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翻越沙丘,沙丘之上有希望的光和爱人,也有死亡,希望与死亡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但观众“看”到的东西,因人而异,也随时间和经历而异。
中途还会有数度滚落恐惧和沮丧。
“你在那里,我会过去。
”与自己的深爱断绝联系,是多么悲伤的事,到底是对这悲伤深切的通感,还是自己也在失去的悲伤和不安中,想把两份不安联系在一起。
戏中戏的作用很强,配乐对情绪的渲染同样出色,三者呼应叠加,到最后整个人有一种被庞大的情绪击中的浸入式恍惚。
本来因为河濑直美之前的片子不太合胃口,不打算看这部的,没想到这部……散场出来到坐在地铁上,整个人一边恍惚一边只顾着控制手不随着心里的情绪ふるえる。
有光线参与的镜头非常漂亮,不过这位导演的镜头一贯如此了。
爱情电影,题材很小众,不流俗。
将一部哲理性很强的电影《白光》讲解词交给一位阅历不深、心事还很重的年轻女子尾崎美佐子来撰写,类似于“我的思念没有尽头”、“你太美了,美得像是随时会从我身边消失。
”这样晦涩难懂的台词,画面背景应该如何解说,确实是难为美佐子小姐。
因此在评审会上,“责难”大于“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电影中展现评审会开会的细节,导演真的让我们这些观影人也置身其中,每个盲人评论员都富有个性,并没有因为是配角,就简单的脸谱化。
有的听察细腻,有的则是好好先生、有的表达委婉、有的总结直白,但都言语凝练,有修养,应该是专心挑选出来的。
石田女士欲言又止地说:“讲解词表达得太多,就像从窗户口一下子涌出很多东西。
”中森先生更是严词:“都是你的主观意识,这些话除了碍事,没有别的东西。
”“委屈”是满满地写在了美佐子的脸上。
会休期间,既是扮演时江的演员又是主审员的智子女士劝美佐子的话让人感触良多:电影,不就是与某个人的人生连系在一起吗?
美佐子的工作确实是太难了,她既要去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去感受听影盲人的丰富想象力,更有把自己内心固存的东西扔掉。
在采访过《白光》电影导演兼主演的北林先生以后,美佐子似乎找到了方向,修改后的解说词,表达不再肤浅。
可谁曾想,第二次评审会居然让美佐子掉下了眼泪。
美佐子自认为电影《白光》是导演北林先生自己人生的映射。
于是她将解说词大量删减和修改,留白是充分的,但主观性很强,反而把电影能够孕育出的广阔世界给弄窄了。
戴眼镜的评论员就觉得美佐子把这部作品的沉重感、厚重感给破坏了,作品想表达的是:“那些逐渐走向消亡的东西的美和悲伤”。
中森先生则指出:“最后一幕中,夕阳背后的东西你没有说,你这不是留白,是逃避。
”美佐子反唇相讥:“是你没有想象力,我从头就观察您,别人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表情丰富,只有您表情从来不变。
”事后,智子女士批评气走了中森先生的美佐子自己没有想象力,智子的批评是有理由的。
《白光》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很长,因为在中森先生眼睛还是正常的时候,他就是为这部电影拍剧照和宣传画的,重山一次又一次从山丘上跌滚下来,就是在为中森跌出最佳镜头。
智子让美佐子给中森送阅读放大器,这都没能唤起美佐子的想象力:剧组和中森雅哉究竟是什么关系?
中森先生对剧本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否则,像他这样的大师如何搞创作?
