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金敏喜生了。
洪常秀再当爹。
据韩媒消息,43岁的演员金敏喜与65岁的导演洪常秀于本月喜得一子。
(韩媒报道金敏喜生子)尽管金敏喜的第三者身份和非婚生子争议事件影响很大,但社会舆论似乎没有给她造成任何困扰。
她毅然顶着世俗压力与道德的批判,坚守与洪常秀不合伦理的爱情。
甚至来说,金敏喜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两次封后皆因洪常秀执导的电影。
(金敏喜《在溪边》封后)去年,金敏喜凭借洪常秀新片《在溪边》拿下第7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表演奖。
这也是她继《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柏林影后之后,拿下的第二座A类电影节影后。
与之前不同的是,金敏喜这次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不再参与事件,也没有像往常那样陷入复杂情感的关系,更不需要演绎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而是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她会聪明巧妙却态度明确地反击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请求——《在溪边》수유천
01局外人Jeonim(金敏喜 饰)是位大学艺术讲师。
她每天都会去附近的溪边观察和写生。
还会从手工织布的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
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
(《在溪边》截影)此外,Jeonim为人心善,又很热心。
原本排练的戏剧小品,因年轻的男导演同时和三位女学生约会而被迫叫停。
为了帮助另外四名学生完成表演,Jeonim只好请她多年未见的舅舅(权海骁 饰)前来救场。
(《在溪边》截影)舅舅曾是知名导演,现有他帮助执导,Jeonim再放心不过。
但随着节目的排练,Jeonim发现舅舅又与提携过自己的女教授产生了暧昧关系……
(《在溪边》截影)Jeonim是这些事件的旁观者,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判断。
男导演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既不觉得难堪,也不感到尴尬,甚至表示很委屈。
自己没做错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喜欢而已,为什么要因为私生活影响他的事业?
(《在溪边》截影)听完,Jeonim保持着表面的礼貌,但言语逐渐变得强硬。
她不仅干脆利落地指出了男导演的问题,还制止了对方提出继续合作的想法。
这个故事虽是轻描淡写,却处处透着隐喻、哀愁和言外有意。
开头的师 生 恋,以及结尾的不 伦 恋,Jeonim像是真正的局外人,万事与她无关却又与她有关。
她知道已婚舅舅与女教授产生暧昧关系后。
在舅舅看来,和女教授在一起让他感到很自在。
然而,Jeonim则大声质问。
“那么,你会离婚吗?
”
(《在溪边》截影)你不是有老婆吗,还和人家 搞 在一起?
02旁观者态度采访得知,影片《在溪边》仅用五天的时间就拍摄完成了,风格还是万年不变的“老三样”:吃饭、喝酒、对话。
或者说提到洪常秀电影时,我们总能想到是男女面对面坐着聊天,他们漫长的对话、对饮的段落和镜头的推拉。
尽管都是围绕生活的小事,没有明确的高潮,处处又显露出情感,舒适平淡中带点意思。
(《在溪边》截影)话说回来,《在溪边》中,金敏喜饰演的女主角Jeonim格外有魅力,她看似漫不经心,动作里却有着自己明确的态度。
女教授和舅舅邀请她来吃烤鳗鱼。
而镜头一转,Jeonim先独自一人吃了碗面才去赴约,那是她不动声色地拒绝。
(《在溪边》截影)饭桌上,她时而聆听桌对面的谈话,时而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指,她的行为举止也充满了疏离感。
她不评价男导演和舅舅两件事的对与错,一直游离于各种关系的漩涡,但她身上的松弛感和充足的精神世界,又像是流淌的溪水,安静、纯粹、干净、孤独,不任由人拿捏或影响。
03映射私生活洪常秀和金敏喜于2015年因电影《这时对,那时错》开始合作,这部影片也是他们的定情之作,克服了22岁的年龄差发展为恋人。
但由于“婚 外 情”题材敏感被韩国影像等级委员会判定为19禁。
在电影方面,他们互相成就。
洪常秀能够挖掘金敏喜的独特之处,金敏喜也是洪常秀的创作灵感缪斯,是他电影的御用女主角。
在感情方面,除开世俗争议,他们还是两情相悦,双向奔赴。
(《在溪边》主创出席电影节)不过,无论他们在电影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难免不叫人八卦他们的私生活。
看过《小姐》《恋爱的温度》《独自在海边的夜晚》等电影的观众朋友都知道,金敏喜气质独特、眼神灵动、演技精湛。
韩国更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
2017年承认恋情后他们不再避嫌,不仅在公众场合秀恩爱,金敏喜还公开挑衅并讽刺洪常秀原配,声称怪对方管不住丈夫。
她到底为何会“想不开”,甘愿做第三者呢?
(《在溪边》截影)其实,洪常秀在与金敏喜恋爱的十年间,从不否定他们的“错误”并接受外界一切的质疑,他还多次向与自己结婚30年的妻子提出离婚申请,但妻子坚决不同意离婚。
此次争议事件,网友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有人说婚姻和人性是很复杂的事情,夫妻之间有一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但也有人说,爱没有限制,道德有限制,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社会将缺乏秩序和规范。
(《在溪边》截影)而对于洪常秀,他如果对原配有所补偿,没有停掉大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也不至于把婚外恋丑闻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另一方面,网友们认为他是通过电影内容和角色情感来表达自己,简单来说就是“夹带私货”。
尤其以影片《在溪边》为例,从许多情节上看,是他个人情感的投射和人生价值观的转变。
借出 轨三个女同学的年轻男导演之口问出“爱一个人有错吗?
