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完50集的《六龙飞天》之后,毫无意外地掉进了刘亚仁的坑,接着就把拿了青龙影帝的《思悼》也一并看了,一部剧集一部电影,加上另一部《老手》,让严弘植同学拿奖拿到手软。
巧合的是,六龙与思悼,讲述的都是君臣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故事。
先说说《六龙飞天》吧。
其实在电视剧之前,对于李氏王朝,乃至于到底是高丽还是朝鲜都没什么概念,偏见地认为那么一亩三分地的地方,史剧?
大概也编不出个什么,于是,就这么被这剧给打脸了。
而对于李芳远,还是不久前看蒙面歌王时音乐队长唱了“何如歌”,而历史上的“何如歌”正是李芳远所作。
说起来,最初看六龙的原因也是因为那首河铉雨唱的“无以异也”,这个缘由也颇有些因果循环的味道。
那就从“何如歌”说起好了。
徐太志的何如歌只是借了词名,其实已经改编的面目全非了,但无论是剧里的李芳远还是真实的李芳远,在善竹桥刺杀郑梦周,写下何如歌的那一晚都是他人生的转折。
那夜之前,李芳远是一个追随者。
一开始他崇拜父亲,战无不胜又对百姓仁慈的父亲对他来说就是天神,但李仁谦胁迫李成桂的那一夜谈话彻底摧毁了“父亲”在李芳远心中的地位,原来曾经等同于“信义”的父亲,如今的一切成就却来源于一场背叛。
父权形象的倒塌对于李芳远来说是一场可怕却又疾风骤雨的改变,从那时起,李芳远就不再是盲目崇拜父亲,盲从追随父权的人。
后来,少年时期的李芳远在李仁谦半是欣赏半是折磨中度过,直到那日一群文官高唱着无以异也,看似羸弱却又无所畏惧地强大,郑道传和他“新朝鲜”的理想国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李芳远的人生理想。
那时依旧是少年的李芳远,丢弃了对父亲的崇拜,追随了导师的理想,中间他遇到了很多人,焚伊、李方地、无恤、许强……但可惜的是,他们大多与他志同却道不合,他们注定要走向不同的路途。
最大的不同,还是李芳远与李成桂、郑道传的不同。
对于李成桂,很小的时候李芳远就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懦弱的人,“师出无名”和“因为是背叛者而终身厌恶背叛”是他父亲的致命弱点,如果不是被逼上梁山,李成桂是决然做不出推翻旧朝的举动的,所以李芳远很早就知道,郑道传希望用“不流血的政变”来建立新朝鲜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而这个新朝鲜的君主是一个父亲那样懦弱的王,要做成大事,就需要一个人下狠心,所以李芳远选择了把自己当成那把在最深的夜里终结腐朽旧朝的剑。
对于郑道传,李芳远最开始也是急于被他肯定,李芳远对于实现新朝鲜的梦想比谁都要迫切。
但许是那份狠戾被看破,郑道传有意无意地总是把他排除在了这个新王朝的核心之外。
而把希望寄托在郑梦周身上,也是郑道传的天真,李芳远却知道,那些对旧朝愚忠的人是怎么都无法叫醒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杀破。
这就是这对师徒之间最悲凉的地方,他们有同一份理想,而李芳远想要的不过是拥有这个理想罢了。
如此亦如何,如彼亦如何城隍堂后垣,颓落亦何如吾辈若此为,不死亦何如善竹桥之后,就再也没有少年李芳远了。
其实当在无意听到新朝鲜将架空王权,集中相权的时候,少年李芳远就已经开始消失了。
他束起了发,用一场雪中的嬉戏告别了少年的感情,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然后经过一夜痛苦的思虑,他走上了善竹桥,念出了何如歌,杀死了郑梦周,他知道那是忠诚的血,溅在脸上滚烫的生疼,他知道也许百年之后他还会背负着杀贤之名,但不破便不立,这才是旧朝亡歌的序曲,也是新朝真正的开端。
这里也不得不再多说几句郑道传的政治理想。
抛去“无名”这个有些虚构的组织,所谓的势便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人可以改变但不能改变很多,一切都有因果,于是新朝鲜在那个时候取代高丽,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而郑道传的理想里面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和矛盾,就是他低估了权利对人的改变,并且一面高估了坐上相位的人的能力,一面又在不断低估坐在王族的能力。
实际上,无论是王权还是相权,归根到底都还是人治,一个出色的王同样能够把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而一个野心过大的宰相也同样能够毁掉社会的安乐,居于王位像李成桂、李芳远、李裪这样的君主是少数,而居于相位像郑道传、郑梦周这样的人依旧还是少数,所以人治之下的朝代终究也逃不过衰落、腐朽、更替的命运,是君主集权还是相权制衡并没有非常大的区别。
其实同时期的明朝已经给了他答案,哪怕是朱元璋这样将皇权紧紧攒在手里的人,废除了丞相制度便以为没有什么能够挑战皇权,但历史又给他找来了一个文官集团、大学士作为对手,政治便是这般博弈着权衡着的游戏,棋局里的人终究打不破规则。
