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想象是正广泉桶装水,桶是用了二十年的那种。
主角,戏弄、松散、自毁、精神病、玩世不恭,两只伴侣围着她团团转,好在没有俗套的情敌戏,一张B超片拍死本就惭愧不已的前任,真正的主人之一却不那么以为然,一切都顺着主角的意思,随她受伤、随她疯狂。
其他细节挺恰到好处的,始终存在医患界限的心理医生、因受扰已久而神色复杂的邻居、开朗善意的小同事、跨跳篝火时脑中响起的歌谣、抽离现实的场景、剧本创作家爱人类却不能向具体的人示爱。
厕所里俏皮的亲密展现出欲望中纯洁的一面,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有很巧妙的厕所戏。
厕所场景我也能拍,哈哈。
攫取拼合我生活中那些片段和思想,我也能拍电影了,放弃那些我强聒不舍的口吻,换成一种私人的叙述,不要掺杂那么多旁人的主义、世俗的眼光,那都是密密麻麻的杂质。
纳米比亚的沙漠,那个心理医生的沙盘,想起我小学时数学老师给我做心理咨询,也叫我摆个沙盘,还以为让我玩玩具似的玩呢,我摆得很正常,我可能永远没法知道他分析出了些啥子了。
忘记了,难道我那时有心理问题?
此贴为《纳米比亚的沙漠/夢游納米比亞》导演山中瑶子2024年8月18日于香港夏日电影节的映后Q&A记录,此次映后仅有问答环节,部分问题涉及电影剧情剧透。
如有错误请指出。
个人认为是一部优秀的女性导演的女性叙事电影,希望大家支持ps:导演本人是中日混血~妈妈是中国人 另一场香港映后: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34898/
2024/8/18 Premiere Elements Cinema主持:这次是导演带着她的第二部作品来到香港和大家见面,那我们掌声欢迎导演山中瑶子。
山中:你好谢谢你们今天来。
听不懂 (中文,“听不懂”为电影内中文台词)。
对不起我不会说广东话。
Q1:很喜欢纳米比亚这部电影,这次我是二刷了。
想问导演在加奈(河合优实饰)从粉色房间内出来后,她的整个房间布局都镜像反转了。
是出于什么这样设计的呢?
是否是想表现一种对立。
(问题1没录音成功,是我的回忆版。
)山中:嗯,这个问题有点难哈哈。
女主角从粉色的房间回来后,我们想表现的是有一种非常决定性的不一样,有改变了的感觉。
我觉得应该有些观众没发现这个房间反转过来了,但是这个是我们很想表达的,不是很明显的细节,但是发现这个细节的人会发现的改变。
你说的对立的话。
我想表现的是一种矛盾,人生中会有很多矛盾。
比如说女主角她的内心想法和她的所作所为会不一样,这也是一种矛盾。
在戏内就是想表现这种情况。
Q2:多谢导演,这部电影很好看。
我想问导演的是,其实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比较大胆,有很多,怎么说比较成人的情节,我比较好奇的就是导演会不会特别pass掉一些sex love的戏份呢,我想问的问题就是这个。
山中:噢,大胆,啊。
怎么说呢,在sex love的场景里,不是sex love以上,也不是sex love以下,因为在很多我看过的电影里,sex love的戏份并没有很深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在这次的电影里面也没有特别重视这方面的拍摄,不如说厕所的戏份更能表达亲密感。
Q3(本人提问):我想提问的是,因为片中有提到女主(河合优实饰) 她来自一个中日混血的异国家庭,她的双相还有她的心理问题是和她的出身、家庭有关,还是说因为其他方面导致的呢?
山中:嗯,不一定是家庭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她的成长的背景、小学学习过的东西、家庭的情况都会影响到她的人格。
没办法用个别的原因去决定是什么把她变成这样。
当然女主(河合优实饰) 她与一般的日本人也是不一样的,比较反叛、松散,但也不完全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无法融入、适应社会,和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
还有她一些比较暴力的行为和她的家庭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2024/8/18 Premiere Elements Cinema Q4:想问一下导演您和摄影之间的合作,您会给摄影一个指示还是给摄影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 我觉得摄影方面有很多closer、4:3的手法还有画面的晃动,这些是想表达女主角的心理还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不安呢?
