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者

제보자,告密者,揭密风暴(台),Whistle Blower

主演:朴海日,柳演锡,柳贤庆,宋昰昀,李璟荣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4

《举报者》剧照

举报者 剧照 NO.1举报者 剧照 NO.2举报者 剧照 NO.3举报者 剧照 NO.4举报者 剧照 NO.5举报者 剧照 NO.6举报者 剧照 NO.13举报者 剧照 NO.14举报者 剧照 NO.15举报者 剧照 NO.16举报者 剧照 NO.17举报者 剧照 NO.18举报者 剧照 NO.19举报者 剧照 NO.20

《举报者》剧情介绍

举报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尹敏哲(朴海日 饰)是一名资深的电视台节目导演,在普通的寻找新闻素材中他意外发现了一家大型医疗企业也涉及其中,于是他带着女下属(金星 饰)开始调查真相。令人意外的是,生物技术权威的李章焕博士(李璟荣 饰)竟然涉嫌造假干细胞,但无奈的是他们没有准确的证据,就在这时,正义的举报者——博士团队的研究员沈敏浩(柳演锡 饰)出现了,他瞒着妻子(柳贤静 饰)和家人艰难地举报了造假者。沈敏浩的坚持让尹敏哲更加地坚定,与此同时李章焕采取了一系列非正义的手段来阻止他们的新闻报道,真相和国家权益的抗争一触即发。 本片改编自轰动韩国的2006年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博士干细胞造假风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寸步不离的兄弟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萌宠入殓师24小时第五季琉璃之舞机动战士Z高达Ⅱ:恋人们失落的海峡往日无足可惜意外边缘夏色的砂时计灵魂摆渡凡尔赛第一季笙笙入我心白领羽球部追梦赤子然后,活下去亲爱的爸妈故乡漫游日本的古老传说第二季人生急转弯草莓之夜绑架白丝带迷失太空大神猴1降妖篇毕业打破无限被遗忘的爱与毒共舞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六季换皮

《举报者》长篇影评

 1 ) 推翻科学界的国名偶像 -- 黄禹锡事件

相比于娱乐圈,人人可以评头论足,推翻科学界的国民偶像难上加难,专业知识是小红帽的披风,里面其实是一只大灰狼。

人民需要精神寄托,如果有个科学家,出生贫寒,靠着自己刻苦努力,一路读到博士,发现在足以媲美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成果,多么好的一个故事,解救那些因为疾病而痛苦的生命,让轮椅上的孩子自由自在的奔跑,一双双殷切的目光注视,鼓舞着一个个期盼的个体和家庭。

所以当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加上舆论的引导,民众发现居然有人敢调查他们的偶像,这是污蔑,是诽谤,是走狗,是西方世界派来的间谍,他们怕我们的科技发展的太快。

好在媒体是自由的,韩国这个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哪怕是青瓦台的干预,事情的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

北朝鲜呢,记者可能已经被抄家了。

 2 ) 黄禹锡事件背后的科学政治博弈(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7 6:13:59□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 《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处理手法很不寻常。

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 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

事件篇“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首尔不相信眼泪□本报记者 洪蔚2007年9月,在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乔治·达利教授的研究团队,确认了黄氏干细胞有效,“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2009年10月26日,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仅以挪用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两项指控,判决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这项判决中并无对黄禹锡学术造假的指控。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极速“落马”的民族英雄回过头来,重新审视2005年舆论对黄禹锡造假的狂轰滥炸,科学史专家江晓原,作出了这样的评述:“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2005年秋后,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黄禹锡就从“韩国民族英雄”、“最高科学家”的耀眼光环中,跌落下来,其被颠覆的速度,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这背后种种“诡异”的情节,也一一展开。

最先对黄禹锡发难的是他的合作者杰·夏腾。

2004年,在黄禹锡一篇论文被《科学》杂志退稿后,夏腾加入了黄禹锡团队,成为主要研究人员,并利用自己在欧美学术共同体中的有利角色,为黄禹锡的论文多方游说。

对黄禹锡团队的工作,夏腾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件“比研制出疫苗和抗生素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工业革命虽然起源于英国……如今在韩国首都汉城也许已经发生了能够改变人类历史的生命科学革命”。

