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阿胜赶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常用的句式便是“只是……而已嘛,干什么……”,只会怨声载道地说他人的不是而从来不会从自身的原因找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这步田地。
从客观原因找它的问题却从未在主观上反省自律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人生不如意的事实。
凡事意气用事,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发发火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其中一句台词似乎正是对阿胜的概括“大人不懂事,小孩要受罪”,乖巧可爱的儿子成了大人之间游戏的祭品,正如国家之间战争总是百姓遭殃一般弱者总是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无不尊循物竟天泽,适者生存的不二法门,人类社会只是动物世界的拷贝,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自古美人配英雄(如若丈夫懦弱不中用即使拥得佳人归又如何?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水浒》中便能举出最经典的两例忠厚的林冲以及忍气吞声的武大)无不如此。
宇宙的本质似乎便是如此,而人类中的某一部分似乎是一个异数,尽管如此但“只因身在此山”中而同样受制于些法则。
就先到这儿,待续
当看到耳朵上扎着纱布,有明显的血印的郭富城绝望地哭嚎时,我突然觉得自己说不出话来了。
原本以为《父子》会是一部充满艰辛中的温暖,窘迫中的关爱,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相依为命的父子总会相亲相爱地共度的大俗套的片子,结果,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我常常看着那些似乎熟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场景,无法言语。
美丽而自私的妈妈杨采妮无法忍受丈夫的暴戾,粗野,蛮横,以及懒散,而决定和情夫远走高飞。
第一次出走却被聪明的儿子撞破,儿子向当大厨的爸爸告密,于是郭富城回家,将提着皮箱的妻子一顿暴打。
第一次出走夭折了,妈妈的美丽的脸上掠过的无奈与哀伤,还有儿子脸上的惊恐与仓皇,还有爸爸脸上的失望与落寞,让整部戏一开始就充满了压抑感。
郭富城和杨采妮度过了一个温情的夜晚,呵,回光返照般的恩爱。
我不由有点痛恨阿莲的自私,她为什么就可以抛下年幼的儿子和粗野的丈夫不管,只管追求自己的新生?
只是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新生活的权利吧?
虽然她是一名母亲,但是她首先是作为一名需要安稳幸福的生活的女人而存在。
在郭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一场租车旅游时,杨的第二次出走终于成功了。
当兴高采烈的两父子回家时,发现了妈妈留下的只言片语。
暴戾的父亲撕碎了那张纸条,对着儿子破口大骂,不知所措的儿子哭泣着捡起被爸爸撕碎的纸片,哽咽肩头抽动,看到这里我不由屏住了呼吸,生怕郭对准瘦小的儿子又是一顿暴打。
呵,没有暴打,只有无限的绝望。
妈妈出走之后,爸爸变得更加懒散。
儿子没有钱缴校车费,差点被司机赶下了车。
小小的孩子站在司机面前,两只大眼睛透着倔强和无奈,他没说话,也不愿意下车,终于年轻的司机软化,让孩子坐回座位。
短短的几分钟,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心纠葛。
我觉得这位司机也是位很好的演员,他把那种无奈演绎得格外传神。
看到一大一小对峙的情节时,我觉得电影似乎有种让人窒息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影片太过于接近现实吧?
爸爸被逼债,为了躲债,带上儿子到了一个特别廉价的旅馆。
在这里郭邂逅了性感女星林熙蕾扮演的妓女,同是天涯沦落人,郭富城和林熙蕾很快就在一起,不过郭看起来却很抗拒,他似乎还在怀念着杨采妮,只是他需要一场来自女人的慰藉。
看得出来,林饰演的妓女对于这个粗鲁暴躁野蛮懒散除了英俊之外一无是处的潦倒男人有了真的感情,只是这样的感情还不够深刻到让她为他做些什么的地步。
儿子见到了已经嫁给他人的妈咪,只是妈咪已经坏上了别人的孩子。
他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回到爸爸身边,迎接他的还是一顿暴打。
相信善良的女观众们看到这样的镜头时,一定觉得分外揪心吧?
