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夜

绿夜,Green Night,녹야

主演:范冰冰,李珠英,金英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韩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绿夜》剧照

绿夜 剧照 NO.1绿夜 剧照 NO.2绿夜 剧照 NO.3绿夜 剧照 NO.4绿夜 剧照 NO.5绿夜 剧照 NO.6绿夜 剧照 NO.13绿夜 剧照 NO.14绿夜 剧照 NO.15绿夜 剧照 NO.16绿夜 剧照 NO.17绿夜 剧照 NO.18绿夜 剧照 NO.19绿夜 剧照 NO.20

《绿夜》长篇影评

 1 ) 机车女孩落荒而逃,一场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汲娄烨的摄影、《阿黛尔的生活》的角色设定、《分手的决心》《末路狂花》等电影风格于一身,把《绿夜》只定义成女同片未免太肤浅了。

很明显导演是想借韩国杀夫案表达女性意识觉醒、自由性爱和身份叛逃。

90分钟,掺杂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要我说,国际冰与痞帅的珠英的关系,就是在机车上越陷越深的。

两次遗弃,三次挽回。

是仓促的落荒而逃,也是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飞驰人生一闪而过,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结尾她一人一狗,却仿佛拥有全世界。

匆匆两晚的反抗、越轨、犯罪、激情、勇气、愉悦,统统化为黑发里一抹绿,成为她生命中的独特标签。

感受到很多意象和段落的呼应。

铺垫入幻再叫回,任凭观众去体验这份感情的真。

比如警察递的口香糖就很有意思,像是是绿毛女孩一直说的“运气”。

小时候是母亲光脚出逃的契机,长大后是静霞自由的凭证。

很喜欢湿发的那一段,暧昧氤氲,却欲探又止,以柔情一击。

6.5分,半分支持一下5年无戏可拍的冰姐。

 2 ) 娇柔造作的平庸之作

《绿夜》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切入角度,来观察豆瓣作为一个电影评分平台的主观性,情绪化以及不理性。

以我个人的标准来说,它顶多是一部5分的电影(满分10分):同性题材的蹭热度、文艺的外壳、俊美的主角、碎片式的情节拼贴、逻辑缺失的情节推进、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再加上导演试图涵盖却无法驾驭的社会热点,形成了一种杂乱的表达。

这种“文艺外壳”虽然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期待,却难掩影片在叙事上的不成熟和内在逻辑的脆弱。

正如一些豆瓣用户用“矫揉造作”来形容这部影片——确实,这个词非常贴切。

然而,单就“矫揉造作”这一特征来说,同性题材电影中并不乏类似的平庸之作,尤其在一些欧陆小语种国家作品中,这种风格可谓常见,每年都有四五部类似的“冷门电影节一次性文艺片”上映。

男同题材尤为常见,这些影片通常拥有《绿夜》几乎相同的特征:俊美主角、同性之爱、拼贴的社会议题、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对大师电影的模仿痕迹。

然而,这些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却和《绿夜》大相径庭:基本稳定在6到7分之间,有些甚至在IMDb上刚刚及格的电影,在豆瓣上却摇身一变成为高达8分的“文艺佳作”。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分现象,暴露了豆瓣用户在评价电影时往往受到非电影内容因素的影响。

可能是《绿夜》因范冰冰的参与而吸引了许多平时不看同性题材电影的观众,他们对影片的“文艺”包装和碎片化表达更难接受,因而打出了低分。

而对于那些充斥小语种、观众普遍不熟悉的“文艺片”,反倒能为电影增添一种“高级感”与“文艺感”,似乎越是听不懂的语言和遥远的文化背景,越符合他们对“文艺电影”的刻板印象。

当一部电影能带来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时,豆瓣观众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仿佛这种“不理解”就等同于“艺术价值”。

评分:5.5分/10分

 3 ) 估计得算我工伤

先看了一会电影,发现电影拍摄手法太不成熟,再一看导演,原来是个新手。

令人不适的晃动镜头,没有电影质感的画面,浪费了两位女主演的演技。

台词也太简单粗暴了,建议编剧有时间好好研究下语言表达,而不是随意输出。

电影仅能及格,而且主要的锅在于导演,然后是编剧,再次强调,他们浪费了主演们的演技。

降低预期,硬着头皮看下去,她们亲在一起的画面,真的,得算我工伤。

 4 ) 寂静之夜

寡言的电影,关于语言的苍白,城市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连结的缥缈。

开头的时候,当我以为范冰冰全片都要说韩语时,她突然来了一句:“我操,傻逼”。

我把它评为本片最佳台词。

范冰冰在全片都非常漂亮,看着很冷,很凄惨,很痛苦,不知道是韩语太难学了,还是没戏演的日子太难过了,但她凄苦的表演正是本片需要的。

头尾用空灵的音乐搭配着城市风光掠影,非常有意境,本片与《亡命驾驶》非常相似,都是关于意境、氛围的电影,情节不重要,人物不那么重要。

当然,范冰冰真空穿着睡衣的样子非常诱人,是的,这是男性凝视,因为我是一个男性。

在蓝色灯光的保龄球馆里,语言突然消失,两个人开始打手语。

让人想到安东尼奥尼的《放大》结尾看不见的网球,如出一辙。

这是一部伪女权电影,因为其实它跟女权没什么关系。

丈夫打妻子,妻子杀丈夫,儿戏。

范冰冰还可怜丈夫,还想救他,结果丈夫还是被女配弄死了。

因此,这部电影和女权、厌男、复仇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部电影是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生活。

它更像一部虚无主义的电影,不知所云,云里雾里。

尤其是女配说她想当一只狗,结果结尾她死了,而范冰冰发现了一只狗。

这你妈叫什么玩意儿,转世?