山中:其实里面很多手摇的镜头,也有很多是后期再fix的。
开头手摇镜头会多一些,都是和摄影沟通出来的结果,这些是想要表达变化。
我和摄影都很喜欢河合的样子,所以就想多拍一些她。
河合和其他演员们看了剧本之后,她们都有理解到这个角色的变化和心境。
电影一出来其实就有上摇的镜头,演员们也能让我们拍到我们想要的画面,不需要特别、太多的指导,如果有什么现场的问题我也会说,但大部分都是演员自己的理解,由摄影捕捉到的。
Q5:你好导演,我想问一下邻居的角色(唐田英里佳饰)出现了两个片段,是不是特别为她设计的,因为我记得这个女演员之前在生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然后有几年没有出演过电影,是不是专门为她设计的,还是有别的什么呢。
山中:其实跟这些完全没关系。
我不太关心私生活的事情,她的私生活也与我无关。
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演员,但是也不是说给她一个什么机会或说专门定制的角色,我只是觉得她这个演员的声音很好听,所以让她出演了这个角色,是这样而已。
Q6:想请问导演觉得河合身上有什么特质令你去选择她作为女主角呢。
导演和河合之间有没有什么难忘、有趣的片段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山中:我六年前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aimiko/傲娇少女爱作战》在东京公开的时候,那个时候河合还没有成为演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她看了我的电影之后写信给我说,我想成为演员,想出演你的电影。
那个时候觉得很奇怪,看了信之后吓了一跳。
我没有什么粉丝,但是这个事情很特别所以我一直记得有个这样的人。
后面发现给我写信的这个人她真的成为了演员,我觉得很神奇。
我开始准备这个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河合这个演员,就想她会不会还想拍我的戏呢。
就问了她有没有兴趣拍这部电影。
河合的魅力是什么样的角色都可以很好的适应、融入,这个是她最大的优点。
说到有趣的事情,其实和电影也有关。
河合她是一个很年轻的演员,这次拍摄的工作人员班底也是一帮很年轻的人,玩到很嗨的时候会有一些即兴的镜头,可能是一些剧本里本身没有的东西,所以大家会感受到一些电影里的片段不太连贯。
也会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或者觉得有点抽离,会有少少不安,不过看到大家的反应就安心了很多。
此贴为《纳米比亚的沙漠 / 夢游納米比亞》导演山中瑶子2024年8月16日于香港夏日电影节的映后Q&A记录,此次映后仅有问答环节,部分问题涉及电影剧情剧透。
如有错误请指出。
个人认为是一部优秀的女性导演的女性叙事电影,希望大家支持另一场香港映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31776/
2024/8/16 M+ Cinema山中:你好,我叫山中瑶子谢谢你们今天来(中文)。
我的妈妈是中国人,我会说一些国语,但是广东话就不会说,不好意思(日文)。
主持人:事不宜迟我们就提供给大家问答环节。
Q1:欢迎导演来,其实我准备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女主角 (河合优实饰) 她吵架还有,我记得她有一段对白是关于人口老化、生存的,我想问这一句对白是她内心真的这么想吗,还是她在控诉或者是她有些东西想要express讲出来的?
第二个是很多人都想问的,有一幕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打架时突然变成她在那个跑步机上看录像,我想问那个剪接,就是这个idea是怎么想出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不知道是我看错了还是什么,我觉得他们厨房那个地方好像mirror了一样,场景有一些不同了。
山中:这个可能是关于日本社会的不安,她可能是这样想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听别人说的。
打架的这个让我想想,电影有很多次争吵打架的戏份,但在多次打架之后,虽然一开始他们应该真的很生气,但渐渐地,他们就变得有点为了打架而打架了。
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加奈(河合优实饰)终于可以客观地看待她自己,以及她和她的爱人之间的关系了。
最后的场景是镜像反转了,你没有看错,我也想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
拍摄现场有一扇门可以通往隔壁房间,有这样一个实际的单位, 当我进去的时候有一个同样布局的房间。
但是没有窗户,我看到后,一位工作人员给我提了个建议,说不如把那个房间反过来。
我问他 为什么呢,他说如果能让人感觉到加奈发生了一些决定性的变化就更好了,我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我们都被打动了。
Q2:《amiko / 傲娇少女爱作战》是一个关于少女为了自己喜欢的男生一路追逐,《纳米比亚的沙漠》也是成长中的女孩在东京面对着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部作品在我看的时候有很多女性或者一些真实的影子在里面,其实有多少是真实的甚至是瑶子桑的真实经历呢?
