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在电影的结尾,场景回到了电影的开头,一头一尾同一场景,由"伯恩斯坦"来讲述伯恩斯坦的故事到此完结。
“还有任何疑问吗”的台词仿佛在向观众们宣告,叙事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刻该有的默契与安定,对于作为观众的你来说,不应该还有关于电影的任何疑问,因为作为传记片主角的音乐大师伯恩斯坦,已经完全解答给了你。
但想必即便伯恩斯坦的研究专家,在看完该片也不会有全然被解答的感觉,更别说路人,或说压根不在乎或没听过伯恩斯坦其人,更对传记片主角不甚关心的观众。
这其中,移情过多的观众,错误地沉湎于其中,而忽视了这大概只是一个人自己叙述自己,难免其中有诸多不可靠或美化或回避的成分,不能达成所谓“客观”,最终了解的只是虚假的“伯恩斯坦”的可能性;再者,不甚明确的人物剖析,作为传记类型片可能更时髦的所谓“反类型”结构,视作某种罗兰·巴特刺点意义上的后现代神秘,本不需要什么解答,但电影最终,也难以免俗地贴上了一条“若卿夏天无歌可歌于心,则歌休矣”的答案。
而自我解谜的自我解构,让渡了大师的自我定义权,让陈词滥调消失,让预设清醒出梦,走向了传记片直接达到让观众自己构建形象的现实主义神话,最终指向了一出反讽式的“《骂观众》”。
不过,观众们可能都只从一种“空缺”的评判道德立场来看伯恩斯坦吗?
这不禁让人想到更有代表性戏剧性也更有名的高更,作为有妻子有孩子的丈夫和父亲,他坚决地认为家庭和责任是自己伟大艺术家成就之路上的障碍,果断决绝地抛妻弃子,独自一人跑到大溪地进行创作......后人和他自己对此的辩护是,高更做的一切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的行为也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他成功了!
大溪地给与他的灵感,让他的天赋可以展现,让艺术的灵韵通过他的画作来到世界,并为人类的艺术宝库留下了丰硕的遗产。
此时评判的合理性,已经不单单是个道德问题,也是艺术家追求人生理想的问题,更是普通人的艺术追求问题,在高更所作决定的彼时,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所以当然也是取决于运气因素的。
而只摘出道德领域,或在进步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观众们仅仅从伯恩斯坦是不是高更式渣男这个角度上看《音乐大师》,这种双性恋之妻受苦受难的八卦展开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着整套好莱坞式传记片挖掘体系的困窘。
因为忽略无视其中的结构和可能的转换,一旦展开诠释,只能以玄虚的叙述代替具体,直接从现象跳跃到意义。
在电影里这表现为从妄图跳过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莫扎特等等古典乐需要艺术灵韵赏析的显形门槛,而尝试直接在感性上利用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创造一个所谓最佳理解问题的切入角度。
结果是观众充其量只能得到伯恩斯坦其人“性需求上需要男人而在情感上需要女人”这样的排除性批判结论,这显然是好莱坞传统式传记片类型体系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灵韵艺术和复制技术的根本矛盾。
从如此叙述层面的现实主义来看,以伯恩斯坦或菲利希亚任何一方来聚焦这个故事,都会是吃力不讨好或极其流于俗套的流水账式传记。
且作为导演的布莱德利·库珀显然也没有马老师《天堂之日》般的镜头语言风格,来抽离地讲述一段由外部性视角看待的故事,或米老师《莫扎特传》评论音轨式通俗言物志,去喧宾夺主地抢夺历史叙事来讲述故事的能力,而只能把道德运气等复杂的元素排除在叙事领域之外来讲一个面面俱到的多面体平均律人物,希冀着某种“不言自明”的同构性、洞见性(比如双性恋之妻和大师背后的女人、古典音乐的神秘学反应)在好莱坞传记片体系下,来自动构建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神话。
有趣的是,片中唯一展现运气的一次,就是伯恩斯坦在昏暗寝室接到了替补电话的一幕,狂喜之中库珀扮演的伯恩斯坦猛地拉开窗帘,仿佛是神说要有光的启示一样照亮了其光明前途,此刻的场面调度,除了言说音乐即人生的发轫,弦外之音恐怕是某种“金子在哪都要发光”的信念暗示,布莱德利·库珀或许也期望着自己的那束学院肯定之光,只是其平庸,恐怕要令其冲奥之梦再次失望了。
本片在名义上是美国传奇音乐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的传记片,不过,本片几乎没有展现作为音乐家的伯恩斯坦在音乐领域取得的成就,而是将故事的重点聚焦于作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这样的内容安排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整部影片却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且看得人精疲力尽,更糟糕的是,观众们在看完本片之后仍然不太清楚伯恩斯坦是个怎样的音乐大师(Maestro),也并未觉得对伯恩斯坦有了深入的了解,电影中的伯恩斯坦能够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他烟不离手,几乎一直在抽烟,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知道布莱德利·库珀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不知道他想要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难道是想说虽然伦纳德·伯恩斯坦是同性恋,但是他的真爱依然是他的妻子吗?