来生?

incarnation?

唉,真是无语。

有意思的是范冰冰说小女孩吃着警察叔叔的口香糖,很开心,但回到家就不甜了。

而范冰冰后来自己嚼着警察叔叔给的口香糖,嚼了一条,这么渴望甜蜜吗?

嚼着嚼着卡嗓子眼了,哎呦,真是难受。

这段想说明什么?

再一次,不知所云。

警察帮她洗脱了嫌疑?

结尾女配到底怎么了?

这些我都没看懂,都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了。

唉,我说过了,这是一部关于意境的电影。

可惜,这样显得有些空洞了。

 5 ) 「绿夜」一个的绿色隐喻

掐着最后几天去了柏林电影节,也不知道这部片子后续会不会公映,自己还蛮喜欢的,所以趁还没忘之前记录一下。

绿发女子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女同爱情电影,虽然与浪漫相关的,包括“试探”、“拉扯”、“暧昧”、“亲吻”在内的所有元素,这部电影里都具有,但最终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让女主金夏做出让很多观众都觉得不解的极端行为的情感基础,并不是爱情。

或者并不只是爱情。

电影里作为最大情感支持,却没有表现得很明白的一条暗线是金夏的母亲。

从女主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她的母亲也和她一样,遭遇了家庭暴力。

与她不同的是,她的母亲采取了反抗,以某种方式杀死了她的父亲,但在调查的时候,年幼的金夏经不住警察的夸赞还有口香糖的诱惑,出卖了自己的母亲,使得自己的母亲只能出逃。

“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妈妈把鞋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门口,”女主说,“我就想,妈妈没有穿鞋吗,不穿鞋能跑多远呢?

”(台词是我的回忆,不一定百分百准确)而绿头发的女孩,一开始就是以金夏“害”她没有鞋穿为借口,去到了她家,翻出了她母亲的照片,然后阴差阳错同她的母亲一样,被金夏告发,最后帮金夏杀死了困住她的丈夫。

两人最后一次告别时,金夏蹲下身为绿发女孩系上鞋带,而绿发女孩抬手,像母亲一样摸了摸金夏的头。

以此为情感基础,就很能理解为什么金夏在绿发女子不见,丈夫的死被警察“妥善处理”,警察又和童年记忆中一样,递给她一盒安慰的口香糖之后,情绪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因为这就是她童年创伤的再次演出,是她忘不掉的心魔在再次提醒她:她再一次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了“母亲”,再一次让别人为自己牺牲,再一次孤立无援。

但这一次,命运留下一瓶绿色的染发剂,给了她一个可以纠正的机会。

可惜的是导演没能把这条关于母亲的情感线路刻画得再明显,再清晰一点,导致两个人过快的感情进展,过于容易的信任建立,和后续情感的大爆发,都因为缺少内部逻辑支撑显得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这条线里还有一个很妙的点在于,导演前期有意识地把绿发女生塑造成一个表面“黏人小狗”的角色,使前中期很多剧情看起来都像一个标准的《姐狗爱情故事》(笑),最后甚至用小狗当作绿发女子的一个替身,来回应之前台词中绿发女子说过的那句:“我宁愿当一条狗。

” 但这里所谓“姐狗”身份,就像导演不断在剧情中给的暗示 (比如:绿发女子在不同情景下,多次抬手像安抚小狗一样,揉金夏头发的镜头)一样,其实是错位的。

表面上是金夏在照顾她,在安抚她,而仔细查看剧情就会发现,金夏虽然看似一路都在主导和善后,但她实际上犹豫、摇摆、瞻前顾后且自我规训。

真正自由,有魄力下定决心,逼着金夏反抗,逼着金夏正视自己的恐惧的人,从来都是绿发女子。

虽然金夏驾驶着摩托车一路在首尔飞驰,但真正给这个飞驰方向,或者让这个飞驰发生的人,是在她身后抱着她的绿发女子。

我能理解导演想把绿发女子拍成一个意象的意图(她甚至都没给她起名字),虽然最后因为想表达的元素过多,导致故事线太乱,前期给的逻辑又无法很好的支撑,没拍成《搏击俱乐部》的效果,反而像致敬《二次曝光》(笑)。

