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通过这部电影,成龙希望塑造中国式的公路大片,但是一种旅游观光式的尴尬倒是把这种野心冲击的体无完肤,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没有可取的地方,而是刻意营造的笑点让本片总是烙下了网络段子式的拼凑感觉,与预期所产生的大片感觉还是相距甚远,毕竟我们在四月份经历过一次“洪金宝式”动作大片欺骗(还记得四月一号的《我的特工爷爷》吗),并不希望成龙再来一次。
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那就是成龙一贯的惊险打斗还是让电影的观赏度并没有丝毫减少。
场景变换+戏谑打斗说起戏谑性质的打斗,这应该是成龙一贯的特色,从电影开头的那段木屋追逐就可见一斑,用bra摁在匪徒脸上胖揍,用网球来引走小狗的骚扰,木屋倒塌的过程中依次呈现肥仔洗澡的臀部,夫妻在床上的尴尬场面,这种套路式的喜剧效果对于观众来说,的确百试不爽。
当然,电影既然属于公路电影,自然不会仅仅满足在香港的一个棚屋区,其后在澳门、俄罗斯、蒙古、广西等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实景拍摄,效果的确相当不错,成龙向来擅长把每个特色地区的景色和自己的动作喜剧结合在一起,这种手法像是一贴永不过时的膏药,永远能治愈走进电影院整日被琐事烦躁的都市青年。
不管是用俄罗斯套娃娃来作为打斗中的道具,还是在桂林的大峡谷中用绳索来滑到另一侧,惊险刺激的场面配上异国风味的产物,总能勾起银幕前渴望“走出去”的观众。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之初,除了新闻片和故事片,最受欢迎之一的就是风光片,不管是1900年代法国的百代公司,还是高蒙影业都生产过此类异国风光的电影,就连卢米埃尔兄弟都在早期电影中遍访埃及和意大利等地。
所以《绝地逃亡》中公路片的猎奇感觉,的确让人们能够随着两位悲催的主人公,在一场场冒险刺激和异国情调的历险中体会旅途的喜怒哀乐。
令人尴尬的网络笑点和故事设定这部电影之所以不能让人有过多的观后余味,还是在于爆米花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一票网络用语,这又是一次原创大片向生活在互联网世界内“原著居民”的脱帽致礼。
诸如“你不作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之类的词汇在电影中不绝于耳,仿佛让我们时空错位,进入到了年终的春晚小品节目中,不过各种歌曲的乱入算是一种另类的尝试,说不上多么糟糕的点子,但是也不见得多么高明,不过总归还是能让人印象深刻,商业电影做到这一点,是否就算做成功呢?
比如在蒙古人的歌舞中,成龙突然唱起来了adele的《rolling in the deep》,最起码adele得感谢成龙,这让她在中国的知名度再次得到一次免费的宣传。
还有就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唱歌才让穿过”的风俗,《明明白白我的心》和《小苹果》又成为大家议论的爆点。
故事线的糟糕不仅反映在反派设定的俗套上,还让反派复活后再次说出一句:“照顾好我的女儿”这句话,这就让人尴尬了。
俄罗斯婚嫁的那条辅线像是一种插科打诨,算是反派的俄罗斯黑帮,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也太过于随意了,虽然是喜剧片,也不能如此安排。
可能是个人的偏见问题吧!
