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它上映,一看是潮汕方言电影,已先给它扣上烂片的帽子,在身边的潮汕人中,也确实没有看到半点水花,大家连给它一个看一看再评论的机会都没有。
那年,从深圳回归家乡一年有余,和男主一样,心自始至终都无法留在这里,因为不爱,所以干什么都不行,楼越看越矮,路越看越小,一切都是卑劣的。
前几天因刚看完导演隔了四年后的第二部作品《带你去见我妈》,才重新找出这部有点儿历史的电影来看,进步很大,也难怪第二部的评分高了许多。
接下来如果还有第三部,应该会多一些关注了,因为并没有我条件反射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嘛。
两部影片的名字,都是直白中带点儿土气,倒也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会大同小异。
一部谈父子关系,一部谈母子关系,前者突出潮汕老一辈男人的传统观念,后者突出潮汕老一辈女性的封建思想,父与母,在家庭观念极重的潮汕地区,几乎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每一步人生路,与生俱来的,耳濡目染的,基因与环境共同造就的,我们已经改变巨大了,但依旧不可否认很多东西还是传承了,无关好坏,都是必然。
想去外地发展,不喜欢外来媳妇,不能接受二婚者,这些其实每个地方都有,不是只有潮汕地区的人才这样,但只有潮汕人才能在这两部电影中被故事以外的细节所触动,那些熟悉的方言、房子、场景、菜式、仪式、人情世故,都能找到归属感。
潮汕人都看看吧,挺有意思的。
——2022.5.1看完
影片讲述了潮汕叛逆青年的成长,作为一个潮汕人表示真的很有潮汕味道,产生共鸣虽然结局感觉有点敷衍[捂脸](可能是自己对第一部潮汕电影期待有点高😂)印象最深的是后面369他爸说的:"做事,胆爱大,心爱细"因为我爸也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捂脸],好想知道是不是每个潮汕爸爸都是这么教育儿女的😂
一部情怀+父子亲情的电影不应该低分,至少是有用心说一个故事的电影。
开头部分的潮汕元素挺好笑轻松的,中间部分从退学到去深圳,整个描写有点过于平淡,讲故事的手法可以再多想想,有种感觉导演有很多要交代,但是时间赶,就一股脑全部告诉你。
一度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靠潮汕元素作为噱头。
最后父子的戏份,父亲的扮演者演技到位,能够将你我的情绪带入其中,很棒。
虽然说是潮汕地区的父子情感,但是能让大家产生共鸣。
父亲似乎都是默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儿子似乎都会将自己的不如意不足归咎于父母的安排。
这部电影对这种父子之间的矛盾做了一个和解似的解释。
父亲的安排并不是错,不能苛求在小城中的父亲高瞻远瞩,将孩子的一切安排妥当。
而孩子的不如意一部分来自自己的年少轻狂,一部分也是来自父母的疏于管教吧。
喜欢父子和解的那场戏,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桥段,从不理解到冲突,从冲突到互相理解,直至最后的和解。
哪个家庭、哪个父子不曾有如此经历呢?