但这也是我并不认为《绿夜》是一部标签化女同爱情电影的原因。

她是反抗暴力的勇气,是离开压迫的决心,是美丽又让人恐惧的,自由的荧光。

金夏拥抱她,如同拥抱自由。

红色与绿色导演选择这两个圣诞节专属配色来做画面区分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也很好理解。

红是罪恶,是压迫,是暴力。

绿是生机,是自由,是解脱。

两场色彩完全不同,情感极端冲突的床戏,把色彩和心理上的对比做到了极致:红是无间炼狱,绿是在炼狱中被劈出的小小避风港。

这里顺便提一下导演对床戏的处理。

很多反应性暴力或者体现爱欲的电影,都会以床戏作为一个情感爆发的突破口,电影中的一个奇观,所以都会把这类内容,拍到极致。

这样当然会增大情节的感染力度(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宣传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规避,因为露骨的拍摄,最不应该被男凝的情节反而在大众传播中成为男凝的素材。

就像《阿黛尔的生活》、就像《色戒》或者说近一点,就像《苹果》。

在绿夜里,导演用了一种(至少让我)没有不适的方式,完成了这两个情感点的爆发。

能感觉到,导演并没有把其实算这部戏最大噱头的“范冰冰女同床戏”当一个卖点来拍。

这段戏自然、流畅、里面有欲望,有渴求,也有女生相互间的尊重和珍惜,更像是一种灵魂上的共振。

最后一幕金夏的手虚扣在绿发女子的胸口,像是要把那簇绿色花火收束进自己的心里。

非常美。

不知道导演是先有的宗教方向的想法,特意选了红和绿作为两个对立面的主色,还是反之。

但我个人的感觉是,没有必要。

太多只能露个像,无法深入探究的元素,只会让片子的内容变得混乱。

我猜测导演也许可能是想借此展示“主原谅我,我原谅你,我就是你的主。

”或者暗示,男权社会结构性的压迫,男性也难以幸免。

(做这个猜测是因为映后问答环节,导演特别说,她觉得男性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影片中的男性也受到了压迫…… 我理解她的观点,但我实在不明白在这个时间点强调东亚顺性别男的苦难有什么必要,有什么意义?

男 LIVES MATTER?

)关于范冰冰范冰冰从来都是一个很丰富的人。

她浓烈,自信,长袖善舞,享受聚光灯和名利带来的荣光。

但她同时自卑,孤独,渴望认可,害怕露怯,非常想要证明自己以至于常常用力得很笨拙。

我没想到范冰冰能演到这种程度。

前期放出的预告片段说实话并没有特别好。

范冰冰这几年日常在社媒上对网红滤镜的偏爱,以及很不自然的修图,让我其实已经不太确定她到底长什么样了(笑)。

加上演技这个东西确实是需要在不断练习中积累精进的。

不是说演的越多就越好,但你不演,就很难更好。

4年无法在片场演戏,对任何演员来说,都是非常残忍的事。

但范冰冰这次,是出人意料的好。

好到很多时候,我甚至不觉得她在电影里是“漂亮”的。

许多对范冰冰演技的诟病都为围绕着“范冰冰演什么都是范冰冰”。

在绿夜里,金夏这个角色的内核,其实是很“范冰冰”的:不够正当的居留身份,无法反抗的暴力压迫,瞻前顾后的自我怀疑,对认可和“原谅”的需求。

但范冰冰演金夏,就是金夏,不是范冰冰。

她让这个角色靠近她但脱离她,成为一个独立的,带着现实隐喻的侧写。

就像电影中已经展现的:你在怕什么呢?

在等什么呢?

你不需要那些可笑而廉价的“forgiveness”,放开双手去拥抱风吧,路在前面,花火也在前面。

 6 ) 导演阐述

I was born in a port city in China across from the South Korean city of Incheon, separated by the sea. As a child, I saw many women embark on a journey across the ocean, driven by their unshakable determination to earn a better wage in Korea and escape the anxiety they faced in their hometown. Many of them never returned. To some, their disappearance seemed gratuitous, but I soon inferred it must have been a conscious choice they made after enduring repression of their dreams and desires. As a young girl, I often wondered about their adventures in an unknown land, even feeling a yearning for their journey.As I grew up, started working, and got married, I noticed changes in the way women were positioning themselves in the world. Although it seemed like women had more say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they were still subject to condescending scrutiny. Our attempts at freedom were pre-approved and pre- tolerated by the ghost of an unseen power.This new plight fueled the rekindling of my imagination of those women’s adventures. I hope to revisit their unshakable determination with this story and find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faceless ghost.

 7 ) LGBT 黑色犯罪之作惊艳柏林

当《绿夜》入围第73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消息一经公布,华语影圈掀起一片热议。

在这个中国电影大量进军柏林的突起之年,《绿夜》又凭借着自身的话题度获得国内外影迷的关注——“LGBT 题材” “黑色犯罪元素”......每一个标签都得以牵动出更多的注目与期待。

当地时间2月23日,《绿夜》在柏林完成世界首映,抛开书本的前线记者漫盈与李秋萌也得以有机会与导演韩帅进行一次对话交流,挖掘出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与主题表达,以及导演自身对片中两位女性角色的解读与思索。

采访:漫盈 李秋萌整理/编辑:王新然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抛开书本:您的作品中常出现一些有关黑夜、暴力、复仇等偏向黑色电影的风格元素,但这部片里的复仇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为女性的暴力辩护的,您如何看待自己电影中的犯罪和暴力元素?