总觉得电影中的范冰冰真的是演什么都像是自己,“千年毯星”的定位看来短期内真的不会有什么改观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百度电影吧转载或约稿请加微信号:X1095283911
影片中有成龙大哥一贯的打斗场景以及幽默风趣。
这时候的龙哥似乎在打戏方面还能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样得心应手。
影片不能算是一部上乘佳作,却能称得上是部合格的喜剧商业片。
众多明星的倾情出演也让剧情多了几分生动有趣。
整体剧情略有些公路片的影子,成龙和约翰尼二人所饰演角色的逃亡旅程充满了各种笑点。
部分打斗场景也还比较震撼。
成龙电影的特点无需多说了,欢乐、正气、热血,精诚,虽然是以动作著称,但他的电影里从不宣扬暴力,也不混淆黑白,在紧张刺激之余还有很欢乐的笑料。
《绝地逃亡》还是这样,而且和《十二生肖》《天降雄狮》略微的有一点主题先行不同,这一次,成龙真的是回归真我了,演绎的是一个最成龙的故事,角色就是行不更名做不改姓的香港探员陈港生,带着约翰尼诺克斯维尔饰演的新一代逗比展开一场长征,从天寒地冻的俄罗斯到流光异彩的香港,一路上对抗着敌人的追杀,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笑破肚子的逃亡好戏。
值得赞扬的就是成龙这一次仿佛回到了巅峰时代,无论荒山野外,峡谷、沙漠、草源、山川、峭壁,还是人工建筑火车、工厂、木屋、酒店、街道,处处都能变成他施展功夫的舞台,那些原汁原味的动作戏,信手拈来的武器和笑料,莫不展示着成龙电影的真正魅力,而片中那些迷人的风光,从俄罗斯到中国的旅程中,异域的风情,广西的“泼泥节”,莫不是美轮美奂,给人以清洗眼球的感受。
和其它动作片相比,《绝地逃亡》的贴心之处在于叙事并不复杂,虽然悬念一直都在,但并不会让人感到烧脑累心,而是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打斗,两个主人公在同生共死之间从斗嘴斗智发展出男人之间的基情,并接近事件的真相,这样的设置很像是一部功夫版的公路喜剧,从头到尾都欢快,让人一边紧张,一边欢笑,并不像之前几部成龙电影还有沉重的情感元素。
2015年,成龙在大陆出版了一本自传,书名是《还没长大就老了》。
这是六十二岁的成龙首次用书名吐露服老的心态。
他肯定爱死了这句话,所以把它放进了《绝地逃亡》的台词里。
电影里,他和约翰尼•纳什维尔打打闹闹,从西伯利亚出发,穿过蒙古草原、中蒙边境,一路有惊无险、又很突然地来到了广西。
两人的关系从起初的怀疑、猜忌到逐渐有了信任,并排走在田埂上交心时,成龙突然吐出一句:「还没长大就老了。
」影院观众无不乍然吃惊:太像成龙的夫子自道了。
说这句台词,成龙无需调动他库存不多的演技,表演浑然天成。
印象中,成龙怎么会老呢?
从早期的七小福时代,到独闯好莱坞、一拳一脚打开“龙时代”,从《龙争虎斗》里被李小龙狂揍的龙套,到红遍世界、人人皆知的「Jackie Chan」,在观众眼中,成龙永远都是那个动作敏捷、表情夸张、喜欢搞笑、有点说教的华人功夫之王。
成龙有张过早成熟的脸,几十年来从未变过。
长发、大鼻子、满脸褶子,谁能想到这样一张脸也会遽然老去?
直到他顶着万丈沟壑的脸出现在《绝地逃亡》第一幕戏时,影院里响起一片不大不小的感慨:老了。
紧接着,一条喜欢网球的狗调动了影院的气氛,尤其是成龙不小心没接住导致网球掉向坏人时,观众们开始笑了:那个搞笑的成龙还在。
经过一番打斗,影片又开始展现成龙标志性的杂耍打斗和不要命的惊险动作,观众明显看出他的身手不如往日凌厉潇洒,心底又不禁慨叹:老了,老了。
整部电影,观众们就在笑声和慨叹两种情绪反复交叉中度过。
只有一群没心没肺的孩子,在影院里笑得最开心、最大声。
这几年成龙过得并不好,且按下年轻时欠下的许多风流债不表,他的黑点依旧不少。
由于少年贯来的性情,习惯跟政府靠近,还一贯不假思索地喷出一些朴素、碍眼的观点,譬如:「中国人就是要管」,结果引起网民一片哗然。
之后又被翻出和各种女星的合影,被指咸猪手、色中王。
加上他近几部电影了无新意,又爱说教,甚至连儿子房祖名都来添乱,总之近年来成龙负面不断,荣光不复以往。
他过时了,他老了。
香港影坛曾经叱咤风云的「双周一成」,如今纷纷老去。
周星驰放弃演员事业,改行做了导演。
周润发从好莱坞撤退,回华语圈安心做个演员。
只有成龙还在撑,顶着一脸褶子在拼命。
他自命「大哥」,自谦「没文化的老粗」,有一大帮子成家班要吃饭,不拼也不行。
「双周一成」里,周润发人缘好但乐得清静,周星驰性格孤僻结怨无数,唯有成龙一如既往地前呼后拥热闹非凡。
他喜欢这种感觉。
《绝地逃亡》少了说教,回归成龙标志的动作喜剧。
尽管打斗的精彩略减几分,但能打又会恶搞的美国影星约翰尼•纳什维尔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
西伯利亚小镇那场戏是为数不多的动作亮点,颇有成龙巅峰时期的神采。
俄罗斯女打手「大波莎」尤其亮眼,演员伊芙•托雷斯是格斗赛事WWE的明星,此番跨界电影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可能WWE喜欢磨练选手的演技有关,或未可知。
电影精心埋伏了各种笑点,虽然不算新鲜,倘若愿意放下智商,你也能和影院中的那些小朋友一样,大笑开怀。
但请注意,别笑出泪水。
大概千禧年之后,就不曾对成龙的电影有过什么期待。
但这些年屡创新低,直到烂到这个程度,实在是刷新了极限。
整部电影的风格是这样的
标准的成龙风格,演一个好人,却像只猩猩一样地奔跑、打斗。
所不同的是,成龙真的老了,即使当年招牌的耍猴一样的打斗,也像一只垂暮的猴子一样了。
掺杂了一些风光片然后再加上双主角设置最流行的搞基
大概就是这样了。
至于剧情?
