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名字赢了内容的影片。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u/1167336560我就是这个名字所吸引。
Life as we know It . 这句话就像是一句成长的启迪,只有在我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才能从口中吐出这句话,是有一定生活阅历,达到一定岁数后才能说出的感叹。
生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是材米油盐,是爱情,亲情,工作,烦恼,自控,自由,生活是一盘大杂烩,包罗万象。
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是生活就是由人和情组成。
这部作品是这个导演在停歇一段时间后的重出江湖之作。
虽然我对这个导演的私生活不了解,但是从他为这部影片定下的基调来看,导演明显是经历了一段成长,也许过去他是一个寻求刺激,没有家庭,独我独乐的及时行乐之人。
但是这部影片让人感觉导演已经有了家庭的归宿,更渴望回顾家庭的温暖的平静心态。
只是,我们貌似可以从片子的基调和题目里感受到导演的成长,但导演并没有把他的这种心路历程的成长用更好的方式诠释出来。
整部影片的内容仍然是老掉牙的爱情套路。
用了很多不同人物的琐碎对话来强调生活的本质,也为了怕老套而在一些情节设置上进行剪切和转换。
但反而是这样,有一种情绪无法被调动起来的拖沓感。
感觉片子四平八稳,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生活的状态。
我们原本的生活状态本就是在重复中度过每一天。
但是戏剧不一样。
如果一部片子就像纪录片一下,记录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那不无聊死吗?
总之,有些邻居的对话我着实没有搞懂安排其出现的意义,以至于片子看到最后我就只剩下关注男主角的帅,女主角的胸和婴儿的萌,从最开始就知道这两人会在一起,却没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吸引点让他们彼此相爱,有一点莫名其妙。
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倒霉题材”的书影,但同时,正因为这种故事表现出了人生倒霉的一面,所以反倒能通过细节性的东西打动我们。
没有谁的头顶上永远罩着一块铁打的“幸运布”,指不定活到哪天,倒霉事儿就找上门。
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人人都有个保不齐。
所以说,幸灾乐祸要不得,虽然有时候我们确实或多或少都有不单单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的心理。
没有谁永远倒霉,更没有谁永远幸运。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本来的一面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糟,所以我们总想拥有幸福的生活。
《我们所知道的生活》(life as we know it)这部电影,很可能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的类型,因为剧情实在没什么惊艳之处,平平常常的开头,然后突然来了个倒霉的事故,故事就围绕这个倒霉事故展开。
两个连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单身狗,在事故之后成为故事的主角。
把他们“串起来”的是事故中留下的一个孤儿。
原本有点好友关系的他们,最后通过一些狗血剧情变成了一家人。
当然,结尾还比较感人。
你问我感动之处在哪?
我只能说,正在于“如何成为一家人”。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人,他们原本是“原版家庭”,但过着过着,各自间生出嫉妒和仇恨,甚至血浓于水的关系,最后变成路人,一个不盼一个的好,彼此希望对方倒霉。
还有一些家庭就像一个被打碎的瓷瓶,可是一些碎片总能用到别的地方,这样用“碎片”拼凑出来的瓶子,又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各自之间一开始别扭,慢慢也就适应了彼此。
当然,也有那种拼凑起来的家庭,一开始别扭,到最后还很别扭的,这种按道理说,前世的仇人,今生的仇人,彼此不过来还个账,然后又带着另一种账进入另一个世界,最后留给世界一本“烂账”。
原本没有一点血缘基础,组成一个家庭,最后还能过得开开心心的,这里面隐含着人类的一种“理想”,甚至“奢望”,更是为表现人性的光芒。
谁都知道,人人都喜欢惦记别人的老公、老婆,甚至养孩子都喜欢拿自家的跟别人的比较,“你看人家谁谁谁”,通常就是彼此指责的“标杆”。
但是,惦记别人的老公也好,抑或老婆也罢,甚至羡慕谁家孩子怎么怎么了不起,那毕竟跟你没关系;就算偶尔发生点关系,不但起不到满足虚荣心的作用,反倒能打破原有生活的平衡。
所以,当你能把自己的真当自己的,别人的当成别人的,而在必要时将别人的当成自己的,一切都自自然然,出于真心,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成为传奇。
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人难以做到理想中那么伟大,惦记别人的只为满足一时的心情,而讨厌自己的只因为得来太过容易。
换句话说,就像“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那样,人都是后知后觉的物种,细想起来非常可悲。
这个故事之所以还能受到好评,就在于它的情节不复杂但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人性确很美好。
当刚刚学语的小朋友张嘴叫女主一声“妈妈”的时候,她用事实上的角色表示拒绝,但在孩子连续叫她两次之后,她发现再想拒绝就不大容易了。
这既是母性的伟大之处,也是人性的可爱之处。
平白无故地多个孩子叫你“妈妈”或“爸爸”,按照故事套路,这是那孩子的倒霉,但同时也是你的幸运。
我们用比较迷信的说法,或许那真是上天选择的结果。
你想啊,世界那么大,人类那么多,为什么有些事偏偏发生在你头上?
