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颗催泪弹给炸了。
虽然剧情是就算看惯TVB的大妈也会说煽情,但那怀旧又阳光的画面,细腻真挚的感情,加上时而出现的轻松搞笑,很难让人拒绝。
可能是前一部太过精彩于是对这部期望很高......无论如何 温情依旧...
“好美的夕阳!
”“今天的夕阳看起来特别美丽。
”“我知道为什么喔!
那是因为……我们三个一起看的关系。
”“也对。
”“也许是吧。
也许真的是这样!
”这是刚看完的日本片《再续幸福的三丁目》里最后一段对话,是潦倒作家茶川一家艰难团聚后的对话。
是呀,事物的美丽丑陋、高大渺小、善良凶恶不正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美丽丑陋、高大渺小、善良凶恶吗。
60年代的日本,经过战后十多年的经济调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因国家的巨变而波动着,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一条叫三丁目的普通街巷里,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未来的美好,同时坚信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电影的美工,超现实表现做的非常成功,完全把我带到那个极致陌生的时空,和包装海报联手让我觉得是一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片头的一段怪兽摧毁东京的CG动画一度让我疑惑,再拿过包装仔细找拍摄时间才恍然——2006年!
电影在剧情上反倒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意思,结尾很温情感人,众望所归,回首那样纯真的年代谁都会淡忘现实的残酷,记忆里更多留存的是浪漫回味。
看完后,我开始回忆起自己的幼年,上世纪的80年代初,那个属于我的纯真年代。
我们的国家开始了变革,生活日新月异起来,那时的我并没有对这些有所感知,记忆深处最清晰的是住在坯房的外婆家。
坯房是我们景德镇很独特的一种民居结构,它其实是建国初期一些工厂的生产车间,狭长型,两边是制作陶瓷毛坯各工序的工作间,中间的院子是通道兼晾晒场,很原始但集结了先人对陶瓷生产所需场地的规划经验。
随着60年代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坯房式的生产已显成就,加之急剧增长的工人需要解决住宿,坯房逐步由工作间演变为职工住房,有点像北京四合院的味道。
通常一个坯房可以挤下上十户,每家都是进门厨房到客厅到卧室的长条,由于坯房的层高很有优势,大家都会隔上一层来。
说它独特除了这样的演变身世外,更因为建筑它的材料——窑砖,窑砖来自烧造瓷器的窑,体积比常见的红砖小很多,但强度却是红砖的好几倍,那自然是高温历练的结果。
窑砖上经常有烧窑时洒落上面的釉滴层,阳光下墙面都会折射陶瓷的质感。
每个坯房都像是个大家庭,通道宛如一大客厅,哪家要是有婚丧嫁娶的,每家的大圆桌面就集了合啦,你家再借几把椅子,他家出两口大锅,大家就在院子里一块张罗开了。
那时侯的物质完全没有现在的殷实,家里需要的很多东西都要请专门的师傅上家来做,这种时候我们小孩最喜欢,因为师傅们来都是管吃管住的,热闹!
一年会有很多次,快入夏的时候会有桶匠上门做新的洗澡桶亦或是修补旧的;夏天快过完时,为了到天凉有蓬松保暖的被子用,也为冬衣存些材料,弹棉花的就被请来了;冬天请裁缝做新衣是最好玩的,每个人都心怀期望,裁缝待的时间也很长。
偶尔也还会有些木匠的活。
幼年的我,经常是左手拿着小扫帚右手拖着小板凳每家每户收垃圾,自然倍受青睐。
小孩子好吃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吧,特别是在那样的年代,每每看到谁家小伙伴有零食就干巴巴盯着别人,也不会去要去抢,只是死盯着看,这是最让外婆恼羞的一件事,至今还会常常说起,结果就是小嘴被外婆的筅帚(一种刷锅的工具,竹子被劈成很细的条扎制而成)一顿狂扎,真是“疯狂”的外婆。
其实在那个年代谁家又会有什么像样的零食呢。
对于吃的,最难以相忘的其实是酱油炒饭,现在怎么也做不出那个味道,即使有鸡蛋香肠的加入,也许是没有那柴火灶,也许是没有那猪油,也许是没有大缸打出来的酱油,也许是没有蒸出来的早米(早稻)饭……又也许和这些都无关,只是那种心情已随那纯真的年代远去!