最后长年灰色上衣的父亲终于换上了鲜艳的红色polo,完美结局。
对于电影处理不好的地方,很多地方值得再推敲打磨。
小时候369的歌唱天赋的显露,不是唱两首歌就能表达,在网吧打游戏并不能很好解释他的数码兴趣,加上最后直播脱口秀的口才,都有点无迹可寻,让369的成功看似速成浮夸,倒是侧面反应了这个社会的顽疾。
好的电影同样需要打磨,这部电影也同样需要,才能少一些速成的影子。
爸,我一定行的。
很棒的一部讲述父与子的片子,虽然节奏很平,没有太多宛转,通篇慢条斯理的都在像讲故事,但还是给人很不错的视觉享受,潮汕的景色不得不说很美,万年不变的习俗流传至今,吵吵闹闹度日的邻里邻间,听不懂的潮汕话,和片中一直在放的潮汕歌,听起来总有种凄凄凉凉的感觉,真的是是一部很有潮汕特色的片子,片中最喜欢的就是父亲跟儿子间的每次互动,从刚开始儿子退学,父子间的上钢上线,到最后的相拥言和彼此理解,其实片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沉默的爱,而儿子对父亲的屈从也不失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太多的细节在其中流露,为了不影透,还需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体都是满满的感动,整个片子步调很平缓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这种专门写父与子的影片还是极少看到的,体现了父爱的宽度,和儿子的理解和成长。
很多时候生活中,父亲跟儿子的角色总是不对调,充满火药味,但有时候都是因为缺少沟通和表达的因素,如果每对父子都跟片中最后父亲和儿子那样做到的互相理解,多交流,多一份表达,生活中父亲和儿子间的关系也就不那么敏感了吧。
最后的彩蛋千万不要错过,全场爆笑,真的😜😜😜有人说粗话太多,这方面确实是有点太多了,不过狗哥高中那个年代应该就是粗话遍行的年代,所以他拍出来的可能也会带有这样的(纯属个人猜测,别喷我)还有一个就是逃课就导致开除,这个有点牵强吧,记得我初高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逃课的,也不至于开除,其实可以是369自己不想读之类的也可以吧,不一定非得是什么事情,我的高中同学就有很多读到高二不读的。
还有的说圈钱的,我看完有看第二遍的冲动,虽然是有情怀在的因素,但是也是电影本身的因素占了更多。
前半部分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毕竟在学校的时候我可是乖乖女一枚,但是还是很符合我的学生时代,毕竟那时候确实有一些人是逃课不读,然后被抓到。
那时候不能在课堂上睡觉,会被老师点名😜😜。
后半部分在深圳打拼的时候比较有感觉,毕竟也是一个在外面打拼的人,有时候真的很累,想回家,但是想到我至少要在外面努力一下,至少要失败过才不会后悔,有时候也会想,怕什么失败,大不了回潮汕,哈哈哈。
再说到剧中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母,每次我说要回家,他们就说好,注意安全,不会过多表达什么,要走的时候也是默默地,不会表达太多的情绪,但是每次我妈总是会拿很多东西给我带来,我爸总说,家里的东西是最好的,哈哈哈。
最后的彩蛋真的是太搞笑,看到彩蛋的时候全场爆笑,让你们看看潮汕人的团结。
虽然可能剧情方面确实有点不衔接。
先说到这里了,等想到什么再来补充。
这部电影上映一段时间了,一直不太敢看,怕的就是会太过强调潮汕人这个群体而搞得刻板僵硬,害怕它放入太多旧的东西,没能表现出潮汕紧跟潮流的一面……担心的东西太多了。
今天中午在有点吵的环境中看了一部分,调低音量,对白自动脑补成普通话,感觉就是无功无过的乡土片。
很多地方给我 Puissance人给人一种敢闯敢拼的印象,其实这个闯是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上的,很多人出去闯也是因为有朋友同乡在某处,便一个带一个扩散开去,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
男主最开始是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内衣厂打工,后来去修摩托,最后因为朋友在深圳发展而去了深圳做直播,这个也跟很多人一样,家乡毕竟比较沉闷,年轻人还是向往大城市。
男主在深圳做直播卖保健品,居然有村里的人买了,后来喝坏肚子了。
这个也是有意思的,这也可以看做是“团结”的一种象征。
挺生动地表现潮汕的人情社会,无论你人在哪里,通过强大的潮汕圈子,都能够把你跟家乡联系起来。
前段时间某地有小孩失踪,一时间整个潮汕朋友圈都在转发,一天之内那孩子就被找到,可见一斑。
电影把“团结”这个因素放到花絮里算是做了很好的处理了。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以前的人有宗族情结,很多时候大家在一起脱口而出就是普通话,能把潮汕人弄成团的重要东西可能要算潮州菜吧,唯独口味比较难改变。
电影里所说的方言腔调是潮汕话里比较像台语的,越看越有台湾片的感觉,那种平凡的小乡村,有青春年少时的玩闹,有挣钱养家的辛劳隐忍,有往出闯荡的彷徨无奈,就是这种普罗大众式的东西才打动人。
PS 比《鮀·恋》好太多了,虽然群演很多时候是中景,但台词说得还是很自然的。
感情上是要打四星的,主要是表现得体,不过看木卫二打三星,还是参考一下他的评分吧。
潮汕观众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好把它当成台湾片或普通的青春电影,不要老去想它潮汕不潮汕的,吹毛求疵或盲目自嗨都会遮住视线。
没有像大家一样去电影院看,而是现在才在网上看完这部,第一部潮汕人拍,潮汕人作为演员、主角的大电影。
以看了多年电影的专业角度,这部电影没有多大的两点可以看,内容平淡简单,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作为一个潮汕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子,而且自己也是单亲家庭等我小孩,明白电影中作为父亲是又当妈又当爹的操心,自己多累都要为孩子做好所有的安排,孩子的苦其实他都知道,不知道怎么说好,脾气一上来也不知道怎么沟通,每次都是吵架结束,所以单亲家,父亲跟孩子其实不亲的!