说到明朝,也不得不说同时期的这两个人,朱棣与李芳远,命运的轨迹实在是太过相似。
都不是嫡长子也得不到父亲的欣赏,都对新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都走上了叛逆的路,一个发起了“靖难之役”、一个发起了两次“王子之乱”,作为藩王叛乱坐上王位的他们毫不犹豫地削藩和废除私兵制,铁血征战的同时,打造的却也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为朝代的延续奠定了基础,最终他们都成为了充满争议的王。
也许他们在相识的时候,就算无法成为朋友,也会彼此感同身受而互相欣赏吧。
后来的故事尽管都惊心动魄,却也不需要那么多笔墨了,第一次王子之乱他杀死了郑道传和亲弟弟,打垮了李成桂,李芳远开始摄政;第二次王子之乱他终于即位。
你看,虽然郑道传已经不在,但李芳远完善科田制、废私兵制、改革军制、修书……其实都是他们当初共同的理想,郑道传死前的释然,或许也是因为他其实一直知道,李芳远是一定会完成新朝鲜理想的那个人罢。
最后,当然还得谈谈刘亚仁的演绎。
相比于思悼、老手,李芳远在我看来,才是刘亚仁演绎地最完整也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就像他拿百想视帝时说的,不是所有演员特别是他这个年纪的演员会选择50集的史剧,因为太费力太漫长太痛苦。
但这个过程他是享受其中的,用50集的长度去演绎一个角色的一生,这样的机会其实很难得。
看完整整50集后你会发现少年、中年的李芳远是渐渐转变的,少年的热血和不成熟,转变前的纠结、转变后的决绝,王子之乱时的狠戾、中年时的稳重和孤独;还有面对父亲的千头万绪、面对郑道传的认同和不认同、面对焚伊的温柔、面对英珪的依赖和信任……每一面都让人信服。
写这篇剧评的时候,还是被称为刘亚仁年的2016年,后来这些年,经历了各种非议,也经历了不少变化,刘亚仁还是那个刘亚仁,在演员这条路上走得更深更远,演员刘亚仁,未完待续。
说一个我最大的泪点。
在芳远杀掉蒲恩受万人指责独自担下的时候,在芳远去明朝前背后拥抱焚伊诀别的时候,在芳远五年后回归并给焚伊戴上簪子的时候,很多次的瞬间每次我都期望焚伊可以拥抱眼前这个坚强又孤独的男人。
可是没有一次成行。
原以为再看不到拥抱了,以为男女主就止于此。
没想到在大结局时,焚伊坚定的拥抱了芳远的儿子-焚伊心中永远的少年芳远。
那一瞬真的是眼泪决堤。
我突然明白了焚伊心中对芳远的深爱。
在那个纯真的年纪,纯真的爱恋,一直没有消失过。
后来经历过刀光剑影,生生死死。
后来焚伊对芳远敬重相称,芳远为了自己的大业越来越残酷冰冷,可以在焚伊面前转身就走不留下与对待别人不同的神情。
焚伊为了自己身后的百姓与三峰芳远权衡周转。
我以为焚伊成熟后向她的表面一样对芳远理智又保持距离。
可是最后的拥抱,也许是积攒了前半辈子所有的勇气才迈出的那一步。
那个拥抱,仅仅代表焚伊的心,她的感情。
没有尊卑,没有阶层,没有权利欲望生与死,只有爱。
那个年少熠熠生辉的明亮少年,一直都在焚伊心中,从未改变。
编剧的这个拥抱,实在太打动我。
说说结局。
焚伊在六龙中代表的是百姓。
芳远建立心中的帝国,百姓安居乐业在自己的位置上劳作且静好才是芳远王朝最终的愿望。
所以代表百姓的焚伊一定得回归百姓,做岁月静好的踏实的人,才能印证整个剧的主题。
所以剧中,焚伊不能做王的女人。
甚至不能留在京都。
可是观众的心中,在我的心中,还是为这个结局心痛。
芳远这个可以战胜世界的孤独的人与深爱他的女人,各自天涯。
人生那么长,每日每夜那么多,那个人不在身边要怎样度过。
心中的想念要怎样挨过。
想到这个就心疼。
如果入戏太深,就会难过的太多。
一个人有那个深爱之人有多不易。
越知道多不易,就越知道多心痛。
愿深爱的人都有美好的结局。
“开始的开始,是你们相遇最后的最后,是你们在走“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是循着刘亚仁的密会开始,这剧真不容易啃,到了第十集才有点看头后来有些事情发生了,南海,资本控制媒体,不由自主带着这些信息来思考政治到底是什么?
(P23-24)展现了新旧势力交替中,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而我们又在南海,资本控制媒体论中扮演者什么角色?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人民只要一份安全感,就像之前哈佛女生演讲说的“我的国家——中国给了我们别国民众没有的安全感”。
如果我们生存的土地,安全感将慢慢消融时,这一点中国人民是拎得清的,哪怕抵抗得很绝对。
“乌合之众”在破旧立新时,在维护某个团体利益时成了最好的武器。
区别在于使枪的人是代表哪个团体,攻击的又是哪个族群。
每个人都分属不同的卦象,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做事的手段也不同。
好奇的是,真的有永远属“阳”的人吗?
即便耍阴谋手段也会觉得必须要这么做,而不会后悔纠结吗?