2005年11月12日,夏腾忽然对黄禹锡提出指控,指控他在获取干细胞方面存在伦理问题。

为此,黄禹锡在12天后,黯然宣布辞去首尔大学的一切公职。

在黄禹锡的论文受到公开质疑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夏腾,却从各路媒体中隐身,在吸引全球眼光的黄禹锡事件中,不再发表任何话语。

2005年12月18日,首尔大学介入黄禹锡事件调查,调查过程进展神速,5天后,便公开了调查报告,称黄氏11个干细胞的实验数据中,有9个系伪造。

随后,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职。

又过了6天,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黄禹锡根本没有培育出与患者体细胞基因相同的特制胚胎干细胞。

2006年1月10日,在调查进行了23天后,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除了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黄禹锡所谓“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2006年1月12日,距首尔大学介入调查24天,美国《科学》杂志便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时任《科学》主编唐纳德·肯尼迪发表声明,反复强调说,稿件撤除的最终依据,是基于首尔大学的调查报告,编辑部对论文数据概不负责。

时至今日,在《科学》杂志的官方网站上,黄禹锡的那两篇论文“该文章已被撤销”的红字依然如故。

整整4个月后,2006年5月12日,韩国检察机关对黄禹锡案件正式提起诉讼,指控他在干细胞研究中犯有欺诈罪、侵吞财产罪、违反《生命伦理法》等罪名。

其中欺诈罪就是针对学术造假而言,检察官认为,黄禹锡是整个论文造假事件的总策划人,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行为已涉嫌构成欺诈罪。

2006年7月18日,韩国政府决定取消此前授予黄禹锡的科学技术勋章和创造奖章。

至此黄禹锡跌入了学术与声誉的最低谷。

飞速发展的干细胞研究2007年,就在黄禹锡“落马”之后不久,世界干细胞研究却进入了新的拐点。

2007年8月2日,《时代周刊》科学专栏就发表了有别于主流大众媒体言论的报告,根据新近科学进展,宣布确认黄禹锡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大价值。

当天,哈佛大学的乔治·达利教授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论文宣布:由韩国胚胎干细胞专家黄禹锡博士于2004年建立的人类疾病基因胚胎干细胞株,已被该研究团队确认,这些细胞株的建立方法是不含外源性基因污染的单性繁殖胚胎干细胞,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在宣布自己研究进展的同时,达利教授也不无惋惜地对媒体表示,2005年,巅峰时期的黄禹锡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价值,就已经被涉及“伦理和造假”的舆论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顾及对科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制定下一步的科研方向。

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学者却从其初步的分析报告中,预见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的一缕曙光。

不久后,消失了的夏腾再次露面。

2009年1月,夏腾与匹兹堡大学同仁一起提交人体干细胞克隆技术专利申请,其中许多细节,与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黄禹锡的技术如出一辙。

2009年8月31日 9月3日,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对黄禹锡作出一审判决前一个多月,韩国在2009年首尔干细胞论坛上,向全世界高调推出“一切为了患者的科学与技术”。

在韩国继续向2015年进入世界干细胞研究三强、相关产值占领全球市场15%份额的宏大目标全速迈进的时候,昔日明星黄禹锡已经出局。

2010年5月,夏腾故技重演,在《自然》杂志上用 “一个毋庸置疑的里程碑”来评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佐佐木恵里博士的研究成果。

2011年2月,美国《血液》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最新进展,从这些进展的脉络中,黄禹锡当年的实验,清晰可见。

而此时,距首尔大学公布黄禹锡事件调查结果,时间整整过去了5年。

访谈篇在世人谴责学术造假的激情消退以后,两位学者持续五年跟踪黄禹锡事件,梳理史实……周旋于东西方话语之间“2007年11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岁月,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达利教授确认黄氏干细胞株有效,功成名就。

”江晓原、方益昉持续5年跟踪黄禹锡事件,今年年初,以这样一段值得玩味的表述开篇,将题为《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权益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之后续发展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

近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全文转载了这篇学术论文。

采访人:本报记者 洪蔚受访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方益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韩国制造记者:韩国法院判决结果,没有对黄禹锡造假指控,为什么在2005年世人都说他造假时,他似乎无力为自己辩护?