我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了那个瘦弱文静看起来很聪明的小男生,看他挨打总觉得难过,明知是演戏,听到那响亮的巴掌声,只觉分外不忍。
接下去的情节似乎更加不堪。
郭富城饰演的爸爸简直没有一点当爸爸的责任感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良知都在生活的巨大压力前得以泯灭。
他怂恿,教唆,威逼儿子去偷,他一瘸一拐地为儿子望风,听到狗叫声,知道儿子可能被发现,他第一个反应却是落荒而逃。
毫无疑问,他爱他的儿子,只是比起对于自身恶习的种种纵容,这样的爱显得过于浅薄。
我并不恨他做为一名父亲表现出来的不该有的懦弱,只是觉得无限的凉。
也许生活真的会改变人的许多许多吧?
终于在某次偷窃行为中,儿子被发现了,那个气急败坏的男主人对着瘦小的男孩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暴打,让我不由得一阵阵眩晕。
终于儿子被警察带走了,而父亲逃跑了,他甚至没有勇气来和儿子道别。
与此同时,杨采妮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她坐在舒适的沙发里,孩子在她怀里喝奶,有风吹过,窗帘随风轻舞,她的脸上,有心不在焉,和淡淡的忧伤。
也许她想起了boy吧,呵,那个被她抛弃的大儿子。
不是特别明白导演安排这个镜头的涵义,我看到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新生的孩子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吧,不管是对于boy,还是对于父亲来说。
爸爸去儿童院看boy,boy一口咬掉了爸爸的耳朵,抱怨父亲让自己去偷,让自己学坏,电影在这里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一直以来,这个瘦小的男孩对于父亲从来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却在最后关头,有了如此暴力的宣泄。
他爱他的父亲吧?
却又那么得恨他,恨他自身不甘进取之外,却只教他堕落。
在绝望的哭嚎之后,郭富城走向了深潭,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个深一脚浅一脚的落寞的背影。
也许对于这位深度绝望,不懂表达,有很多缺点,很可恨也很可怜的爸爸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吧?
电影中,郭帅哥哭的镜头很多,他强硬地抱住儿子,把儿子粗鲁地按在自己胸前,而自己哽咽得无法言语的镜头尤其打动人,这个男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帅,真不简单。
那天二姐说正是他们的歌陪伴我们长大,而今我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的青春也就剩下可怜的尾巴,似乎即将开始老去,而他们似乎永远年轻。
电影的最后,终于让观众不再感到压抑,而是有了全新的开始。
boy长大了,长成一个英俊而正直的小伙子,他来到当年住过的那个廉价旅馆,赎回了那块他童年时偷来的第一块手表,并把它还给了表的主人,看到他对着白发苍苍的表主人说对不起时,一时竟然有时光倒流的错觉。
长大以后的儿子,看到了一位父亲用脚踏车载着年幼的儿子的场景,想起了自己和爸爸相依为命的那些过往,他和父亲一起坐在水潭边,他和父亲一起去偷东西,他趴在父亲胸前,两个男人一起哭泣......终于,他泪流满面......总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语的爱与哀愁,它总是让人在某个当儿,忽然就泪流满面,即使那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PS:看的电影没有中文配音,更要命的是,竟然没有字幕,我用我的仅听得懂“我,你,哪个,什么,干什么,站在那里,钱......”等粤语单字,要不我想我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我发现自己很有学粤语的天分,呵,要不就是我的读图能力太彪悍了,自恋一把哈。
另外我觉得郭富城的影帝可真是名不虚传,哈,他的表演如此生动传神,以至于我老想起我那喝醉酒就会变得粗鲁不讲道理的亲爱的老哥......
看完了《父子》里郭富城像个傻B一样的演出,专门又找了《搭错车》来看,演父亲哑叔的就是传说中的孙越。
1983年拍的《搭错车》真是单纯,哑叔的隐忍、忠厚,表现得丝丝入扣。
相比之下,同样打亲情牌的《父子》(这部片子跟《搭错车》一块儿提,我都觉得脸红),做作得让人怀疑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都太急功近利,想打动评委拿奖回家胜于一切。
郭富城拼了老命地表现,还是很像一个手舞足蹈的傻B。
话说回来,《父子》里所有的大人都没有小演员吴景滔演得好,大概大人演的,才真的叫“演戏”。
谭家明在访谈里说:“要看就看160分钟的导演版。
”我买的正是这个足本版,放了一个月了都没看——根据以前看到的评论和访谈,我怕我看了会哭。
结果,昨天看完了,既没掉一滴眼泪,也没觉得“沉溺的悲伤”或者“清醒的感动”(导演在片首自吹自擂自摸自慰的话)。
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太差了吧!