他才是解说词最需要的主审官。
《光》这部电影,人物丰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将角色的个性、爱好进行修饰、打磨。
中森雅哉,即便他的视力在逐渐丧失中,他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自己买菜做饭。
他会在街边小公园用眼角仅剩的视力给小朋友拍照。
他还会参加前同事的聚会,喝酒聊天。
他倔强地不使用盲人手杖,用数步子、摸墙定位等方法,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部绿莱相机让他机不离身,那是将他的事业送上巅峰的伴侣,是他的心脏。
中森雅哉还是一位胶片照相的发烧友。
从他使用的手机来看,已是一部智能手机,那相机也应该早就进入数码时代,喷墨打印、激光打印技术成熟。
可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却沉醉于暗室感光照片的质感中。
尾崎美佐子是一位音轨制作师,她那种张口即来,随时播报眼前景物的职业“毛病”,在片中也是有多处展示的。
但是,美佐子太爱强加于人。
她在中森家的垃圾桶里捡到一张未过期的请柬,就坚持让中森去赴宴,理由竟然是该酒店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她还强给中森使用的盐瓶贴上小鸡的标签,中森需要吗?
美佐子重情。
她的家里有一台老旧的吱吱作响的传真机,那是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保留的,患病前的母亲一定是用这台机器和她保持着联系,现在,她继续用它倾听母亲的呼唤。
父亲的失踪,给美佐子心灵留下极大的阴影。
父亲遗留下来的背包,里面的钥匙、手绢、钱包、身份证、照片、剧场票、超市小票被美佐子无数次取出、摩挲、再放回。
父亲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离开?
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的爱情火花,是在一次次冲突中摩擦出来的。
第一次评审会,中森的发言就让美佐子难堪,但这才让她接触到了中森的画册,听到了他的故事,她的心灵更是被一张中森拍摄的夕阳西下的照片所触动,一瞬间。
送阅读放大器到中森家,美佐子再一次听到不中听的话,中森说:“你果然不适合干这一行。
”美佐子气不过,她伸出左右拳在空气中向中森杵过去。
然后嘴里叨咕着:“舒服多了”。
这一顿小拳还是被眼角视力仅存的中森捕捉到了,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喜爱,也是在那一瞬间,否则,寡言少语的中森不会向美佐子述说自己的前妻,更不会在美佐子走后,对着镜子难过。
第二次评审会,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之间的龃龉居然让评审会直接散了场。
明了事理以后的美佐子急着要找中森道歉,可巧找到了,并且是在中森最脆弱的时候。
当时中森虽然找回了被同事大西偷抢去的相机,但急火攻心,在地铁上他那仅存的眼角视力也彻底消失,眼前只剩白茫茫一片。
中森第一次流泪,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他的手抖索着抓住了美佐子的手。
中森和美佐子开车去山顶看夕阳这一段,我是没怎么看懂的。
在夕阳下,中森说:“我时常能听到心灵碎裂的声音,是尾崎你的心灵碎裂的声音。
”接着中森继续说:“我也曾因为看到了不想看的东西而觉得火很大。
”难道中森的眼睛是因为看到妻子环琴出轨而上火患疾的吗?
这个理解是不是太狭隘?
最喜欢的画面是在夕阳下两位主人公激吻后,中森推开美佐子的逆光画面:橘红色的侧面剪影,太震撼。
可惜镜头色彩有点闪。
最喜欢的台词是美佐子在中森家外等待时,中森从转角走过来的对话。
美佐子要去接他,只听中森说:“等等,你不用再来追我、找我了,我会、我会去你那里的,所以在那等着我。
”掷地有声的一段话,掷地有声。
这部电影,我认为是一部生命的交响曲。
导演北林先生,垂垂老矣,他已经把生死看得没有界限,活得洒脱。
他向美佐子传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身不由己。
”就像我们常爱说的: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电影《白光》中的重山,他用丝巾亲自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勒死。
他把人生过得如此沉重,如此悲伤,当他站在沙丘顶上,他望向的最远处会是什么?
