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家庭的悲剧是由于十一岁孩子的意外身亡。
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离开,对任何父母都是极其巨大的伤害。
二战的时候幼儿的夭折率还很高,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虽然孩子死去父母会很伤心,但是毕竟孩子还不能和父母有太多的交互,而且这是父母尚年轻,有了下一个孩子,悲伤总是可以淡忘的。
但是如果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离开,父母已经投入很多,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父母年纪大了,再有孩子也比较难,没有新的慰籍,悲伤的延续就会一直下去。
这就是本片的矛盾的起源。
一开始夫妻两人的见面就感觉到两人很生疏,因为彼此都在埋怨对方,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
而且越是亲密关系反而很多话还就说不出来了。
男主人公经常为了紧急事务跑出去,不能说没有不想面对妻子,而想起孩子的离世的念头。
这个节打不开,生活就出问题。
二号男的魅力我是没太看出来,不知道他们都彼此喜欢什么。
还是想起李连杰在中南海保镖里的好,女人是需要陪的。
自己的女人要看住了,每个人都有不想说出来的心里话,都可能会一时冲动,要防微杜渐,多陪伴。
出了问题不要只是互相埋怨,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生活更加艰难。
在盟军胜利背景下,失去儿子的英国军官夫妇占领失去妻子的德国设计师父女之家的故事。
全篇都在民族矛盾和情感依靠之中穿梭,在反差和矛盾中扭曲着人性,带着一种隐忍冰冷的清醒,温度冷却不凉。
有大量的近景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变化。
视觉和情节极佳。
故事在三个矛盾中发展:首先是军官丈夫,没有战争带给军官们纵欲和暴戾之气,开篇一句“汉堡昨天扔下得炸弹比整个战争中对伦敦投放要多得多!
”就感觉到了他与其他军人的不同,面对饥民的态度、挽留了德国人一家、面对居住的德国人是否为纳粹也不关心的态度,富含同情心和人为关怀,有别于军中官僚。
其次是夫妻俩对战争伤疤的认知和处理反差。
军官太太的冷漠无情,强烈的界限意识、对德国人的排斥,源于与德国的战争杀死了她儿子!
她对痛失儿子有深深的内疚,对战争无比憎恨,却因为丈夫是军官,这种愤怒无处安放,她痛苦,却始终没能治愈。
渴望前来德国与丈夫一起疗伤,却又得不到,日日隐忍着、疼痛着。
军官对丧失儿子不是不心疼,是想通过对工作的极度投入,麻木自己,忘记失去的痛苦,他甚至逃避夫妻感情,遁入工作之中。
两口子没有情感的支撑,甚至吵都吵不起来,这婚姻如同被轰炸的汉堡一样,废墟一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同一屋檐下两个家庭的冲突和畸恋。
德国建筑师一家对生活品质(绘画、钢琴、阅览室)、设计理念(各种设计大师作品)、生活乐观态度(从建筑师沦为钢铁浇筑员也保有风度)、对孩子叛逆的包容心态(“我只是他的爸爸而已”),甚至妻子被炸死,这些都没有被炸弹或者战争摧毁,疼着、茹血隐忍。
战争让两家人住到了“一起”,“痛失家人”让两家人联系在了一起,钢琴成为了开启两家人沟通的桥梁,男主的女儿成了军官夫人对孩子的情感寄托和治愈内心的良药,德国建筑师像丈夫一样的呵护、支援,好似弥补了军官夫人婚姻中两个重要角色的“精神空缺”,德国建筑师也把对妻子的情感需要投射向军官夫人。
双方的不伦情感因彼此需要而越燃越烈。
但,正如电影开篇所说,深藏在下面的彼此仇恨,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停止。
二人的不端关系终还是露出马脚,被军官发现,战争胜利了,妻子婚姻中自己却输给了德国人,在这情绪错综复杂时,一颗子弹,让人们从粉色的婚姻战争中扇回到冰冷的嗜血现实。
军官知道妻子留不住了,干脆爱她就让她走。
在这场婚姻战后的废墟中,妻子可以率先赢得治愈的阳光,那就去吧。
到此已是完满。
结局返回是有些刻意了,反而掩盖了军官情绪变化的光泽。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男主这么牛的军官,能坐到这个位置,肯定不一般。
这种级别的领导,找女人不是随便找?
何必纠结在一双破鞋身上。
每次看到你老婆的脸,你不会想到她曾经和你的敌人那个什么吗?