WHAT?
这垃圾片还有剧情?
全程都是WTF什么样的傻逼会做这种事。
为了做一个坏蛋连亲生女儿都不见将近十年已经够扯了,解码从乱码中看出图像,追捕一个人从俄罗斯到蒙古到横穿整个中国,全程用车用马用腿就是不坐飞机不坐火车……但凡在编剧方面有一点追求,都不会写出这种烂到家的剧本来。
双男主设置是成龙从上海正午、尖峰时刻开始爱上的设定,我不能理解搭上一个一线不够二线有多的老外,如何能够开拓海外市场。
但是如果试图在双男主的设定下加上搅基的元素,那对不起,麻烦认真学一学人家,不管是抖森还是卷福,搅基能收获喝彩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帅要有气质好么?
一个都称不上中年大叔学人家搅基,只能开一些my ball 之类的三俗玩笑。
全片唯二的看点,除了范冰冰,大概就是几位打女了。
无法理解这样的片子能收获的票房,在电脑上看我尴尬症都犯了几度不耐,如果去电影院贡献票房我一定会把肠子悔青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白幽灵传奇都没那么烂了。
至于什么人会喜欢这样的影片,喜欢这片的人会喜欢什么样的片,豆瓣实在给出了相当客观的推荐:
======================情节概述====================为了吸引眼球,影片上来就是小高潮,成龙在曾志伟透漏中有关大魔王阴谋的无奈情况下是去了此生唯一至交好友曾志伟。
而后呢,为了把大魔王绳之于法又不负重托与其女儿联手想尽方法获取大魔王的信息,结果阴差阳错半路来了个洋鬼子。
这个洋鬼子手里有能证明大魔王的重要资料,他也是能作证的唯一证人。
成龙去了俄罗斯,二人路上费尽波折终于回到香港了,发现赵文瑄并不是大魔王。
真正的大魔王是并没有死的曾志伟。
这里的剧情就很不严谨,比之《A计划》当中一个眼神都不能落的逊色太多了。
当然,在嘉禾的时候,可以说,他拍电影完全他说了算!
还有,手机不是让王敏德没收了么,怎么就跑到女手下那里?
影光暗加上我眼神不好,看起来是华为手机吧?
指纹解锁部分变成了高科技,这个勉强也可以理解……赵文瑄那么公众的人物被曾志伟一枪放倒完全不考虑后果……总体剧情以及片中动作指数,我给7.5的分数。
实在是能理解“身体力行”和“岁数大了”两个词汇。
比如,16岁的你完全可以打上、下半场的篮球(那个时候的篮球规则)比如,26岁的时候完全可以踢一场“满场飞”的足球完全不停歇;比如,36岁的时候完全可以做20个标准俯卧撑;但是46岁的时候不可能像26岁那样跟兄弟们吹十瓶啤酒;56岁的时候完全不能像16岁那样跑完百米跟没事儿人似的;62岁的大哥在片子开头部分并没有像在《玻璃樽》里以腹肌轮的方式“下去”探头探脑地查看楼下的情况;片尾的花絮部分并没有抓住吊绳(片中道具)一次性越过栅栏……史泰龙先生在《第一滴血4》也不脱光膀子干了;施瓦辛格先生在《背水一战》中摔进酒馆,趴地上半天没起来别人问他怎么了,他只回答“Old!
