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夜店】第一感觉是还不错,至少我笑了。
没错,盖里奇的片子我看得少,《夜袭加油站》我也没看过,有人说这个片子有模仿抄袭并且傻逼到复制程度之嫌,我也相信。
只是,为什么看片子的人不能留点口德呢?
上上下下的留言多以 傻逼,白痴等等居多呢?
也许是这部片子没有触动我的【抄袭共鸣】,所以我没有什么生气的。
第一反应居然是觉得至少比疯狂的赛车好的多。
至少让我笑得很开心,至少徐峥的表演让我不讨厌。
李小璐的角色和她的表现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至于找骂。
其他演员的表演火候太过,矫情了。
几年前开始,我就很少看电影了,因为觉得现在的好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大师们一部一部的新片渐渐让人失望甚至到了唾弃的地步,专业影评人对于国外电影的评价有点 闭门造车,对国内电影的评价有点 居高临下。
没得可以信赖的推荐,没得多余的时间和沉静下来细细品味片子的心情,看片子的数量骤然下降,基本上看片量还是停留在大学毕业那时的上千部经典电影。
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经典电影少了,还是因为我们共处这个时代,所以不觉得经典呢?
很简单,也是很俗的例子,【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被那么多人搞了那么多的所谓后现代结构的分析和膜拜,不也是片子公映几年之后的事情吗?
在没有国产经典喜剧的市场下,疯狂的石头基本上已经也被传颂烂了吧。
有点跑题,回过头来说 夜店 。
看片量大的人,客气的说这部电影有致敬的意思,不客气的说导演傻逼不动脑筋抄袭。
可是说实话,这年头能抄袭过来先让老板姓用最简单最不用大脑的中国式笑容笑一场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咱们进电影院看场电影的前提就是想好了这导演是谁演员是谁编剧是谁剧情是什么能够从什么角度批判和评价吗?
太累了吧。
有些电影咱看了就是要体会,就是要挖掘深度的,就是要有感触的,可有些电影,真的别要求那么多,乐呵不也是电影的功能之一吗?
就像书一样,有些书没有金玉良言,他就是为了路上打发时间的,有些书句句真言你想不记下来都不行想不感悟人生都不行。
这个暑假,有时间看个夜店,笑一下,我觉得挺好的,本来生活就挺累,看个不用大脑的电影可以笑出声的电影,休息一下也好。
《夜店》上映后,赞叹的有!
骂街的也有!
不过,这也纯属各人观点而以!
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品位都是不同的!
对于《夜店》嘛!
其中导演选择徐峥作为影片的男一号是理智也是明智之举!
而李小璐的角色发挥空间不大,属于半个花瓶的角色,对此我有点失看!
导演最大的失算就是影片的***不够正气!
坏人不够坏!
成败的关键在于演员!
这是《夜店》一大失算!
徐峥的台词也有过多的抄袭!
没有什么新意!
演员中好人和坏人的角色定位被反过来了!
这也是导演杨庆故意的吧!
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导演杨庆故意把好人和坏人的角色定位反过来应该是让大家知道---做人不可以貌取人!
画虎画皮难画骨
《给杨庆的一纸诉状》守候着《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至今,现代文艺派偏执的黑色幽默不在被广电总局认为是异端邪教,转而在各大影院登台亮相,和痴呆偶像片,暴力欧美片,弱智卡通片,费解文艺片等一起杀入票房收入的争夺行列。
在外国资本主义院线和本国文化体制的双重压力下,怎样打开小众化类型片的文化产业链,怀揣“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始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滞留在迫于生计蝇营狗苟的边缘,终于一部《疯狂的石头》在市场化的大熔炉里找到了这块试金石,然后再接拍了《疯狂的赛车》之后,宁浩不见了,杨庆来了,《夜店》来了。
当《夜店》在各大影院强势上映时,我独守着电驴蜗牛爬般下载了一个昼夜,于是连同那些业内人士和学院派各种有趣横生的,骂骂咧咧的,张牙舞爪的,开膛破腹的式的深度剖析也一并下了下来观感观感。
然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智商,我的笑点,太低了太低了。
因为我不仅笑了,而且笑喷了,喷到内脏了。
除了我们家姥爷,他抱着一坨报纸坐在藤椅上,至始至终拿捏着一副大儒的姿态冷不丁“嘿嘿”两声。
于是在看完此片后,我是兴奋冲冲却又心怀郁郁,于是也照着臭老九们的笔调调来口诛笔伐一番,供述一下杨庆的四大罪状。
1.杨庆,你太大胆杨庆,实在是太大胆。
