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蒂斯
Атлантида,荒芜世纪诗篇(港),末日荒芜诗篇(台),Atlantis
导演:瓦连京·瓦夏诺维奇
主演:Vasyl Antoniak,Liudmyla Bileka,Andriy Rymaruk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语言:乌克兰语,英语年份:2019
简介:2025年,战争结束的一年后,乌克兰军人塞吉回到现实生活。创伤后的日子并不容易,工厂主管嫌弃、同袍轻生、关厂失业,连家裡的熨斗都不管用,只能在野外猛射人形靶发洩。失业的他因缘际会加入挖寻军人遗体的「黑色鬱金香」计画,认识了志工卡蒂亚,在荒芜废地挖掘的同时,也像掏挖著满是创伤的自己,打开被战争所侵蚀的腐肉,希冀能长..详细 >
末世景象 颇有欧洲艺术片风骨 好几个镜头很震撼 但是散 最后那段性爱戏实在没必要 一下子破坏了整体的调性。
还是不错的,有些触动,对战争的残酷。人会变得无情,只有肉欲。
#76th Venice#地平线最佳影片 固定镜头 战后景象 死亡气息弥漫 绝境之中仍有生之希望
关于战争的创伤和人人如何与世界相处。镜头很冷静,但每个场景又充满了挣扎。在一个死亡遍野的世界里,关于人的生长和变化。所有人都被空间扭曲成独特的形状。同时,这个形状也仅仅属于这个空间。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挖掘机斗里洗澡,夜里枪杀冰雕,卡车里做爱
FNC电影节 今年 online...visually stunning:static shots, long takes, coldish color 有点形式大于内容 完美的festival film genre
乌俄边境的近未来战后幻想,工厂在1984式的派对中关停,士兵转业开卡车到处送净水,考古学家挖掘的是刚结束的战争史。人像自然,外表生涩内在污浊,每一帧画面都庄重,苍凉,令人畏怯。巨大温差下,肉体、呼吸和柴火都像在红外镜中一样孤苦而扎眼,成为黑暗中的焦点。《The Tribe》摄影师+剪辑的全才之作,应该是新世纪最凄冷的片子之一,世界电影的兴奋点。top 2020
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幻正统,大抵是建立在科技更发达基础之上的明天更美好。这部片子首尾用了两次热成像,除此以外几乎没技术啥事。与之对应的,是对日渐崩坏未知前路的恐惧与迷惘,导演的表述是确定只会越来越差。柏林墙及红色联盟先后倒塌以降,曾经的不满越来越多的转化为某种缅怀,仿佛在追悼模糊记忆里的圣城。美苏争霸演进成这般南辕北辙,想来也是欷歔不已。
★★★☆
借助热成像,费力捕捉生的希望,却也深感活着的无望。到底是怎样的过往,才让一个人失去痛感任凭高温的折磨、无力辩驳选择坠落死亡。借助男主的一双眼,其实我们就在见证2022后的真实景象。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久久凝望,在那里,万事苍凉。
为了真实有些过分做旧了,很多长镜头像上个世纪的生活片段的白描,却没有足够的才气去用令人深思的情节勾勒出灵魂。亮点只有首尾的热像暗示了黑暗世界和人类的互相温暖与伤害,以及钢铁工厂的空寂景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中间太长时间的叙述都是缺乏技巧与故事的,令人很难跟随剧情思考,同时,以反战为内容却过于站在乌克兰主观视角也给人以不真诚的感觉。
俄乌战争笼罩下的乌克兰预演,死气沉沉,目之所及一片废土,末世下的人们只是活着,但灵魂已死。
7分吧 我的天 没看过这样的电影,最后推开门外面下雨 太美了
所以打那么多仗就为了离开吗?在尸骨遍地钢铁废墟上的热成像 非常非常浪漫 但放在当下的战争里竟然觉得这些避世的爱人有些可笑 未来竟然如此迅速地降临了
以“热成像”影像的方式开场,呈现出战乱时期俘虏几近被活埋,暗示着战争的凶残;再以“热成像”的形式结尾,表现出战争后,大兵回归爱情和家庭的温暖,笃定着信以未来的希望,用热成像作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但细看之后,还是觉得噱头大于了其实际意义。一部完全走艺术化特色的电影,其镜头的捕捉和用镜头叙述故事的方式很有意思,电影带有艺术感的氛围环境为这个平庸的故事增添了很多亮点,甚至可以说其为完全依靠电影艺术化的烘托,即便最后男女演员在盛放着裹尸袋的密闭空间中发生性关系,也不会令观众感到很突兀,但要是问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导演的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时,或许又变得不那么明朗。这是一部拍给真正懂得导演用意的观众看的电影。
3.5
通过战后的世界来看战争的残酷,就是固定长镜头像片段合集,故事性没那么好。
在我极度爱困的时候,看着这简介和几张图,让我以为是剧情节奏紧凑的片子,结果却是一部慢节奏从外部孤独到内心的片子,最后找到了相互依偎的人真好。
触目惊心,这仿佛是写实的战后乌克兰,可讽刺的是电影上映三年后的今天俄乌战争居然正在进行着。而电影中的一切也都可能是未来以及正在发生的事。Heartbreak Warfare.
终于在电影里见到了「铁锅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