”(老了!
)最后吐槽一些事儿B的槽点。
一些看官不理解的比如影片的国语配音、中国东北部入境结果是广西、以及蒙古人唱英文歌看法。
个人看法如下:对于还没看的朋友推荐看美版,实在看不到没办法。
1998年《我是谁》全片英文对白,但是是大哥的贺岁片。
我也晕!
整部片所有人都是英文对白,后期中文配音。
为什么?
这是老外导演,老外主演,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
既然老外想让更多的老外知道中国还有如此的锦绣山河,外景选在哪儿就不重要了。
比如《碟中谍3》是怎么从浦东中行大楼瞬间“虫洞”到西塘的,这个要去较真?
美剧里只要有警察侦破的部分,绝大多数警察都智障,当真是他们傻?
他们既然那么傻是怎么短短200年发展成世界第一强国的?
国语配音有那么难理解吗?
看《寒战2》的时候难道你们看得都是粤语原音?
看发哥《纵横四海》的时候国语配音了你们质疑了吗?
最后说说蒙古人唱英文歌的问题。
一个美国人拍的电影蒙古人唱英文歌怎么了?
有部美剧叫《图坦卡蒙》,剧中所有人物说英语;有部美剧叫《斯巴达克斯》,剧中所有人物说英语!
似乎越来越多电影都开始搞那种最后真相揭开高潮迭起的结构。
看电影之前看评论,发现这部电影往往被贴上了老套以及落伍的标签。
但看完后从影院出来并不觉得亏着了,起码我还知道,我是笑着出来的。
第一,成龙本身就是优质电影特级制作的一个招牌。
武打戏也看了很多了,这一部电影中的武打和动作不仅仅是有刺激和紧张的部分,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的幽默。
幽默,在其他片子可能也会有,甚至可能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更加成熟,但那些都不是动作片!
不像外国电影那种靠语言幽默抖包袱,成龙是在用武打来搞笑。
有些情节还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仓库激战时,成龙拿了俄罗斯套娃来抵挡敌方进攻,(虽然那一瞬间我已经知道要发生什么了),每打一拳碎一个套娃,又一拳又碎一个,配合上成龙精湛的演技以及无辜和失措的小表情,还是逗得全场人哈哈笑不停。
第二,场景设置非常讨巧。
可以说大场景贯穿全中国,有沙漠,有山水林地,有繁华都市,也有贫瘠村落,小场景又很适合情节展开,有香港赌场,有船舱,还有生产工厂。
当然最妙的就是工厂里的打戏,合理而充分地利用上各种传送带和包装装订工具及各种组件,配合产品包装本身的操作流程,各色人等以不同表情不同姿态在不同平台或传送带上跳上跳下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施压,滑稽而敏捷,又带有成龙独特的一点小狡黠和小机智,虽然人多场景复杂,但仍然衔接非常流畅,一定是经过仔细编排和演练,总的来说,很用心,真的看得出。
第三,剧情大反转的超级大boss登场。
在武打里添加悬疑的部分也是很出彩的。
这也该是所谓的打造“好莱坞级别”电影的一个较好体现。
最开始曾志伟饰演的角色(角色名记不住了)的死亡我以为只是为陈港生照顾白舒做铺垫,没想到还有一个惊天大阴谋。
这就好像把整部电影连贯起来,就是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了自己的死亡来做了一个局,引得一堆人在里面翻江倒海,最终这个人来做个了结的故事。
(我在打下这段时脑中有了我在做高中阅读题来回答双线索的感觉)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不得不说一说歪果仁的频繁乱入。
这是不是已然成了一种趋势,虽然搞不太懂为啥每部贴近国际的大制作电影都必须有那么一个两个外国人当主角。
如果把一部电影提升到国际水平就必须有歪果仁,必须有英文字幕,必须要3D,那么我其实并不买账。
要不是这部电影确实有些地方戳中我的笑点,我才不会认为这种扑向国际化的尝试是成功的。
中国导演里像张艺谋的文艺片十面埋伏啊归来啊,就算没那些虚的噱头,在我心里也都值得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较高水平,足以代表中国电影冲向国际。
当然,像那部饱受诟病的《艺妓回忆录》所谓中国演员用英文演日本电影而能在国际上票房攀高,称为一时经典的,也只能说是少数。
本来我是不想为这个烂片写影评的,但是刚刚看到一个大v竟然恬不知耻的夸赞这部戏有多棒,我就恶心了,这是得收了多少钱才能夸的出口啊!
