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把高瑞夫说成是脑残粉,在我看来他不应该变成被嘲笑和践踏的对象。
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可能都迷恋过明星,迷恋他(她)举手投足的潇洒、浑然天成的气质、甚至尴尬的演技、土味情话台词。
这些迷恋有时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不过虚无的迷恋通常也不会对我们的人生轨迹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粉丝的爱其实很善变,造星工厂每天都在推出符合各种粉丝口味的偶像,供大家娱乐、崇拜、消遣……偶像,或者说偶像呈现给我们的那个形象是消费品,但是悲哀的是有些人把他们当成了人生的全部。
豆瓣评分6.7,这个评价我觉得有些低了,可能大家不太喜欢印度电影里有些过分夸张的部分,不过单纯的追求可信度没有意义。
这几年我们接触到的印度电影题材选取上都很大胆,这些题材我想国内可能都不敢拍,它把我们的想象投影到了电影上,如果我们把明星拉下神坛会怎样,普通人和明星较量一番谁更强一些呢?
如果不是看了影评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明星和粉丝都是他自己,化妆技术很好,他自己本人的形象就是明星的形象,装了龅牙,并且把他标志性的大鼻子做了调整。
甚至粉丝高瑞夫的身材也做了文章,粉丝看起来更年轻。
影片使人信服这是两个人,他们很像,但完全是两个人。
相比那些观众一下子就看出来是女扮男装,但是剧中人物还浑然不觉,这部片子很有诚意。
两人的侧脸,可以很明显看出区别,并且有意将两个人的体型做了区别。
明星的更魁梧,而粉丝的显得很单薄。
注意这个身材,沙鲁克汗本人比这个要壮得多,如果不是特效,就可能是他做了减肥。
但是阿利安的其他粉丝居然在伦敦、在杜布罗夫尼克都被高瑞夫骗过了,最讽刺的是他还骗过了阿利安自家的保安。
这恐怕印证了高瑞夫对保安说的那句话:“他们都是虚伪的粉丝,私下里吐槽他的电影不好看,结果还是跑来这里想和他合影。
”只有他把他放到和爸爸妈妈一样的地位,为了他连命也可以不要了。
他就这么卑微、可怜、渺小的爱着阿利安(感觉这么说基情四射)。
“从法律层面来说是犯法了,但是你不觉得这是爱吗?
” 我想当阿利安听到这句话时肯定觉得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所以他说“这是我的人生,我5秒钟也不想给你。
”很多人都觉得阿利安不愿意当众道歉是小题大做,甚至他的经济人在听到这个要求时第一反应就是道歉好了,结束一切。
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真相,阿利安是明星,有时他觉得自己能呼风唤雨,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和一个无名小卒低头的,我想现实中的大多数明星都会和他做一样的选择。
沙鲁克汗作为印度国宝级明星冒险地塑造了一个狂妄自大的巨星。
片中有两次这个巨星的骄傲被无情打脸,一次是他晚了富豪女儿的婚礼,人家说他可是人家花大价钱请来的(说请来的真是很礼貌了),第二次是他给印度警界高官打电话让他们去调查高瑞夫的地址被轻蔑的怼“用不着你来教我怎么做。
沙鲁克汗很好的处理了这两次的反应,他短暂的错愕了一下,赶紧又端起来。
如果这部电影在最后高瑞夫接受了阿利安苦口婆心的劝导,找回自我重新生活,那我觉得就不可信了。
你不会懂。
的确,粉丝给予偶像毁灭性的爱,偶像又怎么能理解呢?
又怎么能承受呢?
我想起《大武生》里的一句台词,大意是说你所迷恋的武生的身段、扮相都是舞台上扮出来的,是假的。
迷恋到失去自我的粉丝们总不会是社会精英,在这个社会里他们本来也就什么地位,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何谈失去呢?