这部片子我是想起我老爸了!
看电影前,我只知道这部片子的名字,觉得很真实,我有一部分很像369,经常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否定,导致我现在很自卑,所以我很羡慕369的那种“厚脸皮”的精神,这样形容有点不恰当!应该说是相信自己是金子。
电影的拍摄分镜和拍摄角度我觉得很棒,主角的眼神有光。
我并不了解潮汕这个地方,但看到影片后面两个人,可能是导演和男主,在谈论电影里没有体现的潮汕精神,我感受到了导演要表现的父亲与孩子两代人的矛盾。
我现在是大三,马上也要面临着就业还是考研就业这些抉择,父亲给了我很多否定,我也不知道我以后能干嘛,但我一定会有一天坚持不下去了像男主一样,一通电话打回家,说我想回家了……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是七月份去广东。
跟潮汕朋友吃饭,闲聊起工作,对方打开了朋友圈,点进去一个连接,问我听说过这个吗。
当时只知道,那是个发生在潮汕地区的电影,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爸,我一定行的》。
单读片名,想起监狱出来的张作骥,他有一部短片合集性质的电影,叫《爸…你好吗?
》。
片名透露电影讲父子情,翻涌在网络上的声音,清一色变成了父权体系讨论,宗族观念认同,还有潮汕人民的大联欢。
这里头有不对的地方。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公开在电影院上映了,它就已经摆脱了特定的地域话题。
正如,不必因为九把刀拍了《报告老师!
怪怪怪怪物!
》,就觉得台湾人全在搅拌血色浆糊,又或者,台湾人民不应该被表现得那般鬼畜。
远的不用多说,汾阳县城的小武、苏州河畔的马达,他们都从很小的天地,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作为一部讲方言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做到了能用方言的地方,基本上用了方言。
片中人物角色的名字,也是一些下三路的方言。
不得不说,这是南方谱系电影的进步。
八月份,电影院还有其他几个小片。
有部关于客家的山村风貌,童年往事,小朋友讲的都是普通话。
如此创作,做选择,已经背离了一部电影所要追求的。
做工越精细,感觉愈虚假。
一部主打父子情感牌和地域认同牌的电影,也没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这容易点燃双向的地图炮。
一种来自外界,不闻不问者居多,而偶然闯入的,往往会产生隔阂感。
然而,我认为《爸,我一定行的》的炮火,并非来自这里。
另一种,是在豆瓣等网站上见到的。
许多来自潮汕本土,广东,还有周围临近省份,福建之类,他们反而会认为,《爸,我一定行的》无法代表潮汕,并且认为是在抹黑潮汕,封闭,嘴碎,不上进等等。
我是心想了,这什么年代了,还有一部电影能抹黑一大片人群的?
