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演技太棒了。
明明是如此艰难的人生,却在俩人的嬉笑怒骂间,仿佛天地都更宽阔了一些。
弟弟的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没有了父母,需要承担起照顾兄弟的重任,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人生,甚至连喜欢的女生只能狠心拒绝。
可是那么苦,他们还是能笑出声来。
我甚至喜欢弟弟的一些痞气,他没有垂头丧气或者沉默寡言。
他一边骂着哥哥笨一边帮他记面试的话术,他帮哥哥找了一份又一份工作让他能够独立起来,却也能在他受欺负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刺过去帮忙。
而他的朋友也跟他一样,心里没有别的弯弯绕绕,只是能帮就帮一把。
找不到人,就继续找。
而自闭症的世界是多么孤单又绚烂啊。
他的世界那么美,却不知道要怎么说出口。
直到你看到他在阳光下弹着自制的钢琴,眼角嘴边全是笑意,你才知道,他在想念妈妈。
我知道这个结局可能是个现实里很难的HE,但我真的很喜欢。
他是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只要得到大家的一些些帮助去找寻自己的那条路。
而更加必不可少的,就是真切的关爱啊。
相比起同档期看的《风平浪静》,《光》属于整体并不惊艳,但有不少打动人的细节。
单论叙事和剧本完成度,本片其实略胜一筹。
个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片中既有匠心,又有诚意。
随便挑几个点说说。
1.男主文光是个自闭症患者,同时他还有强迫症。
他习惯于把闹钟、杯子、毛绒公仔按照大小排列,有人可能会把这理解为是在强调他的怪异,但我不这么想。
常人眼中的自闭症患者似乎活在混乱无序的世界里,但在他们看来,世界本身还是自洽而稳定的。
混乱—有序,不仅象征着彼此世界的倒错,也指向镜像的象征。
2.说到镜像,片中关于“玻璃”的隐喻同样相当微妙。
透过玻璃,肉眼可见的一切都是扭曲的、变形的,因为存在“光”的散射与反射——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哥哥在玻璃门/碗中变形的脸。
因此,透明的玻璃象征着常人/社会与自闭症患者之间的“不可见的隔阂”,正如弟弟所说,“我根本没有去了解他在想什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就如科恩这句诗所说,达成相互理解的最好办法,只有打碎隔阂(玻璃),留出缝隙。
在弟弟狠心摔碎文光收集的玻璃杯以后,两人的关系终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3.除了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内心描画,这对兄弟之间的情感张力自然是全片的重中之重。
弟弟总是把抱怨挂在嘴边,认为哥哥拖累了他的一生。
而哥哥又是如此顽劣,不让人省心。
这对兄弟俩之间看似矛盾重重,随时都要崩裂,不过种种细节还是体现出他们才是彼此最亲密的人。
比如,哥哥文光等公车时,习惯站在椅子上,而弟弟也保持了同样的习惯。
再比如,哥哥在离家出走时,特意带上了那个装有鱼的饼干盒,以及那个因为弟弟无心打理,而变得长满绿毛的鱼缸。
还有一处微小的细节,在哥哥离家出走前后,他门上贴的纸条也是不一样的。
4.电影的光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热带地区的灼热与温暖,这种自带温度的影像特质不止一次让我想起了台湾电影。
5.片中对于水和光线的捕捉,都很美妙。
尤其是玻璃碎裂的瞬间、哥哥弹奏玻璃钢琴的场景。
由此,我会认为导演是个内心通透而细腻的人。
6.粤语、普通话、马来语、英语,电影中出现了许多语言。
角色开口间,语言切换总是非常快速。
英语与方言的混合,要是用上海话说,这大概就是洋泾浜。
显然,这反应了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
所以你才能看到印度人(黑人)和马来人、华人一起打麻将,甚至印度人开口就是标准中文的场景…恰好,前段时间刚看过马华文学的代表人物黄锦树的《雨》,所以我对马来西亚这个小型文化熔炉多了几分感知力。
顺便,这也勾出了我心中更多的问号——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从个体到国家,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具包容性?
还是说,会像大洋彼岸的美国那样,最终走向撕裂?