山中:关于真实的经历,我妈妈是中国人,还有我自己在脱毛沙龙的经历。
和主演河合,还有工作人员讨论,还和一些朋友们、情侣之类的采访了一下,问情侣之间如何相处,滚下楼梯的那些情节也是来自真实的经历。
开头在咖啡店那里,可以看到加奈(河合优实饰)和朋友聊天,她的一些漫不经心,都是河合自己提出来的。
河合说,有时候有人跟自己讲很认真的事情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走神。
这些都是很真实的会发生的情况。
Q3:我很好奇的是。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河合饰演这个角色。
第二个就是想问,在后面有唐田英里佳的出现,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找她出演。
因为她这个角色有一个很特别的,就是女主角说她肯定发现了她们情侣之间的事情,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找唐田出演。
山中:选择河合是因为,六年前我的《amiko / 傲娇少女爱作战》这部电影在东京公开,那个时候河合是一个高三学生,还没有成为演员,她来看了电影,给我写了一份信,说想要成为演员,出演我的电影。
唐田小姐的声音很好听,她的声音给我一种她说什么都能够成真的感觉。
很想让这个角色去讲对白。
2024/8/16 M+ CinemaQ4:我想问,电影最后有三只动物,可以解释一下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和加奈(河合优实饰)有什么关联吗?
山中:这个实际上是油管上的一个24小时实况直播沙漠的频道,所以就去找了制作人,问他可不可以选取一些片段使用,我还录制了其他长颈鹿、鸵鸟等等的素材,有其他动物,还有长颈鹿的首领,但这三只看起来像他们三个的关系,有点可爱,很像加奈(河合优实饰)、林 (金子大地饰)和本田(宽一郎饰)。
所以我选了他们。
Q5:主要想问的是,在后半段,加奈(河合优实饰)突然去做了精神方面的咨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定,为什么会设定她意识到自己有一些精神障碍,找精神科医生这样的设计呢?
山中:一开始,我写了一个相当详细的剧本,但我们拍摄了这部电影一开始剪辑了三个多小时。
因为太长了,我不得不删掉了大约 10 个场景。
其中有一场就是加奈(河合优实饰)发现自己的情绪开始起伏不定,觉得自己在森林里有些不对劲。
还有一场戏,她更加坚持,问自己是否应该去医院,然后又开始经常吵架,所以我写了一场加奈必须去医院的戏,但我在最后的成片中省略了那场戏。
香港的情况我不知道,但应该很像日本。
在西方电影和美剧里,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心理辅导。
但在日本不是这样,即使有心理健康问题,人们也不会去这种地方,但现在的年轻人也挺多会意识到,其实去心理辅导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会觉得:哦,那是什么?
我去看看。
我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去心理辅导了。
就是这样。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人是先存在,后本质的,这里提到的也代表我们是没有固定的、永恒的“本性”,我们会跟随他人的眼光、选择不断改变“自我”,最终自我异化。
缓引萨特的观点在电影《纳米比亚沙漠》上很合适,在电影中,佳奈不仅给他人造成“地狱”,还给自己建造了一所牢笼,整日困在自己的想象中存活。
河合优实好上镜电影讲述了21岁在美容院(脱毛)上班的佳奈,她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和想象,秉持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方式存活,和男友本田保持着同居关系的同时与林保持肉体关系。
原本以为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但电影却讲出了这个社会给予年轻人的压力是如此之大,对未来不抱幻想,在佳奈口中的日本满是绝望(她认为日本会以为少子化和贫困而消亡),实质上这也是日本这个主体在国民中的地狱,一个不被看好的、满是压抑的地狱。
佳奈上班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来脱毛的年轻女性先说男友本田,是一个顾家、有责任心的人,对于佳奈照顾有加。
但在电影中总觉得他和佳奈出现的场景中有一种看他人眼色生活的氛围,比如对于他拼命想要挽回佳奈的大声嘶喊,他想要城市告诉佳奈自己去风俗店,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不想让佳奈有任何的失望,只要自己诚实、顾家,在佳奈眼中只要保持这样的样貌就好。
的确佳奈的情绪牵动着男友本田,可以说,对男友本田造成“地狱”的正是佳奈。