养活自己的孩子都很难,更别说养活别人的孩子。
再说,谁能保证在养活孩子的过程中不会变心?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动物,己出也好,领养也罢,总会因为一些事情搞得焦头烂额。
这个过程需要付出代价,还要花费心思,所以孩子那句“妈妈”或“爸爸”并不是白叫的。
但是,人类也不该把有关人的那点事全都“上纲上线”。
我们通常说“我的孩子”,云云,其实后来的科学证明,所谓的孩子不过是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新生命,所以但凡雌雄之间发生关系,都会生出那么个“孩子”,人类就是过于把自己当回事,而偏偏在进化过程中又没能甩掉自私自利的天性,所以才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总做比较。
你要静下心来想想,只要跟你长得差不离儿,那好歹也算个生命,是谁的或不是谁的,真有那么重要么?
可是有时候我们心里就是过不去那个坎儿!
假如未来人类遭遇更多的麻烦,谁还能保持镇定,把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切都推给人工智能?
当然可以,但那也就失去了做人的美好。
如果这个故事里的主角选择逃避和放弃,那么后续故事就没有一点吸引力了,就像陈世美抛弃秦香莲母子一样,观众咬牙切齿,但对现实中的人类教育意义并不大,因为多少年来,人世间出了多少陈世美,我想至今没人能算清那笔账。
所以这个看上去不怎样的故事,它感人的地方正在于最后成为一家人的结局。
当然,这一家人并不容易,是通过不少细节故事串起来的,因此结局一定要美好才行。
那或许才是我们所知道的生活。
果然,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至于其他的东西,说穿了,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正如仓央所云,“世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可为了“小事”,我们很多人都忽视了生活。
好吧,这部电影怎么看怎么像电视剧啊,电视剧的情节,电视剧中的演员,除了那个脱下27套礼服的姑娘之外。
我想我找到了Prison break里的Asian特工,Bleep my dad says里的Vince,Yogi bear里的mayor……发现同样是以raising baby作为展开角度的东西,raising hope作为一部电视剧确实有超越这部电影的意义……
两个为了友情互相不感冒的两个人最终也拥有了爱情。
结局还是很完美的。
从天而降的孩子让两个为了友情为孩子付出了责任,当然完美是因为这两个人最后也拥有了爱情。
这是让人欣慰的事情,要不然这种责任或许会成为一种痛苦。
想想,这一切如果是放在国内,那估计没有什么发生的可能,有责任的话孩子只能归属一方,要么结果就是孩子必须由自己有的血缘亲属来抚养。
虽然剧情中父母意外离世、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给挚友的情形在日常生活甚是少见 但也强调了意外之下可托付之人的必要性。
反观自己,虽然不乏好友熟人 但我们的关系间似乎还是隔着些什么离托付后事还有距离。
当下只有和父母是完全信任与依赖的 但还是要明白这种陪伴并非永久。
男女主感情发展线也并不令人意外:从最初的相看两厌、极尽冷言恶语到接受共同生活、抚养孩子的现实,再到感情升温后的兜兜转转。
再次印证日久是可以生情的,尤其是两人之间有孩子这一神奇生物作为羁绊。
也让我开始理解“有孩子的婚姻才是完整的”这一说法,爱情会淡,激情会灭,而共同陪伴爱的结晶成长的过程也是亲情扎根、建立羁绊的过程。
当然,孩子的出现会让二人世界天翻地覆,学习、适应、理解、接受的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尤其在需要为其作出个人牺牲的时候。
个人并不推崇或偏好任何一种选择,只希望那是权衡考虑后作出的最遵从内心的一个。
Because this is life, this is us.Ps: 配乐好听!
Life as we know it ,just live in the way as we know it.What is life , what is fate,what is paradise?We will never know the answer until we truly throw ourselves into it!
电影拍得没什么意思。
纯属消遣,可以一边挂扣扣扯淡,一边观赏。
温馨结局,happy ending,大团圆,冤家宜解不宜结。
没什么主题,无关痛痒。
完全符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主题。
唯一让我思索的就是,Life as we know it这个片名.什么是生活,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该如何生活什么是人生我们怎样才能功德圆满这个电影的片名貌似告诉我,生活,就照我们知道的那样去生活!