方益昉:黄禹锡是一个很特别的科学家,是彻头彻尾的“韩国制造”——无外国学位,无留学背景,他对主导当今科学的所谓西方范式敏感度不够。

当他成为科研项目“老板”的时候,这种对“西方范式”不敏感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对拿到他面前的干细胞试验数据,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时的黄禹锡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抵达一个重大突破的关口。

由于当时克隆出的干细胞缺乏传统识别标记,面对学界的质疑,他没能也无法据理力争。

江晓原:世人都说他造假,但是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无法参与检验他造假的证据,甚至大多同行科学家都无法参与。

所谓造假,不过是极少数“权威”科学家的指控。

方益昉:黄禹锡对西方范式不敏感,也表现在伦理学层面,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触犯了西方文明的规范,和这种违规可能带来的后果,被人抓住把柄,以伦理发难,卷入学术争议的漩涡,最终在科学与经济竞争中落败。

记者:判决后的黄禹锡失去了什么?

江晓原:他失去很多。

当取消造假指控后,当年他快得到的科学成果,已经落入别人囊中。

这就像是在竞选中常见的“故事”:在竞选的关键时刻,有人指控竞选者有“性丑闻”,等竞选结束后,调查也结束了,尽管结论是诬告,而卷入丑闻的竞选者已经失去了当选的机会。

焦虑的西方?

记者:二位在文章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黄禹锡,干细胞,科学政治学。

什么是科学政治学?

江晓原:我们所说的“科学政治学”,是指在科学的运作过程中,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黄禹锡个人来说,他从一个科学家,到肩负韩国全民期望的民族英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作用。

当西方学者打击他的时候,韩国为了维护国家声誉,迅速跟上,将黄禹锡拉下神坛,其中政治因素也起了明显的作用。

科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内的学问,而是跟利益勾连到了一起,纵观“后黄禹锡时代”的干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其巨大的商业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从黄禹锡事件看,科学的竞争是存在的,经济利益的竞争则隐藏在科学竞争背后。

而被用来首先发难的却是东西方伦理冲突。

记者:回顾当年对黄禹锡的指控,夏腾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方益昉:从夏腾几十年的科研经历上看,这个人在很多事件中,都表现得像棵“墙头草”。

鉴于夏腾是在黄禹锡获取干细胞的途径方面首先发难,引发伦理争议的。

一般理解是,夏腾本应是西方伦理道德标准的忠实实践者,而2009年夏腾的表现却并非如此。

记者: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在学术争议中的举动,应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评价2006年初《科学》杂志的反应?

方益昉:《科学》的态度代表了西方权威科学杂志的态度。

在黄禹锡事件上,《科学》杂志的表现非同往日。

在首尔大学介入调查仅24天后就宣布撤销其论文。

一个著名反例,当属1986年的“巴尔的摩事件”,这场牵连到1975年诺贝尔奖得主巴尔的摩的科学声誉维权之争,历时10年,几起几落,官司甚至打到了美国国会。

以24天对10年,《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不寻常“,恰恰反映出学术共同体的西方中心主义,正越来越多地遭遇东方技术的挑战,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失语”的东方?

记者:在论文中,多次提到话语权问题,话语权在黄禹锡事件上的争夺是如何表现的?

江晓原:所谓话语权,表现之一就是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说某人某事“不好”的时候,没有人敢大声说“好”,反之亦然。

现代科学体系是按西方文明体系建立起来的,很多规范是西方式的,话语权也掌握在西方人手中。

从政治层面而言,以举国之力承担国家战略,是儒家文化圈中理所当然的原则,而这似乎又犯了西方民主理念的大忌。

方益昉:具体到韩国国情,它既是东方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又是西方科学经济共同体的一员,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两难处境。

江晓原:从黄禹锡事件看,韩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急于与西方接轨,过度看重国际标准,因此在西方人站出来指控黄禹锡的时候,韩国迅速进行了180度转弯,将这位英雄拉下神坛。

现在回过头来看,韩国当时的举措恐怕失之轻率。

记者:对这场话语权争夺进行反思,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方益昉:我们研究韩国的案例,但更关心儒家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科技界,在全球化转型进程中开拓思维,把握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的经验及教训。

江晓原:对中国的借鉴,简单总结就是要有东方的自信,不应容忍西方长期独霸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