剔除影片中五花八门的视觉系的后期制作,《夜店》的剧情设置实在是很怪,,使得它看上去不像是一部电影,或者是舞台剧,话剧,小品,MTV更为贴切。
在剧情发展的掩护下,影片中所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定都被框定在这个小超市内,于是大家都病了,患了严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依附在这个四方形的牢笼里。
同样是密闭的空间,《CUBE》探讨的是政治和人性,而《夜店》探讨的是无聊和闹剧。
前者很因沉重而为我们不耻,后者却为娱乐而为我们津津乐道,在中国几千年沉淀的“囍“文化中,我们更需要一个“哈皮“的理由,而不是反思和求证。
接下来的评定就是浇点意识流的迷魂汤,噢,是一部带有商业性质的实验电影,嗯,无可厚非。
在剪辑手法上,导演不再为传统的奉为经典的套路所摆布,什么蒙太奇,叙事逻辑全都靠边罚站,蹂躏其中的是大量闪回,高速摄影,慢镜头,拼贴,细节大特写,MTV风格等带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制作手法,华丽的包装成为影片的又一大卖点。
最后是影片模棱两可的地理位置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家小超市是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区哪个地段哪个街道的(当然肯定是中国)无论从场景的设置还是人物的对白上我们都无从考证。
不论导演是否有借鉴室内剧的模式,实际带有明显地域特色或是中国式本土气息的影片设计手法更为高明,而这种虚构的场景是否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呢?
2.杨庆,你太好玩《夜店》如同一本影像化的《0086》或是一场变相的行为艺术展,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我们像被揪着耳朵一样无法挣脱。
杨庆和我们一样,太好玩,也太好玩!
自诩为文艺派的先锋标兵,我们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发神经,疯癫,裸奔,吃错药,搞后现代,玩拼贴……牢牢掌握着猎奇和炫耀的本领。
3.杨庆,你太宁浩无论从制作手法还是剧情设置上,杨庆的这部《夜店》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宁浩”的标签,导演抱着百试不爽的自信,连同演员班底也一并是“拿来主义”。
大喜的是,以黑色幽默为标杆开道的类型片拿到了一张通行证,让更多的导演可以借此机会诉诸苦肠。
大悲的是,宁浩式效应的竞相模仿,于是有了甲浩,乙浩,丙浩……怎样打通其他类型片的营销模式却无人理睬。
的确,它还太渺小,它还太脆弱,甚至连浮出水面的力气都没有。
而我们又太良善,不会选择借助网络推手将它打造成一只尼斯湖水怪,那么接下来的,只有是等待。
4.杨庆,你太厚道任何一部片子其实都是导演本人的个人写照,在这部影片中小钢牙就好像是杨庆本人的化身,他是个厚道的深谙市场运作规律的人,在黑框眼镜和刚牙套的包装下,它没有沾染痞子,土匪,强盗,小偷的张狂和霸道,更像是个“先锋派”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不愿充当一个布道士,一个暴虐狂,一个政治犯,而是安安静静去充当了一个看闹剧的旁观者。
虽然在影片的最后,给了小钢牙一个理由成就了他的英雄主义情结,但事发之后的他还是回到了超市,继续当着无聊的超市营业员,继续清点着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继续站在了收银台前说着:欢迎观临。
继续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所谓不同的是他获得了一份更为珍重的“爱”。
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有人说,这个暑期,有两个人教会了我们两件事,一个是饱受争议的超女曾轶可,她用怪诞的绵羊式的嗓音告诉我们是人是鬼都可以唱歌;另一个就是我们的杨庆导演,他的《夜店》告诉我们是人是鬼都可以当导演。
在一个全民化的大时代里,我们推崇以“人人”的艺术,让民众从大众传媒的“旁观者”到加入拥护它的“宪兵队”,人人得而成为“神”不再是一种亘古时代的传说,但是他们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却又对自己缔造出来的半成品挑精拣肥,而不是放进培养皿中细心喂养。
“先是捧上天,后是摔下地”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本身就难辞其咎,芸芸的半成品就好像是孤魂野鬼,上天不成,入地无门。
徘徊在孤山旷野,不人不鬼。
而《夜店》也只是捡了块人皮,在市井上游荡了一圈,而之后呢,会不会又什么都不是了?
