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Father,Papa,I am Your Father

主演:冯小刚,胡小培,徐帆,刘蓓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我是你爸爸》剧照

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7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8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9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0

《我是你爸爸》剧情介绍

我是你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马林生(冯小刚 饰)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他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在家中也趾高气扬,他在儿子马车面前摆足了父亲的谱儿。但是这一切除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外,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令行禁止的家教无法让儿子臣服,马车始终与之背道而驰。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挤兑同学,三番五次被请家长,马林生因此生头疼不已。在一次失败的暴力家教过后,他想尽办法和儿子搞好关系,然而他也痛苦地认识到:父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本片由王朔根据自己早年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并荣获2000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委会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讨厌炸猪排死亡空间:坍塌有钱男与贫穷女醉红尘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新干线变形机器人CHANGETHEWORLD接吻大师最后的里程背靠魔鬼屠门镇之复仇之路青之壬生狼野兽之尾烈日当空战士第一季没有说出的秘密家人陷入沼泽,港区女高中生51区拜占庭云边有个小卖部小小克星!EX起爆刑凶手札烽火丽人绝境末路姐妹老板打工吧!魔王大人第二季哦我的鬼神大人惠灵顿灵异档案第二季

《我是你爸爸》长篇影评

 1 ) 不是所有人都懂

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2 ) 变的和不变的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3 ) 画质啊

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4 ) 关于《我是你爸爸》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5 ) 随感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

而自己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马家父子的一样乱作一团。

生活充满着挑衅和屈从,我总是在傻傻的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节奏中迷失,找工作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我不知道每天活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期待着不发生任何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会照进窗子;我每天早上的梦也是暖的,这个冬天充满着温馨的假象。

我总想从这个阳光明媚的窗子里跳脱出去,落在这个城市厚重的土地上。

我觉得我的生活总是轻飘飘的。

我在做的东西和这个城市无关,和这个世界也无关。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多少贪婪,我只需要一个书架,还有电脑。

镜子里的我又胖了。

只从谢顶以后,我的生活经过了涅磐和重生,幸福如期而至。

我怀疑自己的积极乐观,也不相信无奈总是会很快的烟消云散。

我还在惦念一个人吗?

我还在她出现的时候假装镇定吗?

总是不能准确的把垃圾都进篓子里,而又每每在久不翻动的小盒子里找到尘封的记忆。

那些还不需要望穿秋眼的惆怅的过去,在不经意间被捡拾起来。

扔在如许的文字里。

 6 ) 有时候你会不会感觉自己父亲有点多余

这是王朔和冯小刚拍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这也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讲述父子感情的经典影片,比《老炮》也高出一个段位,就是胶片可能用了过期胶片似的,清晰度非常差。

冯小刚饰演的父亲马林生是一个虚伪懦弱充满形式主义的人,满嘴的假大空和儿子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导致父子矛盾重重,完全没有一个父亲该有的样子。

这也许就是王朔自己在自己的书里面说的,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父母,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做父母,世界上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完全不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真的非常荒谬。

影片的名字是我是你爸爸,这从某种角度阐述了本片的主题,是扭曲的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父亲形象的回归。

影片中传统父子关系即传统的大家长制的逐渐瓦解,父子之间互相学习磨合,儿子也不再是父亲的私有财产或者附属品,建立起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和获得了私人的权利,建立了新型的父子关系,最后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

这个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冤家父子,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这片子的主题,父子两代人之间就是天生的冤家。

当儿子步入青春期,在体力上可以打得过父亲的时候,在智力上也即将超过父亲的时候,父子关系会出现拐点,儿子就会发现父亲并没有小时候想象的那么伟岸,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胆小懦弱的时候,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这是人类社会中代际更替的自然过程,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其实从社会本质属性方面来讲这也是两个时代的矛盾,冯小刚饰演的父亲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他是在集体生活中长大的人,他儿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代,完全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更加独立自主。

从现在的人的伦理观念来看,马林生父子两个人的角色甚至有些错位,父亲不像是个父亲,有时候还不如他儿子成熟。

其实这也有一些历史的原因,王朔在他的书中写过,他们这一代人刚出生不久,正要长身体的时候,赶上自然灾害,所以身体营养不良;该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精神文化营养不良,这就是所谓的全面营养不良。