您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有想过往类型电影上靠吗?韩帅: 肯定有的,我自己特别喜欢借用类型片元素,黑色片又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型。

但女性主角本来不是黑色电影的标准设定,黑色电影的传统主角一定是男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是“反类型”的。

黑色电影的叙事模式通常是:一个男性碰到一个神秘的女人,并且通常是一个符合男性审美的“蛇蝎美女”,他在这个路程中受到诱惑,最终回归正轨或走向毁灭,我个人觉得,传统黑色片中的男性对女性所带来的“非秩序”、“非理性”有着极深的恐惧感。

《绿夜》在事件上和叙事节奏方面参考了黑色电影的一些设置方法,但因为性别的扭转,在人物和主题上很难效仿,因为我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对脱离秩序、脱离规则有着极大的向往。

所以我更多地借助类型的视听元素和叙事结构来包装一个更个人化的表达。

这种创作上的“融合”和“变奏”,也是比较让我兴奋的地方。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其他类型的影子,比如《末路狂花》这类的公路冒险片,比如《阿黛尔的生活》这类的同性题材爱情片,如果一些观众抱着看类型片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感到恍惚:电影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期待去发展?

可能有的人会感到别扭,有的人会感到新鲜。

我想打破电影中的一些既定套路,摘掉一些标签,我借助了两种类型元素来构造这部电影,但不想做成这两个类型中的任何一个。

《末路狂花》海报我是个很中庸的人,但我内心不断地自我提醒:做东西要有新鲜感和独特性,哪怕要得到这独特性是冒风险的,但是千万不能太平稳。

我自己的喜好本来就很俗,喜欢看朴素的类型电影,通俗小说,但是我又不太满足于这些东西,想有一些突破和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作品。

抛开书本: 是的,整部电影看完我并不觉得这是部很Lesbian的电影,只是因为一个女孩被另一个女孩给她的温暖安慰到,两人的吻戏更像是体现两人从被动选择转变到主动选择的心理外化,想问下你们在拍摄时有什么样的想法?

韩帅: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谁先吻谁,很明显更容易发起进攻的是绿发女孩,但主动的那一下为什么必须是金夏?

——她想通过做出这个举动然后成为不一样的人,就是这样一种愿望。

我相信观众也很容易辨识出来,这不是什么纯粹的爱情反应。

我觉得在爱情体验里,我们喜欢的通常不是这个人,而是跟这个人在一起时的自己。

你喜欢的是沉浸在恋爱的感觉,而不是具体的人,有时甚至跟对方的性别无关。

所以我并未把她们的关系归类到具体的什么情感,就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

抛开书本: 其实大多数女性的同性情感边界似乎并没有很清晰,没有一种很明确的情感或情欲指向,女孩们可能小时候上洗手间都会手拉着手,而男孩之间就会比较抗拒。

多数女孩之间是很渴望互相的亲密感的,我们女性对同性朋友的情感依赖或许比男性更强烈。

那么想问问导演,您揣摩这两个角色的情感羁绊时汲取的经验是否来自自身的经历,还是从旁人身上获取的?

韩帅: 我有稍微观察过自己周围的一些Lesbian朋友,她们之间的情感演变相对来说更有弹性,她们的关系会在“朋友”和“女朋友”之间游离。

有相当一部分恋人分手后,依然是朋友;或者她们长时间是朋友,但突然产生情感的变化走到了一起,这个过程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这种情感状态非常普遍,每个喜欢异性的人都有可能爱上同性,喜欢同性的人也不见得无法爱上异性,就像男人的一部分是女人,女人的一部分是男人,人的情感是很奇怪的,所以一切暧昧的体验对我来说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抛开书本: 我们看到在影片最后保护女人的依旧是女人,达成的是一种同为女性的相互庇佑,电影似乎在这一问题上还是透出一丝绝望,那您怎么看待男性角色在本片中的作用?

韩帅: 首先站在一个创作者角度上,所有角色都是我创作出来的,都有感情。

我为每个男性角色设计了背后的故事,像丈夫和他的母亲是如何在神父的控制下生活的,而阿东的表演参考则是《异形:契约》中的仿生人,他有一点“非人”的感觉,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被异化成这样的?

这些我都会跟演员讲。

我觉得他们一定程度上也同样是权力系统的受害者。

包括片中有一个出现在保龄球馆的异装癖男孩,我住在梨泰院的时候,常常见到一些非常可爱的异装男孩,我把对那些男孩的想象放置在片子里:他可能是想当一个女孩;可能被外国男友抛弃了;只能无奈地醉倒在女厕所的门口。

所以我选择让金夏和绿发女孩进入了这个男孩的酒店房间,这可能是对女孩们最友好、最温暖的一个空间,她们可以获得片刻的放松和平静。

《绿夜》剧组在柏林世界首映现场至于我为什么选择了比较绝望的方式去叙述这个故事,可能是担心在女性话题十分流行的今天,我们有一点过于乐观: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女性议题发声,我们也都能感受到女性议题正在被关注,被讨论,可这些东西真的改变了吗?

