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一个关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人的黑白故事片,全片都没有高潮,像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一个罪犯,波澜不惊。
比利鲍勃松顿扮演一个倒插门似的丈夫,在老婆父亲留下的店里当着2号理发师艾德,一个寡淡无味的人,放在人群里都能迅速被淹没,不是在抽烟就是在剪头发,或像隐形人一般。
理发师艾德科恩嫂扮演他的妻子,一个过度活跃,到处都有存在感的女人,与自己的男老板戴夫有染,最终死在庭审前。
理发师艾德杀了妻子的老板戴夫,没有伏法,最后却因为另一个人被判死刑。
可能有人会说,看完全片会觉得很boring,既没有反转的剧情,也没有精彩的犯罪手法。
但我看完却感觉,却找到了关于《Rillington Place》的空缺。
凶手John ChristieTim rose扮演的连环杀人凶手John Christie,短短的三集,截取了他犯罪生涯的几个片段,而关于他审判的部分只占了大约不到1%的比例,他的一生就此结束,但关于他的内心,就不得而知了,看完后总觉得有一块空缺补不上去——他为什么杀人?
他在想什么?
他肯定不会这么普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他把秘密带进了土里!
一大片留白让人欲罢不能,辗转反侧,想一探究竟这位连环杀手!
假想他一定把他的秘密写进了日记本,或者以信件的形式静静地躺在谁家邮箱里。
当然这只是我们疯狂的胡思乱想,根本得不到任何回应。
于是在看完《The Man Who Wasn't There》后空缺终于填上了,我想着大概就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之于观众存在的意义,找答案。
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高调张扬,也不是所有罪案都设计的天衣无缝,很多时候,那些罪犯就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骇人听闻的reason,也没有那么多不堪人生经历导致的性情大变。
《The Man Who Wasn't There》里的艾德就是如此,他沉默寡言,听的比说的多,听着他的内心独白,我觉得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世事在他面前伪装的再好,他也能看透,比如,妻子和老板戴夫之间的暧昧。
比如,他不慌不忙地敲着勒索信,敲诈了妻子老板戴夫1w美刀,淡定无比的走上旅馆二楼,敲开了到处拉投资的外地人的门,拿着还没热乎的现金投资了新兴行业干洗店。
勒索信于是关于他遇事不惊、独具慧眼的标签就这样被贴上。
影片的走向,让我觉得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一定会在哪里爆发,只是缺那么一根导火索。
从他的那封勒索信开始,他的生活开始起了变化,妻子因为那1w美刀失去了爬上管理层的机会,在自己堂妹的婚礼上买醉,回到家后他的那段内心独白,被老板戴夫的电话打断。
床前独白挂断电话后,他去了妻子老板戴夫的百货商店,不得不说他的心理素质or他这种对外界反应的木讷,当老板戴夫要掐死他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他就这样死掉了,即便在这种生死关头,他都没有过多的表情,在观众还在同情他的时候,他干净利落的一刀解决了老板戴夫。
回家后继续开始之前他那被打断的内心独白,完全没有杀人后的惊慌失措,这素质妥妥地把观众镇住了。
继续独白第二天,被两个条子叫出理发店,他表现依然完美,妻子被当成杀死老板戴夫的嫌疑人关押在监狱,他的木讷被大家看做是失了主心骨。
警察通知他妻子已被捕当着律师的面,他不紧不慢的承认人是他杀的,但这种寡淡如水毫无表情的陈述,让人觉得他是急于让妻子脱罪才会如此,你看他外表的伪装是多么成功!
监狱会客室妻子被自己脆弱的内心击败,死在了牢里,这时他的木讷被大家解读为伤心过度!
但事实是,他报复心极强,且没有太多的同情心,妻子的出轨是他的心头刺,眼中针,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但他的内心旁白暴露给了观众,却无法告知身边人!
再后来他爱上了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少女贝蒂,我想这大概是全片唯一一处让人觉得这个理发师艾德是鲜活的地方,天天准点到贝蒂家听她弹琴,为她联系著名的钢琴老师,幻想当贝蒂的经理人,就这样一直仰望,这是艾德此时的梦想!
破功的艾德,简直倾其所有,盲目又唯我,他以为她是个好女孩,他以为她的钢琴天赋过人,但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断,可能这就是被爱情蒙蔽双眼吧,而这场来的快去的也快的爱恋随着车祸彻底断送了!