开始期待李芳远。。。
30几集的时候,情节进入激烈的冲突部分,有些欲罢不能,已经和一开始慢条斯理地铺垫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么一部长剧,足够长,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类采样——李芳远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以“上帝视角”看历史变迁,了解政治的基本和乌合之众的存在意义。
当地“先锋植被”和“顶级植被”的作用和地位是怎样一步步转换显映在人类社会。
(P44)三峰对朱棣的想象太美好了,凡是乾卦特质明显的人自是雷霆万钧,对权利的欲望和野心来不得半点折扣,在这一点上李芳远和朱棣是一样的。
而最后李芳远对待皇后宗亲的做法也是能略窥一二。
李芳远换位度势,揣摩人心的能力不一般。
焚伊对李芳远的态度,让我想起时尚王中那个“养不熟”的角色,这大概是一个女演员的前世今生吧,真是高度统一的性格塑造。
直到最后一集,焚伊成了垂垂老矣的形象后才感觉到了焚伊这个角色的不一般。
终章。
所有爱恨,美好都会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即便回不去,不承认,也会在心中做一个隐秘的印记。
没刻意着墨在情爱上的剧真是极有看头,婆婆妈妈最多成为历史的标点,而无法留下浓墨重彩。
让人想起了去年也大火的《伪装者》和《琅琊榜》。
所以政治是什么?
是尔虞我诈?
是耍嘴皮子?
是狼子野心?
是利益勾结?
三峰说的“政治是分享,分配”,嗯,这个解释,倒是和我们中学《政治》课本里的内容有些相合。
如果当权者想着大多数人,那么就是分享分配。
现实中的政治是否是这样,我想影视剧中还是有些人为的美好情节的。
但其实我也相信每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生出肮脏行为的人,一开始心中都是拥有美好愿景。
但因为涉及利益分配,是世界范围的交易平台,多数人都淡定不了,那些分配行为可明可暗。
在思悼和六龙之间,还是六龙透露那些隐秘的牵扯更容易被GET到,人性的较量,利益的拉扯终将导向历史的发展和进程,这比叙事式的历史作品更能让人有感触。
导演和编剧的表达角度很犀利,结构和细节的表达都很紧凑到位,似乎没有多余的。
只是前十集稍显闷了点。
我一直以为密会是刘亚仁选的最好的剧本,演的最好的角色如果他自己也曾经这么认为,那么无疑,音乐的表达应该给了他很多演技的提示,所以我一直认为密会不仅是刘亚仁释放自己的真性情,也从音乐表达中获益良多。
一首曲子经过不同的编曲演绎可以释放不同的情绪(可参看密会第二集和第十四集演奏的小星星)这就不再是脸谱化的表现方式了,而是真实情绪的表达。
演技中更自然更真诚得表达情绪应该是一个好演员必须做到的。
在看过老手,思悼,还有之前的一些作品之后,依然这么认为。
《六龙飞天》是极难啃的史剧,而且是韩国史剧,至少前十集是漫长的铺垫,但看完后,不得不承认李芳远对于刘亚仁来说,是另一个进阶的里程碑。
这么长的剧,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伴随角色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弥补短剧和电影在有限时间内,角色衍化的缺失,当然50集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浓缩的,只是作为演员在创作角色的时候,因为有了长篇的机会,多了一份揣摩的从容,和角色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在往后短小精悍的角色中会知道补充很多细节来合理化人物特征,从而更丰满。
刘亚仁是有深度的韩国85后演员,在韩国盛产的男女演员混合池中,也是脱颖而出的演员,比交替速度极快的老公们更有魅力,期待下一部作品。
这个人本质不坏,别说透过无恤师傅的嘴说出年轻时的吉太味如何单纯善良,就算是后来观众直接看到的吉太味,也可以说只是个性情中人,他错在生不逢时,错在没有遇到对的人来引导。
他制造无数的人间悲剧的同时,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悲剧。
他若不是被憎恨的吉太味,则可能是早已被摧残了的张三李四。
而朴赫权,这个大叔追韩剧的人就算不是人熟名熟,也是脸熟得紧了吧。
百度百科上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都一大串,但显示的还仍然是不完整,而且列出来有名有姓的角色还不多,XX的爸爸,XX的老公,XX的朋友,诸如此类。
角色不是那么重要,他踏踏实实的演技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你如果说他多突破多亮眼,未必,就是中规中矩。
却不曾想,这一次的吉太味,存在感没法忽略,都堂恶党的设定却又可爱的让人连连叫好。
这是个危险的角色,一个拿捏不准,就变成了恶心和变态的代名词,加上男演员的女性化设定,今年killmehealme的池叔已经造就了一个巅峰的安瑶拉,然而朴赫权就这样在夹缝中突围出来了,对吉太味的塑造可以借《登徒子好色赋》的名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了,这份恰到好处,便是吉太味塑造成功的关键。
再说回吉太味,你可以从道德大义上去否定他,但我却要从人格上从精神层面去推崇他。
这是一个残暴的时代中残暴的人,杀人无数,抢掠无度。
但是他贵在一个“真”字,尤其是对比洪仁邦的“伪”。
他直面自己的脆弱,所以他比洪仁邦坚强和真实。
背信者洪仁邦,为了麻醉自己的神经、为了告诉自己是个成功者,坏事做尽,站上权力之极,来证明他的背信不是错,他的背信不可耻。
吉太味没有否定自己曾是弱者的过去,如忆苦思甜般鞭策自己成为所谓的强者,成为不再被践踏的人。
他选择洪仁邦的理由,是洪仁邦的出现使他发现他还有摆脱李仁谦的驱使的机会,与洪仁邦的联手,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得到了他想要的尊重和平等,而不是他在李仁谦面前的卑躬屈膝。
说到这里的同时,我不得不再次心酸,他若知道令他如此幸福的亲家,在危急关头却甩下一句“亲家会平安无事的,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人”而只顾自保,这最后的幸福也要打个折扣,甚至成了笑话,他该如何自处。
他一句“从乡下小子爬到一个国家的侍中,想干的都干过,即使这样结束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已经让我对他的率性随性任性折服,再补一句“我不是说就这样放弃的意思”,更让我对他倾尽全力燃烧生命的热情赞叹不已。
用官府的粮仓来给小丫办葬礼的焚伊是浪漫的,那么酣畅的燃烧了自己的一生的吉太味何尝不浪漫!