还有一点,类似的边缘群体艰难融入社会、与家人和解的故事本来可以拍的特别煽情,但导演没有。
片中仅有的煽情和渲染,止步于矛盾爆发时,哥哥如小狗般的呜咽与悲鸣,虽然这足以让人感知到自闭症患者与家人之间背负的情感重担。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很温情诙谐,尽管“诙谐”也建立在“痛苦”的地基之上。
与此同时,电影也有不少略微用力过猛的地方。
比如展示哥哥的完美乐感时的视听表现,以及片尾哥哥弹奏玻璃钢琴时出现的蒙太奇剪辑…整体的影像质感确实因此有所提升,但在感动之余还是会觉得:嗯,这里可以再克制一点。
真实而温情的故事最动人,甚至不像一部电影,而是生活的片段。
虽然是关于自闭症的主人公,却丝毫没有卖惨,画面从里到外透露着“光”和“美”。
最后的钢琴水碗,简直就像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画面极美。
我的朋友开开是一位资深的自闭症学校老师,她告诉我: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沟通系统。
电影展示了完整的.主人公何光的世界,他的世界有音乐、有向往、有爱情亲情友情,一切都那么美!
故事里的音乐也太好听了吧!
在旋律中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故事的内核是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自闭症患者最不善于沟通,却给了我一种沟通的启发:只要是愿意去了解一个人,就可以实现!
方法是去问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想要实现什么。
这样就能走近别人的世界去理解她了观影中有三次几乎要飙泪,日常的对话却意味隽永:1.“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2.“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努力的和他一块儿生活,却从来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去看看,了解他在做什么”3.“你不了解我的世界,我也不了解你的世界,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如果和你一样,我不就少根筋了吗?
”影后交流环节一如既往的出彩!
大爱电骑老师,让我知道为什么东南亚影片,日本影片,台湾影片的感情那么细腻,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小的岛屿,所以着眼点也小,观察也就更深入。
大概每个自闭患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吧男主的演技完美的无可挑剔,既好笑又有几分难过他们的世界如此美好 ,我们却时常误解破坏主演们虽然没有颜值惊人,展现的效果是真的很有诚意女主只能算配角 长得有点像张静初,颜值还挺高的很多镜头用的非常妙,哥弟在家面试的画面尤其深刻细节部分,期初的水藻只有一点点,到后面找弟弟时满缸绿藻买鱼时没有买的吸水器,到后面来借弟弟的,也是完成了救赎羁绊还在,所以弟弟,你要当哥哥了,要一直照顾哥哥
一直只是单纯知道是导演写的和哥哥的故事,也一直知道电影主题曲《抽象图》很红。
但是直到刚刚前一秒,我才知道电影主题曲是他们的妹妹自己的写给自闭症哥哥的歌。
然后看了下导演名字我才反应过,和主题曲的词曲演唱人名字太一致了,一看就是一家人。
这部电影算是兄妹三人一起完成的一部作品了,所以这一家人真的都是才华横溢,超级有魅力的人啊。
因为对东南亚电影的好奇而来,却被演技和摄影震撼了。
评论里有言,算是比较成熟的马来西亚电影,看过的马来片不多,但承认,影片在整个东南亚区域里都完全算老手之作了。
(导演却是新人,就很野!
)称赞镜头,剧情,演技的人太多了……却发现好像没有太多人关注到“光”本身,除却电影名字和主角名字对应之外,在观看过程里,有很多次我都在想,为何人物脸上的光影总是一种不真实的光,大多是黄色。
哥哥寻找弟弟的那段里,人物面部的色彩在大多数时间也常是暖色。
上一部这样的关联,还是王的《花样年华》……在王那里,暖色是暧昧;在《光》里,暖色大概就是一种希望。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这鬼日子,烂归烂,我也觉得没人比我惨,但真要我放弃,我还真就不干!