好几年前,还带索老师去看过外婆家曾经的坯房,老邻居们大都和外婆一样搬了出来,里面全是生面孔,以往热闹的大院子也被大家日益膨胀的生活所需挤得只剩一条道。
它也还算幸运,更多的坯房在政府引以为豪的旧城改造运动中消失了。
幼时的片段不断在脑海播放,全是简单快乐的片段!
感谢《再续幸福的三丁目》!
最后,发现了“再续”的意义,自己看的原来是个续集,一个精彩的续集必定有部不错的前情,希望能淘到《幸福的三丁目》!
在世界人口突破70亿的时候,我在想,佛说六道轮回,莫非那些消亡的动物种群,都投胎做了人?
出了家的阿果说要第一次出远门,去成都那边的寺庙看看,而往返的机票,是成都那边的一位相熟的师兄给买的。
说起阿果的这位师兄,据说在厦门已买了3套房子。
我好奇地问,和尚买那么多房子干啥啊,他也炒房地产?
阿果淡定地说,养老啊。
是啊,虽然口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他去见佛祖前,他还是要好好地料理照顾好自己的后半生。
无论我们是否要在六道里生死轮回,至少在我们今世做人的这道轮回里,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和有保障的生活,经历过温馨甚至是无可比拟的感情,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影像。
虽然这些,最终都可能是烟消云散。
温情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涂抹掉那些斑斑驳驳的苦难,让我们即使是流下眼泪,也是心头暖暖。
不知道是自己年纪大了,泪点低了的缘故,还是温情在这个时代,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充满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的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让我频频流下暖暖的泪水。
影片的第一部,以及大获好评之后乘势追击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故事情节的设定,都是在1959年-1960年间的日本。
战后复苏的大背景下,很多事物都能让我们联想到自己亲生经历过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
家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比赛,可乐汽水走进人们的生活,搬着个大木盆去洗衣服,在建中的某个地标建筑。
就连电影里的“魔鬼”医生,他的扮演者三浦友和,都能让你想到80年代初日剧《血疑》大热的那个年代。
这真是一个让人轻而易举产生温情回忆的年代。
虽然故事发生在60年代末的日本,但是,它就是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故事里。
在影片第一部里,东京塔随着影片的展开,开始了它的建造,在第一部结尾,东京塔竣工。
而在影片第二部里,它又作为当仁不让的地标,傲然挺立在一片低矮的木板房簇拥下。
而那据说是后来被修高架而盖住了风头的日本桥,在2里,频频展示着它那往日的夕照风采- 只有几层楼高的百货公司,看出去开阔的视野,和被夕阳染红的河面。
在这样一个怀旧的大背景氛围下,影片细腻而又非常到位地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小人物,或者说,是个个有着苦处的小人物。
脾气暴躁动起怒来山崩地裂的修车行老板,曾经参与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而现如今的修车行,忙碌且急需要找到帮手。
因为战争而与初恋情人失去了联系,最终选择了嫁人的修车行老板娘,举止温柔,善解人意,总是一幅恭谦而真挚的笑容,突然在某日的日本桥头,遇见了初恋情人。
他们的儿子一平,鬼马精灵,做着梦都能坐起来说,奶油泡芙好吃的很啊。
因为生意破产而不得已将女儿寄放在兄弟家里,修车行老板的弟弟,为了生计,只能去水库的工地上帮忙打工。
而他那曾经娇生惯养的女儿美加,瞧不上自己的“穷”亲戚,却不得不寄人篱下。
因为追求文学梦想而与自己的大户家庭断交了的潦倒作家茶川,守着奶奶留下的一间小杂货店,梦想着能够拿到文学奖,却苦于文思枯竭,又要忍受周遭人的讥讽和同窗的嘲笑。
