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一部风格视角都很独特的二战题材影片。
本片是小说改编,基本遵循了原著风格,波澜不惊地以80多分钟的细腻铺垫,导出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悲剧结尾。
痛苦,谴责,愤怒的泪水不可避免,对二战时期的种种感慨又再一次袭来。
心痛之余,还是想平心静气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用孩子的天真烂漫与战争的丑恶残酷进行对照,从而引起观影人的强烈情感起伏是战争题材影片常用的手法。
在战争的乌烟瘴气中,在人性被扭曲的黑暗岁月里,脆弱的小生命被摧残蹂躏,然后倒在一片泥泞当中,我们可以立刻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而本片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整个故事基本上很明确的展现出一种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映衬的效果。
比如影片开头,金黄色的夕阳洒满柏林街头,小Bruno 和他的小伙伴们双手展开做战斗机状,在行人中穿梭追逐,一幅温馨快乐的场景。
然而观者都看出这其中的用意。
大人们用来制造杀戮的武器在无知的孩子们眼里却是自己玩耍嬉戏的寄托物。
现实世界与童真世界第一次在这里打了照面。
果然,随后镜头就跟着Bruno 的战斗机经过犹太区,我们看见纳粹们驱赶着犹太人上了大卡车。
这卡车要开往哪,我们知道,但Bruno不知道,只是好奇的偏头看了看,然后又飞走了。
之后又有小Bruno将集中营误认为是农场,将狱服认作是条纹睡衣,看过纳粹用来欺瞒民众的谎话连篇的集中营宣传片后,他也信以为真。
就连最后自己被关进了毒气室,都依旧天真的认为他们只是要洗个澡。
每当小Bruno撞见了在现实世界里原本很残酷的东西时,他都无一不把其理解得单纯美好。
再加上小男孩那双湛蓝纯净的大眼睛,以及他的鬼马机智,善良勇敢,无不让观者心生怜爱。
就是这样,用人世间的最美好——童真,与最丑陋——战争,屡次交锋,这样大人的谎言就显得更加荒唐,纳粹的行径更加泯灭人性,战争,也就完全被洗去大人们一心堆砌的各种借口,只是一只野兽,面目狰狞,不堪入目。
在这方面,本片尽心尽力,效果明显,我在观看时的泣不成声,以及观后挥之不去的心痛就足以证明。
然而为何此片却给人一种不够彻底,欠缺说服力的感觉呢?
Bruno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友谊处理的略显仓促,最后Bruno爬进集中营的举动来到有点唐突,以至于有些观者甚至怀疑是不是犹太小孩故意把Bruno骗进去的。
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如果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
原著里大多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影片也有此意。
整部影片弥漫着典型的英国电影的诗意与温和,色调明媚,配乐悠扬。
然而那是战争年代,生活应该是灰白的。
之所以这样拍摄,就是为了体现这是孩子眼里的世界,依然草长莺飞。
这样的基调其实很好。
再看对其他人物的刻画。
本片的配角其实非常出彩,妈妈,爸爸,姐姐,年轻军官,年老的犹太佣人,每一个都是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妈妈虽在最开始采取半逃避态度,但本性善良正直,最后拒绝与残暴同流合污;爸爸是纳粹军官,看似刽子手,但也是身处战争,有自己的无奈;姐姐代表着那个年代被误导的年轻人,是精神控制的受害者;年轻军官虽中纳粹的毒很深,对犹太人及其残暴,但仍旧为了保住自己的父亲而牺牲掉了自己,人性未泯;年老的犹太人不仅代表着被残忍压迫的犹太民族,他在压迫下仍旧保持的善意更是触动人心,意味深长。。。
这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导演可能哪个都不想丢,于是在拍摄中给配角的时间就多了,以至于略显铺垫过长,留给Bruno和犹太男孩的时间就少了,使影片有些头重脚轻,才会让人觉得两个孩子的友情有些牵强,仿佛是为了结局而存在的。
如果让两个孩子的戏份再多一些,着重刻画一下战争的阴霾下儿童的赤诚,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那么结尾部分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