而且最后被暗杀的时候,房东的女儿叫出刺客的名字,和刺客肯定有关联,就这样放过了。
没看懂英国男人,都这么开放的吗?
真的是,穿这身军服,从头绿到尾
个人非常讨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宏大的战争场面里讲的不是人性而是家长里短,前半段总觉得有删减,E大的女儿感情线有点突兀感觉像凑数的,但是耐不住凯拉奈特利的光环是我每部戏必看的人选……另外就是这么荒唐的出轨理由竟然看的心情激荡一点不觉得色情和猥琐更不会觉得肮脏,忽然间怀疑自己的三观是不是碎了一地,这点真是厉害的不得了
坐在咖啡里,面对的大西洋的层层波涛,写下这篇影评。
接近中午时分,海边咖啡吧的人渐渐多起来,昨夜通宵达旦狂欢的人们也陆续出门,一个充满热情和生活气息的周末。
我们是如此幸运,生活在这样和平的时代,可以认真度过每个充满形式感的周末。
回到1945年,那时的二战刚刚结束,可德国人民还未从崇拜希特勒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几个winner占据着,自己的资产也随着失去。
男主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既承受着战后从零开始的生活压力,又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幸运的是他碰上了一个善良的军官,得以在战后继续住在自己家中的角落。
尽管他和女儿可以留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可看着自己房子的主人变成别人,这种滋味一定不好受。
面对女主的冷漠,自己却还不得不保持淡然。
另一个受害者是女主,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在德国人的炸弹下,本应对德国人充满着恨,可这种恨却因自己原本的善良而变得柔软,在这点上,其实她和自己的丈夫是一样的。
女主受伤的心灵从一开始就没有遮掩,在弹琴时情绪的爆发,也顺其自然推动了她和男主建筑师的爱情的发生。
从她对男主的冷漠到猜忌,怀疑男主就是纳粹分子,再到被男主强吻后态度的转变,女人,终究还是女人,始终逃不开爱情的魔咒。
凯拉奈特利那张冷艳的脸庞,把这种冷漠、柔软以及内心矛盾的转变过程演绎得丝丝入扣,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找她非常合适。
在爱情发生的时刻,她也敢于为艺术献身,记得在《救赎》中,她也有全裸出境。
受害者男主建筑师,瑞典演员亚历山大演绎,那种帅气逼人的感觉,让这段出轨的爱情变得如此美好,看完后我也希望女主选择和他在一起。
一开始他的男主光环还比较重,可最后却越来越弱,所以一定会让很多花痴妹子感到遗憾不已。
可是导演这样设定一定有原因。
不管怎么说,他的演技都一流,演出了一个深沉男人的隐忍和无奈却有所克制地爆发,演出了内心失去妻子的伤痛,正因为伤痛之深,所以才对女主如此这般珍惜,从他听到女主弹奏《月光》,到紧紧环抱住哭泣的女主,都可看出他对女主的爱。
最后一个受害者是丈夫。
其实看到最后,才渐渐懂得丈夫内心的伤害不比妻子小。
和建筑师的设定正好相反,一开始并没有令人深刻,可是到了最后,并且回忆前面和女主相处的细节,才让人明白他所受到的伤害,男人确实是把很多情绪藏在心底的。
直到看完电影思考时,也不难发现,男主始终不愿意且没有再杀人,何尝不是因为自己体会过失去亲人的巨痛?
所以说男主丈夫的形象是一个从弱到强、引人深思的。
在爱情片中,怎能没有大胆的肌肤相亲呢?