第二感觉是,郭富城杨采妮这两口子,真是一对活宝,除了会抛弃孩子,还会什么啊???
关于《父子》的硬伤,PSP之类,好多人都说过了。
我只想从逻辑上说一下。
先说杨采妮扮演的母亲阿莲。
阿莲因对阿胜极度失望而抛家弃子,OK,很正常。
再度结婚的阿莲对儿子阿BOY想念、牵挂,OK,也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自那次和阿BOY见面之后,她居然就再也没有去见过或者找过儿子!
她的新老公不允许?
不像啊。
她和阿BOY见面的时候,中间那位新老公来过电话,阿莲还笑眯眯对着电话讲:“嗯,是的,他到了。
你要是有事就不用回来了。
”挂了电话阿莲还对阿BOY说:“你来和妈妈一起吧。
”可见,在她的新环境里,并没有不允许她拖油瓶的因素。
那么是她不爱儿子?
更不对了。
在牵涉阿莲的所有戏份里,到处都是她如何爱儿子的细节。
她还对秦海璐扮演的阿霞说:“阿BOY跟着阿胜,叫我怎么放心。
”既然不放心,为何一点行动都没有?
现在她有条件有能力了,居然连关心过问一下阿BOY的举动都没有,明知道儿子跟着那不成器的爸爸是不行的,居然也没有想过去争取抚养权?
直到最后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做妈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无论从情的逻辑还是理的逻辑,都说不通。
我不反对电影表现抛弃儿子,可是,也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再说郭富城扮演的父亲阿胜。
这是一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
片首如何不敢剁手指,片尾也就如何不敢投湖自尽。
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湖水,我还在心里说:“去死啊,有本事就去死啊。
”果然,丫没死,他哪有那个胆啊!
这些都不说了,还是说逻辑吧。
他是个厨子,说明他是有手艺的底层人。
他烂赌,所以被妻子抛弃。
OK,没问题。
问题是,他带着阿BOY跑路以后,日子那么艰难,他都不肯去找一份工。
因为他没手艺?
不对呀,他不是炒一手好菜嘛。
因为他怕吃苦?
也不对呀。
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他应该习惯底层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烂赌?
还是不对呀,跑路以后,就没见他赌过啊。
说到赌,阿胜的表现,也不符合一个赌徒的特征。
一个沉溺于赌的人,拿到一分钱都会直扑赌场的。
他去坐邮轮的时候,不是就去赌了嘛。
片首把他说得那么烂赌,他又怎么还会花钱去登报寻妻?
他做了林熙蕾的皮条客之后,拿到的那两千多元佣金,有怎么不会扔进赌场?
这些,影片统统都没反映。
感觉上他好像一天到晚没事干。
各位有没有试过连续三天什么事都不干?
拜托,很无聊的!!!
那种无聊,比死都难受,比烂赌都没劲哪。
还有,他那么爱儿子,穷困潦倒都带着阿BOY,既然如此,被阿BOY咬了一次耳朵之后,就扔下儿子不管啦?
他重新工作之后,难道也不去找儿子吗?
回到前面的问题,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阿BOY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回到正常的生活,自力更生。
既然他都自力更生了,要获得儿子的谅解,不困难吧?
就算他不识字,这个最简单的情分,他不会想不到吧?
猪都知道啊!
更可笑的是,片尾,长大的阿BOY隔着河面看到父亲,他身边的新老婆还挺着大肚子。
这个镜头一点不让人觉得伤感,倒让人觉得,丫的性能力倒是超强啊!