反而是对偶像的爱使他们的人生好像有了意义。
片中有两段很精彩的追逐戏,可能只是为了单纯提高观赏性。
高瑞夫那矫健的身手分明就是训练有素的动作片演员,从片头他的那段模范秀来看,我有理由相信除了舞蹈,他也在模仿他偶像电影里的动作,片尾两人的打斗戏就像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师兄弟对殴,拆不了招。
如果是影片有意安排如此,我觉得大有深意,高瑞夫学到了阿利安的皮相和全部动作,但是他始终是在模仿,得不到偶像的肯定他觉得没有活下去的意义。
片尾又是一年阿利安的生日,高瑞夫赢了,他的名字终将陪伴阿利安一生。
影片可能想拍得有点儿教育意义,不过我咋看出了从一而终的伟大呢。
终于完整的看完一部印度电影了,终于知道印度电影崛起的秘密了,就是认真。
就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每个取景都是认真,英国、罗马尼亚的实景让我想起了“纵横四海”,“龙兄虎弟”那些经典港片。
其实我们国内电影也是这样,不一定靠CG啊,特效啊。
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就是我们的失败。
情怀已经被消费殆尽后我们还剩什么?!
1 对于我这样800天一次才会想招看爱豆本人的粉丝,过多感受的是高瑞夫进城第一见爱豆时候的既像梦幻又像目标的燃烧感2 这片子亮点是反常规,从低往高看待爱豆生活,谁都不知道对于粉丝的追捧他真的在不在乎,喜不喜欢,因为那句任何人的艺术都不是为了取悦谁,那么同理可证,也没有人真的会喜欢自己是被取悦的艺术!!!
3 追星最大的乐趣是需要尺度的,如果超越了,我们就失去了乐趣本身,因为生活告诉我们追星不是全部
对于没有歌舞的宝莱坞老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不得不夸夸男神一人分饰两角的传神和形象,剧情其实就是粉丝用尽一身力气去爱偶像,偶像不回应,因爱生恨,各种作死复仇,然后又各种反复仇,最后粉死,偶像回归正轨……虽不是追星族,但有想起刘德华粉丝杨丽娟事件也是诸多感概,作为偶像,影片里边有许多心理话说给自己的粉丝听,但作为粉丝,也委实替他叫屈,其实偶像稍稍放下高傲,拥抱一下被自己授意毒打得很惨的粉丝时又何妨?
作为公众人物,通过努力获得了无可后非的名气,财气,和众人瞩目的仰望的同时发挥公众影响力也是顺便与否也值得深思的问题!
若如此,不至于一位有才气的年轻人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与你不共戴天...总之,各有各的无奈与悲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称霸香港娱乐圈时,内地也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
后来有了更新潮的名字,“fans”,即粉丝。
而到了现在,粉丝群体更加成熟,不同名人的粉丝,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蜜蜂”“芦苇”“颖火虫”等等。
但粉丝的疯狂不只是国内,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印度电影《脑残粉》,就讲述了一个粉丝由爱生恨,返报复偶像的故事。
阿利安·坎纳是一个超级巨星,超级巨到什么程度?
过生日那天,如浪潮一般的粉丝等在他家楼下,只为见他一面,祝他生日快乐。
而这位超级巨星,也很享受这种被簇拥的感觉。
而我们的疯狂粉丝,高瑞夫,则从小特别崇拜阿利安,游乐园的模仿名人秀中,每年高瑞夫模仿阿利安都是第一。
而且,高瑞夫关注阿利安的任何事,满满一个屋子,都是阿利安的简报和照片。
所以从小到大,对于高瑞夫来说,阿利安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生活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阿利安就是高瑞夫的生命。
1、粉丝的愤怒有多可怕因为对于粉丝来说,他知道偶像的任何信息,包括偶像的日常行程,偶像家的位置,以及偶像的家人,而本片里的粉丝,更是有着和偶像长相相似,以及能模仿偶像动作的优势,所以,他假扮成自己的偶像,毁坏偶像的名声,甚至跑到偶像的家里搞破坏。
2、偶像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偶像们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偶像和粉丝都是无差别的,但偶像们从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3、那粉丝和偶像的差别?