、
本田林是佳奈遇见的下一任男友,在林身上新鲜、活力、有趣,佳奈对林有了依赖。
但两人在一起同居后情况发生了极大鹅反转,佳奈不稳定的情绪,他无法接受林有任何地方对她的忽视,佳奈为了引起林的注意想尽办法胡闹,林的地狱也是“佳奈”。
林而对于电影的主人公佳奈来说,什么是未来,不关心;什么是爱,不关心;什么是理解,不关心。
她对于一切的不确定,造成在电影中的状态时常发呆,在客厅发呆、在街道上发呆、在窗外发呆……或许她想改变,就像她寻求医生的诊断,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但这一切好像也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正常的一种借口,她并不想解决自己的主体性。
电影塑造的佳奈,从来没有舒心的效果,一直是冷漠的望着一切,对于她而言,地狱就是自己。
她用自己的目光来注视自己,她会不断在出门前换衣服,保证自己是正常的;她会要求自己发疯,保证自己是被关心的;她会要求自己去看医生,保证自己是能治愈的。
但现实是,她从来没有鼓励过自己,哪怕笑一次,或者心无旁骛的吸一根烟,或者潇潇洒洒的喝一回酒。
电影更像生活碎片,我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最后想提及电影的摄影,电影的摄影其实是让观众能够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当“大摄影师”被看见,那么代表这里发生的事被“凝视”。
电影开头对于佳奈的街头散步、抽烟运用zoom in的方式让观众像凝视者一样观察主人公佳奈的一言一行。
从镜头外来讲,这场对于佳奈的生活切片电影就是“他人即地狱”,观众用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看待这场电影时,对于佳奈的怪异、无理、疯癫、痛苦、冷漠就会有更多的解读空间了。
最后提一句:电影44分钟才出现的电影片名有点意思,不按常规出牌,按照电影的叙事进度进行电影片名的呈现,本身就代表了导演的个人特色——别管!
我要走自己的路。
还有电影两次的佳奈见林时的魔幻声音,我喜欢!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看过的真正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
窄画幅,手持摄影,变焦的运用,选景设计,景深和声音的结合都太吸睛了,就是一种bravo!
的感觉。
作为一个短制作周期的电影,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和剧情/精妙的调度,但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形式美追求展现了导演的天赋和才华。
当然这方面内容比起文字更适合用视频来叙述,就放几张截图吧。
开场的超长焦镜头的推进充满仪式感
室内场景也活用景深
前后室内场景的镜像处理模糊现实的边界
粉色场景的小窗切进转场非常具有流行气息
非现实场景的布置
边缘模糊
嘈杂的画外音,主人公对他人的死亡也显得漠不关心
景后的人也一并望向摄影机凸显被观察的感觉而说形式大于内容,是因为内容正如这个主人公本身就是虚无,以至于看上去完全不需要以一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来呈现。
但就内容的表现本身来说依旧值得一书。
首先这种虚无并非类似对普通社会进行反叛的当代青年虚无主义,而是在电影展现的信息中,刻意剥离方便观者建立联系的大部分有关社会关系和人格成因的内容,进而定点观察一个人时产生的虚无。
职场环境,感情经历,身份认知,精神疾病,童年创伤,类似这样的线索有很多,看似投石问路却浅尝辄止,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可以说,当我们抛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既往的经验来观察自己,可能亦会发现这种虚无存在于所有人身上。
电影的呈现视角非常有趣:不仅观者看主人公本身呈现出一种客观的俯瞰的感觉,电影中也有许多俯瞰的描写:主人公看沙漠的动物、以及两个非现实场景的其中之一:跑步机上主人公看主人公自己的生活。
但所有这些俯瞰都没有任何结论,归根到底一句听不懂,わからない。
以至于对职场后辈的对第三者进行俯瞰的小插曲,也以主人公无法理解,也不尝试理解甚至于主动惹事而逃离的结局无疾而终。
而另一个非现实的场景,与可能是全片在心灵上最接近主人公的人物——邻居在森林中的对话:“三年后记不住如今,百年后无人知晓之类的话被别人提起实际上挺讨厌的”,“我懂你的这种话听起来讨厌但内心其实挺开心”,依然没有给出结论,却讽刺般揭示了缓解这种虚无的最终还是只有一直试图逃离的社会关系。
正如邻居推荐主人公学英语,以及最后视频通话时的中日交杂,人们跨越语言的屏障也希望努力建立联系,虽然语言相通也大概率无法相互理解。
但这些短暂的徘徊和探寻之后,终究主人公还是归为虚无,内容还是归为虚无。
导演借由主人公自己的口来说:“看电影能有什么意义啊!
