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个人觉得满分五颗星的作品其一《冰》多用冷色,一套独特的表现形式,感受到重力在冰球的表现张力十足,独到的力学表现和人物与环境相互融合脱离的画面感,简直太精彩了。
风格有点像第一部中《齐马的作品》。
其二《高草》将油画从画框中请了出来,在高草丛中,在火车上,和平原上迷失的人(想起了《无依之地》),火车上下错站的人(但有时错误的火车却带我们去了正确的方向,不是吗?
)展开的较量。
油画角色面部的表情,比起3D更令我着迷。
一句“别和别人说,说了也没人信”想到了第一部中的《大鱼》。
差一点就五颗星系列《溺毙的巨人》冷静的口述,一段关于溺毙巨人的故事,人们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强大的未知的巨人,从畏惧,远离。
再到试探,最后的破坏,庆祝等等一系列举动,让我想到了破窗定理。
巨人出现之后 人们在海滩看巨人,之后巨人被肢解,巨人散落各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除了男主,他已被遗忘。
似乎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
四颗星的作品有《长生与新生》探讨了一个人类史上的难题,可圈可点。
《救生舱》太空版123木头人 人与人工智能的较量,有点意思。
三颗星的作品有《自助客服》 wo+机器人《沙漠里的斯诺》 游戏宣传片《圣诞满屋》好孩子得礼物 坏孩子被吃掉(想起了《怪兽屋》)总体来说,大体还是有些许失望的,对比第一季,其实最大的失望不是剧情亦或别的,而是形式变得单一了,不再有迥异不同的画风,不再有完全不同的剧情感。
而是更多的3D和太空科幻等。
瑕不掩瑜吧。
J.G.Ballard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 全文译文原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在风暴过后的早晨,一具溺毙的巨人尸体被冲上了城市西北方五英里处的海滩。
它到来的消息首先是由附近一个农民传出,随后被当地报纸的记者和警察证实。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仍然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越来越多返回的目击者证明这个巨人的巨大尺寸,我们的好奇心终于被激起了。
当我们在两点过后不久出发前往海岸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举行研究的图书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
一整天人们接连走出办公室和商店,只因这个巨人的说法在城市中不停流传。
当我们到达海滩上方的沙丘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一大群人,我们可以看到尸体躺在两百码外的浅水中。
对其体型的初始估计似乎被过于夸大了。
当时正值退潮,巨人的身体几乎全部显露在外,但他看起来大概就比一条姥鲨大一点。
他仰面躺着,双臂放在身体两侧,状态沉静,仿佛在湿沙和浅水上睡着了,随着潮水退去,他白皙皮肤的反光也逐渐消失。
在清澈的阳光下,他的身体像海鸟的白色羽毛一样熠熠发光。
我和我的同伴们对这一奇景感到疑惑,又对不满足于同众人浮光掠影地远观,于是从沙丘上走下沙滩。
每个人似乎都不愿意接近这个巨人,但半小时后,两个穿着涉水靴的渔民穿过沙滩走了过去。
当他们微小的身影接近那具躺着的尸体时,看客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喧哗。
这两个人在巨人面前完全 成了侏儒。
虽然他的脚跟部分还埋在沙子中,但他的脚长至少是渔民身高的两倍,我们立即意识到,这个被溺毙的庞然大物的尺寸和重量应该相当于最大的抹香鲸。
三艘捕鱼船已经到达现场,并升起了龙骨,停留在离海岸四分之一里处,船员们从船头远望。
他们的谨慎也使岸上的观众不敢涉水过沙。
大家焦急地从沙丘上走下来,在石滩上等着,渴望近距离观察。
巨人体侧的沙子被冲走了,形成了一个空洞,仿佛这个巨人是从天而降。
两个渔民站在两足形成的巨柱之间,就像在尼罗河上某个寺庙里带着水纹柱子间的游客那样向我们招手。
有那么一会儿,我担心这个巨人只是睡着了,可能会突然翻动躯体,把他的脚后跟并在一起,但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天空,没有在意他脚下那些微不足道的复制品。
然后,渔民们开始绕着尸体转圈,漫步经过长长的白色腿侧。
在暂停检查手仰张着的手指后,他们在手臂和胸部之间不见踪影,然后重新出现,手搭凉棚张望着他那带着古希腊式轮廓的面容。
浅浅的额头、笔直的高鼻梁和卷曲的嘴唇让我想起了一尊普拉克西特列斯的罗马人雕像,而鼻孔间优雅的挺廓则展现出与纪念性雕塑的相似性。
突然间,人群中传来一阵叫喊,一百只手臂指向大海。
我吓了一跳,看到一个渔民已经爬上了巨人的胸膛,现在正在一边漫步一边向岸边挥手。
惊讶和胜利的喧嚷从人群里传出,又很快消弭在了所有人从石滩冲向沙滩踏出的轰响中。
当我们走近那个躺在球场大小的水池中卧着的躯体时,我们兴奋的交谈声又被这个去世巨人的巨大体型化作沉默。
他与海岸成一个小角度,双腿靠近海滩,这种偏向掩盖了他的真实长度。
尽管有两个渔民已经站在他的腹部之上,人群还是围成了一个大圈,三四个人一组,试探性地朝他的手和脚前进。
我和我的同伴们绕过巨人向海那侧,他的臀部和胸部像搁浅的船体一样耸立在我们面前。
他那珍珠色的皮肤由于浸泡在盐水中而膨胀,隐约显出肌肉与筋腱的巨大轮廓。
我们从他的左膝下经过,他的膝盖微微弯曲,潮湿的海草丝丝缕缕地粘在膝盖两侧。
一条松散编织的包巾堪堪披在中腹部,已经被水漂白成了淡黄色,还保有一种纤细的质感。
当在阳光下蒸腾时,布料上传来一股强烈的盐水味,与巨人皮肤甜腻而强烈的气味混在一起。
我们在他肩膀边停下来,仰望着那一动不动的轮廓。
嘴唇微微张开,睁开的眼睛浑浊而凝塞,仿佛注入了某种蓝色的浑浊液体,但鼻孔和眉毛的精致弧度使脸部具有一种华丽的魅力,掩盖了胸部和肩膀所蕴藏的野蛮力量。
耳朵悬在我们头顶半空中,像一个雕出来的门洞。
当我举起手想触摸下垂的耳垂时,有人从额头边缘出现,冲我大喊。
我被这个幽灵吓了一跳,向后退了一步,然后看到一群年轻人已经爬到了脸上,正在互相推搡着在眼眶间打转。
现在,人们爬满了巨人全身,他仰着的手臂提供了两侧的阶梯。
他们从手掌沿着前臂走到肘部,然后爬过隆起的肱二头肌之丘,来到光滑无毛的上半胸处胸肌堆出的行道。
他们从这里又爬到脸上,沿着嘴唇和鼻子牵手漫步,或者从腹部往下爬,去加入那些已经跨过脚踝、正在一双大腿上兜兜转转的人。
我们继续在人群中绕行,并停下来检查那只伸出的右手。
掌心有一小汪水,就像另一个世界的残留物,现在已经被登上手臂的人们踏碎了。
我试图读懂穿过皮肤的掌纹,寻找一些巨人性格的线索,但组织的膨胀几乎已经使它们湮没了,也带走了巨人的身份和他最后悲惨困境的所有痕迹。
手上巨大的肌肉和腕骨似乎否认他们的主人有任何敏感性,但手指的精致弯曲和每个都精心修剪到离甲床六英寸以内的指甲又表现出他有某种精致的气质,能印证这点的是他带有古希腊特征的面容,而现在这副面容上镇民们正像苍蝇一样落足。
一个年轻人甚至站在鼻尖上,两手在身旁晃动,向他的同伴们喊话,但巨人的脸仍然保持着一种厚重的沉静。
回到岸边,我们在石滩上坐下,看着从城里不断赶来的人们。
大约有六七艘渔船聚集在岸边,他们的船员涉水穿过浅水区,仔细观察这个风暴的巨大膺获。
后来,一队警察出现了,他们半心半意地试图封锁海滩,但在走到那个躺着的巨人身边后,这种想法就从他们脑中消失了,而后他们带着疑惑的目光一并离开了。
一小时后,海滩上出现了一千人,其中至少有两百人站在或坐在巨人身上,沿着他的胳膊和腿挤来挤去,或在他的胸部和腹部不停地混战。
一大群年轻人占据了他的头部,在脸颊上互相顶撞,从下巴处的光面上滑落。
两三个人跨坐在鼻子上,另一个人爬进了一个鼻孔,从那里发出像狗一样的吠叫。
当天下午,警察回来了,为大学里的科学专家——大体解剖学和海洋生物学的权威——在人群中开辟了一条道路。
那群年轻人和巨人身上的大多数人都爬了下来,只留下几个顽固的人停留在脚趾尖和额头上。
警察在前面分开围观的群众开路,专家们绕着巨人走了一圈,点着头进行着激烈的磋商。
当他们走到伸出的手旁时,带头的警官要把他们扶到手掌上,但专家们匆忙地拒绝了。
他们回到岸边后,人群又一次爬上了巨人,当我们五点离开时,他们已经完全占据了巨人的身体,像一群密密麻麻的海鸥扑在一条大鱼的尸体上一样,遮掩了手臂和腿部。
三天后,我又去了那片海滩。
我在图书馆的朋友们已经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并委托我继续观察这个巨人并准备一份报告。
也许他们感觉到了我对此次事件的特别兴趣,而我也确实很想回到海滩。
这并不是源自什么恋尸癖,而是对我来说,这个巨人仍然活着,也的确比许多观察他的人更有活力。
我被深深吸引的部分原因是他巨大的体型,他那与我自己的微型肢体完全仿佛的胳膊和腿所占据的巨大空间,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存在本身这一绝对的事实。
无论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这个巨人,不管是死是活,都是绝对存在的,让人看到了一个这个相似绝对的世界,而我们这些海滩上的观众只是不尽完美、微不足道的复制品。