本片的视角原本是孩子的视角,然而当各类配角悉数登场后,导演可能怕观众看不明白,自己的主观刻画多了起来,大人们的举手投足的用意,内心的挣扎和斗争就很明显了。
这样影片看起来就是我们站在外面去看一大家子人的故事,视角就转为了成人。
这可能就是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有些不够彻底不够明确的原因吧。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如果就以Bruno的视角拍,用孩子的双眼注视身边的一切,不做主观刻画修饰,各中滋味观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这份单纯得以最大化体现,让那种草长莺飞延续到最后,那么当结局到来时,童话的粉碎就会来得更震撼。
当然,这只是个人一点愚见,是我理想中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吧。。。
最后还得说,我很欣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处理。
画面先是久久地定格在那道铁门上,然后慢慢的往后拉,我们看到了满地的“条纹睡衣”。
戛然而止。。。
那道门里的惨象我们没有看见,但是门这边的“条纹睡衣”却更加触目惊心。
两个曾穿过条纹睡衣的小男孩,以及那些数不尽的生命,走过那道门就永久地消逝了,只留下满目的“睡衣”默默地躺着,默默地控诉着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荧幕前的我们,此刻的心也被这份无声的控诉撕碎了吧。。。。
非电影专业学生 视听知识浅薄算不上影评 勉强为赏析观后感
剧本:1.人设打磨得仔细。
就Bruno来说,虽是单纯干净的孩提形象,但也未流于平庸,在撒谎出卖Shmuel时也表露出了稍许自私的性格缺陷,让人物更立体真实。
就母亲来说,虽是德国人但导演将力气更多的放在刻画她的慈悲与同理心上,在那个时代能对犹太人说出Thank You的德国人是多么不可置信。
但这位母亲做到了。
-2.各类意象寓意深刻。
(三点举例)①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都是白、灰、蓝,无时无刻不营造出压抑抑郁的低沉氛围;②搬入新家后Bruno蹲在楼梯栅栏边上望向观众,画面陡然如同深陷监狱的蒙冤悲景,暗示了这样一栋房子(希特勒)对生灵的荼毒;③母亲在Bruno向集中营愈来愈接近的情节推动中也日渐消瘦,妆容和衣着是悲剧的预兆,也是母亲心理变化的无声写照。
-3.视角独具匠心。
(两个方面)①人称视角: 一改集中营电影站在犹太人角度叙事的方式,开篇宴会高声希特勒万岁,各类歌颂德意志的海报、广播、授课教程无一不把环境立足于德国之上。
就连揭露者也是德国小孩,但整部影片却实实在在在抨击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丧心病狂。
反视角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讽刺力度更大。
②环境视角: 电影只有最后二十分钟在刻画集中营内样貌,一直把场景放在“家”以及“集中营边缘”,没有直接拍摄集中营内受难者的惨状,连影片中唯一的“毒气室”也没有听到受难者哪怕是一声的哀嚎。
环境视角一直着眼于德国家庭,却无一不牵动着观众对另一边的想象。
-4.营外人竟然羡慕营中人。
-5.老人Pavel在回答Bruno问题时抬起头,眼里泛着泪光。
“我曾经是个医生。
”-6.Shmuel低头的样子占据其很大出镜比例。
---剪辑/摄影:“营救的最后一分钟”在意料之内用了交叉蒙太奇,两条线看似平行其实仍有时间差。
在所有观众都在期待奇迹发生时蒙太奇戛然而止,把赤裸着的现实丢到你脚边。
---配乐:在Bruno打通地道的时候,天空一道轰鸣巨雷炸响,也炸响在每个人的心上。
---演技:Bruno的扮演者好像还获得了什么新人奖吧.. 但让我最为动容的应该是母亲的演技。
她慈悲、无奈、矛盾、忠于祖国、却又信仰良知,她富于母爱又身不由己。
有的话有的感情她无法说出口,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她心理的变化,包括妆容与衣着。
母亲独自一个人荡秋千的景象真的把我震惊到了.. 她仰头闭眼,抻着腿旋转飞翔,看起来是那么享受与自由.. 一位两个小孩的母亲居然只有在荡秋千的时候才是自由的,真的令人怜惜。
那样的场景已经预示着母亲就在崩溃的边缘。
---总结:描写集中营的电影数不胜数,但这一部从各个方面讲都值得一看。
最打动我的两个点,老人抬头时眼里的无声泪光,与母亲在秋千上的自由享受。