因此他们这一代人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文化素质上,都显得那么营养不良,发育不全。

马林生现实生活中特怂,经常喜欢意淫,发泄自己的情绪。

从现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马林生的行为举止都有点儿精神病的感觉。

最后,马林生送陆国强去精神病院的时候,精神病的医院医生把马林生当精神病给留下了,点明了马林生这代人被时代所抛弃,与现在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到像精神病一样了,马林生最后疯癫到参加气功大师司马南的意念控制大会,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个设计简直是绝唱。

学校是成人为孩子建立起来的一个成人世界规则的训练营,本片的学校从教学方式和学校场景的设置上,都塑造的阴森森的就像监狱一样,这也是一种隐喻。

影片最后马林生为儿子的错误负责被猫子胖揍了一通,承担了一个父亲该负有的责任,让父子关系回归正常的人伦,修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最后一场戏也有点精之妙,父子二人去火车站接马林生的父亲,三代人穿着同样的衣服,寓意着父亲形象的回归,父子关系的和解。

本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曲爱的奉献,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有偏差。

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很多父子之间的矛盾,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发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言论,“打是亲,骂是爱”,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扭曲,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不会表达爱。

中国人还需要进化,距离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

 7 )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里面怎么就没有一个正常的父母。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8 ) 亦庄亦谐,《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9 ) 你凭什么是我爸爸

这是王朔亲自导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则是绝对的主演。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日后几乎所有与王朔或者冯小刚电影的痕迹。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来的这些电影的“爸爸”,当然,这个“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电影中的人物大约处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过渡时期。

丧妻的工会主席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生活在京城边缘的某院子里。

马林生和马车之间似乎有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他也想让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有所调解,但是这种调解似乎又会变成一种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林生的懦弱、空虚、守旧、虚荣的身子上的外衣被王朔一件不剩的扒了下来。

儿子马车也不给自己的爸爸留一点情面,失去“夫权”的马林生揣着即将崩溃的“父权”颤栗不已。

影片中,马车在学校扰乱课堂纪律,这个场景日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又再现过。

事后马林生亲自为儿子写检讨。

在雄壮的交响乐中,马林生像伟人一样打开稿纸,挥舞着钢笔。

“我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和广大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所有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千千万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这些今天还存在着的高度程式化的特定的权力话语今天还充斥在大大小小的会议或者活动中。

但是在王朔指定的特定的语境中,这些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显得荒谬而可笑。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林生或者这一代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话语早失去了神圣的光环,但是在没有权力的代替物之前,或者权力更新之前,这种话语依然苟且存在。

马林生密切关注着儿子马车的隐私。

他打开儿子的抽屉,拿着儿子的枪学习警匪片中的人物;拿着玩具电话说,“工会主席马林生的四居室为什么还不分到他手里”,接着又“拨”了一个电话,“公安局吗,请你们立即逮捕马车同志”。

这些对儿子隐私的窥探还不足以满足他对儿子的爱。

于是他摸马车衣服口袋找那个马车上了锁的抽屉的钥匙,却被马车逮了个正着。

面对儿子的质问,他先是尴尬的说“我发誓,头一次”,过了一会说又改变了语气说“人权,那是成人的权利。

你算什么?

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包括你的生命。

从法律上说,你还属于没有行为能力,跟神经病差不多的那类人,不管你行吗?

”在中国的传统中,父权几乎凌驾在任何道德之上,甚至法律。

父亲查看儿子的隐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介入,这种存在在中国大地几千年的旧的伦理立即变的摇摇欲坠。

马林生在潜意识里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已经不道德,但是他还是想维持父亲的光环。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啊!

”而马车的回答似乎更有底气,“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就不需要你为我好啊!