除此之外,本片的画面形式也略显做作,本片的主体部分是方画幅,而开头和结尾却是正常的16:9的画幅,另一方面,本片的前三分之一(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青年时代)使用了黑白画面,但是后三分之二却变成了彩色画面,这种做法实在是有点刻意并且毫无意义,库珀导演有什么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吗?
Fallen asleep twice on this movie. Terribly vacant. I don't know what or where he is rushing to?Just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in such a pretentious way and crushing anything it might touch you.The best scene goes to Snoopy the ballon floating across the house outside of the window. That is how bad the movie is.Again, Cooper demonstrates to us that he is a terrible actor/director. He has no soul and neither does his movie.
Leonard Berstein 传记片。
我们就像上了发条的一对,尽情地在时间的田野旋转,等待着结束。
画幅与色彩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exactly overused in films these years)Black and white, symphonic and fixed camera close-ups reminds me of Fellini, while amounts of landscape and ethic narratives of ethics reminds of Rohmer.一度认为是歌舞版千年女优,由于莫名其妙的舞蹈与刻意老套的切镜。
同性亲密行为、恋父、同性恋异性恋持有的赤裸男权。
(i do into the scene two man touching foot and smoking)美国二代俄国移民关于名字的困境,但单薄。
“i have sleep with both your parents...” “lonely old queen...”could you guys stop arguing dramatically like this?It's not wrong to be unwilling to face up to your sexuality and selfidentity, but it's very selfish to deliberately reveal and dwell on it in front of your family over and over again. actually this film even kind of stigmatises bisexuality in a way that I can't stand...but, it's obviously the woman is also have a weird mental world who tried to enticing a gay at the first time they met and supposed to a slave of his husband the whole life.honestly, the romantic episode is really gross... i see a selfish and insensitive man with his cancer wife. the way you guys spit and cry is too meticulous to admire your acts. btw i really love your house and scenery outside the window, the forest i wanna live in the rest of my life.如果要讲个人成就,请give audiences more details about it;如果要讲私人生活,也请不要把情节堆砌的cliche看做是一个成熟的叙事结构。
事实证明,两者完成度都很差。
可惜,浪费镜头。
总结起来,水库并非一无是处,但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还远远没达到奥斯卡的水准。
他不值得的任何奖项!!!
不要说童姥了,随便选一个稍微会演戏的女演员都能吊打水库(真的不知道怎么有人夸得下去的... 这部电影这的浪费了童姥的演技!!!
) 导演方面,片子唯一的亮点就是开头的几处转场和一些拍得不错的镜头。
除了流水账问题外,整部片子的割裂感也很严重:伯恩斯坦的艺术家身份被当成了背景板以及书库自恋的表演场地;片子重点刻画的“爱情故事”中间最关键的一环——伯恩斯坦的身份纠结,缺失了!!!
而这一点是推动他跟费利西亚感情进展的主要动力,从开始的“满眼都是你”到最后的“两两相望,唯余失望”的转变是一定要有这一层的解释的。
然而水库就只是草草的描绘了出轨这个现象,并没有挖掘其背后的动机(伯恩斯坦究竟爱谁?
他的最爱是谁?
他的艺术家身份和他的情感观有什么关系?
),你既然都把重点放在了感情线上,你又草草了事,你想干什么???