活着,伴随着探索。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别人怎么想,除非我们放下姿态去问。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换种活法是不是可行,除非我们真的换一种方式去生活。
仁人生的可能性不是靠臆想就可以搞得清楚,要去实践要去亲力亲为。
看了许多电影但不能说明我就可以使我的生活也充满戏剧化的惊喜,看了许多书也不意味着我了解世界,了解人性。
要去做要去探索,想到做到!
立刻!
马上!
Just do it!不要被束缚住手脚,不要被吓掉魂魄!
Follow your inner voice, just do it!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下午,要说随便找部片子来看,我通常很容易就会选的就是这类片子—— 美国片,轻松、正面、大团圆。
看完不管怎样都皆大欢喜,所以很多优秀而严肃的电影就这样在柜子里越码越高。
不过,这次的经验是,不能连续看两部这样的电影,不然会容易顶着。
这部紧跟着看的是安妮四顿的《Switch》,男女主角尽管不同的drama,最终也殊途同归啦。
静静地看,被两个主人公互相之间情感的变化所吸引。
其实男主一开始就对女主很感兴趣,(肉体的)但被拒绝之后就一直在开她玩笑,像小男生喜欢恶作剧女生一般。
两个人的感情联系是建立在对朋友一家的共同爱护上。
所以最后男主得出结论: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才被挑选为孩子的监护人。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就复杂,他们由外在的载体而逐渐引发出了被隐藏的自我,从而进一步地发现对方的吸引力。
打破保护色,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吧。
导演很用心地用四季来描述生活的变化,人的变化。
只是结尾有点乱了,很推崇中间那段温馨的抚养过程。
很温暖的片子,场景就像一幅幅画,而画中的故事,才是最美的.因为我们就是一家人.大爱那个可爱的娃娃,漂亮的小米粒,可爱,美好.为人父母总不会件容易的事,但最后的最后他们成为了一对好的爸爸妈妈,一对深深爱着对方的人.感觉最后,他就会在家里等她,我所期待的结局,一个温馨的结局.生活从来不会完美无缺的,谁又会尽善尽美?只是有了爱,一切就会不同.所以,我相信,你在那里,一直在那里,等我.想起了我们家可爱的小宝贝
感觉有段时间没看浪漫爱情喜剧了。
现在看的类型也越来越宽泛了,应该算是好事吧。
前几天与笑笑妈讨论时,她说你生活得一定很好或内心足够强大,才能看沉重主题的片子。
一般生活得比较沉重的人都不会看沉重主题的。
Kind of make sense.看来记性还不错,女主角Katherine Heigl演过Ugly Truth,但是Knocked-up和27 Dresses就没印象了。
又看到Josh Duhamel演爱情喜剧,继When in Rome之后。
很多时候,人生是无法规划的吧。
Doctor Sam就是Holly想结婚的那种男人,刚开始有发展的可能性,好友的死,照料宝宝的重任,就把这一切打乱了。
曾经互看不爽的两个人,不得不宽忍对方一起生活。
婚姻不就是这样,需要包容,需要理解。
Just wait for that person to bump into my life.
前戏太长,40分钟才把故事的开始讲完,剧本一点都不丰满,看似新颖其实俗套到不行,笑料不足,倒是典型的美式喜剧套路都有了...
老套,除了老套没有别的。。
看不下去了 so boring!!!!!!
内个啥,精彩都在预告片里。
不能说是什么高品位电影,但是能让我暂时的大脑空白。我喜欢。。。
好喜欢这种有笑有泪的电影!
看的我眼泪花花儿的
总之我最近还是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的。
即使明明猜得到结局,依旧报以温柔的心去看美好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才是看这种chick-flick片的意义,不是吗?其实,豆瓣的电影达人喜欢苛求的不是电影,是自己。
中规中矩。俊男美女,就当看偶像剧好了。以上。
小孩子很卖萌啊~
其實還好了,小溫情 小笑點,一開場就能猜得到的結局。流水綫上又一典型美國輕喜劇。
不及格的流水线
全龄段通杀的片子,烂俗是肯定的,但没办法不喜欢。
为什么总是接这种剧本拍?
Heigl一贯水准,男猪帅得离谱(oh no! 我的口水。。)加上一小萌孩儿,很可爱的片子。
拜托,这种从一开始就知道男女主角会在一起、你却故弄玄虚暧昧不清纠缠不明搞了半天最后还是在一起了的片子,你拍它都不厌倦吗?
2颗星给宝宝,我没看完……不太好看
平庸的作品,杜哈密您今年接了多少片啊。。。
天生一对啊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