在那样混乱的时代,弱者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强者为权力无所不用其极,而吉太味的追求是幸福,是人生的充盈和尽兴。
他说,他爱高丽这个国家,没有人比他更爱,因为这个国家让他非常非常幸福。
那么,似乎可以这样说,错的不是爱这个让他幸福的国家的吉太味,错的是这个国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百姓。
吉太味,我们可不可以期待,能创建一个让很多人都这样幸福、幸福到必须要深深的爱着它的国家?
<图片1><图片2>
什么样的电视剧才能称为了不起的电视剧呢?
以前确实觉得费解,这种问题偏主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要说说我的“仁”和“智”,说说我的标准。
首先最重要的是电视剧的内核,它想讨论什么问题,想向观众传达什么,是冷静地陈述事件,还是已经在剧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观点,这些事件和观点有什么值得商榷和讨论的地方,有没有值得我们吸收的观点。
一个好的电视剧,必然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他所讨论的问题未必有确切的答案,也未必是主流的看法,但一定能打动人心或者予人启迪或者兼而有之。
六龙飞天这样一部厚重的剧自然向观众传达了很多,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圃隐和芳远关于历史之辩,发人深省。
第二点就是成长,对于电影而言,长度和容量有限,但是电视剧的容量是够的,而人本身就是动态的,如果一部电视剧的人里,除了年龄在增长,没有丝毫其它的变化,一定是奇怪而不合理的。
六龙飞天里的人物成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无恤的成熟沉稳,芳远逐渐发现并动手实现自己欲望的过程。
第三点就是细节,细节,在我看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利器,它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件事。
打个比方说,主角的人设之一是聪明,那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最佳的方式就是让主角完成一件事,通过合理的方式像观众展现他的人设,才能让人信服。
否则没有任何细节铺陈,关键时刻这个人却能通过智慧力挽狂澜,那是不合理的。
当然,细节还有更多神奇的作用,比如,如果是一句经典的台词,它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是一场辩论,它将可以向观众传达辩证的思考。。。
等等第四点就是通俗而言的智商在线,对于一部充满对抗的剧作,如果反派的智商不在线,那么打倒这样的反派成就感是不足的,观众也不会有相应的共鸣,就像你大学考试却是考小学一年级的题目,即使得了满分,你也想揍那个出题老师一顿以解他对你的智商侮辱之仇。
所以一部智商在线的剧作,形势一定是此起彼伏的,大家都很聪明,但是没有一个可以预测和掌握所有的局面。
第五点就是基本的常识。
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常识就是舍与得,就像现实世界中,想孕育和培养一个生命,就得经历分娩的痛苦以及成长过程中带给你的种种压力和挑战,那么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常识,某个人想获得什么,就一定会失去什么,比如你拥有了一分强大的力量,那你一定要时刻提防被这种力量吞噬的危险,你获得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那你就得防备着被这个人取代的可能性,如果你拥有力量就能肆无忌惮地随意释放,如果你获得了人才就能让这个人对你无比忠心,是没有常识的。
除了舍得的基本常识,还有其它的常识,随意打破会让观众不适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电视剧本身不能有自己的规则,但是一定要注意给观众传达的合理性。
第六点是对人性的刻画。
犹记得当初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心情,鲁迅先生用笔记录下了对镇压者的愤怒,对刘和珍君的钦佩以及对黎民百姓健忘性格的洞察。
人性,可以是狞笑的恶魔,可以是浴火的凤凰,也可以是千年的寒冰。
所以人性,是天然的好素材,深挖人性是电视剧在时代背景下对社会进行探讨和剖析的最佳方式,也是一部优秀电视剧可以向观众提供的思考空间。
最后,真的是给编剧跪了,三虚三实的主角,写出的剧能贴合历史又照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了不起!