而中森雅哉却把人生过成了明确的样子。
他的人生上半场有成就、有辉煌,是行业中的翘楚。
而当眼睛有视觉障碍后,他有泪、有伤,但从没有屈服过。
让我们回看那几个镜头。
当他用仅剩的眼角视力去看牙膏说明时,模糊一片,他说的是:“太好了”。
当他和同事喝酒聊天时,同事小金说:“如果是我,早崩溃了。
”中森说:“崩溃,不至于。
”当他的最后一点视力在地铁上完全丧失时,他说的是:“未来”。
当他把好不容易找回来的相机,投进山谷里时,他的心意已决。
当他把胶片、感光纸一把火烧掉时,他表情坚毅。
他拿起了盲人手杖,大声对美佐子说:“我来找你”。
他的第二次流泪是在盲人专场的首映式,这次他的泪是为别人而流。
美佐子的人生应该是去掉了阴影。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自由,她的父亲也有寻找归处的自由。
不是吗?
这部电影有几处硬伤。
美佐子在街头小公园遇到中森,太巧,不符合逻辑;美佐子在地铁站里轻易见到中森的背影并跟踪,太巧,不符合逻辑;中森的相机被同事大西偷抢,太巧,不符合逻辑。
尤其还给大西的红鞋一个特写;中森站在天桥上,回忆起当年给《白光》电影拍剧照的场景,插入得太突兀,完全没有逻辑;第一次评审会和第二次评审会,所有与会人员的服装都没有变,很奇怪。
电影就是靠服装变换来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
文本非常动人,叙事结构很整齐,但视听语言更为出色,每一幕的光影重叠和构图方式都美得醉人,配乐也一向为日本电影见长,是非常非常精彩的电影了。
电影以视障辅助影像语音导览技术为切口,以男女主二人的互动与发展为线索,但实际上我认为影片的主旨并不仅仅聚焦在“边缘群体”或是情愫连接之上。
影片的名称叫“光”,实际上全片以三个平行的线索连贯起“光”对于不同的人、不同处境下的失去或是寻回。
首先是戏中戏的主角与生死之间的关系,失去妻子与沙滩上崩塌的女性沙雕,爬上沙丘追随夕阳,尾崎最终定夺的解说词也围绕着光,这是河濑直美在影片中对光的哲思的最原初的映射,也引申出关于两位主角的互文的关于“光”的颤动。
其一是尾崎与故乡、家庭、父母亲的关系,最精彩的是母亲“走失”后尾崎深入山林的寻找,最终在夕阳下的山头体认了自身的以父亲为界的遗憾或是悲伤,因此这种光的寻找或是遗失带来了一些更加深刻的思考。
其二是中森切切实实失去光亮与视觉的过程,影射出他与工作、热爱之物、自我价值的关系,以及象征着光的遗失与和解,这是影片中光最为具象的指射。
两个主体对于不同面向的缺失的寻找,构成了其丰富的互动和链接,而这牵扯出的行为或是结果必然也不应当置于单一维度来理解,而应该添入电影化的符号、隐喻和影射,从而升华其相互交错的空间位次与阐述维度。
因此,我们会发现全片几乎都在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体讲述“光”的遗失、寻找、弥补或是和解与释然,也因此影片在男女主的叙事篇章上呈现出并行而难分主次的结构形态。
而这一围绕“光”的哲学式的动态过程向外表现为各种遗憾,其中视力障碍只是作为一种缺失的形式,因此也不应当对其“边缘”属性多加建构,否则会忽略影片中更加重要的个体维度向内的探察尝试。
另外,影片中元电影式的戏中戏的呈现也是一大亮点,其中对电影于人的意义的表述和印证无疑会令每个热爱电影之人感动,也让河濑直美一些几近“永恒”的生命母题——如家庭、奈良、父亲等——在电影中的拓印更加生动而精彩,这是来自电影创作者的深情告白。
盲人看电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一种声音向导的职业,利用语言将画面中出现的场景以及角色的动作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观众就可以利用画面解说结合台词去感受作品的世界观。
《光》所说的故事线,就是建立“盲人看电影”这件事情上,主角美佐子的工作,是把电影的场景写成解说词,并让其他的盲人来体验效果,不断矫正,直到交付上映。
男主角中森,就是来体验效果并提出修改意见的一员,他的言辞犀利而挑剔,是让美佐子头疼的对象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摄影师的他,也在失去他最后的视力。
而美佐子除了工作,还在挂念着乡下老年痴呆的母亲,并且始终无法释怀的父亲的失踪。
偶然的机会美佐子在中森的写真集中,发现了与父亲留下的照片相似的地方,于是对中森产生了兴趣……
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导演河濑直美近年好像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从15年的《澄沙之味》,用鲜为人知的麻风病康复者作为创作题材切入,到2017年的《光》,弱视到失明的摄影师和为盲人电影做声音向导的迷茫女青年之间微妙的感情故事。
在《光》里,河濑直美,尝试用电影镜头创造了一个有视觉障碍的世界。
大量的人物近景,面部特写,摇晃的镜头,削弱了环境提供的信息量,困住了观众,让观众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某种程度也感觉头晕)对于看不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模糊,又充满危险的世界吧?