”借“舅舅”一角说出自己与原配已经分居十年。
又借金敏喜饰演的女主角Jeonim对他们的生活做出了回应:“我现在很好,生活很平静,而且简单,对我来说,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
(《在溪边》截影)总之,洪常秀的“饭桌”对话式电影没什么剧情但还是那么耐人寻味,金敏喜的表演也是自然又真实,她只要站在那里,就充满了故事感,既柔软又不那么叫人轻易接近。
图源于网络腊月初八 / 作者
金敏喜是最适配洪氏电影的演员。
洪常秀再次把玩“不确定性”。
《在溪边》只有五位(组)主要角色,某艺术学校的教师Jeonim(金敏喜 饰)为了帮四个女孩完成他们的短剧,邀请自己的舅舅(权海骁 饰)来指导。
短剧之前的年轻导演因为同时和四个女孩中的三个约会而被赶走,舅舅也因为和Jeonim母亲关系不和而很少联系。
舅舅以前是著名的艺术家,因为某个意外事件声誉大受影响而有些落寞,对Jeonim帮助很大的教授(赵允熙 饰)是舅舅的忠诚粉丝,借此机会常常三人相聚。
舅舅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洪常秀的境况。
金敏喜的角色处于两组关系外部,两组关系的发生发展她都无从预料,她是生活的观察者,审视着漩涡中的男男女女。
年轻导演找她理论,他觉得不应该因为这件事影响艺术创作,他也不觉得自己做的有问题。
Jeonim很不耐烦,开始的克制和礼节很快放弃,强硬地赶走了年轻导演。
舅舅和教授的关系显著地发生着变化,三人每次喝酒聊天的座位关系、身体语言都露出端倪,教授愈发主动地向舅舅发出暧昧的信号。
溪水边的餐馆。
啤酒,米酒,红酒。
滋滋冒油的烤鳗鱼。
Jeonim问舅舅有没有在教授家里过夜,有没有发生关系。
舅舅坚决否认了。
年轻导演选择了一个女孩求婚,女孩动心了。
四个女孩的表演顺利结束。
庆功宴上,舅舅提议大家即兴表达“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想要真诚地活着。
”“我要找到那条我确信自己能坚持走下去的路。
”“我想在真爱中度过每一天。
”“我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我要自豪地活着,去铭记我也是一个人。
”每个女孩都泪如雨下。
舅舅也回忆起四十年前,大学时期的自己在这里遇到初恋又伤害了她的往事。
当他们都试图面对自己的时候,年轻的因患得患失而动情,年长的因悔不当初而沉默。
此段与主线剧情无关,但是本片情感最浓烈的片段。
年轻的蓬勃的生命力对自我的肯定总能给人力量感。
Jeonim缺席了情感最浓烈的时刻,她接到校长的电话让她去谈谈对短剧的意见。
在庆功时刻,她是无意中提到校长对短剧不满吗?
下一个镜头,她在大树下捡起树叶翩翩起舞。
校长已经谈完了,还是谈话只是一个离开的借口?
他们都很真诚,“背德者”和“审判者”保持着微妙的紧张。
金敏喜在关系之外,但又在有力地侵扰关系,侵扰但不破坏。
“爱一个人有错吗?
”关系的发展超出审判者的预料。
年轻的男孩女孩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舅舅和教授走到一起,舅舅临行前还邀请Jeonim吃饭,想让她开车送他。
Jeonim并不情愿地参与了,还故意喝了酒,还因为舅舅批评妈妈而起争执。
然而此时他得知舅舅已经离婚了。
Jeonim如释重负。
镜头最后定格在愉快地游走在溪边的金敏喜。
Jeonim每天都会去学校附近的溪边写生,尽管镜头里的溪水很小,杂草丛生。
Jeonim曾经眼睛流血三天,但发生了绑着绷带也看到蔚蓝天空的神异事件。
金敏喜的故事与其他人没有发生紧密的联系,她是独立的存在。
安静的溪水成为平静生活和稳定秩序的象征,当规则面临紊乱的威胁,金敏喜也变得焦虑。
当道德的模糊变得清晰,无论前进亦或后退,都可以迎来生活的回归。
她害怕的是不道德,还是道德的不确定性?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受到伤害,人物在最后都回到了“正轨”,金敏喜好像成为传统秩序的维护者。
洪常秀还是保守了。
他肯定和观众一样,更想看到历尽千帆的金敏喜一身轻松地说出“什么都没发生”。
金敏喜的流动性和生命力在洪常秀的镜头下被完美呈现,精准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近电影想表达的内核,跟洪尚秀“强感受而弱叙事”的风格互相成就。
穿米色风衣戴红色围巾的女子走在溪边写生,被酒精浸泡的对话穿插间歇的沉默,零碎松散的剧情里暗含着对政治、艺术、人生的思考,若有似无,点到为止。
洪常秀用镜头对准酒杯、落叶、夜月和女人在溪边的身影,溪水汩汩而流,历史被重提,情绪也在一段段湿漉漉的对话间流动和转换。
金敏喜是旁观者,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一切,代入人物却又置身事外,她面对同时约会三个女生的男生表露无语和厌烦,对疑似婚内出轨、和教授有暧昧行为的舅舅进行冒犯和猜忌,最后知晓舅舅已离婚的如释重负,既与所有人保持密切的关系,又始终抽离于事件的中心。
几顿饭桌对话最能表现人物关系和个性,舅舅隐隐宣泄不得志,教授诉说倾慕和孤独,学生表达自我理想。
最喜欢金敏喜讲述自己遇到的奇异事件,以及在酒桌上舅舅问学生“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至此,电影将问题抛给观众,是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人,是在真爱中度过每一天的人,还是坚持忠于自我的人?