焚伊镇楼总有人说,《六龙飞天》中申世景饰演的焚伊一角定位尴尬突兀,没有地位,没有武功,仅仅因为是李芳远的恋人就从第一集活到了最后。
可正是这种种瑕疵或槽点,才让我们看到了焚伊及其所代表的普通百姓背后的无力与悲苦。
编剧团队对“焚伊”的设定非常有意思,贫苦家庭出身,自始至终粗衣布履;官逼民反,逐年累月斗智斗勇中带了些许“小市民”阶层的狡黠伶俐;走投无路遇“传道头子”郑道传指引,又燃起内心家国大义,想助其创建新“朝鲜”改变底层百姓命运……聪明,又不够聪明;心怀大义,却不能看清全局;自尊骄傲,但身份“卑贱”,无法喘息……,焚伊的悲剧或就在于此。
(很多人吐槽,李芳远的夫人闵多敬吊打焚伊。
其实,贱民出身的焚伊又怎么可能比得上世家小姐闵多敬呢?
)《六龙飞天》的镜头里,给焚伊的tittle是“李芳远的恋人”,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标签。
或许编剧心中也非常清醒,“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手无寸铁、家徒四壁的百姓任何时候都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更别说撼动这乱世的诡谲风云。
男子也许可以手持令狐冲剧本,思过崖下习成独孤九剑,倚剑杀出一番天地,而女子登上政治舞台,永远只能仰仗那乱世中看似感天动地、实则微不足道的无力爱情。
老实说,我不喜欢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戏,他俩自始至终都不会是一路人。
李芳远对焚伊的喜欢就如他对郑道传的欣赏(因“叛逆抗争”而产生“浪漫”,也因“叛逆抗争”而消磨“浪漫”);焚伊对芳远的爱自然就更加虚无缥缈(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庶民,又岂敢奢望其他的感情)。
虽然,剧里焚伊的爱意深刻炽烈得多,只不过,君王对百姓的爱永远春风化雨,百姓对君王的爱从来不值一提。
其实,如果不是这段“众人吐槽女主加戏”的感情线,代表百姓阶层的焚伊又如何成为那“飞天的六龙”之一?
乱世之于百姓,意味着饿殍遍野、身世飘零;百姓之于乱世,则代表着上位者夺权的永恒刀剑与工具。
旧“高丽”已经死去,新“朝鲜”赫然建立;少爷成长为大君,儒士蜕变为权臣,但百姓永远是那个百姓。
他们不属于王公贵族,也不属于封建士大夫,若即若离,辛酸无力,一个人苦守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挣扎在这“该死”的乱世。
从贝多芬病毒到六龙飞天,大叔口才依旧,只不过从伪毒蛇伪腹黑的傲娇加别扭属性,一转身,成了心怀天下的三峰,但是魅力不减。
终于又在自己的图库中增加了一枚图片,未生中的五五分头狗壁到三韩第一剑,颜值飞跃,成熟性感。
其实我还没有看完,我都不记得自己看到二十几集然后分分钟被点燃,觉得自己快被燃尽了跑来敲我的观后感。
以下又是没看完也没深究的观后感12345首先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集,地鸟打败吉太味,打斗时长不多,但是华丽,甚至凄美。
死前,吉太味一直念叨的是,弱者最终会被强者吞噬。
斩杀吉太味之后地鸟的表情,让我想到死神里,最后一护打败蓝染。
从普通武士到三韩第一剑再到都堂守侍中,吉太味从弱者转变为强者,在劝洪仁邦上交一半财产时吐露自己身为无名武士时的忍受,在决定和洪仁邦联手和最后觉定逃走之前,反复提到,遇到洪仁邦很开心,因为洪仁邦才开始自主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此之前觉得一直觉得自己会一直在李仁傔手下度过一生。
我本来以为,这个若干年前的三韩第一剑在身居高位之后会只剩下虚名,但是不是,吉太味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武士的本心。
三韩第一剑易主,武士对决的方式其实是吉太味最好的结尾,以武士起,以武士终。
略悲1、第二集太燃,眼泪和无以异也的音乐一起流2、李元芳有两种神态,一种是身边人时的淡然自得,一种是面对敌人和交易对象时的沉稳。
完全不是一个人3、吉太味的品味,放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得叫异装癖?
4、张三丰大师,你的中国话说的真棒,我知道你们都是现场收音,但是后期找个靠谱点的翻译处理一下很难么。
5、焚伊的脸在后来不用四处流浪之后终于洗干净了。
6、小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
很多演员都是匹诺曹里的,少年李芳远,赵英珪,还有好多说不上名字的大熟脸!
7、从地鸟到李方地,转变的我有点不能接受,一个身怀绝技的喜鹊独士难道不是我心目中的不羁侠客,赐名这种事情,说是就是了?