至少在当下,我是没这么乐观。

男权秩序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人是在姿态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他们觉得要“政治正确”,要容许女性一定程度的自由,反正一切都在我的控制之内,但这个“容许”本身就是一种蔑视。

就像这部电影里女性一直听到的那句居高临下的台词——“I forgive you”。

但我有什么罪?

你又有什么资格原谅我?

这是我想通过《绿夜》来质询的一点。

《绿夜》剧照抛开书本: 您刚才提到了《末路狂花》,它作为一个公路片,其中有很多女主在公路上开车的片段,您的电影中也非常多骑摩托车的镜头,为什么要做这个设置呢?

韩帅: 其实有点后悔(笑),我的初衷不是拍骑车,我只是喜欢拍动态的女孩。

比如我在拍处女作《汉南夏日》时,就喜欢拍女孩在疾走或者奔跑,我很想拍运动中的女孩,以前还想着拍关于女运动员的故事,因为觉得动态的女孩特别有魅力。

但小朋友好办,成年女性怎么动起来呢?

那只能逃跑了(笑)。

我在犹豫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时,制片人建议我一定要选摩托车,因为那样好看,但这特别难拍,在遍地都是减速带的韩国,技术配合起来特别麻烦。

抛开书本: 但其实出来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韩帅:因为不满意的都被剪掉了(笑)。

《绿夜》剧照抛开书本: 发布会时您说要拍“夜电影”,您是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的呢?

韩帅: 其实是摄影指导Matthias最先起了“夜电影”这个名字,指的是“一个晚上的故事”。

我们都很喜欢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马丁·斯科塞斯的《下班后》这种发生在一个晚上的故事。

那种紧张的、模糊的、不那么现实的感觉很有意思。

这跟光天化日的故事是两种调性,人物紧张的精神状态叠加在夜晚环境的影像上,会带来很有张力的感受;我很享受这种张力。

《好时光》海报我通常喜欢快速的、短促的、没有喘息时间的电影,所以想要写出“一个晚上的故事”,但我很快发现,要让两个陌生的女孩去完成“一个晚上的故事”很困难。

我很纠结,最终决定通过两个日,两个夜的时间周期,在对比中来展现她们的变化。

抛开书本: 夜戏似乎能更好地突出灯光和色彩设置。

韩帅: 夜戏氛围感会更浓。

我和摄影指导当然很想在这方面用力,但因为我们拍摄时间非常短,纯拍摄的时间只有33天。

而且是在异国,语言翻译需要加倍的时间成本,疫情带来的诸多变故让制作中的方方面面都超载了,我们无法按照预想的设计去完成那些精致的效果——关于城市、关于霓虹的展示,我们只是尽可能地去拉开日和夜的区别。

有一些设计大家可能看到会觉得怪:保龄球馆,美发厅,酒店,这些室内场景残存了一半之前的设计,另一半没有全然完成。

我们最早想做些更新鲜一些的尝试,把它们与日景那种单调、写实的空间拉开些距离。

《绿夜》剧照抛开书本: 金夏在把丈夫杀掉之后,还是未能摆脱男性的骚扰,比如安检时被人威胁,还有结尾的暴力,这是想展现某种女性在父权体系中的性别困境吗?

韩帅: 这个电影有两个部分,丈夫死掉时,关于“家庭暴力”的部分叙事结束;而整个第三幕(当然在此前有一些铺垫),她的组长、毒贩马尾男,刑警、阿东等等陆续登场,串联起一个社会网络。

他们不仅仅代表角色本身,更是符号式、象征性的存在,但他们是一体化的、网状的排布,那这种控制就无处不在,毫无逃脱的可能。

我不觉得一个人走出了家庭的控制就皆大欢喜了,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是这样的。

《绿夜》剧照金夏这个人物,一开始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她和这个男性秩序是同盟关系。

她做事中规中矩,没有想过要跳出来。

当“系统破坏者”——绿发女孩进入她的世界之后,才让她有了一点点跳脱出来的意识,或者说激发了她原本暗藏的反抗意识。

但当绿发女孩消失了以后,她回到了市场里面走了一圈,又回到了码头安检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当她和自己的上司四目相对,站回自己的岗位时,我觉得她就像“噗通”一声跪下来似的。

向这个体系,向着这个世界求饶。

我很理解她,我觉得自己在无数次重复这个动作,因为人很难超脱这个系统的控制。

《绿夜》剧照抛开书本: 金夏的确会有点自相矛盾,您是有意安排她依托丈夫这种男性的力量在那里安身,去寻找工作的形象吗?