作为小众电影制作团队,应该抱有更大的志向,而不仅于在大众院线分得一杯羹,矛盾着究竟是与人为伍,还是与鬼为列。
去开辟一个属于自已的文艺后花园建立分众院线,形成自己的评点标准和最高荣誉则更为重要。
而为此,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09年的电影,我能理解当时部分豆瓣高贵人士的低分评价,但是时隔13年来看这部电影,只是感叹物是人非。
片中两位主角英年早逝,李小璐如今很难和pg1撇开干系,徐峥也已经是大佬了。
除了演员的巨大变化,颇感触动的是故事场景,夜·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在那个时候,我还上小学,在我那18线小城市的家乡,估计除了某些特殊行业,好像没有24小时营业的店,更是很少见到超过九点的城市夜景。
后来来到成都读书,也是慢慢才接触全家这些,渐渐很喜欢那种感觉,再晚也有一盏灯亮着,有着各式各样的东西,热的冷的。
有些我感受到的点:那时候好像还很喜欢称呼“哥“;李小璐的眼睛很动人,后来的《私人订制》范伟确实难过她这一关;李小璐害怕说想回家的时候,这段对白相较于那些细细推敲过的剧本确实略显苍白,但是苍白却又真实,就像回想起从前,那时候的回忆相较于现在的五彩斑斓确实苍白,但是有种令我心安的真实,随之也是无法回到从前的怅惘。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回到过去,不知道原因,不知道以什么身份,不知道要不要回来,可能不是“回到”吧,是让现在和从前一样吧。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电影虽然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
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电影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
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电影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
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电影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
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电影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
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
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娱乐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
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娱乐性。
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
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电影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
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电影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
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
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起码在《夜·店》这部电影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
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不得不说电影《夜·店》有一种奇怪的气质:满满的货架,穿得鼓鼓囊囊的售货员同志,会“叮”响的收款机——看似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却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电影本身更像是临时搭建的夜总会,服务员都是跟别家借的,热闹却不真实。
以至于我观影完毕心生一念,“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正解就是这样的吧?
故事在何三水“叮了当啷”走进汪汪超市的那一刻正式展开。
从女售货员唐晓莲对他的欢迎致辞可以看出,他已多次光顾这里且不是为了购物,他造访的目的是索要因老板娘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而他的造访打断了男售货员李俊伟躲在货架后用手机偷拍女售货员唐晓莲忙碌身影的行为,他一直花痴她(而很多女观众在花痴他),客观地说乔任梁的表现要优于相声演员的客串。
陪着何三水一同造访的那位或纯朴或“二”的轮胎表弟和混迹于众人之中的朱辽同学任务是插科打诨,其作用相当于迪斯尼动画里不可或缺的活跃气氛的那一类典型配角。
中途老板娘的惊艳现身,虽然说角色功效不明,但杨青的演技足可以让这个角色脱颖而出。
经过几番周折不管怎么说老板娘粗心大意造成的损失何三水算是找补回来了,可是导演和观众皆心照不宣,故事不能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于是“挑兵调将葫芦朝上,谁是我的好兵好老将”的抢劫犯轰然出现,平地一惊雷,炸了。
遗憾的是在《左右》中浑身是戏的张嘉译在这样一部80后影片中诠释抢劫犯相较杨青拿下老板娘似乎离谱远了点儿,真是可惜了了。
演员从扮演何三水的胡渣徐峥阴鸷地出场开始,就被分为两大阵营——负责演戏的和负责念台词的。
而更多时候是徐峥化身成做事分明的何三水主持全局,控制局势,掌握进度,他时隐时现的上海口音总是让我心浮起“姜还是老的辣”这种不得不发的感慨。
也正是何三水在半夜三更的超市,伙同徐峥在初出茅庐的《夜·店》一起鞍前马后地操办着,杨庆啊比寻枪的陆川多了不少空间。
当然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杨庆,可以让故事和画面就像左右手在一起一样自然又不至于有什么隔阂,而且观众也看到他在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上的煞费苦心——这情观众们都领了——新锐导演么,推陈出新就得视为己任——可是总觉得在各种方式或是技巧的花哨下少了些许诚意,成本低可能会引出一些问题,但起用观众过于熟悉的《疯狂石头》中“别摸我”和“厂长儿子”二位演员的结果是,观众会自觉地把《夜·店》与《疯狂石头》放在一块儿做个连线题,面对这种情况导演一边无奈于观众的比较,一边欣慰于观众的提携,这个小聪明和电影的命名貌似如出一辙,因此玩弄多过于匠心,独特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圣诞树好看也只能摆在屋里头不是,还就得是圣诞节那几天。
最终电影结束在“水汪汪超市”一片相亲相爱的气氛中,虽有几处情节漏洞瑕掩了瑜,但一切终归是美好的,不管是李俊伟的旧牙套还是老板娘的宠物狗。
可如果以后还有《夜·市》、《夜·叉》,您会走进影院么?