”暗示还不如之后场景的沙漠动物直播有意义。
与其试图探明什么,不如只是淡淡地观察这些没有答案的东西。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在这些观察里面,主人公对男朋友展示的暴力和不合逻辑的责备等等赤裸裸地展示了一种动物性。
归根结底影视作品里的性描写——无论是美化的还是丑化的,直白的还是隐喻的——尽管描绘了人类最为动物性的生殖行为,但或多或少其实都赋予了人性,甚至只服务于展现人性。
然而也许是导演的喜好也许是刻意为之,本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性描写,但从随地大小便,交换口中的糖果,共用一个便器排泄,互相决定鼻环与纹身带来痛楚这些情节,到作为主线的长篇幅的暴力行为,实际上都比性描写更直白,更具野性。
也许这也是主人公抛弃前男友出轨现男友并直到影片结尾双方都没有分手的原因。
(画外音:共用一个便器那个场景绝对是没有亲身经验写不出来的吧!
)
总而言之,通过定点观察的手法呈现的这么一个虚无但充满魅力的角色,想必和我一样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多少会看到点自身的影子而为之称赞!
笑。
2024SIFF137分钟的电影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中结束,听不懂是说女主虽然是华裔、但其实听不懂中文,也是说这个21岁的女孩对这个世界不懂,她不懂为什么要工作,不懂为什么要吃饭,不懂为什么要对客人撒谎,不懂为什么男朋友不宠她,不懂为什么自己不是生活在纳米比亚沙漠的一头鹿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在想,女主是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最后去了纳米比亚,抱着自己无法逃离现实生活但是想在电影里魂穿这种自由意志的想法,我开始了这137分钟的旅程,睡懒觉、不想工作、在聚会中很社恐、在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走并且时不时翻个跟斗……加奈没有去纳米比亚,作为一个21岁的女孩,她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只想自由自在地消磨时光,看着纳米比亚的沙漠的直播入神,她或许觉得自己更适合那里,睡觉、喝水、吃草,过上最简单的生活加奈出轨、工作被辞退、与新男友热度褪去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疑似抑郁,本以为积攒的一切会带来一场冲突,但是电影却慢慢归于平静,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后ending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所有观众则笑着送上了掌声一些难忘的画面:在马路上突然侧手翻、“你能不能把我那份工作也做了”、“捡起来”希望我们都能自由自在,灵活洒脱
6/20 上影节 上海商剧场。
男一以为自己很了解女主,其实他完全不了解。
女主内心向往着一种不安定,所以会不满足于一直好好上班的男一,所以会在市政大楼散步的时候说不喜欢在这里上班。
这些男一全部不知道。
他完全看不见女主的存在,爱着一个想象中的人,并且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着她。
比如无微不至地照顾。
看起来女主是关系中受益的一方,但其实男一也享受自己这种好男人的形象,甚至是在表演自己的深情人设。
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每个人都看不到别人的真实存在。
男二跟女主一起住的第一晚就说,我希望我们是相互勉励的关系。
他设定好了一个模式,然后将对方塞进这个模式里,不在乎对方是什么样子、想要什么。
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他期待的样子乖乖进入这个模式,冲突就产生了。
那如果,如果男二的这些预期都被满足了,女主愿意乖乖待在他设定的模式里,是不是一切就会顺利发展了呢?