容易发生冲撞,容易摔倒,容易受伤。
电影中,美佐子好几次尝试闭着眼睛,走在盲道上,扶着栏杆,走过人行横道,穿越天桥,走下台阶。
内心恐惧,全是对未知的世界的恐惧。
看不见的人,大概每天都在经历这种恐惧。
但是啊,这个危险的世界,又那样美:窗台上的棱镜,反射着太阳的光,在房间里投下五彩斑斓的影子;公园里,孩子们在荡着秋千,嬉闹着,稚嫩的笑声飘扬到天际;森林清晨被风唤醒,白茫茫的雾色中,犹如起舞般摇摆......还有,信号灯更换的车站,来往的人流,交错纵横的地铁路线…那些日常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美。
而且这种美,它是与有声的言语相互依赖产生的结果,如诗又如歌。
“事物最美的时刻,是它消失在我们眼前的时刻。
”这句话作为美佐子负责的电影作品中的台词,出现了很多次。
夕阳下沉的瞬间,金黄色的光芒笼罩大地,温暖而绚烂,而后进入永夜;父亲消失之后,才会不断想起,他声音的温度和抱起自己的坚实的臂膀;青春消失过后,想起它曾经美好地闪耀过自己的人生;追逐的梦想被迫放弃而消失的瞬间,无可改变的是,它仍旧是胸口坚实跳动的“心脏”。
消失是残酷的,壮烈的,悲怆的,但是,消失过后,一定还会有什么再发生。
人类的强大往往强大到让人吃惊。
即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事物,也必须要前行。
不少人对于这部电的关注点,是它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这件事,但比起获奖,本质上这确实如海报上所说,这是一个给迷失的大人的爱的童话。
因为是一个童话,那么关于故事里,有些仓促没来得及说清楚的部分,只要它仍旧是美好的,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吧。
-END-更多日剧相关资讯汁源欢迎下载必看影视微博 公众号@必看日剧娘
若以光色,则易入白板说,若以声轨,则易堕入回忆论。
声色组合,入感性直观,出感性活动,于分裂的无数个体,难以调和。
又回到知识的普照光之下,但于时间长河则难以重跨积淀,又必将导致酒神于历史时间起处的嘲笑,亦或黑暗于烛光处诗一般的要求涤荡生命的澄明。
在当代最根本的问题上,人是什么,永无止境地提升人的目光灵魂的空间。
1中森雅哉是一名摄影师,但年过半百的他,突然看不见了,只能看到模糊的光。
摄影,通过对光线的捕捉,固定瞬间的影像,以对抗时间的洪流。
但中森安身立命之所在,就这样在突然之间崩塌,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更惨的是,妻子离他而去,重新找了一个男人,即将结婚,还给他寄来请柬。
曾经的晚辈,以一种异样而又居高临下的眼神看着他,趁他喝多了不慎跌倒的时候,偷偷拿走他的相机。
即使只能看到微弱的光线,他毅然死死抱住自己的相机,不愿放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
2尾崎美佐子,从事一份非常特殊的行业,她为电影添加解说词,放给盲人听。
但她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颈期,她写下的文字,始终不能让人满意,她感到非常焦虑。
更让美佐子头疼的是,在老家,她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只能靠邻居帮忙照顾;工作间隙她回了一趟老家,邻居建议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让美佐子有点无力招架。
但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记忆的黑洞,不断地吞噬她的情感:若干年前,她的父亲突然失踪,至今杳无音讯。