当我到达海滩时,人群明显减少了,大约有两三百人坐在沙滩上,一边野餐,一边看着那些穿过沙滩走来的游客群体。
接连的潮汐把巨人推向更靠岸边的位置,把他的头和肩膀摆向海滩,这样他的体型似乎加倍增大,他巨大的身体使他脚边的渔船相形见绌。
海滩不平坦的地形将他的脊柱顶成了一个轻微的拱形,张开了他的胸部,使头部向后倾斜,迫使他摆出一个更加生动的英雄姿态。
海水浸泡和组织肿胀的综合作用使他的脸看起来更圆润,不那么年轻。
尽管巨大的五官使得我们无法评估这个巨人的年龄和性格,但在我上次来访时,他那那带有古典气息的嘴唇和鼻子表明他曾是一个谨慎谦逊的年轻人。
但现在,他似乎至少已经到了中年早期。
浮肿的脸颊、较厚的鼻子和太阳穴以及变窄的双眼使他看起来有一种养尊处优的成熟感,也还在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日益腐烂。
巨人这种死后加速的人格发展持续吸引着我,仿佛他性格中的潜在因素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足够的动力,从而得以在简短的最后亮相中展现出来。
这标志着巨人开始向那套苛刻的时间系统投降,其余的人类也都在遵守这一系统,而我们有限的生命就像一个支离破碎的漩涡卷起的无数扭曲的涟漪那样,是这个系统的最终产物。
我在巨人头部正对面的石滩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那里我可以看到新来的人和孩子们爬过巨人的腿和胳膊。
在上午的游客中,有一些穿着皮夹克、戴着布帽的人,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着巨人,踱着步子说出他的尺寸,用漂流木的碎片在沙地上进行粗略的计算。
我猜想他们是来自公共工程部门和其他市政机构,无疑是想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巨大的垃圾。
有几个衣着光鲜的人,如马戏团老板之类的,也出现在现场,他们围着这个庞然大物慢慢地走着,双手插在长大衣的口袋里,彼此不说话。
显而易见,即使对他们来说,巨人的体积也太大了。
他们走后,孩子们继续在巨人的胳膊和腿上跑来跑去,年轻人在巨人的脸上互相搏斗,他们脚下的沙迹覆盖了白色的皮肤。
第二天,我特意把参观时间推迟到傍晚,当我到达时,坐在石滩上的人不到五六十个。
巨人被冲到了离海岸更近的地方,现在只在大概七十五码外,他的脚压在一个烂防波堤的护栏上。
岸边更紧实的沙坡使他的身体向大海倾斜,那张伤痕累累的脸以一种几乎是有意识的躲避姿态转开。
我坐在一个大金属绞盘上,这个绞盘被链在一个石滩上的混凝土沉箱上,向下看着这个躺着的人。
他白皙的皮肤现在已经失去了珍珠般的半透明感,上面散布着本应被夜间潮水冲走的脏沙。
手指间布满了大片海草,臀部和膝盖之下的缝隙里有一堆垃圾和海螵蛸。
他的五官也还在不断肿胀,但尽管如此,这个巨人仍然保持着他那宏伟如荷马史诗般的身材。
肩膀的巨大宽度,以及巨大支柱般的手臂和腿部,仍然将这个人物带入了另一个维度,而且这个巨人似乎比之前我脑海中的传统人类大小的肖像更能代表溺水的阿尔戈英雄或奥德赛的英雄之一的真实形象。
我走到沙滩上,在水洼之间走向巨人。
两个小男孩坐在耳廓里,而在远处,一个孤独的青年高高地 伫立在一个脚趾上,在我走近时打量着我。
正如我在推迟到来时所希望的那样,没有其他人注意我,岸上的人仍然蜷缩在他们的大衣下面。
巨人仰卧的右手上覆盖着碎贝壳和沙子,其上有几十个脚印清晰可见。
臀部的圆形体型高高耸立在我面前,遮断了我对大海的所有视线。
我以前注意到的甜腻气味现在更加刺鼻了,看向不透明的皮肤,我可以看到凝固血管呈现出的蜿蜒曲折。
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令人厌恶,这种无休止的蜕变,这种可见的死亡中蕴含的生机,最终给了我踏上他尸体的勇气。
我把突起的拇指当作楼梯扶手,爬到手掌上开始攀登。
皮肤比我想象的要硬,几乎不为我的体重影响。
我很快就爬上了倾斜的前臂和隆起的肱二头肌。
溺毙巨人的脸庞从我右侧迫近,空洞的鼻孔和巨大的脸颊就像哪座怪异的火山。
安全地绕过肩膀,我走到胸前宽阔的行道上,肋骨的骨脊像巨大的椽子一样横在那里。
洁白的皮肤上斑驳着无数脚印留下的深色伤痕,在这些伤痕中,各个脚跟的图案清晰可见。
有人在胸骨的中央建了一个小沙堡,我爬到这个部分被损毁的结构上,让自己能更好地看到脸。
两个孩子现在已经爬上了耳朵,正把自己拉到右边的眼眶里,右边的蓝眼球被一些浑浊液体完全填满,无神地望穿他们的迷你身躯。
从下面斜着看,那张脸不见任何优雅和安详,拉长的嘴和翘起的下巴被其巨大的肌肉支撑着,就像一个巨型沉船的破损船头。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巨人身体最后遭受的极度痛苦,可他对肌肉和组织的崩溃毫无知觉,这也让人痛心。
这个废墟上的人物,像一艘被遗弃的船被扔在空旷的海岸上,几乎听不到海浪的声音,这种绝对的孤立使他的脸变成了一张显示着疲惫和无助的面具。
当我向前走的时候,我的脚陷进了软组织的凹槽里,一阵腥臭的气体从肋骨之间的孔隙中吹出。
我从污浊的空气中退了出来,这些气味还像云一样依旧笼罩着我,我转向大海,想呼入些新鲜空气。
我惊讶地看到,巨人的左手已经被砍掉了。
我困惑地盯着发黑的残肢,而那个孤独的青年则倚靠在一百英尺外的高处上,用血腥的目光审视着我。
这只是一连串掠夺中的第一次。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一直呆在图书馆里,出于某种原因,我不愿意去海边,因为我知道我可能已经目睹了一个华丽的幻觉即将谢幕。
当我下一次穿过沙丘,踏上石滩时,那个巨人离我不过二十码远,由于如此接近粗糙的鹅卵石,所有那些曾经在远观他被海浪冲刷时感受到的魔力都已消失得一干二净。
尽管他体型巨大,但覆盖在他身上的伤痕和泥土使他只是隐约还能看出人形,而他那巨大尺寸只是凸显出他的脆弱性。
他的右手和脚被卸下,拖上斜坡,用车拖走了。
在询问了挤在防波堤边的一小群人后,我知道是一家化肥公司和一家牛食制造商所为。
巨人残存那只脚已被升到空中,大脚趾上固定着一个钢制锚链,显然是在为第二天做准备。
周遭海滩上有几十个工人在忙乱,在手脚被拖走的地方,地面上有深深的车辙。
一股深色咸水从残肢上渗下,染红了沙子和墨鱼的白色身子。
当我走在沙滩上时,我注意到灰色的皮肤上被刻出了一些戏谑口号、纳粹标志和其他标志,仿佛对这个一动不动巨人的残害行为使受压抑的恶意洪流突然之间一泄而出。
其中一只耳朵的耳垂被一根木矛刺穿,胸部中央燃起了一小团火,周围的皮肤都被烧黑。
细小的木灰还飘扬在风中。
一股恶臭笼罩着这具尸体,这是腐烂无法掩饰的标志,它终于赶走了通常聚集在这的年轻人。
我回到石滩上,爬上绞盘。
巨人肿胀的脸颊现在几乎闭上了眼睛,嘴唇向后扯出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曾经笔直的古希腊式鼻子已经被扭曲压扁,被无数的鞋跟踩进了肿胀的脸上。
当我第二天去海滩时,我发现他的头已经被锯掉,几乎是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个星期,我才再次来到海滩,那时,我之前看出的那个人形又消失了。
仔细观察,躺着的胸部和腹部明显像人,但由于每条肢体都被砍掉了,先是膝盖和肘部,然后是肩膀和大腿,尸体就像任何无头的海洋动物——鲸鱼或鲸鲨的尸体。
随着身份的丧失,以及这具尸体上为数不多的个性痕迹的消失,观众们的兴趣也随之消退了,除了一个年老的海滩管理员和坐在承包商小屋门口的看守人之外,前滩已经荒废了。
尸体周围搭起了一个松散的木制脚手架,十几把梯子从上面随风摆动,周围沙地上堆满了一圈圈绳子、长长的金属柄刀和抓钩,卵石上涂着血迹和骨头、皮肤的碎片。
我向看守人点了点头,他在燃烧着的焦炭火炉边沉闷地看着我。
大块鲸脂正在小屋后面的大桶里熬制,周围都弥漫着刺鼻气味。
在一个小吊车的帮助下,两根大腿骨都被移走了,吊车上挂着曾经覆盖在巨人腰部类似纱布的织物,被掏空的窝关节像谷仓门一样敞着。
上臂、领骨和生殖器也同样被取走了。
胸部和腹部剩下的皮肤被用焦油刷划分成平行的条状,前五或六部分被从中腹部削去,露出巨大的肋骨拱部。
当我离开时,一群海鸥从空中飞下来,停在沙滩上,带着凶猛的叫声啄食着染着血肉的沙子。
几个月后,当他出现的消息已经被普遍遗忘后,巨人身体被肢解出的各种碎片开始在城市各处重新出现。
见到的大多是骨头,大概是化肥制造商发现这些骨头太难粉碎了,而且它们的巨大尺寸以及附着在关节上的巨大肌腱和软骨盘都能立即让人识别出它们。
出于某种原因,这些脱离肉体的残肢似乎比它们那臃肿后被截肢的本体更能传达巨人最初的壮丽本质。
当我看着马路对面的肉类市场最大批发商的门脸时,我认出了门口两侧两根巨型大腿骨。
它们高高耸立在搬运工人的头上,就像某种来自原始德鲁伊教的险岩奇石,我突然看到巨人从这些光秃秃的骨头上爬起,大步走过小镇的街道,在回到大海的路上捡回自己散佚的碎片。
几天后,我看到左手肱骨被摆在一个船厂入口处(它的孪生兄弟几年来一直被放在港口主商业码头下面桩基旁的泥土中)。
在同一星期,干尸化的右手在行会的年度庆典上被放在嘉年华花车上展出。
下颌骨不出所料地被送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
头骨的其余部分已经消失了,但可能仍然潜伏在城市的废墟或私人花园里——最近,当我沿河航行时,注意到这个巨人的两根肋骨在水边花园里被摆成了一个装饰性的拱门,可能是被当成了鲸鱼的颚骨。
