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电影,小演员演得太好了,非常可爱的孩子。
电影很真实,很温情,虽然都是平实的生活场景,没有离奇的剧情,但是处处都让人感动!
开开给爷爷读书,去邻居家看电视,这些场景都很生活化,也很真实。
小演员对心理活动的表现非常到位,哭了好多次,拍戏的时候一定很辛苦,心疼他。
离开小胆儿的那一幕心都要碎了。
爸妈去城里打工,家里由爷爷照顾九岁的开开上学和生活。
开开捡了一只流浪狗,取名叫小胆儿。
小胆儿胆子特别小,平时不敢叫唤,爷爷以为它是哑巴狗。
小胆儿很聪明,开开让干啥小胆儿就干啥,开开走一步它就跟一步,生怕再走丢了。
小胆儿成了开开最好的朋友。
爷爷有肺心病,拖垮了家里的经济,为了吃药,连有线电视费也不交了。
开开放学没事干,爷爷怕开开空虚,就哄着开开念课文。
今天的课念念,昨天的课巩固巩固,明天的课预习预习。
爷爷并不在意开开念得对与错,只要能让开开有事干就行。
开开每次念书的时候,小胆儿就很捧场,坐在爷爷的鞋子上认真地听。
老师开始表扬开开了,说开开的书念得好,作文也写得好,将来一定能考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
开开念书更起劲儿了,念完了课内念课外,念完了岳飞念三国。
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真的太好哭了(´;︵;`)。
真的目前为止我身边都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只是这个爷爷也许更有智慧,这个儿童也更懂事。
那时候我家都没有电话,记得每次跑去别人家接爸妈打来的电话还要疯奔过去。
电影剧情开开妈妈给钱开开的这一幕跟十几年前的我神似,那时候我也是哭的稀里哗啦,我还说我不要钱。
呵呵~回忆有点心疼,反正已成不能改变的事实,真相是我现在已经长大了。
但是我却还是害怕面对未来,也时常怀疑人生的意义。
嘻,当然咯归根结底也是我自己不够勇敢。
小时候是盼望爸妈在身边的,后来盼望着盼望着就变成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了。
开开爷爷虽然很年老了,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很细心耐心和拥有智慧的。
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因为爷爷奶奶的农务繁忙,而被言语上多多少少的不耐心对待。
当然咯,开开自己本身就是很懂事听话的。
但也看过一句话,说每个人内心都是想要往好的方面发展的。
所以,每个孩子应该都能很懂事。
在孩子不能做合适的事情时,也许大人要做的不只是严厉呵斥,更多的应该是究奇根本,并给孩子更多的爱、包容和陪伴,相信他们终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对留守有阴影,长大之后让自己改变看法,告诉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只有自己能够陪伴自己,所以让自己对于所有的别离都不带有任何留恋。
也让自己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想尽一切办法来独自解决各种事情。
呵呵…后来,我也想去看看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了……
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倡导的、公益组织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在生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这是我们可以给予帮助关怀的。
电影里的开开也是留守儿童,可他是个让别人不知道怎么帮助的孩子。
爷爷在世时,早早的学会做家务照顾爷爷,睡前温习功课给爷爷念书听。
爷爷去世后,独自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想爷爷了就对着爷爷的遗照念书,和狗狗“小胆儿”相依为命,不在别人面前哭闹。
他太懂事,懂事的让人心疼。
影片最后,驶离的大巴后座上,开开贴着后车窗向外大声喊:“小胆儿,快点跑”。
大巴越开越快,追车奔跑的小胆儿越来越远,他转脸拉着爸爸的手哭着求爸爸让他回去陪小胆儿,那是会听他倾诉的小伙伴、是难过时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亲人”。
他可以不哭不闹,可以独自坚强,但是不能缺少亲人的陪伴。
与小胆儿的分离让他放声大哭,终于哭的像个孩子。
看到国产片那么高分专门找来看,但真的很失望。
那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本来是很容易让人感动同情的题材,但看到的是全程的强行煽情和尴尬的剧情和对白。
除了爷爷的演技还行,小孩只有哭戏还能看一下,至于父母简直就是群演的水平,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无奈,也感受不到小孩和父母的感情,偏偏还整天念叨想念父母。