导演为了煽情,没事就让郭富城哭哭啼啼,可是,在这个完全不通的逻辑底下哭,实在是太可笑了。
听说还有人看这个片子看得泪水横流,那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了。
《父子》这个片子,配角好,尤其是林熙蕾;摄影好;小阿BOY演得很好。
真是可惜了,这么些好东西,搁在了一个连故事都说不圆的片子里。
听说郭富城为此成了演技派,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哭得大鼻子通红,也说是超越了以前的演技。
原来,所谓演技就是会哭啊,嘿嘿,这什么逻辑,真他妈没劲。
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马来西亚宁静的小镇,与政治战争无关,纯粹到只剩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电影没有让我感动。
郭天王饰演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悔改,导演决绝得不留一点余地。
所看版本被剪掉了40分钟。
故事的发展有点不自然,感情的迸发也很突兀,林熙蕾更是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但这都没有破坏电影的质感,一如杂志上所说,油画般的质感。
在想父子这个词。
他们从来就不单是语法上的并列关系,是一种一生都改变不了的依附。
子依附父,父依附子,在时光流转里渐渐转换的关联。
当然,这些和电影无关。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开篇即用you are my sunshine定了调子,极暖极冷的红和蓝的水面,不可遏制让人想到新浪潮的文风。
You are my sunshine,典型的jazz&soul,空灵幽怨,和全片有生活质感的叙事很是不协调,也许就是要寻找一种错落感,或者就是一出门就让你看到戴着一顶文人层面的诗意,画面很美。
“一部作品,好与坏,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观众,我只希望您能自戏中找到一些有意义或者难以忘怀的东西。
若本片到最后能令您有所感触,我希望那不是伤感的沉溺,而是清醒的感动。
”如果不说这是主题先行强奸观众的意志,那就是17年未触电的不自信,真不如陈词滥调“献给我的学生”来的真诚。
缺少群众场面的画面调度起来相对易于控制,绘画出质朴纯净的生活空间,边缘人物的疏离感,和环境声的炽热相辅相成,是刻意的,似乎也是必要的。
钢琴和弦乐二重奏明显是要拔高苦难的苦难,苦不到吐胆不方休。
物极必反,好莱坞把这些东西做到头了,到了这里总觉得有点别扭,不信你在有洋乐的段落彻底拉掉音乐,人物的悲情程度会更加牵扯你的心。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可能是导演擅长剪接,影片蒙太奇是“花式杂耍”。
剪接的呈现是本片的最大亮点。
“特写组合”在动态镜头里运用最多,镜头量很大,画面被打得很碎。
例如1,杨采妮第一次私奔未果,城哥在拦截时,用了大量特写,结合跳跃性很强的多种景别来叙事,看似突兀,实则放大了镜头的内在张力,却把人物一触即燃的性格充分的外化,镜头和命运一样是狂躁不安的,缺乏安全感和希望。
例如2,两个激情桥段,除了沿袭贯穿的特写组合风格,更用上了解构的套层关系,把貌合神离的人物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审美上营造出了一种磕磕绊绊的意犹未尽,“刀”光“剑”影中是有快感的。
“情绪空镜”在影片中有点举重若轻,当然李萍屏注入“花样年华”式的闷骚小资必须记下一笔,这些静态的景物空镜除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马来西亚旅游,更让片中暴躁的人物能有一块纯净的自留地,让苦情在特定的瞬间得以沉淀。
据说影片国内6区版被剪的支离破碎不到两小时,笔者有幸看到160分钟的导演完全剪辑版,节奏氛围,于情于景于人都表达了对底层边缘人物的关爱或者批判,但受众是否会获得“伤感的沉溺或者清醒的感动”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是悲情有余,震撼不足,细节处理稍显概念化。
近年来香港电影两极化愈发严重,类型片源源不绝,屡有佳作问世,而伦理片乏善可陈,力作更是凤毛麟角,金马、金像纷纷对《父子》抛了橄榄枝,不得不说是对此类影片的一气召唤,笔者意下“电影以人为本”的一种回归。
近期对这个片有种期待,好像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如此众多好评的,讲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电影了。
金马奖大获全胜,连06年最后一期《看电影.午夜场》都以它做了一期父子影片专题…看完之后觉得还可以,欣赏的倒不是片子本身,而是那种在看完后发人深思的感觉,就像当初看完《见鬼》后一样。