因为我身边确实存在这种矛盾的女性,她们确实也想强大,但现实里似乎她们就是需要依托他人,这种矛盾的心态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真实的地方。

韩帅: 听到这些我还挺感动的,因为我很怕很多女性看到这会不舒服,我觉得女孩写女孩就是这样,你要写到她的弱点。

抛开书本: 女性就是会存在自身缺陷,就像电影里她想反抗但又不断回来,不可能一下子变成了英雄。

韩帅: 其实很多当代的男导演不太敢拍女性的弱点,可能也要避免一点“政治不正确”的风险,因此会有意识地把女性的角色表现得更美好一些。

但女性写女性就不太需要手下留情,女人的脆弱,女人的苟且,女人的痛苦,相互之间太清楚了。

导演韩帅(右)与两位主演金夏这个人物,一开始是很会遵守男性秩序规则的人。

她依靠丈夫找到一个中韩港口边检的工作(当然我当初设计这个工作的时候,是觉得这是她最大可能能遇见自己母亲的工作)金夏会不由自主地妥协,即便丈夫这样对待她,她也不太知道该如何反抗。

然而经历了一场梦一样的历险之后,我们最终发现没法改变外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同流合污,不再做以前那个脆弱的自己。

其实改变自己比改变很多其他事情都难得多,就好比我现在每次听到不好的反馈,都会想自己是不是拍错了,是不是应该针对大家反映的问题重新做。

每天都要向制片人询问我是不是在什么场合说错话了,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审视,真的很难改变,所以我希望电影里的金夏最后改变了自己,因为生活里的改变更难。

抛开书本: 而且电影的结尾似乎蛮理想主义的。

韩帅: 对,这是整个电影中最浪漫的时刻,带着我最深的情感和祝福。

整部电影我拍得很仓促,有些很重要的镜头甚至只有一条素材。

但结尾的场景我拍了很多遍,对这个制作来说很奢侈,我当时想着,一定要给她一个像样的结局,这个结局是浪漫的,但谈不上美好,因为这个动作里充满决绝感、死亡感。

抛开书本: 像是向死而生?

韩帅: 可以这么说,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合的结束方式。

就像《末路狂花》的结尾一样,她们选择不被抓住,走向死亡;而青色的车子定格在空中,则是一种很浪漫的愿景。

《末路狂花》结局片段抛开书本: 您觉得有那种原始的自然的女性主义吗,不受父系社会影响?

韩帅: 虽然没想到会被问到,但我在和编剧讨论故事的时候,的确想过这方面的问题。

有一个小传说,讲的是一个老虎蜕下虎皮变成女人,嫁给一个书生,两人生了个孩子,一直过得很好,但当他们一家回到相遇的地点时,女人发现了被书生藏起的虎皮,立刻变回了原始的模样,一只老虎,一只野兽。

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小故事特别有意思,那是女人原始的一面,暴力的欲望,性的欲望,不可被规训的部分,男女都一样,只是在这个世界上表现的非常少。

《绿夜》剧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我的片子里提到了“当女人没意思,想当一只狗”,我想赞美原始的生命力,我总喜欢用“bitch”这个词,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就像我写的那句台词“Be a bitch”,婊就是生命力。

古今中外,所有骂人的词语都带女字旁,这些话题都被讨论过了。

但是在我这,这是个好词,它是原始的,是主动的,是生命力的表现。

我片子里一直都有这样一个动物性的女性角色,像这个绿发女孩一样,我对她们抱有很深的情感和期待。

 8 ) 绿色的烟花

很久没看到冰冰了,人到中年,最近电影电视里的新人都不认识,怀念起也好奇起年轻时的女演员们。

她们一定还挺好看的。

今早上遛弯的时遇见同岁一妹妹,保养的很好看不出徐娘半老的一点意思,主要是,她在跑,我依旧追不上!

冰冰依然是冰冰,就是,就是好像也没有多少进步,慢慢的从以前那种走路都能散发着女性魅力与荷尔蒙气息的女人变得……冰冷了。

而我可不是以前的我了,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觉得她不好看,是我浅薄了。

竟然迷恋紫薇糊涂啊!

最近看了几十部电影,也就这激情戏让人动情。

电影很搞笑的用十字架与圣歌去暗示什么。

棒子国本就是个神奇的地方,传教士都去中东去传教..内心是有多么空虚?

夜,太漫长这是改变她一生的夜晚,改变总得有点契机。

有的人一生都在等的契机。

原来以为是有末路狂花的意思,讲述的生活不如意。

又把女性放在弱势放在被迫的位置。

可你着人人不给,钱钱不付,在这个讲究求同存异互助共赢的时代,要讲信用。

再往后看,我去年买了个表,有些扯淡的故事,发生再棒子国,也就变得合理了。

中国女人就是太吃苦耐劳勤劳朴素善良简朴了,这是好的品德,但我不觉得这是好事情,希望我的女儿可以自由勇敢的躺平。

她的心理阴影是童年时的妈妈?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孩子得好点。

今晚就买蛋糕!