还没来的及整理自己混乱的心绪,艾德就被捕了,而全剧最精彩的就是艾德以杀害那位外地投资人的罪名被庭审的部分!
这场本来有极大胜算的辩诉,在他小舅子的质问“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以及一记重拳中坍塌,艾德被判了死刑!
这大抵也是观众想问的,“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是什么促使他一直从容不迫,看片的观众都淡定不下去了,怎么艾德还那样“处事不惊”?
导演一定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去拍这部戏的,比起罪犯伏法,大家更想知道罪犯经历了什么?
心里在想什么?
于是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给了答案——往往最重要的部分,总会让人遗漏,比如乍看上去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阴谋,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死法。
只不过是生活喜欢兜兜转转,像飞碟一样,总会转到你身边,是你做过的总有办法让你认。
比如老板戴夫杀了那个投资人,所以戴夫被艾德终结了,那么艾德最终也判了死刑,这是一个闭环的圈,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多余,哪个环节哪个点都踩的刚刚好!
Ps:1、《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所以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整个画质非常丝滑,就像一本没有时代感的精包装的古典书。
2、科恩兄弟非常善于向经典致敬,除了这部精美的黑白画质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西部片《True Grit》也非常经典。
总之科恩兄弟是个大宝藏,非常值得去挖掘。
3、《The Man Who Wasn't There》里科恩嫂的死法,让我一度不能接受,毕竟她是一个“硬汉式”的女性,总期待后面有反转。
1、电影让我感受到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人眼中的自我)的无意义,在律师编故事为科恩嫂辩护时,Big David 的经历莫名被扭曲,这大概成为她选择上吊自杀的推手。
当 ED 成为阶下囚时,律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编了另一套故事,说他不可能杀人,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在陪审团面前推己及人,说审判他就是审判你们每个人自己。
ED 自己都被律师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虚假叙事所感动。
对外,你的人生经得起各种解读,律师为了胜诉目标,可以找到动机和信念,为你的人生做一番与真实相悖却自圆其说的深刻阐释。
对内,实际上我们不知是哪一个偶然行为吹皱一池春水,生活会在哪一刻产生流变。
2、影片的叙事风格,有种老派的优雅,男主角发音的沉静气质,贝多芬的古典乐配乐,都是叙事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精巧的互文,ED发现妻子和David 的私情,打算发勒索信报复,后续的一系列遭遇,都由此事而起。
他发勒索信前,有替妻子刮腿毛,这个举动像是无意间在行刑前进行的仪式——随后他的妻子便被误认为凶手,入狱自杀。
最后ED也被误判杀人而入狱,坐上电椅的他,也在等待警察给他刮完腿毛,戴上刑具赴死。
3、命运,它并不依托于事物的偶然性,它是一场大型的、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斯多葛学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
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
」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
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
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
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
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
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
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
」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
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
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
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
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
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
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
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
确实荒诞。
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
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
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
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
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
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
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
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
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
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