8、焚伊,地鸟,无恤,很武侠小说的名字。
9、以家人为重,以百姓为重,燃点到处是,怎么捡都捡不完。
10、洪仁邦,在狱中突然明白,自己所信奉的孟子之道在自己所处的高丽根本不存在的时候,那个受人万千儒生尊敬的老师就已经不在了。
这个世界如此腐败如此不堪,即使我自己再腐败再不堪又有什么不妥,更坏一点更坏一点,这个腐败的高丽快点结束吧。
11、琅琊榜风格的韩国历史剧,再次刷新我对韩国电视剧的认知,下次谁再一棒子打死说韩剧脑残狗血,我劈了他。
12、这才叫图大业。
13、六龙出场的时候,背景音乐各有不同,剧组心都用碎了,更用心的是,每次人物出场都配上名字,终于不怕看着看着就疑惑,啊咧,这个人叫什么来着。
以上才看了20集就忍不住来叨叨的六龙飞天。
47至48集,所有胶着的关系都被狠狠撕裂了,整个过程就是一场疯狂的屠戮。
看起来令人不舒服,但我仍然很喜欢,并非源于感官上的愉悦,而是真实的东西能令人震撼。
它试图重现那个权力交迭的残酷现场,以比较忠诚的态度。
迅速整饬的势力格局,面临着生死抉择考验的人性,每个人都在延续过去的自己,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这是一场政治变革中人们所承受的、所呈现的样子。
从容赴死的妍熙,延续了她信念、立场坚定的过去,非常冷静地选择了令自己最有价值的牺牲方式。
方地在面临救谁的选择时久久挣扎、两难,一如从前。
尤其是刚刚失去了爱人,又不得不站在无恤面前的他,说了声“求你”,泪水就落了下来,脆弱得令人心痛。
将不忍之心包藏起来的无恤,横着心故作冷酷地挥刀。
……师与生芳远,在这一周完成了他所有的蓄积和蜕变,像赌徒一样,一不做、二不休。
在瑟瑟发抖之后,仍然周密地安排战术,冷静地分析时局,非寻常人,注定要走上不寻常的路。
节节败退的三峰,却未曾有过一丝慌乱。
一如以往,他一直做着当下能做的最稳妥的打算。
从对南訚前往肃靖门的战术安排,到给道光弟写信,没有一个是慌张之举。
期间被芳远众将士喊得烦了,丢了个字条让他们先闭嘴。
每听到一个坏消息,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
温和的话语,释然的微笑,对时局接受的泰然令身旁人凄惶不已,竟唯有落泪下跪。
直到最后,他徐徐跨出成均馆大门,邀芳远走走,也是他做出的最好安排。
至此,他才是最强之人。
成均馆门外,两位最后的较量安排得非常精妙。
李芳远本是奇袭,却不肯杀将进去,只在门外以言语挑衅,有种叫板的意味。
与杜门洞相似,他已习惯用这种强势方法,迫敌投降或鼠窜。
所以,当他收到三峰的字条时,完全没想到内容竟然是让他闭嘴。
他的骄傲在河仑念出字条时被完全打败,足足有五秒钟的停顿之后,他爆发出自我嘲弄的疯狂的大笑,一边说着“大家都给我安静点,师傅说他,需要点时间”,回身眼里已含着泪水。
亞仁在此处给了一连串非常复杂到位的表情,满以为会在三峰面前赢一次,但就算在能拿走他的命的时候,他依然赢不了他。
那种难以置信,那种不甘和无奈,以及所有对老师的复杂感情……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师生关系,三峰对芳远说“应该能做好吧”,是交代后事,也是临别嘱托。
一句“我累了,芳远啊”,一个面含微笑,一个似有迟疑,这场杀戮具有了仪式般的感觉。
只是对芳远来说,曾经引领过漫长革命历程的导师不在了,所有值得怀念的热血曾经都变成了一纸灰烬。
父与子芳远与父亲在大殿前,一番生杀罪罚的激烈交锋。
令我想起了《思悼》,那场景竟然如此疼痛,如《思悼》……无论是铁血君王,还是癫狂世子,亞仁始终逃脱不了扮演叛逆不肖子的命运。
当他不谙政治、钟情自由,他被迫为世子;当他拥有出众能力和才华,他又得不到那个位置。
思悼是可悲的,芳远又何尝不是?
弗洛姆曾谈到,母爱是自然性的,也就是无论孩子是怎样的,我都爱你。
而父爱则是社会性的、有纪律的,也就是说,你必须是我希望的样子,我才爱你。
自古政治场中,有多少人伦悲剧,有多少父子之间能不以这种伤透对方心的方式结局?
归根究底,芳远这个年轻人与父亲和老师之间,并无根本性地治国理政的理念冲突。
如果说之前郑梦周的死是因为忠于前朝旧主,还有些殉道的意味,那三峰的死就完全是一个王族内部争权的牺牲品了,不能不令人扼腕。
李芳远的帝王之路,实质上本来有些强权对于两任知识分子的碾压的意味,但在剧里已然阐释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对父权和老师权威发起挑战的过程。
1.“这个房间里没有你的位置”太扎心了吧这句话,郑道传是什么绝世渣男……2.论青春男生三观建设教育有多么重要,看看李芳远就知道了,每当他遇到人生转折点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声音,不是他爸不是他的男神老师,而是洪仁邦…………3.李芳远其实是一直以来的孤独哇,在成均馆待了那么久没交到朋友,六龙里,对老爸从小有芥蒂,老师从一开始就没把他放在他伟大的计划里,方地一直跟着三峰,妍熙更加不熟,无恤追随他但是头脑简单没法懂他,也只有焚伊了喽4.三峰是个comunista5.李芳远:你究竟有没有爱过我郑道传:从未6.在开京那几年洪仁邦对李芳远所做所说的才是影响了他的一生吧,小时候想成为老爸那样的人结果发现老爸是个背叛者,少年是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结果发现老师和自己从来都不在一条路上,在巡禁府被打被饿被烫铁头不愿意变节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和洪仁邦不一样,到头来fine,还是你洪仁邦说得对7.三峰最错的就是留芳远这个爆豆在身边啥都不做,不去改变他也不去说服他……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怎么喜欢过他吧,一心谋大业一心扑在李成桂这个自己选择的王上,却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学生的感受,李芳远怎么可能按照他的设想做一个逍遥的王子碌碌无为一生啊??