到演员,水库不是没有演技,但问题是,他只会大开大合的外放型演技(影片当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前半段的笑,但问题是,他就连笑都能表现得很油腻,让人倒胃口...),一到需要表达细腻情感的时候,他就马上“现出原形”,暴露出他不会表达情感的短板(可以看一下他跟孔雀告别的那一段,完全没有演出离别的伤感和不舍,反倒是妄图用尬笑来蒙混过关,戏份少的可怜的孔雀就这么惊鸿一瞥,演技也好过水库)。
反观童姥,她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除了大家有目共睹的结尾抱着女儿哭,说着心目中的小小的愿望的高光时刻;她在前面和妹妹对话,不经意漏出的那种落寞和不甘,以及开头那种“满眼都是你”的怦然心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童姥的眼睛是会说话的!!!
(水库你好好学习一下人家是怎么说话的吧,他是快到结尾的时候才多了那么几个“正常”的镜头!!!
) 最后再吐槽一下这部片子的台词:矫揉造作。
因为水库灾难式的演技,他在荧幕上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油腻自恋狂,因此那些台词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得非常古怪,就像是小孩子偷穿了大人的衣服...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里面娜塔莎对于阿辽沙曾说过类似于“你无法要求他心灵已有的之外的东西”的话。
片中Felicia也有类似的感悟,只是想得不如娜塔莎简单和通透,她以为她能从他那获得的东西已经足够,但岂知此一时彼一时,人会变,想法会变,她可以接受但孩子们有他们的需求。
所以她在病重之后的想法是有说服力的:生而为人要有能共情他人的能力。
开头的引言说“A work of art does not answer questions, it produces them; and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answer."--Leonard Bernstein. 说得倒是挺对的,但我深深怀疑的是,音乐家本来就是偏向感性的创造者,片中呈现出的伯恩斯坦又是一派热闹喧腾,他在另一端如何把弦拉紧从而体现出这种张力。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拍也行。
如果仅仅是展现这人的一生,似乎也没挖掘出什么,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不说俗套吧,但也是有过的没什么特别,要拍也不急在一时。
相比一流的传记片比如奥本海默还差得太远,基本没看到什么存在意义。
这两年尤其对某些电影人产生些奇怪得念头:他们是那么执着地、投入地要挖掘某个人物得深度,或者身先士卒地倡导某种理念或者勇气正义,但对身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无动于衷中,比如俄乌战争。
这就让人对作者得热情与真诚产生别扭得感情,他们所撕心呐喊的那些,眼下并不急迫啊。
演员相对于音乐家通常就要更有规范一些,Felicia也算是个有想法的女性。
让人好奇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她步入中老年之后,看到自己的下一代们各种耍帅卖萌抖机灵,究竟是心中充满了慈爱的喜悦还是不耐烦不动容,尤其是在身体难以负荷的情况下。
如果是前者,是因为亲子关系让她区别对待吗?
有一点值得说一下,但以后再展开吧,就是很多领域大师消失了。
布拉德利库珀是不是在美国观众那里挺有魅力的,好像有这么个印象。
但看他将本来很短得镜头就能交代清楚,但为了让情绪冲上登峰硬是奋力演出了整段指挥,然而有并没有把情绪带动起来,就觉得也挺没必要得。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大艺术家的人生,注定是身边的人或者成为炮灰,或者成为蜡烛,很少能够成为阳光。
这次的作品,各种要素齐备,讲述指挥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一生,但是自己更加关注的是,他这一生到底爱的是谁,是自己的妻子,还是自己的友人…其实如果是多年前自己对于这个话题反应会更加激烈,但是如今自己倒是对于这种话题的中心人物,会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人啊,终究是会变得…有的时候,不做出选择,我们就拥有了最为有利的道德地位,一切的背德感,一切的罪孽,仿佛都是对方的,如果能够哄骗了自己的良心,更加可以高枕无忧…有的时候,如果一生奉献给了更加高层次的存在,那么情感也许从来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个时候,爱的是男人还是女人,也就更加不重要了…有的时候,也是最为沉重的模式,那就是,想要家庭美满外人艳羡,又要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些贪得无厌了呢…总得来说,库珀大帅哥的命题作文,冲着各种学院奖项量身定制的"八股式"作品,虽然画面色彩演技都属于上乘,但是每一种主题都是软绵绵的没有触及核心,不单单是求全责备丢失重点就可以解释的,更多的是没有彻底剖开人物内心去给观众了解的勇气,anyway看到孔雀和库珀两位帅锅的互动戏份,也算是很养眼就是了,个人评分8.6分,推荐指数四星。