爱和性的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爱情啊。
本片是一个大女主的片子,另外两个男主都有所弱化,片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这段出轨的爱情的发生,从冷漠到冲突,再到一切的发生,最后还完整地说了男女接下来准备一起离开的打算,这期间,丈夫的形象都比较弱化,直到最后表达出对女主的感情,男主光环才开始强化起来;建筑师从毫无察觉内心已有变化的女主,到最后不得不黯然地登上了已经渐渐加快的火车,这时的形象更是有所弱化,因为导演并没有按照前面美好的出轨爱情而设定或圆满或遗憾终生的结局,最后男主一定是遗憾的,女主也一定是遗憾的,可是都并没有特别演绎这段爱情的遗憾,这并不是说明这段爱情不真挚;我想,导演这样不偏不倚,是想告诉人们,不管爱情有多么令人向往和不顾一切,不管夫妻之间有多么严重的问题,终究不过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罢了,无论女主选择谁,生活还是要继续,正如最后建筑师在看到女主的犹豫,急忙上前并再次提到了“重新开始”的选择,他认为的“重新开始”是和女主一起,而女主也回应了建筑师她关于“重新开始”的选择,可定义不同,她的“重新开始”是和丈夫一起。
伤痛和变故之下,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重新开始”,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罢了。
故事到这里结束,也告诉人们,激情过后,选择过后,每个人仍会承受选择的结果,或好或坏,或不变。
看这部电影,不用提什么三观,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听人提到三观,人性太复杂,三观如何才是正确的,又如何定义,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正确性。
在自己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有忏悔和矛盾。
只不过需要承受自己选择的结果罢了。
战争下无人幸免——《余波》
今天介绍电影《余波》。
片名The Aftermath (2019),别名情,敌(台) / 敌人妻(港)。
电影《余波》改编自瑞迪安・布鲁克RhidianBrook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德国汉堡,英国军官上校刘易斯Lewis Morgan前来驻扎,负责战后重建工作。
刘易斯带着妻子瑞秋Rachael Morgan住进了一栋德国人的大房子里,房子的原主人斯蒂芬・卢伯特StephenLubert被赶到阁楼居住。
影片探讨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灾害,不论是直接参战的军人,还是竭力躲开战争的平民,在战争阴影笼罩下,谁都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悲剧。
有的人失去儿子,有的人失去妻子,有的人失去爱情,有的人失去生命。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在剥夺他人幸福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
像刘易斯一家、斯蒂芬一家的悲剧还算可以,至少他们不会为生计发愁。
影片中普通人抗议示威的口号是要吃的“Feed us”。
毕竟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追求感情诉求嘛。
因为刘易斯的工作任务是战后重建,所以处理好和当地德国人民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房子主人斯蒂芬是当地的富庶人家,他的妻子娘家拥有一所船厂,家底殷实。
斯蒂芬和女儿生活在这里,还有几个仆人负责日常起居。
他们居住的房子也是一座豪华别墅,内部装潢也十分奢华,极富艺术性,处处都彰显着主人的有钱。
刘易斯原本可以赶走斯蒂芬一家,可刘易斯执意留下斯蒂芬一家,目的就是为了今后好开展工作。
这样一个淳朴的出发点成了整件故事的基础。
刘易斯和瑞秋的儿子在二战中被德国人空袭炸死,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割裂。
就像镜子被打出一条裂缝,尽管还能勉强使用,但裂缝会一直提醒大家,这早已不是当初的镜子。
刘易斯和瑞秋一直没有公开指责对方,却又在心里默默地责怪对方,两人也总是找出各种理由分开,进一步造成夫妻感情破裂。
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各大城市展开猛烈空袭。
斯蒂芬的妻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炸死。
一直没有加入过纳粹的斯蒂芬,也成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斯蒂芬的女儿更是对盟军极度厌恶,甚至加入青年党,想对占领家园的盟军发动袭击。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维系婚姻稳定的重要桥梁纽带。
当孩子没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就显得十分脆弱。
刘易斯和瑞秋夫妻双方表面上想要修复关系,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畏缩不前。
刘易斯借口执行军事任务,连孩子丧礼后的休假都不执行,不愿意回家面对妻子。
瑞秋更加不会说谎,肢体语言明确表明了对丈夫的嫌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门口的NTR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斯蒂芬成了鳏夫独自抚养女儿,还要面对处处刁难的盟军军官,心里也是窝了一肚子火。
可以肯定的是,斯蒂芬突然袭击吻住瑞秋时,很大程度是出于报复心理:既然你们让我失去了妻子,我就占有你的妻子。
后面剧情就顺理成章了,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在空虚寂寞冷的环境下,慢慢发现了彼此身上的文艺气息。
一个是建筑师喜欢画图纸,一个是钢琴师喜欢弹弹琴,两人就这样开始了蜜月期。
最了解女人的还是女人。
瑞秋的塑料姐妹花苏珊Susan很快就嗅到了瑞秋的变化。
一个人处于热恋状态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发生变化,苏珊很敏锐的发现了不同,并在故意试探后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从苏珊婊里婊气的言语中,观众们可以知道,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纯粹建立在丈夫们的工作关系上,完全没有真情实感。
这也为后续苏珊拐弯抹角地出卖瑞秋打下伏笔。
苏珊把自己发现的大瓜告诉了丈夫,再由丈夫不经意地告诉刘易斯,剩下就让刘易斯夫妇闹去吧,苏珊负责吃瓜看戏。
影片中的感情线索处理结果还算不错,这里不剧透了。
痛定思痛的一群人最终决定重新开始。
就像斯蒂芬所说,一切归零,零点即是旧生活的终点,也是新生活的起点。
战争下无人幸免,感情需从零开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1. 影片设计很美。
2. 内容上完全不同于二战其他影片,本片崇善!