根本不可能呀。
你以为是天降大雨,淹了潮阳。
抱歉,我提到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新闻。
希望大家关注下汕头那边的灾情。
恰好相反,我觉得《爸,我一定行的》里顽劣、不着调的主角,是大陆青春校园片很少见的人物,真的很少见到,我都怀疑这种不学无术打瞌睡的人,不被校花嫌弃,居然还能如鱼得水,居然过得了审。
单看学校打闹戏份,厌学情绪浓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台湾青春片。
同样不失水准的,还有父子间强烈隔阂的细节采写——儿子以为父亲能帮衬人生一切,该出手的时候却没有出手。
包括父亲的演员,还有村民的配角都出彩,不逊之前在影展上,被王家卫追捧的那部小成本电影《喜丧》,里头也有一些素人演员,完全就是从乡下村口拉来飙戏的。
比较遗憾的,是电影离开汕头,去了深圳,《爸,我一定行的》也迷失了方向。
公司餐厅等段落,无论取景还是拍摄,都是浓浓的网大练手感。
如果把深圳的网红直播部分,压缩为一个短暂的,长大后的尾声;而倾全力在老家的青春蹉跎故事,加强学校部分的支线和配角人物,那个倒霉鬼,校花,或者是老师主任,电影显然会更有看头。
对逃学威龙的主角而言,外面并没有广深大城市的社会人,外面直接就是城乡结合部属性的近郊村。
还有父亲去学校求情之类的戏份,如果那一次是最后通牒,那么,可否在之前,就安排上相关的铺垫戏码?
显然,编剧导演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加入一些他个人判断的,更容易吸引眼球的玩直播,搞选修,新新人类戏份。
然而,这部分才是充斥在主流影视中,最为廉价的内容。
这也是电影被狂减分的一大由来。
作为一部电影,如果许多人物最后无影踪,那会造成断裂感。
一部围绕父子关系做文章的电影,同时横介于学校与社会,潮汕(小城镇)与深圳(大城市)之间的电影,它所可以发挥的东西——无论情感诉求,还是故事连贯性,《爸,我一定行的》都可以做得更加凝练。
电影下了不少心思,比如父亲打电话,与回家后发动摩托车。
至于本地民宿与重要节日,那些浓浓的家乡风味与永恒思念,电影会把它们编入主人公的失败成长史,娱乐性与煽情效果都有兼顾。
像《爸,我一定行的》在北京与上海这种新旧电影中心(意味着最有消化小众电影与文艺电影的大城市),排片几乎为零,主流院线片基本上没有。
与之相映的,像《北方一片苍茫》这种一片凉凉的糟糕艺术片,和《大三儿》这种随便看看的纪录片,却有相当多的友邻看过,并撰写评论。
尤其是不能好好说话也不能好好表演的前者,在我看来,市场或话题价值,都不如这部潮汕片。
难道,这部分人群就不是一部小成本潮汕电影的受众?
抑或,豆瓣关注与真实票房,其实并不构成正比关注?
电影里的中学,是一所挂着纪念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名为蔡楚生纪念中学招牌的学校。
原来,蔡楚生与郑正秋(所有学习电影课,了解中国电影史都知道的人),他们都是汕头潮阳人。
华语电影的中心,一百年间不停移动。
解放前是上海无疑,新千年开始,北京成为电影中心,北派电影近水楼台,涌现出山西与内蒙古等势力,直到近年,稍有南派崛起的意思。
但由始至终,华南沿海,尤其是从上海,杭州,温州,福建,潮汕,甚至是广州、深圳,它们被经济浪潮席卷的同时,在影像世界里是一片空白。
如同写小说的人,很难在高铁、网购、移动支付的当下社会中,找到一种妥实的,非文联的,有穿透性的语言。
关于这片地方的电影,完全是把它们当做背景。
这个城市,可以是豢,可以是滨海市,反正是什么都可以。
唯独不能是真实的南方城市。
如此来说,《爸,我一定行的》里的汕头潮阳,已经是过于真实的南方小镇。
有机会,希望你们留意下它。
他们也在看这部电影
去年有一部电影还是挺特立独行的,很多人说它是一部潮汕人的电影,的确也是,主创人员大部分都是潮汕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也是潮汕,甚至很多对白用的也是潮汕话。
很多潮汕人看了感同身受,尽管拍片场次不多,主创团队也是电影界的小白,还是获得了4000多万的票房。
这部影片就是《爸,我一定行的》。
《爸,我一定行的》讲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名叫369的来自潮汕普通村镇的一个普通人,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在高二时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辍学。
辍学之后该做什么呢?
