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以后的日子爱你入胃善良的生存遗梦京城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猎谎者LoveLive!Sunshine!!第二季连环杀手的生活指南真幌站前狂想曲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特警云豹超狗任务战争姐妹以女儿之名再见,阿贝托困境中的海蒂·施耐德暗影特工重新开始钢壳都市雷吉欧斯死亡航班龙女孩水诡新娘我迟到了那么多年网络陷阱:错误的爱灵媒缉凶第三季狗阵毛骨悚然神田川JETGIRLS~从现在起东京女子宣传~诗和远方的聚会特工总裁俏冤家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忆昔当年情深处

彷如全心贯注的仪式般延展的长镜头,是我最初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印象,在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雾茫茫,彷如制造隔离于真实历史之外的异度空间,供片中角色行走。

在他的最后遗作《时光之尘》里,穿过浓雾,A(威廉·达福)与年轻时的母亲相见,而母亲在咖啡馆见到了当年的患难爱人雅各布(布鲁诺·甘茨),A在穿针引线过程中成为了当年与今日连同的纽带,这与他本人的导演身份形成了似乎来自冥冥的对照。

安哲的电影充满诗情,但绝不晦涩,不仅因为其镜头中所呈现的与现实密切的切近,更因他往往直接观照希腊现代史。

《时光之尘》也许是这种意图投射最为明显的一部,片中若干关键场景的时间点,甚至放在全球史的坐标里都算得上重大:斯大林去世、柏林墙倒塌、新千年到来。

影片里的A是希腊裔美国人,飞到罗马,要拍完关于父母过往故事的电影,而他的父母于希腊内战后的苏联蒙难,母亲与老友雅各布又同时在1970年代被释放到奥地利边境,多重复杂的地缘与政治图谱在飘零的人物身上反复碾压。

《时光之尘》讲述A的自我实现,亦直陈一段绵延数十年而未成事实的三角恋情展开,甚至借助上一代与这一代人的视角,打量少女艾雷妮(A的母亲与女儿同名)置身千禧年前夕的新世代。

影片多重视角纵横交织,似乎试图彻底贯通惨痛历史与阵痛现实。

影片上映于2009年初,安哲拍摄此片是否亦在回应其时正被次贷危机肆虐的世界,犹未可知,但电影文本自身似乎提供了唾手可得的对照通路。

刚刚于年初去世的布鲁诺·甘茨在片中饰演的雅各布在一场暂时告别的戏中灵光乍现,苍老的身体试图起舞,告离曾经同患难挚爱之人的愁绪,已经从当年在边境线分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变为安静淡泊。

甘茨晚年最出色的角色当属《帝国的毁灭》里的希特勒,而在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等作品里,则贡献出与《时光之尘》异曲同工的表演,将“演出”本身游离在常规剧情之外,从而抽离剧情本身单纯的叙事意义,上升到令观众灵魂出窍的程度。

《时光之尘》打破现实的时间线条,甘茨也成为达福之外,第二位连接历史的重要人物,他在客房中的话非常明确表明了角色(其实是创作者)对置身时空的不信任与放任自流,似乎记忆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而是不断充装于新旧时刻,寻找最佳的停歇点。

冷战之后,千禧之后,甚至直到如今,历史从未如福山所言终结过,恰如安哲电影里平缓移动的长镜头,尽管被剪切掉,但充盈的余味,其实永远都不会散去。

如同周而复始的冷冽世间。

 2 ) 拥有与失去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如梦似幻,充满异国风情和浪漫气息。

美丽的女人伊莲娜已经衰老,却魅力依旧。

伊莲娜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

如果没有看第一部,我想很难理解她对于斯拜罗斯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分分合合。

伊莲娜是一个孤女,又被一群难民收养,物质上除了身体一无所有,也不像斯拜罗斯一样有音乐天赋。

但这样一个平凡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却用自己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

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立下丰功伟业,但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局下,她从无到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丈夫在花甲之年仍不停寻找她,情人在西伯利亚支持她并无法忍受失去她的晚年,儿子在幼时分离重逢后仍热爱她,孙女因为她不再感到空虚绝望。

她影响了所有人。

她只有爱。

她就是爱本身。

所以伊莲娜成为爱的层面最富有的人。

每一个人,甚至是她的最亲密的人,本来都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都在她不在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空洞,无尽的追逐她的身影。

斯拜罗斯在美国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多伦多小酒馆里的女招待?

雅各布在告别伊莲娜后生活了三十年,为何还要在重逢后告别世界?

小孙女对生活绝望,为何能在奶奶的一声招唤下就回头?

儿子婚姻事业难以平衡,为何在父母身边露出最轻松愉悦的神情?