《音乐大师》《五月十二月》这两部可是今年奥斯卡大热片。
天呐,明晃晃的当今好莱坞堕落现行。
深柜音乐大师和禁忌师生恋,都有广阔的戏剧空间和解读可能。
而成品是如此平庸,无趣,甚至缺乏基本的解读意图。
在明星的加持,炫目的试听调度后,作为观众我仍是毫无内心波澜以及灵魂启发。
如今的好莱坞空洞如此,2024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了。
这两部都是美国导演的作品。
他们面对"争议性"话题(如今这些话题都快说烂了)怎么还能那么保守,并仍获得了资本和学院的肯定? 我不能理解但大为震撼。
美国电影业离真实生活和艺术探索有多远? 在"娱乐"以外能否坚持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他们多学习欧洲同行吧。
学习片单包括但不限于:《登堂入室》《所言所行》《坠落的审判》《燃烧女子的肖像》《巴黎夜旅人》。
电影描述了音乐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多情的一生,请允许我使用多情来描述这位大师,故事中充斥了大师与众多男男女女的眉目传情,暗生情愫以及众多混乱的情人关系,但这个无法掩饰他音乐上的才华,但电影仿佛又想要表达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多情和才华并存的形象,同时维护他爱护妻子的形象导致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可能这也是导演在开篇所提到的:“艺术不应该回答问题,而是激发问题。
”电影没有对伦纳德.伯恩斯坦多情和才华做出任何评论,仅仅是描述了他的一生,而评价的事情自然会有欣赏艺术的人来评价。
相比较于艺术家的辉煌成就,这类电影往往会更加聚焦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障碍,这是这类电影的常用手法,通过对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窥探进而更加了解艺术家本人,伦纳德.伯恩斯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对于同性的爱慕和对于妻子的不忠都通过影片展示出来了,剧情通过妻子的视角,描绘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走向婚姻,然后出现矛盾和和解的过程,但相比较于其他的类型电影,两人的和解的处理也略显生硬,仅仅通过一场音乐会就和解的场景实在有些令人难以信服。
作为伦纳德.伯恩斯坦的传记电影,伦纳德.伯恩斯坦反而被其妻子的光环所掩盖。
电影采用了很多长镜头,将一些人生经历通过这些长镜头快速的展现出来。
同时电影很多镜头聚焦于人物面部,从而使得观众更加注意演员的表演状态,而凯瑞.穆里根的表演自然也不负众望,在表演科恩的情感上表现的十分优秀,并且充满张力,能够将观众情绪带入到这个故事剧情中,并能够对她的遭遇以及她对纳德.伯恩斯坦的情感有所感触。
其中对于伦纳德.伯恩斯坦情绪爆发的戏尤为精彩,展示了被长期背叛,欺骗后的爆发,在即将走向死亡时两人的情感同样动人。
总体来说电影中同样有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同类型中不算是的上品之作。
但管中窥豹的了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还是值得一看的人物传记电影。
古典音乐与自由恋爱——《音乐大师》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音乐大师》。
片名 Maestro / Bernstein (2023),别名大师风华:真爱乐章 / 伯恩斯坦 / 大师。
在布拉德利·库珀的这部传记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最为传统的叙事方式,导演通过标准传记片的熟悉比喻和线性叙事,讲述了一位定义一代人的艺术创新者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故事。
影片讲述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他的妻子费利西亚·蒙泰莱格雷·科恩·伯恩斯坦(Felicia Montealegre Cohn Bernstein)长达26年的婚姻。
两人之间的爱情、信任、矛盾和分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布拉德利·库珀执导并主演传奇作曲家和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尽管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在情感层面却差了点儿劲。