这也提醒我国科学界和媒体反思,以后中国出了优秀的科学家,很可能也会受到国际竞争者的打压,我们不要一味跟进,而是应该采取冷静、慎重的处理态度。

黄禹锡科研年表1995年 2005年1995年,开始牛克隆技术探索并取得成功。

1999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猪。

200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抗疯牛病牛”。

2004年2月,成功利用SCNT技术复制胚胎干细胞,从克隆人体胚胎中提取出世界首个人体胚胎干细胞。

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05年5月,黄禹锡团队宣布,成功把人类的体细胞移植到人的卵子细胞,提取出世界首例与病患者人体基因一致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并成功把细胞培养成为胚胎。

论文发表在《科学》上。

2005年8月3日,黄氏团队成功完成了狗克隆技术。

在3000多颗受精卵中,有三颗成功长成胚胎,并有一只狗出生,起名史纳比(SNUBBY)。

黄成了韩国民族英雄,头像上了邮票,被韩国科技部授予“最高科学家”的称号。

2006年2011年2006年3月16日,韩国保健福祉部宣布取消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2006年8月18日,黄禹锡通过其律师宣布,将重新设立研究室,开展动物克隆研究。

黄的律师李建行说,本月早些时候,黄禹锡在首尔南部的生物研究设施已经开始运转,有30多名他以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工作。

当日,韩国科技部证实,黄禹锡已于上月14日从科技部获得设立“修岩(Kogene)生命工程研究院”的许可。

该机构由私人出资25亿韩元设立。

2008年6月18日,黄禹锡的Sooam生物技术研究基金会与美国加州的“生物艺术”公司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拍卖5条狗的克隆服务,每条狗的克隆服务起拍价为10万美元。

2008年6月19日,黄禹锡博士为首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克隆出了17只中国濒危动物藏獒。

2008年9月25日,“人类干细胞研究以及制造方法”获得澳大利亚专利号。

发明人共有19人,此项发明的全部股份都归黄禹锡所有。

自2003年12月起,黄禹锡等已就人类干细胞研究技术向11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2009年4月底,韩国卫生福利部有条件接受查氏医学中心(Cha Medical Centre)申请,从事人类成体干细胞克隆的研究工作。

项目主持人李柄千博士曾为黄禹锡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

2006年至2009年6月,黄禹锡继续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

2011年3月,黄禹锡在两年缓刑期间试图重新开始他的研究生涯。

但是因为利比亚战争的爆发,黄禹锡失去了最新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系Sooam生物技术研究会与利比亚双方共同资助。

公众舆论:一个失衡的砝码?

江晓原、方益昉的这篇论文,在2009年10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黄禹锡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后不久,就已经完成。

尽管论文的主题人物——黄禹锡,曾是国际舆论界的“风暴之心”,然而,刊出几个月以来,这篇论文,却少有人提及。

然而几天前,《新华文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先后全文转载了江晓原、方益昉这篇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的论文。

在江晓原、方益昉跟进黄禹锡事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同行学者表示出兴趣与支持,但二人也遇到了不少质疑,质疑的理由大多并非出于学术上的探讨,而是简单地表现为对“为黄禹锡鸣冤”的不解。

在黄禹锡事件的观察中,江晓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谴责黄禹锡造假时,舆论铺天盖地热热闹闹,而此后的科学进展证明黄禹锡的贡献时,却很少有人关注。

甚至在韩国法院作出的裁决中并无造假指控时,公众与媒体似乎也都对这一重要事实失去了兴趣。

江晓原认为,其间有很多东西值得大众舆论去反思。

确实,一个当时的英雄被指控造假,远比后来他造假的罪名未能坐实,更能娱乐大众。

在本报采访了江晓原、方益昉后,又联系了几位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征询他们对黄禹锡事件的看法,几位受访人都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推托了。

近年来,江晓原和方益昉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开创了“科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向。

曾在生物医学领域从事科研20多年,随后在生物医学企业创业10多年,方益昉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科研竞争、利益纠葛、政治博弈体会颇深。

因此在弃“科”从“文”后,便将兴趣点放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政治上。

用方益昉的话说:政治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处在学术、资本、政治、文化、宗教、法律和媒体等等问题中心的生物医学,恰恰是研究这种平衡的理想范本。

近年来,生物医学在技术、伦理等方面的进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江晓原看来,媒体与公众舆论也是这种平衡中一个重要的砝码。