我们一旦见到爱,就不会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过浪漫。

那些古旧建筑和茫茫白雪的镜头,宁静却饱含热情,像安哲对于自己故土的一种凝视,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的一扇窗,看着时光之尘如雪一样落下,覆盖在人群身上,缓慢却不可抗拒。

 3 ) 实在差强人意

讲真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糟糕的电影。

无论是矢志不渝的爱情,家国羁旅之情,时光流逝里百年孤独的宿命感,爱而不得的痛苦,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夫妻父女关系的破裂与重组,统统刻画地很差劲。

情感弧光铺得很广,但都很粗糙,几乎没有几处细腻动人之处,镜头语言或许高明且美,然而却是没有灵魂的空洞。

有几处情感爆发甚至于尴尬而反智。

尤其是有轨电车里的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情欲戏,这个设定实在离谱。

男人穿过重重关卡越过半个西伯利亚来秘密转移女友到安全之地,这么紧迫的情形下,两个人不但不赶紧离开,一定要在公领域(电车)趁着夜间无人打一炮再说。

就算是情之所至,但是这种呈现方式也实在太糟糕。

诸如此类令人不解的情感爆发还有儿子强吻前期,小女孩企图跳楼,都显得做作轻浮,于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无益。

还有三位老人纠缠一生的爱恋,人设都get到了,但是我始终感觉不到爱,总觉得虚假不实,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强大的宿命之爱的冲击之力。

相比之下同样以战争年代的“父母爱情”为主题的《冷战》就好的太多太多了。

 4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5 ) 《时光之尘》

真的不是大师崇拜,但安氏一出手真就不同反响。

永恒的飘、泊主题;标签式的长焦镜头;深沉的气质加上音乐的厚重;无处不在的隐喻以及神奇般的时空转移。

三代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感情纠葛在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共同创造的剧本中形成了巧妙的转换与呼应。

不过影片并不是让人完全折服,主要是后半段Eleni与Spyros回到柏林开始的整个掌控显得趋于失控,太过频繁的转换明显比起前半部分的徐徐进展来得生硬,而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比起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差点感觉的老妆与老态表演是令其显得别扭的另一原因。

还好结尾不错。

 6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7 ) 那些死去的,那些离开的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8 ) 浅谈本片的一些问题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个安哲的拙劣的模仿者的作品,我会十分乐意接受这个结论。

因为除了那些标志性的布景和长镜头,其他地方几乎一无是处,而前者多半的还是拜我的纯视觉神经所赐。

大致梳理一下个人观影中察觉的几个问题。

1、剧本。

这个剧本完全有一个发展成杰作的设定。

一部电影、一个自我否定的导演、一段历史、两个时空,两个国家、三个受到摧残的人,只是只言片语,便可设想这是一部多么宏大的电影。

可是砸了。

面对这些设定,作为观众的我们显然需要深入这些角色的痛苦,但这部电影没有允许我们这样做。

在《哭泣的草原》中我们跟随跟随角色经历痛苦,而在这里只有一些零碎的音乐、台词、布景来凸显情感,并非叙事。

不否认有一些困难和分离的时刻,比如那些人在集中营里或者流亡的时刻,但是那些时刻随时被另外的时空打断。

或者安哲应给影片更长的时间来表现,但他没有。

在斯大林死讯公布之后,Jacob和情人在公交车上做爱(这个场景离上一个我觉着至少有三小时,也不知道法国人为什么这么持久,居然令我心神向往),这个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两人被捕,Jacob被送去集中营,而情人Spyros则被驱逐出境?

离谱。

2、角色。

这个槽点就多了。

首先就是Dafoe的角色。

我并不讨厌这个演员,因为他不论是戏里戏外都没有让我讨厌的时刻,并且他长着一张老实憨厚又苦情的脸,谁也不会对一个可怜人心生厌恶。

但是,他这个角色,太像我之前痛批的《生命之树》里的西恩潘了。

想一想,这两个角色都是同样的空虚和无用。

潘在那部电影里存在的每一秒钟都像没睡醒,而Dafoe则是忙碌地干一些没有意义也看不懂的“安哲”式的事情。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那么我们会看到,Dafoe忙里忙外在干嘛呢?

为了谁?