不见得。
我们看得出来,女主是很享受被照顾的,所以男一是满足了她的预期的。
但这之后,她却不满足了,这段关系对她来说太安定和顺理成章了。
所以她会爱上跟他一起去纹身、打鼻环、辞职以后没有正经工作假装自己在创作的男二。
又发现自己预期的这种反叛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故事的结尾,女主接到了妈妈从中国打开的视频。
女主妈妈是中国人,正在跟中国亲戚聊天,打视频给她让她跟大家打招呼。
她只会说两句中文,你好,听不懂。
视频那头,一大家子人在用中文说,你快回来吧,都想你呢。
听不懂回来学学就好了。
他们之间看起来很亲近、和谐,尤其在不会中文的人听来,一定以为他们聊得很好。
但其实他们都在自说自话。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那种感觉,认识一个人久了以后,会觉得现在的他和刚认识时候的她,好像是两个人。
你再回忆你们刚认识时候的事情,哪怕明明非常清楚当时对面坐着的就是这个人,但情感上还是很难跟你现在熟悉的这个朋友对上号。
故事结束的时候我对女主也是这种感觉。
我好像已经非常熟悉她,非常了解她的内心了。
当然更有可能,我只是看到了我想看到的那个女主。
电影表现得生活状态好颓废,主角貌似有精神疾病。
粉色跑步机的镜头是全片唯一的意识片段,也是从这里开始让我对主角与男友动手的片段产生了混乱感。
影片没有刻意用很压抑的色调,挺平常的,但也没什么生机。
主角追求出轨刺激感奔跑的,不自由像挣扎。
影片中心理咨询的部分让我想了很久。
心理师:“听你话里的意思,我认为你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你在心里给自己设了一套标准。
要求自己应该怎么样,必须做什么?
但你压抑了真正的自己。
你觉得呢?
比如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
你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个差劲的父亲。
她做了很多无法原谅的事。
但你认为抛开父亲这个身份,你应该尊敬他这个人。
原谅他的所作所为。
”主角“对。
我要尊敬他,原谅他。
”心理师:“人呢,不管心里怎么想都没关系。
只要藏在心里就好。
“只要藏在心里怎么想都没关系?
”“是的。
只是想一想谁也管不到你。
如果你一个人的话,不管说什么话,甚至写下来发泄都没关系。
我觉得你不用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否则你只会折磨自己。
”“那如果是萝莉控的话,只在脑子里幻想侵犯小女孩儿。
也没关系吗?
”“你是萝莉控吗?
”“怎么可能?
只是打个比方。
”“为什么你要用恋童癖打比方呢?
”“因为做的事和想的事不一样。
那种表里不一的人不是很可怕吗?
”“为什么你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怕呢?
”“为什么呢?
”这还让我想起了课上老师提过的一个实验:你在一个遇难的轮船上,船上有一个七十二岁的医生,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小男孩,一个贪污过的公务员,一个年轻能干的工人,一名船长,一个很有航海经验的犯人,一个企业家,一名从事性行业的女性,一名神父,此时有一个小艇但是只能救五个人,你会选谁呢?
不同的同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老师说没有对错,只是我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还是道德观念。
但我发现,我想对我来说可怕的不是做出5个选项,可怕的是不管我做出哪5个选项之后,我总是会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以至于最后我可能不会救任何一个生命。
为什么不能笃定一点?
为什么不能在一种价值观里坚定的相信呢?
或者说我需要接受的是就是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任何一种答案都可以是正确的选择,我需要深信这一个观点。
影片心理咨询的部分占比并不大。
总体像人某些精神困境的集合,没有告诉我们完全的解法。
在影片最后,主角和邻居姐妹一起跳跃火堆时,响起了童谣,是全片唯一一个让我感受到很治愈,很温暖的地方,我想我们总要记得生命中的美好。
为什么西方文学经典里的女性角色总是有自毁倾向,比如罪与罚里的纳斯塔西亚和雾都孤儿里的南希,而男性的攻击性为何总是指向外界?