在涉及黄禹锡事件的种种表现上,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砝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洪蔚)《科学时报》 (2011-07-27 A3 科学 社会)

 3 ) 败笔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10分钟就可以猜到结局的电影,所以,开篇就会感觉很无趣,电影的节奏也是有点问题。

前半个小时太过拖沓,没能引入精彩部分;中间部分斗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心理战是个亮点,但随后又转变了方向;结尾升华至民族大义、主旋律感觉爆棚。

经过100分钟的铺垫,却匆忙收尾,片中本来浓墨重彩描绘的“举报者”不见踪影,曾经一边倒的民众在并没有看到真实证据的情况下瞬间倒戈,这些都成为电影的败笔。

 4 ) 真实事件的改编

在真相和国家利益面前你会如何选择,男主扮演的记者完全演绎出了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身上应该具备的素质,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真相。

电影所选题材可以看出韩国的媒体环境还是相对自由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异议的声音出现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进步。

在事实面前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的而已,社会舆论的倾倒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媒体有义务向民众提供事实的真相,把决定权留给民众自己选择。

舆论有着巨大而可怕的力量,一旦盲目倒向一边,是非善恶的界限就会随之变得模糊不清它就像一个漩涡,终有一天会归于平静但被吞噬的真相只能沉入海底,永不见天日而最可悲便是被蒙蔽的众人殊不知正是自己的推波助澜葬送了最后的机会。

 5 ) 科学丑闻再现大屏幕:韩国黄禹锡事件电影版《举报者》

韩国常有改编国内真实事件的电影作品,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举报者》(제보자)竟然改编自被许多韩国人视为有损大韩民国颜面的国耻:黄禹锡事件。

这个造假事件,可以说是千禧年后第一个十年最大的科学丑闻。

《举报者》有多么忠于真实事件?

作为一个观看者--观看真实事件也观看改编电影--其实很难论断,但可以确定的是,许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角色,电影里头也都有出现。

除了李长焕代表黄禹锡之外,电影中尹敏哲在现实生活中叫做韩鹤洙,爆料的沈敏浩则是前研究员柳永俊。

电影中的电视台 NBS 在现实生活中是韩国大媒 MBC,而〈PD 追击〉实际上则是一个叫做〈PD 手册〉的节目。

李道亨这个角色的确存在(一时查不到名字),而且黄禹锡团队密切的合作对象也是在美国匹兹堡大学。

换句话说,在真实事件当中扮演起承转合、穿针引线的角色,在电影中也了撑起剧情的推展与转折。

说实在,这部电影并不刺激(虽然海报看起来蛮厉害),但难得的地方是,它忠实呈现了每个角色在事件当中的挣扎,以及当时韩国社会的氛围。

「真相」与「国益」的拉扯,是电影中许多场景不断出现论题。

当尹敏哲向上级呈报制作计划,他们问的是「真相与国益哪个重要?

」;当大众知道电视台正在质疑李长焕,他们说的是「怎么可以伤害国益?

」;当青瓦台(韩国政府)知道事态严重打算介入调停时,他们考虑的是「应该保护真相还是国益?

」这个拉扯如实反应了当时黄禹锡事件发生之际给予韩国带来的巨大影响。

当黄禹锡被赋予韩国最高科学家的号称、当黄禹锡被视为韩国教育系统的优秀产物、当黄禹锡开始象征韩国的国际地位,整个国家就开始陷入一种「科学的国族主义」当中。

就韩国的历史习性来说,科学的国族主义在韩国可能比起其他国家更为严重一些,因为这直接关乎所谓的「民族自信心」。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真相的重要性,但在事关民族颜面与自我肯定的情绪中,对于真相的追求常常只能退居第二。

任何对于黄禹锡的指控与责难,都是间接对于韩国的贬低、对于大韩民族的侮辱。

如果指责来自外部,那么或许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群众在心理上可以将其归类为「外敌」,而外敌本来就没有理由对韩国说好话、做好事。

但当指责来自内部…完整图文影评: http://bit.ly/1uQM387

 6 ) 韩国的PD们真的是敢于冒险

看过很多韩国关于PD追求大事件真相的影视剧,本来不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方面看到上级高层对下面的阻挠,另一方面是愚昧的群众在电视台门口举牌静默,这种种压力下,还在追求真相,并让真相顺利公开,真的是很优秀了。

故事最可怕的是真实事件改编,而且庆幸的是还有举报者的良心发现和协助,假如没有呢?