他有个和他助手的脸分不清楚的妻子,他有个一直打了却没人说话的电话,为了这个,我还多次想到《公路之王》,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

这是为了引出和他母亲同名的女儿。

当我完全确定这个女儿的幼稚和被惯坏形象之后,我开始怀疑《狗十三》中的李玩穿越时空并跑到了希腊,这两个角色蠢得如出一辙。

然后,就引出了Dafoe的母亲,美丽而性感的Jacob,曾在《红》中惊艳无比。

在这里也是,但是这个苗条迷人的女人居然试图冒充比她大十多岁的Dafoe的妈妈,这个角色比《狂野生活》中 Mulligan 的母亲的角色更离谱。

好的,那么再看Jacob的两个恋人。

Piccoli演的Spyros即Jacob的丈夫非常离奇,连带Jacob一起,他们对Ganz爷爷长达数十年的跟踪毫无反应,然后Ganz,我能体会到他的一些痛苦,包括他最后的自杀,但是问题在于构成他痛苦的东西并不特殊,仿佛在一篇写小时候发烧妈妈带我去医院的作文。

设想一个场景,一对恋人要分别,因为两人必须去不同国家,而且女人还爱着另一个男人。

在这种场景下,我觉得安哲就算把我喊过去这种痛苦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至于自杀,那就是Ganz爷爷的家人全死了,女人还不是自己的,这搁谁谁不闹心?

而且我喜欢的Ganz在整部电影里都闷闷不乐,除了他的痛苦,其他的一无所知。

3、关于元电影。

我之前看简介,嗷,一个美国导演,嗯,估计要来一个希腊往事版的“八部半”或者“星尘往事”。

结果呢,我只得到了个别场景,一些配乐和Dafoe在剪辑室的一些镜头。

Dafoe想象中的场景其实是真实的,Jacob还真就是Jacob演的,也没有一个完美的二重身。

这一设定基本就是个屁,作用为零。

最后记一个有趣的。

有个场景是Dafoe的女儿要跳楼,然后她奶奶去救她。

我本来觉着激动啊,两个同名的女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结果一眨眼,他娘的就下来了。

敢情姑娘你也没什么大事嘛。

我的观影笔记上几个字清晰可见:这就下来了?

 9 )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安哲的《时光之尘》(也译作时间的灰烬),依旧诗意晦涩。

安哲依旧如此,借着电影带领我们去寻找着永恒。

海报非常惊艳,时间让一切皆成虚无与灰烬,但天使追逐着第三翼的的图案在一堆废墟中却依然清晰,这似乎在暗示着在时间的灰烬中依然存在着某种永恒。

在一片废墟中,天使依旧在追逐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些人们,在时空交错中茫然地寻找,他们究竟不懈寻找的又是什么?

电影里借一个疯女人之口喊出 “希望之翼”。

去网上查阅了有关天使的资料,图案里的正是西方传说中的三翼天使(由六翼天使剖半而得,保留一个光之翼,另一对是白羽翼)。

天使所追寻的第三只翅膀叫“光之翼”!

巧合的是祖母和孙女都用了艾蕾妮(Eleni)这个女名,Eleni正是希腊语光线、火把之意,这是否是希望的象征?

功课再继续下去就无聊了,重新回到感受中。

电影的最后一幕太美了,老人喊着艾蕾妮的名字,牵过她的小手,在灰蒙蒙一片的雪景中一起奔跑,那纷乱细密、无所不在、静静飘落的雪,正像是时间的灰烬,无边无际,消磨了一切。

但这无尽的灰烬里,一个老人牵着一个可爱的女孩的手,尽情奔跑着。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以下摘抄影片中那些诗意的话语:“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水从我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妈妈,昨晚我梦见我们在柏林墙废墟中一起散步,但当我转身看着你时,发现那不是你,而是我女儿,小艾蕾妮,牵着我的手。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城市仍在沉睡,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10 ) 水从我掌心滴答,有那条河的味道

男人入睡时,女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旧时光。

女人入睡时,男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新世纪。

雅各布说,活在过去里,却无法再回头。

这仅对我而言,才是事实。

我不会泪流成河。

悲伤时,我会想起艾蕾妮。

一个人,远远离去。

雅各布带走了一切,诠释着另一种永恒。

西奥为此,献上了特别的泪水:“水从我掌心滴答,有那条河的味道。

”。

广场上,军队离去。

留下唏嘘的人群,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落叶。

然后,人群也慢慢散去。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支持真理,就如同我们的制度不支持信誉,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支持真实。

”。

我们在虚无中彼此依偎,彼此消磨。

而空旷的广场,盛开着爱情,孕育着生命。

一段特别的历史,孕育纯粹、美丽至极的伟大情感,极尽浪漫只能事。

爱情让我们忽视时间,而时间却没能让我们遗忘爱情。

时间的长河,流淌着不变的旋律。

在湍急的河流中,他们短暂的相爱,长久地守候。

正如开头孩子的独白,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会结束。

拂拭尘封旧时光的灰尘,他们就会如梦境般进入你真实的生活。

一切永远不会结束。

如果你牵对了那只手,那么带他回你们湍急的河流。

那里流淌着永恒的旋律,带你穿越时空,慰寄新的、旧的美好时光。

《时光之尘》短评

安哲罗普洛斯作品2。如此大的投资,可以拍得非常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题材,安哲竟然能够依然掌控得那么好,依然注入如此重的个人标签,真厉害。看片过程中不止一次想到日瓦戈医生,虽然本片场面不能比,但是后劲又是日瓦戈比不了的,里面的三角恋被安哲拍成了一首无视时空的绝美的诗,让人伤感不能自抑