3. 几个片段不好:一是男主初次亲吻女主,没有逻辑,似乎只是纯粹的动物本能;二是男女主角亲密发展的过程太少;三是男主女儿完全接受女主的细节太少;四是结尾太俗套,无法理解Lewis的大度!
4. 背景音乐非常优雅动听,引人遐想;特别是男女主角床戏那段的钢琴音乐(the Attic)唯美无比。
Martin Phipps专为此电影创作了一个专辑。
The Aftermath
二刷 为了那些羞羞的画面 女主是个缺爱的孩子 谁更爱她 她就跟谁 男主太帅了 爱的太快了 满满的荷尔蒙 终会两相厌 她感到没有安全感 老公这边毕竟基础牢 而且心结也打开了 他们更像一个team 更有凝聚力 如果女主坚强一点 富有一点 她可能和帅哥走了 但是她其实不自信 她需要一个人帮她疗伤 而不是仅仅掩盖住伤口一走了之 帅哥男主是一个熟女杀手 他开始是在女主身上泄愤加报复 而后利用她拿到良民证 当然后来也在干柴烈火过后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 不过女主并不是卡门或者安娜卡列尼娜 我感觉她也没有那么需要一个情人 如果她能从老公身上得到慰藉的话 她更需要和看重家庭和安全感 毕竟是七十多前的英国人观念还是传统的 情人是一个暂时的替代品 英国女人大概不是像法国女人一样 把情人放在第一位 她发现老公还是爱她和孩子的 就决定了还是回到老公身边 有点像甜蜜蜜里的李翘放弃了黎小军 留在豹哥身边 有些人还是留在心里就好了 留在身边的要是更爱我的那一个片子里的两个男人都是绝世好男人 善解人意 或者努力去尝试理解对方 责任感爆棚 有男人味却没有大男子主义 宽容 多金 有才华 一次都让女主遇上了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从女主身上我也看到了我的贫穷 好男人 是多么稀缺 因为我无法想象和理解 男人会这样对待女人 见过女人在男人出轨时自我反省的 没见过男人反省的 为了孩子坚决不离婚的女人我见过 没见过自己出轨还怼老公的 不让老婆和陌生人说话的家暴男也不少 看到做头发回来的老婆充满感激的男人真没见过 电影里的男主 比来自星星的你更像外星人 那一定是一颗女人都想去的星球其实也并不是说去了会三宫六院 真正的有钱人也不会大手大脚胡吃海塞一身名牌 有钱的快乐在于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你遇到喜欢的合适的需要的就可以去try 而不是你的经济实力不够所以只能买这个 我想拥有寻找的权利 在我遇到ta以前 不想有人不停的警告我 快点买啊 不买就买不起了 然后只好随便买了一个我并不那么想要的 然后 就一切都结束了 再也不能去逛街了 这是我们这个星球目前的规定 我觉得会有更合理的规定制定出来吧 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的 更公平的婚姻制度 建立在宽容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而不是针锋相对和相互捆绑 离开和相聚也不一定是幸或者不幸 希望更多的人能历尽千帆找到你们都认为是对的那个人
英国电影《余波》,从故事背景看,发生在二战德国战败后,英军接管几乎是一片废墟的柏林,进行铁腕般的肃反,以维持刚刚建立起的新政权,战争的余波远未平息。
从人物心理看,战争的创伤,所造成的伤害仍在剧烈发作,消除余波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冲突,而且一触即发的时期。
战败者与占领者之间,英国人与德国人之间,英国家庭内部,在外面忙于工作的丈夫,与仍沉浸在失去儿子痛苦中的妻子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些矛盾释放,发生碰撞的结果。
都是战争惹的祸。
敌对国相互轰炸,这边被炸身亡的是妻子,那边是儿子;丈夫与敌国作战,前方打了胜仗但却保护不了后方的儿子;……这些都不是一起弹奏一首月光曲就能化解仇恨,不是女主人公最后回到丈夫身边就能平安无事的。
战争,无论是所谓的正义还是非正义,遭受灾难和痛苦的都是百姓。
战争使人的私欲和丑陋本性得到最大的彰显,使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同一家庭的矛盾产生激化。