说回主题,关于自闭症人士的电影并不是很多,不是说缺乏关注,好似正是因为题材看似过于主流,大家都趋而避之了……上一部印象深刻的还是李连杰与文章拍摄的《海洋天堂》(不过人家是孤独症),《我是山姆》也有一点这种感觉,不过我属实不爱……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大多数自闭症人士并没有男主这样靠谱的哥哥,大多数的自闭症患者也并不能幸运的像男主一样,找到音乐。
尽管自闭症患者都普遍拥有高准的音感和善良单纯的性格,可稍微偏执,他们就经常被称为“智障”,“怪物”,“傻子”,更别提会有家人鼓励他们走上社会,找到自己能做的工作。
在很多文化不够开明的地区,不说获得社工援助,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一辈子都只是在被欺中度过。
公益的帮助远远不够,普通人又远远不能理解。
光 (2018)7.32018 / 马来西亚 / 剧情 家庭 / 郭修篆 / 庄仲维 张顺源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电光幻影# 《光》,始于内心,只照亮倾诉无门的窗口。
马来西亚影片看的不多,种种原因,对于东南亚影片有点刻板印象就是节奏慢,急性子上来我看着很着急。
可惜,影片《光》依旧是一部慢性子的电影,慢到时光都随着剧情被一点一点的偷盗了。
明明影片的时间不长,却偏偏能让人感觉看了一个世纪。
除了节奏慢之外,也有因为剧情压抑,以及新手导演的感觉,在节奏上大量叙述感,加强了很多无奈的拖延感,造成了人物本身看起来人设就是个慢节奏的,所有的步骤都随之慢下来了,其实是用力过大的感觉。
兄弟俩,哥哥有自闭症,于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父母离去后,弟弟活成了哥哥,一直试图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并且让他学会生活和生存。
剧情其实并不老套,反而是有点过于坚强,特别是弟弟明知道自己哥哥的状况,但是努力想让他生活得像个普通人一样。
其实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煎熬的。
人生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相似,自闭症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也是知道的。
让人投入的从一个自己的世界里,强行和这个世界接轨,其实看起来挺难受的。
影片前期,因为弟弟的诸多干预,让哥哥融入各种生活,导致我前面的部分都感受不到这是自闭症人群,没看介绍的时候,以为哥哥是智力问题。
等到后面反应明显的时候,我觉得年轻人是不是一开始自己也没整明白,对待智力略有缺失的人,和对待自闭症人群的态度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差距太大的后果。
事实上结果也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影片看的很难过。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生活。
感同身受也好,全身心照顾也好,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弟弟尽力了。
但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在想,弟弟理解不了哥哥,也不给了正确的爱护,如果他们的家人还在,哥哥是不是会被更好的关爱住。
那些他对声音和音乐的热爱,也许可以被引导的更完美。
可惜,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弟弟的爱护,也许是害了他。
但是这么想,影片的思路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许变成了一种谴责,没有被照顾好的哥哥,终于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至死,他都没有被理解过。
至于影片最后的美好,人都走了,还谈什么理解呢。
我可真是现实。
不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很细腻的一部影片。
节奏慢到想打人。
兄弟俩的沟通模式,都是满满的爱,但是显然鸡同鸭讲。
一个没教好,一个教不好,看的人好着急。
就跟一个想吃梨,一个使劲塞桃子一样。
费劲。
不过,光出现的刹那,美还是打动了这个世界的。
只是这个世界的吝啬,从来都不会真正的懂得。
这才是遗憾。
作者:小佛搞特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因受拖累而“自暴自弃”的弟弟,这样的兄弟俩注定生活艰难。
弟弟为了照顾哥哥,无力和前女友结婚,最后却等来女友结婚的消息;哥哥为了制作乐器,四处捡拾、购买甚至偷盗大小玻璃杯。
弟弟常常对哥哥大发雷霆,哥哥却总是笑脸相迎,仿佛他们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曾存在过。
挣钱家养、照顾弟弟“一肩挑”的哥哥让人心疼;患有自闭症,与人交流困难的弟弟让人同情。
但误解,才是影片最想传达的问题本身。
普通人对自闭症人群的误解和偏见,才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当哥哥跑到垃圾站,从垃圾堆里挑出那个B音节小玻璃杯的瞬间,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心想着终于大功告成。
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杯子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寻迹而来的警察,更看到了怒火中烧的弟弟。
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弟弟并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愿意去深究哥哥收集玻璃杯的目的,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埋怨、责备、甚至咒骂,不惜一股脑将弟弟收集的玻璃杯全部扔掉摔碎。
直到哥哥离家出走,弟弟才怅然若失,想到曾经的往事,想到妈妈临终前的嘱托。
后来通过四处找寻和打问,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为很关心哥哥,很照顾哥哥,实际上他并不关心哥哥。
弟弟知道自己错怪了哥哥,他的不满只是情绪。
当怒气消散,房子空空,杂物洒落一地,弟弟忽然怅然若失。
好在结果让人欣慰,哥哥并没有因为被弟弟摔碎的玻璃杯而想不开,反而用近一个月时间,重新收集齐了玻璃杯。
看到门口哥哥的破烂鞋子,弟弟知道哥哥回家了。
而这一次弟弟没有抱怨,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借给哥哥想要的鱼缸抽水工具。