一大块有印第安人毯那么大、晒得黝黑还有纹身的皮肤,在游乐园附近的一家新奇商店里成了玩偶和面具的背景布,而且我毫不怀疑,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在酒店或高尔夫俱乐部,壁炉上方的墙上会挂着巨人干尸化的鼻子或耳朵。
至于那个巨大的生殖器,它最后落入一个小型马戏团的猎奇博物馆之手,这个马戏团沿着西北海岸线不停往返巡演。
那个曾经雄姿勃发的巨大器官,因其尺寸出奇地大,自己就占据了一个专有的帐篷。
讽刺的是,标签上错把来源写成了鲸鱼,事实上,大多数人,甚至那些在暴风雨后第一批看到他被冲上岸的人,现在如果还记得他,记忆里也只是一头巨大的海兽。
被剥去了全部肉剩下的骨架仍然伫立在海边,泛白的肋骨杂乱无章,像一艘废船的木料。
承包商的小屋、起重机和脚手架已经被拆除,沿着海岸被冲进海湾的沙子已经掩埋了骨盆和骨架。
在冬天,这些高而弯曲的骨头一片荒寂,只被海浪拍打着,但在夏天,它们为厌倦了大海的海鸥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栖息地。
整体上看是拉了,很多都是老的思路没新意,甚至还有一些就是类似于聊斋之类细思恐极的小故事,多一星给特效和画风1 机器人反客为主掌控人类的老调子,科幻都玩烂了,没啥好说的,两星2 家庭移民到冰冻星球如何融入的故事,一上来格局很大,本来可以探讨改造人和非改造人群体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导演用去阐述兄弟情了,弟弟故意崴脚让身为人类的哥哥救了改造人弟弟以方便改造人群体认同哥哥。
三星3 未来世界人都能永生,为了不让人口过多不允许永生者生育,要孩子得放弃永生,再搭配赛博朋克(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观,格局很大。
其实我觉得有点缝合怪,人人都永生了还搁着赛博朋克呢?
贫民都能永生了,那怎么low life呢?
男主是个计生官,处决孩子让他怀疑自己,最后反体制。
属于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
三星给格局4 男主是沙漠星球的永生者,女主属于地球联邦派过来的特工,和反派一样都是为男主的蛋蛋而来。
一个短小精炼的故事,最后场景有点爱死机第一季那味了。
四星5 列车到一个地方必定停下,怪物用光芒诱惑旅客下车查看并吃掉,应该是个聊斋志异一样的故事,多聊几句都欠奉。
二星,一星给画风6 圣诞老人是个怪物。
二星,一星给脑洞7 男主驾驶战机和怪物交战坠机,好在进了星球上的安全屋,结果屋内机器人坏了,想要杀男主。
一星8 巨人死亡之后发生的故事,非常的哲学化,感觉意有所指(比如苏联)。
但是这跟爱死机这个主题不是很搭吧。
四星总而言之,第一季很多作品能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给人与无尽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爱死机的原因,但第二季目前为止并不能看到这样的发挥,十分遗憾。
对于整个第二集,有这一集在,足以弥补其他集的不足,我仍能从这一季看到各种思考,尤其是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其中最为好的就是这第八集,溺水的巨人。
我同班同学是威海人,之前帮他拍摄去过几回。
他家里的各种小玩意都让我称奇,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颗幼年须鲸的头骨。
这块头骨的主人来自于当时威海多条须鲸的集体搁浅,尸体群之多之大,让所有当地人,就像片中开始一样,齐聚滩前,围观,待确定死掉后,大家便开始了集体的狂欢,在鲸鱼身上甚至堆起沙丘。
据说这些鲸鱼在孤独无助的哀歌后,选择搁浅自缢。
他们也如那不可相信的神迹一般,伫立不动,当所有人玩尽兴的时候,政府对于这庞然的神迹想的很多的是如何肢解,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便是,电视直播直接画面。
对于威海人,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环翠山的山火,另一件就是直播肢解过程,如片子里的巨人一样,那硕大神明式的须鲸在几日后开始出现尸斑,身体也开始发胀,记者当时可能也并不知道什么是尸爆,就近距离拍摄,工人们手持电锯,从鳍腹开始切割,瞬间鲸鱼发生了尸爆,血浆肉沫横飞,这些镜头都被我年岁还尚小的同学看到,后来也讲给了我们。
再后来,他父亲把其中一只小须鲸的头骨带回了家,悬挂于门口,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头骨时,我被震撼至今,我总是幻想他曾经的体魄,这种离我遥远不可思议的神造之物,再后来看捕鲸男孩中,其海报就是立着的须鲸头骨。
我一直也想买一颗这样的头骨。
因为之前我对于骨头有莫名的好奇,比如我的一个阿姨,专门收集各种骨头。
小到翠鸟骨大到鲸骨。
我也有一样的癖好,曾经上大学时,我几个哥们儿去甘肃拍戏,拿回块还带毛皮的羊头骨,就一直扔在我宿舍门口。
我也颇喜欢狼牙,我的一个蒙族朋友曾告诫我,不能把兽齿悬至脖间。
我曾不觉得是什么,只觉得那是他们腾格里的说法,而我并不必信这些。
当看到巨人的各处被悬在各处,往日英姿的身躯,甚至阳具被储存起来被福尔马林浸泡,让我想起这种种。
再后来我们又去了威海拍戏,在荣成有个海滩,我们刚去的时候有一只被前年台风入境吹上岸的巨轮,因为把他扶正推进海里,甚至比重建都贵,所以政府选择了肢解,第一次见他,他已经被割了一半,大家拿着零部件卖废弃金属。
虽然只剩一半,就犹如巨人庞大身躯已被肢解半数,他还是极为宏大。
我还是那么渺小,再后来因为疫情隔了小半年才又去威海,正式和同学拍戏,那巨轮。
只剩一些残骸。
就如片子里巨人那仅剩的滩边骸骨,据说不久后就要彻底拆除。
看着那散落于海的零部件,我一直都在想时间对于神迹的摧毁。
任何宏大磅礴也逃不过时间的迷局。
”爱,死亡和机器人“这三个普适✖️未来的主题就像是有某种魔力,把这些短片引向了一个共同的内核——恐惧。
以下以人类群体的视角深度解析爱死机第二季八个短片中每一集的深层恐惧。
(剧透预警)1.《自动化客服》:被垄断的生活故事的发生在一座名为“日落之城”的老人城。
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全部是垂暮之年的老人。
好在这里配备了一批高度分工的机器人,它们使老人们的生活非常惬意。
然而,这种机器人创造的美好生活图景没持续多久,便发生了惨烈的射击场面——扫地机器人开始展开对室内一切生命的无差别杀戮。
起因很简单,扫地机器人因为嫉妒女主人Jeanette和宠物狗的亲密,启动了原本为杀死有害生物设计“清除模式”。
在击杀了浴缸后的金鱼之后,继续对室内生物的无差别袭击。
眼看着剧情径直滑向了智能机器人反杀人类的老套设定时,爱死机系列必备的反转来了。
Jeanette拨打了机器人的客服电话。
这时,故事中真正的反派——“自动化客服”才登上舞台。
在被告知人工客服需要等待6小时14分钟之后,Jeanette无奈选择了自动化客服。
一面是扫地机器人的疯狂扫射,一面是自动化客服不慌不忙地指导Jeanette把物品,甚至宠物投喂给机器人。
Jeanette被逐渐逼到崩溃,好在有邻居帮忙,才在搏斗后侥幸制服机器人。
到这里Jeanette的困境结束了吗?
不,这才刚刚开始。
自动化客服告诉Jeanette,机器人已经将她的信息传给了每个正在运转的机器人。
它们已经开始不停的追杀她,直至她的DNA从地球表面彻底清除。
她只能四处逃亡,除非购买一块机器人休战区的地产。
此时的Jeanette已经忍无可忍,她扔掉无线耳机,把自动化客服的威胁远远仍在脑后。
无线耳机被尾随而至的机器人碾得粉碎。
而Jeanette头也不回地逃离了这座日落之城。
《自动化客服》这个故事看似花了大量篇幅在Jeanette和扫地机器人的打斗上,实际上真正的反派一直藏在耳机里,也就是片名中所说的“自动化客服”。
如果影片的主旨是影射客服电话的低效与套路,那么这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2005年的春晚上的相声《咨询热线》就讽刺过这样的现象。
其实,《自动化客服》的主旨表达还远不止于此。
我们刚刚说过,Jeanette的困境从制服机器人之后才刚刚开始。
她要反抗地不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所有机器人背后的巨大力量。
耳机里的客服控制她的思想,而后面追赶的机器人逼迫她不得不按照客服的指示进行新的消费。
从结尾的画面看,日落之城里所有的机器人都参与到了追杀Jeanette的队伍中,连片头出现过的遛狗机器人都不例外。
在这座日落之城中,居民对于机器人已经产生了高度的依赖。
而机器人产业早已被垄断,所有的机器人都受自动化的系统的统一调配。
在这一套规则中,任何一个像Jeanette一样的用户都无法做出自主的选择,他们只能在被垄断的市场中任凭摆布。
通过寡头垄断而获得行业话语权的例子在现在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早已遍地开花,在美国更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
即便有反垄断法的控制,个人的用户仍然难以避免地成为弱势的一方。
虽然被机器人追杀的恐惧还比较遥远,但是被APP“宰割”的现象近在眼前。
到了那时,我们又能如何逃离日落之城呢?