粉丝只是痴迷偶像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没有学习到偶像们刻苦工作的精神。
就像这里的阿利安,虽然是超级偶像,但邀请演出的富人口出不逊,依然要笑容面对,面对粉丝带来的困扰,内心烦躁不安,但台上依然演出精彩。
4、偶像与粉丝之间心的距离结尾的时候,粉丝跳楼自杀了,最后的最后,心中的偶像依然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心。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但同时也说明,不是当事人,是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的。
也许你认为已经对对方很好了,做的很到位了,但实际上很可能,你们两颗心的距离,遥不可及。
5、51岁男演员分饰两角沙鲁克·汗,印度三大汗之一。
他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本色出演的超级巨星,一个是20岁出头的小粉丝,不过后期有特效制作,使两个人看上去不同。
全程打戏亲力亲为,身材依旧超棒的说
这是一部很有深意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如果你也成为超级巨星,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偶像,竟然触手可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jQxODAxOQ==&mid=2247483947&idx=1&sn=4c198e74fedcfb2db309b93f7b6377bf&chksm=9720bb27a0573231cc660c57ebc61aa93169254a9468f9526bbd2aaa9a2b6309a057f0015cb0#rd
看完印度沙皇主演的电影《脑残粉》,再次为沙皇无与伦比的演技惊呆了!
本片讲述了一个粉丝与他钟爱一生的明星反目成仇,最后引发恶劣案件的故事。
整部片子,就沙皇一个人,在与自己对戏,一人分饰两角,两角从外形、气质、年龄都相差极大!
两角还互相飙戏!
这是何等高深的武学“左右互搏”的完美再现啊!
不得不让我想起一句极其装X的话:“我最大的对手,就是我自己!
”
一人分饰两角 本片也存在一些小缺点,难以向五星神片迈进:1、案件的司法漏洞很多,明星有更好的方法证明清白,那并非自己所为。
2、在杜布罗夫尼克的追斗高潮后,结尾的再次打斗就过于拖沓了。
情节完全可以更加紧凑,干净利落的收尾!
但瑕不掩瑜。
这部片子最有意义的,不仅是沙皇的狂飙演技,而是针对的话题极其犀利:明星大胆揭露脑残粉的坏处,赤果果打脸啊!
不得不佩服沙皇的勇气!
虽然本片看似丧失了印度范儿的载歌载舞与浪漫情怀,但是绝对继承了宝莱坞一扇到底的打脸精髓!
说到脑残粉事件,大家都想到了虹桥一姐,想到了鹿晗的邮筒,想到了富田真由被粉丝捅刀,想到了“你若折断我的翅膀,我必毁掉你的天堂” ,更想到了杨LJ深爱天王后的自杀。
但杨LJ再怎么样,除了自己和明星双方家人,对旁人社会也没造成多大的伤害。
所以本片让我想到的是另一个震惊世界的粉丝案件:奥斯卡影后 Jodie Foster 的粉丝事件。
Jodie Foster Jodie Foster,她在14岁时出演了《出租车司机》,因精湛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
出租车司机 (1976)8.61976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马丁·斯科塞斯 / 罗伯特·德尼罗 朱迪·福斯特 因此,她的一个脑残粉 John Hinckley 反复观看此片。
此片有一个情节:退伍士兵特拉维斯为了引起暗恋女孩的注意力,去刺杀了总统。
结果这个情节居然启发了 John Hinckley,他无法分清楚电影和现实,他为了引起女神的注意力,居然效仿了电影里特拉维斯的行为,真的去刺杀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
1981年3月30日,John Hinckley来到首都华盛顿,决定刺杀总统。
在行动前,他还给 Jodie Foster 写了一封很要命的信: “如果可以赢得你的心并从此共度余生,我愿意马上就放弃刺杀里根的计划。
” 随后,John Hinckley 来到希尔顿酒店门口,对着里根连开了六抢!