大学一年级的我在文学讨论班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并没有答案。
我并不享受看着她们在泥沼里越陷越深,但是她们即使深陷泥沼却仍然奋力挣扎的那股力量强烈的触动了我。
纳米比亚的沙漠里的女主加奈瘦弱如纸片,却奋力的扑向她的男友一掌一掌的打在他身上的那一幕深深震撼到了我。
现在我明白这是大一的时候无法说清楚自己哪里不舒服的我曾经所期待的画面,时隔这么多年,我终于在一部女性导演的电影里看到了女性面对一个远比她强大的男性释放如此彻底的攻击性与失控的暴力。
我其实很害怕她的第二任男友那样的人,他看起来文质彬彬,可他的眼神如此的冰冷,你在那里面找不到一点温暖和对他人的善意。
我是懦弱的,看到这样的男人的第一眼我就会迅速地远远地跑开,加奈却摔断了脖子都要和他纠缠在一起,每日折磨着他和他扭打在一起。
在看到加奈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一个不能离开男人而活的女人,可是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她才有勇气直视他们冰冷的眼神,拼尽全力的朝他们怒吼扑向他们,让他们对被伤害的女人们道歉,包括她自己,也包括从未谋面的男友的前女友。
有的人说她疯癫,我相信这其中也不乏女性,请你们睁开眼睛,好好地看着她,你真的看见她了吗,她全身散发着的无处安放的愤怒,那是一股近乎野蛮的力量。
她对着男友怒吼着说你这样的男人就是毒,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有太多你们这样的人才变得如此糟糕。
自私自利的男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污染物,像癌细胞一样绵延不绝。
我都没有这样对着我曾经深爱过的和女主男友一样虚伪冷漠自私可笑的男人怒吼过。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看着他甚至心里生出了一种慈悲。
纳米比亚的沙漠的导演说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几乎都把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态度投射到了女主身上,加奈是一个无比出色而复杂的人物,而我看到的这个角度必然只是无数个可以理解她的角度之一。
我仍然记得RBG 大法官的那句话,我要求的不是男女平等,我只要求男性同胞们把你们踩在我们脖子上的脚抬起来。
女人们,请保持愤怒,那不是疯癫,不是失去理智,如果连愤怒的权力都被剥夺,作为下位者的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请保持愤怒,因为那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与底线。
5.26.2025 晚于纽约
日本95后导演山中瑶子的新片,一个月写剧本,15天拍摄,完成度相当高的急就章,获戛纳平行单元的费比西奖。
继《弗兰西丝·哈》《年轻女子》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之后,再为这个系列增添一员特立独行的女将。
一则关于Z世代倦怠状态的寓言,观众在主角冷漠的心境中四面碰壁,却可以恣意投射或被投射下自由、任性、孩子气、摆烂、躺平、内耗、自毁等多种情绪,七荤八素。
一具在都市丛林跳跃的恣肆奔放的女性身体,两段被一次出轨连接的恋情,情节经常脱离主线,山中瑶子的镜头以一种疏离的视角凝视着她的主人公,长时间无激情的停留与变焦,对日常时刻不做切换,用全景镜头去跟踪女主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时间好像陷入了麻醉,在它的作用下,观众渐渐对日常(甚至暴力)变得漠不关心。
这种状态接近女主在油管上观看非洲沙漠的视频,就是那种杵一台监控摄像机,24小时向全世界的闲人们播放动物喝水的直播频道,要知道那些水坑其实是人工的。
观众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被精心设计出来的Wild Africa治着愈,压根儿不去想纳米比亚正经历着什么,脑中空空,加上女主一无所有的生活状态,与片名重叠,打通了三合一,因为“纳米比亚”在母语中的意思就是“什么也没有”。
(034)
哎,这片儿,太喜欢了,看完回来兴奋了一路,已经没力气再拼凑时代症候心灵症候千禧一代幻灭史这些大词了。没有办法言说的情绪,要用身体来讲,用打架来讲,用接吻来讲,用呕吐来讲,用奔跑和哭泣来讲。听不懂,是听不懂啊,从来没有被这个世界听懂过,每个人都在讲只属于自己的那种语言。纳米比亚的沙漠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心理医生的沙盘上种下一棵树,那棵树一出来,立马就懂了沙漠是什么。我们的生活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整天把“活下去”挂在嘴边,但是宣言和行动完全割离。生活:在跑步机上回放自己幼稚的、无法无天的嘴脸。跟爱情没关系,爱情只是要把精力耗掉,然后当作镜子映出自己自己自己(把病的名字告诉我,因为我想更了解自己)。大人们总是让你原谅这个原谅那个,但是你手里只有一棵假到不行的塑料树,在跨越一切的时候。握紧了。
琐碎日常拼凑出来的完成度不高的练习作
侵略性的音乐。极其鲜活的姿态,或走,或躺,在街上下跪,在厕所里尿着做爱。也有一些遗憾,刻意欠曝反映情绪有些想当然,后半段还是缺少一点暴风中的明晰,如《激情》。
前半段很好,让我想起《你的鸟儿会唱歌》,结尾也还不错。可惜后半段什么鬼,堕个胎而已多大点屁事,也值得女人又哭又闹的?!