为了替父亲治病欠了大笔高利贷而不得已做了舞女的广美,总是默默地对着光,抬着手,看到痴笑,因为那是茶川曾经对她说过,虽然我现在还买不起戒指,只能买个盒子,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得了奖,挣了钱,买了戒指能给你戴上。
被母亲遗弃的淳之介,被人送到了广美曾经开的酒馆,后来又跟了茶川。
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和茶川广美生活在一起,而他的生父,一个光鲜的企业家,曾经包养了他的母亲并生下了他,又曾经遗弃了他们,后来又屡次要茶川放弃收养他,希望带他走。
从东北部来到大都市的乡下女孩六子,以为自己将会进入大汽车公司,坐在高楼大厦做个白领秘书,却到了修车行做了一个帮工。
家里人从来不过问她的情况,从来没有来信,让她深深以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
每个人都有不如意,都有苦恼。
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坚持。
修车行老板坚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虽然声称自己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常常嘲笑茶川,但当茶川决定冲刺文学奖时,又不遗余力地出钱出力帮助茶川。
老板娘为着初恋情人而感到伤怀,却又在看到当初自己怀孕生子的录像时,温暖知足地靠在老板的肩头。
面对挑剔刁钻的美加,她总是包容地微笑着,给予美加细微而又伟大的母爱。
一平总是吵着要去东京塔,父母跟他说,只要自己攒够了零花钱就带他去。
在美加被父亲接走的那天,他羞涩地拿出了一盒彩色铅笔,原来,他一直攒钱,是为了弥补当初见到自己讨厌的美加时,打翻了她的那盒彩色铅笔。
淳之介崇拜曾经写出他喜爱的《冒险图》的茶川,虽然生父说要给他最好的条件,但还是坚定地选择要跟毫无关系的茶川生活在一起。
第一份圣诞礼物,是茶川精心安排了魔鬼怪医生装扮成圣诞老人送来的,广美做的咖喱饭,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孤僻的茶川,爱上了广美,即便知道她当了舞女,却依然不改。
面对淳之介,从最初的无奈被动接受,到真切地从照顾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孩童那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再到希望放手,让淳之介能有个更好地条件,再到坚定地努力争取把淳之介留在自己身边。
因为他坚信,总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广美在追求她,希望续弦的小老板和作家之间犹豫。
她希望能跟茶川和淳之介一起生活,但是却因自己的职业而感到卑微,老舞女也频频给她泼冷水,叫她不要奢望什么作家的爱情。
犹豫之间,广美选择了嫁给小老板,悄悄离开。
就在广美前往车站的时候,老舞女给了她一样东西,说至少可以让她打发无聊的乘车时间。
在列车上,广美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本书,刊载着茶川那篇冲击文学奖的作品。
“不论周围用何种眼光看待你,我理解你。
虽然说话总是这么轻浮,但是能为别人的小孩做出美味的咖喱饭。
只不过是望着一枚不存在的戒指,你就会流着眼泪,低声私语着它好漂亮。
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时候的眼泪,紧锁在我的胸膛。
我想见你,只是一心的想见你。
想要有一天给你那纤细柔弱的手指戴上真正的戒指,我想用真正的幸福,填满你那张脆弱的笑脸。
但我们都是拙于言表的人,如果能互相依偎一直活下去,如果能看着你的脸,听着你的声音活下去的话……那就是我心中的愿望。
”茶川那深情的文字,打动了广美,也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水。
虽然没能为茶川赢回文学奖,但是却赢回了广美。
每个人物都铺垫得如此到位,每一个表面悲苦的人物,都坚强地选择努力地生活。
而在这平凡的生活下的点滴小事,那充满了不吝给予的幸福感的生活,虽然看上去是小事一桩,但却是一份用心的温情。
生活可以卑微,但心却可以充满暖意。
梦想需要坚持,悲苦本来就是轮回。
穷的淳之介说“我早饭和晚饭吃得很饱,所以中饭不用吃”认为死去的家人变成了狸猫,于是常喂给狸猫烤鸡肉串。
傲气的小女孩在这里也学会了朴素的平凡的生活。
作家让小孩洗衣服和做饭,这是什么生活?