先后击中了三名随从,第六枪,里根胸部中枪倒地。
里根遇刺案 总统遭受重创后,国务卿黑格越过副总统老布什,抢过了美国最高指挥权,他以为这是苏联干的,刚好苏联军舰有异动(后来证明那是巧合),他差点就摁下了核按钮,引发世界大战!
幸好最后里根清醒过来,他真是太幸运了,子弹离心脏只有2.5厘米!
而 Jodie Foster,瞬间成为全世界名人,本是阳光少女的生活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FBI调查她,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故事;还有更多的人指责,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这个大事件。
她不得不躲避铺天盖地的媒体,开始自我封闭。
这个倔强的女孩,默默的舔着自己的伤口,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终于在十年后王者归来,凭《暴劫梨花》《沉默的羔羊》两度摘得奥斯卡最佳女主,为自己正名。
沉默的羔羊 (1991)8.91991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乔纳森·戴米 / 朱迪·福斯特 安东尼·霍普金斯 这个真实的案例,远比本片的艺术化,更加震惊!
可见脑残粉的威力之大。
追星族们,为了你们的爱豆,一定要理性啊!
适可而止!
因为再向前一步,就是深渊了!
很喜欢电影结尾,阿利安在天台对粉丝说的那段话。
谨以此话,与读者共勉: “做你父母的儿子,邻居的好朋友,女孩的好男朋友,不要再做粉丝了!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你会发现过自己的生活更加喜悦。
”
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这里不想再提,仅针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和个人思考做一个记录。
首先明确,脑残粉的重点在于脑残,而不是粉。
从电影来看,他本人在生活中懦弱无能,在模仿偶像的时候收获了掌声和欢呼,他沉溺于这种虚假的繁荣里面,不肯面对现实的残酷,连对心爱女孩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却偏偏大力宣扬我是你的粉丝,为了偶像连去死都可以,更无论打着我是你粉丝的幌子,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甚至最后由于某种失衡和打破平衡后反而给偶像本人带来了灾难。
其次,明星在这个过程中,有引导之责,可是明星真的管得住成千上万的粉丝嘛?
更无论说,现行的娱乐圈规则,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尤其是流量明星,是寄生于网络和粉丝的,或许有本身的努力,但确实有资本包装的嫌疑。
在电影之中,男主第一次打破规则,以保护偶像的名义去伤害其他人的时候,其实偶像本人是有出面的,包括管教和劝解,这一切是不可公开的,甚至出手抹去了所有的录像档案,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做的非常到位了,但是,脑残粉本人并没有感受到爱护,他只感受到浓浓的委屈,甚至把一腔怒火撒向了明星本人。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果脑残粉的过激行为,能够得到明星本人的特别对待,这不是在变相鼓励更多的粉丝采用此类过激措施?
记得李诞在一期节目里面讲得很有意思,说其实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并不那么好,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明星的保镖是防谁的?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很明确,是防粉丝的,粉丝以外的人,不会去听他的演唱会,不会去追着他跑;个人觉得,适度追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过度,尤其是所谓的“私生”概念,已经侵犯了明星作为个人的各项权利,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犯罪”了。
所以不要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明星感谢粉丝,但他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不是梦想就是名利。
粉丝经济的存在某种意义成就了明星,但他作为个人,未必那么感恩。
电影中,镜头下他面对粉丝,永远是得体而克制,礼貌而亲切,但从他私下的言论来看,他是自大而蛮横的,嘴上说着感谢粉丝,但其实从心底里并不以为然,在处理这个事情上暴露了本人的冷血无情和狠辣,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稍欠火候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人物形象其实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亮点,而不是用大量的打戏去填充整部电影。
在粉丝烧掉海报的时候,他已经不是粉丝了,偏执的爱没有得到反馈,反而会变得更加扭曲。
这是我的生活,你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我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过好自己的生活。
片中明星对脑残粉的声声质问,其实才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吧,你为什么不过好自己本身的生活呢?
