30 times of "thank you" speech on Sam Levinson, not her. That was poorly written. But in that mawkish speech, I liked these lines:Your lack of curiosity is merely an extension of your narcissism, your megalomania, your egotistical view of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never doubting yourself, you never stopped to ask yourself, 'How can I be a better partner?' ... The man I'm looking at right now is as good as he's gonna get.John David Washington always looks very pissed to me, his piercing eyes make every glance he gives condescending, almost denigrating. ughhh after watching his Tenet and this, I still can't make my mind up as to whether he is a good actor.Also the cinematography of the movie must be one of my favorite of all times. The perfect black-and-white, perfect degree of grains, those long shots, the clever deft use of mirrors, and music - all played by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on their own phones! So fun.Sadly this is one of those movies that you feel so strong of the presence of the director/screenwriter himself that you lose the real point of the movie. Overall I like it, but I won't watch it again because some of the tirades are very stomach-twisting. The most valuable/salable takeaway/lesson learned about black movies (which is what sparked 50% of the arguments): "white critics approaching black art through the lens of importance rather than black art being important in of itself". However, this message has been undercut by the megalomania of the director himself.

 6 ) 不是奇遇也不是甜蜜的生活

黑白胶片所带来的影像张力十足,一部充满不安与焦虑的当代爱情故事,影片完全采用室内场景拍摄因此选择牺牲场景而所用演员紧密的台词语言填充,同戏剧式的方式将人物矛盾依次排列,像是在做环环相扣的数学题。

男人女人过多烦絮的对话与克制的镜头运用使得影片保持着与观者适当的距离同舞台剧一般,情感上以递进式的建筑方式将愤怒在堆砌也同时将所谓的爱情在消磨殆尽。

影片中可以看到费里尼的影子(《甜蜜的生活》)也有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道路(《奇遇》《夜》《蚀》)。

记得片尾,那是回到了费里尼的时刻,喷泉边、接吻前、天亮了,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见证着二人争吵的摄像机与我们观者一同被留在室内,同摇动的摄影机一起将目光投向窗外逐渐靠近的二人,既近在咫尺,也间隔天涯。

这也回到了安东尼奥尼的时刻,这是1960年《奇遇》。

我爱你还是我还爱你还是我爱你但无法靠近你,在此刻这都无从回答。

好在,我们现在站在一起。

 7 ) 碎嘴子的恋爱

碎嘴子的恋爱hhhhhhhhhhhhhhhh,他们这段吵架的内容很容易让我想起来,武林外传中小郭和秀才因为20两如何分配而导致的吵架。

非常好奇,那个奶酪通心粉好不好吃?

爱情似乎走到了一个取舍关系的地步。

欢愉过后,突然归于寂静。

一个是开始崭露头角的导演,一个是背后付出但放弃了自己事业的吸毒小演员。

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举动,都会成为下一次争吵额的争端。

他们房子的场域好像一个角斗场,两个人吵架的时候不停的踱步,相互试探。

女生觉得,他把很多个女人的的纪录片变成了一个原创文艺片。

两个人迫使自己冷静的样子,女生卸妆,去掉束缚,男生去野外自言自语对空气拳打脚踢,很有意思,动静的对比。

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双方的攻守不停的换,每次通过诉说都能发现: 我看到的不是全部。

感情这种东西私有性很强,你拍的电影,我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女主角,觉得她的原型就是我,所以就会忽略在我之前是不是你有类似的经历。

他们把彼此的人性看得太透彻了,以至于陷入了自己的桎梏中。

但是这种东西到底是不是因为自私不好说… 男人似乎认为自己是女孩的救世主。

所以总是不留余地的抨击别人。

但是却没有忘了感谢。

他俩的台词好棒啊。

 8 ) 谢谢你,玛丽。我爱你,玛丽。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 电影《马尔科姆与玛丽》通篇106分钟,全部只是一所房子里的场景,整个故事情节也只是吵嘴。

情侣间的吵嘴。

从头吵到尾,大量的台词、对白,完美呈现了情侣吵架过程,非常过瘾。

而且还是黑白片,性感十足,张力十足。

只是两人、一屋、吵架,简单到可用一句具有主谓宾语的句子说清楚,就是“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吵架”,但显然达到了电影预想的效果。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 吵架真心伤心伤神,心力交瘁。