“信夫君你这么有精神,我就放心了”,她看到因为战争而分手的前男友说。
作家还是没有获得芥川奖,对舞女说“我不能确定给你幸福,但是作为男人,我会好好待你”,囧。
送走小女孩的时候是有点感伤的,“节日后的哀伤感”在当时世界第一高的人工建筑物东京塔里,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自豪感吧。
今天下午看了部很优秀的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一部人情味很浓厚的影片,看着看着便让我想起了香港的《72家租客》,还有台湾的眷村,三者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影片的时间背景是在二战后经济复苏后的日本,做为街坊邻居的修车行铃木先生一家,落魄作家茶川家,小卖店的老太太,以及爱动物的医生这么一大伙人粗茶淡饭但是不失精彩的人生。
我很喜欢影片的基本情调,特定的日本六十年代时间,每一大家子过得都不是很富裕但是也还算殷实的日常生活,那个年代人们的品质有种很自然的团结和朴实,比如剧中的茶川入选芥川奖,在小酒吧和街坊朋友聊天喝酒的铃木见到伪装成评委的诈骗犯,带着他到茶川家,一出手就是一大手笔,希望能保茶川得奖,跟着大家伙也大方的大掏腰包,仿佛茶川得奖他们脸上也沾满了光。
当最后得知茶川还是没有得奖时真是让大家都很失望,而茶川一直抚养的淳之介的监护人这时也赶了过来,他来履行誓约,如果茶川要是没有能力抚养孩子那么他就要把孩子带走,并且出言伤害了茶川的自尊,可孩子怎么也不肯跟他走,街坊邻居这时也出来帮忙,要他看看茶川写的小说再考虑是否说出贬低这部作品的话,监护人被书中的言辞和街坊邻里之间的真情感动,感受到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于是作罢,转身离去。
而此时和茶川相互爱慕的广美乘坐在离开东京的火车上翻开了这本新面世的小说,读到里面关于她的许多虚构片段,感动到流泪,于是毅然折返。
当茶川看到广美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正值得奖落选,心灰沉痛之际问她,即使我一直都拿不到奖,一直都穷的叮当响,一直都很没用,你还会选择跟着我吗?
广美毫无犹疑的给以茶川一个肯定的点头,给淳之介承诺以后一直都要三个人生活,于他们的落魄之际,添上了一份暖意。
刚寄居住进铃木家的美加,不习惯和自己家里比条件比较没有那么好的新环境,时时挑剔,日子慢慢一天一天过去久了以后,娇气的她开始接受了自己是这个家里的一份子的事实,全家人一块泡澡堂,帮婶婶做家务,和家中的男孩一平从开始的敌对关系变成了朋友,直到有一天美加的爸爸打来电话说来接她,一时间她好像有万分的不愿意,在这个家住了这么长时间和家里的人都已经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这样说走就走,怎么可能舍得呢,只是不想走也还是的走。
在临走时婶婶把拿来护手的面霜送给了美加,像是做为对自幼失去母亲的美加的一份轻轻呵护,而这个时候美加也亲切地叫了她一声妈妈,像做为多日以来对他们这个家的一份感激之情与依依不舍。
当美加和爸爸走远以后又折回来对最后上前送他礼物的一平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你的新娘子。
弄得一平顿时羞红了脸怪不好意思。
末尾的时候铃木一家人登上了东京塔,实现了一平吵了很久一直想实现的愿望,登上塔顶,夕阳照射下的风景,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时刻,想必一定让人永远难忘。
吃了几口的热干面彻底的干得筷子也夹不起来,所幸糯米包油条吃得还只剩一点点,起身接了一杯水也只剩1/4,这是我的早餐以及午饭。
现在是周末下午2点10分。
从早晨8点半到这个时候,看了3部片,都是温情又感人的哭片,事先没有任何安排和计划,也没有搜下其他人对这些片的评价就着急的一部接一部的看了下来。
当然,想最先写写感受的,只能是这部“三丁目的夕阳”。
配乐在这部片里不断的在适时的时候配合人物的表情语言画面催人泪下,这一个多小时里,把我哭得够呛,眼泪鼻涕一大把,擦掉很多张纸巾。
我得承认我确实泪腺发达,可是,一点都没有想哭的情绪的时候,我曾尝试过挤出几滴眼泪来,结果没有一次成功。
突然记起初中时有一次因为犯错,跟同桌一起被请去办公室,班主任是个戴眼镜的瘦小男人,他训得很严厉,惩罚是请家长。
当时我相当的害怕,想哀求宽恕,可是演技太差。
当我把头低下看着自己的鞋面暗自着急的时候,突然看见一滴水迅速的滴落的同桌的鞋面上,接着是一滴一滴的,她哭了。
男班主任顿时心软了,说不哭不哭,哭什么呢。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不用请了,从轻发落。
我永远记得这次事件,也永远惊叹眼泪的巨大效用。
可是,我就是不能在很适时的时候,把眼泪流得很有价值。
所以,我也只能没事自己瞎哭哭,或者急得无可奈何的时候发泄自己,又或者,看片子看到动情的抽搐,泪珠滚落。
我回忆了一下以前看过的一些温情片,让我心甘情愿流眼泪或者记忆深刻的,竟然几乎都是出自国外。
当然,国产片确实也很多好作品,但是,好像中国人一直在讲“人情味”,可是,却没有一部片子真正的能把这种味道诠释得很好。
别人可以把家庭亲情友谊摆在首位而那永恒的爱情主题摆在其中或者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到底擅长拍什么类型的片子?