2.《冰》:科技带来的新隔阂《冰》的故事回归了家庭和社会认同的话题。
短片使用了大量的对比色,用色调给故事带来强烈的未来感。
兄弟二人中的哥哥Sedgwick是一百光年内唯一没有被改造的人。
因为没有被改造过,所以Sedgwick能力上弱于改造人,他一向为此感到自卑,也无法融入改造人的群体。
弟弟Fletcher作为“正常”的改造人,他为了将哥哥带入改造人的群体,带着他和朋友们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去冰面上看鲸鱼破冰而起的时刻。
鲸鱼为了呼吸会不断撞破冰层,这个过程至少七次,而改造人的乐趣就在于逃离这一次次毁灭性的撞击。
弟弟Fletcher在逃离的过程中被鲸鱼溅起的冰锥刺伤,但是他的改造人朋友们只顾自己逃离,只有各方面能力都不如改造人的哥哥Sedgwick把弟弟背起来,艰难地逃离了危险区。
众人在安全着陆后并没有把刚才的危险情景放在心上,哥哥也发现弟弟的脚也早已恢复了正常。
这个情节的设置有人解读为弟弟从来没有伤到,而是为了让哥哥拾起信心而故意装受伤。
其实在影片中有特意刻画弟弟受伤后的痛苦神情,由此看来兄弟情并不是这一段想表现的重点。
在发现弟弟受伤后很快健步如飞的时候,哥哥神情中闪过了一丝落寞。
由此看来,弟弟确实受伤了,但是改造人的优势让他拥有快速复原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看冰鲸这种极其危险的行为是改造人专属的娱乐活动。
这种能力上的悬殊呼应了短片开头父母提到的哥哥没有朋友。
在科技带来的新隔阂中,非改造人和改造人之间的有着一层厚厚的冰层,而撞破这个冰层绝非易事。
鲸鱼为了呼吸而对冰层的撞击可以理解成哥哥撞破科技隔阂的努力,只不过,这个过程要比鲸鱼撞冰还要困难的多。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融合困难一直是人类的难题,之前难以解决的种族,宗教等问题已经和人类缠斗了千百年。
随着科技对人类功能的加强,赛博朋克不可避免地走进现实。
人们可能从基因层面就产生了巨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为人们之间筑就的坚冰远比之前遇到的差异性隔阂更加严峻。
很难想象,这又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3.《击杀小队》:被科技绝育《击杀小队》(Pop squad)改编自Paolo Bacigalupi的同名小说。
在这个故事的语境中,“pop”被赋予了“击杀儿童”的含义。
从名称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探讨的大主题为生育,未来感设定是人类已经掌握了长生不老的技术,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
这随之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控制人口。
没有人死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不能有人出生。
为了现有人类生存质量的保证,就必须禁止一切的生育行为。
影片男主Briggs所在击杀小队的指责,便是杀死一切偷偷生下来的孩子。
长生不老的代价是不能生育,这个逻辑没有任何的问题。
然而问题是,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对此Briggs也充满置疑。
Briggs对女友Alice说,我们如果不是长生不老,我一定会娶你。
Alice回应他,如果我们不是长生不老,我希望怀上你的孩子。
在短暂地迟疑后,Briggs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
他以恐龙玩具为线索,找到了一个被藏起来的小女孩。
这一个故事的结局没有再反转,正如观众料到的那样。
Briggs被女孩的天真感化,他选择留下女孩并且保护她。
但是留下女孩本质上违法了自然规律,所以他的结局也只能是和击杀小队的队员互杀身亡。
这个短片在情节上比较平淡,但是胜在被科技绝育的设定。
在向前或者向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长生不老都是无数人类的追求。
这个短片发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所有人类都实现了长生不老,那么意味着什么。
短片给出的设想是高度发达但是死气沉沉的世界,弥漫着杀死儿童和孩子被杀的恐惧。
那么,人类的生育权又是被谁剥夺了呢?
4.《沙漠中的斯诺》:永恒的孤独《沙漠中的斯诺》同样探讨了永生的问题,但是和《击杀小队》不同,这个故事不是群体永生,而是个体永生。
Snow是一个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而实现永生的人类。
123年前,他的妻子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老去而丈夫没有老去的事实而自杀。
他一个人生活在山洞里,偶尔下山购买高度稀缺的物资草莓,和希望用他身体作研究的势力搏斗。
也许是要平衡系列短片过于压抑的气氛,这个故事的留给了观众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结局。
作为永生人的Snow遇到了赛博朋克人Hirald。
她因为很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肉体换成了金属陶瓷制成,但是仍然拥有脊柱,神经组织和人的大脑。
两个因为永生而孤独的人,成了彼此的慰藉。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击杀小队》讲述了群体永生带来的生育问题,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个体永生带来的孤独问题。
永生人的伴侣和亲人都终究会离他而去。
山洞中永恒的孤独,究竟是幸运还是虚无呢?
5.《高草丛》:车轮下的幽灵《高草丛》是一个看似志怪但实际上有很强隐喻的故事。
火车在夜晚的荒野中失去动力,临时停车。
男主下车抽烟时被一些幽幽的磷火所吸引。
在好奇的驱使下,他一步步走进草原的深处。
在一人高的草丛里,无数磷火在闪闪发光。
突然,一个个人型的怪物从土壤中钻出来,一时间浩浩荡荡,布满整个草丛,并朝着男主聚集。
在慌忙之中男主早已迷失在高草丛中。
好在此时列车员救下了他并用火将怪物驱走。
惊魂初定的男主急切地想知道那是什么,列车员告诉他,他认为他们曾经是人类。
火车一到这里便经常失去动力,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完整,惊险,刺激,就像一个普通的冒险故事。
但是如果关注到了短片开头的这一处报纸特写,就会发现故事似乎另有隐喻。
报纸的标题赫然写着:“西海岸商业欣欣向荣”。
这个标题顿时把故事背景拉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年代。
而电影中的意象火车也有了重要的意义。
19世纪中期,与外界隔绝是西部城市在发展初期的最大障碍。
一场浩浩荡荡的铁路建设运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随之带来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卷入了奔腾向前的车轮。
“他们不喜欢火,他们一点都不喜欢。
“他们是谁?
火代表什么?
他们是印第安人吗?
那些因为反对修建铁路伏击在西海岸铁路旁草丛中,又被剿灭在草丛中的印第安人。
他们是华工吗?
那些被不稳定烈性炸药炸死的,长眠在内华达山脉中的越洋华工。
火代表的又是什么?
不容分说的热兵器?
滚滚向前工业化进程?
还是对金钱的永不停止的追求?
短片没有挑明,只是提起这个话题,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6.《整个房子》:走钢丝的乖孩子这是一个把主旨凝聚在最后一幕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静谧的圣诞夜。
姐弟俩期待着圣诞老人带来礼物。
可是“圣诞老人”的样子把他们吓坏了。
更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圣诞老人”在确认他们是好孩子之后才把礼物拿出来。
结尾姐姐问了弟弟一个问题:那如果我们不是好孩子会怎样呢?
这个短片的解读角度十分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从头至尾,姐弟俩父母的形象都没有出现。
结合最后一句分析,不妨把怪物理解为父母。
如果孩子是个“好”孩子,父母会送上心仪的礼物,那么如果不是呢?
会被“吃掉”吗?