还有每次来电话都是他爸爸说话,他妈妈电话里完全没说过话,这是很不正常的,我还以为他妈是哑巴或者单亲家庭,只是导演埋的伏笔,结果后来他妈回到家一说话我差点吧遥控器摔出去。
估计那些好评的也是因为这个题材感同身受吧。
唉·
“我是爷爷带大的孩子,怎么会嫌爷爷脏呢”“爷爷我不是怕死,我这一死,就开开一个人,咋办”这是全剧印象最深的台词,开开虽然是个小孩子,但他懂事得让人心疼,会照顾爷爷会体贴爸妈,只能对着小狗说自己想爸爸妈妈。
最惊讶的是他对生死离别有着敏感的触觉,放学回家不知道爷爷为什么不在哭了,爷爷去吃酒忘记告诉他,见到后又是生气又是庆幸地哭;爷爷煤炭中毒后进院,转头看见医生围着爷爷的床边以为爷爷没了愣住了,知道看到爷爷没事才放肆的痛苦。
这是大部分留守家庭的现状,父母远在外打工,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不舍却无奈。
农村邻居的感情很质朴,经常互相关照,但始终不及亲人更能填补内心的寂寥。
爷爷跟孩子的感情让人羡慕,让人心疼,另一部叫《天堂回信》的电影也是这样,如果家人能一直一直在一起就好了。
因为爸爸妈妈在外工作,一年大概回个五六次,小时候我也算半个留守儿童吧。
爷爷走的时候我哭了三天。
好像因为习俗,关于爷爷东西都不能留,爷爷的样子我渐渐记不清了,想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好害怕真的忘掉,那是把我从小娃娃拉扯大教得那样好的人。
记忆是最不中用的,时间也是,看着可爱的奶奶,疼我的爸爸妈妈一天天变老,好珍惜他们还在的时光,不想再来一次,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我也不贪心,每年的新年愿望都是: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第一幕,在大雾里,开开追爸爸妈妈去城里务工的大巴,哇哇大哭。
开开和小胆儿聊晚上做梦想爸爸妈妈,写了一篇关于朋友——小胆儿的作文,小胆儿为了救爷爷叫出了第一声。
开开念书时,小胆儿叼鞋也坐着听。
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青壮年要打工赚钱,留下老少相依为命。
还好,开开的爷爷懂点文化,让开开念课文,能和开开互动,给开开鼓励,开开得以对学习感兴趣;还好,开开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看不到动画片也不发脾气,还心疼爷爷,学会做饭、学会省钱;还好,开开的爸爸还经常往家里打电话,问开开的学习情况,开开有动力好好学习;还好,开开有小胆儿陪着,开开在守护小胆儿的过程中认识到责任。
爷爷在医院,开开回家拿东西、在山路上飞奔、推开病房的门的那一段,特别触动,还好,爷爷活过来了。
两段有关电视的对话,两段关于爷爷吃药的对话,反应出爷爷和开开心境的变化。
电影中有多个关于开开念书的片段,有爷爷的鼓励,有老师的表扬。
开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小胆儿身上在课堂上开小差,问题回答得让人啼笑皆非;后来,开开爱上读书,也学会了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鼓励;爷爷死后,老师对开开也多有照顾。
妈妈为了赚钱在城市里照顾别人家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被丢在农村。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孩子是需要陪伴、互动、鼓励的,就算爸妈在身边但对孩子不闻不问也是没有用的。
本人现在一贵州寄宿制小学支教,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
这里的孩子一大半是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依旧很少见到父母,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少之又少。
要在当地创造工作机会,吸引务工人员回流,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和父母相处。
山区的孩子散养,身体素质是不错,但是对于学习没有热情、不写作业,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不静下心来学习,他们何时能够走出大山、改变下一代的生活呢。
对他们,有心疼的情绪,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
想多给他们讲点新奇的事物,可是为了拉上这个成绩能富余什么时间。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
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受颇深。
在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多顾虑孩子的感受,这些自己孤单,无依无靠,夜晚睡觉都想着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啊!