爱情片么?
我找不出答案,有答案的话也是未必。
在这部片子里,一切都和谐得那么完美,这是一部到处都是好人没有坏人的片子。
如果一定要纠结谁是坏人的话,我想那个总是出现总是要求带走淳之介的秃顶男人其实也不算是坏人。
那个武熊虽然也骗了一些人的钱,可是后来也为了爱情改邪归正。
还有那个跳鸡腿舞的“魔鬼”大叔,还以为他要杀死小狗,结果只是为了给小狗打预防针。
正是因为太和谐了,所以我不得不认为导演太刻意的去强化去歌颂甚至有捏造和谐的嫌疑。
当然,这也是电影的好处,就像小说一样,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
这也是所谓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家最后没有成为真正的作家,文章发表但是没有拿到奖,最后还是收获了爱情。
美加接受一平的送别礼物,是用一直攒下来准备去爬东京铁塔的钱买来的彩色铅笔。
美加说完谢谢跟再见之后,又跑回来大声喊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要嫁给你。
小六跟武熊说等他把钱都还完他们要去划小船去约会,武熊高兴得不知所错的跑开。
这一次又一次的完美让我怎么也控制不住情绪,流着眼泪的同时还能笑着。
感谢所有用心拍摄电影的导演,我爱这些好电影,比起出门闲逛,跟人说着无聊的废话,胡思乱想莫须有的事情,我宁愿把所有能利用起来的时间,只用来看电影。
相隔一年,二刷。
“如果没有战争,我们早就……”没有爱情,只有怀念与感慨。
友惠和信夫告别那里,真是典型的日本式撒由那拉,女人深鞠一躬,男人微微点头。
她走了几步,回首,两人相望,她再次深鞠一躬。
能够看出来,铃木和信夫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男人。
不过真的很喜欢铃木啊,他实在是太可爱了。
这里要表白真一叔,真一叔是最最可爱的。
小资女孩美嘉看到周围的孩子们都在帮大人干活,她若有所思。
这里可以理解为“导演热情的歌颂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吗。
小淳拉着茶川和广美的手,“我们三个这次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你们终究没有永远在一起。
所以说我讨厌第三部,它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我看。
美嘉凝视着友惠那温柔慈爱的脸,轻轻地说了一声“妈妈”。
看到这里鼻子酸了。
我的泪点真是越来越低了。
铃木一家人从澡堂出来一起回家。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俗气的,“平凡而又幸福”了吧。
就算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贡献”,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不是所谓的“人上人”——铃木一家人走在一起,仿佛没有什么是值得烦恼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如果人生能够如此,那真的是幸福了。
“最近过的浑浑噩噩,昏昏沉沉。
迷茫中看到了这部电影,我感动的哭了。。。
”为何,我这自诩坚强,无视一切的家伙,不争气的眼泪却流了下来。
也许是怀旧的风格唤醒了我对儿时小镇生活的回忆,也许是落魄作家与其“家人”的人生遭遇令我同病相怜。
时代的潮流指引了一代代人,也误导了一代代人。
在高速前进的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人们始终应当保留那些使人之所以有别于一切机械的,冷漠的事物的东西。
小说中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能使人永远鼓起勇气去面对一切现实的困难痛苦的不就是那给人希望与动力的理想么?