-当什么都是新鲜刺激的冒险游戏时,我们透过那双灰蓝色的眼睛窥见淋漓鲜血。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我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现在重新回味起来还是颇有感触。
我们为布鲁诺的死感到悲伤和遗憾,而对犹太男孩,众人却是另外一种态度,有人诧异,有人责骂,还说是他害死布鲁诺的。
我要反驳这一点。
战争是这样,人性也是这样,布鲁诺没有想到令他钦佩的父亲竟然是个杀人不偿命的恶魔,犹太男孩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会被军官们关进黑屋里。
他们只知道我与对方是好朋友,朋友就应该不离不弃。
竟然朋友恳求到营地玩,那就答应他的意愿。
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现实中的世界却是残酷的......
看到影片中纳粹军官们集体观看种族友好短片的时候,我气愤不已。
罪恶滔天的纳粹,在表面上为犹太人做好事,提供食物、住所、娱乐设施给他们,犹太孩子与老人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但真相,却是相反的。
那些幸福的笑容是他们被纳粹逼迫、毒打、残害之下强行演出来的,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忍到最后,谁又知道最终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
纳粹们丑陋的皮囊里充满了兽性的阴霾。
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战争会摧毁房屋、泯灭人性、引来杀戮,而布鲁诺和犹太男孩的童真却可以守住美好的一切。
最后,沉重的铁门紧闭着,铁门里渗透着死亡的气息,一件件条纹睡衣错乱地摊在长椅上,百条生命就此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布鲁诺母亲与犹太人民的眼泪。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2008)9.2200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战争 / 马克·赫尔曼 / 阿萨·巴特菲尔德 维拉·法米加
看完电影真是震撼无比!
真是一部很悲凉很现实的电影!
看完这部片子我真不想说话了!
种族歧视?
同是人类!
何必……如此。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也特别揪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在结合这片子真的是五味杂陈。。。。。。
难受!!!
回归正题,虽然片子中没有直接的战争的场面,但是战争的阴影却无处不在,死死的笼罩着每个人,尤其两个同时8岁的男孩,里面和外面、死亡和阳光!
外面男孩俊朗的外形整洁的衣服,里面男孩羸弱的身体,宽大破损的囚服。
生与死之间的间隔就是一道罪恶的铁丝网!
实在是揪心!!
当我提笔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笔在跪着爬行。
——题记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嗅觉,听觉,以及味觉。
当“犹太”这样聪明的字眼遇上“纳粹”这样血腥的名词时,就淋漓尽致地解释了悲剧的含义,即见证美好的毁灭。
对于离开,布鲁诺并不高兴,并满脸抵制。
可是小孩子的抱怨在溺于兴奋中的大人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告别了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告别了爷爷奶奶学校同学,亲密伙伴。
被孤独侵袭的布鲁诺静静的坐在汽车里。
汽车灰蒙蒙的,车灯照不清前行的方向,同时也迷失了背后的退路。
许是战争的缘故,空气中夹杂着血腥的气息,沉重而浑浊。
这里没有什么学校,父亲请来了家教,少年被迫捧起了《德国三日》,听毫无兴趣的的德意志历史: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希特勒是最伟大的领袖,犹太人是人类的垃圾,忠于希特勒就是爱国的表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小男孩在轮胎做成的秋千上荡着,这个男子,眸子里似乎藏着另一双眼睛,那似乎想把一切看穿的渴望。
然而在战争的阴影下,少年的所有纯粹与心智被强加上大人们的色彩。
大人们用欺骗掩饰最底层的罪恶与可耻,扩散着表层最不切实际的美好,并用命令的口气告诉丰满思想的少年:看!