3一男一女,一个人到中年,一个初入职场。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失去,一个失去最心爱的事业、最心爱的人;一个正在失去家庭,母亲离她越来越远。
这样两个人,因为工作,产生了交集。
中森雅哉对尾崎美佐子的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让美佐子不得不从盲人的角度,重新感知这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因为理解,所以感同身受。
但两人之间一次激烈的冲突,让中森雅哉终于放下了执念,扔掉了相机,也让尾崎美佐子更深入地理解了盲人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完成了工作。
“没有什么比我们眼前消失的东西更加美丽”,这一次,河濑直美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4就这样一部淡淡的,充满了治愈系的影片,入选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但最终铩羽而归。
相较于《萌动的朱雀》、《原木之森》、《澄沙之味》……这部影片略显平淡,但失去的遗憾中透露出的温情,还是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
或许正像电影中所呈现的那样,导演本来有一个悲观厌世的结局,但在美佐子眼里,却看到了希望。
失去与得到,往往就在一瞬间。
5 关于盲人的电影,已经有了很多。
比如娄烨的《推拿》,聚焦于盲人真实的生活本身,他们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依然与这个世界密切相连。
手持摄影、变化焦点、声音特殊处理、色彩变幻……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呈现了一个盲人的真实世界:这里有欲望流转,这里也有爱恨情仇……相较于《推拿》,这部电影对于情感的呈现,更为细腻、温暖;但从画面呈现上,《推拿》更胜一筹,对于真实生活的展现,更为惨烈。
两部电影方向不同,但完成质量都很高。
6关于盲人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马丁·布莱斯的《闻香识女人》,一个失去光明但依然孤傲的上校史法兰,准备实现人生最后一次绽放随即结束生命的时候,偶遇一个年轻的中学生查理,最终实现了救赎与自我救赎。
奥利维耶·特雷内的《调音师》则讲了一个惊悚故事,失去光明的调音师无意中走入一个杀人现场,看不见,成为制造悬念的利器。
日本电影《座头市》更是被翻拍过无数次,盲侠座头市在日本家喻户晓,看不见,只是一个标签。
《黑暗中的舞者》,冯提尔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呈现出盲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残酷。
至于《听风者》、《盲探》,看不见成了噱头,剥夺了光线,放大了听觉感知力,加上严密的逻辑推理,成就了盲人异能人的形象。
重三先生不是沉浸在生活的期待中而是站在越来越模糊的生死界限上“不得不从关注的事情中脱身这是最难忍受的。
”美佐子不会讲故事 河濑阿姨真的也不会讲故事 这不是一个故事片 不是爱情片 不是文艺片所有的镜头都是感受但 日落时刻就已经让人热泪盈眶了即使是渐暗的永远无法抵达的光线也想永远记住「会いたい」
我觉得导演在表达失去,女主的妈妈失去了至爱,女主失去了父亲,盲人失去了视力,男主失去了摄影,电影里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所以人都失去了生命中的珍贵。
痛苦么,太痛苦了,就如同失去心脏的感觉。