7.《生活之笼》:自我隔离这是一部展现CGI技术的缩减版大片,太空,枪战,与机器人的搏斗场面一应俱全。
主角Terence的太空战舰受损后,坠落在一片荒凉的星球上。
幸运的是,他发现了一个避难所,并在这里等待救援。
避难所中的机器人出现了故障,对Terence展开了袭击(貌似和第一集的剧情有点眼熟)。
发现机器人的程序漏洞后,Terence消灭了机器人。
在故事的最后,Terence为自己注射了医疗针剂。
这个故事场面制作宏大,但是剧情很简单。
主角Terence面临的处境,倒有些像疫情笼罩下的自我隔离,自我抗争和疗愈的过程。
避难所则是人们在与病毒抗争时的孤岛,救援只能辅助,而真正的敌人需要自身去击败。
8.《溺水的巨人》:人性之恶与群体性遗忘这是一个借科学家Steven之口娓娓道来的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荒诞的设定,但是荒诞下映射着真实。
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巨人的尸体搁浅在海岸上,成为了村庄的一大盛事。
人们肆无忌惮的探索着这个巨大的身躯。
起初,只是在上面跳舞,游乐。
后来随着尸体的腐化,人们开始在上面涂抹各种文字,标语,涂鸦。
可能是照顾视觉观感的原因,影片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比起原著小说更为节制。
原著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我注意到一些戏谑的口号、纳粹标志和其他标志被切入灰色的皮肤,似乎对这个一动不动的巨人的残害突然释放了大量压抑的怨恨。
其中一只耳朵的耳垂被木矛刺穿,胸部中央燃起了一团小火,把周围的皮肤熏黑。
细密的木灰还在被风吹散。
——译自J.G.Ballard The Drowned Gaint这种对其他人类躯体肆无忌惮的破坏并不是绝对的荒诞。
1974年,“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创作了她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节奏0》。
在这个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麻醉了自己,给观众用桌上的七十二种道具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权利。
人们开始是试探,然后剪碎衣服,口红涂抹,划破皮肤,直至用枪抵住她的头部因而被迫终止活动。
影片中的巨人的尸体无疑是一个巨型的任人宰割的“玛丽娜”。
人们内心积压的恶肆无忌惮地的被点燃,被释放。
最后,像影片结尾的残骸一样,被群体性的遗忘。
影片结尾借科学家Steven之口设想了巨人复活的场景,他大步走在街道中,拾起自己的碎片,然后重回海洋。
巨人的尸体所代表的意象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被遗忘的历史,被遗忘的迫害,被遗忘的不公等等。
不该被遗忘的它们终究会重见天日,以完整的姿态被重新唤起。
以上,欢迎交流更多解读。
发布于刚刚
溺死的巨人The Drowned Giant前一晚下了场大暴雨,所以当地的渔夫发现它并把消息传到镇上时已经是傍午了。
There had been a big storm the night before. And so, it was late morning before the town heard the first news of the arrival after it had been spotted by local fishermen.作为科学家,我和我的同事对最初的报道自然是不以为意,以为只是夸张或者光线错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目击者从海滩回来,我们终于决定亲自调查一番。
Being scientists, my colleagues and I, of course, discounted the first reports as exaggerations or a trick of the light. But as ever more eyewitnesses returned from the beach, we finally decided to investigate for ourselves.他起码有60吨,我猜将近80,光骨头就得30吨。
他巨大的面部比例,让我们无法判断巨人的年龄,但其古典的嘴巴和鼻子,表明他曾经是个谨慎谦虚的年轻人。
He must displace at least 60 tons. I'd say closer to 80. The bones alone must weigh 30 tons. The vast proportions of his features made it impossible to assess the age of the giant, but his classically modeled mouth and nose suggest he had been a young man of discreet and modest temper.这是一张贵气的面孔 华贵而富有魅力与其巨大体型所蕴含的蛮力不符。
他荷马史诗般的俊美体型,更接近真实版的阿尔戈号溺水船员或者奥德赛英雄,而不是我此前见过的那种等身人体雕塑。
It was a noble face, possessed of an ornate charm that belied the brutish power of the giant's physique. His magnificent Homeric stature offered a more authentic example of a drowned Argonaut or a hero from The Odyssey than the conventional human-sized portraitspreviously in my mind.令我着迷的,不仅是他巨大的身形,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确凿无疑的存在本身。
不管我们生命中还有其他什么不确定,这个巨人,是绝对存在的,让我们一瞥一个与我们类似的世界。
在那里,我们这些海滩上的观望者,不过是不完美而弱小的复制品。
What I found so fascinating was partly his immense scale, of course, but above all, it was simply the categorical fact of his existence. Whatever else in our lives might be open to doubt, this giant existed in an absolute sense... providing us a glimpse into a world of similar absolutes in which we spectators on the beach were such imperfect and puny copies.从远处看,他好像不过是睡着了,随时可能拍拍脚,碾碎围在他身边的微型翻版。
From a distance, it looked as if he was merely asleep and could, at any moment, clap his heels together and crush the miniscule replicas of himself that swarmed around him.但随时间流逝,巨人施下的魔咒开始失去效力。
But as time passed, the magical spell cast by the giant began to dissipate.三天后,我才再次前往海滩。
因为感觉到我对巨人有特别的兴趣,我在学院的同事便把观察巨人的任务交给了我。
这并没什么病态的,因为可以说对我而言巨人还活着。
事实上,比我身边的很多人还鲜活。
Three days passed before my next visit to the beach. Sensing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giant, my associates at the institute delegated the task of keeping the giant under observation to me. There was nothing morbid about this because, for all intents, the giant was still alive for me. Indeed, more alive than many of the people around me. 次日,我有意直到下午才过去,希望那时海滩上人会少点。
The following day, I deliberately postponed my visit until late afternoon, hoping that I'd find fewer people on the beach.因长时间泡在海里,再加上他组织的肿大,他的脸显得老了些,他的脸现在有种吃得很饱的涨感,这预示了即将到来的腐败,他自此开始向统领一切的时间体系投降,其余人类也难以幸免。
Prolonged immersion in seawater and the tumefaction of his tissues had given the face a less youthful look. His features now had an appearance of well-fed maturity, hinting at the growing corruption to come.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surrender to that all-demanding system of time, in which the rest of humanity found itself.不管看上去多令人反感,这不断的蜕变,这可见的死亡进程,让我终于有了勇气踏足他的尸体。
However repellent it may seem, this ceaseless metamorphosis, this visible life-in-death, is what gave me the courage to finally set foot on his corpse.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巨人最后的身体痛苦。
尽管他不自知,却也一样痛苦。
最终,他的脸变成了疲倦和无助的面具,卷入了那个我们所有有限生命都注定要卷入的扭曲漩涡。
他的痛苦,因他不得不单独承受,而更显悲剧。
像艘弃船,被抛在空荡的海滩上。
This new perspective made me more aware of the last physical agonies of the giant. No less painful for his unawareness of them. In the end, his face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mask of exhaustion and helplessness. Caught in that same twisting whirlpool for which all our finite lives are destined. And his suffering was made all the more tragic by the isolation in which he endured it. Cast like an abandoned ship upon the empty shore.截肢只是一系列破坏的开始。
The amputation was but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depredations.我经历了两天的内心挣扎,才克服了不愿目睹这宏伟幻象结束的情绪。
尽管他个头巨大,这对巨人身体的侮辱,让他在我眼里更像人类了。
更脆弱了。
但那脆弱感,释放了一股突然涌上的被压抑的恶意,鼓励着周围这些小家伙,去毁坏一个巨人的尸体。
Two days had passed, while I struggled to overcome my reluctance to witness the end of this magnificent illusion. Despite his immense size, these insults to the giant's body made him appear more human to me. More vulnerable.But that weakness has released a sudden flood of repressed spite, encouraging the mutilation of the colossus by the tiny creatures around it. 我次日来到海滩时,我几乎感到释然地发现,头已被切走。
When I visited the beach the following day, I found, almost with relief, that the head had been removed.我隔了几周才再次前往海滩,那时,巨人的人类特征已消失。
随着勉强保留在尸体上的仅剩的人格特征也消失不见,旁观者的兴趣也终于消退。
Some weeks had lapsed before my next journey to the beach. And by then, any human likeness held by the giant had vanished. And with the loss of those few remaining traces of personality that had clung tenuously to the figure, the interest of the spectators had, at last, expired.数月后,巨人的到来已基本被忘记,镇上各个地方开始再次出现尸体的碎块,大部分遗骸是骨头。
这些巨大的脱离主体的碎片,似乎更好地体现了巨人宏大的本质,而不是我最后记忆里,他肢体肿大的样子。
Months later, after the giant's arrival had been generally forgotten, various pieces of the body began to reappear around town. Most of those remains were bones.These mighty yet disembodied fragments seem to better convey the essence of the giant's magnificence than my last memories of his bloated appendages.我毫不怀疑,如果我在镇上的酒吧,旅馆和餐馆里寻找,我还能找到巨人干尸化的鼻子和耳朵,就吊在墙上、壁炉上。
I have no doubt that if I search the town's pubs, hotels, and eateries, I'd also find the mummified nose or ears of the giant hanging on walls and fireplaces. 至于巨大的阴茎,被一个小马戏团收藏在了怪胎博物馆里,他们沿西北海岸巡回。
那巨大的器官,其大小和曾经的雄壮令人惊叹,如今独占了一个帐篷,但很遗憾,却被错标记为鲸鱼的器官。
As for the immense pizzle, this ends its days in the freak museum of a small circus, which travels up and down the northwest coast. That monumental apparatus, stunning in its proportions and once potency, occupies a complete tent to itself, though, sadly, it is mislabeled as belonging to a whale.甚至是那些曾在暴风雨后来亲眼看过他的人,现在也只记得,如果还记得的话,他是一头大海怪。
Even those who came and saw the giant after the storm now remember him, if at all, as merely a large sea beast.但对我来说 巨人依然活着。
我常梦到他复活,那大步跨过镇上街道的庞然大物,一路拾起自己的碎片,往回到大海的方向走去。
But the giant is still alive for me. I often dream of his resurrection. A colossus strid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own, picking up the fragments of himself on his return journey to the sea.
说优点吧:《溺毙的巨人》本季最佳,有诗意;其他都是缺点,而且几乎是共性的缺点:没有合格的结尾,大多几乎没有真正的原创性,所以除了《溺毙的巨人》,其他七部以我个人标准,都谈不上达到第一季的平均水准。
《溺毙的巨人》其实也是同样的缺点,只是因为整体的诗性,胜出一筹。
当然,相对于国内动画短片,第二季整体制作水准还是领先很多的,以上标准主要是针对第一季的高水准而言。
《爱死机》第二季几乎是一个快餐食品业生产流水线的作品,如果封闭独立看,每一部品质都不错,但总有一种感觉:它们看着像短片,但其实好像又不是短片。
前面说了,第一季整体的两个优点,正是第二季所不具备的:要么有足够的原创性,要么有强有力的短片结尾。
不信的话,来看看第二季的内容:1、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 自动客服,扫地机器人杀人这个想法实在是。。。
boring,无聊到爆。
(大团圆结局,我晕)2、ICE 冰,改造人的点子也不新鲜,冰封星球和机械鲸鱼就是亮点吗?