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

12分钟前
  • 玫瑰也会哭
  • 较差

大师最后一部怎么都这么拉?老塔和黑泽也是

16分钟前
  • 较差

遺作一如既往。不能因現代都市登場就說風格已變。或許他的歷史和政治以及詩意與浪漫註定不屬於新世紀的語境,他的死亡也如同一種宿命。老人相擁而舞的場景看哭了,窗簾飛起的陽台令人想起永恆與一日,安大略酒吧連接兩種時間,雪中的奔跑,伊蓮妮手中的水,同樣的姿態追尋第三隻翅膀。0802SAC

1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音乐绝美,三条线做得很精美,但不是从头到尾都能喜欢起来。这国际纵队的卡司阵容到底还是出了问题,之前尤利西斯的凝视虽然用了哈威凯特尔做主角,但故事的背景仍是欧洲。把这一套搬来美国果然水土不服,美国式的摩登与街头是安哲所不能充分剖析的。标题中的“时光”因此而显得轻飘,年代变迁、文化大异,可镜头展现出来的仍是安哲式的审美。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否太囿于自己的窠臼,与美国的土壤不合?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选角和妆造,55年的威廉达福演66年伊莲娜雅各布的儿子?伊莲娜的美人胚子即使画上了老年妆也毫无老相。冈茨老爷子的妆又太显老,都可以演她爷爷了。很喜欢酒吧那个长镜头,梦回老塔乡愁中的神奇机位。我屡屡觉得与乡愁里的很多镜头都神似,投河与自焚,卧床的与悬浮的孕妇。时光之尘在现实中落定,何尝不是另一种的雕刻时光?

19分钟前
  • 雕花的茶
  • 推荐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22分钟前
  • ╯^╰
  • 还行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2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It is more like a drama.happiness and sadness,more is sadness. she belongs to Jacob,I think.

25分钟前
  • 一代名伶
  • 力荐

First time I saw desperation in Angelopoulos's movie though there is still hope. After all, when time goes by, everyone will be dust...

26分钟前
  • contumacy
  • 推荐

局促……台词配乐都感受不到安哲那种无声胜有声的意韵了。“天使哭喊着,第三只翅膀”

27分钟前
  • ◾️
  • 较差

相对政治,仿佛其他痛苦绝望都显得微小如尘。因为往往一个事件就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人生。关键永无断绝!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只要有社会就有争执,也就有政治……#和《鹳鸟踟蹰》连着看的,有一种续篇的感觉(人间诸事,殊途同归),那情感纠葛的两男一女老了之后也许就是这样吧。而且《鹳鸟踟蹰》中一直在说1999年12月31日,这里他们等到了。真的等到了吗?#

29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本来对希腊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这个片子太美了

32分钟前
  • |
  • 力荐

这么多高赞,一定是我没看懂

37分钟前
  • 糖炒栗子
  • 较差

2200部选择安哲,低于预期,有些失望。剪辑稍乱,节奏快于前安哲,想展示太多。达福很好,风格不搭。没有感动到我。

41分钟前
  • tiangelei
  • 还行

柏林墙倒塌了,人们在街头相拥庆祝有了“明天”可以期许。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在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里向往死亡,一切好像并没有变好,白雪年复一年的落至地面,就像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苦楚,结局祖父与孙女奔跑着的笑容显得如此虚幻

45分钟前
  • snowark
  • 推荐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安哲就像听爵士,需要很专心,攒着劲头。听懂了看懂了,自然知道好在哪里。

51分钟前
  • 托尔
  • 推荐

这是一部格局较小的作品,而且显然导演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从而使其显得不那么强烈的带有过往安哲那样的烙印。作为一部遗作,显然有些分量不足。总体而言,深沉沧桑的爱和曲折波澜的人生,依然令人叹惋。8.2/10.

55分钟前
  • 浴神
  • 推荐

接连着《哭泣的草原》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和事件地点更加复杂 不留神就容易一头雾水//利用人物名字建立起循环 重复叠加混淆时空 历史社会个体命运循环往复 是车轮覆辙是旧日重现//我也好奇我怎么会看不厌他的把戏//真正的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

56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5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