“
当然,我是不信的。
我不相信一个虽然是一时失足最后悔改的厨师梦小骗子会收获六子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穷困潦倒软弱无力单纯乃至愚蠢的作家会收获美女的爱情。
虽然我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充满风尘意愿加行为但还能被纯情感动的其实不是那么美的美女会收获纯情小男生虽然也不是那么小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那么懂事的小孩甘愿在作家屋檐下受苦并理解且相信两个不可能的人之间确确实实发生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走在桥上就会遇到自己初恋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一个原来冷漠无礼的富家女就会对一个小屁孩承诺下接近二十年后的爱情。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电影中,甚至就有着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生活里。
我说着不相信,但我其实都信他们是可能存在的。
但我知道善有善报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理。
只是一个巧合,概率大的巧合。
我相信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这句话没有告诉我结局。
我可以一心向善,我期待美好的结果。
但我知道,生活所遇可能没有电影中的结局。
生活中的结局更不可能如这部电影般美好。
生活可能比电影简单,也可能比电影复杂。
我无法相信我终究会等到美好的事情。
除非死亡是美好的事情。
当然,可能确实是。
延续第一部温情的基调,主题上则是侧重了失败者的定义。对抗传统定义下的失败者,也就是金钱和名誉并不能真正战胜更有意义的东西——情感。
安静得谁都无法打扰~堀北最顺眼的角色~
一般,煽情,童话。
即使是我很喜欢日式风格的电影,这部也显得过于拖沓了,其他人的故事只有只言片语,小说家的故事却用了大幅度描写,但我觉得小说家的故事挺一般的,没必要拍差不多150分钟,基本上1.5倍数看完,节奏还刚刚好。
同学们看不起茶川,所以他要再次冲击芥川赏。不出所料,他再次落选了。影片没有陷入屌丝逆袭赢得尊重的俗套剧情,而是用茶川的两次失败告诉我们:拿奖不代表赢得一切,落选也不代表一无所有。他努力过了,就够了。他为落选感到难过,其实那些表面上diss他的人,全都读了他的小说。他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是因为他获奖了,而是因为他勤奋写作的实际行动。人人都叫茶川不要耽误广美,于是他退缩了。人人都叫广美不要给茶川添麻烦,于是她犹豫了。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不能在一起。广美受够了人们的指指点点,这一次她要亲自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她遵循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大家以为一平存钱是为了去东京铁塔,其实他是为了给美加买一盒铅笔,他终于懂得什么叫“贴心”。医生是小孩眼中的恶魔,其实善良无比。
看完只想说影棚够大的
维系着文学家和淳之介的那份情感是怎样的一份感情呢。没有戒指的戒指真的很美吧。
喜欢这一系列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如果大家都这么简单温暖,彼此独立却又能不约而同,那一定会好很多。
夕阳色调, 战后平凡人的挣扎和辛酸, 还有哀伤中的温情, 人的渴望, 奋斗, 淳朴. 只属于昭和时代的日本人的集体回忆. 时隔两年才看完三丁目系列, 记住流淌于心中的暖流和夕阳下的东京塔...
靠啊怎么大家都傻的那么幸福,温馨啊怀旧啊家庭啊人文啊,看来旧社会才能奔小康啊
整个故事最大的悬念居然是芥川奖,真是文学青年的电影。比起第一部来少了一些夸张的情节,所以更合我的胃口。开头仍然用几个不错的长镜头,但这并不是整部片子的风格。
三丁目最平凡最温馨的人情味,永恒温暖的夕阳落霞。“尽管我们都只是笨拙的人,但是假如能肩并肩一起生活下去。。。”
小雪像我小学的程老师!片尾不用全家福了~用黑白的儿时游戏杂烩剪影+照相的过程……结尾很好~歌词也简单…三又四分之三星?慢慢的长镜头~研究摄影的人蛮爱,我倒觉得片子tempo太慢了
原来看的是这个====
很可惜的是,续集没有任何新的元素,治愈效果也不佳,反而让看的我,在最后生出一丝悲凉。前作中那种积极向上,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召力已经荡然无存……可惜可惜……
續集是變爛的開始…
堤真一没有戏份啊~~ 好童话的电影,非常温情,不过每一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
还是不喜欢娘娘腔的作家
那片夕阳的余辉透过我的指尖,洒在我幸福的脸庞。我带着的是你的关爱,是你的承诺,所以,我不需要其他更多的首饰,来装扮我这段充满爱的生命。
这种讲不好故事写不好人物就指着用死命煽情来掩盖瑕疵的电影看着总是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