是道德、诚实还是正义?
随着学生们潸然而下的眼泪,一种宏大的想法和意识消散在碰撞的酒杯声里,未被说破的对话残片落在流淌的溪水间。
“让具体的事物一直保持具体”,这是洪常秀的原话。
喝酒的金敏喜,抽烟的金敏喜,吃烤鳗鱼的金敏喜,踏着落叶散步的金敏喜,在溪边的金敏喜……好鲜活好可爱好美!
发音类似「终身教职」的艺术系教授Jeonim在溪边的堤岸速写。
日光正好,溪水在她不远处流淌,路上熙熙攘攘,声音构造的静态世界以她为中心延伸。
而她手中的速写簿记录着看似随意的草图,沿着图案,以河水为主题的系列纺织品在回溯而上的追寻中缓缓落成。
透过Jeonim的行动轨迹,可见她将「独处」行为化作一种与日常并排的意识。
例如每天循环的河堤速写、夜间草坪的点灯、书店平台的入睡。
这些个人存在的时刻,她都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献给观众。
与这个状态相应地,她还在一系列的事件之中自发担任着类似「局外人」的记录,倾听各种角色的“表达”,并始终保留自己的意见。
对于舅舅与Jeong教授的(自认为的)不忠恋情,她只是试探性地询问“有没有睡觉”;学生啼笑皆非的闪婚,她也只是避重就轻地劝其三思。
实际的她无意也无兴去深入涉足其间,如同一个孤高的灵魂在溪水间徘徊,纵然两岸喧闹繁杂,依旧保持着自身的疏离与纯净。
与生活中的Jeonim形成互补的反差,已过不惑的她将心中的寄托全然挥洒在编织艺术深处。
为此,她切割了自身与他者的联系,不仅保持肉身上的独立性,在精神上也相应地成为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家形象。
对于他人的越界嗤之以鼻,但也保持着成熟的态度与对方保持周旋。
수유천 (2024)但Jeonim也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存在,这便是洪常秀赋予角色独立性的鲜明表现,也是让其成为电影中心的原因。
不论是校园携着落叶的独舞,吃完鳗鱼的一杯啤酒,抑或是结尾处从岩石间的「返回」,影片并未给予合乎行为逻辑的原因或对方所知的信息。
这对于观众而言明显是不公平的处理,毕竟在上述的场景中,角色的神情与所视的内容都是空白处理,让Jeonim最后台词「什么都没有」也变得越发耐人寻味。
最后Jeonim的笑容仿佛是一种对自身世界之外的旁人狡猾的挑逗,或者是对自己得以保留一份神秘的胜利示威。
此外也是导演编排的一种手段,让观众在无意之中被排除在Jeonim的世界之外,只能徒劳地对溪水的尽头进行猜测。
但这种处理则为影片的基调更添上一份轻松的愉悦,仿佛日光下的女孩在为自己心中的旋律起舞,这份动作的运作带着感染力,仿佛周遭的场景也会受此影响运作。
(如同影片反复出现的月相画面,既是时间推移的呈现,也暗含一种更为深邃的艺术家的宁静与悲哀来观察)洪常秀通过一种信息空白的疏离换取了角色的独立,这份「独立」恰恰说明了他对于「何以为人」的理解,并将其置于事件中心的原因。
수유천 (2024)
수유천 (2024)《在溪边》同样延续了《在水中》(물안에서, 2023)的“戏中戏”设置,再现了演员直面表演的最原始的生涩反应,也同样是导演从另一个切面的「回溯」。
不过相比于《在水中》抽象的抓取人物情绪,《在溪边》则更包含了一种“反思”态度,这也是洪常秀选取更为真实的场景作为舞台的意图。
为了能够毫无保留地去表达,洪常秀将「局外人」Jeonim支走,让舅舅与四个学生的对话变作画面的中心。
对话也逐渐脱离主题,越发回归私人了起来。
导演慨叹自己始终在失败的剧作中原地踏步,但此话是否出自本意也无从而知,或许只是基于本人过往压迫而发出的一个无意义的牢骚,但或许洪常秀还是打算给予自己一份言之无物的尴尬与无聊的机会来回敬生活的虚伪。
물안에서 (2023)
수유천 (2024)「疏离」绝非一种类似于岩石的固化状态,而是形似流水的「流形」态。
正因为人物形象的不稳定,所以才能够附着更多的形象存在,在“具象”与“抽象”两个泾渭并不分明的界限中游走,仿佛一场逆流而上的精神旅行。
这种独立性将“为他人而牺牲自我的人”等空洞的宣言彻底粉碎,成为自己所属世界的中心。
温柔与坚定并存,既是个体的恪守者,也是谦然的追溯人。
“人无法涉足两次完全相同的河流”。
或许「什么都没有」的尽头也藏匿着时间留下的痕迹,等待着独立追溯的灵魂去勘探挖掘。
수유천 (2024)评分:3.5/5影名:《在溪边》(2024)海报为个人原创
有一幕金敏喜饰演的大学讲师全壬(音译)与舅舅谈起自己的艺术创作,两人一来一回地谈话中透露出她创作的细节。
她的作品都是独立完成,一般需要一周至十天的时间编织出图案。
这些图案是她从观察现实中的物质而来。
在她的脑海中带着那图案,就像是跟着地图行走,这样的创作过程没有疑惑和怀疑,一直到一件作品完成。
她手头的这件作品是描绘汉江的织物,从江南区的狎鸥亭一路逆流而上,溯源至位于首尔城北区的水逾川(即片名)。
全壬的生活简单,不是在教课便是呆在工作室里独自织布。
她独坐溪边速写,她在阳光下拿着叶子起舞,最后她好奇地走向小溪深处。
片中的她走过其他人的生活,介入了学生之间的八卦,介入了舅舅与女教授的恋情,趟水而过却没有湿了鞋。
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究竟在寻找什么?