那么这个真相还会揭开吗?

 7 ) 洗清真相,还于众生

这部电影已经不单是停留在电影层面,甚至超越电影本身。

它以一把外科手术刀的姿态,精准剖析和反思自己所处现实和社会的一些顽疾。

并着力引导人们向善,整个社会趋好。

我们不得不赞叹韩国电影人的创作担当和创作自由!

这是中国电影万万不能及的!

《举报者》究其电影艺术性而言,乏善可陈。

从剧作套路下的故事编排,也没有什么亮点。

但其锋芒毕露,是因为其大胆触碰和直面了现实中的一些难以表现的禁忌话题。

这些意义已大大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属性,而且电影在此也沦为次要,只是作为一种探讨工具来运用。

而其产生的正面效应和积极能量是无法估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博士造假干细胞,蒙蔽国民,混淆视听。

在违反科学伦理和实验精神的前提下,功利性的强行干预使科学家良心蒙灰。

群众也蒙在鼓里,难辨曲直。

影片设计的一系列高潮也是通过展现真相与国益的博弈来完成的。

现实与真相之间的复杂性让人触目惊心,望而却步。

不禁要思考,现实中仍有多少真相不为人道。

也许真相从来都是鲜为人知的吧!尹PD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秉承节目的宗旨和法理正义,拼尽一切来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期间困难重重,几度沮丧。

面对舆论的压力和专制,他还是坚持下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业界良心,群众喉舌,这不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吗?

但在这里却成了褒奖!

博士也想为国家尽一分力,但却被舆论所裹挟,骑虎难下。

不得已而走到这步田地。

现实中这么多不得已和无奈也正是他的迷人之处吧!

纷繁芜杂,光怪陆离,我们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万花筒前,都看花了眼,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总有一些人要担起这些责任,洗清真相,还于众生。

而这些人,就是本片中的举报者吧!

愿我们生活中的真相不再那么晦涩难懂!

给真相蒙上面纱的,不正是人性的复杂与无常吗?

 8 ) 拍十个尹民哲 不如拍一个李章焕

仅从电影角度上来讲 马马虎虎 身为记者和医生的正面角色们凭着一腔热血为真相不懈奋斗 与学术造假的无良科学家斗智斗勇 说实话剧情平淡 也没什么亮点 给个三星及格分 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也不错 洗洗三观 感受感受热血。

但从这部电影的背景题材来看 其实有点拍瞎了 反面角色李章焕的原型黄禹锡博士 是韩国十几年前的明星科学家 类似于袁隆平在中国的地位 但很可惜他没有袁老的气度涵养 在名利作用下 急于求成 学术造假 身败名裂 但实际上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 他的研究方向事后也被证实了是正确的 而他这个悲剧其实是由韩国乃至整个世界当时科学界的体制和风气合力造成的 是科学界传统西方范式与东方力量崛起冲突下的悲剧缩影 如果将这个事件搬上荧幕的话 真不如以从黄禹锡这个人 这个点切入 以这些为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样整个电影的格局就截然不同了。

像现在这样 仅仅将故事聚焦在媒体记者们不畏强权 揭露真相这个角度 说实话 真的有点小家子气。

像局内人里的检察官 熔炉里面的老师 辩护人里面的律师 在韩国电影里面已经有太多这样不畏强权 为真相为公理奋斗的斗士了。

不是说观众看了会厌烦 而是对于黄禹锡这件事来说 赞颂真相斗士有点牵强和媚俗 反倒是一个已经功成名就了的科学家为何会不惜羽毛的学术造假更值得公众们反思和讨论

 9 ) 제보자

황우석사건을 모티브로 만든 영화관은데,사건에 있어서 관건적인 인물은 제보자인데,이야기 중심인물은 방송국사람들,제목은 제보자인데 영화내용은 제보자를 크게 다루지 않음..................……………………………………………………………………………………………………

 10 ) 人世的盛名只是一场风

根据真人事件改编,2006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短短三周内,从万众拥戴到千夫所指,从“民族英雄”到“国家耻辱”,盘旋在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周围的盛名之风改变了方向,也改变了名字。

因为真人事件改编,本片的叙事的连贯性很强,节奏很快。

从尹PD接到举报,到调查真相,最后当面对质李章焕博士一气呵成,经历了阻挠与社会舆论的质疑,依旧揭露了事情的真相。

真相与国益,如何选择?