科恩兄弟异常冷静的作品,全片男主角鲍勃松顿的旁白带过,电影关乎犯罪、敲诈、谋杀、偷情,却缓缓道来,鲍勃松顿的男主角基本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很多观影者会像我一样对他报以同情,但科恩兄弟经常是“可怜之人必有其罪恶之处”。
男主角最终面临死刑,也坦然接受了,他这个毫无生气的中产阶级理发师心中的唯一精神寄托是由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弹钢琴的小洛丽塔,在她主动要给他做blow job时,他却受到了惊吓。
ps.鲍勃松顿的胸毛很盛,快到脖子了,当年安吉丽娜朱莉大概是看上了他这点魅力,他演技也是很赞的。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
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
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
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
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
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
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
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
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
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造就了他的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便向外部虚构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
"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
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
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
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
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
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
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
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
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
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题:人具身心,心之所向,却身不由心。
也因此我们可以将身与心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既可以是对立的,亦可以是同行的。
《缺席的人》听其名初以为是某个凶杀现场缺席的人。
影片却并没有过度的描写凶杀的细节与结果,而是更多的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去展现出一个活在世界上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与一个追名逐利的群体。
影片如何去表现人的心理差异。
在这里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逐一分析。
为了更好的发现配角与主角的共性与个性,先对配角进行分析。
艾迪的妻子多丽丝:一个百货店簿记,而她之所以任职,一部分源于她的能力,另一部分源于她以色事人。
她与老板戴夫有染并借此机会不断攀升。
后来戴夫要变卖财产,她不理解,酗酒买醉。
艾迪的好友法兰克:一个理发师,给顾客理发时他滔滔不绝,而另一旁的艾迪则沉默寡言。
他从父亲继承下来理发店,究竟是否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他遵守工会的规定,超过额外的时间便不再工作,但是在对友人无法支付其高昂的律师费时,他毫不犹豫的变卖了自己的理发店。
百货店老板戴夫:从亲戚那里得到了百货店,他追求名利,利在做假账、与手下员工偷情,名在不想自己的名誉受毁,所以在受到黑函时,他决定花钱消灾。
他常常吹嘘自己参加二战的战场险恶和自己的英勇事迹,但事实上他只当过水手,并进过几次牢。
律师佛列迪雷因史奈德:律师界的精英,费用高昂,吃穿住行样样择优,而他为己方获得胜利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依据事实,而是编造故事,博取陪审团的同情,混淆视线,干扰判官。
在他眼中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给钱办事才是他追逐的,这是他职业道德的高尚,亦是他为人的道德沦丧。
干洗的客人克里顿托勒佛:他提出了挣钱的门路,干洗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但是缺投资,艾迪心动,这也是故事开始的源头,由此艾迪勒索了一万元。
但是他拿到钱后就跑路了。
最后更是惨死于河中,也成了艾迪入狱获得死刑的果。
艾迪:理发师,在小镇上寂寞了半生。
而他的心态也在消沉中逐渐变得冷淡,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他在知道妻子与戴夫偷情时,他依旧冷漠无所谓的样子。
而他与妻子在他和她还没有深入了解便结了婚。
但是在得知干洗店生意时,他不甘寂寞一生,于是决定入股,并写黑函勒索钱。
随着信函的不断发出,戴夫知道了发函人是艾迪,欲要杀害艾迪却遭反杀,艾迪依旧面若无事的回来、像往常一样沉思的脸。
巧的是伪造假账、空缺的一万、遭杀害的老板,种种迹象将凶手锁定在了艾迪的妻子身上。
多丽丝入狱了,艾迪的行为、表情依旧没有变化,依旧冷淡。
但事实上他越发勤快的跑向贝蒂家里,听琴音。
他甚至决定为贝蒂资助学费去学习音乐。
艾迪不幸的是他在年少时没有体会过热血便进入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遵循着秩序,一天一天的重复动作中,他的心思日益消沉,对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
但他幸运的是,寂寞半生,他有了机会去打破这种生活,他决定入股创办事业,而他也喜欢上了贝蒂,大概是少年的第一次心动又或是半生的老成,他对贝蒂更多的是呵护。
即便如此,事业与爱情双面开花,本要一番风顺的进行着,但风险也伴随着出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艾迪走在街道上,行人同一个方向,偏偏艾迪逆着人流。