明明第一次见面他坦白自己私盖印章的时候就和一个向长辈讨奖的小孩一样得意8.三峰那断关于民本的演讲要是被芳远听到,芳远一定还是会觉得这他妈就是我爱的男人吧哈哈哈哈,就是太爱你所想要创造的国家了,所以才没办法不做什么,没办法不去努力让自己拥有它啊……在开京的那个山洞里,小芳远哪一次讲到大业讲到理想两眼不冒着金光啊9.你什么都没有做错,我们之间也没有误会要解开,乱世里,死亡和罪本来就没有关联10.太平盛世里放下刀剑去写温暖的诗,什么单纯美好的愿望啊11.芝兰叔父李成桂为芳远在成均馆念过书十分地骄傲……李成桂是一直不知道这孩子在成均馆究竟经历了什么吧……养小孩真的不能放养12.李方地太帅了……人物其实很简单,就是太帅了……13.真的不喜欢王瑶这个演员,你明明不想当王啊,结果当了之后天天跟个疯批一样地在那笑,笑个屁啊你14.焚伊最后真的好木,面对身边那么多变故,啥反应都没,无奈也没有,悲伤也没有,愤怒也没有,质疑也没有……咋个回事15,有没有人看到最后吉善味用洪师父那个东方双龙超娘超搞笑的一招伤了无恤哈哈哈哈16.虽然我后期对郑道传极其无感,但每次郑道传站在百姓面前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许诺他们太平盛世的时候,我还是和芳远一样挡不住地觉得他帅……
《六龙飞天》里每一个人都在最关键的时刻面临过选择。
唯二能够掌握选择的主动性和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李芳远,和郑道传。
其实他俩在剧里就已经说明了,真的是一模一样的人,想要的未来一模一样,甚至采取的方法也一模一样。
唯一的不同就是,李芳远足够坦荡,不隐藏的向每个人,洪仁访、郑道传、无名,甚至是焚依和李成桂,展现他的野心他的欲望。
打从一开始,他就是和郑道传不同的,李芳远说他敬佩百姓,敬佩他们在权势更迭改朝换代时关心的仍然只是自己的生命和温饱。
而郑道传虽然一直以民本为信念,但却根本没有明白百姓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百姓才不在乎谁登到了王位,谁又被谁赶下台。
也不在乎是皇权集中还是宰相治国。
郑道传,直到最后也没有看到自己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何种的地步。
如果他提出的宰相制真正的起到了互相约束的作用,又如何能让他一个人最后大权独揽发兵辽东呢。
我最讨厌郑道传的就是,他的虚伪。
相比较李芳远,明明欲望和野心是一样的,看不上李芳远的原因实在是不能理解。
竹善桥上李芳远杀了郑梦周,转眼郑道传就借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政变成立了朝鲜,转过身来还要指责李芳远残忍不配在新朝鲜得到一席之地。
如果李芳远不残忍,那当时死的就是李成桂一家外加赵浚等一系列新朝鲜骨干。
郑道传的师兄郑梦周最后没有争取过来又怎样,新朝鲜没有成立吗?
还是没有运作下来吗?
如果郑道传是牺牲自己一个人,那他随便,但是处在那种我不杀你,我全家完蛋的情况下,李芳远是残忍了点,但争权夺位,向来如此。
不要一面讨伐着李芳远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在他的成果上好像一切都是你做的。
让李成桂成为他的傀儡,人事、财政、军权全部在握,尚且可以用一句只有我的政策才是对朝鲜好的,以民本为先来解释,表面上说的是士大夫共同治理,三方制约,实际呢,睁开眼看看吧,后期独断专行,连左丞相赵浚都被排除在外,只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三方制约就是笑话。
而且还有,出兵辽东。
真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无名和赵浚说的对,即便你现在趁了明朝内乱的空档拿下了辽东,然后呢?
你当朱棣是死的吗?
等我大明朝政权稳固,你又能守几天。
郑道传直到最后去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经到了多么狂妄的地步。
所以,最后李芳远动手时几乎是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动手,郑道传要让他一家都陪葬在辽东,给他的宰相制留时间架空李姓王朝。
所以相对于李芳远,我更恶心郑道传,我讨厌虚伪的人。
自古帝王争权夺位,不可能不流血。
如果能力足够,也没有一个人会不想坐到那个位置上。
如果不能坐到或者不想坐到,那就是能力不够。
无论这个能力是胆识、气魄,还是军权、实力,又或者不够残忍和冷血。
差一种,都是能力不够。
所以李芳远才能行。
除了李芳远和郑道传,其他人很少为人生做出过选择。
到最后,李方地和无恤,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心中所求到底是什么了,可还是处于感情,处于习惯,继续守护着各自的“主君”。
妍熙也一样,一方面让焚依放弃她的情报组织,一方面自己深陷其中,说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那么,直到最后自己自尽的时候,妍熙真的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吗?