”在这种断裂或者挣扎中,历史的荒谬感表露无遗。

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权威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问题,他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合法统治。

其中有一种是传统型,也就是拥有权威的人按照传统,辈分,年龄等或者地位从而享有权威。

中国的父权大体属于这种类型。

而这种类型的权威在这个开始慢慢变的功利和物质的时代是何等的脆弱和不牢靠。

有时甚至不需要“马车”们弑父,这种权威就会自我消亡。

例如马车挨“小跟头”打后,马林生给儿子出气,捡起的武器竟是一块蜂窝煤。

后来马车自己出了气后,“小跟头”带人到马家找茬,马林生找回做父亲的尊严仅仅是因为敢说自己是马车的爸爸。

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代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两代人之间的壕沟从来没有如此深过。

显然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重新树立权力者的权威,这不现实,重建被解构的权力需要再重建另一种权力。

二是妥协,等待时间把沟填平。

也许这不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是必由之路。

这部电影在所有与王朔有关的电影中我认为是最棒的。

而其他国内导演的作品,似乎只有《卡拉是条狗》可以和它有一拼。

它关注的人是城市中的绝对主流,他们填充着城市中的每栋楼房、平房,每条街道,而在我们国家的电影中他们又是绝对的另类。

他们生活在水土不服的现代环境中,疲惫而且焦虑的追寻着几乎消失的旧秩序。

其实,他们也仅仅是一种无形的、荒诞的不公命运的消极接受者,他们与这种命运的施加者之间的矛盾与这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时代相比是何等的荒谬。

也许,突然有一天我也会有个儿子,不知道会不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一个命运的接受者。

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通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10 ) 自己的一点联想

看完了访问冯小刚的那一期十三邀才知道还有这个电影,突然觉得八九十年代真的很神奇,那时候西方文化和思想快速涌入,人们快速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可劲的折腾,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富有活力,真是好可惜没能亲身经历一番。

电影中的父子一直都在发生冲突,父亲表现得保守虚荣而又懦弱,儿子正处青春期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反抗父亲需求个性与空间,孩子慢慢长大父亲的权威渐渐消失,这样看来冲突也就是必然的了。

可是不论两个人有多么不同,爸爸都不会不承认这个儿子,哪怕是在一群以前不敢与其正面冲突的人面前也会说出"我是他爸爸",这就是爱吧。

父子之间可以想法不同存在分歧但是父爱和父子情不会因为代沟和差异而被割断。

联想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渐渐没落新兴文化快速涌入被年轻人追捧,和电影中的父子真的还挺像的,文化和思想也是一样,可以被冲击,但总会被传承下去无法割裂,冲突是必然的,但"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短评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6分钟前
  • 亦秋之河
  • 推荐

里面各种味儿都重。叶京老演混蛋的人

9分钟前
  • ღ lulu
  • 推荐

eh

14分钟前
  • 小猪快跑233
  • 较差

很不靠谱的一对父子,但很生活

17分钟前
  • 阢陧
  • 推荐

有机会要看看原著

18分钟前
  • Mr.Hungry
  • 推荐

2010

22分钟前
  • van
  • 还行

王朔不是干导演的料,或者着片子太老?

24分钟前
  • 娜嘉
  • 还行

一代人的失落,我是你爸爸;看见了叶京饰的流氓

25分钟前
  • 东方白
  • 还行

这部片子,王朔的,讽刺就不用多说了,充斥在各个片段里,而影片中深层次的反思与对抗,值得人们回味,也是被禁的原因。

30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很不适。

31分钟前
  • 妖妖不灵
  • 很差

有其父必有其子!

35分钟前
  • 人生如戏
  • 较差

京腔。

38分钟前
  • 琢臻
  • 还行

CNXP版

43分钟前
  • 8月12日
  • 还行

腾讯视频太模糊了

44分钟前
  • 哪托三大子
  • 较差

蛮有意思

49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记得躺在上铺看小说的时候,哭得很伤心,想起我爸爸。

52分钟前
  • Jane
  • 还行

好片子

56分钟前
  • 没穿裤子
  • 推荐

前面是新写实,后面怎么就变成超现实了,就是演的好哇

60分钟前
  • 迩喆
  • 还行

被禁的冯小刚,纠结的父子情。

1小时前
  • 齐烟九点
  • 力荐

打我?我吓死他!

1小时前
  • 黑狗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