影片的剧本遵循了一种我们熟悉的叙事方式:事情如此这般发生,接着事情这般如此展开,然后事情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种线性叙事方式,在结构上显得完整,却难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归根结底,这部电影和许多传记片一样,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拍摄目的就是瞄着获奖去的,在展现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的生活时,过于追求表面的呈现,而忽略了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
起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考虑执导这部电影。
在布莱德利·库珀向他展示了《一个明星的诞生》(2018)的早期剪辑版后,斯皮尔伯格在欣赏完这部电影后,走到库珀身边对他说:“你该来执导《音乐大师》。
”最终,斯皮尔伯格执导了《西区故事》(2021),库珀则执导本片。
库珀精彩诠释了伯恩斯坦这一角色,精准捕捉再现了这位音乐天才内心潜藏的偶尔冷酷与深深的苦闷情绪,并将这些情绪投射到他妻子身上。
尤其是,他安抚女儿的场景:面对流言蜚语,库珀竭力向女儿保证一切并非真事。
当女儿表示释然的那一刻,库珀脸庞上悄然闪过的微表情宛如一次内敛的情感爆发。
《音乐大师》另一个优点在于,它大胆而独特地聚焦了那位在时光流转和辉煌事业背后逐渐褪色的女性——菲利西亚·伯恩斯坦。
凯瑞·穆里根赋予菲利西亚坚韧而不凡的生命力,她以个人生活的巨大牺牲默默坚守在家庭与爱情的前线,却在无情的悲剧面前被世人遗忘。
若要说不足之处,就在于对菲利西亚社会活动与政治立场的相对淡化处理。
她不仅是一位反战积极分子,更是对黑豹党抱持同情与支持态度的进步人士,这部分内容在影片中的缺席。
从美学角度来看,《音乐大师》无疑是视觉与听觉均很出色。
电影中的摄影、服装以及制作设计都精妙绝伦,将伯恩斯坦生命中40多年的时代变迁精准地呈现出来。
影片以伯恩斯坦夫妇在1946年的一次聚会上相识作为开端,五年后他们结为夫妻,随后生动描绘了他们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婚姻历程,以及他们在1978年费利西亚去世前的婚姻高潮与低谷。
尽管他们早年的生活是以优雅的黑白影像呈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片的色彩逐渐变得鲜艳且充满颗粒感,这标志着他们关系的成熟与变化,颠覆了人们对一对夫妇“蜜月期”的传统想象。
布莱德利·库珀坦言饰演伦纳德·伯恩斯坦难度很大。
伯恩斯坦作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和指挥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拍摄指挥镜头。
无法做到全部展现,布莱德利·库珀决定专注于一场演出,那便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这一作品,他花费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如何指挥21分的音乐,学习如何在指挥中展现出伯恩斯坦独特的风格与情感。
伯恩斯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那个时代,有时即使拥有如此出色的才华也要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阻碍。
在他结婚之前,伯恩斯坦若想指挥管弦乐队,则被迫改变自己的犹太姓氏,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身份。
此外,伯恩斯坦担任指挥的职位,也需要他过上没有瑕疵的私人生活。
这部电影也印证了一个历史事实:费利西亚·蒙塔莱格雷早已知晓他的性取向,并选择接受这一事实。
尽管伯恩斯坦一生都对男性有着深深的吸引,她仍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共同面对世人的目光与议论。
在他们结婚不久后,费利西亚曾写下一封信,坦然地承认并接受了伯恩斯坦的同性恋身份。
她在信中暗示,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一种特别的安排,给予了伯恩斯坦充分的自由,让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情感与欲望,没有内疚,没有忏悔。
这封信在伯恩斯坦去世后被他们的子女发现的。
在那个时代,双性恋的身份被视为不道德和可耻的。
伯恩斯坦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他还经历过痛苦的“转换疗法”,试图改变自己的性取向。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古典音乐的颂歌,更是对自由恋爱的颂歌。