还是惯性的就是想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守护着郑道传呢?
可能只有焚依和无恤的结局,可以说她们真正为自己选择了一次吧。
其他人,李成桂、李之兰、李芳果李芳干、赵浚、南閔、闵霁一族甚至是无名,不都是李芳远和郑道传两个人推动的走向里的被动随波逐流者吗?
所以这个世界,真正的强者,就是那么有限。
说完角色,说说演员吧。
我又一次被刘亚仁震到了。
前面的青涩和隐忍,加之戏份有限并没给我太大的感觉,直到35集以后,李芳远有心夺权开始,震撼!
刘亚仁这么年轻,演技沉静压得住,和金民明对戏丝毫不落下风。
直到最后正式开始第一次王子之乱,彻底爆发,杀郑道传时达到顶点。
那种君王的残忍、孤独真的演的我觉得浑身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
太棒了另一个是卞耀汉,无论什么时候他没让我出戏过一分钟,感情层次递进流畅,妍熙死的时候达到顶点。
我以后会更多的关注他,虽然《未生》的时候就已经很喜欢他了。
这都能8.6韩国真是没什么好史剧能看的了。为什么一拍史剧就智商直线下降呢...
22集弃 李成桂能不能果断一点看的我好着急更新 没弃我又倍数的看下去了。看到40集我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不剧了,感觉李芳远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权利,而不是为了百姓,也可能我没看出来。感觉他心动的事是覆灭高丽,建立新朝鲜,这样在新的国家里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和位置,而不是想三峰那样初衷是为了建立新国家帮助百姓脱离苦难。看到评论说焚因作为六龙的原因之一是代表百姓,所以当他们两个对峙的时候这种不舒服感更强烈,松平的死对她来说是悲痛,可是对他来说是车轮滚滚向前总有死去,甚至好像都没有一瞬间的惋惜。不了解,百度搜索李芳远,很论文式的介绍,他应该是个好皇帝吧。三更,凌晨一点终终终于看完了,好漫长的剧啊……(刘亚仁的牙在镜头里显的好白,每次怼脸拍的时候我都有点出戏。。。
刘亚仁。
九集弃,没有《善德女王》好看,而且绝对,绝对,绝对没有《善德女王》好。15后是韩流当道,却不是韩剧顶峰了。
妈呀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拖沓了 居然还9.0的评价真的好厉害
居然有刘亚仁都没人看!有时候我觉得世界上只我一个不爱看狗血爱情韩剧康熙等综艺 只喜欢历史古装夺权内斗武打的女生了。 金英贤经历过大长今善德女王和树大根深后,群戏和历史拍得越来越细腻 少了很多狗血。三部曲也该结束了洒泪。 全卢民申世京安吉江等一众演员人又在三团聚了。
你们是不是吹得有点过?到处都是槽点啊
一个男孩要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男人?导师和偶像,能领你走多远?野心和梦想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得到什么,能够放弃什么?政治是什么,百姓又是什么?如果有人真的只追随自己的命运,那他就不再有同伴,他会完全孤立。李芳远做到了,幸好呀,大家都孤独。这年头还有野心这个词吗?刘亚仁荷尔蒙燃爆!!!
刘亚仁真的演技吊炸天了
并不咋地
太长了。
身为感情狗 不爱史剧,却同李芳远看到“新朝鲜”三个字时的震撼一起睁大了眼,心潮澎湃…又无法不为李芳远心酸,如他最后所说“你们这些难以处置的人们,虽然没有敌对我,但也没有站在我这一边...”他明白用生死坚持信念的人无法说服,所以选择不解释,却成为孤独的王..被刘亚仁诠释的李芳远感动
刘亚仁不愧是视帝,不过挺喜欢元敬王后这个角色
燃得我都要哭了。剧中的所有圆形式的人物都太值得推敲,编剧真的超厉害,人性看得太透彻
节奏还是太慢。抛开申世京的演技不论,百姓组织这条线的设置蛮有趣,最后自给自足的生活才是浪漫的理想主义。
看到一半,前半部分的政治斗争也太小儿科了吧,证据说捏造就捏造,说反转就反转…………
打咩 评分是认真的吗?
一般。
吉太味之死、郑梦周问李元芳百姓是什么、李元芳戴上发簪、李元芳与焚伊打雪仗说游戏结束了、血战桃花殿、无恤在明国比武时、李元芳决定杀了郑梦周纠结时回忆洪仁访在牢中说他心中虫子在动,这些细节历历在目几度泪目,吉太味纵然有着赤子之心,可并非善良与李芳远成为朝鲜太宗也并非只是残暴形成对比,他受洪仁访影响颇深啊,与他师父郑道传形成鲜明对比。除了女主面瘫其余演员演技在线,我今年看过最佳剧到目前为止。刘亚仁啊不得了啊!
这演技都是要上天 第一次看五十集的剧 还是史剧 然而每集都很燃 青山别曲 无以异也 好听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