这就是真相!!!
孩子眼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伟岸挺拔的,孩子们以父亲为傲,内心永存自豪,哪堪半点侮辱。
可孩子们却不知道,那个不会拿别人衣服的军官父亲却以残忍地手枪抢去了无数的生命,用抚摸过自己的宽厚的双手击碎了无数个坚定的梦想,用亲吻过自己的温存的双唇发出了无数个“犹太人,死”的命令。
阳光是不会吝啬的,以宽阔的胸怀温暖着每一寸土地,不管这里是怎样的邪恶,那里又是怎样的肮脏。
和煦的暖阳普照在乡间寂静祥和的大地上,拓出两尊金色的塑像,以及难以忽略的铁丝网。
若时间能够于此戛然而止,一切不复改变。
一切和谐而美好。
阳光仍然,笑容依旧。
晓风拂过,挟去的只是几片碎瓣,几多枯叶,几粒微尘。
而非无数鲜活的生命,滚烫的鲜血。
但二战中的德国怎会容忍时间的停止,对犹太人的追捕和虐杀随着时间快速前进,未曾有过丝毫停顿。
可悲的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竟然在充满了兽性的心里为亲情留有一席,竭力为少年保持一份美好,存住一份纯真。
于是,一个又一个非谎言即隐瞒的具体行动编织的悲剧犹如欲加之罪,总要有人来承受,有人被问责。
太阳终于悄悄地躲起来了。
乌云密布,轰声雷雷。
当德意志的少年和犹太的少年一样时,只有那一刻人性回归本质。
当父亲最终寻找到那间空空如也的牢房时,却连再喊一遍爱子名字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忠于德意志的纳粹军官,只在那一刻才忽地记起了众生平等的天条。
总有那么一扇门,一面向着美好,一面藏着邪恶。
可是,那扇门关着,看不到里面的惨象。
门外也静悄悄的,只留下满目的“睡衣”凌乱地躺着,用最大的咆哮默默地控诉着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眼中的美好也被摧毁得一塌糊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以及孩子们的友谊,只剩下大雨中悲凉哭喊的身影哀嚎着,“像是要呕出自己的灵魂”。
这个编剧手段确实辛辣,不到最后你都能以为自己其实一直在小口小口的吸食着儿童间真挚友谊的甜蜂蜜逛了一下评论区发现很多人会说如果很同情bruno的人需要忏悔,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其实犹太人也很可怜,确实,犹太人遭遇到种族灭绝这事件已经无法用可怜不可怜来形容了。
但看到高赞评论说不觉得bruno是善良的我很困惑,bruno第一主演整部片子下来已经有很多个细节明确体现出这个孩子有多么的善良。
从起初觉得削土豆的人“strange”,直到从秋千上摔下来被救助后和谨慎的医生开起玩笑,一起聊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欺骗母亲给集中营男孩带蛋糕,克服莫大的恐惧依然帮助他寻找爸爸,直到死去。
一刻我都没怀疑过他的善良。
他的善良我猜测有三点第一源自于那些冒险故事的英雄情结,可能他看了一些读物,那些总是以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凝结成的“真善美”灌输给儿童读物。
第二,源自于开场讽刺纳粹战争的grandma,她的立场是很明确的,但是却无力反抗,估计最后也是郁郁而生病。
并且妈妈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非常善良的女人,她会克服洗脑下的偏见和心理阴影对帮助过自己儿子的犹太人说“谢谢”。
也因为得知自己先生的罪行发生争吵感到发指和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有一幕先生想抱着她,妈妈本能的觉得丈夫恶心,大喊着别碰她。
这就已经很完整地展现出妈妈的三观是怎样的。
以至于后续在餐桌上哀求丈夫制止殴打,这都足以体现bruno的母亲一直以来是用一种什么样的三观在构建bruno的三观。
父母真的很爱他,想给他一个很美好的童年,他爸爸曾经对他说,”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可见在父亲家庭观上的构建是完全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但身为军人做的那些事情自己也跟孩子解释不清楚,必然很多恶和丑事情都不会直接展露给他,唯一的一次是在餐桌上用纳粹精神羞辱中尉的父亲,让中尉恼羞成怒发泄在倒酒的犹太医生身上,那一次爸爸没有站起来制止一切,并任由这一切发生。
为此bruno蹲在姐姐的床边哭了好久,这也是bruno进一步认识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观念”,但父母对他是极尽温柔,也是这份爱让他分不清楚或许成年人才知道的危险界限。