(人流中也有同艾迪一样的人,可以理解为如同艾迪的人)
影片中所有的人物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追名逐利,多丽丝企图更高的职位,戴夫企图名誉双收,佛列迪雷因史奈德企图不败战绩无视事实,克里顿托勒佛为了大赚一笔骗钱,法兰克子承父业兢兢业业安于现状。
影片通过一群人反应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安于现状可以到稳定的美好,却也会在日复一日中使感情流失变得麻木。
影片为了加强麻木与冷酷,采用黑白,影片失去了鲜活,只剩下非黑即白的严肃认真。
闭环的命运稳定的生活状态下,虽无趣,却是一种安然的幸福。
一旦开始追名逐利,获得心之所向的同时便也要承担着身败名裂的风险。
因为机遇与风险同时存在。
艾迪抓住了干洗生意的机会,冥冥中他去勒索要钱,再至失手杀人,妻子被指证进监狱,他高枕无忧。
但机遇与风险同存,他的合伙人是个骗子,拿钱跑路最后溺死在水中,并且种种迹象指证为他杀人。
一切都是阴差阳错。
既是因,既是果。
科恩兄弟的影片中始终传达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在这错综复杂的命运面前,依旧如此。
结语我们大部分,希望像法兰克一样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如进国企、拿铁饭碗,但人安于现状却不甘平凡,于是另一边又追名逐利、盼望出人头地,却也在这过程中迷失。
荒谬、意外仍然是这部科恩兄弟作品的特点。
令人猜不到的情节,却没有紧张的反转,更多的是如小溪流水一般的叙事。
主角ed全片大部分时间的严肃、冷静在我和故事之间产生了区隔,同时ed和故事之间也有很深的区隔,使得我一度认为ed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似乎是个虚设,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然而其丰富的内心独白却不时反击我的想法, 他仍然是想要生意上的成功,他仍然憎恶妻子的脱轨行为,也将自己的热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缪斯的钢琴声中。
如同加缪小说里的局外人,ed的抽离使得观众也从故事中抽离,使得我们能够从上帝或者ed的视角去观看周围的人生百相。
“观看本身改变了被看对象”,不同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就像主观意志对客观材料的加工,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这样“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越看越远离事实。
每个人都被“观看“产生的线团包裹进了一个巨大的生活迷宫,对于ed来说,通向电椅之路似乎不失为一个走出迷离生活的选择。
科恩兄弟的作品中最让我看得懂的独属这部,中学时期看他们的作品总是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深义,但是经过了思想自由生长的大学时期之后,终于能够体会到他们电影里面的那些荒谬和无力。
黑白对比影像更显质感,墙上斑驳的影子很美,贯穿全片的贝多芬,舒缓平静却有点悲伤。
他被排除在"family"之外,family不只是家庭,它是一个隐喻,他始终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他平凡到不能再平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他只是个barber,被看不起的barber,barber跟ghost一样invisible,透明到没人记得住他的名字和长相。
他面无表情,像个旁观者,明明在讲自己的故事,听起来却像是别人的故事。
命运荒诞无常,他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挣扎反抗,他平静的等待警察的到来,平静的接受自己的命运,平静的等待审判。
他始终是个缺席的人,从集体中缺席,从家庭中缺席,从生活中缺席,从一切中缺席,最后的死刑才是他唯一在场的证明。
(我也希望剪头发时理发师能安静点,不要对我讲话。
年轻时的科恩嫂好美,松顿脸上虽然褶子多,但是一言不发沉默抽着烟的样子真的好帅,尤其是他深邃的眉眼)
对于微观层面的物质来说,想要同时精确的得到它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可能的,有了精确的速度,那就不可能有精确的质量。
得到了质量,就无法观测得精确的速度。
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才发现,是不是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每一个都讲述了一个数学原理,严肃的男人里面也有。
最近也在关注自反性方面的东西,雷伊施耐德律师说,你观察的越多,得到的信息越多,就会越觉得失去了真相。
没法观测真正的真相,你本身的观测的动作,会影响到你观测的对象,进而接下来影响你的观测,这是不是一种自反性,我不知道,还在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了解。
不过这部片子黑白的质地,加上回忆之中的画外音,令我想起了日落大道,或者双重赔偿的样子,同样都是由最后的已死的男人的回忆叙述开始,而缺席的人,亦有一种黑色电影的气质在里面,沉默寡言的男人,努力寻找尊严,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不知道是装作无所谓,还是真的无所谓,甚至对妻子的偷晴,去勒索情人。
其中的一些部分,有一些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东西,这证明了科恩兄弟的对于各种题材的把握中,游刃有余的表达主题,最后说,男主的演技没的说,总体上的面无表情,然而在关键环节的微弱的表情上,已经很能体现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描写小人物倒霉命运的电影多不胜数,但在科恩兄弟这部《缺席的人》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不是主人公有多不幸人生有多无常,而是那种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玩弄于鼓掌、分明找不到任何出口却还要保持一副冷淡表情的苦涩。
男主角Ed是小镇上的理发师,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沉默寡言、无足轻重的中年男人,这样的男人往往是最不容易看透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平凡太不起眼,很难让人生出仔细审视的念头。
从出场到落幕,Ed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唯一的,你只能透过缭绕的烟雾,从他的眼神和眉宇间嗅出一丝内心波动的微妙迹象。
Dave在发现Ed就是写匿名信勒索他的人之后诘问,“你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后来Frank在法庭上也冲他吼出了同样的问题。