看看开开,再想想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开开好得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所处的优越条件,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路开的小学生 他是个山村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去城里打工了 只留下他和爷爷和一条捡来的流浪狗——“小胆儿”相依为命。
故事开头,爷爷每天陪伴开开上学下学,晚上开开给爷爷读书,小狗小胆儿也坐在旁边立着耳朵听着,仿佛能听懂的样子,非常祥和,后来爷爷煤气中毒,出院后不久爷爷就去世了,随着爷爷的去世,开开对父母以及爷爷的思念更加的表现在小胆儿身上,没有人能陪伴开开左右,只有小狗“小胆儿”;一个人,一条狗从此相依为命。
影片最后,父母带开开进了城,开开舍不得小胆儿,小胆儿,同样也舍不得开开,一直在车后大步奔跑着。
这是一部非常用心的好电影,立足现实,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虽然平淡,但很煽情 请备好纸巾,非常感人 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孩子身上,虽然很难让人接受,但这是广大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希望大家能多关心留守儿童,让以后这类现象不再发生。
作为一个90后,农村孩子的90后,留守儿童的90后,和爷爷奶奶长大的90后,有小狗作陪的90后……我眼睛哭肿了,鼻子哭塞了。
幸福、悲伤、快乐、孤独、期望……如此历历在目,如此感同身受。
比他遗憾的,是曾年幼的自己没有他那么懂事。
比他庆幸的,是陪我长大的爷爷奶奶尚在人间。
而我,也未曾离开他们和父母生活。
但对于我来说,他们才是我真实的父母。
每一秒都倍加珍惜、格外小心!
多怕……多怕浪费还能在一起的每一秒,多怕把他们的模样、声音从记忆里弄模糊,多怕我情感、精神寄托的人离我而去!
不敢也不愿想象……
导演的拍摄技巧太难受了,所有台词都要怼在演员脸上拍,无限放大主演们念台词的尴尬感受……然而整体上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故事,有童趣也有无奈……不过结局实在是不能忍,狗子就这么扔了?有必要吗?非得拍成这样?觉得有点无语。
我老了 哭不动了👋
喜欢孩子,喜欢小狗,喜欢爷爷。
什么都挺好,关注留守儿童,小演员表演很精彩,不好的是把小孩塑造的太懂事了,中国版海蒂与爷爷
真实的留守儿童,很久没见这么质朴的电影了。成长意味着告别,开开要告别爷爷,告别小狗,告别故乡,故乡的记忆就像小狗小胆儿追逐的身影,越来越远。
看过
留守儿童的故事(连狗狗演的都本本分分
拍得很垃圾的好片
尬死
题材很难得,浮躁的年代只图圈钱的所谓电影人是不会拍这样质朴、现实又注定没什么商业价值的片子的。但电影的一些细节太过刻意了,处处处心积虑,便让人觉得有些许造作。
太刻意
为什么看这样一部电影😭😭😭😭😭😭😭😭😭😭😭😭😭😭😭😭😭😭😭😭😭😭😭😭😭😭😭😭😭😭😭😭😭😭😭😭😭😭
结尾加一星,被遗弃的狗就跟被遗弃的孩子一样,火车没有狗票,就像城里不好上学、没时间照看、消费高…底层就不该生,社会问题就让社会背锅,个人捎带着被牺牲。拍得有点刻意,对白都像念课文,小孩很会演,狗狗演技最好,老师很漂亮。有点极端和假,但关注留守儿童总归是难得。
原雅轩《念书的孩子》,8/10。每个小时候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都会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煽情尴尬…
更真实更难以止住泪水
里面加了几根刺,刺得人心酸。
尬演
爷爷和开开的故事太暖了,爷爷去世是意料之中,但是开开的懂事确实意料之外。最后几分钟我不禁泪两行,哭得妆都花掉了。爷爷不戳穿的生僻字,既是疼爱也是鼓励,燕子默默的陪伴,也是陪伴和温暖。那个银杏叶掉落的山头,好像我们老家的某个山旮旯地区,貌似现在成为了旅游景区。
傻逼编剧。这剧情就为了让人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