黑森林一个红丝绒一个!

那些天生敏感的人啊,每次都会一击必中,总能找到人内心中最柔软最珍视最不堪最怕疼的地方。

她又只是看看,不触碰不嘲笑不揭穿不安慰。

就像山东人喝酒,喝着喝着发现你确实不能喝,也不逼你不惯你,只是下次再遇见,说一句:你还是去小孩那桌吧。

有点暖,却又很侮辱人!

 9 ) 《绿夜》——一场东亚女性的觉醒与成长

最开始注意到导演韩帅是因为她有个Title——“娄烨粉丝内卷之王”,为了追星顺带读了一个博士,又将研究娄烨电影作为了博士论文,之后又将论文集结成书——《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把追星这件事做到极致也真是没谁了,但还是得吐槽下这本绝版二手书的溢价有多离谱……)。

《绿夜》是她筹备的第二部作品。

《绿夜》中很多的镜头和意象设计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作用。

片名出现的镜头很明显是致敬了《苏州河》和《浮城谜事》,浴室镜中戏致敬了《春风沉醉的夜晚》,看得出来导演真的很爱娄烨。

毒品交易的情节致敬了《末路狂花》,掉在地上的大喇叭致敬了《观音山》,燃气爆炸的新闻和帆布鞋的设定致敬了《昼颜》,但《绿夜》中鞋子的意象设计比较失败,而原作中纱和点燃帆布鞋扔向厨房的结局则十分封神。

剧情走向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动作/延伸,剧情永远是服务于人物的。

而《绿夜》中,人物行动远近疏离的关系线并没有交代得特别清楚,这是剧本的硬伤。

在台球吧的洗手间遇见醉鬼,从而将人物引入酒店的情节过于顺拐,接下来的亲密戏发展得莫名其妙,而这场戏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对比前一场粗暴的性爱吗?

《绿夜》的主题不是les情感,而是东亚文化语境下的一次女性主义表达。

面对具有结构性的父权制压迫,一个在犹豫中选择自我规训,另一个则奋起反抗,绿发女子将主角丈夫推下楼梯的动作像极了《盲山》拿起菜刀砍向人贩子的致命一击。

在细腻情感中表达女性主义主题的经典作品可以参考《燃烧女子的肖像》,说白了还是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了野心,所以《绿夜》的本质还是关于“娜拉出走”的故事。

至于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剧本则无人应答。

我理解文艺片的宣发困境,但一部拿les作为卖点的女性主义电影和拿三人行爱情作为卖点的《燃冬》一样可耻。

或许是五年不曾拍片的缘故,冰冰塑造的主人公静霞在镜头前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

从前在《观音山》和《二次曝光》中李玉镜头下的冰冰才是灵气逼人。

自汤唯之后,中国女演员在“弑夫”题材的路上一骑绝尘,从《分手的决心》到《绿夜》,接下来又可以期待下陈可辛的《酱园弄》了。

 10 ) 美神和元素的杂糅

先说优点。

床戏还蛮sexy的啊。

冰冰很美,完全有hold住中性造型的潜力。

好,优点部分结束。

但是女主人公更多时候显示的是一种洋娃娃的假,为耍帅而捏造出来的人设的假,脸上挂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容骑摩托的两段真的看不下去啊。。

巧合太多,生活太假。

冰太反复无常了,而且电影没有特别交代屡次转变的原因,无效镜头比较多。

那老公和女的一样,挺软弱的,大家都挺软弱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啊。

好病态,边强奸边选择原谅,边接受强奸边回归。

我觉得绿毛的中文说得比冰冰的韩文好。

剧情太萍水相逢了,太过客了,或者说展示的两人互动少了点吧。

定位作为文艺片的话,野心有余。

结局揭示了一条暗线,冰可能是接头人之一?

这是一个庞大的犯罪团伙啊。

我期待的成长没有到来啊,到头来仍然是嚼口香糖当抚慰的那个女孩,然后看到绿色染发膏想起了那个女孩,染了头发变坚强是吗。

冰冰从来没发怒过啊,这样都随随便便杀了两个男人,真行。

韩国拍的这才叫激化男女矛盾呢,后一个男人在一个误解中被女主角杀死了,女主角自此获得了勇敢的力量。?

所以转变的契机必须要是杀死男人吗。

《绿夜》短评

你俩还是说韩语吧,太像马思纯和黄轩了,符号还挺多的,比如男人的身份和掉落的喇叭。

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看着每天都在发生的新闻,她喃喃那些向来如此的来龙去脉,说做女人挺没意思的,而对方说女人想杀掉男人的原因肯定成千上万,这一段很好,鸡同鸭讲,心有灵犀,又不只是两个女人在绝境中的交心,更像女人试图跟更多女人传讯。不过前提却是她们偷卡后待在别人酒店,而事主完全可以进门的这类破逻辑,就很影响这电影本该有的沉浸。关键是也不好说是完全的拉拉片,被男人伤过的女人互相予以对方一点只属今夜的温暖,如此罢了,它还是关于人在各种处境下给自己的鼓劲,或者说,不顾一切的偶尔放纵,抓得住什么有温度的东西,就抓住。冰冰很美,有生活的破碎感。