(根本就没有结尾,行吧)3、POP SQUAD 缉拿小队(另一个译名叫”长生与新生”),写实拟人画风,基本就是《银翼杀手》和《人类之子》的整体反套用。
(这叫啥结尾,我擦)4、SHOW IN THE DESERT 沙漠中的雪,又一个写实拟人画风,也是《攻壳机动队》和《星球大战》的设定各种乱炖。
(又一个大团圆结局,我晕晕)5、THE TALL GRASS 高草,就是《阴阳魔界》某一集的片头。
(真的很俗套、很无奈的一个无聊结尾,吐槽无力)6、ALL THROUGH THE HOUSE 圣诞满屋,像一个开玩笑般从《潘神的迷宫》参考了下造型,写了个段子,不过这是我个人第二喜欢的一部,当然也是因为它够短,反而比起其他几部更像短片。
(哈哈哈,这集唯一一个单镜头的漂亮结尾,恶趣味+好结尾,所以我给本季第二佳)7、LIFE HUTCH 救生舱,又又一个写实拟人画风,你难以想象,在一季里一个idea可以用两遍,是的,它直接抄了第一集“自动客服”的点子,直接放到了外星球。
整个服化道感觉是《无垠的太空》剧组过来客串的,无论是空战设定,还是太空服等美术设定,都非常像。
(第三个大团圆结局,我晕晕晕)8、THE DROWNED GIANT 溺毙的巨人,又又又是一个拟人画风,这个巨人的创意要说跟《进击的巨人》没关系,全世界动漫迷不干吧,原创性谈不上,但胜在角度和诗意,结尾意蕴悠长,本季最佳当之无愧,也是本季最像短片的一部短片。
以上可以发现另一个缺点,动画风格并没有多样化,一共8集,4集都是特别写实拟人的动画风格,这个很《爱死机》吗?
当然,不管什么风格,人家制作精致程度真没的说,都是世界范围内一流的,上面的小吐槽,完全是相对第一季而言。
我刚看完第二季,觉得很不过瘾,就接着从第一季里完全随机看了三集,这随机的三集也完全呼应我上面的说法:比如《索尼的优势》,人家这个怪兽角斗场的故事,起承转合,塑造了一个女游侠形象,结局精彩!
比如《酸奶统治世界》,要说恶趣味,应该是《圣诞满屋》的好几倍,特别《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路数,关键是最后结尾戛然而止,给你丫鼻子气歪了,然后还得拍大腿叫好。。。
我记得第一季刚出来的时候,有不少朋友第一反应说这集没看懂。。。
这集是真幽默和高级。。。
比如《盲点》,一个仿《速度与激情》套路的追车动作戏,居然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空间关系,反复变换,而且几个人物性格鲜明,直到最后一秒,结尾同样精彩。。。
其他优秀的几部我就不多说了,当然不是说第一季就部部精彩,但至少在我强调的两点“原创性和抓人的结尾”两点,第一季普遍比第二季好太多了。。。
更不用说第一季我最爱的Zima Blue,我第一次看完有那么几分钟没回过神来。。。
科幻+悲悯+禅意,爱+死亡+机器人,这一集在我看来是整个第一季的代言人,也是我最爱的一部,应该也是很多人最爱的一部。。。
然后到了第二季,这个洗游泳池机器人的概念,就给矮化成家庭扫地机器人,趣味、审美都降了几个档次变成了《自动客服》,你说你看到能不“生气”嘛哈哈哈。。。
好吧,最后还是提醒,如果你没看过第一季,如果你对科幻类型不太熟,那第二季没啥毛病,看着挺好玩的,虽然结尾大多我觉得都莫名其妙。。。
如果你跟我口味接近,我甚至可以说,第二季看完就全忘了吧,你不会有任何遗憾。。。
真想念《爱死机》时,翻出第一季直接看就行。。。
爱死机归来,戴着大卫芬奇监制的头衔,珠玉在前,第二季八集体量是否能续写奇迹想必是大部分影迷心中的担忧。
这篇影评分集阐述笔者对于每一集的粗浅理解,没看完剧集者请绕行。
E1:自动化客服人工智能威胁之下,对人性的拷问。
科技资本不断扩张挤占人类生存空间。
本片设置在看似理想的日不落度假村,科技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每一处,人们对人工自能的依赖似乎到达了一种荒谬的程度,失控到攻击人类的扫地机的追杀下,只有舍弃宠物狗的生命来换取暂时的安全,老奶奶会怎样选择,片中理想化地,老奶奶和小狗合力“杀死”了扫地机。
片名“自动化客服”,看似自动化,实际上却是将人类捆绑的绳索,人类对智能化依赖程度越强,在智能失控付出的成本越高,极端情况下,乃至是生命。
最后,两个老人一只狗踏上了逃亡之路,颇有向“邦妮与克莱德”致敬的意味,前者是被社会异化,后者是被资本垄断扩张挤占生存空间。
E2:冰当改装人成为主流,人类本身该何去何从?
赛琪是一个人类,但是在改装人为主流的语境下,未经任何改装的人类本体反倒成了异类,因此受到了改装人们的歧视,但是身体的限制并不能限制人类的野心和梦想,他想要证明自己虽然没有经过改装,但是仍然具有改装人所具有的能力,而“看冰鲸”只是他内心诉求的投射。
终于看到了冰鲸盛景,是否可以说明,在对完美新人类出现的期许的同时,人类已经有了隐隐的担忧,其中就包括,改装人,是否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同时,在改装人的未来是否还有人类的一席之地?
E3:突击小队工程学意义上的永生时代来临,人类对生命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对永生的思考。
在本片中,人类有能力运用财富抵抗衰老,达到永生,但是为了维持地球的正常负荷,“追杀婴儿”应运而生。
男主作为一个杀手,或许婴儿对他而言只是一件物品,杀死一个婴儿就如同将一件废品扔进垃圾桶里面。
但是片中高明之处就在于恐龙玩具的串联,在关键时刻提醒了男主孩子和他高贵的妻子一样,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既然生命没有尊卑之分,又由谁来决定生杀予夺?
男主问了一个母亲一句话:“keeping it locked up?
”母亲说:“Her.Her name is Melanie”.这一段对话说明在母亲眼中婴儿是人,是指人的Her,不是指物的It。
当人类可以永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在一分一秒,但是人类都是不知珍惜的动物,当时间的维度上不设限,生命的希望又寄托在何处?
生命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E4:沙漠中的斯诺这一集是八集里面最无感的一集,除了将“荒土”影像化,其他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观感。
E5:高草丛一个由于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车引发的悲剧。
第五集就很有意思了,片名叫“高草丛”,高草丛另一层含义代表了人类的猎奇心理,对视线以外的东西总是抱有好奇心。
本片的剧情和《摆渡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男人在火车经过荒原停靠的时候下车吸烟,被一阵窸窣声音吸引到高草丛中去,遇到了“亡灵”的追捕,这些亡灵相貌丑陋,更可怕的是,他们有着近乎狂热的占有欲。
如果全片到男人被救回火车戛然而止,那么本片可以说是失了大半的光彩。
精华就在于乘务员告诉男人的话,那些亡灵曾经是人类,他们在穿越平原时候迷路了,其他人则是在错误的地方下了火车。
“火车总是一到这里就失去动力,然后就好像有一扇门打开了,我猜它应该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门。
”火车就是人生,在途中不免会经受到各式各样的诱惑,有的人通过了考验,继续前往下一段旅程,有的人选择在错误的地方下了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与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分道扬镳。
幸运的话,你的一生中会遇到乘务员这样的人去拉你一把,将你引上正轨,带你远离由欲望、自私、争夺等等人性弱点所织成的巨网。
E6:整个房子 永远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定义一个人。
第六集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两个孩子在圣诞夜里等待圣诞老人的到来,谁想到心心念念的白胡子,红帽顶,满脸慈爱的老爷爷形象变成了垂着恶心涎水的怪物,但是,这个怪物竟然给了两个孩子想要拥有的礼物,还夸他们是乖孩子。
在此,事实上就是父母灌输的思想在作祟,是谁说圣诞老人就一定是个满脸慈爱的外公形象,换句话说,看似外表丑陋的,为什么不可以有一颗金子的内心。
《巴黎圣母院》中就是对外在美内在美最鲜明的探讨实例,卡西莫多丑陋无比却心地善良,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却是蛇蝎心肠,对于少儿来说,越早教给孩子这个道理,越容易教他们“辨人。
”E7:生活小屋自救外壳下人类的极度自我极度自恋。
这是一个和第一集很像的故事,密闭空间内无限叙事张力的尝试,但是显然,这一集无论从新颖程度还是表现方式都差强人意,人类不断探索可支配的领域,最后却沦落到囿于安全屋内遭受人工智能的追杀。
私欲不断膨胀,造成此类恶果,没有丝毫惋惜。
E8:溺水的巨人美的陨落 当海边突然飘上来一个貌似古希腊美男子的裸体巨人,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会有观光者,会有研究者,会有媒体,会有政府人员,会有工程队。
这一集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自白,道出一个孤独的人对另一个“美”的灵魂遭到践踏的扼腕。
“美”的陨落,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美”遭到“丑陋”者,“愚昧”者的无端践踏,他们将美一日日瓦解最后分崩离析。
自此,世间的美只存在于历史,而丑延续到地老天荒。
这里的美丑指的并不是外貌,而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欣赏与崇敬。
本集更像是第二季最具有人文思考的一集,毕竟,爱死机讲到最后讲的一定不是机器,也不是怪物,而是人和人性。
对于第二季爱死机的感情非常复杂,寄希望于此,却又失望如此。
再难出现“齐码蓝”的惊喜,赛博朋克没能与“桑尼的优势”比肩。
或许是第一季过于亮眼,想要跳脱框架还需要创作者的勇气。
(J.G.巴拉德全文译文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546379/)
说说第八集《溺亡的巨人》吧。
看到观众评论说“巨人”是“奇观”,是“上古生物”,是“外星来客”,并且用卡夫卡的《变形记》和梅尔维尔的《白鲸》做一种视觉上的类比,事实上还是没有点明“巨人”这个能指在影片中的具体含义。
还有朋友认为“巨人”指的是“旧日的辉煌”、“消逝的文明”、“被解构的神圣信仰”等等,这样含糊的说法无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
其实这个巨人指的就是历史本身。
巨人是旧时代的末裔,文本里提的希腊雕塑、荷马史诗,指向的都是古典的神话秩序。
较之于《变形记》等作品中对于“新物种的闯入打破了现有秩序”的呈现,这部短片最大的不同是人们并不对巨人的存在感到疑惑和恐惧。
镇上的人之所以毫不恐惧地接受,正是因为它并非从天而降的奇观,而是一个原本就存在于观念中的理型。
另外,影片以“巨人的死亡”而非“巨人的出现”开头,并且讲述了巨人的尸体消失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其中完整的巨人形象并非像《变形记》里的甲虫或梅尔维尔的白鲸那样一成不变贯穿作品始终,这更加强调了本片的重点并不在于对一个奇观的简单呈现。
所以,如同历史一样,巨人尸体没过几天就被肢解然后遗忘了——虽然遗忘了,还是时不时有碎片映照在镇上居民的生活里,成为图像、侧写,成为记忆的宁芙,以一种幽灵般的形态循环复现。
但是,其全貌已然消泯,想再度认识历史只能靠盲人摸象。
其中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象征,一个是骨头,一个是被展览的阴茎。
这也是本片标题三个图标中的后两个。
阴茎的含义不用多说了,菲勒斯、旧秩序,一种拉康式的cliche。
有意思的是文本里强调的“被误认为是鲸鱼的阴茎”,说明历史的存在已经被忽视甚至遗忘了,替换为一套新的叙事或神话(鲸鱼本身也是一个常见的母题,在很多语境中跟旧约里的利维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这套神话有可能是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比如为了某种集体主义的目的而改写历史)。
在这里,与很多观众的理解可能不同,“巨人”和“鲸鱼”并不是同义转喻的关系。
从叙事上可以得知,“鲸鱼”是对“巨人”作为历史事实的遮蔽。
另一个象征,骨头。
影片中,历史巨人的骨骼指向的应该是记忆。
原文中说“(the bones) better convey the essence of the giant's magnificence than my last memories of his bloated appendages(那些骨头比我对他浮肿四肢的最后记忆,更有力地传达着巨人宏伟形态的本质)” 恰恰印证了时间的作用让记忆最终显现。
记忆的切片遗落在城镇的各个角落,被展示、悬挂,但又不像阴茎那样以一种奇观的方式被观看到。
在这里,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通过言语将记忆从其幽灵般的命运中解放出来。
近日,奇幻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2》热播。
基于该系列剧集第一部的高口碑,第二部自然吸引了不少关注,甫一与观众见面,就吸引了巨大播放量与订购者。
然而随着剧集更新,第二部的口碑也遭遇了滑铁卢。
在国内知名书影音评介网站豆瓣上,数十万影迷给该剧第二季打出了6.8分的评分。
而与此相对,该剧第一季的评分则高达9.2分。
事实上,对于热播“神剧”,走向烂尾之嫌的的并不只是这一部。
近年热播的《权力的游戏》《黑镜》也随着更新,走向了越来越大的争议。
是什么造就了一部“神剧”,神剧是否也是消费魔法的一种?