有些片子一旦中途某个节点心理体感开始变差,觉得不可理喻了,后面就会看得越来越煎熬。在都市游荡的空心一代,连同躁郁症就如同在观众的接受边缘走钢丝。滨口的《夜以继日》虽然同样不讨众喜,但让人感觉是有东西在的,然而这部从剧本到表现方式的电影性不足很难编织出一个让人甘愿堕入以至引发自反的幻梦,只剩下如沙漠中海市蜃楼的精巧表面。
像AI一样工作 像风一样生活 像小动物一样爱 也太当代了!
看不懂。想表达什么。就是妹子青春靓丽的。
【4.5】看到了一种异样的身体性,并非完全仰仗肢体的强度,而是在空间中晕染开,如同电影的肌理,在此之上完成主题的涂绘,其后的破坏理所当然成为故事的推力,闯向混乱的时代的症候。 w/c
【SIFF26】【久事·上海商城剧院】于心里盘踞过的症结、无止境的碎片,不再注意便会被遗忘。现实中那本已存在的戏剧性,当重新被搬演一次,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可惜熟脸太多,打破了不知名的疏离感。河合優実の演技力は強い。
两个场戏印象很深:厕所二人以做爱的姿势尿尿;画圈圈诅咒/许愿。一件事很意外:原生家庭的问题依旧是父亲。
想到我用2.5倍速看完整个片就窃喜…当“双相”元素出现的时候,这片就算是废了,不过令人难过的是片子里的情节的确是年轻人的现状,每个人都像家养猫却又有着可悲的思考能力。
2.5。
#HKsummeiff#好混沌好明媚好枉然好執著。但是怎麼辦,人生已經這麼爛,陽光卻還是會落下來。好想做一隻海貓或是一頭劍羚,但是偶爾躺平盯著上方的天空大概也不错。
+,新的肢体,从中至少产生了两种尝试——对单纯的亲密关系的反抗、对不明情绪的自我驯服。前后两段是截然不同的,前半段只是比较当下,而后半段远不止于此,虽然还没那么贴合(但前后两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好看且专注的,分别是鲜活的和躁动的)。有意思的是唐田英里佳的几次出现好像都和周围气息构成了双重神秘。待重看。
#26th siff 精神问题并不需要一个病症名词来为我们确诊,因为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入侵,我们已经被异化成了漫无目的的人。在情感里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只有声嘶力竭的吼叫,但却得不到回声,被困在纳米比亚的沙漠里,全是“听不懂”的回应。很都市很青年人的电影,所谓爱情也好梦想也罢,一切人际关系和自身愿景在21世纪开始慢慢死去。
这点破事有必要拍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么?反正我是全程加速看完的,总的来说就是干美容的小姐姐和自己两个男友的生活琐事,没多大惊喜,太无聊了真的!
河合優實主役大爆發,宛如野生動物般的能量,Z世代女當代情感生活。 作為山中的第二部長片,看出來交雜各類想法都想嘗試,劇本有點拖沓。有段剪輯在沙盒上的樹➡️森林夜間與唐田相會談心➡️繞火堆轉➡️回到現實和同居男大風車好有創意。
长发前男友为自己导演着苦情分手大戏,男友妈妈嘴里的“留子”暗语,趋之若鹜的美容智商税,远隔重洋的中国话……世人终归只能在各自的沙漠孤岛中饮鸩止渴,所以长颈鹿和羚羊互相“听不懂”。
你会爱她恨她或鄙夷她,想和她做爱跟她打架,但如果成为她就太痛苦了
河合优实在黎明的街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翻了一个跟头绝对是我在近几年的日影新片里最喜欢的一个瞬间,那么鲜活的生命力,那么美妙的感情,那么跃动的青春,在这一瞬间我简直要落下泪来。佳奈或许代表了新世代中的一类年轻女性,可以说她坚韧不拔,也可以说她脆弱得不堪一击,她体验着多面的生活,偶尔随波逐流,但也在这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些自我。喜欢这部片子晃动的镜头,也喜欢这部片子捕捉到的街景。另外,唐田英里佳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