当哥哥做在自制的乐器前开心地演奏音乐的时候,有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倒映在哥哥的脸上和心里。
他眼里放光,嘴角上扬,那一刻哥哥就像个孩子。
弟弟轻轻关上门,不去打搅哥哥的演奏。
我们也终于知道哥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的原因——他不过是像弥补小时候的遗憾,以此祭奠妈妈的爱。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就像女主说的,文光也有值得认可的地方。
而这一次,哥哥也凭借对乐音的敏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调琴师。
他终于有能力好好挣钱生活了。
单从题材来说,自闭症的故事可能不那么吸引人,因为存在偏见和误解,多数人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部片子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代入弟弟的视角去深刻理解自闭症人群的世界: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或者真的“弱智”,而是对世界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看法,他们纯真无邪,同时懂得坚持,不知气馁,而这些品质反而是我们普通成年人自愧弗如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即便上帝给自闭症人群带来了许多痛苦,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诸多伤害,但当无数个文光亮出他们的闪光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成为了某些方面的天才。
忠心希望现实中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让自闭症患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时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压力好大,比如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当到了这个时间点,我就会把种种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给我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呢,就是养育小孩这件事情,父母也没有帮什么忙。
甚至于在我们这个小家庭大多数时候的买房等一系列决策上,父母都没有给我们创造什么。
以以前确实这样想过,就是离父母一定要远。
但直到今天看到这部电影,我才逐渐意识到:我们总会有某种情绪,就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过好,人生不够成功都是受限于家庭或者父母的拖累。
但是假如这些人在未来的某段时间,突然间离开你了,最着急的最希望他们赶紧回来的也依然还是你。
因为不论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哪怕家里有个人一直在往外耗费能量。
我们依然要相信,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家庭成员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生活的喜怒哀乐。
我们当然可以把很多怨言投注到他们身上,但是长远来看,家人在一起所带给人的那种归属感是无可比拟的。
所以,当我在假期哄了一段娃之后,虽然最后得出了灵魂解答自己不适合带孩子。
但也仍然没有让我觉得这段日子没有任何意义的说辞。
因为陪伴家人本身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幸福美满,我们大多时候经历的都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其实还是没有逃出自闭症电影的套路,底层的生活和不被家人理解的孤独,但是拍得质朴又感人,还不乏幽默。最后文光弹奏自制的玻璃乐器真的是技惊四座,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创造,可惜配乐太过煽情了一些,收敛些会更好。遗憾的地方在于男主表演上有点让人困惑,看起来应该是非常高功能的谱系却演得有一点点智力障碍的感觉,相比之下觉得弟弟的表演更有说服力一点。
一般般,也就差点哭瞎的水平
……
兄弟情深,挺戳泪,一点也不闷,不尴尬
之前在上影节看过,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还哭的不行,亮灯还要赶紧把眼泪抹掉。在无尽夏天里,什么故事都是有种泛黄的滤镜,铺上兄弟之间真实互动和真实生活。有种亚洲的《奇迹男孩》的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却没有过分煽情,假如最近想去好好释放一下的话,绝对不会错的。
这也能七分.....只要感觉用力过猛了,看得挺尴尬的
把自闭症拍成了假白痴,做作了。
印象之中应该是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的电影,虽然也是讲中文,刚开始听到以为是在中国南方的某个小城市,有些独特韵味的口音赋予电影独特的气质。 始终感动于小人物一生偶然闪现的高光时刻,电影里哥哥终于收集到所有的杯子,做成属于自己的水钢琴🎹,那一刻如果是他自己乐器为主的交响乐也许更加感动,最后平实的结尾,保留了电影光的温暖。
很多电影 从艺术上看都是负分的 当然不能以此标准来苛责所有电影
【F】
自闭版手工耿
「光」仍然从边缘亮起。
呃 过于没有冲突了 演的不像自闭症 更像个傻子吧 有点避重就轻的理想主义
把哥哥设定成学者症候群,其实已经是在美化这个群体面临的困境。但如果从导演记录自己和哥哥的故事的角度来看,虽然有堆砌泪点的嫌疑,但很多光影交叠的镜头仍然有被美到,如果自闭症患者的世界真的有那么美就好了。单从电影角度讲,就是个全方位中规中矩的处女作吧。【20201101英皇江湖观影团,我冠出道舞台哈哈哈!
真诚而土气。
整体还不错,但这高光温暖的结尾实在有点满的溢出来了[doge]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完成度非常高。可能因为是来自导演自己的故事,虽然演员的演技略显青涩但是自然,情感的表达非常充盈,特别是一些细节上情感的处理非常细腻。可能是年纪到了,对自闭症和阿兹海默的题材非常的敏感,总是有种无可奈何的悲。好在结局是美好的,每一个自闭症都是某方面的天才。
还行
很久没有看这样一部其实故事背景有些残忍,但讲述者却温暖又温柔,甚至还有些幽默的忍俊不禁。这个故事可以做成无比催人泪下的狗血合集,但他冷静又克制,可看到最后兄弟俩拌着嘴并肩走向远方还是太感人了!
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