当她被舅舅的呼唤召回,她只答:“什么也没有”,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生活之奥义,只在观察者的眼中。
生活不存在问题也没有答案,沿着一条时间线流向未来,正如溪水潺潺流过我们身侧。
当生活中有什么事件发生,就像是溪水中激起了水花,水花很快会消失,溪水会接着流动。
如果你同全壬一样想溯流而上,最终会发现生活的源头,这里什么都没有。
所以看过就回来吧,回到人与人之间,回到人间。
任溪水流淌。
这次身为主角的jeonim身处多段关系中,但仅是牵线搭桥或旁观的角色。
她身上有着对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没有矫饰和企图,像是影片后段四个学生的自白那样纯真。
但后者因为话题主导者舅舅的凝视而变得扭曲且带有服从性测试的猎奇意味。
不过说到底,片中每个人其实都怀有这样的“真感情”,只是当感情被社会化成“关系”时会异化,也便是 社会定义的人际关系。
情侣?
夫妻?
情人?
舅舅和外甥女?
因为妈妈对舅舅的无礼,舅舅决定不和妈妈来往,同时也斩断了舅舅和主角的联系。
因为舅舅对妈妈的无礼,主角为了维护母亲也只能大声呵斥舅舅,尽管两人都不讨厌对方。
和三个女生同时交往的学生导演说自己对三个女孩都喜欢,都有情感产生,但当要结婚时,要将感情转化为社会承认的关系时,他只选择了一个,没有全部放弃掉。
这证明了他所言非假,却也只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
在社会关系中,两人的情感总有第三者的侵入(他人、社会道德、制度),随后被异化成关系。
关系中的人需要权衡每种关系的份量,诞生了划分情感的等级制度。
但这能说某人对某人没有情感吗?
也不见得,至多是“不够爱罢了”或夸大了自己的情感而显得虚伪、扭曲、矫揉造作。
我们常常这样做。
影片最后jeonim被舅舅和教授喊去帮忙开车将他们送去别处,因为这二人“吃鳗鱼忍不住要喝酒”。
jeonim显然不愿,但碍于一个是亲人,一个是恩人的社会关系不得不答应。
接下来的情节堪称整部的精华。
jeonim吃鳗鱼时也忍不住喝了酒。
随后舅舅和教授单独相处时,教授蛐蛐其“明明是开车的人为什么要喝酒”。
教授此处的嘴脸完全不是平时那和蔼亲切的模样,也不像jeonim口中善良美好的恩人。
这种丑陋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jeonim也大方地承认自己的想法:“我内心里(对别人)有很可怕的想法,所以我不会在别人背后说坏话。
”而当应承下他人的请求后,他人就理所应当地将此作为应承方的义务。
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用。
舅舅随后一语道破天机:“你不也是这样(吃鳗鱼忍不住喝酒)。
”我们也都是这样,社会中的人总是你麻烦我我麻烦你。
此时仅是一个“你麻烦我”的时候,也总有“我麻烦你”的时候。
即便如此,人心中可怕的想法,以及为了掩饰它的那种虚伪、扭曲、尴尬总还是让人不适且不耐烦。
而最后主角前往小溪深处,消失在舅舅和教授视线中,像极被社交关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内向者前往无人之地的逃离。
但最终都要在众人的呼唤、期待,甚至承诺的胁迫中回到社会中。
你可以不“理解”一部电影(或自以为理解实际上是误解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但你不能不“感受”一部电影。
事实上,艺术电影的作者,往往要打破的就是通常意义上对电影的“理解”——那样会制造刻板印象,使电影的真正意义丧失。
电影这种媒介,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对当下情境的强“感受”性,为此,电影作者不惜割裂“线性逻辑”,剔除“故事”,让段落、画面的意义更多在它自身,而不在于它是通往某种宏大构想或意图的桥梁。
或构筑刻板印象的基石。
正是从此意义上,洪常秀的许多影片闪光。
(二)但看电影的人是一个经验的人。
一部电影,为什么电影作者要在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内,组织起这样一些人物、情节、画面?