尤其是情侣之间的吵架。

但也最能看出人的本性。

片中马尔科姆以女友为原型编剧的处女影片上映了,得到了一致好评。

但他在感谢的时候忘记感谢女友。

于是,吵嘴怄气因此而来。

吵架是一步步开始的,先是玛丽不愉快但并不说,马尔科姆猜测原因,后来随着一步步升级,两人互相揭短,血淋淋地把对方剖析到底。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 吵嘴中的转折点设定特别有意思,都是先吵,然后想和好,然后再吵,再和好。

其中一个场景是刚想和好,双方情绪刚上来,一个厕所回来的功夫,玛丽又叨叨上了。

忍不住想笑。

有点替马尔科姆紧张。

电影把男性那种又依恋又容易自大、容易忽略爱人、容易关注点分散,而女性那种为爱成全,为爱牺牲,只关注爱人的成长,只关注爱人对自己的肯定等描述的淋漓尽致。

同我们身边见到的没有两样。

吵到最后,马尔科姆终于明白玛丽生气的原因,也终于明白爱是需要感恩和道谢的。

任何人特别是爱人都不能对对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虽然二人感情深厚,不离不弃,但正如玛丽所说,如果日复一日辗压身边的人,人会活在虚幻里。

我也想说,我特别羡慕吵架的爱人,能吵架,说明还有爱,起码还愿意去吵,去生气。

吵到最后,是双方都在爱中得到成长。

但爱也会伤人,如果爱的不用心,不注意提升,每次吵架后不觉悟,只是吵,爱的美好迟早会在吵架的伤害中消失怠尽。

很高兴地看到片中结尾处,玛丽没有走,两人并肩站在一起,希望两人永远珍惜,永远幸福下去。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 片中最后,玛丽对马尔科姆的一段台词说的特别好:“.........你缺乏好奇心只是因为自恋、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表现,由于你从不质疑自己,所以你从没有问过自己“我要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伴侣?

”“你很厉害,胸有成竹,我面前的这个男人要多厉害有多厉害,你在浴室里对我大吼,说会像折断树枝一样折断我的那一刻,能预示在你们的关系里,做到最好和最差分别会是什么样,那一刻揭示了你今天发言忘记感谢我的真正原因,因为你完全不担心,我回家后会对你说:“我可告诉你,你今天失去我了,我他妈不干了,我走了”可你如果日复一日,辗压身边的每个人,你以后就会活在虚幻的现实里。

”“看着我,我会是撑到最后的人,我会撑到最后跟你说“小子,你的技能还他妈有待提升,不为我,也要为了你的工作提升,马尔科姆,如果这是拍电影,你会一辈子对我不离不弃,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对彼此就是不离不弃。

从我们相遇那天起,从我在那个市场上吸毒过量开始,从你开车送我去康复中心那天起,从我初次读你写我俩关系剧本的那天起,我们对彼此就是不离不弃,你在那个剧本里写毒品,正在摧毁我爱你的能力以及你爱我的能力,我今晚上想要的只是一声谢谢,马尔科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谢谢你,玛丽,谢谢你爱我”“谢谢你让我拥有了这么美好的人生,谢谢你振作了起来”“谢谢你看了100个剪辑,谢谢你读了100份初稿”“谢谢你的笔记,你的经历,你的耐心,谢谢你为电影注入的真实”“谢谢你曾经有毒瘾,谢谢你之后又戒了毒”“谢谢你做的家务,比如买卫生纸和牛奶,安排工作搬家,谢谢”“谢谢你做那些我不愿意操心的事”“谢谢你早上给我冲咖啡”“谢谢你逗我笑”“谢谢你给了我美好性爱和拥抱”“谢谢你洗衣服,今晚帮我挑选了西装,在我发言忘记你之后,依然给我这个不知感恩的人做了奶酪通心粉”“谢谢你犯过的那些错,谢谢你带来的魅力和活力”“谢谢你爱我”“谢谢你克服困难,努力前行,谢谢你做你自己”“谢谢你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我却忘了谢你”“谢谢你今晚穿那件裙子,显得那么性感”

《马尔科姆与玛丽》剧照玛丽终于清楚表达了观点,希望马尔科姆能对她说这些话,马尔科姆听后泪光闪烁,似乎顿悟,喃喃对玛丽说了句,我爱你,玛丽。

我想,这是玛丽也是所有女人最想听到的一句真心话吧。

 9 ) 婚姻故你妈个头啊

哦!