第三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一家人在搬家去农场的火车上,姐姐在卧铺上朗读着自己对主的爱,诚心祷告其中有一段祷告词关乎爱和善良,也就是说孩子的心其实是向善的。
但当其时镜头给到了父亲望向女儿祷告时欲言又止的眼神。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来父亲在外的时候是一个军人,军人服从命令,军人接受并执行党的精神残酷洗脑,无条件服从进而洗脑他人。
但是对待家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女儿则是另一幅“家人”而不是“军人”的脸孔。
父亲对家人是真的好,距离也说了是“因为爸爸让我们家人过得很好”。
这里体现出这位德国军官作为一个军人和一个父亲的双重角色下人性复杂的矛盾,折射战争为何残酷,个体都是蝼蚁是零件,成为施暴者的同时也是受害者。
我们观众同情bruno是但凡有一点点善良的人都能共情的事情,一点毛病都没,完全不需要检讨。
作为第一主演的bruno,撑起整部电影的剧情推动,观众跟他互动最多,自然被他打动,对他的感情更直观更真切。
编剧悄无声息的设置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从出场跟小伙伴们在街上假装自己是一只飞机模样般的忘我奔跑,到伤心的与小伙伴们告别,住进新家的孤独,好奇,对探险的热爱,对老师的小叛逆,小调皮都一一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甚至让我们每个人都跟随着bruno的第一视角成为了bruno本人,最后的最后,编剧刻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我们看完再撕毁给我们自己看,仿佛每一个观众都被集中营无助的犹太人“裹挟”走进了毒气室。
最后在一扇门的背后,让我们所有人不得不都去思考一下这madworld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是编剧的手段。
自从你打开这片子的开始,以为是侧面描写战争的甜甜酸酸的小朋友的故事,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一步步给你一糖果喂你一缸的黄振龙,引诱设计你进入思考的“陷阱”。
如果按照《登堂入室》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语录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满分剧本。
没有浪费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丰满,有血有肉,摄影运镜流畅自然,演员演技精湛,服化道逼真自然,这一切的效果就是把观众成功代入画面中跟莎木耳成为好朋友,再换上条纹睡衣,帮他找爸爸。
竟然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从头心痛到尾。
70几分钟时布鲁诺说要挖坑进去,已大概猜到结局,但没想到一切如此直白。
所有的撕心裂肺都在最后一刻爆发。
眼睛泛酸数次,眼泪最终不自觉涌现。
听着片尾曲盯着片尾的cast发呆,此中震撼,太难言说。
孩子的天真最能打动人,但在这部电影里,却仿佛是一直揪着人心,直到最后,再狠狠打碎。
孩子天真的残忍。
孩子逝去的残忍。
母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父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至今看过的最残忍的电影,没有之一。
为战争默哀。
为战争中逝去的人们默哀。
愿人类认清真相。
愿世间永无战争。
刚开始我真的不明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什么意思,直到Bruno和犹太男孩相遇,我隐隐感到不安,Bruno的命运也许会令人感慨,事实证明了我的不安,命运跟Bruno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因此划上了句号,令人扼腕。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Bruno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影片开头有句话“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在当时的环境下,Bruno保持了一颗纯真的心,在他的感知中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但都是美好的,也因此他才和犹太男孩成为好朋友,也才从开始的不喜欢新环境到舍不得离开。