再不希望制造刻板印象的人,当他构建一个作品的时候,也必然是有触动他内心的点,形成一种表达的愿望,并最终完成他的表达意图,而观众的目的,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凭借自身经验去理解这种意图,哪怕这种意图是希望你去除刻板“理解”,增强“感受”。
洪常秀在《在溪边》(2024年他的第二作、他制片生涯第32部长片)洛迦诺映后有一场访谈,有一段表述是这样的:我在电影中放入的细节是我被赐予的,你可以从中提取一些点来理解它们,如果你感受不到就不必理解。
某种程度上说,你怎么想,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而《在溪边》对我来说,是洪常秀作品中我最无法领会他创作意图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如前所述,是《引见》。
即便是《逃走的女人》《我们的一天》这样非常反传统的影片,全程都在波澜不惊地描述着一些琐事,但最终,你似乎还是有信心认为你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
《逃走的女人》解谜的钥匙在最后十几分钟戏内,尽管那也是戏剧含量极稀薄的一段戏,但看完它再返观前面,你似乎明白了什么,并有所感慨。
而《我们的一天》不是这种“谜底藏在最后”的类型,你也是一边看着,一边在想,作者想表达什么呢,并期待着最后会有“惊人一跃”,创造出整个电影的可解释性,并感受到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
但《我们的一天》你看着看着,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你感觉到,不需要“惊人一跃”了,电影的意义就在这些平淡的日常聊天里。
对这一天的展示本身就是意义。
而它,确实会带给人几许况味。
就像你去见了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回来后有所感慨一样。
它并不创造某种明确的宏大意义。
它的意义是“微小”的。
但反而更鲜活。
而《在溪边》,也是普通寻常的几段生活画面,但我始终领会不了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三)这个片子我看了三遍。
第一遍是刚刚有了播放资源的时候,两个月前。
与决心一起和我在电影方面玩点什么的思林一起坐在一楼投影厅,看完一遍。
他的感慨比我多。
我最大的感慨是这部片拍摄的简陋,不讲究。
确实,在拓宽“什么是一部电影”的边界方面,洪常秀以他老师傅的江湖地位,又在以身试“法”了。
这部电影是用小型DV拍的,甚至不打光,户外夜景戏画面大片的漆黑,弱光下的噪点,看不清面孔的人脸,甚至运镜充满了“新手”的业余感,犹豫,不平滑,是亲自掌机的洪常秀年纪大了身体弱了玩不好摄影机了吗(不排除这种可能,他前面几部的运镜要好得多),我还发现在(至少一处)画面上,人脸上的焦点突然虚了一下,这是典型的自动对焦会出现的“症状”,每一个懂点电影拍摄的人都会告诉你,不要用自动对焦,要手动调焦。
老洪连这个底线都打破了吗?
老洪的狡猾之处在于,他知道,无论他玩得多么“业余”,多么LOW,评论界都会思考,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一个电影新人这么做,毫无疑问会得到这样的印象:这种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搞清楚的人就来拍电影?
我对于一位电影宗师式的人物越来越让自己的影像风格走向“业余化”,当然是感到意外和惊喜。
但对于《在溪边》本身在表达什么,我似乎不太能领会。
昨天我看第二遍时,思林又跑到电脑前跟我一起观看。
我看完又发现自己并没得到太多感受。
我想,也许是有人在旁确实会影响自己的观看体验。
晚上躺在床上,打开床尾投影仪,再来一遍。
这一遍,仔细感受了一下所有台词和画面。
与《引见》有所不同的是,《在溪边》没有梦境编织,没有任何离奇之处,都是普普通通的叙事,甚至是线性叙事。
但第三遍我依然没觉得我受到什么强烈冲击。
我只感受到对金敏喜,我有某种程度的厌烦。
看到网上评论仍一边倒地夸她漂亮,有她影片就闪光,我是不太能理解的。
甚至有人依然将此片定义为洪常秀的情书,我更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此片中,金敏喜是几段叙事里的局外人,是见证者,不是主角。
但她看起来依然是影片的核心。
有人为此惊叹。
某种意义上,这部片也许确实就是一部关于局外人的影片。
但金敏喜没有打动我。
首先,她在本片中的着装不好看,穿着肥大的粉色套装(本片中,她是艺术院校的讲师),其次,在某一场戏中,摄影机对着她的侧脸,我看到她那有点像是肿起来的嘴唇,很突出,减损了她的美感,总之,在这部影片中,我始终没看到金敏喜有什么令我惊喜的时刻(在此前影片中,多多少少会有这种时刻)。
最后,关键是,正如我女朋友告诉我的,金敏喜看起来是一位道德主义者,对身边人充满了道德评判,对排戏的学生导演因与三个女学生约会而觉得他人品有问题,中止合作,邀请来舅舅替代他,而后因怀疑舅舅与自己的女同事(也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搞婚外情,对舅舅生起恶感来。
直到意外地听舅舅说,自己离婚已一年多了,这才突然释放掉压抑心情,脸上有了轻松和愉快,影片在金敏喜的一个表情愉快的定格画面中结束。
许多人将这称作是本片的巨大惊喜画面。
我却不明白,这是强烈的粉丝心理,还是说,真解读出了本片意义所指?