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这部电影的探讨范围,要重新回到社会、教育和家庭层面去看,真的是一个难以随便解答的问题,所以只能暂且搁置。
所以,只能以明星本人去承受所有粉丝造成的不好的后果,而这个过程中,除了明星本人是具体个人,无论说脑残粉还是受到伤害的群体甚至是路人,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个体都躲在群体之后,伤害人之人不用负责任,被伤害者保持了沉默或者是成为了另一桩事件里的持刀人,何其可笑,这或许又是另外一个难解的问题。
片中男主尝试去解释去向全世界说明“那个人不是我”,所有人脸上都明晃晃写着三个字“我不信”,电影与现实,在那个时候魔幻的相似。
他是我的神。
从小到大,我因他的存在而存在。
卧室里,贴满了他的画,有的甚至是从别处剪来的。
我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
每一次欣赏他的演出,看到他的脸,我都觉得离天堂更近一点。
越长大,我越想成为他。
我慢慢开始模仿他。
幸运的是,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几乎与他长得一模一样。
我爱自己,犹如爱他。
我慢慢把自己当成了他。
而他对我的信仰,也从未忽视。
他经常说,是我的信仰造就了他。
他说他感谢我,感谢我们每一个教徒。
是的,他是我的偶像。
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
为了与我的神见面,我给他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那一天,挤在拥挤的教徒中,我看到了他。
他站在高处,那么耀眼,他的脸上好像在发光。
我多么希望他能看我一眼。
但是他没有,他向无数个教徒挥手致谢,但唯独没有看到我。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神的眷顾。
看到我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被人群踩碎。
我离我的神越来越远。
其实,我只想要五分钟。
能与我的神合影,拥抱,甚至说几句话。
神的美丽很快招来嫉妒,他被陷害,被污蔑。
这样的事,我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我抓到了那个恶人,逼着他向我的神道歉。
我把我做的所有一切都告诉了神。
我的神很感激我,并说要与我见面。
我的神要见我,我从未如此兴奋。
那一刻,我觉得多少年来为他做的一切都值得。
但是,来接我的却是神派来的魔鬼。
他们殴打我,威胁我,让我离开我的神。
但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神终于来见我。
他像一束光照在我的身上,我遍体鳞伤的身上。
但是他对我说的话,却像鞭子一样在我身上抽打。
“你的五分钟我给不了你,因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我的神说过,他的一切都是我们给的。
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对我。
我不明白,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对他来说,这有什么难?
我决定报复他。
凭着拥有神的模样,我做了很多玷污神名誉的事。
大家都以为这是神做的。
大家都开始怀疑他,憎恶他。
其实我不想毁了他,我就想让他向我道歉。
为我想要的那五分钟。
但是,他的倔强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不仅没有道歉,还找到了我关心的人,威胁着他们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但他们遗漏了一件事,这是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要的就是想要与神相处的五分钟。
天台上,我与他对峙。
为什么不给我五分钟?
神说,为什么要给我?
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他生命中的五分钟给我。
我看着自己,几乎成了神的代言人,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被烙上了神的烙印。
我几乎认不出自己。
那个我一心要毁掉的神,我的神,占据了我的所有。
我不再是我。
而我更不可能成为神。
我害怕了,我坠落了。
我的神,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此后,他的教徒少了我一个。
而我的神,还是一如往常,受人敬仰。
以上,都来自印度电影《脑残粉》。
不得不说,这个翻译非常精准。
我们在追求偶像的时候,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电影中的主角迷失了。
他把偶像当做信仰,他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更靠近偶像。
沉迷他,模仿他,为他做出格的事,甚至最后要毁灭他。
这一切,都源于对偶像变态的痴迷。
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很夸张,甚至都有些荒诞。
里面长达二十分钟的二人追逐戏,虽然很惊险刺激,但是看得我想快进。
其实电影想讨论或者表达的东西很多,比如说用偶像与粉丝到底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是否可以用你几十年的努力去绑架别人的几分钟?
我们爱偶像,到底爱的是什么?