其实我最赞成电视台局长的话:“真相就是国益”。

如果一个国家的荣誉要寄托在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何况还是造假论文),那么这个国家注定是悲哀。

因为国家荣誉与兴盛是集体所沉淀的。

我最喜欢电影中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尹PD和举报者的对话,一个就是李章焕博士对那只克隆狗的独白。

其中一个场景是我在一部类似的韩国电影《孩子们》中也看到的经典对话,结局不同的是《举报者》成功查出了真相,《孩子们》却没有通过新闻的手段公布真相。

李发自肺腑的独白还是蛮有深度的,是自己被成就冲昏了头脑,在取得一些成就之后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没有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直至事情超出自己再也无法掌控的地步。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就存在着千千万万个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嘛?

问他们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难道只是利益?

舆论的错误导向和大肆渲染难道不是帮凶.每有一个大舞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舞弊者逍遥法外。

而每发生一起大舞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舞弊得逞……每一起被揭露出来的大舞弊,代表了大约十万起隐藏在沼泽般的科学文献废纸中的大大小小的舞弊,人世的盛名只是一场风.随来随走.

《举报者》短评

电影完全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个改编自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的故事虽然简单且程式化,但是完全能够保持住观众的注意力,大概因为寻找真相是每个人的天生属性。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除讲了一个科学骗子的覆没,女导演任顺礼用这部电影也狠狠地嘲讽了韩国的民智,没有故意地讨好观众。

6分钟前
  • 韩伯愚
  • 还行

毫无紧张感,是怎么做到的

7分钟前
  • Inkwa
  • 较差

看了后续报道,想看导演编剧拍第二部第三部,可以从不同叙事角度切入,可以从后续事件切入

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感觉很平淡,甚至看不懂。蓝天文杰智慧屏

10分钟前
  • 尹地仇
  • 还行

拍得比较平直,不过看完还是感觉振奋的。真相重要还是国益重要,其实对举报者和尹PD来说,重要的都是自己的良心。

14分钟前
  • janes
  • 推荐

真相就是国益。所有广电新闻人都应该学习的教科书式的电影。

19分钟前
  • 翻书仁
  • 推荐

感觉像是PD节目的宣传片这个角度是韩国电影惯用的角度,没什么创新黑白对立真的很没有新意(当然我很佩服韩国媒体人)影片表现出的另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主线之一就是韩国民众崇拜一个人到极致和盲目的那种风气查了些资料,黄禹锡是有实际成果的,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他急于缩短研究时间?

24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学术的造假

26分钟前
  • Sunny
  • 很差

一般般

30分钟前
  • 冷石
  • 较差

上升到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互联网质疑精神的赞扬。众多的现实主义题材,显出韩国电影人比其他国更有社会责任感

33分钟前
  • #烧光光#
  • 推荐

有钱早移民了!

36分钟前
  • 还行

BJIFF

3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无厘头,不知道是韩国现实类看多了还是怎么回事,觉得电影很无聊,内容合逻辑都跑偏。

40分钟前
  • xuulai
  • 较差

为新闻理想召魂吧

44分钟前
  • 纳德性
  • 较差

看了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HD 720P 15/03/28

49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虽然有点夸大个人英雄主义,可是很多关键时候就是一个一个不同的人改变着历史的轨迹。对于很多事情,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总会令你无法回头,何况是片中的学术造假呢?有些时候,感觉民众真的太容易被网上的舆论和媒体错误的引导,还是要抱有怀疑的精神。真的好希望中国能有一部“揭黑幕”的电影啊~

50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推荐

韩国现在的批判现实题材已经斯通见惯,这部在其中只能属中等水准。这类的标准套路是把人逼得毫无退路后柳暗花明,惊天逆转。套路看多了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52分钟前
  • yuyikurt
  • 还行

立意不错,国益和真相选择哪个?本子欠火候,尚未完全表达。

57分钟前
  • 张晨峥
  • 还行

尿点多

59分钟前
  • ivan
  • 较差

整部电影在批判上不怎么样,拍的太平淡温暖反而没有震慑力,整部电影靠演员演技撑着

1小时前
  • 依萍雨好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