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中国文艺片的僵尸调调再加点韩国类型片的地沟油油。

8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模糊背景,悬浮人设,所以情感会变得非常缺乏根基,只有一堆硬塞进去的元素和符号。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视听美学做得最好,导演是娄烨粉丝大家也都知道。故事单拿出来还是蛮多问题,符号也堆得有点多。但确实很女性主义,很能用女性主义的出发点感动一部分观众。(映后交流已经充分证明了)冰冰姐的化妆没做好,还是没能盖住她的明星脸(和整容的痕迹)

13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锁姐再天菜,你也不能把观众当傻子………

14分钟前
  • Yakill
  • 较差

剧本“设计感”太明显了,胜在表演

18分钟前
  • Rime
  • 推荐

个人感觉性更像是一种创伤后的抚慰和依赖,而不是出于爱和冲动。也许深陷泥沼的人都想有个人来告诉自己别害怕,这个人也许是叛逆地游戏人间(连头发都与众不同),能让人看到一些打破了世俗的可能性。但这个故事没讲好,不上不下。本来觉得不好看,但比起相似剧情的水原希子演的《彼女》,算是还行了。【26022023 Berlinale

23分钟前
  • 夜寻
  • 较差

满足了冰冰想演戏和观众想看冰冰搞姬的双重愿望,但也仅此而已,剧情和台词都太尬了。而且范爷是真的不像姬,李周映每一帧画面都在勾引,但范爷从头到尾一副这是在干啥的表情,所以前面放着妹子不要最后却带只狗勇闯天涯。

24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较差

别他妈乱拍了,一星给范冰冰的颜跟李珠英。

25分钟前
  • croisspauchoco
  • 很差

好似从不同艺术片作者那里一点一点拼凑过来的合集。灯光色调的搭配,景色的剪接,迷幻配乐的使用,人物的故事,简直了。直到最后才开始真正进入故事和角色,就没了,其实只是拍了个故事的开头。前面的危机事件的解决太容易,逃亡又不像逃亡,调度和剧本上都差一口气。

3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不懂为什么国内各个省都有来打一星二星的,难道大家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到了可以随随便便花往返一万多机票去德国看一部berlinale panorama的影片吗?而且品味现在也都如此之高。

33分钟前
  • 高大大
  • 力荐

充分的冰冰人设电影,灵感诞生于微博自媒体和小红书。同性情最终毫不意外再次成为剧本意淫的对象,不如一张vogue封面独角戏来得爽快。杀夫桥段宛如一次对汤唯 晚秋 和 分手决心 的拙劣模仿…

34分钟前
  • 黄黑角质酸
  • 很差

功力跟不上野心,步子迈得有点大,乏善可陈,中规中矩。但冰姐是真的演得好,那种人物压抑和破碎感完全可以从她的演技里透露出来,最后那一分钟可以称之为最佳镜头了!

35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劇本真的有在認真寫嗎,全都是尬穿地心的套路加上fbb的演技,最後把頭髮染成綠色我差點笑出聲,阿黛爾有被蹭到,災難到無法因為你亞les片少就寬容的程度。加多一星給小狗李周映

4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较差

在望京拍也行,

45分钟前
  • drnuk
  • 较差

果然還是高估了,情感糾葛幾乎為0,全靠腦補。光從設定看還是很好磕的,皮衣、機車,希望每個「沒長大」的小屁孩兒都有姐姐疼吧😭(推綠卡老公下樓那裏綠毛好勻稱,是剛染的嗎?補拍的?為啥嘞?fbb!我就知道你肯定有今天!根据预告和简介猜测一下:bound/惊世狂花+彼女(预告里的范有点致允熙里金喜爱的感觉),主动撩拨型活泼好动的绿毛小妹妹+外表高冷但内心炽热的闷骚摩托女,在犯罪中上演情感左右摇摆的纠结与挣扎。基于猜测的期待:能不能拍出这种情感纠葛。预估:三⭐️、7.2;话题性高,但对片子本身留点余地。

47分钟前
  • 哦空聶 ٩(͡๏̯͡๏)۶
  • 还行

没有商业思维的独立导演非得硬要去拍类型片的下场就是这样子了。各种一眼望到头的技巧根本串不起来主线,极糟糕的剪辑也在拖摄影的后腿。另外看不出这片子有拍成女同题材的必要性,两位女演员纯纯被消费也是蛮可怜的。

49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较差

从回到案发现场开始全面崩坏,直接结束在那没任何问题。

53分钟前
  • Ocap
  • 较差

前面突兀的爱情线到开门只有一只狗的时候都变得合理。范冰冰在和警察对话时的微笑,警察的口香糖,原来始终都只是自己的故事,无关他人。和过往人生一样都是看似在说爱情实际在说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最后范冰冰怀揣小狗张开双臂,获得了更加理想的自由。

56分钟前
  • 非典型性执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