他勇于探险,但外面的世界并非他所感知到的美好,他的探险存在着各种危险的因素,当他为了帮犹太男孩找到父亲而换上集中营里的衣服(他眼中的条纹睡衣)钻进集中营时,也就意味着他的探险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
影片并没有其它二战电影般沉重,却依旧展现了当时的黑暗。
通过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孩子间的友谊弥足珍贵,却依旧无法阻隔二战纳粹对种族屠杀那漫长的黑夜,悲剧性的结局震撼人心。
这是无法令人释怀的玩笑,是个开大了的玩笑,它是对Bruno的玩笑,也是对Bruno父亲的玩笑,更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玩笑。
这个玩笑真的开大了,命运真的不该这样,人性也真的不该这样。
应该反思,理性不应该是黑暗的,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纯真。
从电影的刚开头就运用蒙太奇手法:四个小孩子在街上追跑打闹,分别引出了女士进入豪华的房子、士兵抓人的场面;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蒙太奇手法,当布鲁诺与犹太男孩商量好第二天挖到集中营去,晚上两个人都躺在床上却都睁眼望着天空。
给布鲁诺的近景与面部特写多,他那双蓝眼睛仿佛能说话与思考,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片中也多次通过小男孩眼睛聚精会神的眼神来引出下一个景别。
电影中一个俯拍镜头令我记忆犹新,两个小男孩坐在地上下棋,但他们中间隔着一张通电的铁丝网,布鲁诺穿着衬衫肩带裤、地上绿草油油;集中营里的则穿着“条纹睡衣”、地上荒芜。
可谓最短的距离却隔着最大身份的差异。
电影中的一个相似镜头深深触动了我。
小女孩扔掉的一个个裸露着的洋娃娃,与集中营的囚犯们裸露着惊恐着地挤在那里,却殊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可怕的毒气实验。
电影中也不乏错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姐姐那满墙的贴纸令人汗颜,不应该用一件条纹睡衣去把身份的贵贱分隔开。
整部电影是十分压抑的,只有布鲁诺的时光是快乐自由的,也必须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创作这部电影,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不知道大人们的罪行,也不知道犹太人的痛苦,也正因此最后他会脱下“条纹睡衣”,走入了那个铁门,让人们去反思。
他还小,年少无知,但他又与姐姐不同,没有被错误的教育所误导,因为他认识了那个集中营里的小男孩与在他家削土豆的老人,他觉得犹太人不是老师说的那么恶毒,他们很善良,那个集中营里小男孩吃到食物时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回荡。
记得当布鲁诺问集中营里的小男孩“集中营里的睡衣好拿吗”小男孩告诉他上千套这样的衣服没人拿,与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布鲁诺他们脱下来的睡衣有的挂着,有的扔在地上,形成相呼应。
当我看到快结尾处总觉得那两个小男孩会出来,期待所谓的“圆满结局”,但这个电影却不一样,结尾处犹太人剩下的衣服与那道冰冷的铁门,鸦雀无声的气氛,背景是微弱的大雨瓢泼的嘈杂声,这个长镜头发人深省,安静的让人害怕。
三年前我写下这篇影评时,曾写道:“正是那些穿着“条纹睡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三年后,当我看到《兄弟连》第九集的集中营场景时,我沉默了,我又想起了这篇影评,想起了三年前自己未曾思索便天真写下的那句话。
这一刻,我很愧疚。
于是我将标题加上了引号,算是一种隐喻吧。
那些被迫穿上条纹睡衣的人,他们眼神中所露出的对生的渴望,是最令我动容的。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 去透明的看着世界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给他每天一套可爱又不失庄严的衣服 喏 就象这样 小短西裤 衬衫背心假如我有一个宝贝他一定很爱吃甜食 所以每次他祈求的望向我时 我只能说,only 1 piece假如我有一个宝贝他一定有着爸爸的特征 妈妈的性格 他爱冒险 不爱读书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固定的玩伴 因为这样的快乐 只有童年才有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更喜欢黏着我 