父亲觉得他不能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于是到处托人帮他找工作。
不过369高中都没毕业,又没有什么技能,能选择的工作有限。
也许是不能激发兴趣,那些工作369干的时间都不长,最后真的就变成在家里依赖父亲的“混混”。
就这样,369浑浑噩噩的在家里混了6、7年。
而这些年里唯一没变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与高中时期校花的联络,一直对与校花的感情有着憧憬。
直到有一天,他的损友突然问了一句,难道他不担心校花在深圳会被其他人追走?
仿佛被点醒的他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去深圳。
见面之后当然是万分的失望,因为校花已经有了男朋友,他们虽然保持着联系,但终究不是一路人。
正当369生气、沮丧、迷茫之时,他幸运的在一个网红选秀活动脱颖而出并被主办方签约了,从此开始直播带货的网红生涯。
之后便做得小有成就,有了比较好的收入。
可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父亲却不喜欢这个职业,双方引起很大的冲突。
父亲强烈的不满还是提醒了369重新思考,再加上老板更“无底线”的要求,让他意识到这终究不是长久之事,于是决定放弃当红的职业回到潮汕老家。
而到了这个时候,他在情感上开始理解父亲的行为,感受到了对他的关爱,觉得要正正经经的做事,与此同时,父亲也更深的了解了他的想法和志向,两个人和解了。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
369开了一家颇具特色的潮汕牛肉丸火锅店,并利用网红的优势把这家店经营得风生水起。
在影片的结尾里,他与父亲、女神之间的关系都已经重新修复好,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这部影片里,369有两个重要的人生转折都与他的情感成长相辅相成。
第一个转折点是发现女神已经有了男朋友,而当时的他却碌碌无为,这激发他成功的欲望。
第二个转折点是因为网红职业引发了父子二人的冲突,他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但父亲却认为丢人。
这个冲突最终让他告别了没有违背良知的做法,选择回家去看望父亲,从而选择了另外一个人生。
这部影片的亮点:一、影片前段有些搞笑,但后段比较感人的,既兼顾了娱乐性,又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二、影片的镜头浅显易懂,没有故作高深的片段,台词也比较接地气,普通观众很容易看懂。
三、影片中对父子感情描述非常自然和真挚,与真实的生活很接近,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影片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一、影片的整体情节比较简单,叙事方式很直白,重点的情节不够突出。
二、影片中大部分的背景场景都来自于与潮汕有关的人文、风俗和习惯,所以片中的一些梗,不熟悉潮汕文化的人get不到,包括片中的很多地方都采用了潮汕方言,会削弱其他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这可以说是影片的特点,也可以说是限制。
三、影片的整体感觉是很多镜头语言表现得比较犹豫,可能与主创都是新手有关,还有一些模仿的痕迹,显得不够自信。
有点感动
两年前看的 感觉地道的潮汕人才能看懂 笑死我了
靠潮汕老乡包场撑住票房的奇葩片子,只能说明潮汕多抱团和多有钱
给所有的潮汕味打call,就是片子毕竟有点小众了,虽然也许全国公映,说不定还可以海外去,可是受众基本上都是潮汕人。希望有天能有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的潮汕电影。我在里面看到了我的童年,看到了我的爸爸。
我觉得这部电影将男主角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从之前在家乡的落魄到在深圳发展起自己的小天地这一过程很自然,他从小没有母亲的照顾,是父亲一个人抚养长大,自然有些叛逆,又加上天性爱玩,读书不努力,最终他辍学了。没有上大学的他想要赚钱何尝容易,在家乡打滚了7.8年依旧还是一个小混混,但他始终还踹怀着出去闯的决心,最终带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离开了家乡,去深圳。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使和父亲争吵,却时时关心着父亲。在做主播卖假药被父亲打耳光之后,他最后选择做起潮汕特色的餐饮--牛肉丸火锅,再加上他精彩的脱口秀,让他找到了下半生的落脚点,实在不易,让我佩服
虽然中间有些演技十分尴尬,但父亲这个角色演得真的很生动很催泪,戏中总能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这也可能是部潮汕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一部电影吧,如果去掉一些粗话可能会更好。还有最后看完格外想吃肠粉和牛肉火锅怎么回事???