伦纳德·伯恩斯坦与费利西亚·蒙塔莱格雷之间的情感纽带被刻画得如此动人,它展现了一种超越传统框架、崇尚个人自由的爱情理念。
他们的关系宛如一首未经束缚的交响曲,每个音符都流淌着对彼此无尽的理解与尊重,他们共同演绎了何谓真正的灵魂伴侣。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强加限制对方的人生哲学,携手共舞于人生的广阔舞台。
线性叙事显平淡,人物内心欠雕琢,重现时代之变迁,讨爱与自由边界。
作为人物传记,只是把伯恩斯坦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截取进行拼凑,更多的是布莱德利·库珀利用导演的便利,请来中年男人的女神凯瑞·穆里根,然后便在片中播撒男性荷尔蒙展现个人魅力。
5/10
加一星给我的挚爱凯瑞穆里根,岁月在她脸上雕刻出细腻阴郁的流影,一如无数困囿于时间和疼痛和感情牢笼的病兽
3.5 可能是cooper与穆里根两位演艺生涯的最佳表演。作为对他俩一直无感的人,两次泪点全都因为穆里根演得甚至超越了cooper的剧本。除了编剧导演没有创作出一个好的戏剧之外,(但也可以看)没毛病……我想豆瓣评分这么低,是因为伯恩斯坦几乎是最早被国人熟知的指挥家钢琴家和音乐剧导演,期待太大。我作为在无知地少女时代一度把伯恩斯坦当成最爱钢琴家的人,觉得还行。ps. 第一个镜头一瞬间让我看见了周杰伦……一查,cooper还真也是摩羯……这种只能在自己导演作品里实现表演梦想和秀(致敬)才艺(偶像)的行为模式,让人不得不信星座的邪……
对人物和影片实在爱不起来,但是为Carey Mulligan可以再加一星,完全看不出《promising young woman》的样子。Bradley Cooper的演绎下,伯恩斯坦又自恋又令人讨厌。
伯恩斯坦是集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活动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创作了《西区故事》,热情地向大众普及古典乐,甚至还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古典乐”,被电影冠为“音乐大师 Maestro”,名副其实。作为他的传记电影,导演没有罗列传主的成功场面的影像资料来证明他的才华,而是着重描述男女主间的情谊,一地鸡毛的现实婚姻生活,还有两人面对男主同性恋身份的纠结心态,而音乐元素并非电影描述的重点,似乎只是推动两人关系发展的推手。可能导演是想把传主更多地作为一个“人”而非“指挥家”来刻画吧,正所谓“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
听力受到很大考验
永远没有办法入戏Bradley cooper
6.5分,前段的转场设计确实用心,将男女主的生活与梦想艺术连接在一起,在舞台绽放自己的异彩。可惜后段叙事过于疏散,与前半段的紧凑偏离,使得片子突然就松懈了。那句“你爸妈都被我睡过”确实是个爆炸事件啊!
豆瓣分不能看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所有片子都要特别特别明确呢?
故事太碎了
一部maestro wannabe拍出来的电影的感觉…
评分5.8让人错愕,但也不难理解: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似乎蜻蜓点水而寡淡无味;除黑白镜头的应用,其他乏善可陈,自导自演被骂自恋、爹味和男凝。在充斥着zzzq的时代,不追求伟大、不瞻仰名流、不跟随潮流、不迎合现代性的就会被排挤、被嘲讽。追求确定性、又不求甚解但急功近利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本片满足不了部分人的期望。不愿被定义、贴标签,但却容不得异己。将L.B.的传奇人生拍得黯淡无光,塑造得模糊而矛盾,满足不了某些鉴赏家的味蕾。A work of art doesn't answer questions, it provokes them &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answers.
我疯了我对库珀自己导的电影有期待
2023最后一部电影
教堂那段很出彩,还原度惊人。仿佛看到了伯恩斯坦本人上线。
美国电影应该开一个新genre:用力过猛冲最佳男女演员的假先锋电影
有点难评,只能说他真的太想要了。电影好满,看得好累。每场戏,每个配乐,每帧画面,都在致敬,都要设计,都有寓意,可是别人就能做到捕捉痕迹,自然灵动,Cooper就显得笨拙刻意,毕业设计。后半程重心偏向女主Mulligan,就好很多,但是Cooper还是放不下自恋的光环,无数个长镜头+大特写+oscar baiting的自我独角戏,真是要白眼翻上天。
同样是传记片,怎么和诺兰造原子弹的差距那么大呢?加点戏剧性啊,不要弄的比白开水还平淡,我就不信伯恩斯坦的一生如此寡然无味。
前面黑白摄影和画幅还挺有意思,但杂乱无章到后面就垮掉了。唉,不知道何时能看到Cooper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