那么,又是什么让这消费的魔法渐渐消失的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撰文 丨重木01“神剧”们的生与死当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时宣称“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的时候,或许就已经宣示着由启蒙所开启的现代社会最终所可能走向的世俗化状况,而伴随着资本主义以及由其掀起的消费主义的日益强势,传统坚固和神圣的东西都将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一方面,当人们飘浮在现代性的碎片和世俗中时,对崇高的渴望或许会再次出现,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人类的情感会始终存在。
另一方面,则是现代资本、市场、娱乐和消费都在不断地结合工业复制与大生产让所有可能被限制在某一小群体或是有限地方的东西商品化,在此过程中“灵韵”必然消失,简单、清晰、直白和及时性则成为传播品的新核心。
《爱死机》第二季剧照。
在《爱,死亡与机器人》(以下简称《爱死机》)第二季中最后一集《溺水的巨人》几乎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一过程:现代性如何消耗与亵渎神圣,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是如何隐秘地渴望着它们。
透露出后者端倪的或许正是围绕着《爱死机》第二季滑铁卢的各种质疑、批评、失望和不满中流露出的心理。
当2019年,网飞带着《爱死机》在全球上线,一时间惊异与赞美汹涌,或许观看了几集之后人们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部“神剧”。
《爱死机》的“神剧化”首先与它本身的制作水准有关。
十年的努力,在资金充足且创作自由的前提下,18支创造团队几乎穷尽了他们能想象到的所有技术、手段、讲故事的方式和表现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短片,最后产生的效果也称得上震撼。
对于《爱死机》在动画技术上的讨论已经有很多,而由于它们在选择原著文本上的细心也让这些短剧的故事都保证了颇高的水准,在几乎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下而产生的作品,必然赏心悦目。
在当下每年影视作品扎堆上映且渐渐让人应接不暇的时刻,《爱死机》的创新和突破必然会让人眼前一亮而收获注意力,最后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下被推上“神剧”的万神殿。
《爱死机》第一季剧照。
其实,如果我们对这些年(西方)影视剧稍有关注便会发现,在一众平庸和看着很相似的流水线制品中产生过不少被封神的作品。
我们不做过远的追溯,就以产生自2011年、结束于2019年最让人爱恨交加的HBO的《权力的游戏》来看,八年之间便是一部“神剧”的生与死。
同一年,英国制作的《黑镜》也在问世后立刻封神,然后从2014年第三季开始走向没落,其后虽然依旧有后续但对其的讨论和热情也日渐消逝。
除此之外,诞生于2010年的《神探夏洛克》亦有着相似的经历,所谓“出道即巅峰”然后便是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如今,《爱死机》似乎只用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一“神剧”生与死的过程。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剧照。
02是什么让一部剧封神?
当然,对于当下关于“神剧”生与死的故事和叙事在某些方面其实是值得商榷甚至怀疑的。
就如在对《爱死机2》的讨论中,也便有评论指出其实纵观其技术、影像和故事都保持在水准之上。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第一季的珠玉在前以及围绕其“神剧”而渐渐积累起的一系列憧憬与期望,导致对其后剧集的要求必然高涨。
从而在心理上就已经为其后的续集埋下了滑铁卢的伏笔。
《爱死机》第二季剧照。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认《爱死机2》中确实有相对平庸之作,但第一季18集中也并非集集精彩或可封神。
正是因为质量的参差,才导致了其中几集“神”的出现,如《目击证人》《齐马蓝》与《狩猎快乐》。
这些故事是现代动画科技与故事的完美结合产品,而有时候甚至只需要一方面的突出就能展现出其内部的力量,《齐马蓝》的手绘风格自然凸出,但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由此探讨的问题是令其封神的核心。
就如第二季的《溺水的巨人》,它的技术只是作为这个改编自1964年巴拉德小说文本的基础,而重要的是其内容。
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除了形式上都以第三者的独白叙述,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在讨论一个关于本质或崇高的古典议题。
就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及的,正是现代性的发展和深入使得传统神圣性被去魅和解构,人们进入大众与世俗时代。
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由消费和娱乐组成的生活世界所奠定的底色彻底影响了我们对生活、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我们如鱼生活在水中一般,已经很难感觉到水的特性,更不要说关于“化而为鸟”的鲲之想象。
而当下产生自大众娱乐体制中的影视作品,一方面展现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其创造性必然使其拥有讨论除了日常之外的能力。
就如《爱死机2》的主题是“展示不同的世界”一般,对于另一种生活和可能的人生与生命模式的想象和讲述,成为我们看似遗忘但却总是隐隐骚动的崇高欲求。
在我们提及的几部被封神的剧中,它们其实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虽然由于我们样本有限而可能武断),如《权力的游戏》继承着西方传统想象文学如《亚瑟王传奇》《指环王》的衣钵,创造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古典世界,在其中于现代失落的精神和气质——如家族、荣誉、勇气和为真理为自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黑镜》中,现代科技所开启的另一种生活的想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中存在着一种对个体人之尊严的哀伤;而在像《神坛夏洛克》中,这个被挪到21世纪伦敦的侦探依旧保持着某种古典的气质,这一气质令这部英剧十分亮眼……
《黑镜》第一季剧照。
这些剧在想象和创造另一种可能、另一个世界观的时候,都在展现着某种颇具古典气质,即马克思所说的那些“坚固的东西”和那些“神圣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经常或被忽视的东西成为其封神的重要内在特质。
无论是《齐马蓝》还是《溺水的巨人》或许都完美地体现着我们对于“神剧”产生的渴望与焦虑。
《齐马蓝》涉及对本质的探讨,不仅仅只是人类的、个体的还有宇宙和艺术等等,而最终齐马发现的也就是古典中的“返璞归真”,即纯粹本身的超越性。
而《溺水的巨人》则与当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组成这个世界的观念基层更加贴近,即古典的衰落、被亵渎与肢解,最终走向我们这一后现代的大众、商业、娱乐和无意义。
在《溺水的巨人》中,是科学家这个或许可以看作是现代性中最典型形象的叙述,他原本的目的是科学研究,但在观察其他围观者对巨人的反应流变过程中,他揭露出了现代社会的特质,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03在“神剧”里,我们想看到的是什么?
就如温克尔曼为古典艺术最高理想的定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溺水的巨人便是在现代世界中溺水的古典气质和理想。
而围绕在“神剧”周围的惊异、渴望和焦虑里我们是否也能窥见这一隐秘的心理呢?
即在这些被我们封为“神”的剧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除了精彩的故事、完美的表演和一流的影视语言之外,它们是否也还撩拨着我们内心对崇高、高贵的、静穆的和那些坚固而完整的东西的渴望呢?