我想起来了因为婚姻故事里的两位也是搞艺术的艺术家。

也不是没有道理。

看到搞艺术的吵架就觉得都是一回事。

婚姻故事里的吵架是夫妻间的矛盾跟他们搞文艺的身份没有关系。

唯一有关系的就是过于矫情。

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婚姻,他们两个人的结局是虽然分开但是是一种融合的关系。

而这一部不同,它透过艺术创作者的身份深层探讨的是人性,就算同床共枕是不能融合的关系。

我知道,说了你也不懂。

这部作品骂了电影人骂了影评人骂了电影行业唯独没有骂影迷,我来补上(:

 10 ) 一个婚姻故事

最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部片子太吵了,两个人不停的说话,好像在看《神探夏洛克》。

但是当他们继续谈话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个片子有点真实。

让两个人吵起来的事情简单到让人觉得这俩主角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男人搞不清楚女人究竟为什么会生气,女人从来不会真的把自己生气的理由说出来,而且男人觉得女人说没关系就真的已经没事了,最后又因为这个闹起来的时候还觉得这人怎么这么莫名其妙。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家庭矛盾。

妻子在家里做好了家务,一点一点的照顾丈夫,听着丈夫诉说工作上的事情,即使很生气了也依旧会照顾好丈夫,要是有了孩子也会这样去照顾照顾孩子。

可是两个被照顾的人从来都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最后妻子只能在盛怒之时说一句“你们两个白眼狼”。

马尔科姆还不够成熟。

自爆情史企图让玛丽受伤、看到全是胡言乱语的影评可以直接歇斯底里,而且整个人还有点偏激,通过伪装自己、伤害别人来让自己显得很强。

他这种外强中干的做法在初中最常见,而马尔科姆作为成年人还用这种方法,难怪玛丽挂着讽刺的笑像是在看小丑表演,而最可笑的是马尔科姆之前还说她那样笑像个小丑。

在外面想了很久最后想出来如何反击玛丽,看着更像是一种恼羞成怒,那理由不像是给玛丽说的,更像是为了说服自己玛丽是错的、他一点也不平庸。

电影的最后玛丽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说出来她只是想要一句谢谢,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

尽管两个人吵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的感情没有完全被毁掉。

玛丽诉说的时候马尔科姆也哭了,看得出来他们还是相爱的。

至少马尔科姆能知道玛丽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他,而玛丽也知道马尔科姆也爱她。

结尾两个人并肩站着,就好像又要向前走了。

由于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导演,所以影片里吐槽电影的片段没有任何违和感。

政治正确满天飞、看不懂电影但是对电影的未来有很大影响的影评人、鬼知道在想什么的制片公司,这两个人在说这些内容的时候每句话都说在点子上了。

片中只有两个演员,但是赞达亚的演技完全撑得起来这部戏,而约翰·大卫·华盛顿演得比在《信条》里面要好多了,虽然大多数时候看着就像磕嗨了,但是这种歇斯底里的感觉也接得住赞达亚的戏。

《马尔科姆与玛丽》短评

这碗通心粉感觉太好吃了吧

10分钟前
  • Pamphile-
  • 力荐

3.5,黑白摄影没什么必要而且很多时候让John David Washington的面部表情模糊不清,整体拍的也有点舞台剧感(尤其是前1/3),但不要被片名和宣传给骗了,这不仅不是一部爱情片,甚至整体讲的东西和爱情根本没什么关系,而是一部关于创作、创作者、评论家的essay film。但相比阿巴斯在《合法副本》里的举重若轻,Sam Levinson笨拙得像个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虽然有赞姐 我还是觉得被喂💩了...

15分钟前
  • Kuroiii4”
  • 较差

徘徊在自我分析与自我感动之间的二人转,正如片中所言,让秘密也不再存在。

18分钟前
  • TWY
  • 较差

“我再也没法讲出我的故事了,因为你已经讲了。你把所有丑陋转变成美好,却忘记了我,把我隔绝在外,所以你把这些丑陋全部都留给了我。”当忘记的那一刻,是轻视,是消耗,是碾压。

23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大半夜不睡觉吵上好几个回合这件事太过relatable看得我PTSD......