我实在是太喜欢徐峥了 虽然圆乎乎的男人不是我的型不过他咋就那么那么Q呢这戏有哗众搏出位的意思很多地方做作了不过纯当笑料看 已经比很多贺岁喜剧好玩很像一堆戏剧科学生一起捣鼓出来的一幕汇报表演一看就晓得 乔任梁和赵英俊明显是大一新来的我们徐峥已经可以当老师了我喜欢几个地方1,赵英俊昏倒醒来后把饮料柜门当超市门打开然后哈哈大笑说88接着回头一冲。。。
2,轮胎让赵英俊唱《两只蝴蝶》五百遍 他说 那你还不如电死我呢3,徐峥特英雄的用电棍电歹徒 结果电棍没电 他喊的那声哥4,王素芬,我等你,很久了!
这句现在是我的短信铃声总的来说记住的都是段子 没有疯狂石头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虽然差远 我边吃自己做的冰激淋边看下来 娱乐性还是不错的
■ 片名:《夜·店》 ■ 导演/编剧:杨庆 ■ 主演:徐峥、李小璐、乔任梁、杨青 ■ 出品:橙天娱乐 中影集团、东上海北京分公司 ■ 上映日期:2009年7月24日 ■ 读家:白小顶 ■ 星级:★★★★☆☆ ■ 一句话点评:一部可以看做《疯狂的石头》山寨版的电影,却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夜·店》是在这个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很容易被忽视的作品,因为它实在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而就这部电影,却成为了我这个夏天最大的意外。
初看这部电影,觉得像极了《疯狂的石头》,别说一波三折的剧情,搞笑夸张的人物、超现实剪辑方式和对经典桥段的致敬,就连主要的道具也和一颗石头有关,只是前者是翡翠,这里换成钻石。
而仔细看下来,《夜·店》确实是中国小成本电影在大片中突围的一次成功尝试。
《夜·店》有一个很暧昧的片名,而其实说的并不是娱乐场所的那点事,而是指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故事一点都不复杂,两个值夜班的店员遇到了两个想要钱的绑匪,由此引发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故事。
影片把所有的情节都设置在超市这个封闭的空间,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源于身兼导演和编剧两职的杨庆对于电影的足够信心。
没有大明星,缺乏大场面,《夜·店》最大的看点是峰回路转的剧情,在短短九十分钟里面,你根本不知道影片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推开那扇门走进来的人又会是谁,情理之外,意料之外的设置一次次出现,不断地推动影片继续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封闭空间所带给人的重复感和枯燥味。
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物的调度和处理自然显得格外重要。
绑匪、店员、老板娘、龙套演员、抢劫犯、警察、送货员再加上N个来来往往的顾客,这么多的人物在不到一百分钟的时间内光交代清楚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导演通过漫画式的出场介绍,再加之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形象,不管是强调自己很有原则的水哥,会包着可乐瓶打人的老板娘,甚至连那个把“忒忙”挂在嘴边的警察,这些芸芸众生的小人物,用他们极度生活化气息的表演让人不由捧腹大笑。
从《疯狂的石头》以后,黑色幽默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标签,但是除了《即日启程》等少数几部电影,多数影片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部影片却比别的作品走的更远。
整部电影中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一份与小人物的平等亲近,即市井气息,在让人哄堂大笑的背后甚至隐藏着丝丝酸楚:两个有原则的绑匪被人骗走所有钱财后才铤而走险;龙套演员出演过数十部影视剧作品却从没露过脸;女店员在被威逼的时候想起远方的妈妈,包括那段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暗恋……这种不经意间的中国式温情,这些小人物的平实故事成为电影发展的动力,也让人更多了一份共鸣,这也使整部电影稍微远离了一点恶俗搞笑的低俗层面,而苦中作乐,笑中有泪的方式才是黑色幽默的最高境界。
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更多的只是导演对于残酷现实的美好祝福,对市井生活的关爱和关怀和生活的美好期盼,这其实也就是九十年代很多电影中常常会让我们感触的地方,《夜·店》让我们在笑声中重温了这样的温馨和美好。
电影就像菜肴,满汉全席本就不应该天天吃,而更常见的是家常小炒,后者与我们的生活更亲近,也更容易下咽。