在我眼里,金敏喜所扮演的角色也失去了光辉,也许,这才是本片意义。
洪常秀不会一味用电影捧抬自己的爱人。
电影是终极的。
电影要向时间有所交待。
不是个人秀恩爱的工具。
艺术家要向电影献祭自己。
而不是把电影作为玩具,不断融入自己的小心思。
当然,自己的恩爱,恋情及相关感受,可以作为材料被用于电影中,这没什么问题。
我一直觉得,老洪在前几部电影中有强烈自恋色彩或秀恩爱之举的片段,都不是私心膨胀到盖过艺术目的。
而是他觉得,这些,仍然属于电影。
我因感受不强烈而反复重看《在溪边》,并不是出于强迫症,而是因为洪常秀是我选中的人,我要精读他的每一部作品,我要从中揣摩些什么,增强或拓宽我对电影的理解。
在关于什么是电影方面,洪给我的启示真是太多太多。
(四)在我眼里,《在溪边》记叙了一帮人的郁闷。
至于这是不是洪的表达目标,我不得而知。
反正他也不会解释(虽然他在洛迦诺映后有一场答观众提问,富有哲思的金句频闪,但他依然没有解释这部电影的“意义”及他想表达什么)。
《在溪边》也可改个更通俗的名称叫“舅舅来访的几天”。
因为学生导演出了问题,作为讲师的金敏喜把从外面请来的学生导演开掉了,请许多年未见面的舅舅来替换执导一部舞台短剧,以完成学校汇演。
舅舅曾是知名演员和导演,后来落魄退出圈子,开了一家书店。
她找舅舅来救火因为舅舅有这个资历,但他们之间长期生疏。
舅舅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算是完成了任务。
但并不是带来欣喜,反而让她和她欣赏的同事一起陷入麻烦,因为舅舅执导的短剧被校方领导怀疑有问题(政治问题或与性别议题相关的问题),而她又怀疑,舅舅和自己的同事好上了,搞婚外情。
随着误会冰释,影片走出压抑氛围,迎来欢快的结尾。
叙事一如既往地简单,过程里所展示的才是洪表达的重点。
但洪在此片中拒绝完整给出可供解读的信息。
这是他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破碎的过去,但并不了解全貌。
舅舅事业红火时因得罪了人而被打压,丧失了美好前程,导致碌碌无为的后半生,打压的原因似乎指向了政治,影片却拒绝交待具体的,只借欣赏他的女教授之口,替他喊冤鸣屈。
舅舅来这个学校帮忙执导短剧是因为他在学生时代(40年前)干过同样的事,当时也是替一位朋友来执导短剧,并在学校偶遇了他的初恋,但那份恋情没有结果,他伤害了她,留下遗憾的记忆。
舅舅与自己的妹妹不和,长期不联系(也导致他与金敏喜失去联系),因为妹妹当年恶毒地骂他是个“赤佬”,至于为何这样骂,电影不交代,电影只表明舅舅受到的伤害,家庭内部发生的破裂。
女教授曾是舅舅的粉丝,在这部电影的最后,他们走在了一起,舅舅因遇到一位相处和谐的女人而感到高兴,似乎人生迎来新的光亮,但电影结尾处,对金敏喜有知遇之恩的女教授,却因金敏喜喝了一杯啤酒,背着她时对她舅舅责怪她喝酒(因为她还要开车送舅舅回家)。
女教授说自己攒了许多钱,花也花不完,但没有人跟她分享快乐,连旅游都是孤独的,所以连旅游也取消了。
你能感受到一个离婚后落寞、活得枯燥的中年女人(直到遇到舅舅,看起来有改观)。
金敏喜本人则已活成了一个植物一般的人,不再相信爱情,认为事业才是自己生命的寄托。
但你也看不到她在事业上有多大的根基。
她不久前才来到这个艺术院校当讲师,此前,她在一个工程学校,从事着与目前的艺术工作毫不相关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她眼睛不明原因地流血。
在治疗期间,包着纱布时,她突然感觉到自己看到清晰的蓝天。
她把纱布拆下来,眼睛不再流血了。
这神奇的体验,让她突然决定从学校辞职,后在女教授的帮助下,进入艺术院校当老师,她搞着在布上织图案的小众艺术创作。
这似乎让她内心宁静。
她努力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像驱赶饿狼一样把同时约会三个女生的男学生导演赶走。
舅舅的帮忙是否让她的事业陷入某种麻烦电影也没有讲述,但舅舅的到来显然没创造欣喜。
从断续的,碎片式的信息里,能拼凑出一个活得不幸福的金敏喜,在努力寻求自洽。
她曾以为自己疯了,考虑过要出家。
如今每天去溪边画点速写,把写生的图案织进布匹。
舅舅指责她妈妈是个自恋的人令她愤怒。
但她仍保持着礼貌和克制,只是警告舅舅,自己内心有很多可怕的想法,正因此,她不想讲别人的坏话。
要说影片的关键,我觉得这是一处关键信息。
你能感觉到金敏喜扮演的这个角色活得很撕扯,她内心似乎有一个理想国,有完美的道德图景,但在现实中无处安放,这导致了她的精神问题,也让她在目前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上,勉强获得自洽。
电影中原本参演短剧的七名女学生(这是一个女校)有三名因受约会事件影响失去了继续参演的心情,剩下的四名学生原本也丧失了参演的信心,但在舅舅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演出。
演出获得差评,但这种参与完成一个事情的经历让她们都感到有收获,她们对舅舅充满感激。
在演出后的小庆贺酒局上,当舅舅问她们未来理想中的人生是怎样的,她们一个一个地回答这个问题时,情绪都异常激动,一个个热泪盈眶,甚至哭出了声。
但她们说出的话却普通得要命。
“希望遇到真爱,哪怕只有一天,也觉得值得”“我愿意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我在父母眼里是一个怪人,我不想怪罪他们,我希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很佩服这些年轻的女演员们,何以能在这么普通的话语里调动那么强烈的情绪。
我更佩服洪常秀,怎么成功调教这些年轻人的表演状态?