28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我是真的害怕話嘮型電影了😢

31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较差

黑白交映的《马尔科姆与玛丽》让观众看到了两种反复流转不断流变的需求:务虚的男主关注精神性需求的满足,而务实的女主则看重生理性需求的满足。这部以尿点为转场的话剧最终与电影正相反:第一幕,理性掌握在戒毒后的女人手里,清醒让她越发性感,而有如毒品一样的酒精导致男人越发膨胀、迷糊和丑态百出。第二幕,理性出逃,剩下两个只会争吵的动物。第三幕,理性回归,两人平静地抽着烟。平起平坐的他们又要一起面对外部的「差评」危机。事实上,贪得无厌的艺术家一直在剥削默默付出的缪斯,他的灵感,他的生活,包括他口里正在咀嚼的食物都是源自他的另一半人格——然而这个对于他的成功至关重要,唯一提醒他该如何做得更好的「守护神」却没有得到这个「自大狂」最基本的尊重。这是一个人的两种人格,而那个既是兴奋剂又是冷水浴的《天使》叫做爱情。

34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有了足够的心理预期,100分钟的单场景双人话剧片也不难熬。赞达雅真的是优秀的女演员了,请多接一些认真的片子,这部戏里演技很棒,但过分清醒以至于不像是有过痛苦的毒瘾过往,以及说实话看完整片也没get到黑哥魅力的我很想真诚发问,这种男人留着过复活节么

35分钟前
  • Hawl
  • 推荐

美版的《梦想照进现实》,就喜欢这样的对话戏,真实又眼熟,以至于有点瘆人。

38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本期望在两人的吵架当中能看到很多思想上的辩论,但真的很肤浅, 对手戏却如此精彩

41分钟前
  • 无边
  • 还行

男主没完没了边吃东西边哔哔的时候怎么不一口噎死丫呢

45分钟前
  • 赵大宝
  • 较差

好久没看到这种超养眼的话痨爱情片,不管人(Zendaya身材太赞)还是画面(黑白的胶片)都性感极了。

47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表演精妙绝伦,其余枯燥乏味。

52分钟前
  • 扎阿霍霍尔
  • 较差

全片只有两位演员,一个场景。貌似相爱一场,却是来回yelling,看得我都想去劝架。终于jazz响起,气氛浪漫,导演却镜头一转,说这本就不是爱情电影,而是创作者和观众的对喊,用几乎歇斯底里的方式讨论了电影的创作动机、肤色政治、影评文化,甚至还有付费模式。但是两个人对“film making”和电影评审的吐槽与讨论以及两口子吵架的模样却是真实有趣又令人心累。

54分钟前
  • 悟饭婆婆
  • 还行

看的过程只想说可快点闭嘴吧

57分钟前
  • 木子沐🌈
  • 较差

很Drama的舞台剧

60分钟前
  • 贾...
  • 较差

她无法理解这世上有人纯粹得爱着她,就像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一边吃着奶酪通心粉一边说出伤人的字眼。在台上没有听到感谢自己,让她害怕失去填补原型,犹如那段复吸的岁月。蛰伏身边汲取灵感,拿着黑人的身份只能谈政治也膨胀得喷泄对洛杉矶时报白女人好评的影评。毁掉了完美庆祝夜,忘掉这个最资本主义的主流艺术形式,在卑躬屈膝又自命不凡的生活里互相无法替代。

1小时前
  • 海雅的谷慕
  • 还行

一对势均力敌的PUA

1小时前
  • levitating
  • 还行

真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 窒息不是说片子质量 而是两个主人公的关系和情绪 所有的争吵都是源于一方的感受被忽视 进而对对方产生了失望 伤心甚至厌恶 想象下把婚姻故事中Scarlet和Adam争吵的戏份拓展成一部长篇电影 大概就是本片的观感 喋喋不休的从头吵到尾 逐渐拨开两人的过往和内心隐藏已久的脆弱 好在编剧在每段争吵中间有留给观众喘息的时间 像是舞台剧的intermission一样 男女主在吸烟喝酒 作为观众的我看的都身心俱疲了 然后紧接着又一长段唇枪舌剑的互相伤害 不过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男主aka新人导演对于他很介意or鄙视的洛杉矶时报影评人对他新片评论的一长段monologue 极其诙谐生动 同时还蛮有思辨性 本片的题材和形式亦给了两位演员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 而此刻看完片的我只想喝杯酒压压惊

1小时前
  • NolaMo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