虽然他也许最崇敬他的父亲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颗平等的心 这个世界 你我本没有分别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教他担当二字 这是男子汉应该有的 不要推脱 不要逃避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好好爱他 每晚给他读书 看着他入睡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会每天跟他聊天 告诉他一天中发生了什么 WHATEVER 残酷也好 无奈也好 我只希望我的宝贝 能够承受生命中或轻或重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希望每天清晨 阳光洒下的时候 都能看到你可爱的笑脸假如我有一个宝贝我是那么爱你 请你千万不要离开我假如我的宝贝你叫布鲁诺。。。
剧情及其松散,这么高的分我也真的是不懂了,也就一个半小时,看完直接昏睡过去。
看完有种全身发冷的感觉 那个犹太小孩杀死了布鲁诺 虽然不是有意的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故事 布鲁诺永远活在童话里面了 愿他安息
小孩总是交友,大人总是树敌。
这辈子最讨厌的题材TAT
很一般啊
心脏太弱小 不足以承受这一切
是否需要如此直白?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开始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以为结局会是小布鲁诺长大以后像讲故事一样给他的孩子介绍他这位特殊的朋友,不过那样大家都想得到。作者采用了一种“最恶毒”的方法,先描写美好,再把它彻底破坏,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最不该死的人死了,那些刽子手还活着,这种感觉确实深刻入骨。
虽然这部电影排在豆瓣TOP250榜单的第65名,但是我标记了5年却一直没有打开看,因为不忍直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哪怕是如《美丽人生》这样的侧写,也让人感到不适,就如片中男主的妈妈在知道烟囱里的黑烟是什么之后,便开始歇斯底里,在婆婆的葬礼上忍不住要挪开那束鲜花以让婆婆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人性的光芒在这对婆媳身上隐隐地闪耀,但是最为闪耀的还是Bruno,他代所有人问出那个问题:所有的犹太人都是坏人吗?一个犹太人就足以使我们的国家陨落吗?就如一个孩童喝破皇帝的新衣。可在那样的年代里,成年人却甘愿服从一个人的意志,反人性的去灭绝另一个种族。这样的历史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时而闪现,但每一次都带来巨大的灾难。孩童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两个孩子到最后一刻都紧紧牵着彼此的手。Asa的蓝眼睛真是绝了!清澈见底!
这片分这么高完全沾了题材的光,自身素质太平庸了,无非就一个高概念:屠夫的刀砍中的自己的孩子。儿童视角合理化了所有脸谱,也让它止步于套路。
被短评排第一的说中了:当最后黑色大门前的镜头缓慢拉远时,我想到的只有bruno,而shamul呢?这个结局对他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样……我想我这样的恶,即是社会的恶,无力改变,无心改变,无从改变…..只有时刻警示自己,换来些许良知的安慰…却又仍是自顾自的自私的体现….
整部片子的色彩很棒,但剧情做作。最后结局·····
小孩子哪里知道穿上他喜欢的条纹睡衣是人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探险
最后他成为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针对这个题材,不够深刻
三星半吧。这就是活活玩死了。女主角演技很好,应该给她个好剧本。 @2011-03-01 00:14:20
浩劫
一家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富,而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父亲是纳粹军官,但爱自己的家庭,母亲虽是纳粹家属,但还保有基本的良知,姐姐很容易被煽动,弟弟有浓烈的好奇心,大部分时候善良,但也会自私自保。好奇心让布鲁诺保持住了自己的判断,但也让他断送了生命,讽刺。
人在做,天在看!
赤裸裸的玩笑,我是一点都不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