…………电影时而是偶像视角,时而是粉丝视角,向观众表达两者各自的观点与想法。
想让观众更加客观平静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有时候,并不是只有大恶才会导致悲剧。
偏执的善良与信仰,更像一把刀,刀刀见血。
P.S.赞一下影片的男主角沙鲁克·汗。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我叫阿利安,我是一个演员,我被陷害了。
前天中午,拍完那天最后一场戏,我感到累极了,于是我回到酒店休息,赶走了所有的助手,关掉了手机,一觉睡到了晚上六点。
醒来后我头疼极了,于是驾驶我的法拉利想赶紧回家,回到我亲爱的瓦妮和两个孩子身边。
然而在家门口等待我的却是一队警察。
阿利安先生,请跟我们回一趟警局,你涉嫌在今天下午谋杀了一名女子。
这不会是我那倒霉经纪人克鲁偷偷给我签下的什么无聊综艺节目吧?
等我回头炒了他。
行,我跟你们走,不过我要跟我的律师联系。
不就是额逢场作戏吗,哥让你们知道什么叫专业。
这个片子厉害了。充分说明了一粉顶十黑的道理。没有演着演着就尬起舞的情节,印度人拍犯罪片还蛮有一套的。一开始差点被这个片名给骗了,结果发现这个片名其实用得非常合适。可以看。
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做深入的反思,但是电影把它简单化成了两个“德里人”之间的意气之争。长段的追逐不但毫无意义,也拍得不好看。追逐热点又不敢深入热点,商业电影的局限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看
太老套了。
褪下偶像崇拜,剥开偶像外衣,明星亦凡人。印度阿汤哥和007?化妆技术好神奇!沙鲁克大叔变身中东小哥之后炒鸡帅气!绝顶真实,想起了自己追星的情形。活在他人的影子下,远不如做真正的自己活得快乐。你可以模仿和摧毁偶像,偶像也可用同样的方式还击你。儿之罪,系父母教育引导不当。女秘书好漂亮啊!
我竟然在影院里看了一部国语版的阿三电影!看这部电影感觉就是给自己找气受,群众的眼睛太瞎,警察的职能太渣,印度的安保太差。
不唱歌不跳舞我们还是好朋友
居然有这种人。
想打七分,像个古老的好莱坞动作戏和印度文戏的合体。。男主分饰两角以外还演了这两个角色模仿对方的样子,四个表现都是不同的,服。
没看完,主角不帅吗?
事情没有解决,一场遗憾。(一人分饰两角,加一星
脑残粉的确是这部片子很好的解释和形容,这粉丝不止脑残还变态加残忍,这片子很好的反映了印度的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制度和执法体制等等的残缺,不然也不会造就这片子,打戏不激烈跳舞几乎没有,不好不好
“你能给我5分钟吗?”“我有我的生活,我为什么要给你5分钟。”电影最后那段对话值得多看几遍,所以尊重他人,找到自我,很有帮助。
就感觉还挺扯的。
什么沙雕片,追星追成恐怖分子了,私生饭好可怕,在苏州被大雨关着不能出游和同事无聊一起看的出戏的中文配音版
水准非常一般。大部分都是动作戏。还有印度城市风情
剧情虾扯蛋,立意较完善,全程快进看。
冲着沙鲁克汗和题材去看的。前半段还有点意思,后半粉转黑以后整个画风就变成了无逻辑的动作惊悚片:英国警察不懂比对指纹、经纪人不懂危机公关、明星亲自上阵抓坏人,总算妻子没认错老公。多一星给化妆和沙鲁克演技吧。ps印度明星在英国这么受欢迎?
一部很拧巴的电影,这片到底要给谁看呢?沙鲁克汗的粉丝还是沙鲁克汗自己呢?对沙鲁克汗的明星形象的解构还能更彻底一些,但同时也知道在还保留了明星制的印度,对明星的彻底解构就是动摇根基;但如果我是沙鲁克汗的粉丝,这部电影不就是明面儿上抽我嘴巴子吗……
经不起推敲的剧情,漏洞太多。