推荐这部电影,不见得他有多好,或者多出色,但是它至少是一种做电影的态度,不假装清高,不炫耀自我。
虽然有模仿国外影片的痕迹,虽然有些地方依然存在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感觉,虽然演员的表演有点“戏剧化”的成分,但是相对于杨庆这位80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我们更应看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这部只有200多万预算的电影,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地拍出了比“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更难得可贵的真实和真诚,这才是最值得称道之处。
【北京青年报】
这是一部值得鼓励的电影有人说,这部电影抄袭多,的确多多少少有点抄袭,电影从出现到现在都100来年了,你说某个镜头像某部电影,某个动作像某个电影,某段故事像某部电影,简直就是p话,照你们这么说,他是部电影基本都有抄袭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有人说幼稚,我觉得是你看的鬼佬的片子看太多了,吃的垃圾食品太多了,接受不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中国已经比别的国家落后很多年了,电影发展至今能有这种水平已经不错了,一味的批判不给予鼓励的人,只能说你们太自以为是了,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经费都不够你们到好莱坞去搞1分钟的特效镜头。
中国电影限制太多,发展虽然很快,但有些东西永远无法逾越,否则只会遭到禁止,早年的这样的例子现在并不少见,尽管变成了经典,另一方面来说,来说也变成了亏本。
欧美那种甚至于变态的搞笑,那些过分的镜头,疯狂的人物关系,甚至于2B的故事,国内拍不了,就算能拍也不给播。
夜店在我眼中已经算是不错了,我知道很多人被欧美那些2B的对白,故事情节才能整笑,比方说什么《惊声尖笑》《神探飞机头》《变相怪杰》周星驰系列之类的电影,而对于最初单纯的那份笑意早已消失,甚至说有人看电影不带黄色不带暴力元素就压根笑不出来,但作为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还是值得笑的,而且结尾给了我一种温情的感觉,尽管仓促了点,但还算不错。
有人说故事牵强,的确按照常理是牵强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它是电影,它不是纪录片,你要真实,每天用手机记录你的生活就行了。
电影总结结构简单明了,适合于老百姓,爱笑的,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以及乐观派观看,装者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部电影,继续去YY你们伟大的艺术片,把你们所谓的好电影拿出来看第20遍,反正我就是看电影娱乐的,所以一般懒的看第二遍,人生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把一部电影看那么多遍,认为这个很有意义,不如把你的大四正儿八经的念一遍,都比这个来的有意义。
最后给这部电影四分表示鼓励。
夜店挺不错的,美国也有这种类似的电影,如在一个停车场,在一个公寓,在一个房间,一个电话亭围绕展开没有离开的电影,但绝大部分都不是搞笑,多是恐怖,逃窜,惊悚类,所以夜店的搞笑让我眼前一亮,完全没有看不下去的逆反心理,感觉很顺口,看着也舒畅,电影也就是这种,带给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幽默
始终对这类不感冒。
赵英俊搞笑异常。
为什么总感觉陕西人扮演的劫匪不够匪气呢?
。。。。。。。。。。。。。。
一些搞笑桥段效果挺好,作为小成本商业片, 成片已经相当不错了。7分(12年夏去浙江东叔那路途看长途汽车电影)
带着点英式的黑色幽默,很清新。
一眼就知道是小成本电影却照样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不好看啊。
比想象的好~~!!
N桩破事儿
认识乔任梁第一部片子,一路走好
难得的清新幽默小品
内地的NC电影
烂成马了。还好当初去看了麦兜
个人感觉没那么搞笑,演员表演也不够到位,手法稚嫩那更是肯定的。冲着首次自编自导的高涨热情,给三星吧。
徐峥绝对是个不可多个的人才,太有戏了!剧本还算可以。
确实很瞥,找个小学生都能拍出来
就这还敢自称喜剧啊
额,这个,大星星,您的笑点真是···乔任梁,你好阳光啊···
挺感慨的,开场五分钟不到四个演员中的赵英俊和乔任梁已经去世了,李小璐也被封杀了…真的会难过。本来对这个电影预期很高,结果看了之后发现严重低于预期,几乎没有怎么笑出来…不过确实能感受到这部电影对于后续国产喜剧发展史的影响,以至于往后的几年里依旧有这里的梗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