但这些从情感上难以让我共鸣的话语、抽象的心愿描述,以及她们展示出的强烈情绪,如果说让我感受到什么,那就是感受到她们的压抑。
整部片子传递出的是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大家都活得痛苦、压抑、沉闷。
这是否就是洪常秀想在本片中展示出的东西呢,我并不清楚。
(五)洪常秀的电影充满了结构上的巧思,对重复、偶然性元素的展示,还有回环结构,尤其他后期的电影,更是在回环结构里创造出一种“返回”效果,也就是说,人物回到当初情境,但人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与洪常秀电影的结缘也富于这些元素。
四年前我决定通览一位作品颇多且称得上是作家型导演的电影导演的全部作品,选择了洪常秀。
为何选择的是他而不是伍迪·艾伦或别的艺术片导演呢,这是一种偶然性。
偶然性里的必然是我发现自己在一些关键议题与观点上与他有一致性,另外他低成本快速拍片方式是令我惊叹的,想要琢磨、学习一下。
如今也是在看到他的新片《在溪边》后惊叹他电影在技术上的“不讲究”,达到比我印象中更甚的地步。
这激起我想要将他此前作品重看一遍的愿望。
因为四年过去了。
这四年是我集中大量浏览艺术电影的四年。
我想我现在看艺术片的眼光和细致程度和四年前不一样了。
因此有了这次集中重看的经历。
基本上,也是对这位导演的一次重新认识之旅。
也许可以说,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他。
四年以来对他的亲近感、想象,带有符号意义。
他和金敏喜在我的电脑屏幕上作为墙纸天天存在,更多是一种激励性因素。
而现在,借助《在溪边》激起的新的诧异,我重复观看影片,是一种“返回”,我自感,我不再是当初那个我了。
(六)从技术上,洪常秀在不断“退行”。
他的影片即便长期以来是小团队小成本主义,但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影像品质的专业性。
而近几年来,尤其从放弃专职摄影师以来,他的影像越来越显示出“业余主义”,显现出对何以为电影的那种传统标准的蔑视,过曝画面,用DV拍电影,放弃专业打光,“单兵作战主义”,各种技术瑕疵,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他却毫无顾忌,一部部出笼,投向高端殿堂,频频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亮相,拿奖。
他像是毕加索的晚期,像儿童涂鸦那样绘画。
这个时代,有洪常秀这样的人,真好。
有时看他的电影,有拿着部手机在一旁随意记录生活的即视感。
这也是电影?
老洪说,这也是电影。
当然,你在观赏过后,震惊过后,内心也叹服地认为:这也是电影!
甚至,这是更接近本质的电影。
我脑中突然生起一念:会不会不久后老洪就真的开始拿着手机干电影了呢?
说不定,真有此可能。
241221
洪导的第三十二部长片了,给我的感觉是,越来越轻视表达,而着眼于呈现。
“看到了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
”——差不多是全片题眼了哈哈。
我们都和女主一样,经历了一切看到了一切,却又几乎什么也没有。
片中人物可以有观点,而导演则拒绝评判。
比如对于和剧组中三名成员谈恋爱的学生导演,女主当然是反感且不屑的,但洪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展现学生导演的坚持。
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真的有人在一个半月内连续爱上三个人,并且认定最后一个是真爱呢?
概率上很低,而且很多行为也许未必出于真爱,而可能是别的欲望和动机。
但似乎单从影片中的视角,非当事人要给出完全否定的回答,也没那么容易。
就像女主自己身上发生的灵异故事以及灵异故事带来的人生大逆转一样,即使说出来,这种事又如何能让旁人打心里真的相信呢?
如舅舅所说,重要的恐怕是她自己的感受和后续是否带来好的发展吧。
又比如,女主站在自己的角度,排斥舅舅和要好的同事发展婚外恋,当然是有其理由的。
但后来证明事实不止是她看到和想到的那样,有些当事人的额外信息是她没有掌握到的。
那究竟又要如何看待一名前“名人”导演和女粉丝的爱情呢?