或许并不是这些剧的内容在展现这一点,而是围绕着它们所产生的幽微心理中,在“神”这一带着旧日时代痕迹的称谓上,在我们面对“神剧”滑铁卢的反应和不安上,或许始终在无声地喧哗着。
而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在《爱死机》中,有许多短片在努力地把古典的形式或气质与现代甚至未来的科技相结合,二者产生的融合和由此形成的冲撞也似乎在预示着对一种新的东西的想象和创造。
无论是《狩猎快乐》里的传统中国和科技蒸汽朋克的结合,还是《猎杀小队》里在一种未来赛博格风格中对个体存在的古老思考……那些烟消云散或是被亵渎的神圣似乎寻找到了另一种途径渗入到了未来,而让人在怀旧和想象中又看到新的希望。
《爱死机》第一季剧照。
当然,我们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它们仅仅只是如此,就如上文反复提及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影视制造工业本身就与消费和娱乐的目的紧密相连,尤其是此类处于网飞或是HBO等新老媒体的作品更是如此。
伴随着这些剧的封神而拉动着资本、商业和娱乐的消费,导致典型的“季剧”的出现,即随着口碑和商业潜质的增加而使得后续剧集的制作被快速提上日程,有些剧能够保持相应的水准,但更普遍的情况是走向没落。
这些年西方漫长季剧的滑铁卢比比皆是,如《吸血鬼日记》《真爱如血》与《老爸老妈浪漫史》等等。
“神剧”的跌落与之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据说《爱死机1》用了十年的时间,而第二季则在两年中完成。
虽然时间长短或许并不是判断一部剧是否会裂开的主要原因,但在当下消费更迭迅速且注意力经济特有的暂时性与流动性影响下,必然会左右在有限时间内对作品精雕细琢的程度。
《神探夏洛克》第四季剧照。
现代消费社会的注意力经济和消费模式影响着“神剧”的生产,例如面对《神探夏洛克》的拖稿,几乎是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在各式花样催着制作团队。
观众需求在当下生产和消费工业里影响性的上升往往导致创作在时间上的有限,于是几季《神探夏洛克》在催促中出现,结果遭遇滑铁卢,而再次引起观众的不满。
所以我们其实会在这里看到一个典型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期望“神剧”保持水准,与此同时观众投注在其上的注意力始终面临着耗尽或转移的威胁,而且现代消费的浅尝辄止以及快速流动都要求或是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目光的漂移。
因此对其的催促又导致接下来剧集制作的时间紧迫,而在此等待的过程中观众们已经推高了自身的期望值,想象中的东西总是最完美无瑕的。
我们最终被自己虚高不下的渴望主宰,而导致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足这一丰满的想象。
04“神剧”与消费的魔法,正在消逝这一点在关于《爱死机2》的表现上最鲜明,第一季确实“神剧”,但在等待第二季的期间我们是否对这一“神”的想象愈来愈强烈而最终可能甚至脱离了第一季本身所具有的水准,而当这一要求落在制作时间有限的第二季上时,必然伴随着想象破灭的风险。
而想象破灭所带来的挫败、愤怒和焦虑往往是强烈的,而当我们再次面对一个“神剧”的破产和死亡时,似乎那个古老的关于现代世俗社会的想象也再次被印证,即这是一个不会有神圣性存在的时代,是一个崇高必然会堕落而超越必然会被消费的世界。
《爱死机》第二季剧照。
这一情绪一方面或许是某种心理机制,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资本主义消费所设计的陷阱,即消费神圣以及看着神圣被亵渎和走下神坛本身就是可盈利的。
就如韩炳哲在其《精神政治学》中所提醒我们的,个体对于崇高和静穆的渴望被整合进消费市场的运作之中,最后便是一次次的涸泽而渔。
因为我们会等来下一部“神剧”,然后再次看着它走下神坛。
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获得对此类消费盈利的最大化,“神剧”这一王冠标准似乎也在下降,我们会在许多媒体宣传稿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神剧”宣传,例如最近网飞与西班牙合作的《无罪之最》也被称作“神剧”,此剧虽然各方面都很精彩,但是否能封神则有待讨论。
《精神政治学》,作者: [德] 韩炳哲,译者: 关玉红,版本: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社 2019年1月“神剧”消费似乎已经渐渐成为当下市场娱乐中的一个典型模式,而这一问题本身就涉及我们对神圣性的复杂态度,即介于渴望憧憬与撩拨和消费之间。
而现代消费意识形态最隐秘的运作方式则是利用我们的渴望这一情感,通过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进行盈利,并且这似乎也并非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因为个体情感的再生产似乎暂时还未到枯竭的时刻。
虽然审美疲劳已经出现,但市场总是有新的噱头来创造新的“神剧”让我们尝到新的刺激与体验。
在《爱死机2》中评价颇低的几集其实都是因为它们的老生常谈,如机器产生意识对人类的伤害等,我们对此类题材已经审美疲劳。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并不是《爱死机2》质量下降,而是能够被发掘的新的刺激和想象也已经在稀疏平常且不可能存在魔法的现代庸俗化中被慢慢耗尽。
《爱死机》第二季剧照。
就如在《狩猎快乐》中,狐狸精的燕因为机器对自然魔法的影响而导致其再难变回狐狸一样,在这个韦伯称为被去魅的现代大众社会中,什么能成为新的魔法?
并不是因为它可能存在,而是因为人类需要它,所以创造出它。
除了《狩猎快乐》里梁发现的科技魔法,现代社会中或许还存在着消费的魔法,整合着古老的“神”与新的“剧”,牵引与捕捉着我们的注意力与情感。
而至于这一魔法是否能带来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存在与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来说,就或许还得抱持观望的态度。
就如《整个房间》一集中的两个孩子,我们也在期望和惴惴不安中偷窥着那个看上去很可怕的圣诞老人怪兽,而我们或许也很难知道,“如果我们不是好孩子”会遭到怎样的下场!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重木;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每天只看一集来当精神粮食以表示我对爱死机的尊重
1 × 2 ★★★ 3 ★★ 4 ×5 ★★★★ 6 ★ 7 × 8 ★★★★★
美术依然优秀,剧本一落千丈
鲜明而策略性的视觉冲击已然不奏效了,只剩下偶有的一点人生哲思值得回味。
不痛不痒的看完了。EP3讽刺某国小孩政策妥妥的
各种不适感
技术顶楼,故事7流。除了5和8比较完整,其他连都像断尾。PS:第三回是暗讽和歧视丁克,催生吗?
应付差事
人类,傲慢
最古典也最不符合爱死机“未来”气质的是第八集,英俊的青年巨人尸体是一种美学的悲剧,可能也是本季最能挑动观众情绪的元素。第七集跟第一集类似,但第一集设定更高级,因为第一集背后藏着商业和权力对人的引诱和欺骗,虽然有一点老生常谈。第六集是圣诞夜故事的异化,“好孩子”“坏孩子”背后关于儿童教育的隐喻,对孩子天性的驯化和束缚。第五集无论画风还是故事都是我最爱的,草丛里异化的迷失人类,像是被商业文明抛弃的可怜人。第四集是让我无法解读的故事,大概它想讲的就是它讲出来的。第三集的人口管理,在现实中已经发生过了。第二集在视觉上做得很有风格。我的顺序是:《高草丛》《整个房子》《溺水的巨人》《突击小队》《自动化客服》《冰》《沙漠中的斯诺》《生活小屋》。
这也太拉了… 每集看完都忍不住大喊就这?就这?就这? 白期待了…
显然不像第一季多元——或者说花哨,故事倒是沉稳了些,当然本质上毕竟只是一些视觉精致的小短片。“高草丛”的油画风格相对有趣。
除了最后溺毙的巨人有一些新意和诗意,其他要么是老调重弹,要么是故弄玄虚。尤其是第三集不老不死的人们禁止生育的故事,充满了白左虚伪做作浮夸空洞的腔调。谁不知道硅谷一帮大佬疯迷养生长寿,早已不知道为此突破了多少伦理底线。第一季还有一些美学上的亮点,第二季则几乎沦为游戏机能展示一般的画面雕琢。用最新的技术讲最老套的故事,并不能掩盖内核的空虚。看的时候我脑中大概出现一个背后运作的团队样貌,他们年轻富有,素食主义者,皮肤晒成棕褐色,吃有机蔬菜喝新鲜果汁,做瑜伽和冥想,去黄金海岸度假却坚信遥远的印度才是洗涤心灵的天堂。也许人类被AI奴役的结果并不是表面上的战争与苦役,而是人们一味追逐技巧的精尖却丢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失去了与真实生活的链接,不去理会无数人真实的苦痛,却歌颂某些生拉硬造的理论空谈主义。
星全给溺毙的巨人
整体没有第一季那么有创意了,超喜欢《高草丛》的画风;《整个房子》里异形版圣诞老人挺有意思;《溺水的巨人》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孤独,一首写给生命的散文诗,盯着沙滩上的巨人看一整天也挺惬意…
其实这季没有一个有感觉😅感觉远不如第一季。矮子里面拔将军:5>7>4>8(其余的没感觉可以忽略不计)这四个也是已经玩过的老梗🙃
又名《片头,片尾和溺水的巨人》。美术和技术还是厉害的,动画渲染出来的人类几可乱真,就是故事实在少了点想象力。
朋克不再,霓虹依旧。尽管被千万遍嘱咐了续作的拉垮,看完后依然意犹未尽鉴于集数混乱——最喜欢冰、高草丛(是多亮的月亮才能照清等人高的草丛啊)、溺水巨人(感动哭,《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一定是最爱的马尔克斯短篇,那种读文字全身通电心跳加速的感觉又回来了)“他的绝对存在让我对周遭的事物产生怀疑”,为意识流/魔幻现实作品,拉美文学可视化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示例,其余几集氛围至上者被狠狠蛊到,贪恋雨雾中朦胧的城市和建筑缺点就是CGI is way too much,人工智能人伦也是,差不多得了!
制作依然精美绝伦。斯诺和巨人放到第一季也是佳作。整体值个八分左右。为何分数拉胯?估计是冒死生孩子那集冒犯了不少人。机器人恐惧症重复两次也有些无聊。
这也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