这篇影评我不说别的,下三路是喜剧片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我头一次见能把下三路其中一路用的这么极致的电影,但凡要表达男性尴尬就要端出一碗蛋羹(蛋梗)。
原作、编剧、导演眼里难道只有蛋蛋?
一个生殖器附属品竟然在剧中反复作为爆笑梗出现,你考虑过蛋蛋的感受吗?
一、踢蛋!
陈港生去俄罗斯营救康纳,在躲避俄罗斯黑手党的抓捕中误打误撞来到一间工厂。
这就开启了成家帮电影笑料的老路子,成龙以一敌二,打斗中,三人各种互踢。
男人真动起手来打架,肯定是要踢蛋的,第一次端上来的蛋羹,我吃!
二、吃蛋!
在成龙一阵乏善可陈的打斗后,营救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两人摆脱黑手党控制后来到火车上,陈港生喂食康纳吃肉,康纳说味道不错这是什么肉,陈港生说:是羊的蛋蛋。
呵呵呵呵,第二碗蛋羹就这么猝不及防的端了上来,就像剧中被捆绑手腕的康纳,观众们也被强迫吃下了第二碗蛋羹!
三、硌蛋!
不多时,二人来到外蒙,康纳借着成龙查看受伤孩子的空挡,偷骑了蒙古男孩的马,三秒后,这货就大喊着:“我的蛋要碎了!
OMG!
”前两碗还没消化,这第三碗来的也太快了,硌蛋这碗羹,煲的是真好,合情合理合乎气氛,一点也不尴尬,一点也不蛋疼,甚至硌出了高潮。
四、顶蛋!
正当我在为频繁端出的蛋羹感到反胃时,接下来十分钟的场景里,导演又再一次刷新了观众的耐受值。
外蒙人围城一个大圈,成龙和摔跤手扭打时落了下风,康纳围坐着喊出技术指导:“顶他的蛋蛋!
”第四碗蛋羹又那么突兀的被端了上来!
五、抓蛋!
当你以为所有的蛋羹都吃完了的时候,一切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成家帮关于蛋羹的做法还有无数种。
在接下来香港黑帮的在广西的追击中,俩人飞身上了索道,成龙一把抓住了康纳的下体,当然这个动作观众是看不真切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康纳用英式英语大声的告诉我们的,他喊道:“不要抓我的蛋蛋!
”
以下是灯哥给您普及的科学小贴士:营养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内食用一个或者两个鸡蛋最佳,所以说,你tm在一部戏里让我们吃了那么多碗蛋羹(梗)骚气不骚气?
导演,不管是人蛋还是羊蛋都tm是蛋啊!
不管你是踢蛋、踹蛋、掏蛋、顶蛋、吃蛋,同样一个蛋,怎么可以用那么多次,观众表示如蛋在喉,难以下咽!