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前后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过艰辛阅历的成人都很难,更不用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少女。
战争不能练就宽厚包容的男人,更不可能造就天使般的慈母,其结果只能是人间灾难,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颗颗变态的心。
《余波》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溢的故事,英国人和德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都算得上内敛。
战后这些男男女女的心理惶惑,一瞬间的爆发,又回到原来状态,这种艰难的疗伤过程,这般困惑,这般纠结,就是处在余波中的状态。
就真的同意评论里的一条,探讨的战后共存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国内出轨什么玩意儿
按帧看四哥 帅到晃眼头晕 合理怀疑导演就是只想拍他俩上床 急躁不好好讲故事 目的性过强了喂 套这个题材意义何在
真的有正义吗?盟军真的正义吗?反法西斯战争就没有伤害吗?这部电影真切反应了盟军对德国的霸权和对德国老百姓的政治控制,反侵略,变成了侵略,没有一个政治团体是清白的!
华而不实,所有的男女对手戏都超级别扭且不自然,二战时期的用钢琴培养感情的梗也快用滥了。KK的电影以后是我的雷区。
一个重建的故事,显然这个剧本撑不起来。
再次确认自己喜欢战后个体经历的故事题材,毕竟“战争结束”不是happily ever after一切问题可以瞬间自动得到解决,有时候针对单个人物可能面对比战争本身影响还大的问题。但这个故事里的几个角色,身上带的影响和应对方式都太俗套生硬了,人物关系也没处理好。
兩星半給我四哥!半星給結局,不能再多了!但依然拯救不了這個弱雞劇本。可能導演本來就打算賣四哥的肉體,劇本無所謂吧(需要更多四哥!!)KK其實還是挺美的,就....別笑得太開,好嗎?!
两夫妻早点把话说开不就没那么多插曲了嘛
很有趣的aftermath,感情走向有点突兀,需要更好的细节来打磨
非常喜欢
不喜欢这种爱来爱去的片子了
影片提出了两个严肃的问题:如何治疗战后心理创伤(失去亲人之痛)?彼此敌对的国家如何化解仇恨?影片给出的答案堪称粗鄙和下作:婚内出轨,和昔日的敌人上床。当问题摆在两个男人之间(英国军官和德国少年)时,因为都是直男,无法上床,于是只能你死我活。这种粗暴的回答还不如把问题就放在那,不去解决,毕竟这世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劇情一般,突然搞到一起突然又被發現,導演確實厲害。
中规中矩
就這樣的三流本子。也敢跟人說你要探討二戰戰後的矛盾創傷。連三角關係也寫得比肥皂劇還不如...女兒Freda的線可以砍了
再让这帮人拍下去怕是要直接说战胜了纳粹德国我们很抱歉了,而且这战争创伤还真是深重啊,帅哥来两发就能治愈八成。上个世纪那些真的经历过战争的人拍出来的电影倒不是这样的。斯卡斯加德一家要能拍个北欧神话就好了。
不至于没有7吧
披着二战的外衣,演绎了一个婚内出轨的故事,而且两个人的感情完全没有过度,这是什么鬼?本来“战后创伤疗愈”是很好的主题,但怎么就生出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唉。可能我真的不懂欧洲人的爱情了。
披着战争外衣的家庭伦理片?Keira好神奇,看起来演技爆棚,但是所有片子都是一样的。
影片中几个动情的点,一是Rachael和freda一起弹琴,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小错误,却物是人非,失子和失母之痛相映;二是Rachael摊牌后的离别,Louis说出你是我最好的一部分,瞬间泪崩,原本深深爱着的两个人,被战争和无辜伤亡造成巨大心灵创伤,从此不忍回首,无法互相面对,伤;三是最后Rachael从车站返回,找到正在打包行李的Louis,两人相拥,以往的伤痛得以释怀。片子唯一不足是出轨男,完全不像一个严谨和专情的德国建筑师,完全是一副意大利浪子的状态,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