但是传递这份痛苦的时候,电影的另一面在表达拥有,寻找到离家的母亲,寻找到爱情,割舍了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是为了能活下去,活下去,是希望。
前半部还可以,带有悬疑感的让人想一探究竟,后半段的故事有点拖沓,可能前半部一探究竟的心在后半部消逝了一半,导演就是这个调调了。
光、影、有些画面是美的,最后一句解说词也是美的。
但人物很难立得住,不如《澄沙之味》。
永濑正敏不能总是一副社会对不起他的样子,丧也分层级,一次两次还行,多部都如此就腻味。
《澄沙之味》中最后也励志了呀,丧是过程,不要成为结果。
女主很不讨喜~有点自我感动的样子~
说不出好坏的电影。
但是我强烈感到剧情的琐碎,不是生活的那种高级琐碎,而是强行琐碎的琐碎,强行隐喻,然后感到浮夸和不知所措。
太过矫情,不过配乐真太么鬼畜,观感奇特,我敢说,这种片再来十部,都不可能拿金棕榈,跟《好时光》差不多的品质,不过差《圣鹿之死》一大截。
电影有点反其道而行,事实证明,通过对细胞的分割,只会让人囚禁于细胞深处而无法自拔。
正因如此,才让人觉不出好坏,虽然故事本身没有漏洞,人物情感也非常类似生活的漫流和琐碎化触感,但是这个故事整体呈现出的太他么矫情和浮夸了。
光、影、声、音,彩虹与相片。像是随时会从眼前消失一样美,那个女性沙雕,从头到肩,身体崩坍,无影无踪。拖沓的叙事,不如《推拿》。
还好,最后看到了光。所有逆光的场景和剪影都好美。
比起娄烨的《推拿》差了不只一个档次吧……
对「光」的追逐就是对生命热力的攀附,各自绝望的人彼此重新拥有希望的权利;整体结构与情绪像《殡之森》,河濑直美再次重复了自己,逆光清新得不像样,自然声效光线效果,树林间窸窣的风声,果然森林才是魂魄,又一出「电影节特供」;戏中戏的二元文本更丰富,投射“观众”与“解说者”的内心。
差点看睡着了
这水平进主竞赛 可能也只有阿姨能做到了吧 生硬 做作
为盲人谱写电影解说词的工作并不容易,既需要对电影精准的领悟也需要一定的遣词造句技巧,本片将个人经历和感受融入进一位新人女孩为电影谱词的过程之中,让观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不过一成不变的局促构图大特写大逆光镜头实在让人腻歪,更不要说那些过于随意和敷衍的人物情感互动设定了。(38)
日剧日影看多了,这色彩还挺美……しかし渋すぎる
8.7 借盲人来解构影像声光本质,逆光拍摄用在治愈系作品中真的能直戳心灵,河濑直美献给电影的私密情书。
很有意思,只不过看得有点累。
各个部分都妥帖,但重要的人物情感不可信。
浅焦女王! 用摄影机化作"视线"去观察、感受每一张面孔,同时完成具有特殊性的光线排演,声音与动作分别工作,构成看电影与听电影的完美嵌套,因为相信了有光的存在,所以能无惧前行,我们在河濑直美的电影内外都看到了那种"希望",太动人。藤龙也真的太好了
3.5 情绪饱满到要溢出但两人的感情发展缺乏足够支撑,叙述太散,倒是有一种对电影的媒介性质问题的探索在里面。“那样辽阔的世界,你却用语言束缚住了它,太可惜了”
河濑阿姨不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变得特别言情………
语言粗糙视线粗糙想象力粗糙滤镜美学
形式太大于内容了,以至于唯美的画面无感
河濑直美这部的水平跟路阳处女作是一个水准,真是笑掉大牙,让一个盲人摄影师出来找茬不能再老套了。后半段尬哭尬感动,大逆光小清新咱就来吧,加一个双反相机,老摄影人就好这一口,河濑阿姨恨不能跟着吆喝两句,你知道我有多爱摄影(电影)吗?总之就是太矫情了,观众还得朝你奔去,原来迷影式大团圆拍不好能这么难看的。怪不得河濑直美阿姨跟贾樟柯关系好呢,俩人这个退步速度那确实挺同步的。
18.10.02 小西天
摄影师 捕捉时间的猎人 /他们 比我们更热爱电影 更能自由操控想象力/我也一直都在追逐着光
手持摄影的维晃,大特写下的逆光,镜头仿佛微漾的湖面,酝酿出清新的情绪。但是通篇都这样就过分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