或许只有经历之后的当事人能给出自己的答案,其他人则只能从几乎看不到什么的信息里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并到此为止。
如果洪导真有什么表达,那可能是为自己抛弃家庭追求爱情作了辩护,和早年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反讽恐怕算是背道而驰了罢。
导演这门职业就像是女主一样,记录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
这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
金敏喜是洪尚秀在影片中的灵魂替身。
能够看出如果他是一个女人,他也希望自己是神秘的,天真的,自由的,亲昵的。
所以,正如之前洪的影片,讲述什么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构以及背后的概念。
为什么故事反而不重要,因为有金敏喜顶着,他讲什么故事都有人看。
所以每次看完洪的电影,都感觉看了,又没看。
留下的只是氛围,和概念。
这就足够了。
还要什么呢。
I don't know我不知道,看完没什么感觉,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至少可以砍掉半个小时,将近结尾部分权海骁和几个学生对话的戏,基本可以全部砍掉。主要问题是谈话毫无内容,几条线索之间的撞击并没有迸发出任何结构性的对照力量。可能也有主观原因,我对金敏喜一直无感,没法感觉她身上的魅力所在。
好像又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耐着性子看完,浓浓的死老头子味儿
HKIFF49 No.23 @ PE|在首尔和釜山错过终于在港影节补上。这部怎么这么温柔……
3/5,过了半天我已经完全没啥印象了,敏后感觉全程梅姨附体,小动作多到郝蕾都没法忍~~~
又一出高阶版与妻书,金敏喜在老洪的镜头下是发着光的,你会自动忽略旁人。这次的完美人设接近圣人,温柔呵斥渣男的画面值得反复观看。
【4】不知道跟以往的洪常秀电影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看到一些用心,越来越“剧情化”而非“Vlog”。可以清晰地看到剧情的编排,戏剧的编排,女大学生的新面孔,更加难得是看到了更加松弛,充足,过载的金敏喜。但除此之外,依旧是那种不知道干啥的电影,剧情同Vlog彻底混为一谈,又只看到吃饭,聊天,喝酒,散步,尬聊。原本是标准的三星电影,无毒无害轻松的洪式Vlog混剪的,很爱看。看到评论区对空间,编排,洪常秀的情书,对电影的各种荒谬的赞美,哦,两星。
導演太喜歡金敏喜了。這一部明里表達愛沒有錯,暗線卻是當我在愛金敏喜的時候我都在愛她的什麼。
放弃了主线主体主旨,完完全全去中心化的一种影像,让人无法整体评论无法笼统分析,只能品一些自己的小趣味。角色设置结构上显得很精巧,两个男士,一老一少,精神内核貌似又是一致的,仿佛老的那个在反思少时的错误;两个女人也仿佛是一体两面,一个陷入爱情一个脱身世外;金敏喜三次出现在溪边,又仿佛整个故事都是她在溪边构想出来的话剧(以及话剧中的话剧)。难得看到金敏喜生气地教训人也是一种小趣味。
洪常秀总是在相似的题材中翻来覆去,纯玩文字还可以看看,一旦剧本感多了就露拙,讲故事能力太差。
已经淡成这样了?洪导越来越肆无忌惮了;直到最后才有吸烟镜头,算是最大的意外吧
2/5还是洪一贯的拍法,只是比之前长了一些。金敏喜也没有多么优秀的表演,但是可能因为洪就是洛迦诺嫡系吧。建议所有新生代导演学学洪的拍摄方法。
我还是看很多人的推荐来的,可是看完四顾心茫然
在洪尚秀的这个漫长的电影宇宙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看不厌烦?故事俨然已不是洪尚秀电影的主题,事件、人物和关系形成了一个真实生活之网,我们看不厌的是自我人际交往的投射,我们的目光所及之处正是“洪片”的精髓,正如舅舅和外甥女的关系,所谓恩师和徒弟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妒忌、暧昧、自大、自卑、自怜、尴尬时刻萦绕于我们的话语之间。在一个清冽的午后走进洪尚秀一年一度的电影空间中是一种享受,不管于何处,溪水潺潺,人需要独处也需要无意义的交往。
#6th HIIFF 鉴于前两部困得要死,买了杯咖啡,在观影间隙吨吨吨喝完了。看电影之前已经上过两次厕所,没想到看到一半膀胱便有些支撑不住。奈何自己坐在中间,不想打扰别人,硬撑着看完了,下次还是不能这样。连烤鳗鱼都没能吸引我。
没看懂……非要说点什么的话,对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几个女学生的回答还挺让人意外的。
这部真的很无聊
金敏喜和洪的这段人生故事注定要在韩国影史上留下一串脚印😅😅洪手机里到底拍了多少可爱的金敏喜啊!
洪尚秀我受不了你了!
#10651. 2024洛迦诺最佳表演(并列-金珉禧)。我这个洪粉也只能给到7分,当然还是比《旅行者的需求》好一点……六边形洪常秀又一部,金珉禧含量很足!好久没有看到她这么层次丰富的自然表演了(而且这个片长!之前洪片都80多分钟……)。剧作有一丢丢回到中期洪常秀很像侯麦的玩法(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反写《我们善熙》),但基本还是在舒适区(居然还能找到角度来cue自己的人生故事,我的天!)。摄影……反正拍了不打光的夜景!很有突破!可以硬吹!最触动我的是——权海骁对金珉禧说“你现在多大了?40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