凑合吧。整部作品稍显稚嫩,很多情节的设计其实可以更好,也更有戏剧冲突感。
最大的败笔是369这个名字。其实比我想象中好多了,尴尬度也还好。但是让我推荐给别人看?想想还是没有这个勇气
这种纯方言的电影还是很少,特别是其中的父亲,感觉非常真实非常接地气……父子隔阂这种题材其实不好做,细节过渡比较生硬……
剧情一般,有些借鉴别的剧桥段,但是本土方言看起来另一种感觉
潮汕人的特色电影,看预告和演员还以为是个烂俗的圈钱片,结果是个深客的情怀片。潮汕的生意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很知名,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的人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人用无数辛劳和时间踏出来的血路,渐渐的被包装成奢华的星光大道,而这部电影把他打成原型。影片的各种缺点显而易见,乱入的歌舞场景,又干又尬的笑点,有些可笑的咸鱼翻身,这点事让我最不喜的,也是最有意思的,369的成长混入了浮躁的直播网红风气,而父子间的那一场争吵,围观的网红却一个个是个麻木的脸,谁又何尝不是在挣扎呢??潮汕风情的日常很写实,亲情的点也比较丰富,可以一试,然后见仁见智吧。
父与子的问题是永恒的优质戏剧材料。但这个问题要说好也不容易。要兼顾潮汕乡土风情的同时又要讲好故事,难度不小。单从选材来说还是很成功的。
浪费了我生命中宝贵的90分钟
老婆是潮汕人
2018.09.30 普通至极,拿不出手
就是一部烂片 然后换成潮汕话就变成情怀了?我情怀你奶奶啊!!#老板 洗钱吗#
看了《带你去见我妈》后来看第一部,这部实在是有烂片嫌疑,明显还很不成熟,剧情很生硬突兀,乱七八糟的太多,导致导演具体要表达出的矛盾点什么的也没太能get到(就算单单要讲男主不生性,然后和老爸不和这个核心冲突??那也应该更具象化吧)有些人物表现也没有很自然,就更出戏了。。还有最后还是强行大圆满结局我很不喜欢。
不要以潮汕情怀来卖弄人!剧情一般,演员除了2个老戏骨水鸡兄可圈可点,其他人都很业余。导演根本没有用心去拍摄潮汕风土人情,请参考本土港片(香港没有潮汕大吧)再参考台湾小清新台语片,人家都冲出亚洲了!潮汕籍出色的导演太多了,李安,徐克,杜琪峰这些就够浪险了!他们没拍过潮汕风土人情吗?别说他们王晶等很多香港导演都拍过,比如最近的《追龙》《树大招风》等,再说演员,潮汕籍专业演员很少吗?我身边都有几个是毕业于中戏的!不要卖弄情怀不要把本土人员真情流露当成噱头,这是电影需要的是专业的艺术表演,如果要卖弄情怀欢迎导演自己关起门自我欣赏还有那些你行你上啊这些人,你用冰箱还需要学会制冷吗?不好就是不好!90年代潮汕歌曲跟闽南歌曲一样遍地开花,近代有五条人民谣,这些都是潮汕文化,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去宣扬。
比较稚嫩,强煽情,其实中国的父子都不会那么直白地表露情感,更不用说深情相拥。相比之下《带你去见我妈》要好很多。
潮汕被打上很多的标签,褒的贬的都有,这下好了,又多了一个标签,“潮汕人不会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