想必成龙对“蛋疼”两字有极为透彻的了解,几十年如一日的对捂裆部乐此不疲,真蛋疼也。
https://gimg0.baidu.com/gimg/app=2001&n=0&g=0n&fmt=webp&src=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small/public/p224838.jpg图/网络文/路灯
绝地逃亡无疑还是一贯的成龙风格,但是成龙的风格也会有老去的一天。
当里面的小段子小细节已经不能让我发笑的时候,当成龙的打戏已经不如以往精彩的时候,这个标签已经被渐渐风化。
首先是剧本的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地方很多:比如首尾呼应的曾志伟;一排房子塌了你不跳海被塌了的房子追一路最终还是跳了海;随便就策反了的俄罗斯大胸妹;蒙古草原上的《Rolling in the deep》;随随便便就喜当爹又突然间不爹了的傻老外;莫名其妙就爱上范爷开始还不停地怼成龙怼了一半又不怼了的桥段;被少数名族姑娘卡住了跳小苹果的反派;套索的两毛特效;还有莫名其妙的卖腐,当成龙也开始赤裸裸地卖腐的时候,突然感到一丝悲凉。
不能说全片尴尬,也是有轻松的部分,但是一部影片让看它的观众感到尴尬,这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大概唯一笑出声的就是俄罗斯套娃了。
不可否认成龙的诚意,一如既往地想把好的影片带给观众,从花絮也能看出来的刻苦努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
三星给一直拼搏努力的成龙。
#绝地逃亡#成龙的电影套路用了几十年,很明显这种搞笑功夫剧,里面过多的桥段都是似成相识的,也就不会感觉那么搞笑了,成龙也到为了大爷级的年龄了,打斗也不那么精彩了。
他自从到了好莱坞之后,自认为摸索出了新一套剧情套路,一个功夫手和一个口条手的组合会大卖。
这种组合模式在美国影片确实很量产,但问题是这部影片卖在中国,观众认可度远没有大洋彼岸那么普及。
还是有点笑点的~
除了从蒙古跳到广西有点不知所谓,我觉得这一路风光拍得还可以,这旅游宣传片做的不错。这里所有人的英文说得都蛮溜的。颜值担当Eve Torres
炸水寨和套娃工厂还有点点想法,至于其他部分,就连两个主角都要在片中时不时互相吐槽乱来的情节发展了……
多一星给62的年纪,有几处看的我尴尬癌犯了又犯,特别是蒙古女起立后一众蒙古老少的《Rolling in the deep》……简直要了命了
这片尿点和槽点一样多
成龙62岁,依然用最熟悉的方式在大银幕上活跃,比起天将雄师,这片才是真正的成龙电影,放弃故事专注于成龙式风格,诙谐打斗击倒敌人,上下跳跃、NG镜头中多次受伤,满满都是成龙30年前的影子。纳什维尔片中的表现很Jackass!只推荐给粉丝,非粉丝可能不会接受,有条件一定要看原声,国配下降一个档次
秉承成龙一贯的功夫喜剧风格 无论怎么说大哥对待拍电影 态度还是非常端正的 很拼
零高潮就算了,你难道让我在影院里打着灯笼找你的笑点?超级大烂片!滚!
带着1星的期待,反而比想象中的要好一些,很多细节的设定还是下功夫了的,不过整体并无新意,也是没法让人笑出来,范冰冰还是那么让人尴尬,怀念Johnny的Jackass系列。感觉英文版要更好一些,虽然片方呼吁影院排中文版……
超级差!本来买的泰山,进错厅懒得走了。真的疯了。电影院一定不要同时开场!!
1、成龙大哥已然变成大叔了,身体跟不上脑子,动作略显僵硬。2、范冰冰依旧毯星风格,毫无演技,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3、是阉割版还是我想多了,好几个地方都感觉前后衔接的不流畅
震惊成龙最大的愿望竟是养一群羊驼!好久没有看这么喜庆的电影了,不要对武打喜剧心存偏见啊!
老迈的Jackie残喘敬业之作,动作剧情什么的都是固有的成龙套路,也就沦落到厕所片…完全就是看我冰冰的…蒙古桂林风光片…
带着去看大烂片的心去的,结果比想象中要好一丢,是部很有成龙风味的动作喜剧片,各地风光的呈现也不错,不过,大哥真心是老了,动作方面确实有些吃力,多一星,鼓励。
老三样,浓浓的城乡结合部感,那些笑得前仰后合的观众,一定都是王晶大导演的忠粉。宣发真是蜜汁自信,居然还好意思碰瓷《警察故事》。其实我真的很期待今时今日的成龙大哥和王晶大导演继《城市猎人》后再续前缘的,那一定会是部华语电影屎上的留名之作。
挺好玩的不过好多刻意的搞笑有点做作 感觉真的有点老了啊
我不懂这电影的逻辑和节奏。成龙爷爷老了肌肉垮了打起来好心疼,曾志伟欺骗挚友渣成一逼最后还能洗白?范冰冰三十五岁小三既视感还是别抱着曾志伟叫爸爸了叫亲爱的比较合适。唉,中间那部分真的像西天取经和泰囧啊,再加蒙古和贵州的旅游宣传片塞进去了。噢,对不起,我忘了这是喜剧片………
想要复刻尖峰时刻和上海正午成龙大哥搭配美国话痨的模式,又加入了一些公路片的套路,在中国边检大哥要对着中国军人说英语,俩人要去香港却从内蒙古一路窜到西南。
景色还成,故事毫无创新
各种生硬的表演啊,康纳的角色不错。成龙大哥居然玩搞基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