说句实话,虽然谭家明功力恰到火候,连配乐都非常出色,各大主角表演也都是配得上各大奖项,尤其是9岁的吴景滔相当的出彩,那种单纯使得再老练的演技也显得苍白无色。
但是,片子还是让我感到遗憾。
因为,我没有看到期待中的父爱,或者说是渴望中的。
城城的演技又大长,饰演得很成功,但是这个角色却令我失望。
自私,自弃,在债主面前低三下四,把气全出在家人和同样的小人物身上。
在他身上没有看到多少对阿宝的父爱,哪怕是默默的那种。
华语的片子缺乏这样的镜头太久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哪怕用一个小片断来表现一下这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没有它,我怎么也感动不起来.于是想起了老爸,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爱的感触越发的清晰。
小时候老爸对我都挺严厉,在我11岁的时候他就去了外地工作,等他调回来时,我已上了大学。
但是那份爱却一刻也不曾停止,通过电波,通过网络,通过心灵。
大一老爸给我发的第一条短信就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天道酬勤。
现在上了研究生,他还不忘对我的督促。
一个老实又不太善言语的男人永远不可能像女人那样表现出细腻的温柔,他只会用行动去表达那份在乎。
这也许正是父爱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伟大。
而在这部片中,和我一样渴望感受这份爱的阿宝只能在梦中从坐在父亲车后,手拿风车中期许一点,然而,车最后还是倒了...
妈妈因为受不了烂毒的爸爸和毫无保障的家庭,终于狠心抛弃一切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也最终幸福了;爸爸因为妈妈的放弃而变得更加堕落,失业,没钱,被追债,不能回家,而片尾最后爸爸另娶了他人,似乎也过的不错,唯一可怜的是,他们留下的阿宝,那个可怜的孩子……阿宝懂事,谁都喜欢。
可是最终怎么样呢?
他生活没有保障,被校车司机赶下车,被追债人堵门不敢出声,被爸爸逼的去偷东西被打的满脸鲜血,最后进了少管所,等他出来后,父母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而他的未来又在何处呢……妈妈也曾给过爸爸很多次机会,也曾想努力,但最终还是没信心的离开了;爸爸在妈妈离开的一刻努力挽回,抱着妈妈哭,抱着阿宝哭,发自内心的悔恨,可并没有什么行动,被辞工了也不找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亲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
而阿宝呢,他是最无辜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所有的惩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承受了一切,这个家庭的破碎,伤的只有孩子。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拍的更好一些。
从爸爸的角度就显得让人怨恨。
很灰的调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美国片,境遇很相同,可那个孩子因为父亲的不放弃而是幸运的。
阿宝就只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女人幼稚,毁的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幼稚,毁掉的是一个家。
2011.这爹当得……养孩子真的要负起责任啊……责任啊……责任啊……做人,要负起责任啊……
小男生很可爱
阉割版太不给力了
無靈魂之作
穷困中亲情也渐渐淡漠。
谭家明的电影都有美女出没
又名“我的王八蛋父亲”
结尾删掉那部分,就完美了
林熙蕾好美
实在不咋滴。偶们这种俗人无法欣赏
过——表演、情节、导演……
小孩子演的不错
没看懂...
总有些纠结,无法原谅
感觉就像部造作、煽情失败的电视剧,郭富城的表演也是言过其实。
要命的编剧
里面的儿子长得很像我前男友
船戏印象深刻……
郭富城的表演仿佛就在说快来夸我演技好。
笑起来元气好看的杨采妮在本片里,居然是一直皱着眉头,搞的好像是被郭富城买来的外国新娘一样,连想要逃走的自由都没有。郭富城这个烂赌鬼老爸演的也真是,简直就是个躁狂症发作,无缘故就发鬼火打骂儿子老婆,甚至最后还教唆而自己去偷东西,这样的角色还能安排和杨采妮林熙蕾两大女神都有床戏。一看导演原来是谭家明,哎两眼一黑,这故事太过时了,想法过时,拍法也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