自己是如何成为现在这副模样,Ed恐怕自己也无法作答。
这样一个小人物,之前的人生看起来是那么不假思索而又顺理成章。
和妻子的婚姻是他们交往两周后Doris先提出的;结婚之后在小舅子的店里做理发师,不是首席,没有产权,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职业,却被本能锁在理发店里一干就是好多年。
你甚至会有种错觉:仿佛这一切只能是这样,从来不曾有过其他的选项。
看起来,投资干洗业似乎是所有问题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命运的转折点,这只是中年危机作用在Ed身上产生的种种不安症状之一。
对于Ed来说,命运是不存在一个清晰明确的转折点的。
悲剧的实质不在于无意中触发了某个机关然后一切急转直下,而在于不触发这个机关,问题就已存在,无可回避。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Ed就是一个最蹩脚的演员,只会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语气冷漠而机械地朗诵自己的台词,没有丝毫差池,也不投注任何感情。
Dave的死,妻子的背叛和自杀,Frank的崩溃,都没有让他的生活节奏和处世态度发生多大改变,仿佛这一切都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命运列车的加速脱轨就如同不停生长的头发一般不可控制,面对种种嘲弄他只能深吸一口烟,然后陷入更深的无力。
Ed从头到尾付出的最大努力大概就是为Birdy张罗职业生涯的事。
这里面多少有点中年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作祟,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转嫁。
他在Birdy 的琴声中找到了某种逃避和平静。
Birdy的年轻让他看到了对人生把控的可能性,他不能再一次袖手旁观看着机会流失掉,更无法容忍Birdy陷入和他一样身不由己的泥潭。
当然,命运只是再一次证实了他的渺小无力。
除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表现手法的精心运用也突出了这种无力感。
黑白影像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和慢条斯理的冷静独白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随着情节推进不断加深的孤独基调。
配乐也给得相当简洁,全片除了舒缓干净的钢琴奏鸣曲(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借用Birdy之手),没有过多嘈杂激烈的配乐。
科恩兄弟将对节奏和气氛的精准把握一并溶解到了这些留白之中。
叙事上同样如此,虽然影片是关于失控的人生,却以一种非常有控制力的手法展现出来,情节有多次转折但交代得非常清楚,没有丝毫突兀杂乱。
讽刺对比、黑色幽默也随处可见,都不是那种事先张扬或过度夸大以博君一笑的:Frank喋喋不休的八卦、投机商人眉飞色舞的说辞、律师夸夸其谈的测不准原理,探监时另一位犯人的痛苦嚎啕......只是将Ed的沉默打上更深的烙印。
细节上的多处呼应也布置得精巧自然不做作,比如飞碟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了某种不可知;Dave关于当兵的言谈和战利品小刀后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他;还有Ed上刑时狱监给他刮腿毛的桥段,和之前他给妻子刮腿毛那一幕以及他身为理发师的那套“头发哲学”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
不知道科恩兄弟在创作影片的时候有没有特意借鉴加缪的《局外人》,至少在我看来,那种掩藏在平静表面下难以言说的憋闷和不安,那种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毫无触动的游离状态,那种在荒诞的审判体系中全然插不上话的绝望无助感,都何其相像。
他日复一日生活着,始终和人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一个自始至终不在现场的人。
但你瞧,他并没有看得更清楚,反而陷在迷宫中脱不了身。
就像影片中提到的测不准原理:观察改变了事件本身,你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应该发生什么。
观察的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或许人生就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
冷静大师...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接受不了科恩兄弟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绿帽离奇勒索。黑白光影特别艺术化,选角非常出色,鲍勃桑顿棱角分明,斯嘉丽约翰逊性格狂野
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当你存在感极低时,你干啥别人都觉得不关你事
二星的原因是片子比较闷,又难懂,也许很好,但闷是事实
原来飞碟是这里来的。如果电影和表演的风格没那么强对我来说看着会更舒服些。
1.“相反,一想到可以被接走,内心就充满了希望。”2. Beethoven and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给自己设定了一下,如果不好看,就再也不用看科恩兄弟了,根据简介快进到了1小时,确实是非常,非常的无聊,废话太多。这是看的这对导演的第8部作品,没有一个喜欢的,真是浪费了好多时间。
so cool so Coen
没想到科恩兄弟拍出这样的电影,除了荒诞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
冷静的片子,淡定的男主,黑白影像和舒缓的配乐,一切看上去都很享受。如果一口气看完或许感觉会更好
有点闷还有点吓人
本片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别看屌丝平时沉默得像一只羔羊,他要是一出手,就能招招见血。你瞧影片中的这位,借刀杀死了骗子、害死了妻子的情人、逼死了妻子、搞垮了小舅子苦心经营的小生意,还差点上手了一朵小嫩草。但最终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法网虽有疏,但终究不漏。
再也不看科恩的片了
很科恩。各种倒霉的角色,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似乎人生就是莫名其貌和悲惨的。
这片为什么评分这么高?看完电影,又看了影评,还是无法理解
昏昏欲睡。结尾还行。男主角死瞪的大眼珠子与女主角的苦瓜脸。斯嘉丽KJ。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